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律師的法律課堂

    前段時間,有幸看了臺灣一位學者關於《寒食帖》的創作過程以及驚心動魄的顛沛流離的過程,我們知道蘇軾是我國曆史上士夫文人的代表,他創作的優秀的文藝作品,和他身上所具有的浪漫、曠達的情懷,以及多次被棄置、貶謫的經歷,都成為後人所追慕計程車夫文化的具體體現。在我考查蘇軾的身世,整理有關《黃州寒食帖》資料的同時,不免掩卷沉思,撫案長嘆。

    在遭遇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雖然創作過一些帶有苦悶、絕望情緒的詩詞;但總體上講他的人生觀是樂觀、曠達的。儘管在《黃州寒食詩》裡也有像“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這樣哀傷的詩句,但這類作品數量不多。在黃州及至以後更艱苦的貶謫條件下,他並沒有消沉下去,而且還創作出《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更加浪漫、豪邁的作品。這種愈挫愈勇的人生性格,也是他後來能夠被重新啟用的原因之一。《黃州寒食帖》在流離過程中,曾經一次遇轟炸,兩度遭火毀,卻都能逃過不幸而最終儲存下來,這難道不像蘇子瞻數度遭貶而愈達嗎?真文物有靈,冥冥之中使其文脈獨存,千年不毀。

    《黃州寒食帖》誕生後,自兩宋歷經元、明、清三代,輾轉流傳,直到當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蘇軾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先是於北宋時流傳到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手中,因為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七月,張浩攜此捲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見後,十分傾倒。此時的蘇軾已是多次被貶,於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屬今海南島)安置,不得籤書公事。黃庭堅因思念遠謫海南的師友,激動之情難以自禁,於是欣然命筆: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清代,《黃州寒食帖》被內府收藏,經重新裝裱後置於紫禁城樂壽堂內。至乾隆時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中;其內容又被摹刻於《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於隔水處御題: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者。坡《論書詩》雲“讀書萬卷始通神”,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浣八日。

    為彰往事,又用上好的仿澄心堂花箋紙題寫“雪堂餘韻”四字。

    到了近代,列強入侵,國勢衰微,與其它眾多國寶一樣,《黃州寒食帖》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黃州寒食帖》險遭焚燬,因此留下了火燒過的痕跡。旋即流落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得;馮展雲去世後,被文淵閣大學士,北京國子監祭酒盛昱(字伯羲、伯熙等,號韻蒔等,愛新覺羅氏,滿洲鑲白旗人)密藏。盛昱去世後,復由大收藏,書畫鑑定家完顏景賢(字享父、任齋,號樸孫、卯庵、小如岸等,滿洲鑲黃旗人)購得,並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收藏界的密切關注。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此帖輾轉流到收藏家顏世清(字韻伯,號瓢叟)手中。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顏世清在遊覽日本東京時,將《黃州寒食帖》以60000元的高價出售。最後被日本大收藏家菊池晉(字惺堂)先生購得。據經手人原田悟郎回憶:“就這麼辛辛苦苦帶地到了日本,卻被批評得一塌糊塗……誰都不想要,價錢也過高了,所以找到了收藏家菊池惺堂先生……第二天傍晚再去問,就說,‘一直以來不管你從哪裡收來的東西,我都很喜歡。先不說別人,我自己就覺得東西很好,所以擔保之類的話就不說了,我自己收藏。’總算成了。”菊池先生獨具慧眼,並且視《黃州寒食帖》為生命。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九月,日本東京發生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書畫幾乎全部被毀。當時,菊池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黃州寒食帖》搶救了出來攜此寶物逃生,一時傳為佳話。大地震之後,菊池惺堂將《黃州寒食帖》寄藏於好友,也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內藤虎次郎(號湖南)處。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菊池先生囑請內藤為《黃州寒食帖》題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的轟炸,傳世珍寶《黃州寒食帖》幸而無恙,竟奇蹟般地躲過了1945年對東京的空襲。戰爭結束後,日本文物的價格大跌。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的王世傑先生(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既是位法學家,也是位古書畫收藏家。他在收藏溥儀從東北流散出來的清宮散佚書畫的同時,私囑友人於日本訪覓《黃州寒食帖》,關注它的下落。當得知下落後,立即託人在1948年以低價購得此寶,隨後攜往臺灣。在那個時局動盪,連個人的生命都受到極大威脅的年代,對於珍貴文物的安危政府尚無暇顧及。王世傑先生憑一己之力使眾多國寶“回家”,此舉實在令人感動。至此,這件國寶終於結束了它長達766年的異鄉漂泊;原先為清代帝王所獨享的《黃州寒食帖》,經過中外人士的同心努力,終於重新回到了祖國。

  • 2 # 跟雲一起看世界

    《黃州寒食帖》誕生後,自兩宋歷經元、明、清三代,輾轉流傳,直到當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蘇軾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先是於北宋時流傳到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手中。清代,《黃州寒食帖》被內府收藏,經重新裝裱後置於紫禁城樂壽堂內。

    這本帖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經歷三次大火而能逢凶化吉,堪稱奇蹟中的奇蹟。如今開啟長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邊緣還有火燎燻燒的痕跡。清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不幸遭遇火災。後來流入清宮,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燬;1922年流落到日本,為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日本關東大地震時被搶救出來;二戰中美國轟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裡活了下來。

  • 3 # 宇宙閃電少女

    他,望著窗外綿綿的陰雨,雨水不斷刷洗著原本就潮溼的牆柱與房簷;望著窗外的海棠花,不知何時已被風雨摧殘到地上的汙泥中;望著遠處郊外在雨中疾走的行人;望著祭掃歸來散落在地的紙錢……這一切,驀地使他想起:原來,又到了一個寒食節了,這已經我是來黃州經過的第三個寒食了。長途跋涉,遠離了家鄉,我的親人們在哪兒呢?先人的墳墓在哪兒呢?突然,對半生的際遇的感嘆與眼前的景物交織在一起,一股詩思在胸中湧動,如魚骨鯁,他迅速地從桌案上抓起筆來,蘸墨理紙,揮毫寫下: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黃州寒食帖》誕生後,自兩宋歷經元、明、清三代,輾轉流傳,直到當代,其身事就像它的作者蘇軾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先是於北宋時流傳到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手中,因為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七月,張浩攜此捲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見後,十分傾倒。

    清代,《黃州寒食帖》被內府收藏,經重新裝裱後置於紫禁城樂壽堂內。

    到了近代,列強入侵,國勢衰微,與其它眾多國寶一樣,《黃州寒食帖》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黃州寒食帖》險遭焚燬,因此留下了火燒過的痕跡。旋即流落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得;馮展雲去世後,被文淵閣大學士,北京國子監祭酒盛昱(字伯羲、伯熙等,號韻蒔等,愛新覺羅氏,滿洲鑲白旗人)密藏。盛昱去世後,復由大收藏,書畫鑑定家完顏景賢(字享父、任齋,號樸孫、卯庵、小如岸等,滿洲鑲黃旗人)購得,並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收藏界的密切關注。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此帖輾轉流到收藏家顏世清(字韻伯,號瓢叟)手中。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顏世清在遊覽日本東京時,將《黃州寒食帖》以60000元的高價出售。最後被日本大收藏家菊池晉(字惺堂)先生購得。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九月,日本東京發生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書畫幾乎全部被毀。當時,菊池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黃州寒食帖》搶救了出來攜此寶物逃生,一時傳為佳話。大地震之後,菊池惺堂將《黃州寒食帖》寄藏於好友,也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內藤虎次郎(號湖南)處。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菊池先生囑請內藤為《黃州寒食帖》題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的轟炸,傳世珍寶《黃州寒食帖》幸而無恙,竟奇蹟般地躲過了1945年對東京的空襲。戰爭結束後,日本文物的價格大跌。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的王世傑先生(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既是位法學家,也是位古書畫收藏家。他在收藏溥儀從東北流散出來的清宮散佚書畫的同時,私囑友人於日本訪覓《黃州寒食帖》,關注它的下落。當得知下落後,立即託人在1948年以低價購得此寶,隨後攜往臺灣。在那個時局動盪,連個人的生命都受到極大威脅的年代,對於珍貴文物的安危政府尚無暇顧及。王世傑先生憑一己之力使眾多國寶“回家”,此舉實在令人感動。至此,這件國寶終於結束了它長達766年的異鄉漂泊;原先為清代帝王所獨享的《黃州寒食帖》,經過中外人士的同心努力,終於重新回到了祖國。

    1987年,《黃州寒食帖》由王世傑家人售予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在,它成了全民的寵兒,並且有了一個新的家。《黃州寒食帖》在流離過程中,曾經一次遇轟炸,兩度遭火毀,卻都能逃過不幸而最終儲存下來,這難道不像蘇子瞻數度遭貶而愈達嗎?真文物有靈,冥冥之中使其文脈獨存,千年不毀。

  • 4 # 笑看風雲風雲嘯

    《寒食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撰文並書寫的。

    寒食帖是蘇軾的代表作,是在作者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抒發自己心態和人生感嘆而作的。

    真跡被歷代名人所收藏,曾經乾隆之手。鴉片戰爭時期,從清內府流出,幾經周折,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一直被中國人儲存的很好,雖然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5 # 岐黃問答

    不請自來,見諒。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宋代著名大文豪蘇軾的代表作品,是繼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全詩蒼涼惆悵,表達了蘇軾因“烏臺詩案”受牽連,被新黨所排斥,而貶謫黃州的惆悵孤獨心情。

    此帖自北宋以後傳承有序。在蘇軾寫下此帖的十餘年後,此帖流傳到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手中。他帶著《寒食帖》來到眉州拜訪山谷先生——黃庭堅。黃庭堅一見此帖,便想起遠謫海南的蘇軾,當即揮筆在此帖上寫下: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後來,此帖流傳到張浩的侄孫張演手中。他在此帖後另附紙題跋曰:

    老仙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各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明朝中後期,著名畫家董其昌在後面留下了跋文: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滿人定鼎中原後,詞、書、畫俱佳的納蘭性德知道了《寒食帖》的下落,花巨資購得,珍愛異常每天手不釋卷。可惜這位被王國偉盛讚為清代最好的詩詞大家的納蘭性德卻沒有留下文字題記。納蘭性德死後,《寒食帖》入藏內府。乾隆皇帝一見之下喜出望外,在蘇軾、黃庭堅兩位大家的作品中間加了一段題跋: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

    到了1860年,歐洲列強攻進皇宮,火燒圓明園,大火沒有燒掉《寒食帖》,《寒食帖》旋即流落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得。同治年間,馮家突大火,馮展雲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然而,《寒食帖》上面還是留下被火灼燒的痕跡。

    馮展雲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伯羲死後被完顏樸孫購得,曾於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1918年轉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將其高價出售給日本的收藏家菊池惺堂,《寒食帖》傳入日本(另有一說,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為日本政府指定國寶級文物,不得出國門)。

    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拼死保證了《寒食帖》的周全,一時傳為佳話。災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關東地震,都下毀於火者十六七,菊池氏亦罹災,先世以來收儲,蕩然一空,惺堂(菊池晉二號惺堂)躬犯萬死,取此卷……而免於災。一時傳為佳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二戰結束後,《寒食帖》流傳到日本書法大家西川寧手中,1948年,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的蹤跡,得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在海外漂泊了數十年的《寒食帖》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6 # 醉愛詩書

    北宋蘇軾行書的《寒食帖》是北宋蘇軾行書的代表作,也稱《黃州寒食帖》:

    其詩有二如下:

    一,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如用白話文意思解讀:自從來到黃州,我已度過三次寒食節了。年年都惋惜著春天,卻無奈春光遠去的悼惜。今年春雨又纏綿不絕,兩個月中如同秋天蕭瑟。

    在臥床中聽見了海棠花謝了,凋零的花瓣在泥水上只留殘紅。夜半的時候,美麗的花讓雨水凋謝,就像是被人在半夜偷了而去,叫人無力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後起來頭髮衰白又有啥區別?

    春天之高漲江水,要浸入門內,春雨襲來卻沒有停止。小屋就像一葉漁舟,飄流在煙雨水雲間。在屋裡煮些蔬菜,而破灶裡燒著是溼蘆葦。本來不知道這個日子是什麼節氣,看見了烏鴉銜著紙錢,才想到是寒食節了。生有時想起國君朝廷,卻深如九重門,又想起祖墳卻遠隔萬里 頓時有些途窮之哭,但心如死灰卻不能復而吹之復起。

    此詩寫得蒼涼多情,盡情抒發了蘇軾惆悵悵孤獨的心情。此帖的書法堪稱行書中的精品。通篇行筆起伏跌宕,氣勢奔放,而無荒廢之筆。然而,這詩書俱佳的傳世之作,也命運多舛。

    《寒食帖》誕生後,自兩宋歷經元,明,清三代,輾轉流傳,直至當今,其過程也是曲折坎坷。先是於北宋流傳至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手中,後張浩攜此捲到好友黃庭堅處,黃庭堅見好友蘇軾的手筆後,激動不已欣然提筆: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而此卷傳至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縯則在卷後後另紙題記:

    東坡老仙三詩,先世舊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嘗謁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攜行書帖山谷皆跋其後,此詩其一也。老仙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又發揚蹈厲之,可為絕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禮院官中秘書,與李常公擇為僚。山谷母夫人公擇女弟也。山谷與永安帖自言,識先禮院於公擇舅坐上,由是與永安遊好。有先禮院所藏《昭陵御飛白記》及曾叔祖《廬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諸跋世不盡見。此跋尤恢奇,因詳著卷後。永安為河南屬邑,伯祖嘗為之宰雲。三晉張縯季長甫懿文堂書。

    也就此張縯第一個稱此卷被稱之為“帖”的人。

    到了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又在帖後題曰:

    “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書摹刻《戲鴻堂法帖》中。董其昌觀並題。”

    至清代《寒食帖》被清內府收藏,經重新裝後收置於紫禁成樂壽堂。乾隆年間,被錄於《石渠寶岌續編》,並摹刻於《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乾隆後於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又御題之:

    “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者。坡《論書詩》雲“讀書萬卷始通神”,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浣八日。”

    到了近代,《寒食帖》又經多重磨難。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此帖險些被焚,因此,也留下了火燒的痕跡。

    其間,此帖也流落至民間。先為廣東馮展雲所收藏,馮去世後由曾是文淵閣大學士盛昱所收藏。盛昱故世後,由書畫鑑定家完顏景賢購下。後又輾轉到收藏家顏世清手中,顏世清還為此事作跋記錄之:

    “東坡《寒食帖》山谷跋尾曆元明清疊經著錄,鹹推為蘇書第一。乾隆間歸內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豐庚申之變,圓明園焚,此卷劫餘流落人間,帖有燒痕,即其時也。嗣為吾鄉馮展雲所得。馮沒,復歸寓鬱華閣。展雲、伯羲秘藏不以示人。亦無鈐印、跋尾。意圃雲“逝十年”始由樸孫完顏都護購得。”越六年是為戊午,乃由樸孫轉為寒木堂。此數十年未經著錄輾轉遞藏之大概也。餘恐後來無由知其源委用持,識於卷尾,若夫,書之精妙,前人評定,第一斷推,古今公論,餘復何言?戊午東坡生日瓢叟顏之記。”

    民國十一年(1922年),顏世清在遊歷日本時,將《寒食帖》以六萬元價格出售給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晉。此帖在異邦日本時也歷經波折。1923年日本東京發生大地震,菊池晉家也遭遇震災。在大火中菊池獨搶救出此帖而逃生。大地震後,菊池晉將《寒食帖》寄藏於好友,著名漢學家內藤虎次郎處。並由內藤兩次題跋,記錄下此帖由中國流至日本的大概經過。

    二戰結束後,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也是一位收藏家王世傑。在友人處覓得此帖下落的資訊,於1948年託人低價購得此帖帶往臺灣,從此,結束了此國寶曆經766年的顛沛漂泊生涯,1959年王世傑題跋而記之此往事:

    “東坡先生此帖曾罹咸豐年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之厄。爾後,流入日本,復遇東京空前震火之劫。詳見卷後顏世清、內藤虎兩跋。二次世界戰爭期間,東京都區大半為我盟邦空軍所毀,此帖依然無恙。戰事甫結,予囑友人蹤購得之,乃購回中土。並記於此,後之人當必益加珍護也。民國紀元四八年元旦,王世傑識於臺北。”

    1987年,《寒食帖》由王世傑家人,售予臺北故宮博物院,儲存至今!

    綜觀《寒食帖》一千多年來波折的經歷,可以說: 此帖已凝結了中華民族文化之魂。雖多次瀕臨損毀和流失,但最終迴歸於中華民族的懷抱。這也證明了,中華民族文化之魂,是永恆而不斷根的!

  • 7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更加接近於歷史類的,不過可以透過書法相關的知識佐證。

    《寒食帖》是北宋蘇軾的行書代表作,並且有個說法是“天下第三大行書”。《寒食帖》傳承有序有相應的歷史記錄,並且《寒食帖》全卷也有各種題跋作為佐證。

    蘇軾是最適合“文曲星”這個詞的古代文人,可以說是古代文人嚮往和崇拜的物件,歷朝歷代都有非常喜歡和敬重蘇軾的人。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被世人追捧的優秀書法作品都會留下收藏者的痕跡,《寒食帖》全卷不僅僅只有蘇軾所寫的正文,還有很多收藏者的印鑑、題跋。

    蘇軾同一時代收藏過《寒食帖》的是同為宋四家的黃庭堅,因為黃庭堅留下了墨跡。

    黃庭堅書寫的內容如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可見黃庭堅對蘇軾詩文和書法評價都非常的高,蘇軾和黃庭堅亦師亦友。

    此卷傳至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縯。他在卷後後另紙題,不過書法水平較為一般,只能做歷史留存。

    到了明代,大書畫家並且還是書畫收藏家董其昌在上題字,不過字非常的小。

    紅色框中的為董其昌所題,文字內容: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書摹刻《戲鴻堂法帖》中。董其昌觀並題。

    清代乾隆當然有題字,《寒食帖》被清內府收藏,經重新裝後收置於紫禁成樂壽堂。

    乾隆年間,被錄於《石渠寶岌續編》,並摹刻於《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乾隆後於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親自題寫如上圖紅框的文字。

    到了近代,《寒食帖》又經多重磨難。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此帖險些被焚,至今此貼多出可見火燒的痕跡。

    此帖也流落至民間,

    先為廣東馮展雲所收藏,馮去世後由曾是文淵閣大學士盛昱所收藏。盛昱故世後,由書畫鑑定家完顏景賢購下。後又輾轉到收藏家顏世清手中。

    1922年,顏世清在遊歷日本時,將《寒食帖》以六萬元價格出售給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晉。

    1923年日本東京發生大地震,菊池晉家也遭遇震災。在大火中菊池獨搶救出此帖而逃生。大地震後,菊池晉將《寒食帖》寄藏於好友,著名漢學家內藤虎次郎處。並由內藤兩次題跋,並記錄下此帖由中國流至日本的經過。

    1948年王世傑託人從日本購得此帖帶往臺灣,從此結束了此國寶曆經766年的顛沛漂泊生涯。

    1987年,《寒食帖》由王世傑家人,售予臺北故宮博物院,儲存至今。

    一人有感

    《寒食帖》經歷了千年時光,顛沛流離輾轉多次最終回到中國。

    古代名家的每一個帖,如果能夠儲存至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都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書畫作品中收藏者的印鑑和題跋是辨別書法作品真偽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鑑證。

  • 8 # 晴空莽莽

    《寒食帖》全名《黃州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北宋至今一千多年,能夠完好的儲存殊為不易,它是怎麼儲存下來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要歸功於古人對於書法作品的妥善儲存。

    古人非常注意對於名貴字畫的珍藏,畢竟宣紙脆弱, 最基礎的需要防止蟲蛀鼠藥受潮等問題,一般會製作專用的布袋收藏,懸空而掛,或是放置在乾燥的紙畫箱當中。在每年天氣乾燥晴朗的時候,收藏的字畫必要高高掛起去除潮溼之氣,不能放在陽光下暴曬。

    從古至今,收藏《寒食帖》之人大多欽慕於蘇軾的行書,儲存這樣一幅書法的藏家一般來說都懂得書法儲存的方式,日常注意清理字畫上的灰塵,不經常懸掛暴露在空氣中,遭遇蟲蛀鼠咬時能夠及時發現修補,一發現受潮能夠及時吹乾重新裝裱,所以才能如此完整。

    《寒食帖》流傳至今也有僥倖因素存在。

    這幅作品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清明時節,此後十多年輾轉為河南永安縣令張浩所得,得意之下帶了《寒食帖》千里迢迢來到眉州青神縣拜訪與蘇軾並稱“蘇黃”的黃庭堅,黃庭堅在詩稿上題寫“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後成為張浩的傳家之寶。

    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另紙題跋,稱蘇詩配黃字,“可謂絕代之珍”,清代納蘭性德花巨資購得,死後藏入清代皇宮,乾隆皇帝題跋: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

    跟隨著著清王朝的腐朽沒落,《寒食帖》輾轉顛沛流離,如同蘇軾一般命運多舛。火燒圓明園時《寒食帖》被沖天大火烤焦了一角邊緣民國時期漂洋過海被日本富商收藏,躲過了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被國名黨外交部長從日本購回,存於臺北故宮。萬幸的是,它留下來了,使得今人能夠得以一見東坡居士的書法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是早談戀愛好,還是晚談戀愛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