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修米羅普

    說雍正篡位有點太可笑了,“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的說法太幼稚,傳位詔書用滿漢蒙三種語言書寫,想改根本不可能。

    從雍正繼位後的表現來看更說法其合法性,老爹康熙是千古一帝,他的心思不是現在我們這些屌絲能比的,他在皇位繼承人上的考慮絕對周到,要說老四搶了老八的位子還有的一爭,要是搶的是老十四的未免可笑,十四是有軍事上的才能,但年輕氣盛,遠不及哥哥們的城府,這種性格帶兵打仗是高手,玩政治不行,康熙不會看不到這一點。至於老八,城府夠深,寬厚仁愛,但康熙的繼承人是要有開拓進取之心的,不是選仁君。

    還有說法是康熙是看上了弘曆才選的老四,這個就聽聽就好。

  • 2 # 春風迷離

    對於康熙皇帝傳位於雍正皇帝,是歷史上的一大疑點,因為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九子奪嫡,皇子間的明爭暗鬥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對於傳位給雍正讓很多人都非常懷疑,尤其是在《大義覺迷錄》中記錄著康熙病重時曾要“傳位十四子”,但讓雍正的親信給位了傳為於四子,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對此我們應該知道的一點就是皇室在稱呼皇子時,都會有有皇字開頭,對於篡改遺詔之事,用這種說法就不恰當了,而且當年的康熙的遺詔明明白白的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如果真的是十四子的話,那不就是傳位於皇於四子了嗎?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並且瞭解過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皇十四是老八的人,在奪嫡的過程中,老八明顯的上位之心,曾讓康熙對他十分失望,那作為老八的心腹,康熙會將皇位傳給他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並且在史書《清聖祖實錄》記載: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劇,命速召諸子至御榻前,傳位於雍正,在眾人面前這樣宣佈還能有假?所以說雍正繼承大統,是名正言順的。

  • 3 # 奮進的火腿

    沒有篡改詔書,理由有以下方面:

    1.康熙皇帝一直很喜歡四子雍正,

    2.清朝傳位詔書都是滿漢文字一起寫的,這很難修改的;

    3.康熙晚年封十四王子為扶遠大將軍王,讓他帶兵去關外打仗,如果真想傳位給他早就召回身邊啦!

    4.圈進奪嫡王子並不是因為內心得位不正,而是避免不必要的內鬥!

    附網路圖:道光帝詔書

    電視劇雍正照

  • 4 # 胡家小胡

    康熙朝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晚年是想撥亂反正,改變這一現象的,受制於當時“九子奪嫡”的混亂朝局,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康熙皇帝是想找個能收拾的了這個“爛攤子”的接班人。康熙皇帝遍觀諸子,唯有老四胤禛有這個魄力和能力。所以,雍正本就是康熙選的帝國接班人,篡改詔書謀奪帝位是不存在的。

    康熙皇帝聖明燭照,太子胤礽二次被廢之後,接班人的人選就三人而已,老四胤禛,老八胤祀,老十四胤禵。老八最像康熙,以寬仁為懷,對於康熙晚年的狀況來說,寬仁只會加速清王朝的腐敗,所以老八出局。

    老十四被封大將軍王,派往西北打仗去了,如果繼承人是老十四的話也就不會派他去打仗了,帶兵打仗是好樣的,治國你不行。老十四出局。

    所以,皇位繼承人只有老四胤禛。老四胤禛在康熙朝沒少盡心盡力的為康熙處理難題,不結黨不營私,素有“鐵面王”之稱,這是一個堅毅果敢,不怕困難的鐵漢子。

    老四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朝中大臣多是老八同黨,都對雍正多有不服。對於雍正的吏法新政,參與奪嫡的阿哥會同朋黨對新政百般阻撓,藐視皇權,致使政令不通,雍正下令圈禁了參與奪嫡的阿哥。

  • 5 # 三農大健康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西藏稱呼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即,生於北京紫禁城。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在二廢太子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的統治,實行。廢除制度,實行,[1][2]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建立,實行官紳。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平定。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監視臣民,設立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之,傳位於第四子。

  • 6 # 龍行天下走虎步

    “九子奪嫡”一直是清宮劇永遠繞不開的重頭戲。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還沒來得及宣佈皇位繼承人,就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猝然離世。

    在他駕崩7天后,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但由於康熙生前沒有明確指定誰是皇位繼承人,有關“雍正篡位”的各種傳說悄悄流傳開來。

    之所以引發多方猜測質疑,是因為《康熙遺詔》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份書面遺詔,這在當時的人們來看簡直是不可思議,連皇子們也非常驚訝,沒想到在爭儲中最不積極的胤禛成了笑到最後的人,而原本勝券在握的十四阿哥卻慘敗。在諸多相關的影視作品中,胤禛繼位的過程都極具戲劇性。其中有一個版本最為流行,故事稱雍正改了康熙留下的遺詔,把其中的“傳位十四子”加了一筆,改成“傳位於四子”,才擠走了十四弟成功當上了皇帝。

    近日一份《康熙傳位遺詔》(複製品)現身北京市檔案館的《中國檔案珍品展》上。關於雍正加筆將“傳位十四皇子”篡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的民間傳說,遺詔給出了準確答案。

    這份遺詔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在一幅長1.5米、寬0.8米的卷軸式黃色宣紙上。

    遺詔中漢字有1700餘字,內容共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康熙在位60年的豐功偉績。據考證,這部分內容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時就已經書寫好的。

    有趣的是,康熙在上述遺詔中總結自己的一生,還不忘吐槽一下“皇帝不好當”:“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

    第二部分是遺詔的核心,宣告了皇位的繼承人。關於傳位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因為這份遺詔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壓根也不存在“傳位十四子”或“傳位於四子”這樣的字眼,即便是有人改了漢文,也無法改滿文和蒙文。更何況,古時的“十”子和“於”字都與現代的簡體字不同,不是簡單加個筆畫就行的。遺詔只不過是民間傳聞而已,他的繼位是合法的。

  • 7 # 木易無

    應該是沒有改的,因為古代的傳位詔書不是一個人密藏,這個制度雖然是康熙創立的但是顧命大臣也是知道。而且古代的文字表達沒有那麼容易篡改的!至於為什麼要圈禁其他的兄弟是因為清朝的制度問題,他們的制度是每一個成年皇子都有勢力,都會開府建衙,而且因為康熙在位的時間太長了。導致那個時候我們熟知的所謂八爺黨,十四爺,都在各自的勢力範圍深耕了很多年。導致尾大不掉!還有旗奴的存在,基本上是不能分化開各自皇子的勢力基本盤。關於這方面只能說在當時圈禁已經是對於其他的皇子最好的結果了,關於這個面可以說的事情太多了,有清朝的制度問題,有雍正和其他兄弟的關係問題,有關於新皇上位之後的施政方針的問題,以及最後的皇權至高無上的獨尊性都有。

  • 8 # 翼翔羽點點

    清朝野史中說雍正修改傳位詔書,把傳位十四皇子修改為傳位於四皇子。其實這根本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清朝是滿人的天下,所以國語也是滿文,大家有星期的可以研究下滿文,在滿文中十和於是更改不了的。所以雍正修改傳位詔書是不存在的。至於軟禁自己的手足兄弟我感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皇子皇孫,畢竟幾個王爺的實力不容小覷,某天雍正駕崩嘍他不敢保證自己的兄弟不會篡位,那個時代有兵權才是硬道理。所以雍正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順利登上皇位必須剷除自己的競爭對手。

  • 9 # 宇宙爆炸了

    應該是正統繼位的,所謂的篡改詔書只是民間流言。圈禁流放兄弟主要是政治鬥爭需要,他幾個兄弟對他都不怎麼服,對他施政多有不利。總的來講雍正期間施政多有成效,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充實了國庫,是一個有所成就的皇帝。

  • 10 # 史爭朝夕

    像國家這樣的大事,詔書肯定是滿漢兩文。而且肯定是文言文,所以像是修改某一字而篡位的事是不存在的。

    雍正因為改革觸動大多數人的利益,給了其他阿哥借題發揮的空間。但凡改革要想成功要麼掌握絕對信任,要麼掌握絕對權力。前者如商鞅,後者如張居正。雍正登基之初,其他阿哥在朝堂之上的勢力還很大,像是有名的八爺黨。朝上很多官員心裡還向著八阿哥的。

    雍正登基之初就開始改革,得罪的只能是士族大夫,這樣很難籠絡住朝堂上這些官員的心。八王黨看到這些又燃起幻想,又有些擺不正位置了。最終造反失敗。自古改革成功的能得善終已是非常不易,雍正以皇帝之尊去改革,也就是得罪了讀書人,落了個名聲不好而已。比起商鞅被車裂,張居正死後被鞭屍。在比另一位皇帝王莽,改制失敗,被亂軍殺死。雍正已經夠幸運了。

  • 11 # 別山居士

    回答:雍正篡改詔書應該是讀書臆撰的,電視劇中將十改成於是經不住推敲的,於在古代多用於,遺詔也不必寫排行,直接寫名姓、爵位,因為雍正繼位大興文字獄,使讀書不滿才編謅他篡改遺詔,為了權利穩固,圈禁奪嫡阿哥是必然的。

  • 12 # 隴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篡改召書不存在!因為那是滿漢兩種語言書寫的!

    那麼雍正為什麼要圈禁其他兄弟呢!我覺得重要是雍正之前很多阿哥都有參與奪嫡!其中八爺黨呼聲很高!這就讓雍正很不舒服了!試想政治鬥爭中誰能容忍一個曾經的競爭對手!並且這個競爭對手還有很多支持者!所以必須到打倒對方!但是又不想落一個殺兄弟的名聲!所以最後選擇圈禁!

  • 13 # 清水隱士

    雍正暗中加筆篡改遺詔只不過是民間傳聞而已,他的繼位是合法的。經過如今眾多的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康熙的遺詔其實有多種語言,有滿文、漢文、蒙古文等。如果按照民間的說法,雍正命人將遺詔中漢文的“十”增加一筆改為“於”,但其他幾種語言是無法修改的,而且透過專家研究,清朝對皇子們的稱呼也並不是四皇子與十四皇子,而是皇四子與皇十四子,在各類清朝史記中也都如此,沒有例外,並且“於”在古代中只代表這人名,而遺詔中一般都會用“於”,即便要修改也並不如民間所說的那樣簡單。

    因為這份遺詔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壓根也不存在“傳位十四子”或“傳位於四子”這樣的字眼,即便是有人改了漢文,也無法改滿文和蒙文。而且,史料記載,康熙在離世前,當天還曾三次召喚雍正,向其囑託後事,可見事實真相併不是野史中記載的那樣。而如今在很多電視劇及各類小說中,都將雍正描寫的非常負面,從而也影響了人們對雍正的看法,所以相信了野史中所記載的事情,而忽略了真相,事實上雍正是沒有辦法篡改遺詔的。 並且在前幾年,專家發現了康熙的遺詔。將其展示在了眾人眼前,遺詔中清楚的寫的就是:傳位四子雍親王,而不是十四皇子,這也隨之為大家解開了這個千年的謎團。所以野史中記載的雍正篡改遺詔,並非真實,也完全沒有篡改的可能性,事實的真相就是雍正皇位是康熙名正言順傳給他的,並非他搶的。

    最後說說當初涉及到奪嫡的兄弟,雍正都差不多圈禁了,還改名的改名,並且還在朝堂上拼命罵。 不說太子胤礽了,胤礽在康熙年間的時候就被廢黜,禁錮於鹹安宮了。在雍正當上皇帝的時候,胤礽被改了名,並在雍正二年的時候就幽死了。 第二個估計就是康熙的大阿哥胤禔了,他也是在康熙年間的時候就被削爵囚禁,在雍正十二年的時候死了,活了挺久的,活了63歲。 第三個就是三阿哥了,三阿哥在大阿哥和太子都被康熙圈禁的時候,自己是有著很大的成為皇帝的機會的。但是,在雍正繼位後,雍正被髮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在雍正的好弟弟十三去世之後,三阿哥發了牢騷,被雍正知道後,雍正就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 隨後的八阿哥之類的,野史君就不說了,大家在影視劇中瞭解的也夠清楚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不瞭解了。雍正這麼討厭自己的這些兄弟,這些兄弟為了皇位做了這麼多的事,而自己也是最後都將這些與自己作對的兄弟都關了起來,都圈禁了。 那雍正為何不直接殺了他們呢?反正,歷史上為了皇位殺了自己兄弟的人的人那麼多,連李世民也殺了幾個兄弟。 其實啊,雍正之所以沒有把自己的這些兄弟都殺了,只是因為清朝始祖——努爾哈赤的一句話。 當初,努爾哈赤都快打下江山了,建立了後金。努爾哈赤看到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皇位自相殘殺,即使是親兄弟,都會自相殘殺。 所以,努爾哈赤就十分厭惡這件事,就立下了規矩說:“嗣君不可殺兄弟。” 也就是說,只要是當了皇帝的清朝皇帝,都不能殺兄弟,所以雍正就一直沒有殺兄弟,只是圈禁了他們。

  • 14 # 孔孔曰

    不會。

    其一、能在那麼多皇子中脫穎而出得到帝位(先不管如何得來),就證明了實力。實力哪裡來的?康熙給的。既然康熙能給他這麼大的實力,必然是要賦予使命。

    其二、如果真的是篡位,那必定是有其他皇位繼承人。難麼那個繼承人必然也有極強的實力,即使雍正篡位,必然也會反戈一擊,血流成河。而事實上沒有過大的對抗,說明沒有強大的實力可以與雍正爭鋒。也就證明了皇位沒有其他人,就是雍正無疑。

  • 15 # 一墨齋書畫工作室

    是否真假已經無從考證。至於為何要圈禁奪嫡的阿哥,我想主要是為了改革的需要。因為在康熙末年,國家已經腐敗不堪,國家的政治制度有問題,所以需要改革。

  • 16 # 石門光影

    首先說雍正是否篡改詔書奪取帝位的事。民間有傳說胤禛(康熙的第四子,就是後來的雍正帝)這一派人,將康熙的遺詔“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胤禛才繼成皇位,改年號雍正。這裡要說的是此說法的真實性有多大,清朝的公文都是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就是將十改為於,那滿文怎麼改,所以說這種說法不可信,是後人杜撰的。之所以有此類傳說,還是雍正與胤禩等人爭奪皇位及雍正繼位後吏治有關。

    好了,這個問題說清楚了,再說說下一個問題。

    雍正繼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其中就包括對參與奪嫡阿哥的圈禁,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很自然的事。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位多為世襲制,由於封建皇帝至高無上,因而父子兄弟間為爭奪皇位而自相殘殺的事例不絕於史。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他的哥哥隱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

    明成祖朱棣,在洪武三年時,冊封為燕王,其侄子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四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年號永樂,世稱永樂大帝。

    歷史上這種父子兄弟之間為爭奪皇位而自相殘殺的事還有很多。

    回過頭來再說雍正帝,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個兒子,是雍正的親弟弟,由於成長經歷不同造成兄弟感情一般,再加上“九子奪嫡”中,兄弟倆始終處於對立面。

    作為胤禛奪嫡的最大障礙,八阿哥胤禩一直以來是以賢明籠絡了一大批人,十四阿哥就是八爺的堅定支持者,但是在“九子奪嫡”中後,八爺胤禩多次被打壓,已呈失勢之態,此時的胤禛正韜光養晦,盡“忠、孝、仁、義”之道,一心想透過不爭不競的方式,得到儲位。

    康熙晚年,準噶爾叛亂,此時的胤禵在眾皇子中年輕有為,頗有才幹,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器重,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

    在胤禵出征前,康熙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親自在泰和殿授印。胤禵一身戎裝,上殿受印。而其他皇子則與二品以上大員,身著蟒服,在午門外迎送,可以說是榮耀之極。

    此時風傳胤禵最有可能得繼大統。這話自然也傳到了胤禵的耳中。既然胤禩失勢,胤禵自然要努力搏一搏,爭取成為皇位繼承者。

    皇位面前無親情,這個時候的胤禵和胤禛,真正是到了爭鋒對決的時候了。

    康熙病逝,臨終前遺詔胤禛繼位。雖然事發突然,但胤禛不愧是政治高手,他命九門提督隆科多全城戒嚴,繼位大典完成後,他才宣告康熙病逝,並主持國喪。

    那邊胤禵得到訊息後,黃瓜菜都涼了,胤禛已經成了新君。

    這邊還不等他有所行動,胤禛便卸了他的兵權,把他召回,但又不讓他進京城,對他嚴密監視並軟禁於景陵。此後又削爵停職,將他永遠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 17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雍正是否改了遺詔登基而是迄今為止爭論不休之謎,但歷朝歷代為奪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卻頻頻上演屢見不鮮,因此雍正上臺後為保住自己千辛萬苦才得到的皇位就將與他奪嫡的兄弟近一半都下旨圈禁致死,解除了他們對自己皇位的威脅。

  • 18 # 跪射俑

    清朝的傳位遺詔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傳說漢文中將"十”改為"於",那麼滿文怎麼改?因此篡改遺詔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雍正帝繼位後,打擊與他爭謫的兄弟,這是報復行為,反映了雍正帝"冷麵王"的性格特徵。

  • 19 # 心說歷史

    導讀:

    其實歷來雍正上位的爭論無非是以下三種:1:改詔篡位;2:有詔上位;3:無詔奪位。

    改詔篡位

    首先應該排除的就是這種說法。原因有三點:

    1:在清朝,稱呼皇子必須在前面加一個“皇”字,即傳位皇十四子,改詔之後,應該為:傳位皇於四子,語句不通。

    2:古寫的“於”不是今天的寫的“於”,是“淤”去掉三點水旁的這個字。這樣不能改。

    3:清朝的聖旨都是左邊滿文,右邊漢文,在聖旨中間蓋個皇帝大印,漢文部分可以改,滿文部分不能改。

    因此,雍正上位不可能是改詔篡位的。

    有詔上位和無詔奪位

    筆者是偏向於有詔上位的,原因如下:

    1: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雍正

    康熙晚年,曾讓皇四子胤禛代替自己去天壇祭天。這個是皇帝才能行使的禮儀,康熙這個時候讓胤禛去祭天,說明,康熙晚年最喜歡的就是胤禛。

    2:雍正最適合做皇帝

    首先來看看雍正即位的幾位極具競爭力的皇子:

    廢太子胤礽:

    胤礽時康熙最喜歡的兒子,康熙曾經多次讓他監國,康熙花了大力氣培養他。可是,胤礽貪婪無度,而且恣意妄為。在所得遠高於諸皇子的情況下,胤礽仍不滿足,經常私自動用大內的庫銀,還派遣自己的家奴索取地方官員的賄賂;在權力極高的前提下,仍然不滿足,經常在康熙面前斥責大臣。康熙殺了胤礽的三外公索額圖,導致皇太子以一種試探的態度接近康熙,讓康熙龍顏大怒,一廢皇太子。廢黜皇太子之後,各個皇子互相爭奪嫡位,大臣們也是隨風倒。為穩定朝綱,康熙皇帝只好復立皇太子,哪知皇太子不肖更甚從前,無奈二廢皇太子,將之圈禁,再也未放他出來。

    廢太子是康熙最喜歡的一個兒子,但是康熙晚年時,他已被圈禁9年,讓一個被圈禁9年的皇子繼承大統,朝中又無人何勢力支援他,怎麼能穩定朝綱呢?

    大皇子胤禔:

    大阿哥胤禔是太子反對黨最開始的領袖,他年齡最長,康熙非常寵愛他,只可惜不是嫡出,最終沒有被立為皇太子。在一廢皇太子過程中,大皇子胤禔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胤禔這個人太愚蠢,在一廢太子之後,竟然向康熙奏道:“廢太子不孝,我知道父皇您想殺他害怕但一個父殺子的罪名,那麼我替你殺吧!”氣的康熙一怒之下將其圈禁,此後再也沒有將他放出來,他也從此之後告別了歷史舞臺。

    康熙晚年時,他已被圈禁14年,同樣,康熙不可能選他為皇位繼承人。

    八皇子胤禩:

    八皇子胤禩是太子反對黨的第二任領袖,他辦事能力極強、為人謙和、善於團結群眾。可是,他的問題就在於與廢太子相鬥過甚。在太子被廢過程中,胤禩領導的八爺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廢太子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這麼做就是跟康熙對著幹。雖然胤禩賢能,但是康熙不喜歡他,多次打擊他。在死鷹事件之後,甚至召集身邊的皇室宗親以及各個大臣,說出來那句:“此辛者庫賤人之子,我與他父子之情斷絕!”的話,這就是對天下人說:朕不會立胤禩為繼承人。

    如果選胤禩作為下一任繼承人,那麼康熙皇帝的身後名會如何展現?這將是康熙所要考慮的問題。

    十四皇子胤禎:

    康熙晚年,曾派胤禎擔任撫遠大將軍,康熙曾在私底下稱之為:“大將軍王”,他成為了皇太子的人們人選。然而他又一個缺點:喜怒形於色,這是作為帝王最大的忌諱。當胤禎大勝歸來,康熙就讓他繼續戍守邊疆。

    若要立胤禎,那麼康熙應該將其留在身邊,然而康熙讓胤禎戍守邊疆,就已經明確表達了康熙的決定,即:不會立胤禎為皇太子繼承人。

    皇四子胤禛

    介紹胤禛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叫《卞莊殺虎》,作者正是雍正。畫中所表達的是:讓兩虎相鬥,待兩虎精疲力盡之時,卞莊出來將兩隻虎殺掉。這不正對應著太子黨跟八爺黨斗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自己再來奪取皇位嗎?

    胤禛這個人很會察言觀色。在一廢皇太子過程中,胤禛也有參與,但是當胤禎察覺到康熙有復立胤礽的想法時,胤禛立馬調轉方向,維護太子。當康熙在諸位皇子面前表揚胤禛時,胤禛當面否決,並維護諸皇子。

    從胤禛的個性來看,他是最適合當皇帝的。

    雍正即位之後,對參與九子奪嫡的人都有所懲罰,將他們圈禁。皇三子胤祉因為參與不深,而未獲得太大的懲罰;皇十三子胤祥因支援雍正即位獲得了極大的榮寵。正史中除了這兩個皇子其餘都被雍正收拾了。

    關於九子奪嫡的歷史,可以關注筆者在1月8號道1月16號寫的文章,關於雍正即位的文章在1月15號。

  • 20 # 九九扒史伊

    這事要從康熙爺說起。

    康熙生育能力極強,光兒子就生了三十五個,長大成人的有二十來個。康熙對兒子們都是大肆封賞,賜爵放權,以至於讓每個阿哥都是大權在握,他們野心也漸漸顯露出來。兒大不由爹!於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奪嫡”便拉開帷幕。

    垂涎他爹那把龍椅的兒子分成了四大黨派:大阿哥黨、太子黨、四阿哥黨還有八爺黨。 各位阿哥拼的熱火朝天、你死我活,最後四阿哥勝出,成了後來的雍正皇帝。當然了,對於最後殺出的這匹黑馬,並不是人人都服氣的!

    於是有人對詔書的真實行提出了質疑:認為雍正篡改了詔書。將本來“傳位十四阿哥,改寫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康熙駕崩之前究竟將皇位傳給了誰我們不得而知,很多人宣稱康熙皇帝確實將皇位傳給了胤禛,理由是在康熙駕崩之前,特派胤禛前去祭天,因為祭天是天子才有資格做的事!而且還在一天之內從早到晚三次召見胤禛,因此,胤禛的即位合法性毋庸置疑。

    更何況大清各類官方文書都是有著嚴格的規範和要求的,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像傳位詔書此類的重大文書是需要由滿蒙漢三種語言來書寫的,所以說漢字把“十”改成“於”,但是滿蒙文字絕對是無法修改的。

    再者就特殊的格式,我們就清史中的康熙遺詔中摘出一段大家看看“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品德珍貴,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位,繼天子位”。 從這份遺詔之中,可以看到雍正皇帝是合法繼承,不存在篡位之說。於是很多人便說雍正皇帝之所以揹負了幾百年的篡位罵名,主要是因為登基之後大肆打壓兄弟,又因為新政太苛刻,導致百官和皇族對其不滿,因此才汙衊其篡位。

    世事無風不起浪,這時出現了一位自稱是康熙十四阿哥胤禵的七世孫,上海一位名叫金恆源的學者稱雍正就是篡位而來的皇位。他一生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曾經寫作了大量的書籍來論證雍正的篡位之說。例如《雍正帝篡位說新證》、《南郊祭天解疑》、《論康熙帝之死》等等,據金恆源稱要驗證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可以把滿漢蒙三種文字的遺詔拿來對比即可。

    雖然我們看漢文遺詔中有傳位雍親王的說法,但是在滿文的《康熙遺詔》中根本沒有出現傳位胤禛的字眼,據金恆源說這部漢文遺詔是由隆科多偽造的,在康熙駕崩之前,胤禛同張廷玉、隆科多火速密謀,篡改詔書,偽造了這樣一封遺詔。

    另外還有一個歷史細節也透露出了疑點,那就是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的十月十三日夜晚,康熙駕崩,在此之前康熙急召皇子們入宮,其中有八爺黨和三皇子、七皇子等人,這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八人同受面諭。但是這個細節在1729年才被公佈於世,而此時八爺黨已經被剿除乾淨,知情人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很顯然雍正皇帝心虛,將知情人剷除之後才公佈這一偽造的細節。

    此外在胤禛代替康熙祭天之前,胤禛曾多次頻繁調動宮廷護衛,而此時的護衛調動權掌握在隆科多手中,如果沒有隆科多的支援,雍正沒有可能調動護衛。 此外清史專家王鍾翰曾經親自對滿文版的《康熙遺詔》進行過考證,這部滿文版的康熙遺詔是殘缺的,但是其中並無傳位雍親王的字眼,這一點王鍾翰先生在《清史滿族史講義稿》中已經提出疑點。

    歷史自古由獲勝者書寫,雍正即位充滿疑點,在康熙駕崩之後,雍正將康熙草草安葬,登基之後對之前的政敵兄弟們異常打壓。

    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只要吃飽穿暖,誰當皇帝都一樣,而雍正皇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兢兢業業,十分勤懇,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勤政皇帝。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他是不是篡改遺詔得來的皇位現在真沒那麼重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說明朝是被一群老鼠弄滅亡的,是真的嗎?明末的鼠疫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