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走馬燈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讓我來拆分一下這個問題。

    要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就要看這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過去和現在是可知的,未來不可知,但是可以預見其趨勢。所以接下去我就從這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劉邦和蕭何同時起事,劉邦做了老大。

    劉邦和蕭何的過去

    劉邦是出生於農家的一個人,但是出生於農家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農民,劉邦可是上過私塾的人,所以家庭條件應該還是不錯的,為布衣的時候,曾經還去拜訪信陵君,還和張耳成了朋友,張耳可是魏國的名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劉邦絕對不差。後來秦朝建立,劉邦只能蟄伏,作了一個泗水亭亭長,一個小官職,相當於現在的村長或者村保安主任的位置。

    再看蕭何,蕭何出生年月不祥,是沛縣的主吏掾,也就是縣令的得力助手,主管一縣之人事。曾經秦朝的朝廷官員想把他舉薦到咸陽去做官,但是被他婉拒了。蕭何此時的官職,和縣令的關係特別好,而且有什麼重要的資訊也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可以說在一縣當中有相當的話語權。

    所以這個時期看,雖然劉邦和蕭何是好朋友,但顯然蕭何的日子要比劉邦好過的多了,地位也高,錢財也多,名望也更高。

    劉邦和蕭何的現在

    劉邦因為延誤驪山徭役,不得已私放刑徒,帶著人躲進了芒碭山,終於等到蕭何的訊息說可以起事造反,於是乎帶著一眾人回來沛縣,結果答應造反的縣令反悔,使得劉邦一行人被吃了一個閉門羹。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兇險啊,但是劉邦急中生智,用一支箭一封信,勸降了沛縣父老,殺了縣令,可以說他不僅救了自己的命,同樣也救了蕭何的命。

    為什麼救了蕭何呢?因為當時是蕭何勸縣令造反的,但縣令中途反悔還想殺了蕭何和曹參,不得已,蕭、曹二人只能翻牆出逃,投奔劉邦被吃了閉門羹的一行人。可以說,蕭何此時此刻才體會到,如果造反不順利可能帶來的殺身之禍,心有餘悸的同時,便把希望寄託在了劉邦的身上,幸好劉邦化解了這一場危機。

    所以此時,劉邦從原本的無路可走,到現在的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是劉邦帶領人攻破了沛縣了),所以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而蕭何卻是親身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讓他心有餘悸。

    劉邦和蕭何的未來

    劉邦:如果大秦不亡,則劉邦私放刑徒,是死,帶兵攻擊沛縣則是株連九族。

    如果大秦亡了,而且劉邦沒戰死,則有可能封王封侯。

    所以,要幹就要幹一票大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劉邦是有這個志向的。

    蕭何:如果大秦不亡,只要不帶頭,就可以不用死,或者不連累親族。

    如果大秦亡了,那麼只要自己沒有戰死,也可以封王封侯。

    顯然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

    蕭何肯定是選擇不帶頭才能夠利益最大化,而對劉邦而言,肯定是選擇帶頭,才能夠利益最大化。這是從兩人不同的處境和地位角度出發計算的結果。

    即使不從這個角度考慮,劉邦臨危不亂,急中生智,顯然處理危機的能力要高於蕭何許多,蕭何退居幕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 2 # 燕山永固

    劉邦是天生的領袖!蕭何確只能做丞相。

    劉邦與蕭何兩個人的老家都是沛縣,屬於老鄉關係,而且他們都曾經是沛縣的小吏。只不過蕭何是一個比較出色的官員,他的職務是沛縣的主吏椽。按其職責,相當於縣令的副手,同時主管群吏的進退。如果按現在的職務看,大約是縣委副書記再加上組織部部長。在沛縣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而劉邦在基層官場的最高職務是泗水亭亭長,把這個職務與現代的進行比較,最多也就是個鄉鎮級的一把手兼派出所所長,也有可能就是個村長。

    而且,就劉邦的那個泗水亭長,乾的時間也不長——劉邦是到了壯年之後才做了吏的,因為大部分時間劉邦都是個混混。但蕭何的職務是比較穩定的,他做得時間應該很長。至少在劉邦還沒有娶到呂后的時候是。

    劉邦自然也不想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可是前往赴宴拜會的人太多,主持宴會的縣吏蕭何便決定,凡是賀儀不到千錢的賓客都只能坐在堂下。

    劉邦聽說這個訊息不禁有些為難,他窮得一屁股債,哪裡還有千錢送人?而沒有大禮相送,呂公又怎麼知道他是誰?想來想去,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寫了一張“賀儀一萬錢”的拜貼送了進去。

    果然貼子一進去,眾人大驚,蕭何素來知道劉邦為人,勸呂公不能輕信,呂公仍然親自出迎,並且對這名亭長仔細打量。劉邦面不改色地登堂入室高坐上位,旁若無人地談笑風生,將滿座官位財產比他強的賓客都比了下去。

    在整場酒宴過程中,呂公一直都對劉邦細心觀察,越看越器重。當酒宴散後,他執意挽留劉邦,並對他說:“我一向對相法很有心得,也相過不少人,可是還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你的面相更貴重的人物。我有一個女兒,品貌都還不錯,我想把她嫁與你為妻。”劉邦自然喜出望外,沒想到白吃白喝賒了一萬錢的帳,還白得了一個上好的老婆,更與縣令搭上了關係,他立即連聲答應。

    訊息立即被呂夫人得知,老太太勃然大怒,覺得荒唐之極,對呂公怒道:“你成天說女兒日後定能嫁給貴人,就連沛縣縣令來求親你都沒有看上。我還以為你要物色一個怎樣的女婿,怎麼搞了半天,看中這麼一個誇誇其談的浪蕩窮鬼?”可是呂公已經認定劉邦必定大貴,根本不買呂夫人的帳,執意要將女兒嫁給劉邦。呂夫人拗不過,只得依允。

    大家看看,這樣的事是普通人能做出來的嗎?如此氣魄是不是天生的領袖氣質?

    在劉邦起義甚至成為沛公之前,蕭何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是劉邦的上級。劉邦說他們是老朋友,在這一段,準確地說應該是上下級和朋友。從劉邦的性格和做事為人風格看,那時候,至少在官場,劉邦是需要蕭何幫助、資助的。

    這個上下級關係的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按《史記》和《漢書》的相關記載,應該是沛縣起義這個時候。一開始是蕭何與曹參跟縣令商量要請劉邦帶他的人回來一塊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但由於縣令中途反悔,蕭何與曹參就只能逃出城去投奔劉邦——這應該就是他蕭何成為劉邦部下的開始。

    這中間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劉邦的隊伍佔領縣城之後,誰做老大的的事兒。看樣子當時劉邦還不能完全掌控局勢。一開始是蕭何舉薦劉邦做沛公,接著是大家推舉出十個候選人,打算用抓鬮的方式決定誰來做老大。大約是因為蕭何在地方的地位吧,大家讓蕭何主持這個事兒。結果是蕭何寫了十個鬮,然後自己從中抓出一個,大喊是“劉邦”;接著把剩下的九個紙條一把抓起放進自己的口裡吃掉。於是劉邦就成了沛公,成了這支隊伍的老大,有了自己的武裝。並從此一路發展壯大,直到完成國家統一。

    看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能明白,這次是蕭何一手搞的鬼。而他的目的就是支援劉邦。同時也表明——蕭何和劉邦的關係角色轉變是蕭何的主動的自覺地選擇:他以此表示將永遠地站在劉邦的身後。

    因為什麼?就因為劉邦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蕭何等人知道,搞起義,那是玩命的,並不是文化水平高,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氣勢,要有一種敢作敢為,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而在這方面,沒人比得過劉邦。因此,推舉劉邦,顯然是最恰當的。

    事實上蕭何在此後的歲月中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劉邦身後為大漢朝的建立忠誠是沒有問題的,嘔心瀝血是沒有問題的——整個家族都投入其中。甚至連自己極力舉薦的韓信都毫不猶豫地出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為劉邦的大業付出應該是全身心的。

    當然,劉邦對蕭何也是沒得說,至少是感恩不斷,信任有加。這一點在整個劉邦集團,還真找不出第二個。在劉邦看來,大漢朝的功臣,蕭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論別人如何反對,他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變。甚至在分封之後還要給蕭何多加一份以感謝蕭何當初對他的慷慨資助。

    劉邦與蕭何的君臣之義是非常鐵的,是幾十年互相瞭解、互相幫助結下的友誼碩果。一個是天生的領袖,一個是千古名相,也留下了令人津津樂道的千古佳話。

  • 3 # Crazy灬歷史

    關於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這樣幾句描述: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成,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蕭何、曹參等都是文官,都顧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滿門抄斬之禍,所以都極力地推讓劉季。那麼蕭何、曹參為什麼就不能當這個領導呢?原因有三:

    蕭、曹等人的缺點

    蕭、曹等人作為秦朝官吏,一是知道的太多,所以想問題做事情會瞻前顧後,遲遲下不了決心,不夠果斷;二是作為文官心胸不夠寬廣,不能團結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三是做決定優柔寡斷,不能團結三教九流朋友一起奮鬥,則這樣的人是不適合當皇帝的。所以,像蕭何這些人,只能輔佐皇帝,成為能臣幹吏,要麼利用所學。

    而劉邦就不同,他性格豁達,三教九流英雄豪傑都有結交,最善於看人,用人,不同型別、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他又性格果斷,做事情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顧慮太多。

    蕭、曹不敢

    對蕭何,曹參來說,他們長期擔任秦朝的小官,雖然官不大,一個是負責人事的功曹,相當於縣委組織部部長,一個是負責監獄的獄吏,相當於監獄長或看守所所長,都是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家裡有房有地有產業,為了家族利益,肯定不能去當出頭鳥,當一把手。否則,真像陳勝一樣被株連九族,從此絕後的話,祖宗在天之靈也饒不了他們。打拼多年的基業,也隨之化為烏有了。

    相反,如果只是作為謀士輔佐劉邦,就不一樣了。成功了,就是開國功臣,家族也跟著風光。如果失敗了,他們只是謀士,出出主意而已,大不了更換門庭,再繼續輔佐其他人。就算要殺,也有老大頂著,怎麼算也算不到他們身上。

    劉邦有心

    而劉邦就不同了,他本身就出自社會底層,打破現狀,改變命運的願望非常強烈。當年遠遠看到秦始皇東巡時的壯觀場景,更刺激了他,堅定了"大丈夫當如此"的理想信念。反正一無所有,輸了,也不可能比現在更差了,至少也風光過,大不了十八年後又一條好漢!倘若贏了,那就賺得盆滿缽滿了。有這樣一個當老大的機會,幹嘛不幹!

  • 4 # 修心渡己

    說下這兩個人就很簡單了

    劉邦,一個地地道道的地方小混混,好吃懶做,敢愛敢恨,敢作敢當,活的瀟灑。

    蕭何,身為秦朝官員,又是一知識分子,骨子裡其實是羨慕劉邦那種不拘一格的灑脫,但他自己又做不到劉邦那樣,所以他喜歡結交這樣的人。為什麼這麼說,你看劉邦當亭長時的工資,出差的經費基本都是蕭何給的,連劉邦老婆呂雉都是他幫著騙到手的。

  • 5 # 揚楊劉

    蕭何和劉邦他們是好朋友,他給劉邦看面相覺得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有別於眾人,是位大貴之相,所以對他格外佩服,相信劉邦以後能做大事。劉邦那時已經47歲了,混了幾十年了,手底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都服他,這說明劉邦非常精通馭人之術,而這正是領導所必須具備的。蕭何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領導方面不如劉邦,所以就選擇了輔佐劉邦,成就一番業績。

  • 6 # 納蘭談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沛縣的劉邦等人順勢也參加到了反秦戰鬥當中,他們殺縣令據守沛縣城池,最後劉邦坐上了沛公之位,成為了沛縣的主事人。令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劉邦一個小小的亭長憑什麼能夠當上沛公?沛縣雖小,但也可謂是人才濟濟,沛縣縣衙裡有文化、有才幹、有威望的才俊如蕭何、曹參等人,哪個水平和資歷不比劉邦強的多?到最後為何老大會是平庸的劉邦?

    其實在剛打下沛縣之時,城中德高望重的三老前輩和劉邦本人都有讓蕭何或曹參來主事沛縣的想法,但是蕭何、曹參在考慮之後毅然拒絕,為什麼蕭何等人不願意當領頭呢?瞻前顧後缺乏魄力

    蕭何在沛縣官居主吏掾,相當於縣長的秘書,論能力和威信那也是沒的說,只是久居官場的他,也養成了官場人士瞻前顧後的保守性格,對起義一旦失敗的後果產生後怕,所以始終不敢當領頭人。

    難道不當領頭人的造反一旦失敗,蕭何就能獨善其身了嗎?自然不可能,但起碼他能活下來,而主事人一定是必死無疑,蕭何瞻前顧後想不到萬全之策,只能把主事人的位置推給劉邦,也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在後來的歷史中,我們也能夠看到蕭何是個缺乏魄力的人,後勤業務工作做的很優秀,但是在決策方面確實不如劉邦在行,從此也能看到蕭何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確實不是當頭的料。有名無勢難以服眾

    劉邦雖然名聲不及蕭何,但卻是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的當事人,還有數百號支援他的隊伍,這幾百人也是沛縣最核心的武裝力量,是劉邦當老大的資本。而蕭何空有名氣,但是並沒有實際權力,也沒有可靠的心腹和武裝,很有可能會被底下的人架空。

    還有一點,那就是蕭何的人際交往面不如劉邦廣,平時所接觸的也都是官場人士,駕馭不了難管的農民隊伍。而劉邦最多打交道的就是農民和各行人群,像樊噲這種不服管的人到他這也會乖乖聽命,所以劉邦對農民軍人心的凝聚是有很大幫助的,這點蕭何心裡頭明白,所以雖然作為劉邦的上司,但卻有自知之明,為了隊伍的長遠發展選擇讓賢。

  • 7 # 不倒翁

    劉邦為什麼能當皇帝,而一齊起事的肅何不能。劉邦作為最基層的亭長交了許多朋友,其中也包括肅何,還有曹參樊噲盧綰等,這幾個人起義都追隨了劉邦,因為劉邦在平常的交往中基本上就形成了劉邦為中心的從屬關係。

    劉邦個人的氣質豁達大度從善如流,遇到大事能決斷。比如:韓信由楚投漢寸功未建,就聽從肅何推薦封韓信為大將軍統領三軍。陳平也是由楚降漢,其雖有盜嫂品行不端,也是照用不誤,也表現出了一個領導者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懷。為了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讓陳平領一萬斤黃金(漢制)而不問去處表現了用人不疑的氣度。麗食其給劉邦獻計要劉邦封六國之後劉邦也同意了,張良給劉邦說這會壞大事,併為劉邦指出了他的七條錯誤,劉邦馬上撤回了原來的決定。也因此留下了運籌帷幄的佳活。一個領導者並不是無所不能,而是會用人,也許在處理具體事務上笨手笨腳,有心靈手巧處理具體事務的得心應手之人。你能用好人就是你的大本事。能徵貫戰搞好後勤在某一方面是能人是好領導,但是決策大戰略可能就不怎麼行了。所以一把手不是隨便給個人就可以的。最後還是用劉邦和韓信的一段對話來結束: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如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所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為陛下擒也。所以各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能當帥有的善當兵。

  • 8 # 月夜讀春秋

    蕭何是沛縣的縣歷,性格隨和,很善於識人,劉邦起義後,在蕭何的策應下,帶著服勞役的弟兄攻進了沛縣,劉邦那時力推蕭何為起義領袖,但蕭何不受。

    泗水亭亭長劉邦,性格豁達,不事生產,喜結交豪傑人士,在沛縣官場混得不錯,跟縣歷蕭何關係也處的不錯。劉邦

    秦始皇駕崩後,秦二世剛繼位不久,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致力於推翻暴秦。這時的劉邦,正負責押解著沛縣的徒役去往咸陽,剛出城不久,很多徒役就逃跑了。劉邦審時度勢,釋放了所有的徒役,帶著十幾個情義好的弟兄逃進了芒碭山。

    蕭何知道劉邦逃亡後,面對天下局勢,審時度勢,派人聯絡上了劉邦,讓他回來一起攻取沛縣。劉邦在蕭何作為策應下,帶著隊伍拿下了沛縣,殺了反覆無常的縣令,劉邦被擁代為新的縣令。劉邦在芒碭山

    按照官級來說,蕭何擔任的縣歷要大於劉邦的泗水亭長,按照文化程度來說,蕭何也要比劉邦博學得多,在攻取沛縣的過程當中,蕭何的功勞也不亞於劉邦,那麼,蕭何為什麼不做起義軍的老大呢?

    首先,蕭何原本是有機會接任縣令這個位置的。劉邦、蕭何裡應外合拿下沛縣後,當大家討論立誰為新縣令統領義軍時,劉邦則主張擁立跟自己交好的蕭何為縣令,說蕭何資歷比自己更高,更有威望,更能服眾。

    但蕭何死活不肯,對縣令這一職位始終推辭不受,蕭何和劉邦就這件事一直僵持著。蕭何於是搗鼓出了一個法子,把很多人的名字寫在紙團上,以抓鬮的方法來確定誰來任職縣令。蕭何

    抓鬮的時候,蕭何讓劉邦先抽,劉邦隨意抓到一個紙團後開啟,寫的是劉邦的名字,蕭何將剩下的小紙團全部撕碎吞到肚子裡,並宣佈劉邦為新一任縣令,劉邦無法推辭也就當上了沛縣縣令。劉邦後來知道蕭何抓鬮時將紙團全部寫成劉邦自己的名字,特別的感激,在日後更加的信任蕭何,蕭何也失去了做起義軍老大的機會。

    其次,蕭何作為沛縣的縣歷,熟讀秦國律令,可謂飽讀詩書,處事非常的中庸,這就使得蕭何在義軍當中不願做挑頭的事。雖然說中原大地,天下大亂,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似有一舉推翻秦王朝之勢,但秦帝國建立未久,秦軍橫掃六國之勢猶在,誰敢保證秦帝國已窮途末路即將傾覆?而縱觀天下大地,群雄逐鹿中原,前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家軍一家獨大,其他各路義軍數不勝數,六國舊貴族勢力也是趁勢而起,如此龐雜的義軍,誰又敢說起於沛縣的義軍能夠問鼎中原?陳勝吳廣起義

    既不能推翻秦朝,又不能在所有義軍當中脫穎而出取得天下,那麼,他們的結果也將會是非常的可悲,成為別人登上皇權之路的枯骨。蕭何混跡官場多年,飽覽群書,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情勢,正因為如此,蕭何退居幕後,做起了劉邦的幕僚。

    第三,沛縣的這支起義軍,最初是劉邦從芒碭山拉出來的一支徒役隊伍,義軍隊伍的出身大都是貧苦出身的農民百姓甚至是曾經的地痞流氓,也只有像劉邦這樣的底層豪傑甚至有些痞子習氣的人物才能指揮。蕭何自身雖然飽覽群書,素有謀略,但作為縣歷的他與出身社會底層的義軍隊伍是有一定距離的,在內心裡可能很難走到一塊,義軍隊伍對蕭何的信任和忠誠是不可能高於對劉邦的忠誠,劉邦對義軍的號召力強於蕭何,也就是說,蕭何很難駕馭得了這支隊伍。因此,蕭何非常識趣的推辭縣令的職位,不願當起義軍的老大。

    雖然蕭何自始自終都不是劉邦起義軍的老大,但是他作為劉邦的首席智囊,為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創立大漢朝立下了巨大功勳。蕭何是這支沛縣義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也是劉邦能夠成功的重要一環。

  • 9 # 九哥脫口秀

    劉邦和蕭何一起起事,蕭何是劉邦的上司,但劉邦卻做了老大還是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一,階級不同,觀念不同!

    在劉邦和蕭何起事前!蕭何是“國家正式公務員”政府官員!而劉邦最多算半個公務員!他們的生活觀念環境都大不相同!其次作為政府官員的蕭何,勢必不會和劉邦的手下關係太近,他只要抓住劉邦這個亭長就可以治理劉邦手下的小混混!正因如此,所以在劉邦的手下心中沒有號召一呼百應的基礎條件!中國史上,能和混混黑社會混的火熱的官員,基本不是同流合汙就是為非作歹的人!

    二,當時的條件特殊

    我們知道是蕭何按照政府要求,派劉邦押運勞役去交差!本來就是個得罪人的差事!這大家勢必知道不是劉邦之錯!而是社會,政府環境所逼!而蕭何正是當時他們的父母官,最直接管理者!想必大家把秦朝政府的怨氣記恨在蕭何身上都是正常的!再其次,劉邦帶大夥因為延誤交差,大家都是按律橫豎都是個死,不得已,躲進芒碭山,被逼無奈造反!可以這麼說,劉邦當時一夥人是同命相連都要被砍頭!而蕭何呢!作為政府的父母官,可能要受牽連,但未必會死!這樣的立場不同!當然蕭何還是很聰明,當得知沛縣縣令知道他與曹參等人與劉邦密謀造反也要被殺時,知道天下已經要大亂了!因為當時陳勝吳廣已經起義,所以索性就跟劉邦一起造反了!這種特殊的後來追隨環境也使得蕭何沒有當大哥的機會!

    三,蕭何的性格和工作性質原因

    蕭何在做沛縣縣吏期間,主要負責也是文職工作!這個人非常勤奮低調!他與劉邦的小混混性格不同!劉邦屬於大大咧咧,敢於冒險型別!蕭何後來當了開國相國和之前的高階參謀來說都是做幕後工作的!我們可以看出,蕭何在司馬遷史書記載中說,一直讓著劉邦,並且也推舉劉邦當帶頭人!就說明這個人性格就不愛出頭露面,是技術型人才的本質!

    四,或許蕭何比較聰明留有退路

    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硝煙四起,有各路起義軍!蕭何是個文化人!懂得明哲保身!因為如果就算劉邦起義失敗,被殺身亡!作為集團的參謀和得力干將!還有可以翻盤的機會!不做出頭鳥!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大多謀仕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因為謀仕對於自己或敵對方來說都是比較重要的人!是集團對抗中智囊和各種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或許正因如此,蕭何低調,進退自如吧!

    飛雨輕煙吹若塵,一壺小酒道古今!

  • 10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公元前209年仲夏,陳勝、吳廣拉開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後,很快成燎原之勢,人數從幾千到上萬的各路革命軍數不勝數。劉邦也不幹落後,在沛縣開啟了人生的奮起之旅。

    天下為之麋沸蟻動,雲徹席捲!這時的沛縣縣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如坐針氈,他馬上找來兩個最為倚重的“秘書”——蕭何和曹參來議事。可惜他不知道此時的蕭何和曹參早已達成共識,為自己想好了退路。

    議事廳裡,三人正襟危坐。

    “陳勝自從大澤鄉起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要攻的城還沒有哪一座能守得住。”蕭何首先分析了當前的形勢。

    “你的意思是說,咱們只剩下投降這一條路可走了嗎?”縣令一聽,嚇得面如白紙。

    “不戰而降,不是大丈夫所為。”曹參狠狠地將了他一軍。

    守又守不住,降又不能降,那該怎麼辦?縣令可憐巴巴地將目光再度轉向了蕭何。蕭何裝腔作勢地沉思片刻,然後煞有介事地給縣令指出了另一條路:請劉邦出山。

    劉邦公元前256年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裡。因為家裡窮,他還是少年時便挫學混跡於街頭。

    儘管他乾的是 “流氓”的勾當,但志向卻遠大,廣結朋友,在沛水縣政府德高望重的蕭何也和他成了好朋友。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當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泗水亭亭長。一次,劉邦利用職務之變去了趟咸陽城,結果竟然碰到了秦始皇出巡。

    在擂鼓喧天中,眾人迅速分站成兩排。無論男女老少,都齊刷刷地看著緩緩而來的一隊人馬。

    頭一個映入劉邦眼中的是一面迎風飄展的皇旗,後面跟著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儀仗隊的後面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護衛隊,再後面才是秦始皇乘坐的豪華得令人咋舌的“黃金馬車”。

    皇旗、儀仗隊、衛士、黃金……

    劉邦在感慨中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大丈夫當如此也!”

    當時的秦二世篡位後,繼承了秦始皇愛搞建築的優良傳統,為了能讓驪山陵墓這項工程儘快完工,秦二世又從全國各地徵調了大量民工,小小的沛縣自然也不例外。

    縣令交給劉邦的任務是押著數百名勞役和囚犯前往驪山服役。一路上,劉邦對這一群面黃肌瘦的囚犯頗感同情,因此,他看管得比較松。就在這時,有人開始逃跑了,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並沒有採取嚴格的措施。

    為了尋找活路,囚犯們在路上紛紛開逃。只過了幾天,數百人就只剩下數十人了。秦朝的規定很嚴格,當時的現狀是“刑者相關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因此,對劉邦來說,押去服役的人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現在少了這麼多,如何交差?劉邦自然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如果繼續往驪山走,他就算有十個腦袋也是白搭。

    “你們不是都想跑嗎?那就快跑吧,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你們自求多福去吧!”劉邦大手一揮,對剩下的囚犯說道,然後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眾人一聽,喜出望外,自然選擇了腳下抹油,溜之大吉。良久,當劉邦睜開眼時,發現仍有十多個人沒有走。其實他們不走,除了感激劉邦,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無處可逃。就算逃回了家,還是會被抓來服役,而且還會牽連家人。天下之大,竟沒有立身藏命之處。

    事到如今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了,劉邦決定帶領大家走出一條活路。很快走在前面的人發出了悽慘的喊聲,說是有條白蛇擋住了去路。

    劉邦提著三尺利劍衝到前面,朝著大蛇用力一揮,那蛇便一動不動了。

    眾人定眼細看,它已經被斬成了兩段。據說,那天晚上,有人在蛇死的地方碰到一位老太太在哭。路人問是怎麼回事,那老太太說她兒子是白帝,剛剛被赤帝斬成了兩段。

    劉邦“斬白蛇“起義後,帶領這幫難兄難弟一起躲進了一個叫芒碭山的地方,從此成了一位逍遙自在的山大王。這裡山高皇帝遠,沒人能找到他,追捕他的官兵也只能望山興嘆。

    蕭何雖然是公務員,但他憑著敏銳的目光已知道腐敗如斯的秦朝“氣數已盡”,因此,當縣令詢問渡過義軍的難關時,他以巧妙的辦法向縣令推薦了“山大王”劉邦。

    此時,縣令急亂之下,同意了。結果引來了劉邦的義軍。

    直到這時,後知後覺的縣令才知道上當了,於是馬上給劉邦兩道菜:“閉門羹”和“流箭雨”。

    “縣令雖然佔據地利,但卻缺少人和,這是他的命門所在。”劉邦沉思良久,原本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他叫人找來一塊絲絹,然後朝蕭何使了一個眼色。蕭何與他心有靈犀一點通,自然會意,馬上拿起筆墨,開始施展自己的特長——寫文案。只見他手起筆落,一封激情四溢的“家書”一氣呵成:“親愛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你們好嗎?革命的春風已吹遍了神州大地……”

    隨後,劉邦下令用箭將家書射入城裡。城中百姓讀罷,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家書”的指引下,他們紛紛操起手中的傢伙衝進縣衙,把縣令當靶子練了一通。

    隨後,他們砍下縣令的腦袋,開啟城門,敲鑼打鼓地把劉邦迎了進來。就這樣,劉邦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他漫漫征程中的第一座城池,他的頭上從此多了一頂“烏紗帽”——沛公。從此,劉邦開始發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說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