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鬱鈞劍
-
2 # 倩Sur
擁有一個好嗓音,也要透過反覆練聲才能使聲音更完美。
喉部產生的原音經過共鳴腔後增加泛音成分,共鳴主要有三種:
(1)頭腔共鳴:就是我們所說的高音共鳴,包括鼻腔、鼻咽、鼻竇,讓聲音明亮豐滿;
(2)胸腔共鳴:即低音共鳴,含氣管、支氣管和肺,讓聲音洪亮渾厚;
(3)口腔共鳴:稱作中音共鳴,包括口腔、口咽腔及喉腔,聲音會更加明亮清晰,是歌唱共鳴的主要器官。
聲樂歌唱過程三種共鳴都起作用。可見擁有好的身體狀態表現才會出色!
-
3 # 唯美影音
歌唱共鳴有三種方法或形式:
①口腔共鳴,指聲音從口腔以及喉頭上部的咽腔中獲得的共鳴;
②胸腔共鳴,指聲音從胸腔的氣管中得到的共鳴;
以上三種共鳴形式,其中以口腔共鳴為最重要。歌唱者透過以上各共鳴腔體的共振,能使歌聲豐滿、洪亮、圓潤、嘹亮。並能穩定、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效果。
獲得歌唱共鳴的動態技術方式有很多,比如,透過採用使喉嚨至鼻腔保持如吃驚樣的擴張方式,使歌者體會到從人體內部腔體到體外空間具有通暢感的方法。再利用適量的氣息,對聲帶閉合的間隙做持續的吹動動作。而不是粗暴的強力氣息衝擊,在我們的喉嚨和下巴周圍的肌肉相對鬆弛,聲帶就會發出既鬆弛又通透,既結實又明亮的基音。從而促使歌唱的聲音產生更富於高泛音如綵緞般的光澤和色彩。
再比如,採用練習“哼鳴”的方法,實際上,練習哼鳴並不是什麼複雜的特殊技術動作。如果我們平時認真注意一下生活,注意一下孩童的玩耍,他(她)們模仿飛機的轟鳴,汽車或摩托車的嘟……的鳴響,或者是模仿牛羊的叫聲,我們都可獲得一種驚奇的啟示。即我們會發現透過做以上的模仿練習,從發出聲音的自體感受上,會體驗到我們的鼻子(鼻腔)到頭頂會產生一種較強烈的振動轟響,而這種搌動鳴響,恰好就是所謂歌唱所需的特定共鳴效果。
-
4 # 搞笑好心情
所謂“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由於氣息衝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其他共鳴器官、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
要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做到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與配合。
一、口腔共鳴。發聲時口腔上下自然開啟,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並略向後拉,上呃要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所產生的聲波,就會隨著氣息的流動推送離開咽喉向口腔運動,你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顎前部形成反射而引起震動,這就叫“口腔共鳴”。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很容易和頭腔共鳴聯絡起來,同時,可以減少咽喉的負擔,對生態起到保護作用,唱中聲區的音用的較多。
二、頭腔共鳴。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由聲帶所發出的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略向後移,下顎放下來,軟顎和小舌頭儘量上提,與打哈欠或打噴嚏前的預備動作相似。使口腔、鼻腔、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展寬,聲波便沿著上顎骨傳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各竇腔內引起震動。這時應注意防止氣息過多,直接從鼻腔送出,否則便出現了“鼻音”。頭腔共鳴效果清脆、明亮、豐滿,富有光彩和金屬聲,唱高聲區的音用的較多。
三、胸腔共鳴。發生時,咽部成半打哈欠狀態,下顎自然下垂,把聲帶所發出的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顎移向下齒根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周圍引起更廣泛震動,同時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此時,應防止故意把聲音下壓,使咽部肌肉過於緊張造成“喉音”。胸腔共鳴效果結實、深厚,唱低聲區的音用的較多。
由於共鳴時所產生的泛音與聲帶發出的音構成複音,因此,共鳴使聲音得到渲染,使原本聲帶所發出的單薄的聲音得到美化,達到宏亮豐滿,悅耳動聽的效果。
以上是共鳴的三種方法,希望回答能夠讓您滿意。
-
5 # 小武同學1991
美好的歌唱共鳴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獲得它,就需要全面瞭解人體共鳴的相互關係和作用,並付出艱辛的努力,透過刻苦的訓練才能得到它。
1.共鳴的原理:共鳴--某物體因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又傳播到其它物體上,引起其它物體的共振的現象叫共鳴。聲音產生需要有振動體、媒介和聽聲音耳膜。當物體被打擊而產生振動時,促使媒介產生了波紋,叫音波。這種音波由媒介傳入人的耳膜成為聲音。一個發音 體在振動發音時,它除了能發出一基音外,還能同時發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 動率是400,當它的微波傳到某一個每秒振動440次的物體時,這一物體受到振動的影響,才會引起共振,產生共鳴。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是,從歌唱發聲到利用人體內很多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衝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後,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於是出現優美、悅耳的歌聲來。共鳴的使用能夠擴大音響效果,同時還可以美化聲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體結構的共鳴腔,努力控制歌唱發聲,逐步訓練形成空間立體感的音響。歌唱發聲的共鳴效果對於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2.共鳴的分類:通常有三種分類的方法:從生理結構上進行分類;從共鳴結構能否調節上進行分類;從共鳴運用性質上進行分類。從生理結構上,可分為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及口腔共鳴。頭腔共鳴產生的生理結構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竇部各空間有額竇、篩竇等。它們屬於固定空間,聲波共振是無氣息的共鳴。體積小,位置高,這種共鳴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時要注意開啟頜關節,減輕下頜重量,感覺骨室有輕微振動感,眉心處也有微振感,這樣歌聲就集中明亮了。頭腔共鳴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與軟顎,控制進入鼻腔的聲音方向,使聲音進入頭腔,形成共鳴。這種控制要細心體會,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還要注意的是,當運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時,聲波只在鼻樑上端的鼻骨處振動即可;如果運用美聲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戲劇性的歌曲時,聲波需要在鼻樑及周圍較大面積的骨面上振動。有經驗的歌唱家們為獲得頭腔共鳴的感受,常常善於把聲音送到頭腔中去,認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這種唱法,聲音不會疲勞,永遠年輕。如果失去了頭腔共鳴的支援作用,歌唱的壽命不但會縮短,而且聲音是十分不悅耳的。
3.鼻腔共鳴及作用:鼻腔共鳴不是鼻音。是聲波進入鼻腔後經過控制產生的共鳴效果。從生理結構上看,鼻咽腔的上部是顱骨,下部是軟顎,由鼻腔和鼻咽腔組成共鳴空間,體積大,共鳴振動在鼻腔內而產生,是由無氣息的固定空間形成共振的。要獲得良好的鼻腔共鳴 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軟顎的運用。軟顎即平時稱為的小舌頭。軟顎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於用咽壁對聲音推送。透過軟顎的運用,促使鼻咽腔形狀的變化及音色的變化。用哼唱練習,便於使軟顎中部產生振動,擴大鼻咽腔,同時還能使鼻咽腔下部也開啟。開啟並控制頜關節:上下頜關節活動應張開小半寸,對於取得共鳴有好處。下頜輕輕下移,感覺好像沒有重量,聲音就輕鬆自如了。還要記住,鼻咽腔既可以使聲波進入鼻腔共鳴的較大空間裡去,又能不讓氣息進入這個空間中來。它起著聲氣離析的作用,能夠促使共鳴的色彩變化。
4.口腔共鳴及作用:口腔共鳴是可變共鳴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間銜接區,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鳴區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鳴。根據共鳴結構可調節與否,共鳴也可劃分為固定不變共鳴和可變共鳴固定不變共鳴腔:它包括鼻腔和額竇、喋竇、篩竇、及窩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腔的容積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篩骨,下壁是硬顎,後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圍的骨頂空腔有篩竇、頟竇、蝶竇。這些共鳴腔具有穩定的固定空間,其體積和形狀是無法進行調節的。可變共鳴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硬顎,後部接到舌根和會厭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連食管,上部是舌根和會厭喉頭肌可以主動調節,與共鳴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聲帶位於喉室。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軟顎為界,通向口咽。口咽腔,上與鼻咽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聲道,在聲帶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連,形成類似管狀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聲帶、聲道是主要的共鳴腔體之一。腔體的固定共鳴腔、可變共鳴腔,經訓練都會引起美好的共鳴反應。咽腔和口腔、胸腔相連,它是重要的共鳴腔。胸腔在共鳴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體歌唱發聲系統的全部空腔為歌唱共鳴發揮作用之外,共鳴在人體的骨骼中也會發生作用。人的聲音共鳴主要是腔體共鳴。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變化的。經過共鳴的作用可以增大音量,變化音色。使聲音發出泛音,得到美化,從而發出動聽的聲音來。由於運用性質的不同,頭部前方共鳴分為: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一般稱顎以上為“上部共鳴”,顎以下稱“下部共鳴”。上部共鳴:包括鼻腔、鼻竇、上頷竇、額竇、蝶竇、和篩竇。下部共鳴: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處。前面說過,凡是充滿空氣的地方都可以發生共鳴。然而頭腔並不是充滿空氣的腔體,為什麼可以引起聲音的共鳴呢?原來,它不是利用有空氣的腔體作為傳聲的共鳴腔,而是利用固體的骨組織的傳導作用而加強聲音的強度。聲音的強度是構成聲音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骨傳導作用與高音相結合,聲音自然增加響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鳴有助於聲音的擴大。利用上部共鳴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經過頭骨的傳導,引起幾個竇體的共振,來加強聲音的共鳴,我們稱它為“骨傳導”<不是氣傳導>。上部共鳴主要是借 助“骨傳導”作用來實現的。在生活語言中,雖然意識不到它的共鳴作用,但在高聲說話或發某些音時,“骨傳導”的共鳴作用也在參與擴大音響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強調要把上部共鳴利用上,是因為它的共振作用較強,如果和下部共鳴聯合起來,對於高低音的音響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著積極作用。應用上部共鳴,必須先造成下部共鳴強有力的聲波。聲波達到硬顎,利用硬顎的振動引起鼻腔和頭腔各竇的共振,這就是骨傳導的作用。這樣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聲音的力度。按理說,氣流到達口腔時,不能使氣流透過鼻腔匯出口,必須使鼻腔中的氣流折回口腔,再從口腔噴出去,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鳴的音響。然而,咽腔是個三岔口,當氣流到達咽腔時,必然有一部分衝向鼻腔,一部分衝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氣流折回口腔是不容易的。這樣,使用上部共鳴,便會形成全部的半鼻音。這種情況,在一些歌唱演員中是常有的。當他們希望得到上部共鳴的幫助時,便把舌根降低,軟顎放鬆, 有時還把鼻孔張大,這樣,把氣流引進鼻腔時,也就從鼻腔中洩出大部分。使用上部共鳴,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顯然比美聲唱法的鼻音是要少些。 這是由於兩種發音的口腔開度和肌肉鬆緊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發聲,每個韻母幾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韻母i.u.yu時,這種現象就更顯著。然而聽者要是不細分辨,就聽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覺得聲音飽滿。由於韻母發音有高低音性質的不同,它對“骨傳導”所起的強弱作用也不一樣。一般說窄韻母i/u/yu顯然比寬韻母a/o/e強,這點從實驗上可以得到充分證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發窄韻母時口腔比較窄<聲位高>。當聲波達到口腔時,不是很暢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發寬韻母的氣流送得緩慢,這時顎部被鼓動的力量也就強些,因而可使顱骨受到強烈的震動。不過我們應該注意,這類韻母最容易把聲波引向鼻腔,也誻最容易產生鼻音,而且發音時的口腔肌肉比較緊張。為了使它不帶鼻音或少帶鼻音,發這類音時更應該注意口腔適當擴大。寬韻母a/o/e的口腔開度都比窄韻母i/u/yu為大,從喉部發出的聲波到達口腔時,沒有窄韻母那麼大的強度,而且很容易從口腔內部輻射 出動,所以震動顱骨的力量也就減弱了。因此對於頭部共鳴來說,窄韻母比寬韻母更為顯著。這種情況告訴我們,能否引起上部共鳴,和氣流壓力的強弱很有關係。從聲音的高低來說,高音容易引起頭部共鳴低音則容易引起胸部共鳴。這是因為發高音時聲帶閉合較緊,氣流的衝擊力較強;發低音時聲帶閉合較緊,氣流的衝擊力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鳴,高音歌唱家則必須兼用頭部共鳴。在這裡我們應該注意,唱低音只能說是以下部共鳴為主,並不是說完全拋棄上部共鳴。當唱高音的時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鳴的協作,發出的聲音將是純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說上部共鳴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鳴,聲音的高度將會受到影響;然而下部共鳴也不應該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鳴,要得到高音的寬度是有困難的。我們對於歌唱的聲音不管是高音還是低音,總是要求圓動聽的。常聽到一些女高音,雖然能唱到C4,的聲音聽起來卻感到乾燥刺耳,缺乏圓滿的色彩,這就是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沒有配合起來的結果。所以,共鳴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時應該分別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鳴為主,下部共鳴為輔;低音要以下部共鳴為主,上部共鳴為輔。兩者必須配合適當,才能發出寬厚而有力度的聲音。我們聽到一些歌聲很美的高音歌唱家,當他歌唱時,如果用手撫摸頭頂,可以感覺到劇烈的震動,同時用手放在胸廓處,也會感到胸廓的骨骼發生震動。這說明高音不僅使用上部共鳴,下部共鳴也在起作用。有人強調上部共鳴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鳴的協作關係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從廣義上說,胸腔和頭腔和骨組織都有傳導聲音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作用是不相等的。胸腔的骨組織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動,所引起的共鳴是很明顯的;頭腔的骨組織由於區域不同,引起共振的強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說,額竇部位的共鳴最強最清楚,這是因為這個共鳴區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聲波直接振盪的結果。我們要求歌者要把聲音提到頭部上來,也就是希望提到額竇位置上來,使這部分的骨骼產生共鳴作用。其次,頭部共鳴作用比較大的部位還有枕骨。它是構成顱腔底部和後部的骨頭,在頭部後面正下方。因為它的位置也是聲波直衝的地方,所以這部分的共鳴腔的發聲,除了利用額部共鳴以外,當唱高音的時候,還兼用枕骨的共鳴作用,這就是我國戲曲界所講的所謂“腦後摘筋兒”。那麼,怎樣才能把這部分的共鳴使用上呢?有一種理論認為枕骨的下面接連頸椎骨,當強有力的聲波衝到喉腔之後,它會引起頸椎骨的振動,再由頸椎骨往上傳導,枕骨便發生振動。另外,聲波到達口咽腔時, 引起很大的傳導力量,它從的後部直接影響枕骨的振動,而且這部分離“蝶竇”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更加強了。在利用枕骨共鳴時,有一點應該注意,發聲時必須頸部挺直但不要僵硬。這樣的姿態可使喉、咽腔擴大,氣流暢通,造成強有力的氣流柱,上升直達軟顎的後部,引起枕骨的振動,造成聲音的力度。當我們把聲音提上來的時候,會感到腦後發生振動,這時上部和下部的共鳴則已經連在一起。實驗證明,光是喉腔的共鳴作用是不大的,聲音不是很響的,音色的變化也不是很清楚的。這是因為喉腔基本是軟組織組成,在軟的共鳴體中發聲,聲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因為喉腔較小,共鳴作用不強;再因為喉腔沒有顯著的變化,音色變化不大。以上各種情況說明,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的運用,有賴於強有力的氣流,然後在良好的喉,咽、口、鼻腔共鳴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所以我們要得到全部共鳴協作,要特別鍛鍊呼氣和擋氣的作用。
5.共鳴與聲區:依據音的高低變化和共鳴部位的不同運用,形成了三個聲區:高聲區、中聲區和低聲區。高聲區頭聲區發聲偏重於頭腔共鳴,有利於發揮高聲區的技巧。在歌唱發聲時感到前額和臉兩顴部分有振動的感覺。發出的聲音有假聲的特色。同時要注意在高聲區演唱時,鼻咽腔和軟顎等處和肌肉的運動不可收縮過分,使音波沒有流動的餘地,影響了泛音音響效果。中聲區(混聲區)發聲偏重於均勻的諧和共鳴,有利於發揮中聲區技巧和特色。中聲區是低聲區和高聲區銜接的地方,既要把高聲區音量同低聲區音量調節控制均勻,又要保持聲音的通暢和統一。這個聲區在聲樂訓練中佔主要地位。中聲區音樂柔和、鬆弛而又明亮。要提出注意的是,喉、舌等肌肉在演唱時,如果收縮過分,也會產生聲流堵塞,這時既隔開頭腔共鳴,又失去了胸腔共鳴的支援,就會出現錯誤的聲音。 低聲區(胸聲區)發聲偏重於胸腔共鳴,有利於發揮低音區的歌唱技巧。在歌唱發聲時明顯感到胸腔有振動感,聲音自如,深厚並有深沉的感覺。必須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時,頸部肌肉、舌肌如果收縮過分,就會失去中聲和高聲區的共鳴,出現沉悶和暗啞之聲,對演唱效果影響較大。
-
6 # 昆哥說吉他
唱歌共鳴的方法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找到打哈欠的那種放鬆的感覺。在這個過程當中丹田的氣從聲帶緩緩的發出,帶動聲帶顫動,發聲。主要的共鳴腔有三個部位,鼻腔,顱腔,胸腔。說來簡單,唱歌的方法多種多樣,現代流行樂的演唱方法不像美聲那樣嚴格。結合自己的身體結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聲方式。祝你愉快!
-
7 # 牧歌悠楊
歌唱的共鳴腔體可以分成不可調節的共鳴腔: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共鳴等,可以調節的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共鳴等。其實歌唱不是簡單的人體某一部分的共鳴,而是身體各共鳴器官的整體有機的配合,缺一不可。
-
8 # 隔壁小叔子
1、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這裡的放鬆絕不是鬆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
2、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
3、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著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松,切忌緊咬牙關。
6、還有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
9 # 麥克風666
我們唱歌主要利用的共鳴腔體有胸腔、咽喉、鼻腔及頭腔,聲音要好聽,必須在唱高、中、低音時都有部分胸腔以上的共鳴,鼻腔共鳴它起著聲氣離析的作用,能夠促使共鳴的色彩變化。口腔共鳴具有穩定的固定空間,其體積和形狀是無法進行調節的。
-
10 # 音樂噗噗噗
聲音共鳴的問題.要唱出假聲,關鍵在於共鳴.共鳴分三種,胸腔共鳴,腦腔共鳴和鼻腔共鳴.如果要唱假聲,我個人認為選用腦腔共鳴和鼻腔共鳴比較好,而且也比較簡單.方法是,用氣唱歌,發出聲音的時候腦子有翁翁的感覺,腦腔和胸腔有膨脹狀態,這樣的感覺就對了.
還有,學唱歌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一定要慢慢來,不能心急,這樣不但沒有把聲音練好,聲帶也容易壞.唱歌慢慢找感覺,找到感覺的那天你就成功了
-
11 # 往事如風829
哼鳴尋找法
可分開口哼鳴法和閉口哼鳴法。這裡著重講開口哼鳴法。
請試著:用哼鳴尋找法尋找共鳴。
第一步調整好站姿(脊柱要挺直,肌肉要放鬆)
第二步睜開雙眼(眼睛裡要閃著黑寶石一樣的光芒)
第三步張開嘴巴(做啃蘋果狀)
第四步用軟顎關閉口腔聲音(用舌尖舔上牙膛,硬的部分是硬顎,硬顎後面,用舌尖舔軟的部分,就是軟顎。)
第五步面部雙頰肌肉上提
第六步用鼻咽腔哼出嗯音3秒鐘感覺到上唇和鼻子微微發癢嗎?
聯想一牛眸兒眸兒得哼叫聲:青蛙呱呱的叫聲;嬰兒哇哇的哭叫聲。
好!把這種找到共鳴的感覺用到歌唱中。
只要把軟顎向上一抬,小舌頭同時向上提。別忘了要有氣息的支援呦。兩肋開啟,橫膈膜向下加腹壓。唱a音。
整個過程就這樣輕易的完成了!
張開嘴巴找共鳴
閉上嘴巴找共鳴不可以嗎?
閉上嘴巴找共鳴,口腔和下巴容易使勁。張開嘴,下巴放鬆,更有益於高位哼鳴。不論是張開嘴還是閉上嘴,發音都不改變才對!
學習唱歌
哼鳴時不要追求音量。哼的共鳴點兒越小、聲音位置越高越好。
請相信我一句話:你能哼多高就能唱多高。
共鳴分為:
頭腔共鳴:鼻腔共鳴、額竇、蝶竇等。唱高聲時主要依靠此腔體,稱“高聲區”
口腔共鳴:口腔、咽腔、喉腔。唱中音時主要依靠口腔,稱“中聲區”
胸腔共鳴:氣管、支氣管、整個胸腔。唱低音時用的多,稱“低聲區
通俗歌曲演唱多用口咽喇叭共鳴
有的歌唱家形容,唱通俗歌曲像情人在說悄悄話。如果用上頭腔共鳴或胸腔共鳴,就顯得大驚小怪的,不那麼親切了。
這樣說,也不無道理,除了歌曲特殊需要,通俗歌曲一般只要用口咽喇叭共鳴就夠了!
就是指聲音在口腔中的硬口蓋(也就是硬顎)和鼻腔、鼻咽,振動產生共鳴。嘴在歌唱中,就是個喇叭。喇叭是要把聲音送出去。聲音要是唱在軟軟的肉上,就會被吞掉。對了!只有唱在硬口蓋上,在鼻腔和鼻咽腔產生共鳴,聲音才響亮動聽!
-
12 # 風中雲笛
大家好,我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我喜歡音樂,喜歡聽各種版本的音樂,歷史流行歌曲、鄉村歌曲、草原歌曲、、、新潮歌曲等,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
口腔共識是聲響從嗓子宣佈後第一個共識區域,它是歌唱很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識和頭腔共識的根底。發聲時口腔天然上下翻開,笑肌微提,下顎天然放下稍後拉,上顎有上提的感覺。
這樣,聲帶宣佈的聲波就跟著氣味的推送脫離咽喉流通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顎前部會集反射而引起振盪,這個硬顎前部咱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識效果亮堂,靠前,會集,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且可削減咽喉的擔負,起維護聲帶的效果。
-
13 # 軍旅歌手薛峰
胸腔共鳴就是你平常說話的聲音,你摸著自己胸口,有沒有發現胸口在震動? 鼻腔共鳴發 哼 字來找,明顯感受到鼻子在震動就說明共鳴了。頭腔的話一個道理,但是頭腔比較難,不建議新手先練,建議先練胸腔和氣息。
-
14 # 葫蘆絲音樂音符
人的共鳴腔體可以分成不可調節的共鳴腔:胸腔、鼻腔、額竇和蝶竇等,可以調節的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這部分是重要的共鳴腔體,可調節共鳴,上聯頭腔,下聯胸腔,是個聯絡站。歌唱發聲時,應隨著音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說,高音的共鳴區是分佈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佈在胸腔。但這樣的分佈並不是說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形成“整體共鳴”。整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
15 # 使用者秦存坡
歌唱共鳴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種: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1、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上下自然開啟,微微抬起笑肌,下巴自然放鬆稍向後微收,同時上口蓋向上抬起,這時,聲帶發出的聲波就會隨著氣息伯推送離開喉嚨,流暢向前(硬鄂前部)集中反映而引起震動。堤舌這種口腔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與頭腔建立聯絡,還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作用。2、頭腔共鳴: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鄂上集中反射點稍向後移,下顎骨放下,軟顎和小舌儘量上提,彷彿喉嚨裡含了個雞蛋,使口、鼻咽喉之間的空間和通道更加亮些,聲波使沿著上鄂骨而停到鼻菸腔、鼻腔等,從而引起震動。這種共鳴效果使聲音清脆、豐富、富有光彩。3、胸腔共鳴:唱歌時,咽喉部呈打哈欠狀態,下鄂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鄂移到下齒背上,使聲音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震動,並繼續傳送至胸部引起共鳴。練習胸腔共鳴時,肩部和胸部呈放鬆自然狀態,只是丹田和腰部用力支撐,利用橫隔膜有節制控制氣息。千萬不要過分的因追求胸腔共鳴而壓喉頭,從而產生濃重的喉頭音誤認為胸腔音。
-
16 # 韻桀聲樂唱歌教學技巧
一.共鳴,是我們唱歌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像一個人體變聲器,能讓我們的聲音聽起來更加飽滿好聽。想要擁有較好的歌唱共鳴,一定要注意發聲器官各的部分的協調性,循序漸進,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切記不要急於求成。
唱歌中,有三種最常用的唱歌共鳴:口腔共鳴、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
1.口腔共鳴:
在歌唱發聲的時候,氣息衝擊聲帶所產生的聲音和撥出的氣息經過口腔共鳴空間,聲波在這裡形成的共振效果叫口腔共鳴。口腔共鳴音量大,並且音色明亮、清晰飽滿,字音親切,是唱歌的主要共鳴,它起著控制聲音集中的作用,也是唱歌共鳴的重要組成部分。
2.頭腔共鳴:
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然後把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向後面移動一些,把下胛放下來,同時,軟顎和小舌頭也隨之上抬,舌根則有放下一些的感覺,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廣些,聲波沿著上顎傳遞向鼻咽腔、鼻腔和諸竇,引起聲波的迴盪,這就是頭腔共鳴。
3.胸腔共鳴:
胸腔不能在呼吸時大幅運動,呼吸控制在於腹式呼吸或者胸腹式聯合呼吸,保證胸腔一直處於放鬆狀態。 然後,提軟顎,讓氣流衝擊在軟顎上面,使胸腔透過氣管於發聲器官(聲帶)連線暢通,保證共鳴的發生,聲帶放鬆,保證氣管的共振,這就叫胸腔共鳴。
二.唱歌共鳴的作用:
1.可以擴大唱歌時音響效果,與此同時還可以美化聲音。充分利用人體結構的共鳴腔,努力控制歌唱共鳴,逐步訓練形成空間立體感的音響。歌唱發聲時的共鳴效果對於歌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聲音大小不同、強弱不同、振動幅度不同,兩個物體共振的時候,振幅是疊加的,所以理論上透過共振產生的聲音是你原來聲音的兩倍。
3.聲音色彩不同,不同形體的物體因共振而產生共鳴時,基音得到了增強,同時共鳴的泛音也進行了疊加,不同的泛音得到了豐富。
三.如何練習唱歌共鳴:
第一步調整好站姿(脊柱要挺直,肌肉要放鬆)
第二步睜開雙眼(一定要睜大)
第三步張開嘴巴(也一定要張大)
第四步用軟顎關閉口腔聲音(用舌尖舔上牙膛,硬的部分是硬顎,硬顎後面,舌尖舔軟的部分,就是軟顎。)
第五步面部雙頰肌肉上提
第六步用鼻咽腔哼出嗯音直到感覺到上唇和鼻子微微發癢
第七步聯想一牛眸兒眸兒的哼叫聲:青蛙呱呱的叫聲;嬰兒哇哇的哭叫聲,然後把這種找到共鳴的感覺用到歌唱中。
第八步軟顎向上抬,小舌頭同時向上提。一定要有氣息的支援。兩肋開啟,橫膈膜向下加腹壓。唱a音。
當你逐漸熟練之後,就可以開始嘗試閉上嘴巴找共鳴了,因為閉上嘴巴找共鳴,口腔和下巴容易使勁。張開嘴,下巴放鬆, 更有益於高位哼鳴。但不論是張開嘴還是閉上嘴,發音都不能改變,否則就算錯了。
回覆列表
在歌唱教學中,我們常常能聽老師說有三個共鳴區,即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
從醫學的角度說,人體中能形成的共鳴的空間,其實只有喉部、口腔、鼻腔和鼻竇。而胸腔和頭腔是無法形成共鳴的,因為頭腔裡裝滿腦髓,胸腔裡有五臟六腑,它們都是一個沒有空間的區間,沒有空間就無法形成共鳴,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常識。
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我們可不可以借用“感覺”來說,胸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喉部的“感覺”,頭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鼻腔的“感覺”,即鼻音。鼻音通了就是頭腔共鳴,鼻音唱不通就是鼻音,不是頭腔共鳴。有一位老師說“哼鳴哼的多高,就能唱多高”,頭腔共鳴實際上是鼻子的運用,如果鼻子哼通了,就會獲得一個好的頭腔共鳴。我也因此認為,鼻腔對於唱歌的作用很重要。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吹響瓶子的遊戲,但是歌唱的瓶子可不好玩,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
“吹響”了鼻子就能獲得頭腔共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要把嘴與鼻子倒懸瓶瓶口的角度對準了,吹的時候要與瓶口一樣大。這時候我們的“嘴”是放在咽部的,此時的咽部是積極的,軟口蓋(上顎)是抬起的,所採用的練習手段就是哼鳴。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鬆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鬆。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開啟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後發出一些母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顎;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
我認為胸腔共鳴用的最多的是男中音,男低音,女中音,女低音的歌手。
口腔共鳴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基礎。如果這三者用的都比較好,那就可以綜合來用,效果會更好,更好地處理歌曲,用起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