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雙胎媽媽修煉記

    陪伴孩子情緒成為是個長期的問題,需要家長能有非常好的自我修煉。看看網上諸多家長原地爆炸的段子,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唸叨"親生的"之外,還需要有一個正式的態度和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了解孩子心理發育的具體情況,真正去理解孩子。

    這真的不是按照成人思維能夠去理解的,多看書我想總不會太差,還算是個不錯的方法。

  • 2 # 浠有能源

    陪伴孩子,的確要好多耐性,但是好多爸媽都沒有這個耐性,生了就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還有就是請保姆,再次一點的就是送去早教中心,還有的就是爸媽帶呢,手機不離手,現在的人都是沒有那種耐性,很浮躁,我自己帶孩子,也有很多不足,但我每天都帶孩子出去溜達,在他一歲的時候,開始呀呀學語,每次我跟他出去,都會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太陽,月亮,蘋果,南瓜,總之見到我都指著對他說,慢慢的,他也跟著我說了,我說一句,他說一句,模仿能力強,他也認識了好多東西,有時在家的時候,我拿圖書給他看,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他現在拿起圖書翻到那頁都會說這是什麼,比起小區的同齡人,都知道得多,說得多,語言表達能力強。我還會陪他玩遊戲,在小區很多人帶孩子,有的老人揹著孩子在打牌,有的爸爸捧著手機看孩子,有的一堆人在聊天,孩子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哭了才看到,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在三歲前大腦發育超快,希希每位爸媽都用心陪伴孩子,給予各種刺激,孩子都會變得聰明可愛的

  • 3 # 退醒

    如何伴得寶寶情緒愉快,高高興興,我是這樣做的:第一,直到今天,理性,情感上,從不主導他,強迫他。讓他像春天的幼苗,享受陽光雨露,勃發的生命力,本身就寫著幸福愉快,花樣的美麗,色彩斑斕。誰要調味,只能是蹩腳的廚師。家裡五個人時,七個人時,什麼時候問他最愛誰,我都排第一,只是前幾天,破天荒排了個第二,他媽媽排了第一。第二,情緒飽滿。家裡人,小區帶娃阿姨,奶奶外婆,總能見到我的努力,情感總是那樣充沛,以此跟寶寶的頻率共振。第三,不當看娃人。身體,動作,行為共振,協同一致。他滑滑梯,我也滑,他盪鞦韆,我也來;他摺紙,我也折,就在週日(9月9日),正在折烏篷船,桌上折了9只,突然挑另艘船要我折,近70分鐘才折成功——跳在一個大坑爬不起來。

    我這樣認知和努力,寶寶的情緒好嗎,不知道。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問,最願意跟誰在一起,不用懷疑,肯定是我。

  • 4 # 雙寶老媽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應該不光是停留在讓孩子感到快樂上,而更應該關注到陪伴對孩子的教育意義上

    孩子的情緒好不好與陪伴教育有時候是相互矛盾的

    就如,孩子想要很多的玩具,你不買他就又哭又鬧不開心,那你是依不依他呢

    又如,孩子已經吃了一個冰淇淋了還想在吃一個,但你又怕他吃壞肚子不給買,那孩子會開心嗎

    有的父母可能就想,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多買幾個玩具,多吃一個冰糕也沒什麼,就依了他了

    卻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可是在害了孩子,這是等於告訴孩子,不用遵守規則,不用自我約束,想幹嘛就可以幹嘛,這個社會是無法無天的,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

    近幾年親子教育越來越受家長們的重視,從而誕生了“高效陪伴”這麼一個新慨念

    其實作為父母,沒有誰是不願意陪伴自己的孩子的,都想多多的陪伴孩子,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總是沒有時間

    終於有點時間的時候,卻又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原本美好的計劃被很多的“不應該”打破了

    不應該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還在玩手機

    不應該沒有認真的聽孩子講故事

    不應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不應該輕視了孩子的想法

    不應該存在的不平等

    太多的不應該,都是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才明白的

    要提前預防這些“不應該”

    首先要從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開始,要學會把孩子放在與我們大人平等的位置上來,以身作則的為孩子做榜樣,不能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不開心都會過去,人還是小孩都不能做

    然後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誤解了孩子的想法,沒有什麼比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誤解更讓人傷心的事了

    還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與孩子分享所以的快樂與悲傷,讓孩子明白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事情,不是每一天的事情都是開心的,但所有的不開心都會成為過去,明天又是值得期待的美好一天

    最後是相信孩子,如同孩子信任你一樣信任孩子。多支援他,鼓勵他。

    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愛,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 5 # 輕鬆育兒學堂

    什麼是好的陪伴?陪伴的質量很重要,但陪伴的人和陪伴的環境同等重要!

    陪伴的質量很好理解,陪伴時全心全意,放下手頭上的事,還有手機,好好享受親子時光。

    而陪伴的人和陪伴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做一個快樂,心理營養富足的媽媽。

    快樂的,有自信,有正能量,有自己生活,有自己價值感的媽媽才能給孩子好的陪伴,從而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媽媽情緒好,寶寶情緒自然不會差。

    第二,0-3個月,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0-3個月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唯有哭是他唯一的語言。

    如果此刻媽媽能無條件的愛孩子,接納孩子的一切,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的內心一定是平和,滿足的。

    一個內心滿足的孩子,是不會情緒化的。

    第三,4個月-3歲的孩子,給足安全感。

    爸爸媽媽關係要和諧,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沒有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就不會有大的波動,他內心一定是平靜而有溫度的。

    第四,4歲以上的孩子,給予肯定與認同。

    當孩子擁有自主意識時,總是希望自己做的事得到肯定,讚美,認同,孩子擁有這些會更加健康自信快樂。

    第五,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6 # 且行且珍惜54156

    再不陪伴寶寶就長大了,寶寶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寶寶心靈互通,知道寶寶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有什麼困惑,寶寶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寶寶全方位的互動、交流、點撥和引導。父母要保證基本的陪伴時間,在陪伴寶寶的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

  • 7 # 小公主變形計

    什麼樣的陪伴能夠讓寶寶情緒好?我家小寶現在四個半月,見人就樂,小區裡所有的爺爺奶奶看見了都會逗他,說特別愛看他笑。他基本上不鬧,除了實在是餓了才會哼哼兩聲。總體來說,真的是一個情緒特別好的寶寶。

    寶寶是姥姥帶的多。姥姥先是幫我姐姐帶了兩個孩子,我的老大也是姥姥帶大的。所以姥姥在哄孩子方面真的特別有經驗,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學習:

    第一,姥姥喜歡跟寶寶說話。做事情也會跟寶寶先有個交代。比如,給寶寶洗澡了,就會一邊抱著寶往浴室走一邊說,寶寶,咱們洗澡啊。

    第二,經常逗孩子笑。姥姥比我更會做誇張的表情,她一笑起來,連皺紋都是在笑的。孩子特別愛看到她的笑臉。

    第三,寶寶偶爾鬧騰起來,姥姥也從來都不煩,總是很溫柔,哦,寶寶是不是餓啦?寶寶是不是尿啦?姥姥看看,姥姥抱抱,姥姥摟摟。

    說來也怪,寶寶鬧騰的時候,在姥姥的懷抱裡,能很快就消停了。所以我覺得姥姥是給了寶寶足夠的耐心和安全感。

    姐妹們,你們也可以學起來喲。跟老一輩學經驗,再加上我們可以自己給寶寶餵奶,寶寶一定會越來越開心的。

  • 8 # 山那邊好地方健康育兒

    理解與接納,是我們所能給孩子的最好陪伴。

    ——摘自《愛,讓我們彼此聽見》

    一、當好寶寶的好玩伴兒。

    將自己的童心挖掘出來,做一些簡單的遊戲。

    如:唱兒歌、講故事、砌積木、吹氣球、在房間裡轉來轉去藏貓貓……

    親試有效的共玩技巧

    1. 在介紹一種玩具之前,先讓孩子自由的探索幾分鐘。

    2. 當孩子有不當玩法出現時,不妨建議孩子:“我們來試試另一種玩法”。

    3. 不要怕弄髒弄亂而限制小孩子活動。

    4. 父母應讓在交談互動中協助孩子去逐步發現問題的答案,而非立即給予答案。

    5. 父母應使用孩子可以瞭解的語言和清楚的聲調和孩子說話。

    6. 父母應讓孩子自由發揮表達,對孩子的想法加以接納並給予迴應。

    7. 允許孩子改變遊戲的規則做新的嘗試。

    最重要的是,“在陪孩子玩”之前,父母首先要放鬆心情,以孩子的話語及孩子玩的方式來和他玩。玩的時候全心投入,不要趕時間,也不要記掛別的事。有時不妨讓孩子來帶領您,看看“這個要怎麼玩?”“那個要怎麼弄?”這樣他會玩得更起勁、更開心呢﹗

    二、同理心

    在寶寶的心裡,玩具、洋娃娃們都是有生命的。可以試著給她的玩具起名字。然後,你會發現,寶寶會記住這些名字的。

    我的經歷:

    大寶二週多的時候,收到一個洋娃娃。她問我,“她叫什麼名字”。我脫口而出“曼妮”,沒想到,她一下就記住了這個的名字。當找不到洋娃娃的時候,就在屋子裡喊“曼妮在哪裡?”或者突然問一句,“曼妮最近聽不聽話?”,這讓我感覺到,有了名字的這個洋娃娃,成了孩子的“朋友”,她會尋找他們,惦記著他們在幹什麼。

    別嫌麻煩,給寶寶的玩具取個名字吧,不要怕寶寶記不住,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認同,激發孩子與玩具間的友好互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一舉多得。

    三、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

    有愛才有家。

    我們要在家裡讓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對生命的熱愛。

    現在有很多單親家庭,但是,單親家庭一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

    我認為,哪怕是離婚,只要是理性和體面,也好過沒完沒了的讓孩子備受折磨的爭吵。

    ——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四、親密的擁抱

    寶寶還小,有時我們語言上的愛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多的真切感受。但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個甜蜜的吻,卻會讓會讓寶寶內心綻放出充滿愛的花朵。

    親密的舉止不僅增加孩子的愉悅度,還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給寶寶一個可愛的抱抱吧。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過,“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專案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後悔。”從今天開始,請放下一些工作,放下一會兒手機,多陪陪孩子吧,他們需要你。

    就這樣。

    走心。

  • 9 # 元寶爸爸聊育兒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夫妻倆一直自己帶孩子,談一下我們的經驗和看法。

    孩子1歲能走路之前,在出現哭鬧情緒的時候,無論我們夫妻倆誰在孩子身邊,都會馬上抱起孩子,溫柔的安撫,細聲細語的跟孩子說話,檢查孩子是否拉臭臭尿尿了,是否渴了、餓了,是否太熱出汗或手腳冰涼,讓小寶寶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和氛圍,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經常開心的笑起來(雖然多半還不知道笑是什麼),但真的能夠暖化人心。

    孩子稍大一些之後,活動範圍增大,但是往往走一段路之後就會鬧著要爸爸媽媽抱抱,我們除非特別累的情況下會跟孩子商量要不要再堅持一下或者原地休息,否則都會很愉快的把孩子抱起來繼續走路,對年幼的孩子提供及時的滿足,能夠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快速的安撫,避免情緒的激化導致孩子產生不必要的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

    現在帶著元寶出去玩,只要孩子跑累了,伸手抱住我的大腿,或者看著我伸出雙手做出抱抱的姿勢,我就會馬上蹲下來摟緊元寶,抱起來輕拍孩子的後背,直到我抱累了,或者孩子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從我身上掙扎著要下來的時候,才會放手讓孩子繼續奔跑玩耍。

    兩個孩子在1歲多到3、4歲還沒有習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之前,有很強烈的玩耍和嬉戲的慾望需求,我們不會讓孩子自己去玩,更不會面對孩子的央求和粗暴的拒絕,只要精力、體力允許,都會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做遊戲、在地上一起滾、在滑梯和遊樂場一起上躥下跳,這種親身的陪伴,跟孩子一起體驗快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間萬物,真的能夠提升孩子對自己的依戀情感,孩子玩的也更開心,情緒好了,鬧脾氣的情況少了很多。

    目前元寶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我作為全職爸爸,只要是陪著孩子玩的時候,都會陪著孩子東奔西跑,趴在地上看螞蟻、蝸牛,一起在波波池裡面嬉鬧,完全無視周圍家長異樣的眼神和其他孩子羨慕的眼光,就是這麼霸氣咯。

    女兒慢慢長大了,我們會利用空餘的時間,帶著孩子去她想去的地方旅行,一起享受親子時光慢生活,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分享書本故事的感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邊看書,儘量不看手機,從來不開電視。

    媽媽是個情商高的人,經常會跟我和孩子一起講個笑話,搞怪之類的,往往能夠逗得笑點很低的我們爺三個笑的前仰後合的,這種氛圍很容易放鬆大家的情緒,營造喜樂的氣氛。

    還有其他一些做法,不一一分享了,我覺得,作為家長,放鬆心態,對孩子寄予足夠的關愛和耐心,抱持同理心,是保證孩子情緒好的關鍵因素!

  • 10 # 吃熱狗早教育兒

    營造和諧的氛圍-父母不吵架

    給寶寶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對寶寶性格的培養以及讓寶寶保持微笑很重要。夫妻之間難免有摩擦,採用和諧的方式解決,不爭吵不僅可以維持夫妻關係,對寶寶的身心健康的成長也有重要幫助。

    預防寶寶生病-平時照料要細心

    寶寶生病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但有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夏天不貪涼,不直接拿空調風或者電扇風對著寶寶吹,不讓寶寶直接睡涼蓆。冬天適當給寶寶新增衣物。平時不給寶寶吃不適宜的食物,如花生等堅果類食物等。如果有寶寶哭鬧不止時,第一時間看看寶寶是不是生病了,第一時間減輕寶寶的痛苦。

    有時間常陪陪寶寶

    不是有句歌詞叫“愛我你就陪陪我”嗎,常陪寶寶,與寶寶玩耍,不僅可以鍛鍊寶寶各方面的能力,增進與寶寶的感情,而且也有助於寶寶的安全感的培養,可以使保持好心情,減少寶寶的哭鬧。

    培養寶寶有規律的作息

    固定寶寶的吃飯時間,掌握孩子拉尿的時間,孩子哭鬧時家長就可以知道是什麼原因了,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寶寶的哭鬧了。

    培養寶寶好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好的習慣,比如東西掉到地上讓孩子自己撿,那麼後面你不給他撿的時候,他就不會哭鬧。碰到頭時不要立馬抱起寶寶,對寶寶進行安慰,而是選擇先轉移他的注意力,想辦法逗寶寶笑,這樣以後寶寶碰到頭時不會選擇立馬就會哭。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1 # 昊媽筆記

    有研究發現,幼兒階段是兒童情緒理解迅速發展的時期,兒童開始掌握情緒詞彙。從3歲開始,兒童能夠評價引發情緒的原因,能夠意識到引起一種情緒可以有不同的原因,並開始自發地追問這些原因。大多數研究證實3歲是獲得情緒理解能力的關鍵期, 4歲基本獲得該能力,對積極情緒理解的能力要高於消極情緒的理解。6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對混合情緒有所瞭解。8歲兒童就可以預測在一些情景中能夠同時產生三種情緒。

    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是管理情緒和了解內在自我的開始。 對於孩子來說,情緒概念太過於抽象,如果將其具象化,孩子理解起來就會比較簡單。所以,昊媽今天推薦相關的動畫和繪本給大家。

    動畫:《頭腦特工隊》

    這是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3D動畫電影。

    2016年1月,《頭腦特工隊》獲第7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

    2016年2月29日,該片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

    影片講述了小女孩萊利因為爸爸的工作變動而搬到舊金山,她的生活被這五種情緒所掌控,盡展腦內情緒的繽紛世界。

    該片有點不像皮克斯以往的動畫,笑點很多,看過的人都覺得更多的是感動。電影的主要編劇人Dacher Keltner 實際上是一名心理學家,他的導師是Paul Ekman,主要從事臉部表情研究工作。所以,這部片子背後其實有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在小女孩兒萊莉的頭腦中,有五個控制情緒的小人兒:樂樂,憂憂,怕怕,厭厭以及怒怒,他們分別管理“快樂”“悲傷”“恐懼”“厭惡”“生氣”的情緒。

    快樂的情緒一旦萌發,就會在萊莉的頭腦裡產生一個金色的球

    悲傷的情緒,會製造出一個藍色的球;恐懼的情緒,紫色的球;厭惡的情緒,綠色的球;憤怒的情緒,紅色的球。

    也就是這樣,這五種抽象的情緒,都在孩子大腦裡有了具象的載體。

    情緒這個抽象的概念因為有了不同顏色的“球球”這個載體,使得孩子自己更能夠感知經歷,更願意去描述。這是認識情緒的開始。

    在影片中,“悲傷”憂憂這個角色一開始似乎挺讓人嫌棄,在故事的前半段,快樂在極力避免受到憂傷情緒的干擾,覺得一點點的憂傷都是讓人難過的。但最後卻是憂憂悲傷的眼淚終於落下,讓她飛奔回爸爸媽媽的懷抱,她將內心積蓄已久的壓力傾瀉而出,重建“家庭島”。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有時候,對於悲傷的共同感知和分擔,讓家人更加凝聚在一起。

    另外,我還想提一點的就是:這部影片給我們展示了情緒來自於哪裡。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情緒和記憶有關係。在樂樂和憂憂去尋找丟失的記憶時,那個場景清晰地顯示了記憶儲存的地點,就是人的大腦皮層。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的情緒來自於兩個方面:先天情緒及後天感受。小女孩萊利一出生,父母很愛她,這種環境很適合小女孩頭腦中樂樂的形成。而,恐懼和憂傷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的經歷有關係。

    動畫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孩子們揭示了人類情緒的發生機制。非常推薦給4歲以上的小朋友觀看。

    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

    這是一本用色彩帶孩子認識不同情緒的繪本。我們看過好幾本講孩子情緒的繪本,這一本是最直觀,也是孩子最容易理解的。

    該繪本講了“情緒小怪獸”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心裡很亂,原來是他把各種情緒混在了一起,身上同時出現了很多種顏色。

    於是,小怪獸重新把身上的顏色一個個抽出來,讓每個顏色都單獨分開,不同的情緒被分進了不同的罐子裡。

    快樂好像陽光般的黃色,讓人想要分享。

    傷心是藍色,感到傷心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做。

    紅色是生氣,像一團很難撲滅的火,讓人想大吼大叫。

    害怕就像黑色,在黑暗中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到。

    當心情平靜時,會感受到樹林一般的綠色,連呼吸都是慢悠悠的。

    用不同的顏色來代表不同的情緒,原本抽象的情緒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只有幫助孩子先認識自己的情緒,才談得上管理它們。

    該繪本向孩子們展示了5種最基本的情緒,事實上,人的情緒有30好幾種。如果掌握表達情緒的詞彙越豐富,孩子也就越能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下面這本繪本能讓孩子知道,我們可以用多少詞來表達自己的不開心。

    繪本:《傷心的海洋》

    這是我們上個月讀到的一本繪本,非常有意思。

    在大海深處,這一天,一條小魚有點兒傷心。

    它決定去游泳,讓自己高興起來。

    很快,它遇見了另一條魚。

    不過它也很苦惱,和自己一樣。

    它繼續向前遊,又碰上一群沙丁魚。

    但每條都悲傷得好像世界末日要來臨。

    小魚撞到一隻烏賊。

    它看起來比哪天都難過。

    遊著遊著,小魚來到河豚面前。

    這條河豚正不知為什麼而鬱悶。

    接著小魚又看到了

    沮喪的金槍魚,

    煩惱的鯛魚,

    悲觀的比目魚,

    絕望的鱈魚。

    它還瞥見了幾條淒涼的小丑魚。

    故事的最後來了個驚喜有趣的大反轉.........

    對於如何豐富孩子的詞彙,我一直都堅信:持續高效深入的閱讀,閱讀......

    透過一些關於孩子情緒的動畫和繪本幫助孩子認識他的情緒, 是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我想這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

  • 12 # 美式學習零距離

    學會問孩子“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蔡康永說,成為情緒的主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很多家長會習慣性的壓抑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孩子生氣了說:“別生氣,生氣有什麼用”,孩子哭了說:“不要哭,要勇敢”。

    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情緒的出口,可以教會孩子認識和接納情緒。很多家長總是覺得事情出來了就需要馬上解決,但其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就可以了。而事情的具體解決辦法,可以等孩子發洩好情緒之後,再慢慢解決。

    因為一個人在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只有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之後,才會冷靜思考問題。

  • 13 # 星躍谷文化

    傳統教育理論中通常認為,1-3歲兒童前額皮層發育不充分,因此不具備情感表達能力。但各位寶爸寶媽需要知道的是,其實小孩子從出生起就能夠體驗和表達出一些最基本情緒,如在睏倦飢餓的時候會透過哭鬧的形式去提醒家長。研究表明,通常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高度分化的複雜情緒,而在三歲之前,兒童其實也有一套更為直接的劃分方式。如0-6個月的幼兒已經具備了部分基礎情緒,如:滿足→愉悅,興趣→驚訝,痛苦→悲傷/厭惡→憤怒/害怕。而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參照行為逐步發展,1-3歲的孩子還會逐漸表現出如嫉妒,尷尬,共情等稍微複雜的情緒。2.5到3歲的孩子,則開始受到社會標準影響,會逐漸表現出更為多樣複雜的情緒,如尷尬,驕傲,羞愧,內疚。這代表此時的寶貝已經擁有了非常精細複雜的情緒系統。因此小孩子的情緒基礎,往往是在我們很容易忽視的0-3歲形成的。這代表著,寶爸寶媽們應該在孩子三歲之前,就制定一套完善的情緒培養體系。重視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才能讓寶貝健康成長!

  • 14 # 心理於玲玲

    ▲兒童情緒管理與社會性培養

    有個13歲的孩子在考試前總是出現焦慮、緊張、恐懼。他敘述了 前不久期末代數考試的情形,由於他沒有好好學習這門功課,當時特別 焦慮,他描述當時在考場的情景,考場是他們上很多次課的教室,但是他說他什麼也看不到,當時只按照考號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來,盯著眼前的一塊地板發呆,耳邊響起心臟“怦怦”的聲音,胸口一陣陣的緊張,他快速的瀏覽下試題,感覺毫無希望,就這樣盯著試卷足足看了一個小 時,想象即將到來的可怕後果,大腦一片空白,在這一個小時內,他沒有嘗試解答一道題,也沒有做白日夢,只是嚇傻了,一心等待痛苦的折磨結束……

    在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正式提出了 “情商”(EQ)的概念,並概括為認識自身的情緒、妥善管理情緒、 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人際關係管理五個方面。如今,“情商開發”已經非常流行,從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甚至家庭、職場, 情商開發課備受歡迎。

    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兒童期是培養情商最為關鍵的時期。由於這時期大腦發育最迅速,在這階段的 孩子若能在關鍵的神經迴路上得到持續經驗的塑造,透過學習、訓練和有力的指導,就能形成良好的情緒習慣,甚至能改變孩子天生的性 格傾向。在我們的課程設定問卷調查中,發現期待開展兒童情緒管理與情商開發類課程的比例達90.8%。由此可見,無論從科學研究的角 度還是從對大家課程設定的調查中,情商教育的開設都是勢在必行的。

    在本門課程中,你會學到:

    1.有關延遲滿足

    2.有關同理心

    3.與情商有關的心理特質

    4.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的情緒情感特點

    5.兒童情商培養要點

    6.兒童獨立性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方法

    7.青少年自信心提升技巧

    在這門課程中,家長和相關兒童領域的從業者,不僅可以學習到兒童情緒管理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具體的培養技巧,也能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孩子一起提升情商。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怎麼收納,才能讓小小的空間整潔又顯得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