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眼看數碼
-
2 # 鳥哥筆記App
共享充電寶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並不會成為下一個創業風口。
首先,使用者缺少痛點。共享充電寶解決的是使用者手機沒電時即時充電的需求,但是大多數使用者已養成隨身攜帶充電寶的習慣,需求的解決方式已形成,並且替換理由不足。
充電寶可隨身攜帶,並且,租用充電寶後需要到指定地點歸還,造成額外的使用成本。
其次,使用場景較少。目前共享充電寶主要佈局於各大商超,但是線下商超本身客流量不足,使用者還沒有恢復線下購物習慣。如果佈局在火車站,機場等長途出行的地點,歸還不便,週期長。
再次,盈利能力不足。共享充電寶同樣面臨著共享單車運營所遇到的丟失,損壞問題,並且需要有線下租賃點位運營的投入,前期投入及後期運營成本成為負擔。
並且,共享單車可以透過押金獲得一部分業務線之外的盈利,但是共享充電寶與之相比,如果使用者長期繳納99元押金,那麼使用者更可能選擇購買一個屬於自己的充電寶。
綜上所述,沒有解決使用者不可代替性的痛點,消費場景少,導致使用者基數少,使用時機缺乏,盈利能力不足且週轉資金匱乏導致企業缺乏長期運營能力。共享充電寶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並不能成為影響大眾的創業風口。
-
3 # 單面體
共享充電寶不會成為主流,現在手機發展這麼快,大電池,極速充電馬上成為主流,充電寶馬上要退出歷史舞臺,我現在的手機電池是四千安,手機支援快充,正常使用可以半天時間,電池三十以下了,掏出充電線衝個半小時,又可以恢復幾十的電量,所以,共享充電寶不會成為未來主流
-
4 # 星辰清風遠
共享物件需要價值較高 個人利用率很高的商品,不是什麼都拿來共享。其實共享已有幾千年歷史了。有無線網路後可以促進部分商品的共享化。人的共享應該是最早實現社會化共享的吧,物的共享也是非常早的,一切資源、能力、服務都可以成為共享物件。
-
5 # 一李
共享充電寶是否行得通?以租代售模式風險大
本質上,中國暫時沒有共享經濟。仍然都是透過網際網路實現的便捷租賃服務。專車如此,共享單車也是如此。
我們其實可以想想滴滴出行要賺回燒出去的百億投資,需要多久?目前滴滴打車的費用大概比出租車高20%,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只能存留中高階使用者,低端使用者將會逐步流失,尤其是共享單車普及之後。而中高階使用者大多都是有車一族,用車頻率較低(用車費用較高)。而且我看到很多老闆原來用神州專車,後來改用易到。
這就是租賃市場的尷尬之處,不是真正的共享。那麼為什麼專車和共享單車最終卻成功了呢?
專車解決了三個問題:不需等待、車輛乾淨、早期乘車成本較低(計程車的三分之一)。其中不需等待就是一部分人的剛需:
有錢人花錢換時間,沒錢人花時間換錢。
而共享單車解決了什麼問題呢?不持有,不保管,低成本。並不僅僅是最後一公里。方便,快捷,不怕丟是共享單車解決的真正痛點。因為每天扛著腳踏車上下地鐵確實不方便。
我們再看共享充電寶是否符合這些特徵呢?
1、充電寶是特別高頻特別追求時效的東西,一天至少用一次甚至多次,手機沒電了是不能等的,不可能手機沒電了跑去租賃充電寶,還是隨身攜帶最放心。
2、充電寶隨身攜帶也很方便,不存在共享單車那樣不便攜帶的問題。
3、充電寶價格不貴,大多都在300元以下,持有成本很低。按照10元/天的租賃價格,300元只能用30天,還是買一個划算。
因此,目前的來電、街電等等租賃充電寶公司,只是對應急使用場景的一種補充,恰好忘帶充電寶,恰好手機沒電,恰好可以租賃就租一個,這三種恰好組合在一起機率實在太低了。
至於資本為什麼追捧這些偽共享概念公司,還是因為專車也好,單車也好,使用者規模最終能達到1000萬,而且這種燒錢遊戲,非常適合大VC幹小VC,比的是誰錢多誰能笑到最後,達到1000萬用戶規模騰訊和阿里這兩家支付巨頭就會接盤,退出比較有保障。但現在看來,巨頭門也不傻,比如阿里就開始琢磨永安行免押金單車,因為一算賬,25億RMB能幹的事情,沒必要花50億RMB去投資。
而共享充電寶註冊使用者能到1000萬,日活能到20萬是個大坎。中國日均出行人次大概為400萬,400萬里大概只有1%不到的人會去租賃充電寶,我相信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共享充電寶做到了日租4萬單。而且大多數人租賃一個充電寶應急之後,一般也懶得去還,因為還起來也不方便。實際上目前所謂共享充電寶就是以租代售了。但是這種以租代售的模式也存在著較大風險:
一、經營風險:投入越大風險越大,因為無法計算運營成本。銷售率越高,風險越小。租賃率越高風險越大,因為投入的數量越多,單臺租賃頻次就越低,很難收回成本。而投入數量太少,又可能出現租賃不到,使用者體驗不好的情況。除非數量足夠大:比如3000萬臺,覆蓋2000萬共享單車、40萬專車和全部高鐵站、機場、火車站,確保使用者確實完全沒必要自帶充電寶。這個硬性成本投入大概需要25億元。但這25億元大概可以撬動一個年收入100億左右的市場。
二、安全風險:目前這些共享充電寶大多是放在人流量巨大的地方,如高鐵站等。這種一旦出現事故,就不是停業整頓,而是取締入場資格。
大概2015年的時候,國內一家著名的公司找我們談過這個共享充電寶的事情,當時計劃給我們投數千萬,後來股東會否決了。後來也有不少創業公司跟我們談共享充電寶的事情,我們覺得盈利非常不確定,而且到了中場一定是拼資金、拼資源,很大程度上,甚至經營場所都能決定呢的死活,不確定性太高,所以我們沒有摻合。但如果手握5億資本,具有專車、單車資源的企業來說,這個事情還是有希望的。
-
6 # 一個稍微正義的看官
其實我挺贊同王思聰的看法的,雖然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是共享充電寶只能說搭乘了風口,但是絕對是個石頭,沒有飛的價值。頂多是為了資本去常識攪和市場的攪屎棍。
我用攪屎棍就是想痛斥那些為了資本,為了風口不管什麼都去嘗試的那種公司。說實話就是因為那些人才搞得資本市場烏煙瘴氣,去年十個人都像去嘗試一下網際網路+,都像搭乘一下國家萬眾創業,萬眾創新,不考慮實際情況,不考慮長久性就上。少一點這種人絕對不會影響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步伐。
共享充電寶說實話痛點只是那麼略微的點點,實際上在目前寧願用快充也不遠帶充電寶的時代,並且電池容量的增大,系統的最佳化。對於旗艦智慧終端使用者使用對電量要求可以忽略不計,帶一個共享充電寶還不如買一個小米充電寶從體積,方便,易用方面其實我不用解釋你們也明白。
如果共享充電寶沒有陳歐,沒有聚美的參加又會是什麼樣子,多少又是粉絲經濟,名人效應。就像是共享雨傘,其實我認為共享雨傘的的痛點比共享充電寶的痛點多,為什麼後者火了大家都應該想一下,如果沒有陳歐的炒作,沒有王思聰的朋友圈我相信知名度絕對不如共享雨傘。所以有的時候大家真的不能盲目的去噴王思聰,外表的完事不素卻把熊貓視屏做成目前這樣,這難道不應該我們想一下的嗎?謝謝。
-
7 # 扯蛋即思考
2016年共享單車融資大戰猶在眼前,今年戰場便已燒至共享充電寶,2017年3-4月,這個領域已經公佈的融資金額是3億。但是,我認為,資本的燒烤不能成就共享充電寶,原因有四:
理由一:在解決客戶痛點方面,共享充電寶沒有獨特的優勢。
為了對比,我們首先看共享單車:腳踏車首先就是攜帶不便,1-3公里的出行需求是偶然發生的,為了到地鐵口的這2、3公里路,還要自己帶腳踏車嗎?自己帶腳踏車還要取,但只是偶然來這裡一次呢?短距離打車太貴、公交又不順路……所以,共享單車能更好的解決客戶痛點,在資本的助推下迅速被市場接受。
再來分析一下充電寶:“手機沒電”並不是客戶痛點,“手機沒電還沒辦法充“才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解決這個痛點最直接的是自己帶個充電寶:充電寶價格低、易攜帶,可隨時使用。而共享充電寶只能點狀覆蓋,並不能替代自備充電寶。即使自己沒有帶充電寶,同行的人、餐廳咖啡館一般也能借到臨時使用。
所以,在痛點解決上,共享充電寶並無獨特優勢,即不是最好的、也不便宜、也不方便。
理由二: 需求場景少,且需求弱。
共享充電寶的投放場景大概分為兩種:大場景(交通樞紐、商場等)、中小場景(餐飲、KTV等)。
這些場景中,首先數量少。其次,除了交通樞紐需要較長時間等待外(也不會長過4、5個小時)、商場、餐飲等場景下,使用者停留時間以一小時計,當前手機設計基本是以續航一天為基礎要求的,手機電池本身是可以滿足這些場景下的續航要求的。因此,這些場景下的手機充電是一個很弱的需求。
在這些場景下,多年以前就有手機充電樁入駐,並沒有孕育出優秀企業。共享充電寶在這些場景下,並沒有比手機充電樁更好的優勢。
理由三:難以形成足夠規模的流量。
資本湧入共享充電寶,並非是因為出租充電寶可以盈利,都是朝著收割線下流量來的。但是共享充電寶的流量難以上規模。
首先,本向場景需求就弱、加之不能很好的解決客戶痛點等問題,共享充電寶的需求機率會極低,同樣的客戶群下,需要使用共享充電寶的人,應該達不到共享單車的百分之一。從根源上,共享充電寶的週轉率就沒有一個好的客戶需求基礎。
其次,共享充電寶單次使用時間過長,難以提升使用週轉率。給手機充電至少半小時起,當前共享充電寶的定價普遍以小時計,如此長的使用時間,使得充電寶的週轉率比較低,根據來電披露的資料,僅為0.7次/天,這還是在市場競爭不那麼激烈、網點精心選擇下的週轉率。
週轉率這麼低,要想達到可變現的規模流量,需要鋪設的充電寶將是十分巨大的,成本過高,即便能找到這麼多資金來投,也是不經濟的。
理由四:技術升級風險過高,時間視窗無法判斷。
如何提高手機續航能力,是各電池、各手機廠商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且近些年手機續航能力也有明顯的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充電寶隨時可能被幹掉。尤記得當年如日中天的長虹CRT顯示器,技術升級讓之前的技術完全失去了價值。
雖然一時手機電池不會有革命性突破,但趨勢是明顯的、確定的,留給共享充電寶盈利的時間視窗無法判斷。
資本,能成就共享充電寶嗎?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
8 # 天方燕談
資料顯示,2016 年充電寶零售額是 320 億元(約 3.2 億出貨量),全年中國平均每人有 1.7 個充電寶,已趨於飽和。之所以共享充電寶還有市場,是因為使用者忘帶、懶得帶、忘記充電……這才催生出了即時性充電需求,也才會有小電、來電、街電、怪獸充電寶等出現。但我悲觀的認為,共享充電寶市場,很快會進入寡頭時代,只會有一兩家活到最後,除了拼價格和數量,其實共享充電寶更拼的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根據iiMediaResearch資料顯示,隨著資本強勢入局,2017年中國共享充電寶使用者規模將呈現爆炸式增長,預計市場使用者規模將達1.04億人,增長率為225.0%。在創業者和投資人在鼓吹這股風潮時,都在刻意迴避一個事實:共享充電寶是否滿足並解決使用者的長期剛性需求。共享汽車解決了群眾“打車難,打車貴,被拒載”的難題,共享單車則在使用者不持有的情況下消解最後一公里出行的痛點。而共享充電寶呢?除了話題,似乎並不是使用者高頻的剛需產品,它也將在這幾個層面因素的衝擊下,熱潮很快褪去。
首先是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即將淘汰充電寶。時下移動裝置尤其是智慧手機快充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續航不足帶來的尷尬。魅族、小米、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的快充技術深得使用者歡心,華為的石墨烯快充也是未來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就連頻被吐槽的iPhone也上線了無線充電技術。這些新技術發展,對充電寶行業來說,是一場革命。就像早期智慧手機常備數塊電池,很快就被不可拆卸式電池消滅乾淨一樣。未來,充電寶也必然退出舞臺。
其次,充電寶的不安全性。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充電寶本身產品質量問題,雖然市場經過多輪洗牌,行業的產品安全性顯著提供,但仍然存在劣次品流出的可能,充電寶爆炸傷人的新聞並不少見;另外,共享充電寶平臺對於使用者資訊的獲取,並沒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來進行保護。一旦發生資訊洩露事故,平臺使用者的個人資訊、銀行賬號等隱私就將大告天下。
第三,場景決定共享充電寶的市場規模。在投資人看來,充電寶的使用場景遠比單車、汽車豐富。機場、火車站、賓館、商場等公共場所均有廣闊的拓展空間,但實際上,使用者使用充電寶的場景卻十分的狹小:剛好要充電和著急要充電。第一種,有很多替代的辦法,比如餐廳、咖啡館前臺,隨身帶充電寶等;至於後一種,也僅僅是使用者能使用到共享充電寶的一個可能性之一。而且還要使用者付錢,這是企業的主觀願望。他們是否考慮過:恰好使用者手機沒電了,他如何進行支付,借用呢?此刻,遠不如向周邊的場景求助來的靠譜。
在企業和資本方看來,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對於普通使用者而言,他們會掏出包裡隨身攜帶的充電寶,愣住片刻:這些人是沒有正經事幹麼?然後像看鬧劇一樣,觀摩群魔亂舞,最終會選擇一家免費的產品去體驗。長此以往,共享這個概念也終會被玩壞,再無神秘性可言。
-
9 # 虞滌新
藉著“共享經濟”的東風,共享充電寶成為共享單車之後,另一個被資本追捧的物件。自今年3月形成“風口”以來,一度發展得紅紅火火,甚至創造了“40天達成12億元融資”的商業奇蹟。可不過半年光景,共享充電寶行業似乎迎來了寒冬,有的企業甚至已經“斷電”。那麼,看似在風口上的共享充電寶還能活多久呢?
共享充電寶面臨行業洗牌?
不到半年時間,共享充電寶行業就由盛世進入黃昏。資料顯示,宣佈倒閉的樂電,今年3月份上線,7個月後宣佈倒閉,這也被看做是行業洗牌的訊號。
據知情人士透露,包括樂電在內,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河馬充電等7家企業均已走到專案清算階段。
其實,自共享充電寶出現伊始,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援方認為,共享充電寶順應了共享經濟的大潮,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反對方則認為共享充電寶是針對“偽需求”的假共享,根本不可能成功。如今,在爭議中前行的共享充電寶行業,數家企業的“斷電”已經讓整個行業蒙上陰影。
共享充電寶還能活多久?
為何短短半年時間就迎來洗牌期?1.不是使用者剛需
共享充電寶不是使用者的剛性需求,只是在某些特定環境、情況、場景下,作為補充的解決方案。既然是可選可不選,從根本上就很難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而且使用者的粘性也不高。
反觀共享單車,解決的是人們出行最後一公里,這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剛性需求。因為這“公交不到、走路太遠”的尷尬境地,困擾著每一個人的出行,而共享單車解決了這個難題,自然輕鬆拿下海量使用者。
2.不符合手機發展規律
目前,手機行業都在為更長的電池續航做著努力,而且初見成效。除此之外,無線充電技術的逐漸普及,以後手機能做到走到哪裡充到哪裡。因此,共享充電寶就顯得相當雞肋,從根本上失去了發展空間。
3.行業不規範
由於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和統一的行業規範,使得這種“綁架”使用者的模式成為了一種潛規則。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讓使用者更加牴觸共享充電寶,讓他們產生“就算沒電,也比被無良商家盜取隱私強”的想法。
何處才是共享充電寶的終局?共享充電寶行業已經迅速洗掉了一批追風的第二、三梯隊玩家,對於剩下的玩家來說,爭奪更多高質量點位,不斷擴充套件市場邊界,將成為接下來的競爭重點。
在一二線城市基本覆蓋完成的情況下,共享充電寶或許也將重走共享單車的老路——進軍海外市場。前不久,來電已經和旅遊企業合作,變相在海外試水。
但對那些仍然還在資金困境中煎熬的二三梯隊玩家來說,比起如何擴張,更現實的事情,還是思考何時止損。
網際網路行業不同情弱者
網際網路行業不同情弱者,對於那些勇於創新、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往往能夠率先獲得投資、擴大市場份額,從而成為最終的贏家。而那些亦步亦趨的模仿者,結局很可能是東施效顰,以失敗告終。所以,尋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才是這些在虛火上炙烤的企業應當思考的問題,不然等待他們的只有殘酷的淘汰。
-
10 # 艾媒諮詢
經歷2017年底、2018年殘酷的洗牌期和倒閉潮後,2019年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一年。由於目前市場本身頭部三家企業都基本實現了盈利,因此行業相對進入一個發展比拼的關鍵時期。從長遠來看,市場和行業都在不斷的自我進化與更新換代中發展,未來的三年到五年都將是行業發展非常關鍵的時期。
-
11 # 捌零掌櫃
貼下王公子的觀點如下:
共享充電寶絕對成不了風口,共享充電寶不過是共享噱頭下的一個產物而已,真正的風口是能解決人們實際需求,順應時代潮流的。
共享充電寶解決的不過是人們的偽需求而已,隨著技術更新,超長待機的電池,甚至無線充電才是下一代的技術方向,這個時候共享充電寶有什麼用?
-
12 # 黑貓評測
隨著共享單車神話的破滅,市場對“共享經濟”這個概念逐漸失去了熱情。或者這麼說,人們徹底看清了一點:市場上的一切創新,都必須圍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生。所以諸如“共享冰箱”、“共享籃球”、“共享衛生紙”這樣的非痛點專案,已經到達了垂死掙扎的邊緣。脫離了市場需求,僅僅依靠講故事拿融資的模式,已經持續不下去了。但是有一個業務卻發展得非常好,它就是共享充電寶。
如今,共享充電寶在生活中已經變得隨處可見,在便利店、小吃店、酒店、甚至健身房、車站,你都能很便利地租借到共享充電寶。除此以外,支付寶和微信這兩個網際網路巨頭對共享充電寶都非常看好,無一例外提供了信用分免押金服務。問題來了,為什麼共享充電寶被市場證明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呢?
首先,共享充電寶的造價成本低,使用損耗小,裝置佔用面積的小,一個小小的櫃檯就能提供服務,非常適合大面積推廣。一臺充電寶的成本造價可能才不到30元,在生命週期以內,至少能給一臺手機充滿500次電。哪怕一次只賺一塊錢,並且將一半的利潤分攤給合作商家,也充滿了想象空間。按照最壞的情況估計,就算第一次出借使用者就忘記歸還了,也可以扣除高達99元的押金。只要人們有需求,這就是一筆不會虧的生意。嚴格意義上來講,共享充電寶比共享單車更容易把控風險。因為共享單車體積較大,人們隨停隨放,回收難度巨大。而共享充電寶卻是體積較小,定點回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次,共享充電寶賣的不是電量,而是應急服務。現代人越來越不喜歡帶充電寶出門了,而且對智慧手機越來越依賴,但是手機續航卻沒有翻天覆地的提升。只要你帶著智慧手機出門,總要遇到手機沒電,需要用到充電寶的那一天。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花一百塊錢買一個全新的充電寶,還不如就地取材,花一兩塊錢借個充電寶應應急。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在汽車站已經驗了票,但是手機卻沒電了。這個時候你急需充電,要麼選擇開飛航模式苦熬,要麼選擇在充電樁面前傻站著,要麼選擇租借一個充電寶。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會選擇後者。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對普通人來說,共享充電寶的確是一種剛需,也許王思聰家大業大,沒遇到過這麼窘迫的時刻吧。
根據《2019 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共享充電寶在2019年的使用者規模已經達到了 1.5 億人次,其中,以「續航差勁」著稱的iPhone使用者,平均每個月要使用 2.1 次,而安卓使用者的使用頻率稍低,約為 1.7 次。資料已經說明了一切,共享充電寶的確是一個剛需。不得不說,共享充電寶的興起離不開電子支付的普及。在這個無現金支付的時代,人們連錢包都懶得帶,更別提帶一個厚重的充電寶。
王思聰曾說過共享充電寶不可能成功,事實證明,他誤判了。不僅如此,近段時間,某些共享充電寶品牌已經從1塊錢一小時漲到了8塊錢一小時。漲價的背後,是越來越清晰的市場需求。不需要應急充電的人,1毛錢一個小時,他都不會用。需要應急充電的人,哪怕是10塊錢一小時,他都只能無奈接受。既然使用者頻率不會隨著價格而改變,那麼直接提高單次租賃的費用,反而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共享充電寶不僅成功了,而且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盈利方式。
其實共享充電寶能火起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電池技術的停滯不前,拖了智慧手機的後腿。我們需要的是5000毫安的大電池,需要的是手機的單次續航時間,能滿足一天的重度使用,到了晚上自然有大把的充電時間。我們需要的不是40W的快充,也不是30分鐘能充50%電量,誰沒事天天帶著快充頭出門。到了5G時代以後,若電池技術還是停滯不前,估計共享充電寶只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
13 # 聚祥泰
能不能成為風口尚不好定論,但是這個確實是一個剛需,從市場前景看還是比較有前景的。當然,現在有的公司推出了新的產品,例如聚寶自助機。就是結合共享充電寶+共享電子廣告屏+彩票自助售票機的一體模式。使這個機器實現三種功能,從價值上來看比單一的共享充電寶肯定是更具優勢的。
-
14 # 張書樂
8月底,有媒體稱,美團點評將在全國大規模重啟共享充電寶專案。這個專案於2017年第一次開始小規模測試,後兩度被擱置。這是它的第三次啟動,而且將是正式、大規模的擴張。
同時,市面上的共享充電寶們,也在8月開始了悄然漲價:
4月,怪獸充電寶使用的還是每小時1元的扣費標準,到8月已經開始實行每半小時2.5元的扣費標準。
來電、小電也施行了不同幅度的漲價措施。在景區、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相對難進駐或難維護的區域,各品牌共享充電寶的最高收費標準已經達每小時8元。
美團要來,三電一獸要完?
而2018年,共享充電寶和其他共享產品一起經歷了冷卻期,一輪洗牌後,共享充電市場基本形成以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企業為主的“三電一獸”格局。
據Trustdata資料顯示,2019年共享充電市場份額前四分別為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分別佔有28.6%、27%、25.1%、15.6%的市場份額。
換言之,美團的入局,大有巨頭藉助自身強大覆蓋率,搶奪共享充電寶這個目前並不大的小眾市場蛋糕嫌疑。
漲租金並非代表共享充電寶面臨多大的盈利壓力,只是它依然擁有漲價的區間罷了。而美團的入局,或許將形成共享充電寶和場景的新一波關聯。
讓王思聰吃翔!共享充電寶是哪門子剛需?
“共享充電寶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許多人對共享充電寶的最初印象來自王思聰立下的flag。
共享充電寶靠本身的租賃模式,表面上實現盈利並非難事,但實際上,隨著維護管理成本以及充電寶本身的替換迭代,加上共享充電寶平臺的技術升級,都會加大成本,進而對其後續發展帶來虧損的陰雲。
因此,加價是為了保持持續發展,而不改視為為融資而造勢。
畢竟,所謂共享充電寶剛需, 並非是消費者層面的,而是線下場景自身層面。其最大的價值不在於租金是否便宜,而是如同免費WiFi一般,成為線下商家的標配。
換言之,無共享充電寶的商家,就如同不提供免費WiFi的商家一般,容易被到店客戶視為服務體驗上的缺失。
於是,盈利模式也就因為商家的“剛需”而很快完成覆蓋。
按照一個機櫃8個充電寶計算,使用頻次按3-5次/日,使用費2元,一個機櫃一個月收入為1440-2400元,運營費100元,成本加起來不到2000,算上與商家的分成和入場費,預計兩個多月就能收回成本。
但僅僅是重複共享經濟玩慣了的快速覆蓋嗎?答案並非如此,否則就不該是漲價,而是補貼了。
共享充電寶憑什麼漲價?
共享充電寶之所以敢漲價,就是不擔心被使用者拋棄。
核心就在於它並非廣義上使用者眼中的剛需。
作為非剛需存在的共享充電寶,只有廣泛存在於各種線下場景之中,才可以更大機率上遇見急需給手機充電的個別使用者,以單個使用者的小機率事件,變成一個長尾市場。
三點一獸也很默契的互相規避,差異化的分割著這個其實並不高頻的市場。
街電、小電、怪獸皆以桌面小櫃機為主,主要使用場景是餐館,來電以大櫃機為主,主要在火車站、商場等地投放。
過去一年內,共享充電使用者突破 3億,每天千百萬人在租、取間取捨。
在此基礎上,單個使用者發生此小機率事件時,對於一定幅度下的價格,並不敏感。
共享充電寶最大的隱患?
2019年,小電和怪獸充電先後宣佈盈利;在此之前,聚美優品財報顯示,街電在2018年度正式實現盈利。
盈利不是問題的狀態下,共享充電寶的隱患到底是什麼呢?愚以為:
對手機使用者來說,共享充電寶存在人人可用狀態下的兩大安全隱患。
其一是質量上的隱患,單個充電寶隨著使用頻次、使用環境和之前是用人的習慣,可能給之後的使用者帶來各種質量上的問題,且龐大的散落各場景下的充電寶,存在管理和質量日常監控的難題,使得這一質量導致的安全隱患,將與日俱增。
其二是隱私上的隱患,人人可用的條件下,不排除部分別有用心的使用者或平臺,改裝充電寶,使之可以竊取使用者的手機隱私。由於其共享性和隨機性,也頗為難以察覺。
進擊的美團,有多可怕?
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使用者規模將達3.05億人,街電以40.5%佔比排名行業第一。TOP 4品牌的集中度已接近97%。
似乎市場格局已劃定,美團此刻進擊,卻不在意這部分存量市場。
2017年,在共享充電寶行情火熱的背景下,美團曾高調宣佈進軍這一領域。不過僅僅3個月後,美團點評高階副Quattroporte王慧文釋出內部信,宣佈結束“共享充電寶”試點專案的運營。
這一次是重啟,而目的依然沒變,只是等到了共享充電寶孵化好市場。
資料顯示,共享充電寶商場滲透率為61%,餐廳滲透率為55%,機場為54%,場景之力已經凸顯。
愚以為,美團的衝擊主要在於場景上,即美團透過共享充電Bora彌補其線下場景中商家的剛需,形成美團體系下的一站式服務,從而將單個使用者小機率事件形成的長尾,最大限度的虹吸到美團平臺的生態之中。
對於“三電一獸”來說,其提供個商家的這種剛需,反而由於缺乏更多衍生鏈和場景輸出,而變得單薄無力。
美團點評順便還有做共享充電寶的天然優勢,即透過外賣、到店等服務已經有著密切合作的590萬戶商家。這讓其能夠很快完成對“三電一獸”的替換。
共享經濟怎麼才不頹?
共享經濟大多頹敗了,於是,更多的人把希望寄託在了共享充電寶身上。
共享的其他場景,ofo涼涼,使用者趕著排隊退押金;摩拜賣身美團至今虧損;共享汽車人去樓空、押金難退;而共享充電寶的頭部企業卻在低調擴張,也基本實現了盈利。
所謂共享經濟,除共享出行等少量以盤活閒置資源的形態外,大多數都屬於一種租賃生態,即將過去的租賃業務,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而讓使用者更容易獲得,從而提升租賃服務的頻次,但諸如共享單車,在難以真正透過租金達成盈利的狀態下,大規模的鋪開單車租賃,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在製造閒置。
共享充電寶也是一種租賃,運作不當也會製造新的閒置,而單純依靠共享充電寶實現盈利,儘管模型上可行,但在O2O的場景需求下,則顯然意義不大。
最佳狀態還是和共享單車一樣,都會變成線下場景鏈條中的一個充分條件,即普遍存在、未必賺錢,作為場景構件而保證客流體驗。
5G能帶給共享充電寶什麼?
未來隨著5G的到來,手機續航能力再次受到挑戰,隨時充電將成為剛需。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就曾表示,華為準備推出的5G晶片耗電量是4G的2.5倍。
愚以為,用電需求或有上升,但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在電池電量上也會有提升。
其和充電寶整體上屬於一個存量市場中的兩級,即智慧手機使用者的即時充電需求,多少帶有一定的此消彼長的態勢。
但總體來說,共享充電寶是透過更加便捷的方式,可以提供這個存量市場裡的使用者更多場景、更高頻次的需求。因此,對傳統充電寶的衝擊並不明顯,同時也無法覆蓋傳統充電寶的部分場景。
5G對於共享充電寶最大的東風,在於萬物互聯下,O2O場景的更多實現可能將會達成,從而讓共享充電寶這個場景構件,有更多可嵌入的場景,從而實現更多場景組合下的長尾可能。
“共享經濟”大有壓倒當年O2O之勢。各色單車尚未決出勝負,充電寶也打著“共享”大旗如柳絮般四處播種。不久前,Anker街電、小電科技、來電科技、魔寶電源、Hi電相繼融資,不乏著名投資機構的參與,更有大批新入局者在路上,被資本推上前臺的共享充電寶置身風口浪尖之上,該如何把“共享”的戲唱好?你們覺得共享充電寶能成為下一個風口嗎?
回覆列表
我覺得共享充電寶更像是借共享單車的風口,來藉機炒作一把共享的概念。說白了就是用來拉風險投資,至於共享充電寶究竟做不做的成,誰也說不清楚。
首先要肯定的是,共享充電寶還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它很好的解決了智慧手機使用者出門在外不方便充電的痛點。畢竟現在從蘋果iPhone到國產手機,絕大多數都不支援更換電池了,找不到充電插座的情況下只能用充電寶來充電。和普通固定式的充電樁不同,共享充電寶是可以拿走隨身攜帶的。比如你在看電影的時候發現手機沒電了,就可以在電影院門口租一臺共享充電寶,並帶到電影院裡一邊看電影一邊給手機充電。電影看完了,手機的電量也充滿了,一點也不耽誤事。
但是共享充電寶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
1、大部分有實際需求的使用者,會隨身攜帶充電寶。經常在戶外工作,不方便給手機充電的使用者,在出門之前肯定會未雨綢繆的準備一臺充電寶隨身攜帶。畢竟充電寶不像共享腳踏車,它的體積非常小巧,裝在隨身的包包里根本不佔位置。隨身攜帶正規的充電寶,搭乘公交、地鐵、火車甚至飛機都沒有問題。除去這一部分經常跑戶外的使用者之後,平時又有多少人需要用到共享的充電寶呢?
2、共享充電寶的投放區域有限。共享單車之所以火爆,就是因為“隨停隨取”的特性,在哪裡都可以找到一輛共享腳踏車,用完之後也不需要將共享腳踏車歸還到固定的位置。而共享充電寶可能不能隨便仍在大馬路上,它必須要有一個集中用來儲存的區域。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一個難題——共享充電寶用過之後要怎麼歸還呢?比如說我們在逛街的時候租用了一臺共享充電寶,然後一邊充電一邊逛街遊玩。等手機的電池充滿了,我們可能已經逛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而附近又沒有共享充電寶的指定歸還裝置,難道就只有回到租用共享充電寶的地方,才能將它還回去嗎?
其實在共享單車興起之前,很多城市都有低價甚至免費的公共腳踏車,之所以一直沒有多少人用,就是因為這些公共腳踏車必須停在指定的位置,很多人覺得麻煩就不去使用它們。所以共享充電寶由於自身的特性,雖然有“共享”的名頭,但本質上和公共腳踏車差不多。
3、安全性存疑。首先就是共享充電寶本身的質量有待考驗。畢竟充電寶內是很大一塊電池,一旦發生了短路等故障,造成的後果還是很嚴重的。網路上各種充電板自燃、爆炸的新聞屢見不鮮。雖然投入到市場上的共享充電寶肯定是經過嚴格檢測的產品,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東西一定就不會出問題。更何況共享充電寶沒有固定的主人,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可以租用。很容易就會出現有人像毀壞共享腳踏車那樣,損毀充電寶。關鍵是,共享腳踏車壞了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而共享充電寶有沒有問題,只有插在手機上才知道。如果共享充電寶被偶然或者人為的損壞,後續使用者使用的時候正好出現了問題,造成了手機損壞甚至人員受傷,這個責任該有誰來揹負呢?
雖然共享腳踏車也會出現交通事故,但腳踏車作為一個古老的交通工具,在馬路上行駛遇到事故,一般都可以引用現有的交通條規來判斷責任。共享單車的投放公司也都為單車購買了保險,用於賠付萬一可能出現的事故。但是換成共享充電寶的話,可能還沒有哪一家保險能夠為其投保吧?
其次就是充電寶本身是否會造成使用者手機內部資料的洩露。今年315晚會上已經曝光了很多固定充電樁竊取使用者手機中隱私的案例,而充電寶想要做成充電樁那樣,讀取使用者的手機資料,也是非常簡單的。事實上很多投放共享充電寶的公司一開始就知道租憑充電寶本身根本就賺不到錢,真正值錢的是使用者手機中的隱私資料。使用了這樣暗藏後門的充電寶,你手機中的通訊錄、網頁瀏覽記錄,甚至簡訊、相簿都有可能被第三方一覽無餘。
所以我認為,共享充電寶本身就是一個跟風炒作的噱頭,想要做到和共享單車一樣火爆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共享單車本身仍處在燒錢的階段,還無法盈利。共享充電寶這個時候介入市場,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