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那樣的話也比他那小堂弟結局好不到哪兒去。

    重視親情到洛陽福王天怒人怨,對身邊的國防部長說殺就殺,連袁崇煥這樣精忠幹臣都不金貴,偏偏那麼寶貝疙瘩庸人楊嗣昌;既然天天喊無人可用,那就善待盧象升、孫傳庭、賀人龍這樣起碼還有膽的做事之臣。

    所有的大敗局都是一個個小區域性錯誤攢成的,別把自己的急性子用錯地方!

    最後,不著急火燎,不忠奸不分,不朝令夕改,不偏聽偏信……,不集合所有這些人類壞毛病於一身,換個大差不差的誰都不會讓大明如此輕易的關張!

    一半是天時,一半是自個兒作,無論大江南北,都得自己掛了自己。

  • 2 # 卡思sss

    要收復失地首先要有兵,可明朝的兵,戰鬥力實在是不敢恭維,雖然火槍火炮這樣的技術裝備很多,但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時一觸即潰,這樣的軍隊即使重新聚攏在一起,恐怕也不是農民軍的對手,更別說對抗清軍的鐵騎了。

    有人說明朝的精銳都在邊防,中心空虛才會被李自成鑽了空子。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我想實際情況未必如此,首先明朝的軍隊駐防已經實行輪換制度,邊防部隊的組成並非一程不變。其次明軍聚守長城一線,有完備的防禦工事,裝備大量火槍火炮,正好剋制遊牧民族的騎兵衝擊,倘若換上一個環境,明朝的邊軍戰鬥力未必有想象的那麼高。

    在說大臣,明朝末期政治腐敗,廠衛特務橫行,崇禎皇帝雖算不上昏庸,但在用人上卻並不高明,臣子異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李自成進攻北京,這幫玩意跑的比誰都快,北京還沒淪陷,大臣卻是跑了個乾淨,政府部門都癱瘓了,一個皇帝即使突圍出去又有多大作用呢?

    倘若天下太平,文官倒是可以慢慢招募,可身處亂世,沒有一個優秀的文臣班底恐怕就要出大問題了,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身邊都少不了一群優秀的某事。行軍打仗,糧草徵收,稅收,政策,都少不了優秀文臣的積極參與,而崇禎皇帝的身邊似乎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人才。

    腐敗是明朝滅亡的根源,一個爛到根的朝廷,臣子不臣,眾叛親離,滅亡根本不可避免。

  • 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崇禎並不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皇帝,他自身的種種問題,再加上明廷這個爛攤子,最終釀成了亡國的慘禍。

    南明為什麼不能夠抵禦滿清?為什麼不能像南宋一樣與金國最終實現劃江而治,除了南明朝廷沒有一面統一旗幟以外,還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

    這個根本性問題就是明朝制度的崩壞。

    固然崇禎南渡之後,不會再出現幾個藩王之間相互鬥爭的局面,勉強能夠將大多數人凝聚在大明存亡的大義之下,但現實問題是,明代制度的弊端,依然是無法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清軍南下之時,明廷江北四鎮兵力達到了逼近50萬的水平,然而就是這50萬人馬,沒怎麼跟清軍交戰,要麼投降,要麼被殲滅,由此可見,明廷南方軍隊的戰鬥力極其有限,空有兵力優勢,然而毫無戰鬥意志。

    湖廣地區還有形同割據的左良玉部,西面還有張獻忠,從陝西一路敗退到重慶周圍的李自成餘部,明廷在南方的統治,並不能整合這些力量,投入到抗清的大業裡面。對於崇禎而言,闖賊是他人生頭號大敵,比之於清軍還要令他痛恨,所以基本不可能出現隆武朝廷那樣詔安這些闖軍餘部的可能。

    基於這種形式,孤立無援的吳三桂還是有極大可能選擇放棄山海關,或投降清廷,或跟隨崇禎南下,但無論哪一種選擇,江北都會完全淪陷。在這之後,清軍可以從襄樊戰場一路進擊,戰鬥力並不強的左良玉部必定不會是清軍對手,湖廣淪陷是遲早的問題,湖廣一丟,那麼就會將南明政權分割包圍,南明能夠掌握的唯有江南、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的東南半壁,雲南雖然還有沐家,但以當時的情況而言,也無法支援朝廷。

    同時,在福建還有不安分的鄭芝龍,掌控欲極強的崇禎必然是不會容易這個海賊王繼續在福建沿海作威作福,再加上,東林黨的大本營本身就在江南,由此一來,南方的政治鬥爭亦然劇烈,內鬥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繼續的內耗,只會使得南明政權無力抵禦清軍。更為關鍵的是明廷崩壞的稅收制度。官僚士紳的免稅特權,使得國家財政造成了嚴重流失。一切戰爭歸結到最後,都是需要花錢,顯然明廷沒有多少資本可以用來支援抗清戰爭。

    那麼,崇禎可以透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問題麼?

    答案是否定的。崇禎南渡,北方政治勢力基本被清廷一網打盡,隨崇禎南下的勢力必然不多,而南方自身的勢力,本身也容不下那麼多北人掌權。對於崇禎而言,他的南渡政權是沒有可以依賴的力量的。一切變法改革,都需要依靠擁有決定性的力量,顯然崇禎空有皇帝的權勢,卻沒有一丁點忠於自己的力量,他無力去改變明廷長期崩壞的制度。

    解決不了錢糧問題,也就談不上能夠抵禦清軍的進攻,畢竟沒有錢,也沒有軍隊空有給你賣命,對於當時的各個階級而言,華夷之辯並不是什麼問題,他們要越過這種道德障礙,其實完全沒有心理負擔,投降派亦然會大批量出現。

    而且崇禎南渡,其作為皇帝的威望必然大打折扣,權威在南方很難樹立,於此一來,皇帝的權力也會受到極大的削弱,畢竟他作為大明帝國的掌權人,居然丟掉了半壁江山,這種慘淡的局面,必定造成很多人對他的不滿,以及對其權力的質疑。

    對於崇禎這樣一個沒有徹底跟自己利益捆綁在一起的忠於自己力量的皇帝而言,喪失了明帝國皇帝權威,等於是失去了皇帝的光環,想要像在北京時那樣一言而決,完全是不可能了。

    綜上,有崇禎的南明,亦然會完蛋,畢竟,明朝已經日薄西山,社會秩序需要新的制度來維護,社會利益需要新的分配方式,顯然當時的南明內部,並沒有能夠實現這些目標的人。

  • 4 # 王光之話史

    王光之,來回答!

    明末是一個亂世,亂到蠅營狗苟皆為戰局之殍。李自成的闖軍起事,關外的滿清蠢蠢欲動,大明風雨飄搖。

    很多人提出一個假設:如果崇禎南下,大明能否保住江山?

    私認為不可,大明積弊如山,非一個皇帝能左右。

    1.明非亡於李自成,而是亡於土地兼併。李自成真的是個英雄嗎?非也。真正打敗大明的不是他李闖,而是那天下民變,打得明軍丟盔棄甲。很多人說崇禎沒死,去了南方,就群龍有首,只要土地兼併不改,誰能保證南方沒有另一個李自成?大面積的土地被極少數的鄉紳地主擁有,而絕大部分的農民無地可耕,朝廷收不來賦稅,軍閥擁兵自重。百姓不做安安餓殍,只能從賊,換一個李自成也照樣可以。

    2.明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黨爭和政治鬥爭。很多人說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就入不了關,其實只要大明朝還在,滿清還真就過不了山海關。奈何,明廷的政治敗壞已然深入骨髓,東林黨和閹黨鬥爭,早就塞了忠諫之路,而且皇帝無法控制朝政,即使南明也是如此。崇禎在北京也一樣寸步難行,去哪都一樣。

    3.明朝氣數已盡,一個皇帝改變不了什麼。明末正好處於小冰河期,天下糧食大減,同時由於土地兼併,百姓不反都不行。加上明末貪官汙吏多若牛毛,鄉紳欺壓鄉里,中央政府根本失去威效。關外的滿清又正在冉冉升起,莫說崇禎皇帝,就算是朱元璋在世也沒任何用處,一個王朝的更替也不過二百來年,它大明也難免於難。

    日月昭昭,故國無明……

  • 5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崇禎末年面對的是內憂外患的局面,長城外是清朝的步步緊逼,長城內是農民起義軍的四處流動作戰。明朝末年氣象上屬於寒冷期,北方大旱。經濟上為了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加派“遼餉”等軍費,國庫空虛。

    如果崇禎南渡,最為可能的是像弘光政權那樣在南京建都。下面試論一下崇禎遷都南京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從組織架構講,明朝將南京作為留都,北京作為行在。南京在明朝建制上屬於南直隸,包括江蘇、上海、安徽,下轄地域廣大。且有一整套班底,崇禎可以迅速就任。

    從硬體條件上講,南京有長江天險,南京城有完備的城牆城防系統,可以抵擋騎兵的進攻。

    從權力過渡角度考慮,弘光帝朱由崧即位時因並非崇禎直系,引發了明朝內部關於弘光正統性的大爭鬥。東林黨錢謙益、史可法皆反對朱由崧即位,南明大敵當前自亂陣腳,內鬥不止。南京朝廷不穩,連帶導致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勢力以“清君側”為名的東下、內鬥與瓦解降清。如果崇禎南渡在南京即位,不會出現正統性的爭鬥,南明朝廷會相對團結,軍事上會強大的多。

    從皇帝個人操守上講,崇禎雖然多疑,但尚且能幹,而弘光即位後沉迷於選妃子之事上,相比崇禎的殫精竭慮要差的多。

    從經濟條件上講,南直隸地區雖然受到過張獻忠部的進攻,但是沒有天災,經濟條件要好的多。

    不利因素:

    怎麼去是個問題。崇禎沒有空軍一號。

    當時北京到南京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是走京杭大運河,雖然李自成攻打北京走的是大同,但是在當時的華北南部亂兵遍地,走京杭大運河並不安全。況且皇帝南遷不可能像電視劇那樣帶倆人微服私訪,需要帶著大量的後宮,帶著大量部隊與隨從,後勤保障是個大問題。

    第二條路是走海路。當時沒有輪船,帆船抗風浪能力差,運漕糧尚且不可靠,更何況運帝王家。

    第二,心理上講,崇禎知道他一走,華北防禦會全面瓦解。崇禎是心重之人,丟掉半壁江山南逃,在歷史上要留下什麼樣的名聲?他不是平民百姓,他有偶像包袱,大明三百年基業在他手上,這對他本人來說是很大的心理障礙。

    第三,明朝傳統。土木堡之變後也先軍隊抵達北京城下,當時就有南遷之議,于謙帶領軍民拼死抵抗,成功保衛北京。明朝從傳統上傾向堅決抵抗而不是逃跑。

    第四,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也沒有合適的替代人選。北宋滅亡時,徽欽二帝都被俘虜,是康王跑了出來即位。皇帝目標太大,很難逃亡成功。而當時崇禎的皇子年齡太小,不足以獨當一面。

    所以,崇禎如果南渡,可能會延長南明政權的壽命。但能否成功到達南京?南遷後能否收復江北河山?都是未知數。

  • 6 # e_listen141814398

    崇禎皇帝任意提高廠衛的權利和地位,造成了可怕的後果,清朝就沒有正式的專門的安全部門,實在是被嚇壞了。其實馬士英更是恐怖的代名詞。你說相對於魏忠賢執政時期,崇禎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地位大幅度提高權力大幅度增強。其實南明弘光朝廷馬士英也恢復了東廠等特務組織,恐怖更加登峰造極。明史等大量的史料記錄了,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民眾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這是符合事實的,說明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但萬曆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似乎比較鬆散,據說東廠衙門的門前都長滿了草,由於皇帝長期不上朝,官員的編制很不滿員缺額很多。百姓也敢議論國事,敏感的政治問題被排上了戲曲,正在執政的官員們也真名真姓的被寫入戲曲中,關於所謂忠與奸正與邪作為評判取捨官員的輿論環境,有點兒像歐洲國家那樣,但本質上,皇權並沒有受到削弱,後來魏忠賢當政了以後高壓態勢逐漸加強,崇禎時期,不但沒有輕鬆反而更加厲害。在萬曆時代,甚至皇帝家的國本之爭也被寫到戲曲中,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皇太子也不行,好像比後來的清朝要大膽多了,主要是皇帝不太管事兒,而且皇帝的權力也受到了很大制約。

    清朝由於是外族統治,文字獄在康雍乾時期尤其是乾隆統治的時代,搞得非常劇烈。清朝的文字獄,清朝初年的順治年間的廣東和尚函可開始,相對而言,康熙朝最為寬鬆,雍正時期有所加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乾隆皇帝連精神病人都不放過!

    由於明朝崇禎皇帝過於擴大東廠和錦衣衛的權力和地位,導致明朝亡國。清朝沒有設定正式的國家安全部門,搞文字獄主要是透過民眾揭發的方式,很多小人公報私仇,透過陷害上綱上線的方式,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導致了中國近代史的黑暗與恐怖。

  • 7 # 凱撒視界

    只能說可能會多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東山再起肯定不可能。

    因為從根子上看,導致明亡的所有因素:大旱、饑荒、流民、叛軍,以及官場的腐敗、經濟的崩潰、清兵的進犯、王朝的腐朽……所有這些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一個都沒有少。

    這時的明朝就像是一個赤手空拳的弱者,處在多個手拿刀斧的壯漢包圍中,遷都南渡只不過是把被砍死的時間稍稍延遲一些,卻無法改變利刃加頸的命運。

    當王朝氣數已盡的時候,絕不是能靠一兩個變數所能挽救的!

  • 8 # 白給精英跑打攻勢

    以崇禎的性格肯定是不行的。除非他死的早,換個人上臺,再撐幾年沒問題。

    崇禎當了明朝皇帝不是一倆天亡國的,也不是一兩月,一兩年,而是十六年。

    總有人說明亡於萬曆,亡於嘉靖,亡於天啟。其實明就是亡於崇禎,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最後一塊石頭。

  • 9 # 洪歌

    我來回答。

    明朝崇禎皇帝繼位、在位時,明朝已經處在千瘡百孔、幾乎崩潰的邊緣,可謂內憂外患。

    內憂:一是農民起義烽火連綿,四面開花,雖然剿滅多年,收效甚微,並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不斷壯大,已經形成與明軍對弒的局面;二是明朝官場腐敗,君臣二心,無法形成合力,雖然崇禎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也希望勵精圖治挽救衰亡的帝國,但其個性存在缺陷,使得能臣個個無法善終;三是連年災荒和戰爭,百姓民不聊生,民眾已經對帝國政權喪失了向心力。

    外患:滿清政權逐漸強大,已經具備分庭抗禮的能力。

    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內憂問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即使崇禎皇帝離開北京南遷,內憂問題是無法根本解決的,這就決定了明朝走向滅亡的命運,也決定了崇禎皇帝朱由檢個人的命運。

  • 10 # 聊齋有緣

    可以回答一下!

    如果崇禎皇帝南渡、或叫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東山再起不敢說,但劃江而治,形成南北對峙,是有可能實現的,但也不排除經過體養生息再度佔領北京的可能!

    其中原因如下:

    一、大明王朝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管理體制,皇帝一來馬上可以遠轉。

    二、長江以南是中國富庶地區,農民起義較少,社會相對安定,崇禎完全可以學南宋趙構先專心治理南方,然後變革圖強。

    三、北方戰亂頻繁,大金、李自成、大明三方勢力互相角逐,南渡後可脫齋矛盾區,讓李自誠和大金正面交鋒。

    四、只要崇禎皇帝還在,大明就沒有亡,就不會出現大明軍隊大量投隆大金的情況,以大金本身的兵力想統一全國不可能,李自成也不可能,只能形成三方對峙。

    五、崇禎皇帝只要在江南變革圖強、吸引人才、收縮防禦、爭取喘息機會,最好的結果是能收復北京,最壞的結果也會和南宋一樣再延續上百年。但這樣就不會有現在大一統的新中國了!

  • 11 # 一隻養生喵

    我覺得大機率是無法延續的吧,李自成已經殺入北京,他就算不自殺,也會被李自成活捉羞辱一番後賜死,這只是早死與晚死的區別而已,與其被羞辱而死,不如早點自縊,史書上也不會說他是個膽小鬼。但他自殺表面上看是李自成殺入北京,不得不死,而他根本原因是他治國期間犯下的種種錯誤,累計起來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第一 他亡國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沉迷女色,懶惰不上朝,相反的他很勤快,想把國家治理好,讓人民百姓有一個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環境。可他不相信大臣,像一頭蠻牛一樣亂撞,最經典的就是他殺了袁崇煥,他在位時換了14個兵部尚書,他沒有哪一個兵部尚書有好下場,而他的內閣(明朝政府的特色)共換了54波人,假如一個大臣有問題,很正常,兩個人有問題也很正常,但這麼多人都有問題嗎?不可能的,只是崇禎皇帝的問題,他不會用這些人,不敢用這些人,所才會造成北京失守。

    第二 崇禎皇帝的失敗不僅是他的失敗,他的坑是他爺爺(萬曆皇帝)留下來的,從那時起,明朝政府就陷入了一個惡性並且是死迴圈女真族搶明朝政府的錢——明朝政府花錢增加國防——明朝政府的錢被女真族搶了只能搶農民的錢,增加稅負——農民沒錢交這麼多的稅負,只能起義造反——明朝政府調兵鎮壓——越鎮壓越沒錢——越花錢越加稅——稅越多越多人造反——女真趁亂來搶錢,這麼多年的死迴圈,加上當時連年的蝗災旱災,明朝政府的槓槓終於撐不住斷了,這不僅僅是崇禎努力與否的問題而已,更多的是怎麼解開這個死迴圈,一代人根本解決不了這個死迴圈。

    所以,崇禎最後自殺與否都好,他無力改變這個解決,或者說時間不允許他改變,只能交給下一個人去解決。

  • 12 # 兵卒在江湖

    崇禎皇帝要遷都江南,延續大明王朝的首要前提,是他手上得有可靠的武力支援,只因為沒有足夠核心武力支援做保證的朝廷中樞,權威是蕩然無存的。

    松錦大戰,洪承疇所部13萬明軍全軍覆沒,打光了以舉國之力調集的四方精銳,放棄遼西關寧防線,退守山海關才變成無奈選擇;

    潼關大戰,孫傳庭所部秦軍也被李自成軍殲滅,朝廷的最後一支機動武力也丟了,則“傳庭死而明亡”。

    對崇禎帝來說,這個時候哪怕再想遷都,自己的權威已經完全不足以保障能夠壓制江南,就只有等死和晚死的不同了。

    別看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幾個月,崇禎帝中樞朝令還能切實下達到全國各地府縣,南北十三省人事權也看似盡數由中樞執掌。但此時崇禎帝的權威,只是對那些無拳無勇的文官士子而言。

    那些真正手握重兵的將領,已經完全軍閥化了,甚至實際上只有2萬戰兵實力的左良玉之流,都能反過來作威作福,割據湖廣,號稱“五十萬大軍”,聽宣不聽調。

    當洪承疇部和孫傳庭部毀敗後,帝國機動軍力已經全軍覆滅,因此崇禎帝哪怕還在北京,就已經對左良玉們無可奈何了。

    難道等崇禎帝丟掉半壁江山,揹負丟棄祖宗陵寢的罵名,孤家寡人逃去南京,居然反而能以“王霸之氣”讓左良玉和江北四鎮這些軍閥們,對朝廷俯首聽命不成?這真是個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

    如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固然還能延續百年,和藩鎮軍閥相安無事的前提,那也得是自己中樞有一支能打敢戰的神策軍。其實當時明朝九邊重鎮,尚有幾十萬缺衣少食的大明邊軍,這些本該是維繫帝國邊防的精銳武力,因為大明中樞財政崩潰,發不出糧餉,變成了一群賣兒鬻女、典妻乞討來維繫生存的乞丐和奴隸。然而西北流民遍地,邊軍飢寒交迫的同時,卻是江南地區富甲天下,鶯歌燕舞,復社和東林的正人君子們,一邊有“秦淮八豔”紅袖添香,詩詞聯話,嘴上憂國憂民,滿口道德文章,渾然不知他們的愜意生活,潛藏著北方大地的雄雄怒火!

    當時中國任何一支軍政集團,無論滿清、李闖還是張獻忠,誰能滿足這些武夫們去搶掠江南富庶地區財富的現實利益需求,誰就最有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當李自成以數萬兵馬從西安揮軍東征時,幾十萬明朝邊軍竟卷甲而降,擁戴著李自成去向朝廷“武裝討薪”,讓李闖軍連破雄關天鑑,幾個月就兵臨北京城下。

    此時不論是崇禎帝還是皇太子逃去了南京,沒有親信兵馬支援和保障,必然就和其後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等南明皇帝的下場沒什麼不同,淪為軍閥的玩物和橡皮圖章,空有心力而無可奈何。

    或許也正是因為明白這點,所以崇禎帝才寧可放棄了南逃,選擇了上吊自盡以殉國,成全了一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至於為什麼晚期的大明王朝竟會如此奇葩?只因一個延續二百年以上的老舊帝國,十餘任皇帝薪火相傳至此的政治體制,必然是利益集團盤根錯節,牽一髮則動全身。置身其中的上上下下大小官僚誰不聰明?誰不是帝國億萬人中搏殺出來的人中之菁?誰對朝局沒有清醒認識?無奈都被方方面面利益糾葛牽扯,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的變革,只能得過且過,坐以待斃,甚至包括“大改革家”張居正在內。其實他的所謂改革,也只是一場更高明一些的裱糊匠把戲罷了,根本不涉及明朝體制根本。

    崇禎帝的致命問題,就是他既想要救國家、保皇位、保社稷,還一定想在史書上留下明君聖主之名,沽名釣譽到了極致,這又怎麼可能成功?帝國此時需要的皇帝,正是不惜留下千古罵名,為變法排除一切干擾,不惜人頭殺得滾滾的朱元璋和朱棣們。因此,崇禎帝如果真想要救大明王朝,遠不止是遷都南京就行的,還必須要徹底推翻明朝現有體制,大規模清洗保守官僚,真正建立僅僅直屬自己的皇家禁衛軍,為此不惜壓制一切反抗,然後重建一套嶄新的帝國秩序,就如同他兩位英雄先祖那樣。

    遺憾的是,真實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卻是滿清的多爾袞們,一片石之戰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邊大軍,大軍南下後以屠刀為後盾,搶掠江南士紳,限制和取消了他們的種種免稅特權,所以明亡清興,便成定局。

  • 13 # 哇哦歷史

    不能。

    一,當時的大明已經爛到底了。

    官員挾私,無人死國。上下欺瞞,崇禎無法瞭解實際情況,被迫採取下下策,派宦官去監軍。內閣首輔周延儒,督軍期間天天假傳捷報,直到清軍撤走。而袁崇煥鎮守遼東,竟挾私妄殺大將毛文龍。洪承疇兵敗被執,遂投降滿清。溫體仁擔任內閣首輔4年,是崇禎朝之最,卻碌碌無為,以政治鬥爭為人生目標。高層如此,普通官員只能更差。

    崇禎一朝,短短17年,歷任內閣成員達40多名,平均三年全部換一批,這是權利中樞,卻無人可用。雖然崇禎執政操切,有他的缺點,但鍋不能讓崇禎一個人背。崇禎吊死在眉山,遺言“諸大臣誤我”並非片面之詞。

    二,實力對比,大明和北宋差距很大。

    北宋可以南遷,劃江而治,但大明卻不行。這是因為一,北宋和遼、金一直在打,可以說鬥爭經驗很豐富,所以有“北宋出將、南宋初相”的說法。而大明卻在建國後相對平靜,很少有全國性的戰爭警報。南宋依靠天險和精兵,抵抗完全可行。

    第二個原因,北宋到了宋徽宗,開始急速沒落,而之前的歷任皇帝,經營的都可以,把大宋打造成了世界強國,實力相當厲害,國家遠遠不到腐爛得要滅亡的狀態。但大明到了崇禎手裡,經過前幾任爺爺皇帝們瞎折騰,完全是一副爛牌,就是換了朱元璋再來恐怕都不好使。

    三,領導責任,崇禎管理過於操切、急躁

    崇禎放在過去兩千年裡,也必須算是個好皇帝,因為他一不過皇宮奢侈悠閒的生活,十分勤政、刻苦,二,他以拯救大明為己任,就算大軍壓境,也選擇殉國,而不是出逃保命。三,對大臣要求嚴格,甚至可能有點過於嚴苛了。

    但這些優點,都無法掩蓋他的缺點,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胸懷不夠寬容,大臣有一點問題,就被興師問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事事嚴苛,導致連內閣成員都鑽空子耍奸滑,不去死心塌地的幹事情。

    崇禎皇帝再早生幾十年,都完全可能成為一名中興之主。但生不逢時,誰讓自己生在王朝的末期,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綜上所述,即使崇禎皇帝南渡,以上三點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王朝到了命運的末尾,不是首都的地理位置稍稍改變,或者憑藉一條波浪很寬的大河,就能起死回生的。

  • 14 # 高宗1986

    個人覺得崇禎本可以遷都的,如果他遷都至少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很有可能崇禎的南明將類似趙構的南宋和司馬家的東晉,不說與這兩朝一樣偏安一百多年,至少在崇禎手裡是不會滅亡的。

    我們知道大明毀就毀在農民軍手裡,當時北方已經大亂,北方大片土地被農民軍佔領,局勢已經很難挽救。崇禎手上能打的將領都消耗殆盡,畢竟明朝末年國家衰落,再加上天災不斷,財政入不敷出,又同時面對兩個強敵,確實太難了。

    如果崇禎此時遷都南京,把北方讓出去,守不住的城池就不要了,只要軍隊南撤就行,物資能帶走的儘量帶走,帶不走的一定要焚燬。歷史上有太多婦人之仁壞了事的,當初吳三桂進兵雲南,李定國等人在撤出昆明時請示永曆帝城中還有很多糧食是不是要燒燬?永曆帝說算了,我們燒了,滿清又要向當地百姓徵糧,這會讓百姓艱辛雪上加霜。結果滿清進入了昆明就沒有了糧草的憂慮,滿清吃飽了南明給他們留下的糧食一鼓作氣把南明殘軍追到了國境線。

    所以崇禎南撤一定要做到堅壁清野,百姓願意一起南撤的歡迎,但是物資絕對不留下。因為大順軍的口號是三年不徵糧,我現在把值錢的東西全部南撤了,也不給他們留下多餘的糧食,大順軍得到的只是一座座空城,對於大順軍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一座座空城他一定會派兵駐守吧,大順軍本來擁兵幾十萬,這樣每座城池都派兵,北方那麼多城池,那麼大順軍還剩下多少作戰人員?他一定會繼續徵兵,可是徵兵錢從哪來?他又不能向百姓收稅,而且也沒有官府和藩王可以搶劫,所以崇禎當年的財政危機會轉嫁給新興的大順。

    而崇禎南渡就可以減少很多之前的問題,比如財政就不會那麼緊張,因為當年崇禎在北京時糧食等很多物資必須從南方運過去,在古代運輸成本有點大,而且假如運輸線被敵人掐斷了,北京就不攻自破。假如是遷都南京,這個問題就好解決。還有當時南方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南方製造業當時已經興起,北方還是以農業為主,南方已經有工商業的雛形。南方也是崇禎的財稅重要來源地,當時支撐崇禎兩線作戰很大的稅收是來自南方。而如今南遷政府不再是兩線作戰,軍費開支會少很多。而以南方的財政養南方的兵那是綽綽有餘。所以這又是南遷優勢之一。

    南遷後把北方拱手讓給了大順,而滿清也一定會入關,那麼第一波打擊等於是大順幫忙扛了,這時候南明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鞏固江淮防線,以長江淮河為天然屏障,在兩岸邊修好工事,任命得力的將領負責,左良玉一定會撤職,為啥因為他在後期對李自成作戰方面作戰不利,一味儲存實力,以崇禎的性格一定會撤他職。

    做好這些就靜觀北方局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上學讀書求學多年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