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閱讀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渠道,如何才能把書讀好?真是一個技術活啊,所以,想問問大家,到底該如何精讀一本書,吃透一本書?
11
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我大概是上大學時開始喜歡上讀書的,工作後,一度為了賺錢,發誓10年不讀書,雖然不是真如此,但那10年確實沒怎麼讀。好在當時房子還算便宜,買了房子,結了婚,便又回到報社工作,這十二三年基本不離書齋,每年大概能讀100—150本書,不知道是否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讀書這個事情沒必要過甚其辭。

    這些年推動讀書,這是好事,但一些媒體把讀書說得玄乎其玄、神聖無比,那就沒有必要。

    現代社會是一個世俗社會,人們普遍有崇高恐慌,總想找個東西皈依,結果往往把雞毛蒜皮的事看得比天還大,止增笑耳。有的人說,讀書是一種表達尊重的儀式,就差說成是朝聖了,我很擔心這些讀書原教旨主義者萬一哪天不能如願,會去扔炸彈、搞恐怖事件,其實讀書這種小事,沒必要渲染。

    喜歡就讀,不喜歡就不讀,如果你讀慣了電子書,那也很好,沒必要買紙書。

    其次,一本書有必要精讀嗎

    坦率說,按嚴格標準,我實在沒精讀過一本書,覺得好看,就多看幾遍,比如《紅樓夢》,我大概有個六七遍,《圍城》看了10多遍,我很喜歡寫書評,雖然只能賺一點點稿費,但寫書評可以合情合理再看一遍。

    說實話,看的遍數多,該記不住的照樣記不住,而且也沒看出什麼門道。因為這就像找聶衛平教我下圍棋一樣,我什麼還沒聽懂,他就已經氣死了,精讀一本好書,大概也是如此。

    所以我總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多讀,什麼書都拿起來讀一讀,但只要拿起來了,就一定要讀完。

    剛開始一本書要看一個月,到後來,也就是兩三天,並不是我看書快,而是老看就自然發現,很多東西你已經知道了,可以跳過去不讀。

    剛讀西方小說時,真是看不懂,大一時讀了100多部,很多根本就沒讀懂,可湊夠了數量,到後來果然就懂了,這個就像捅窗戶紙一樣,沒有什麼法門,精讀大概也沒用,量積累夠了,突然有一天你就明白了。

    所以,我總覺得精讀一本書沒必要。

    其三,你要非較勁,就記讀書筆記。

    剛開始讀書時,那時還是學生,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就按中學生的辦法,寫過讀書筆記,就是像上學聽課一樣,把書中的章節列一下,把牛逼的話抄一下(剛開始覺得哪句都牛逼,差點把一本書抄下來),這麼做了兩三本書,就懶得做了,只看不做筆記了。

    做筆記的優點是加深記憶,一本書至少要看三四遍才行,但太耽誤時間,什麼都不幹,一週也未必能讀完一本書。

    其四,其實讀書就是玩,只是這個玩和別的東西有點差別,它進入比較難,好的電子遊戲5分鐘就能上手,可讀書不讀個20本以上,是肯定沒法進入的。只有從這本書中讀到你從那本書中讀到過的東西,你才會產生一種興奮,才會發現人類的精神空間就這麼大,其邊界在哪裡。思想可以無邊無際,但有價值的思想是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才行,弄清邊界,你才能慢慢體會出讀書的趣味了,才能明白作者的創造性體現在哪裡。其中快樂,確實無法形容。

  • 2 # 花花大宇宙

    我的體驗是先讀薄,在讀厚,所謂的讀書百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讀薄:

    讀薄的意思就是把書來回的讀,第一遍略讀找到裡面的感興趣的(用黑筆標註),第二遍細讀找到裡面覺得有道理的(用藍筆標註),第三遍跳讀找到標註裡面的精華(用紅筆和三角形標註),第四遍通讀(應該就差不多)。

    讀厚:

    如果你真能給一本書讀了四遍甚至更多,你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新奇的詞和道理,以及一些自己不懂的延伸,那麼這是一個好訊息,你就可以百度啊,查資料啊,豐富那些你所遇到的問題和不解。

    不過說實話,這些說起來簡單,但真正操作起來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你因為時間或者其他的原因導致,你根本做不到細讀慢讀一本書。

    最後提醒:一定要經常複習你第三遍跳讀獲得的精華。

    至於方法推薦《李叫獸是如何蒐集和整理資訊的》和我自己的《知識付費:從前需要讀書慢,現在需要慢讀書》《如何構建完整知識學習體系,做一個了不起的人,你就差此文了!》建議大家去看看。

  • 3 # 歐陽芊雙

    第1步:通讀全書做筆記

    首先你需要通讀全書,瞭解書籍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簡單的筆記,記錄下自己比較有感觸的點。

    可以直接在書上做筆記,也可以另外使用紙質或者電子版的讀書筆記。透過記錄和劃線等標註出重點語句,瞭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大概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第2步:整理書籍框架

    因為筆記都是隨時記錄的,很容易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這個時候你要抽身出來,以全域性的視角再翻閱一遍書籍,整理出書籍的主要框架。

    你可以藉助大綱或者思維導圖等工具,將書籍的主要內容摘錄出來,從宏觀的角度上去分析書籍的內容。這個過程注重的是還原書籍的內容,也就是你要弄清楚作者想要表達什麼,什麼是他的重點。第3步:重點整理書中內容和自己的連線

    當你知道了書籍的重點之後,這一步要開始重新閱讀對你最有幫助的部分。因為我們讀書的目的不僅為了學習書中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書中的知識利用起來。

    所以這一遍閱讀的時候要更加註重聯絡個人實際,分析書中哪些內容可以和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線,透過拓展和思考將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當然,這個階段最好可以針對自己有感觸的部分做下記錄,這樣不僅可以加深理解,還更容易梳理你自己的思路。

    透過以上三步基本上一本書的精讀過程就完成了,如果你的境況和閱歷有所改變,也可以隔一段時間再翻出書籍閱讀一遍,那時你還會有更新的體會。

  • 4 # 與時好讀書

    1、用心看。

    2、做筆記。

    3、不同年齡階段都看一片。

    4、用於生活中。

  • 5 # 子衿1248525179

    1丶大量地讀經典,提高審美品味。2、什麼書都看,各類雜書,不管喜不喜歡,可以試著硬著頭皮讀下去。為了提高視域和多角度的評判能力。

    3、讀些哲學書,美學書,提高思維層次,智慧力。

    然後,什麼書在你眼中都非常清皙,細節之處能更深刻理解。

  • 6 # 業羽3

    成功是我們透過各種實踐得出有效辦事的把握,好好地抓住自己身邊不許放過的機遇,就是收穫財富的日子,過著不錯的生活。

  • 7 # 琳兒書屋

    同樣一本書,有的人讀完可能只記得故事輪廓,而有的人可以透過故事表層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內容,甚至可以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很有可能是兩者不同的閱讀習慣造成的。擁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進行一定量的精讀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如何才能精讀一本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了解書的作者和創作背景。

    精讀一本書之前,我們需要掌握作者和作品的一些基本情況,包括生平介紹、寫作風格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創作背景等。例如我們精讀《吶喊》《彷徨》等作品,如果不瞭解魯迅所處的社會環境,那麼將很難領會到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弦外之音。而以上這些內容的獲取,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書的前言、後記或飄口位置內容提要、作者介紹來實現。

    其次,要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閱讀到。

    有時候,書中的要義精髓可能就潛藏在某一段看似不起眼的文字中。例如《紅樓夢》這部作品採用了“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寫作手法,書中人物的命運往往隱藏在某句詩、某條謎語或某個細節描寫中,如果我們看書時一目十行,將很難捕捉到這些隱藏在角落裡的重要內容。而要做到一字不漏的閱讀,有時並不容易,除了需要耐心和細心外,一本便攜的《新華字典》有時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要善於思考和歸納,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精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有時也會對某處文字產出共鳴或聯想。我們應將這些疑問、感想及時記錄下來,形成一份精讀筆記或思維導圖。有時候,當我們將筆記或思維導圖整理好,會驚喜的發現閱讀時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便豁然開朗了,即使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也可以藉助它們發現一些蛛絲馬跡或進行有針對性的回讀。

    最後,要善於尋求外部幫助。

    有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即使我們做到了以上三點,也不一定能夠完全達到精讀一本書的目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去尋求一些“外援”了。“外援”的形式可以是書友之間的交流,可以是原作者的解答,也可以是閱讀一些權威專家的解讀書籍。透過這些“外援”,我們可以掌握到書本身內容之外的一些重要資訊,例如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思路、表現手法等,這將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精讀一本書遠不止反覆閱讀這麼簡單,它還需要我們擁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並在閱讀過程中用心去思考和體會。

  • 8 # 被催更的牧羊悅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裡的登頂,就是比喻對書中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那麼,如何精讀一本書,才能達到吃透的程度?悅哥覺得,要看讀書的目的:

    第一,精讀的目的是為了考試

    學生時代,大部分閱讀都以考試為導向,精讀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考高分。這種情況下,把書吃透的過程,主要就是一個與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對抗的過程。

    這種情況下,初讀的時候儘量畫出重點和難點,然後將其摘錄為筆記。剩下的,就是利用記憶曲線揭示的規律,複習複習再複習。

    正因為這個階段的閱讀,目的性太強,時間限制較多,導致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無法拓展,又與實踐脫節,所以很多學過的東西,最後都會被遺忘。

    第二,精讀的目的是為了應用

    走出社會,讀書更多的時候,是出於個人興趣和工作需要。這時候讀書沒有時間和考試壓力,既然精讀,目的應該主要是為了理解,然後再應用於日常生活。

    這種情況下,記憶曲線已經不再是問題,有沒有應用機會,能不能活學活用才是關鍵。書是傳播知識的載體,而知識來自於實踐,並終將應用於實踐。所以如果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邊讀邊用,理論與實踐結合,將極大加快理解的速度。

    悅哥做過十幾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看過很多相關的專業書籍,有些內容看起來很抽象,直到在工作中實際應用過之後,才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意思。這樣的閱讀,知識最終會內化為能力和對世事人情的把握。

    第三,精讀的目的是為了修身

    這是一種現在很少人用到,但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人需要的閱讀方式。文以載道,學以明理,本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只是現代的人,功利性太強,倒把讀書的真正目的遺忘了。

    學以明理,這裡的理,是指萬事萬物自然的秩序和規律。何為自然?道法自然,所以自然就是道,理就是道表現出來的秩序。對於以明理為目的的那些人來說,書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精讀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看清手指的方向。

    一旦發現月亮的所在,書的使命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到內心世界去證悟書中的道理。證到了,悟透了,然後用以指導修身。修身有成,才可以出世,以理齊家,以道治國,已無為平天下。

    第三種目的是最難的,但也我們終將要面對的。因為不過你在第一,第二種閱讀中吸收掌握了多少知識,都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和貪嗔痴慢的纏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三月份不能恢復正常,餐飲行業怎麼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