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比如對你而言這是一個必須回答得問題,你是以怎樣的邏輯去想這個問題?
15
回覆列表
  • 1 # Victor19901028

    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7門基礎學科中的第二門,僅次於數學,《大英百科全書》把它列為5門基礎學科之一,可見邏輯學的重要性。

    邏輯能夠對人的思維起到規範作用,讓人的思維更加全面、深刻和理性,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正確,對問題的處理也會更加合適。

    遺憾的是,邏輯學在中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中學時,涉及極少。在高校中,也主要是文科的學生在學。很多人感覺邏輯學不過是文科中的一個科目罷了,沒有必要大家都學。這是錯誤的認識,邏輯學應該從高中就開始學,而邏輯思維則應該從小學就開始訓練。

    對邏輯學教學的忽視造成多數華人缺乏基本的邏輯常識,更缺乏基本的邏輯思維的訓練,造成了華人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思維習慣來思考。其思考的結論只是根據某些經驗,透過不完全歸納、簡單類比等思維方法得出,其結論往往是不真實的。

    由於邏輯知識和邏輯訓練的缺乏,華人的思維在邏輯上具有不少缺陷,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邏輯混亂現象非常嚴重,即使是一些學者、教授也不能避免。2003年4-5月間,首都10多家主流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以醒目標題報道了10位著名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發出的強烈呼籲:社會生活中邏輯混亂和語言失範現象令人擔憂。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邏輯缺陷。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明確概念是判斷與推理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來的判斷和推理就也就很難保證其正確性。

    華人不善於,或者說是不屑於去辨析概念,華人對於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國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個明晰、全面、準確、嚴格的定義?幾乎沒有。中國的哲學家極少下定義,儒家講仁?什麼是仁?眾說紛紜。老莊講道,什麼是道?沒有定義。《墨子》中有一點,有對“同”、“異”等抽象概念的定義,非常難得,墨子很偉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說:“蓋一名必有一名之定義,此定義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樣的一個詞,可以表達或者說是對應多個不同的概念。討論問題之前,必須首先弄清這個詞所表達的概念的定義,即一個概念的內涵。概念不清,那麼圍繞這個概念的一切討論都會變得混亂甚至沒有意義。辨析概念是邏輯思維中判斷與推理的基礎,概念不清,判斷與推理就難以進行;即使進行,也可能會產生錯誤的或是模糊的結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幾個人討論馬。第一個人說,我見過一匹10000斤重的馬。第二個人說,我見過一匹10釐米長的馬。第三個人說,你們是開玩笑吧,哪裡有重達萬斤的馬?更不會有10釐米長的馬!第一個人回答道:“我說的是河馬!”第二個人回答道:“我說的是海馬。”正是因為他們對“馬”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觀點,這樣的討論又有什麼意義呢?當然,海馬和河馬都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馬,此處只是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

    再如範偉的的一個小品《賣車》中有一個腦筋急轉彎題,問:“你家的狗為什麼不生跳蚤?”範偉回答說是因為講衛生,而正確答案卻是:“因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別的玩意兒來!”範偉說:“你說是出生的生啊!”這個問題也是概念的問題,範偉的理解是“寄生”的生,高秀敏說的是“出生”的生,雖是同一個字,但是表達的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多腦筋急轉彎都是透過概念的轉換來迷惑人的。

    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中用了“屁精”一詞,引起了社會學家李銀河的質疑,因為這個詞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是指善於拍馬屁,二是指同性戀。理解不同,對小品的評價也就有了不同。

    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的一些爭論,往往各說各理,誰都不服氣,雖然大家說的是同一個詞語,但是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卻千差萬別。即這同一個詞語,表達的卻是不同的概念。既然大家討論的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個話題,怎麼會有結果呢?當然,對於一些常用的詞語,我們應該按約定俗成的理解來討論。

  • 2 # 大為老師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離不開邏輯推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足夠好,我們的思考會更加清晰,表達會更加有條理,工作會更加有效率。但是,寒窗苦讀十載,辛勤工作數年,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訓練出很好的邏輯思維。

    我們先來做一道小題,看看自己的邏輯能力怎麼樣。

    傑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傑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是不是無法確定

    你選擇了哪一個答案?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不假思索的選擇了答案3,但事實上正確答案是1。研究發現,人們在這道題目上的錯誤率高達80%,你是其中之一嗎?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缺乏邏輯推理能力的鍛鍊,習慣性的作出“不假思索的程式性反應”。

    什麼是邏輯推理?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說到,“所謂邏輯推理,在廣義上被定義為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首先要佔有充分的資訊,而要想佔有充分的資訊,就必須提出正確的問題”。

    換言之,為了得到上題的正確答案,我們首先應該先停下來,提出相應的問題,重新整理其中的資訊,從而獲取正確的答案。書中提到的“重述問題”法則,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類似的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上題的思考過程:傑克已婚,喬治未婚,安妮在中間,不知道安妮是否已婚,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描述眼前的問題,如果我們要實現“一位已婚人士正看著一位未婚人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需要三個條件:未婚人士、已婚人士和“看著”,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目標就能實現。那麼,傑克已婚,傑克看著安妮,這時候,只要安妮未婚,目標就實現了;安妮看著喬治,喬治未婚,只要安妮已婚,目標就能實現。把這兩個分析結果結合起來一看,無論安妮已婚還是未婚,題中的目標都可以實現。這就是“重述問題”法則的作用。

    如書中所說:“從現在起,養成一個好習慣,每次遇到問題時,問問自己,能不能換種方式描述眼前的問題呢?”這樣子,一來可以讓自己停下來思考,二來可以讓自己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如何培養邏輯思維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進入了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浩如煙海的資訊,我們很多人都容易被迷惑,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提高我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免受“他人擺佈”呢?結合《學會提問》和《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以及自己的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些不算成熟的技巧。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提到,擅長邏輯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較善於提出問題。所以,學習邏輯推理,應該從學會提問開始。

    面對一篇文章或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提出三個問題:它的論點是什麼?論據是什麼?其中的關鍵假設是什麼?

    論點:指作者或演講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論據:包括作者或演講者為了支援自己的論點而舉出的事實、例子、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或其他相關資訊。關鍵假設:作者或演講者沒有說出來的能證明自己觀點的想法。

    找出這三部分的內容後,我們就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思考這篇文章或觀點是否值得支援。一是論點中提到的關鍵詞的概念是什麼,作者的概念和客觀的概念是否一樣?二是作者的論據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如果是客觀的,來源是否可靠?三是它的關鍵假設是否有問題,背後是不是包含了很主觀的想法?

    舉例:A說:B很不愛國,因為他不僅用蘋果手機,還常常去吃啃得雞。

    論點:B不愛國;

    論據:B用蘋果手機,還吃啃得雞;

    關鍵假設:評判一個人愛不愛國,就看他是否用蘋果手機,是否吃啃得雞。

    這些煽動性的話語,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經不起推敲了。運用上面的技巧,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這個問題。B真的不愛國嗎?怎麼樣定義愛國?B用蘋果手機,吃啃得雞就是不愛國嗎?不用蘋果手機,不吃肯德基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愛國的唯一或絕對的標準嗎?透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就可以避免不經思考全盤接受他人觀點。

    除了這些技巧,《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還介紹了50個邏輯推理法則,幫助我們去理清思路,解決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另外,和《學會提問》一起讀更配喔。

  • 3 # 老子一槍嘣了你

    怎麼提高邏輯思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麼降低邏輯思維:去聽羅胖的

    沒想黑羅胖,只想說實話,羅胖其實還是不錯的 是文科生中的佼佼者,但硬傷在於他出身不好,文科生就那樣,天生都有缺陷,任他怎麼標榜邏輯,他缺的正是邏輯。。。。我想,也許,也正是因為某種莫名的心虛,他才標榜邏輯,而普天之下,世人通常所要標榜的,卻正是他所缺的,他所缺的,正是他所標榜的。。。。。。。但最後還是要公允地說句,羅胖是所有在臺上蹦蹦跳跳的文科生中,最經得起邏輯推敲的一位,比馬雲邏輯性還要強,幾近以假亂真,聽時稍不留意,漏洞就跟著常理混了進來

  • 4 # 大道至簡151172803

    多閱讀有利於寫作,這是很多人公認的觀點。但我覺得,寫作也可以幫助閱讀,尤其是需要邏輯分析與理解的快速閱讀。

    自從使用軟體訓練速讀記憶,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定期寫文總結自己對速讀記憶學習的感悟。我覺得,學問也好、技能也罷,學習的過程都是從淺入深,對學習物件的理解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精進而有不同的;但若沒有各個訓練階段的成績對比和看法差異,又怎麼能知道自己的速讀水平是否有實質提升,學習的思維是否發生正面的轉變,從這些提升和轉變,又能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什麼問題……所以,從一開始學習到現在速讀18級,訓練中每一次取得了新成績,有了新感悟、新看法,我都會寫文來總結。

    很多人會說,寫文,開始最難,因為不熟練的時候,寫著寫著就要沒話找話說,熟練了,就輕車熟路……但我卻覺得,這種看法更適合技能操作。至於寫文,我覺得,最開始,可能難,也可能不難,因為不知道好與差,就按照自己的思緒不管不顧寫下去,這時,難的是如何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形成語句;但到後來,隨著寫的文越來越多,對同一類的文章漸漸有了點評價好壞的感覺,當這種感覺慢慢成為一種標準,對自己的寫文要求也會隨之攀升,此時,難的不僅僅是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以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寫出來,更是要把行文思想整理成有邏輯的脈絡,並讓這種邏輯合情合理,或者說,以合適的方式展開一篇篇論述。

    邏輯與寫文

    在整個寫文的過程中,最頭疼的是說理性的文章,或者與我學生階段不太擅長寫議論文有關,那時的作文被批立論不強、論據乏力,但直到去年,才知道議論文也是有“門道”的:同樣是論點,有立意高低之分;同樣是論據,有論證強弱之辨;同樣是立論方式,有邏輯密疏之考。至於其中的舉例、說理、正論、反論……足以彙編成一堂堂專題課。

    而我,在近半年的速讀記憶學習總結中,起初幾個月的文章,有很多篇本該說理的文,卻基本是平鋪直敘,有論點,卻沒有邏輯分層的論證過程。以至於現在回頭看來,好多篇都是自己並不滿意的,但——它們確實是我寫出來的。

    把一篇篇文章看過來,從最初到近期,最大的感受有兩個:

    1.對速讀記憶訓練的心得體會更貼近理論和原理,內容上也更務實;

    2.文章的邏輯條理性有所提升,甚至已經有了專題策劃的雛形(也離不開精英特速讀老師的指導)。

    再想想現在與幾個月前的寫文準備工作,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前是想到哪,寫到哪;現在是每寫一篇比較專業的總結,都會按照說理文的邏輯來思考文章的內容安排,如果需要寫專題,就會思考專題裡需要放什麼內容,具體到每篇文章裡放什麼欄目,什麼內容。

    曾經,最頭疼邏輯,什麼理論用什麼論據證明,什麼理論可以推匯出另一個理論,尤其是關於專業議論,觀點是什麼,如何立論,觀點之間有否有牽連延伸等等;現在,雖然也不算很輕鬆,卻會在寫文前自然地去想這些問題。

    但再往深處想,之所以會有這些轉變,根本原因還是自己邏輯思考力的提升:每在訓練中遇到難題,就會從難題的各個方面邏輯地思考難題產生的原因;每解決一個難題,就會不自覺地從各個方面分析難題是怎麼解決的;每做一個新的訓練,就會嘗試各種方法,以試探是否對訓練有益……

    寫文與閱讀

    細心想想,寫文與閱讀就像是邏輯思考的一對相反的方向,寫文是思考怎樣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透過層層的文字表達,閱讀則是根據作者的層層文字表達反推作者的寫作心境和文章思想。

    如當我寫一篇速讀記憶的經驗總結文時,先想我的主題要寫哪些內容來做支撐,這些內容是層層深入還是開門見山,是用正面論證闡釋還是用反面例子反推,每一種不同的材料安排方式背後,都是我對這個主題不同的思考角度、展現方式和寫文目的。

    而閱讀也是如此,有的文章是開門見山,有的文章是層巒疊嶂,但離不開的一箇中心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從文章的材料安排上講,作者對每一個部分的安排對主題的表達都有不同的意義,對這些材料的層層邏輯分析與總結就是探尋作者寫作思路的過程,最終得出的結論便是作者的中心觀點。

    從這個意義上講,同為寫文,自己寫文的過程也是很多專業人士寫文所經歷的過程,自己行文的思路歷程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材料安排問題,所以,寫文有利於閱讀,尤其是建立在邏輯分析理解基礎上的快速閱讀:推己及人,思考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是什麼,又是如何展開論述的,自己對這個主題又會怎麼寫……

    總結

    多閱讀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蘋果”,不僅能促進快速閱讀,還能培養邏輯思維,而且相比閱讀,寫作更是一種更直觀的探究作者寫作思路的練習方法,所以,大家有時間,也可以適當寫一些論述類的文章,親身體驗成文的過程,提高邏輯閱讀語感!

  • 5 # 鯨貝

    “三分鐘分享一本好書《金字塔原理》,提高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先重要後次要,先全域性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

    那麼,一個掌握《金字塔原理》的人,開展工作的一般步驟會是怎麼樣的呢?

    1、結果逆推,找到解決問題的核心;

    2、問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重心;

    3、方案制定,制定解決問題的預案;

    4、工作執行及修正,按照方案對照效果進一步完美解決問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特別是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棘手的難題,比如怎麼寫年終彙報、怎麼做方案、怎麼協調各方開展工作等。

    對照自身,我們猜想一個普通職場人習慣性的境況會是怎麼樣的?

    1、一團亂麻,無從下手;

    2、磕磕碰碰,看似很忙實則做了很多無用功;

    3、例行公事,因為抓不到中心,工作演變為例行公事的狀態,達不到理想效果。

    相信很多職場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這類問題,從個人角度分析,導致這類問題的原因無非兩個:

    一是客觀性經驗缺乏,沒有解決過類似問題或者經歷或類似難題;

    二是主觀性意識缺乏,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表達和解決難題的邏輯;

    所以學習《金字塔原理》,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表達問題邏輯,提高自己解決難題的能力,在職場中顯得尤其重要,並且終究會得到讓伯樂眼前一亮的機會。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思考方式、溝通方式、規範動作。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結構是:中心思想明確、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先重要後次要,先全域性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

    那麼,一個掌握《金字塔原理》的人,開展工作的一般步驟會是怎麼樣的呢?

    1、結果逆推,找到解決問題的核心;

    2、問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重心;

    3、方案制定,制定解決問題的預案;

    4、工作執行及修正,按照方案對照效果進一步完美解決問題。

    舉一個例子:

    你在公司年會上被抽到了一等獎,讓你上臺發表獲獎感言,你會怎麼講?

    大部分人可能都是非常緊張、大腦一片空白。

    在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思路來面對以及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1、結果逆推:我發表獲獎感言,要達到什麼效果?

    所有的獲獎感言,效果無非兩點一是表示感謝,二是表示期盼或祝福。

    2、問題分析:達到這種結果,重點有哪幾點?

    表示感謝,無非是描述獲獎的不容易或者幸運,並致謝舉辦方或者支援方。

    而期盼或祝福,可以展望來年更大的盛況,也可以祝福主辦方來年更好。

    3、方案制定:這幾點,我怎麼排序來發言並恰當修飾言辭?

    明白以上兩點後,就要組織一下發言順序,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時間線,比如過去、現在、未來。

    4、執行及修正:在發言表達的時候,謹記中心,適當擴充。

    在發言的時候 ,我們可以按照心中預案,一邊陳述,一邊思考進行補充。

    發言示例:

    其實我來公司已經5年了,之前公司大大小小的年會從來沒有中過獎,我一直在默默的積累著人品,等待爆發的一天(過去,表達感慨)。

    今天終於爆發了,感謝老闆從400多人中抽中了我,此刻我的心情真的很激動,感謝所有小夥伴們的努力工作,公司才有機會採購如此高大上的獎品(現在,表達感謝)。

    怎麼樣?get到了嗎?這就是《金字塔原理》對提高我們快速理清思路,清晰表達,高效溝通能力的幫助。

  • 6 # 帽帽的小宣園

    要學會邏輯思維首先我們要了解邏輯推理是什麼?瞭解我們的感知和思維模式以及各種思維模式的利弊。注意發揮優點避免缺點。 瞭解思維模式以後再進行思考。

    進行思考。做出當時能做出的最有利的決策

    做出的決策需要正確無誤的傳遞和執行。所以還需要學論述分析。

    一步一步的瞭解,思考,做決策。這整個的流程便是邏輯思考的過程了。

    布蘭登·羅伊爾的《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就是介紹邏輯思考的。

    一、要學會邏輯思考首先要了解,“邏輯推理是什麼?”“我們的感知和思維模式”

    “所謂邏輯推理就是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想要評估資訊首先要收集相關資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選擇性感知”就是我們總是注意到我們感興趣或者對我們有用的的東西和事物。比如我開始對理財感興趣,然後我就發現身邊挺多朋友都買股票的。以前他們也買,只是我沒注意到,從我開始對理財感興趣的時候我就開始注意這類事情,跟別人聊起才知道寫方面的資訊。

    我們的思維模式分為四種

    二、思考,使我意識到關於創意思考的誤區

    我以前以為創意思考是做設計的人專屬的,現在發現了這是我思維認知的一個誤區。

    我所理解的創意思考是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給自己設限。頭腦風暴的時候不管是好點子還是壞點子,靠譜的不靠譜全部寫下來就是。事後用思維導圖整理的時候會發現,有許多你自己都驚訝,那是怎麼想出來的。

    三 做決策

    經過思考,現在該做決策了。 藉助“T”字圖量化分析。再用“效用分析法”分別算出他們的期望值,來確定最終我選擇什麼既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我的個人喜好又能做成。

    “所謂效用,就是某個結果對於我們的價值”引用原文。

    期望值=效用*機率。

    四、論述分析

    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做出決策以後,通常需要把自己的決策傳遞出去。如何把自己的想法邏輯清晰的闡述出來,就是論述分析的目的。

    那麼什麼論述呢?論述三要素包括論點,論據,關鍵假設。 論點=論據+關鍵假設 或者 論點—論據=關鍵假設。

    論點就是要表達的觀點了。

    論據就是要去證明或者叫支撐論點的有效證據。

    關鍵假設是論據能夠支撐論點的重要前提連線論點和論據的重要樞紐。

    在檢視自己的論述或者反駁別人論述的時候。從這三個要素出發。

    例:小林學習成績很好,以後也會找到很好的工作的。 論點:小林會找到很好的工作。

    論據:小林學習成績很好。

    關鍵假設:找到好工作和學習成績好有關係。

    反駁:找到好工作和學習成績好沒有必然的聯絡啊。某某以前學習成績好,現在畢業以後待業好幾年呢。某某連大學都沒考上,現在是部門經理呢。

    在自己論述的時候也這樣去反駁自己逆向思考,就能知道自己說話有木有邏輯了。 有意識的學習邏輯思考就會反思自己思維上有哪些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做事的時候經過邏輯梳理清頭緒更有助於事情的解決。生活不就是生出一堆的問題,然後我們一個個的解決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次元中有哪些可愛的混血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