回覆列表
  • 1 # 輕輕的水哥

    張藝謀對這部影片的主題——" 天下刺秦,又 天下放棄了刺

    秦".那 何放棄呢,因 那刺客聽到了自己要刺殺的暴君,宣稱

    自己要建立偉大的國家,於是被人家的夢想打動了.

    我印象裡的秦始皇,是 手瘟疫,揮袖雷霆,只施行統治,只借

    助暴力,從不弘揚夢想的人.他不提自己要把祖國以及祖國之外的新

    疆土,建設成什 樣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跟個普通的黑道老

    大沒什 區別.

    《英雄》裡的秦始皇,可就不一樣,是新的人物,開口就談天國

    將要近了,天國是什 樣子.在一統江山閣裡,他看著滿噙亡國之淚

    的韓國畫工父子,可以從容談起自己 什 要統一天下, 什 要讓

    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連在一起,成 一個偉大

    的國家,最後讓父子二人眼中重生希冀——這就不是一般人物了.

    我們這些後人,自然知道這位非一般人物,接下來乾的就是焚書

    坑儒役使天下,所以聽他這一刻還這 誠摯深情地談天下大同,脊樑

    溝裡不可能不冒涼氣.

    我覺得這片是過份讚頌公認的暴君秦始皇.秦王明顯是一位暴

    君,由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可知.影片的主題說

    穿了無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過在張的文字那裡,國

    家的利益被置換成「天下」罷了.如是這樣,被秦始皇殺害的人遺下

    的孤兒寡母也當像無名劍客那樣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對.因為他們

    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我

    實在不認同這奴才邏輯

    而這片中的英雄也不算是真英雄,影片中俠士們之所以被宣揚成

    悲劇英雄,無非在於他們甘願為天下人免於戰亂之苦而放棄個人的恩

    怨和家國之恨.所謂透過對個人一己之私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大公的道

    德灌輸,從而把對個體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升為一種天然的正義.在

    這樣的「正義」下,當然就是誰自覺地捨生取義,以「小我」獻身於

    「大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裡的問題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

    人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組成的「天下」.如

    果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應當為之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麼這樣

    的「天下」又將如何具體落實到天下人的身上 這不正是一種自相矛

    真正的英雄應像岳飛,文天祥一樣.還有岳飛的"滿江紅",岳母刺

    字,岳飛大敗金兵,秦檜夫婦永跪岳飛墓前供人啐吐;文天祥的詞"正

    氣歌"和"過零丁洋"都是世代流傳的.

    張藝謀對影像的排程太單一了.每一個武戲的高潮都是高速攝影和

    特技做成的效果,像一部部廣告片堆砌的風光長片.

    我覺得統一併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當是正

    義和美德的使者.當英雄的人他應悲天憫人,以仁愛為懷,不是去奪

    取天下人的權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實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這

    個標準秦王至多隻能算個奸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殺人犯.殺人犯

    不管他曾有多大的歷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因此就不再是殺人

    犯,而反成了歷史英雄.這太不公平了,也對死在秦王手下的人侮

    辱.

    在片尾出現了荒唐得讓人合不攏嘴巴的一幕:歷盡千難萬險才走

    到距離秦王僅有十步之遙的位置的大劍客無名,在刺殺行動成功在實

    時,居然被這位「胸懷天下」,而又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倡導永久「和

    平」的濟世豪情所感動,受到啟發後幡然悔悟,主動放棄了行刺計

    劃,結果轉身離去,落了個萬箭穿心尚面帶欣慰之色的「圓滿」結

    局.這結局也太不合理了,以無名的武功應可以全身而退的.這裡也

    說了一些主題.張藝謀在《英雄》中生硬表態支援秦始皇,糟踏掉一

  • 2 # 影視呱啦啦

    《英雄》

    導演: 張藝謀

    編劇:李馮 / 王斌 /張藝謀

    主演:李連杰 / 梁朝偉

    張曼玉 / 陳道明

    章子怡 / 甄子丹

    型別:動作 / 武俠 /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語言: 中文上映日期: 2002-12-11

    歷史上對秦始皇評價之所以會那麼差,個人愚見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無關係。雖說開始之時是儒皮法骨(漢的律法其實很多都是抄秦國的),但之後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完全掌握了社會輿論,而漢朝也出於維護自家天下正統的目的,抹黑秦始皇這樣的暴君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

    儒家推崇的是道德治世,認為德行好=完人=能力=大同之治,這種思想下便誕生政府不下鄉的傳統,以鄉賢治世,導致了地方豪強的做大並加重了土地兼併,後來的清流官員也是這種思想的產物,所謂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是也(這種是有節操官員的做法,沒節操的是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跪新君王,所以後來崇禎臨死之時才嘆道"大臣誤我",而明亡之後許多大臣們拼命跪舔滿清);而秦國卻以法家思想為根本,秦國本身就是法家打造出的一個戰爭機器,一切為了戰爭服務,以耕戰田制度與軍功勳爵制度激勵士兵,可謂是軍中自由黃金屋,軍中自有顔如玉,故而秦才能橫掃六國;儒家的理想社會是上古的三王之治,推崇法古;而法家下的秦國卻什麼都要管,法家思想是法道不法古,就是根據時事變法,這和儒家思想南轅北轍。儒家思想說家族利益在國家利益之前,所謂親親相隱,這也讓後來許多大家族都找到了當帶路黨的理論依據,比如說明朝的晉商集團;而法家主張國家的一切都要為國家的利益服務。

    也只有明朝李贄這種離經叛道之徒才敢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部電影算是給了秦始皇一個正面的評價,畢竟沒有秦始皇就很可能沒有一統的中國,自秦始皇之後漢朝之時大一統的思想才深入人心,自秦之後才開啟了專制集權的大一統時代,兩千多年來華夏這片土地歷盡戰亂分裂外敵入侵等等磨難,卻始終會統一。

    電影原是以史記刺客列傳為藍本,經過一定藝術加工,虛構出幾個人物,講述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以武止戈。何以止戈,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個王朝統治下,沐浴著同一種文化,沒有了分歧與對立,便沒有了戰爭。戰國時期七國連年混戰,天下苦其久已,個人的仇恨在天下之前不足一提,故而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一國哭。

    整部電影中出現的幾位主要人物都堪稱至情至性,十年練一劍的無名,生死相隨,不離不棄的殘劍飛雪以及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長空,為了一個目的,一個理想,四人都掙扎在滾滾紅塵中。故而太史公說"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無名

    殘劍

    飛雪

    長空

    秦始皇

    我為什麼沒說秦始皇?因為被評價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絕不會是至情至性之人,皇帝者,口含天憲,言出法隨,履則乾坤,動和陰陽,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天下生民,故而一個合格的皇帝要麼有能力有手腕摒棄個人喜噩以天下利益為重,要麼垂拱而治。作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秦始皇絕對是個心機深沉之人,一個天生的演員(每個合格的政治家都是一個天生的演員),惡意揣測秦王先以殘劍亂無名之心神,再在其猶豫之時丟擲劍術三境定其乾坤,說服無名。最後秦王的猶豫大概都是一種表演而已,皇帝這種掌控欲超強的動物不會放任這種不穩定因素的,畢竟世上人心最難以揣測,誰知道下一秒無名會不會改變心意呢?表演原因大概是如若前一秒還有心心相惜之意,卻在下一秒毫不留情的殺了無名的話會在人面前留下個喜怒無常的印象,沒有那個人會喜歡這種人的,特別是當這個人還是掌握著你生死榮辱的皇帝的時候。

    電影結局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秦統一六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第一個專制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然不過二世而亡。但是秦之後漢朝統治時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使我們能以舉國之力來對抗天災外敵,百姓才得以安享太平。想想以漢初良將謀臣之能,舉國之力尚且還有白登之圍,若然此時天下仍是群雄逐鹿,那怎能抵擋北方已經統一了草原的匈奴。

  • 3 # 樂嘟嘟影視

    張藝謀拍的《英雄》是一部有爭議的作品。2002年上映的時候,因為劇情的重複拖沓,場內場外罵聲一片。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時,覺得張藝謀真是在用心闡述自己的“俠義”觀。

    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上映,超出預期的演出陣容,濃墨重彩的影像風格,創造神話的票房奇蹟,引來的卻是國內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口誅筆伐。整體來說這部電影既有智慧謀略,同時也有俠膽柔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武俠電影,值得一看。

    《英雄》誠然在國內褒貶不一,而在國外,卻被很多老外視為神作,一度殺進IMDb前250名榜單,並在時代週刊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佳電影”裡,榮登第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優多趣

    《英雄》一開始從影片名字來看,感覺就是一部古裝的武俠劇,

    但是看完之後就不這麼認為了,

    因為從頭到尾排場倒是很足,像一部大型電影的趕腳,

    但是整個畫風就像一部藝術片,

    特別刺殺白衣人的時候,

    本以為白衣人是王者,沒想到一刀一個原來是青銅,

    看完之後整體感覺有點失望吧

    畢竟去電影院看電影不是想看記錄片或者是藝術片吧

  • 5 # 小蝸遊戲解說

      《英雄》是詩,不該以小說的標準評判它;張藝謀當年做宣傳時說這部電影的一些場面會讓觀眾三五年之後依舊記憶深刻,對詩,談談這種感受。首先是從色彩上看,那會的中國人怎麼就這麼自信呢。宋以後中國人變得十分小家子氣,凡事務必大紅大紫,繽紛繚亂的,凡喪必白衣素篙,悽悽切切。那時的老秦,卻有著難以想象的自傲。秦尚黑,軍出函谷,黑戟紅素;行壯士禮,鮮衣裹發,一冉赤紅,道盡多少豪放絕色:

      

      

      

      

      

      

      

      

      

      

      

      

      

      

  • 6 # 小鍋大俠

    張藝謀拍的《英雄》是一部有爭議的作品。2002年上映的時候,因為劇情的重複拖沓,場內場外罵聲一片。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時,覺得張藝謀真是在用心闡述自己的“俠義”觀。片中無名和秦王三個回合的對話,每次對話都闡述了不同的俠義精神,並且層層遞進,最後上升到“胸懷天下”的大義上來。這樣的設計是巧妙的,也是完備的。再加上這部片子裡演員的演技、光影畫面和配樂均屬一流,讓我覺得這真是一部難得的武俠片

  • 7 # 娛樂銘媒

    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為保衛國家而對抗一強獨大的秦國。其中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尤為嚴重,趙國三大刺客多次刺殺秦王未遂,而名為無名的英雄因擊敗三刺客受到秦王的召見。他向秦王講述自己成功的原因,卻被秦王識出他的計謀。無名最後放過秦王死在了亂箭之下。該片以無名與秦王鬥智鬥勇為主線,運用插敘的敘事結構敘述與長空,殘劍,飛雪,三人為刺殺秦王而發生的情義之至的英雄故事。影片色彩主要為黑,青,紅,綠,四中顏色。導演把色彩運用貫穿到整部影片中,無一不表現導演的別出心裁。 導演將色彩運用融入到環境與人物之中,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 黑色是嚴肅權利的象徵,在影片中多以秦王的宮殿最為顯著,表現出秦國宏大的氣勢,威肅的環境。體現了秦王勢力的龐大和防人之心的嚴戒,給人以不可抵抗的感覺。黑色又體現在冷兵器上,代表著無情與殘酷。無名被滿天的亂箭所射殺後,在其身後留下黑色的身影,表達了無名為天下而死的大無義精神。被黑色包圍的秦王歲不忍心但處於特殊地位不得不下達殺令。黑色在導演《影》中的背景,宮殿和服飾,體現的更為突出,同樣表達了壓抑權利和死亡之意。

    青,則是在無名與長空雨中對決時以青色的簡樸誠實與歷史沉澱感,在雨景與琴聲,器聲中展現瞭如詩一般中國元素濃厚的浪漫場面,兩人以意念決鬥,表達了無名與長空兩人真誠相待志同道合,為刺殺秦王達成一致,體現了無名對長空的敬意,及長空以死取義對無名復仇的寄託。體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大義。

    紅色,在殘劍與飛雪的故事剛開始時,背景充溢著大量的紅色,是慾望和嫉妒的象徵,這一點與《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宮殿的走廊為紅色的寓意大體一致,表現王后反亂的慾望和內心的痛苦掙扎。飛雪對復仇的強烈慾望,鮮明的刻畫了這一復仇者的形象。而對如月與殘劍的苟且,表達出滿滿的嫉妒與煩恨,後來飛雪殺死殘劍,與為主人復仇的如月在滿天落葉中對決,兩人身著紅衣,顯得格外突出衝擊力極強,預示著兩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最後飛雪殺死如月,畫面由黃開始逐漸變紅一直到整個畫面表現為鮮紅,這表現了飛雪內心的極度悲傷與崩潰。與導演的《紅高粱》結尾紅色佔據整個畫面表達了當時背景下人物精神的崩潰與死亡,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綠,則象徵著和平與寧靜。殘劍與飛雪身披綠衣,表達了兩人在江湖之後願有一個只屬於彼此的寧靜世界,體現了殘劍的溫柔的一面。而在與秦王決鬥時,大量的綠色帷幕呈現出唯美的畫面,與激烈的戰鬥場面形成對比。綠又象徵著生命與醒悟。殘劍在那一刻終於領悟了劍術的真諦,希望以秦王之勢平定天下之亂,以求得天下太平。為此放下私恨求大義。使得人物發生質變,也因此改變了無名的態度。

    張藝謀是色彩運用的大師,他將色彩融入到環境與人物之中,以表面色彩體現出電影更為深層次的含義。在《英雄》裡,色彩不僅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與享受,而且賦予了人物角色立體的形象。《英雄》中的英雄為天下安定而放下了仇恨,體現出英雄們的高尚品質。自古捨生而取義者,實為英雄也。再次感謝張藝謀導演給我們帶來的這場視覺盛宴。

  • 8 # 嘿娛哥哥

    張藝謀最被低估的作品——《英雄》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的執導影片中有《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歸來》、《我的父親母親》、《有話好好說》等在豆瓣評分為8.0左右,已經取得了大眾一致肯定的高分作品。但作為他在國際上的代表作之一的《英雄》,卻沒有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豆瓣上的評分僅僅是在6.7左右的。

    目前,《英雄》不被部分觀眾肯定的地方主要有三點:

    1.故事單薄。

    2.色彩單調。

    3.缺乏情感。

    其實這三點是處理到位了的,不能成為批評的理由。讓我們先一起來重新過一遍電影吧。

    ————————嚴重透露劇情,酌情閱讀——————————

    《英雄》可以切割為五個主色調,相對應的也有五個故事。

    首先,第一個故事是黑色的,黑色代表著莊嚴肅穆,同時也代表壓抑沉重。

    壯士無名因成功除掉刺客長空、飛雪、殘劍三人而被召入宮,在赤裸著接受細緻到髮絲的檢查後,上殿接受封賞,與王對飲。

    秦宮是黑色的,偌大的宮殿僅僅獨坐了嬴政一人,殿外是沿道而立的文武百官,所有人皆身穿黑服,一言不發。這裡文武百官不敢言、不能近、惟命是從展現出秦王唯我獨尊、指點江山的霸氣,但也是一種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無人能夠理解的孤獨。同時,空蕩的大殿,細緻的檢查,也是秦王和刺客無法接近、無法理解的距離。而無名走了進來,越走越近。

    無名告訴秦王,他是個孤兒,從小隻有劍術這一樣追求,身為秦國狼孟縣亭長,為替秦王分憂,除掉刺客,他花了十年,練出一種至快劍法,在狼孟縣棋館,用此劍術首先除掉了刺客銀槍長空。此事有秦宮七大高手為證,秦王信服了。

    這個故事裡,無名與長空在棋館的一場打戲,力量感十足,緊張的打鬥節奏配上老者盲彈的古琴,讓人直呼過癮。

    秦王相信了第一個故事中長空敗給無名是真,便再問無名是如何擊敗得殘劍飛雪,於是無名講出了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是紅色的,紅色是激烈的情感,也是邪魅。

    故事中,無名探到飛雪曾與長空有一夜之情,殘劍得知此事後二人三年無話,於是便決定將他們分裂開來,各個擊破。為此,無名以求字為由來到趙國書館,向殘劍求“劍”字,以從中悟出殘劍之劍法。求得“劍”字之後,無名拿出長空的銀槍,交給飛雪,以此刺激殘劍。殘劍大怒,為報復飛雪,故意在她面前和收養的女僕如月親熱,並以言語刺激飛雪。

    飛雪失去理智,從背後給了殘劍致命一劍。次日,心緒已亂的飛雪來到秦軍大營與無名決鬥,慘敗無名劍下。

    在這個荒誕的紅色故事中,章子怡和梁朝偉都表演了不常有的黑化面貌。大紅色的場景讓人感覺非常怪誕。

    第二個故事是可以講通的。到了這裡,依無名之計,秦王應當已經十分相信自己了。然而秦王是聰明且觀察入微的。嬴政在面前的燭火的律動中感到了殺氣,並聯系三年前殘劍飛雪來刺時的印象,識破了無名的假故事。並根據自己的推斷講出了第三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是藍色的,藍色是單純、光明的。

    在嬴政的印象裡,殘劍飛雪是光明磊落氣宇非凡的人,長空更是天下第一的絕頂高手,長空不可能敗在無名手下,飛雪不可能有一夜之情,他們二人更不可能反目成仇。嬴政以為,無名練劍十年,劍中有威力巨大,十步之內必取性命的一式,但要近到這十步內,他還需要其他人的捐助。長空第一個站出來,在秦國高手面前故意輸給無名,而後,在長空的感召之下,殘劍飛雪也決定幫助無名。這個故事中,殘劍飛雪是嬴政印象中單純、光明的大俠,他們相親相愛,決定自己赴死而保住愛人性命。最終在捐軀路上,飛雪搶險一步刺傷殘劍,孤身前往秦軍軍營。飛雪死後,殘劍因人不離人、劍不離劍而將佩劍交與無名。這樣,無名便有了三件信物,得以到接近秦王到只剩十步。

    在這個故事裡,想親相愛,形影不離的殘劍飛雪是對神仙眷侶,和上個故事對比強烈。

    講完第三個故事,秦王已然明白自己危在旦夕,卻臨危不亂,依舊正襟危坐,為這些刺客大義捐軀,甘願赴死的精神歎服,感慨無名必殺的招式有“十步一殺”這個好名字。然而,此時無名也已然有些為秦王的氣魄而折服了,其實已經可以動手,卻要為秦王道出事實,於是講出了第四個故事。

    第四個故事是白色的,白色是反射出所有色光的顏色,是一種胸懷。

    事實上,長空確實捐助了無名,但他沒有死,而是假死騙過秦兵而已,因為無名的十步一殺既快有準,所以既可以準確的避開要害,又可以精準致命一擊。這樣,如果殘劍飛雪中一人配合即可不致命而成事,一切都會簡單的多。但殘劍卻站在了刺秦的對立面上,他悟出了劍法的同時也悟出了大道理,要力保秦王。於是,為了刺秦,飛雪無名不得不聯合起來先傷殘劍。

    飛雪打傷殘劍,無名拿到飛雪佩劍,出發刺秦時,殘劍在他必經之路等著他。無名很不理解,質問殘劍即為趙人,有仇不報,為何阻攔。這時殘劍講出了最後一個故事。

    第五個故事是綠色的,代表了生機、活力、希望。

    殘劍浪跡江湖,遇見了飛雪,一見鍾情,要為她替父報仇,二人便每日一起研究書法字畫,希望悟出強力劍法。

    飛雪許諾殘劍,刺秦大業完成後會帶他回家,一男一女,好好過日子。三年前,殘劍終於悟出劍法,在飛雪執意之下,二人一同來刺秦了,當時門外的衛士對二人來說不過草芥,他們一路殺上秦宮,飛雪在殿門阻擋衛兵,殘劍則進到殿內刺殺秦王。對殘劍來講,此時取秦王項上人頭易如反掌,但他卻沒有下手,導致刺秦失敗,從此飛雪便不再理他。

    第五個故事講完,殘劍也勸無名放棄,無名也同樣不願。殘劍只好將所悟道理送給無名,寫下二字,望他三思。

    第四個故事也就此講完,回到第一個故事,繼續殿上秦王與無名的對話。秦王便問:“殘劍給你寫了哪兩個字?”無名答:“天下。”

    秦王聽後,雙眼含淚,不禁感慨:“沒想到最瞭解寡人的竟是寡人通緝的刺客。”

    秦王釋然,人生在世難得知己,想不到一心防範的刺客殘劍才是真正懂自己的人。於是他坦然將劍擲給無名,讓他來替天下決定這一劍該不該刺。

    前面講過,無名走上大殿,越走越近,其實這不僅是距離上越走越近,在交談的過程中,秦王對刺客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發現他們都是捨身取義的忠義之士,更有理解自己的知己;而無名則真正接觸到了秦王,為他的氣魄所折服,對殘劍的天下二字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秦王的目標漸漸變的認可了。

    七國不為秦國所滅,將來趙國的其他大王,指不定也會有侵略擴張之心。不統一的後果總會是混亂的,現在的痛苦和仇恨在報復之後不會結束,紛爭不會因為秦王的死而結束。如果七國需要一個統一者,或許秦王就是最好的選擇,統一的天下,才有希望。在參悟之後,無名最終還是刺了一劍,但這劍只為多年來的執念、朋友的託付、自己的使命而刺,不為取嬴政性命而刺。用劍柄刺下一劍後,無名將天下託付給了秦王。

    刺殺不成而身份暴露。於是群臣便依秦國律法向大王請令,要秦王殺了無名。

    嬴政對無名是有了感情的,如今領悟了天下的無名是自己世上唯二的知己之一。

    無名不是不能逃,以以往飛雪殘劍刺秦後全身而退的經驗來講,無名至少有一搏之力。但是他不逃,就像嬴政將劍交到他手中,讓他決定選擇天下還是私情一樣。無名將依法處置和徇私開恩的選擇權給了秦王,而且,他知道秦王會選什麼。

    最終,秦王站在了法律的一邊,天下不應以情約束,而應以法規矩。秦王還是選擇了天下。

    而在另一邊,得知刺秦失敗後的飛雪則傷心欲裂,她一心刺秦報仇卻被殘劍所阻,於是便要與殘劍決鬥。在她的執意之下,殘劍不得不拔劍相向,劍影之間,一個瞬息,飛雪刺向殘劍,殘劍作勢要擋,卻忽然將劍扔下。這一劍中了要害。

    臨死之前,殘劍仍念念不忘,要跟飛雪回家。

    殘劍飛雪,人不離人,劍不離劍。飛雪抱著殘劍,將劍刺進腹中,隨殘劍自盡而去。

    飛雪選擇了私情,卻因仇恨而忘了身邊的愛人,最終導致了最大的遺憾。

    影片到此結束。

    ——————————————————————————————————————

    下面我們來看看《英雄》到底好不好。

    (1)要知道,《英雄》這部電影並不是僅在中國上映的,它在2002年是中國影片衝擊國際市場的主力。同時,這樣一部中國特色的電影,展示給了國外的友人的東西更是一種中國文化形象的代表。從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來看,它一定是成功的。據說,當時國外家庭安裝家庭影院時都會拿這部電影的測試影像和音響效果。

    (2)有人評價說,這是一部大染坊電影。誠然,影片中的服飾和場景用色確實比較單一,但是這同時也很好的反應了角色情緒。而且,當中有很多畫面表達出了我們特有的美,這是一種詩詞一樣的美,中國獨有。

    (3)從主題上講,這部電影將個人英雄主義提升到了制度正義的層次。如果無名成功刺殺秦王,那麼他是個英雄,因為他確實做到了六國百姓想做的事兒。但無名沒有殺,他難道就不是英雄了嗎?不,他是更偉大的英雄。要想到,一個人苦練十年的劍,只為報仇,而當仇人已可以一擊必殺,他卻在考慮了大局之後放棄了,放棄的結果,不僅是大仇難報,同時自己性命也堪憂,這是一種在民族角度做的取捨,是有懷著天下的英雄。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

    1.統一六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也部分保留到了現在,成為了中國的象徵之一。

    5.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6.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7.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作為一部藝術片,《英雄》能在大片氾濫的時代堅持其美學理念,從而衝上票房巔峰;作為一部商業片,《英雄》沒有迷失在新世紀電影轉型的浪潮中,而是借其驚豔的藝術感,完美詮釋了英雄本色,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加深了人們對玄之又玄的“境界”的理解。能使藝術片和商業片各自的優點完美結合,此境,大概也只有張藝謀能有了,這位“有名”英雄和他的作品將永遠留名在電影史上,受到觀眾的稱頌與讚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生以來抓住的最大機遇是什麼,它又是怎麼改變了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