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悅1293
-
2 # randomwin
製造業不瞭解,不過認識一個老闆,最早一批做對日軟體代工,挺成功的,十年前當地軟體園給了塊地,蓋了自己的辦公樓,四層。近些年行業不如之前了,自己年紀也老了,不想做了,把當年軟體園的辦公樓賣了,公司也轉讓了,原話:幹了幾十年軟體,賺的錢加公司轉讓的錢,不如賣辦公樓賺到錢的一半……
-
3 # 厲害了我的平底鍋
作為製造業的一名從業者,在製造業也摸打滾爬許多年,談一下個人體會。
據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迅速,截止到到2010年製造業產值在全球佔比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目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近年來,隨著一些地方經濟出現困難,有關中國製造業衰退甚至崩潰的論斷不絕於耳。這種論斷一般會採用兩種論證方式:一是舉幾個製造企業倒閉的例子,進而斷言某些地區乃至全國製造業都在衰退或者崩潰。顯然,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盲人摸象”的論證存在明顯的邏輯謬誤。
二是過分誇大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諸如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面臨新工業革命的巨大挑戰、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等,進而認為中國製造業無法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終將走向衰退乃至崩潰。應該說,這些問題和挑戰不同程度存在,但它們能否導致中國製造業走向衰落乃至崩潰呢?顯然不能。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壓力也是動力近年來,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製造企業將生產工廠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勞動力低成本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重要比較優勢,但是,伴隨著中國工業化程序步入後期、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國製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國諮詢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雖然與發達國家比還相差很遠,但已經明顯超過了東盟等新興經濟體。毋庸置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還會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2.自主創新能力:雖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強我國製造業發展到現在,面臨的根本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還顯薄弱,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還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對新興技術和產業領域全球競爭制高點的掌控不夠,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創新資源協同運作不暢,技術創新鏈條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問題;等等。這意味著我國雖是工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
3.投資與內需的失調:產能過剩及企業轉型製造業發展到現在企業規模及其龐大,所生產產品也是產能嚴重過剩。如今國內國外經濟形勢都十分嚴峻,企業不轉型就會被吞併,或者面臨破產。目前轉型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
1.生產方式的智慧化轉型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數字技術網路技術及智慧化不斷滲透到產品研發設計及製造全過程,不斷推動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
2.規模化生產向定製化生產轉型
3.製造與服務環節加速融合,產業鏈條服務化趨勢明顯
4.綠色可持續發展
雖然全球正面臨新一輪的金融危機,投資環境嚴重惡化,內需又被牢牢鎖住,但伴隨著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製造業正處於一種陣痛期,挺過去就是工業強國。
-
4 # 沈啟群337
製造業幹了一輩子,可以有些資格談當下製造業狀況。目前中國製造業(不含高階製造業)猶其是中小企業毛利普遍過低,究其原因主要二條,國內製造業基本在中低端這塊,毛利原本就低;企業稅與金這塊還是過高,進一步擠壓了利潤。近幾年企業人工成本提高並不是主要因素,特別是在一線的技術工人,收入根本不能與現代服務業相比。製造業毛利過低還可以艱難生存支撐,但最要命的是無錢搞企研發投入,可以想像,這些企業很難撐到明天。
製造業的春天何時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中國房地產業真正降溫,迴歸理性,這一天相信已不遠,大膽預測十年之內吧。
-
5 # 石寶瑩1
我發現問答裡很多人都是有毛病的,人家問得很簡單,你囉哩囉嗦的顯示你有能力嗎?
看我的
現狀是環保停產呢
-
6 # 光頭強9768
環保停產,關閉一切的私人企業!凡環保不過,消防不過全部統統關閉!還廣大人民一個藍天碧海,好讓西北風好喝點~呵呵!關閉工廠後,外省的工人不用來廣東了!失業待家!不用擠春運了!廣東的房子也沒人租了!一起改行,免費租給老鼠住!呵呵!想想多麼好吖!感謝天!感謝地!感謝我們的祖國!
-
7 # shuaixing
作為一名從事製造業十幾年的從業者,我還有點了解的。08年之前,做什麼生意的都比較好做,也都能賺到一些錢。08年經濟危機,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了好幾倍,很多廠都處於虧損狀態了。最近幾年,各行各業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工人工資,房租,稅務等各方面的費用都在增加。而利潤卻沒有增加,甚至於下降狀態。近兩年環保一嚴,好多廠被關停了,使製造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即使大環境不好,我們也不能灰心,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雖說我還沒有得到,但我相信未來會好的。畢竟製造業是國之根本。作為製造業的老闆,要主動擁抱網際網路,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增加創新能力,開發出別人沒有的產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8 # 趙可勤
製造業的今天與政府的導向密切相關。製造業是一個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一塊試金石。只有製造業的地位得到政府的重視,方能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去引導大眾對製造業的重視,得到社會的尊重。否則,一切都是虛的東西。
提升製造業的整體水平,首先要從基礎抓起。這個基礎首當其衝的就是教育,特別是動手能力的教育。人才培養是關鍵。
而當今,任何一個學校的畢業生都不願意首選與製造業相關的企業工作。從全國的中小企業看,在技術崗位的人、大多學歷欠佳。嚴重的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加上社會上對製造企業的服務欠佳,他們只能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中掙扎。
-
9 # 謝偉
如今製造業艱難!農業農民不種地了!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人待開張,不是賣房就是賣保險,不是傳銷就是經濟共享,反正都不幹活了!想想都可怕。
-
10 # 光電機械
做了十多年機械加工了,新人一枚,從小喜歡機器,選了這行。我的小廠子十多個人,給大公司配套零件,做著小裝置,這幾年做著簡單的自動化裝置,有賺有賠,夠吃喝,沒剩餘,最大的感慨就是投到工廠裡的錢買房子,我現在最少五千萬的身價了!!!!可惜誰讓咱喜歡這些鐵傢伙,看著一個個造型優美的配件,一臺臺別人誇獎的配備出現,心裡舒坦,自豪。就是對家人愧疚,沒時間陪他們出去旅遊,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
11 # 奮鬥的小強2018
人常說“做一輩子企業,還不如買幾套房”,我們先不管房地產是什麼狀況,壓根也不想研究這挨千刀的地產商,只是這句話切實反映了製造業真的不好做啦。
現實製造業表現出來的是:“小企業生存艱難,在經濟環境下搖搖欲墜。規模較大的企業,看似業績穩定,但實際上苦不堪言“。
很多年前,做製造業可謂是一種充滿艱辛,渾身散發光環的經歷,現如今,做製造業卻成了老闆們即恨又愛的選擇,每天不僅頂個資本家的帽子,還總被人家銀行跟在屁股後邊催還貸款,最後累壞了身體沒掙到錢。倒閉、欠薪、供應商貨款追償、資不抵債……司空見慣。
從業這麼多年,經歷幾家製造業,其中一家重工企業,讓我感觸頗深。企業發展幾十年,前期企業環境較好,沒有渠道劃分,沒有業績目標,也沒有較健全的管理機制,但不管怎麼樣,每年業績總是翻番,產品可謂供不應求。但現在形勢卻整體相反,每季度不斷與銀行溝通放款,確保公司資金週轉,有時候為了放貸,一個大公司的財務總監和老闆像狗一樣守在行長回家的路上,情景何其辛酸;這幾年企業發展過程中常看到供應商前來催款,更有甚者來到公司直接拉條幅堵大門,並不是不付款,而是為了給企業爭取更大的資金方便;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招工越來越嚴峻,企業老員工不走,沒有鬥志,新員工因為工資低進不來,完全沒有多年前排隊找工作的跡象,導致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滯後,基層員工精神面貌不振;每天關注金屬材料期貨的升降,時刻把握行情,確保產品價格不佔優勢或因為材料價格變化導致利潤低,最後虧損一片;對於公司來講,和供應商一樣,催款很是艱辛,經常像孫子一樣苦苦哀求,為了回款,業務員時不時喝成狗,催款員像瘋子一樣假扮跳樓……這種製造業的真實,經常讓老闆夜晚偷偷哭泣,曾幾何時老闆失態的說:”孃的,現在做生意絕對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最後還被員工罵成吸血鬼”,然後一陣抽噎。
之後老闆年年談變革,年年談轉型,雖然最後工資發出去了,銀行建立信任了,供應商不催款拉,但利潤卻越來越少,以前產值幾個億就能賺幾十個點,現在產值10幾個億才賺幾個點.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一旦比較得到是生不如死的感覺。
總之,這幾年隨著經濟環境的影響,製造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這些境遇國家也開始重視起來,也開始透過各種改革為企業減稅減費,還針對性進行扶持和投資,這對於製造業來講簡直是雪中送炭,也許製造業會在困境中涅磐重生。
-
12 # 財經攻城獅
每一個行業都需要得到國家的支援才能發展的好,唯獨製造業,感覺已經被邊緣化了。
因為自己身處製造業,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從2018年的行情來看,2019年製造業可能會有所下降。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公司是做自動化裝置的,裝置生產出的東西用於汽車上的配件。裝置從設計到成品,需要和大量標準件供應商對接,如氣缸,伺服電機等。其中不伐一些國際性大品牌。
有時和供應商聊天的時候,也會聊一些市場行情。然後他們對我說:我們公司總部每年年末,都會在全球做市場調查,然後對下一年的銷售計劃做一項預判,最後根據預判來制定下一年的生產任務和銷售任務。
結果是:大部分供應商對2019年的銷售任務都有所下調。
帶著同樣的問題,我也問過一些給汽車廠商做裝置的公司。他們告訴我:18年下半年,好多汽車廠商因為成本上升,導致資金運轉有些問題。
然後汽車廠商給了2個解決方案。1.用車抵貨款,給個內部折扣價;2.如果不要車的話,貨款就推遲支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可能是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環保。
製造業的同仁都知道,2018年國家開始大力整頓環保,一些不合法的,小規模的金屬處理公司大量關閉。裝置製造商的生產成本直線上升,因為比較突然,企業資金運轉就會出現一些小問題,致使欠款變多,人工成本上升。
就目前來說,製造業一直處於一種:死不了,但是也活不好的狀態。 -
13 # oine桃
國內沒有核心技術,我這裡連一塊毛料都是要靠進口,國產料做的你懷疑人生。現在因為國內就知道發展房價,不知道根是什麼。沒有製造靠房價能養國?
-
14 # 洪鐘財經
做實業的人一直在抱怨,說生意難做。這幾年不少知名的製造業企業倒閉了,比如酷派、金立、錘子。但是虛擬經濟也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好做,前幾年風頭正盛的P2P、現金貸基本是倒閉殆盡留下一地雞毛。在製造業行業中也有做得相當不錯的,比如華為、京東方、大疆創新、吉利汽車、福耀玻璃、恆瑞製藥,等等。
從全國的範圍內來看,我國的製造業還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提升,第二是生產規模的擴大。
先來看技術和工藝的提升,隨著中國到2025規劃的出臺,國家對製造業的投入非常巨大。因此這幾年我國誕生了不少國之重器,比如殲20戰鬥機、055萬噸驅逐艦、002型航母。在民用領域,製造業技術也出現了極大的提升,包括汽車、手機、空調、晶片等行業。
伴隨著生產技術和工藝提升,我國製造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6萬億美元,佔全球的比重接近30%。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排名全球第一。到2017年,我國製造業的規模已經是美國的1.6倍,相當於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總和。2018年,我國製造業的規模更上一層樓,增加值接近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和。
當然在技術上,我國和西方的工業化國家還有差距。美國、日本、德國處在工業領域的第一梯隊,英國、法國、韓國瑞典等處在第二梯隊,我國只能排在第三梯隊。我再過十幾二十年,我國的工業生產技術也能進入全球第二梯隊。
在新興製造業領域,比如5G、資訊科技、物聯網、新能源等領域,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雖不能說是領頭羊,但至少也不會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後。
-
15 # 時間長口味重
中車某科研機構的工程師告訴你,高鐵也基本都是抄的!而且也將長期持續的抄下去!來中車之後,我再也不噴騰訊了。
-
16 # 短評科技快訊
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歷由大到強的蛻變,這個過程估計會非常痛苦,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加速集中,品牌優勢凸現
很多行業已經進入了殺紅眼的紅海市場,在不斷的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大者越大,強者更強。幾年前餘大嘴曾經斷言國智慧品牌會只剩3家,雖然誇張了點,但事實上酷派倒了,金立倒了,錘子倒了,中興、聯想、魅族已經半死不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ov這些年都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未來可能80%的中小企業會破產,但同時也會誕生中國第一批世界級的品牌。多數人都在抱怨實體難做,電商難做,可是還有少數人在悶聲發大財。
二、人工成本增加,想活下去必須升級
中國製造最大的人工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勞動密集型企業留在國內就要承擔較高人員成本和招工難的問題,選擇去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就會遠離了全球最完備的供應鏈、最熟練勤奮的技術工人和最大單一消費市場,企業會陷入兩難的境況。我認為降低人力成本除了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更重要是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透過升級改造提高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這裡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降低機器製造的成本,很多工廠不選擇工業機器人不是技術無法實現而是因為機器製造的成本要高於人工。只有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使其更大範圍的取代人工,才能擺脫對人口紅利的依賴,完成中國製造的整體升級。
三、技術密集型企業會爆發增長
企業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資源型、勞動密集型企業,代表有富士康等;第二類是技術密集型企業,代表有三星、豐田、臺積電等;第三類是創新型企業,代表有谷歌、亞馬遜等。目前我國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企業為主,像華為、京東方、大疆這類技術密集型企業開始湧現並快速發展。從世界範圍內產業轉移的歷史看,如今的我們正在走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曾經走過的路。在中國產業政策的支援下,又有大量國有資本的介入、扶持。這些企業挖人才、買裝置時可以不考慮成本,搶佔市場時可以不考慮利潤,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下,日韓企業恐怕很難與我們這些有國資背景的科技企業去競爭,趕上並超過是遲早的事。中國現階段的發展可能還威脅不到美國,但是對日韓、臺灣恐怕是致命的。如果想做投資,可以看下日韓這些企業有哪些業務市場佔有率特別高,然後找一家對標的中國企業,相信5-10年一定會給你一些驚喜。
-
17 # 微辣觀
先從宏觀說一下中國製造的狀況:
這幾年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讓世界愛上中國製造”。這樣一句話,反過來想,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從骨子裡就缺少自信。而事實就是這些年“中國製造”在國際上被稱為“低質產品”“廉價產品”。
如果從量來說,2010年開始,中國的製造業產值在世界製造業產出中佔領第一的位置。
看下2010年的資料:
計算機產量:2.46億臺,佔世界總產量的68%。
彩電產量:1.18億臺,佔世界總產量的50%。
冰箱產量:7300萬臺,佔世界總產量的65%。
空調產量:1.09億臺,佔世界總產量的80%。
手機產量:9.98億部,超過世界總產量的70%。
洗衣機產量:6100萬臺,佔世界總產量的44%。
工程機械產量: 590億美元,同比增長20%,佔世界總產量的43%。
還有沒有統計資料的小產品,比如牛仔褲、鞋子,小家電、小飾品等,我相信有更嚇人的全球佔有量。
說質量的話,不否認有很多低質產品的存在,但同樣有很多是國際一流的品質,國際大品牌產品很多都是在中國代工的,這就可以說明質量達到了高標準。
而為什麼中國製造在國際上的形象是低質廉價,我認為主要是國內企業普遍缺乏創新,不注重品牌長遠規劃運營,導致很多的企業只能處於製造加工的產業鏈環節。
你能生產出蘋果手機,但永遠沒人會說蘋果手機是中國手機,因為蘋果的價值在於創新和品牌,這些和你無關。品牌之所以成為品牌,不是像國內很多企業認為的多做廣告就可以,蘋果,微軟,IBM,特斯拉,它們能夠成為品牌,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產品,是一種創新,開拓出一個以前沒有的東西。而不是簡單模仿學習就可以造就出來的。所以創新在製造業中有多麼大的重要性。
再來說一下,國內製造企業的現狀。
據統計,2018上半年蘇州完成關停、整治13753家,雄安關停9000多家散亂汙企業,東莞完成淘汰整治“散亂汙”企業4824家,其中關停取締4019家,整治改造805家。
這是早兩年的一個現象,因為降排減汙,綠色發展。
原材料價格上漲也有上述原因。
還有人力成本上升和房屋租金上漲,這是正常現象,不可抗拒的。
很多小型製造業本來利潤單薄,承擔不起適應環保標準的環保系統裝置,加之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上升,雪上加霜。所以很多製造企業說經營艱難。
但是我想說的是,現在這一情況在2019年會有所改善。
我們看下:
2019年1月,央行宣佈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約1.5萬億元資金。
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稅降低,製造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
2019年5月1日起,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到16%。
2019年4月1日起,發改委要求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降低10%,原則上從4月1日起實行。
2019年3月,交通運輸部研究制定了《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工作方案》,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降低水路運輸過閘費,進一步清理港口收費,合理降低收費標準,嚴禁違規收費。
上面這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企業減負,特別是針對工業製造業。
現在已經意識到了製造業的困境,這個改革開放40年造就中國經濟繁榮最大的貢獻者製造業不可能被冷落。
-
18 # 首席投資官
這次全球新冠疫情,促使很多國家和個人重新思考一些問題。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先進製造業應該藉此機會提升。
目前來看,中國製造存在一些問題:1、製造業核心領域的創新不足,特別是關鍵的核心技術不能突破。核心技術受制於外人,製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沒有形成閉環運營。特別是高階晶片等核心部件,智慧製造等關鍵技術沒有掌握在手上。其主要原因為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與發達國家有很大距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從國內看,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產業叢集的地域優勢發揮不足。所以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出現上下游產業鏈不協調、不同步。各個不同層面的企業相互助力趨勢不足。粘合度及配合能力有所下降。
3、從國際來看,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同國際產業先存的鏈條接軌不足。因為多年來我國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視不夠,一些地方和地區新興戰略產業重複的現象,還有一些行業存在高階產業低端化發展的傾向。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
-
19 # 速易寶
行業相關,說說機械製造業的現狀。
從總體上來看,傳統的生產要素,在機械製造業生產的中佔份額比較大。但是相對於科技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佔比較小,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目前來看,我國機械製造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能夠滿足基本的需求,同時我們的機械製造行業由於大量的涉及到原材料、來料加工和出口等方面的業務,受國內外環境影響比較大。傳統機械製造業是依靠勞動密集型走出來的產業模式,隨著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包括生產者的薪酬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相對其他行業來講,人力資本對於行業的影響很大,在生產的資金比重中佔比較大,對 於從事傳統機械製造業行業當中高階人才來講,由於人力資源的生長週期長,從事的專業性較強,人才流動比較大,同樣這種問題在普通勞動者的身上也同樣存在。這是當前我機械製造業需要面對的突出問題。 -
20 # 工業網際網路
要說我國製造業著實紅火了一段時間,改革開放那會製造業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各種加工作坊春筍冒頭一樣往外鑽。但是現在,製造業卻到了兩難之地,一面材料漲價,一面貨物積壓,資金無法流轉,很多企業負債經營。
從用人角度來看:製造業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需求很大,02年的時候還對工人有所挑剔,強調本地戶口、年齡、學歷之類的,到後來因為勞動強度大,離職率很高。不僅對勞動力沒了要求,還要跑河南、山東等人口大省招工,再後來乾脆招到了甘肅、貴州、雲南等地。
從訂單情況來看:起初製造企業訂單充足,很多企業忙不過來甚至不斷擴充生產線,可以說是供銷兩旺。但是現在,市場飽和需求精細化越來越高,同時價格卻越給越低。質高價次的情況非常普遍,你不做有的是人做,其他企業搶單厲害,別說保本甚至稍微虧點都有人幹,必定有訂單才有後續的發展機會。
2020年疫情的爆發再次讓製造業看到了自身缺點,抗風險能力太差,沒有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沒有形成閉環運營,所以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出現上下游產業鏈不協調、不同步。當前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一步突破瓶頸,退一步自生自滅。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在製造業工作了十七八年的人,一直在製造現場,這些年的感慨頗多。
02年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因為進去得早,慢慢升職。開始招工都要求本地人,但是因為勞動強度大,離職率很高。沒有辦法,去河南、山東等人口大省招工,都是一批一批的人進來。後來招工到甘肅、貴州、雲南等等。
當時的公司是訂單超級多,來不及做。生產線加了一條又一條,主要就是做人員培訓,上線,集裝箱等在碼頭上,滿一車馬上拉走。供銷兩旺。
現在的單位是民營企業,五金加工行業。主要做通訊行業的訂單。09、10年的時候抓住了機會做得很好。客戶都是行業裡的老大,因為擁有技術優勢,企業利潤可以。員工穩定,工齡十幾年的員工比比皆是。
最近兩年,形勢明顯嚴峻。客戶工藝要求越來越高,但價格卻越給越低。質高價次的情況非常普遍。你不做有的是人做,其他企業搶單厲害,只要保本就有人做,甚至稍微虧點也有人做--期望後續訂單。
還有就是資金的問題。金屬材料價格變動較大,買材料很多供應商要求現金結算,就算是長期合作的,基本上只拖一個月要求付款。但客戶的貨款,至少60天結算。結算也不是現金支票,三個月承兌匯票算好的,還有的是六個月承兌匯票。這樣資金至少佔用八個月。但公司要運轉,老闆有時貼錢去兌換,這裡面利潤又少一塊。
最近國家大力注重環保,當然,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對企業的影響也挺大。我們公司環保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產品要求電鍍,電鍍廠因為環保整治,從當地搬到臨省。運輸費用增加較大。且電鍍費用因為企業規範化後進行漲價,而客戶不可能全部承擔這一部分,利潤進一步減少。
最後說到員工。十幾年前的務工人員,吃苦耐勞,希望多加班多增加收入。現在的員工,很多80後、90後,從小衣食無憂的長大,出來打工的目的不再是錢,很多一部分是出來見見世面。工作環境要求高,動不動就離職,招呼都不帶打一個。本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某一天幾個人突然就不來上班了,車間主管的頭都大。
而且現在員工的工資年年上漲,社保醫保這一塊都要交,企業的成本增加也較大。
總的來說,現在的製造業我的感覺是要求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薄。急切需要更新觀念,升級換代。勞動密集型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裝置升級、機械手、機器人代替人工迫切需要。
舉個栗子,公司衝壓車間引進一臺多工位衝床,最多時可以十二幅模具,原來需要十二臺衝床十二個人,現在一個衝床搞定。而且連續衝壓,機器控制。效率比人工提高50%以上。相當於以前十八個人的活現在一個人搞定。
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但也是充滿挑戰的時代。大海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緊跟時代的腳步,甚至於走在時代的前列,才能很好的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