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藏易數硃紅兵3519

    秦始皇之前七雄沒有滅國的。

    第一因為大家都在搶地盤,還沒人有這麼大的野心。之前吞併小國還可以。吞併大國必然會群起攻之。

    第二、實力不容許。大國之間攻伐傷亡也很大。都沒有這個實力。

    魏國也不是足夠強大到能消滅秦。

  • 2 # 143451108

    就一句話就回答完了,戰國初期流行的是稱霸而不是統一,當時中原地區是好地方,各種物資都要從中原過,簡單說魏國再戰國初期的戰略方針沒有錯,只是錯在變法不徹底和沒有與時俱進,這也是除秦以外所有各國的問題

  • 3 # 歷史小白菌灬

    戰國前期,魏國最早透過變法使國家變強從而稱霸諸侯,把周圍國家都攻打了一遍。有點成就就沾沾自喜,驕傲自大,結果怎樣,富不過三代到魏惠王時期丟失霸業,淪為弱國被秦國吊打,再也沒能崛起,令人覺得十分可惜。

    原因很簡單,統治者的驕傲自大,自以為是,還不採納別人的建議。早在河西之戰後,吳起就提出了滅秦的建議,但是魏文侯沒有采納,疑心太重。魏武侯繼位後,吳起帶兵打敗秦惠王,再次提出滅秦。魏武侯以國內不穩定為由拒絕了吳起。魏惠王上位後,又不採納龐涓滅秦的建議,而去攻打趙,韓,不料被齊國打得落花流水,同時也失去了打敗秦國的最佳機會,反而讓秦國慢慢崛起。

    所以說,擁有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是多麼重要!

  • 4 # 髆宛侯

    不可否認,在戰國初期。魏國經過李悝,吳起變法確實國力強盛。若僅以實力論,魏國當時確實可以滅秦。

    但歷代魏國的君主相對於秦國更重視中原爭霸。(大多數傳統的中國人都有的缺點重視名義上的排位)

    加上當時的秦國確實窮困,出兵攻打沒有直接的利益(金錢,財貨)。而且,當時沒有那個國家滅掉過一個大國(當時的諸侯列國也不允許)。加上秦對魏沒有直接的威脅。

    所以,秦國才沒有被滅。

    以至於後來,在秦孝公時期。竟然奇蹟般的騰挪除了將近20年的相對和平局面,才有了商鞅變法。才有了一統天下。

  • 5 # 玩物雜談

    事實是魏國雖然很強大,但還沒強到一家獨大的地步。魏國並不是不想滅掉秦國,只是由於各種內部和外部原因沒有實力滅掉。因此,魏國在戰國前期只能稱霸,不能滅國。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魏文侯在位50年,舉賢任能,德高望重,使得韓、趙兩國紛紛到安邑朝拜,魏國因此得以攜晉國之霸權餘威,各國莫不敢攖三晉之兵鋒。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土地彼此犬牙交錯,尤其是魏國的土地,被韓國、趙國切割的支離破碎。魏國的土地有兩個主要地區,以安邑為核心的河東地區和以鄴城為核心的中原地區,兩塊核心區之間由上黨走廊聯絡,魏國的國土呈啞鈴狀。魏國自認是三晉大哥,對近在遲尺的韓趙竭盡籠絡之能事,自然不能對身邊的小弟下手。因此,魏國將擴張的首選方向選在了秦國的河西。

    (三家分晉)

    (魏國重新奪回河西)

    後來中興秦國的秦獻公,名連,十歲時父親去世,本來君位該輪到他坐。可是他的叔祖欺他年少,竟將君位搶去了,是為秦簡公。十歲的公子連為防不測,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這是公元前424年的事。

    魏國當時是中原各國中的超級強國,當時的魏文侯春秋正盛,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了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然而此時的秦國卻國力疲弱,政權不穩,國君的廢立經常是由幾個庶長說了算。

    魏強秦弱,魏國對河西之地誌在必得,因此自公元前413年開始,魏文侯以吳起為將,接連進攻秦國河西。到公元前408年,吳起率領魏武卒完全奪取了秦國早期佔有的河西之地。吳起為河西守,對秦國執行了強勢的壓迫政策。此時的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的危險。魏國國內也有很多人對滅秦有很大的興趣,魏國朝堂上的策論,隨時都能決定秦國的生死。

    秦國的困頓低落與魏國的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刺激了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想到秦國的衰敗和自己的遭遇,公子連產生了奪回君位、實行新政變法圖強的強烈願望。由於公子連曾經是被立為太子的秦國廢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因而魏國給公子連的待遇很優厚。公子連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最終得以回國即位的秦獻公)

    話分兩頭。這魏國在奪取了河西之地後,兵鋒北上,馬不停蹄,又將矛頭對準中山國(今河北西南部)。魏軍在經過三年作戰,中山軍力量耗盡,魏軍最終佔領中山國全境。魏文侯隨即命太子擊鎮守中山地,而封樂羊於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此時魏國的國土達到鼎盛,國力強盛,已臻於鼎盛。魏文侯去世後,魏武候也是一代明君,將魏文侯開創的霸業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連齊國的田和想求封諸侯都得透過魏武侯向周天子討封。秦出子元年(公元前386年),田和被正式列為諸侯,田氏代齊的事實在法律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

    然而,三晉一體的國家聯盟此時出現了裂隙。韓、趙、魏經常在一起行動,先後打敗過齊國和楚國,奪取了楚、鄭、宋等國的大片土地。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些土地因為與南面的韓魏接壤而多為兩國所佔,北邊的趙國與這些新得到的土地不接壤而經常是跟著魏韓白忙活。

    趙國此時對北進尚無興趣,對中原地區的膏腴之地興趣頗大。然而,魏武候卻對對趙國的南進中原非常抵制,這就引起了趙國的強烈不滿。於是,趙敬侯決定把都城遷往更利於防守的邯鄲,以便於同魏國展開對土地的爭奪。

    邯鄲西、南、東為漳河環繞,西邊更是有太行山為防魏、韓的天然屏障。中牟突入魏國的勢力範圍,處境危險,不利於同象魏國這樣的強大對手作戰。趙敬侯遷都邯鄲後,主要的攻取物件是衛國的土地,這就會威脅到控制衛國的魏國的利益。

    趙國考慮到自己對中原的野心,會遭到魏國的抵制,因此就與離魏赴楚的吳起聯絡緊密。趙楚聯合,對魏國佔領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吳起也帶著楚軍北上黃河,與趙軍遙相呼應。在魏國的西邊的秦國原是魏國的死敵,此時為了圖存也與趙、楚聯絡緊密。魏武侯說:“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居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如果秦、趙、楚聯合進攻魏國,魏國就將處於南北西三面受敵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決定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把顛覆秦政權作為魏國衝出三國包圍的突破口。儘管秦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但此時解決秦國不能靠戰爭。如果魏國攻秦,趙、楚必定會趁勢南北夾攻,這正中了趙、楚的下懷。魏武侯決定採用一個既省力又省事的辦法——把公子連送回秦國,幫助公子連奪取政權,建立一個親魏政府。在魏武候的盤算裡,即使公子連奪權失敗,秦國也必將陷入混亂,無暇東顧。

    (魏武候時魏國四面樹敵)

    公子連也在密切關注魏國目前的形勢,也知道魏武侯支援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來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公子連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國人的擁戴。另外,如果自己是在魏國支援下奪得政權,必然會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可是他也不能拒絕魏武侯,不然可能會有殺身之禍。

    公子連打算自己獨自歸國,因此謝絕了魏國的護送。魏武侯見公子連答應歸國,目的已達到,便贈給公子連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問公子連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公子連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武侯辭別。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公子連道別。此前,公子連也在想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佈。魏武侯的建議讓公子連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了奪權的準備活動。

    在籌劃了一年後,公子連覺得時機成熟了,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的時候,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公子連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連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的時候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公元前385年,秦庶長菌改迎立公子連於河西,是為中興秦國的秦獻公。

    秦獻公即位後,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了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魏武候在公元前370年去世後,魏國的君位傳承出現了動亂,因此誘發了韓國和趙國攻打魏國的濁澤之戰。韓趙聯軍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趙、韓的嚴重分歧,因不能協同而由勝轉敗,使魏國終免於分割。此後,三晉之間的友好局面一去不返。韓國由於國土被魏國包圍,且同處中原,唇亡齒寒,因此一直與魏國交好,趙國則漸漸形同陌路。

    公元前366年,秦獻公以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顯王為由,起兵勤王,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魏河西,奪取了秦國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取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然而沒過多久,魏惠王結束了南方的戰事,轉而攻秦,因此重又將河西之地奪回。

    儘管如此,魏惠王時期的魏國雖然國力依然強大,但是周邊的齊國、楚國都在崛起,且對魏國頻頻發起攻擊,魏國單獨攻滅秦國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因此儘管魏國依然比秦國強大,但是魏國單獨滅秦的時機已經過去了。而且,更讓魏國雪上加霜的是,魏國的改革事業停滯了,魏人滿足於取得的成就,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識。這使得魏國空有大把人才,卻終不能用。此後,在與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的對陣中,魏國因為在制度上、意識上的懈怠和自滿思想,終於付出了巨大代價,不僅被當年欺負的秦國擊敗,甚至最後因此而亡國。

    (失去河西、河東後的魏國)

    四戰之地、危機四伏的環境催生了魏國人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促成了魏國最先變法。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的近一百年中,魏國挾變法之威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不過,作為第一個變法的國家,魏國變法雖然內容全面,但並不徹底。連續的勝利和霸主的光環,逐漸遮掩了魏國人的眼睛,矇蔽了魏國人的頭腦。魏武候做太子時,因為與賢人打招呼沒有下車就被批評不尊重人才,到了魏惠王時,對於人才的態度就更有些形式主義了。商鞅去魏時曾說:“魏國朝野已經被表面強盛所迷醉。連同魏王,沒有人會想到魏國的實力正在日漸萎縮,更沒有人想到魏國需要第二次變法,第二次登攀。”

    憂患意識令魏國人致力於求賢變法,而多年的優勢地位又讓魏國人失去了憂患意識。假如魏國能再次率先發起二次變法,魏國的國力再上一個臺階,在制度上引領戰國七雄,那麼最終統一中國的也未必一定是秦國。相比秦國來說,魏國的優勢太強大了,而且魏國已經佔得了先手。

    可是一條悖論卻是,在人類史上,最強大的國家往往會最先失去了求變創新的動力,變得越來越僵化。李悝完成了魏國在經濟、政治、法制領域的改革,吳起完成了軍事領域的改革,可是魏國變法的目的是快速強國,求速、求穩,因此侷限性很大。魏國變法並沒有廢除世襲貴族封地制,貴族封地擁有相對獨立的治民權、財政權、私兵權。這些世家大族,是變法最大的阻礙力量。吳起死於楚,商鞅死於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勢力。

    魏國的變法為了減少改革阻力,沒有觸動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這讓魏國在變法過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穩定。而稱霸的實際效果,也基本上滿足了魏國的發展需求。魏國新舊勢力在變法中相互妥協,取得了各自滿意的結果。這種妥協,造成了魏國政治的腐敗,以及社會階層的固化。在李悝、吳起之後,魏國的很多人才都沒能留在魏國。

    (秦國新軍已成)

    魏國在發達時沒有在制度上進行徹底的革命,他們滿足於取得的成就,從而失去了先機。在與秦國的爭奪河西的百年之戰中,魏國最終落敗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魏國處於四戰之地而在戰略方向上多有掣肘,更在於魏國已經從一個變法圖強的新銳帝國變成了老大帝國。當垂垂老矣的魏國朝堂上,魏國君臣還在目中無人地評論蠻邦秦國時,秦國變法後立足於普遍授田制的新軍已然練成。

  • 7 # 楊某人雜家派

    首先,戰國初期各國還是像春秋時期那樣,流行的是稱霸。雖然魏武卒無敵於天下,但是僅僅打服各國,像春秋五霸那樣號令天下就已經很滿足了。而且,崤山函谷關等天險都掌握在魏國手中,兩次河西之戰魏國都把秦國打得大敗虧輸,五萬魏武卒就把幾十萬秦軍打的滿山跑,居然發生老兵不打了,讓給新兵打去抓俘虜以邀取戰功。可以說,在當時看來,魏國想滅秦國是隨時的事,只看魏國心情了。

    但是,魏國如果滅了秦國,很可能不是面對秦國一個國家,而是要面對其他各國群起而攻之。當時各國都不是吃素的,如果只是魏國打來打去攻城掠地,各國都還能忍,但是一旦發生滅國級戰役,各國必然產生強烈的危機感,這時魏國就成為其他各國共同的敵人。而且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不好,魏武卒縱然強悍,但是訓練起來週期也是相當長的,一旦被各國圍攻,就算魏武卒憑藉超強的實力頂住,也是經不起消耗,死一個少一個,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武將吳起只看到魏國有滅秦的實力,但是滅秦之後的魏國面臨的兇險的政治形勢是他看不到的。所以說,佔據河西之地,手握崤山函谷關天險,保持隨時能滅掉秦國的可能性,慢慢蠶食周邊國家,對於魏國是最明智的選擇。後來齊國就是因為太過驕橫無視各國自己滅掉宋國吞併宋國領土,引得各國不滿,被燕國大將樂毅統領五國聯軍打的差點滅亡,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城。縱然齊國後來復國,但是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稱霸天下的底氣和實力。由此可見,魏滅秦之後被各國聯合起來滅掉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 8 # 大秦鐵鷹劍士

    魏國最強大的時候不滅秦國跟魏國的戰略佈局有關,簡而言之就是魏國志在中原,秦國在魏國眼中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遠不如近在身邊的韓趙兩國富裕。另外秦人驍勇善戰,他們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性格會讓魏國付出慘重的代價,一旦齊國趁魏國滅秦而圖謀中原,則魏國的統一大業危矣!

    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對他威脅最大的國家是新興的齊國和老牌強國楚國,秦國奄奄待斃但拼起命來也不可小視。因此魏國的國策是削弱秦國,先統一三晉,再擊滅齊楚,最後收拾燕國跟秦國這兩個小弱國。如果全力滅秦,那麼會導致統一三晉的目標滯後,而且滅秦不得實利,反有被他國合縱攻擊的可能!

    秦魏兩國是世仇,秦國以老牌強國自居,魏國以晉國正統自居。魏國強大了就要收復晉國割給秦國的河西失地;秦國雖然小弱,但也寸土不讓,跟強魏死磕二十餘年,大大牽制了魏國統一三晉的程序。秦孝公繼位後,主動與魏國耦合,割土自保。魏國樂於見到秦國龜縮自保,不來騷擾魏國即可!

    秦魏耦合以後,魏國開始了他的統一三晉大業,開始了與齊國的明爭暗鬥!魏國發動大軍滅趙,趙齊兩國透過桂陵之戰擊敗了魏軍;魏國又發動滅韓之戰,韓齊兩國透過馬陵之戰擊敗了魏國!兩次滅國大戰均以魏國失敗而終,魏國的霸權丟失,秦國則透過商鞅變法而浴火重生!齊楚秦魏四強並立時代開始!

  • 9 # 文盲三代

    在魏惠王時期,龐涓曾數次請纓攻打秦國,然而當時魏惠王過於高估魏國實力,以為秦國不夠資格做魏國的敵人。再等魏國反應過來的時候,秦國新軍已成,在商鞅的帶領下,一舉收復河西之地。從此魏國一振不撅!

  • 10 # 搞史小乖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經常受到魏國的騷擾,要說為什麼魏國不滅了秦國可能有幾點理由,

    當時魏國因為地理位置好,國家有錢軍隊強大,假如拿下秦國後還要發展,秦國很窮必須分出一部分金錢與軍隊駐守,魏國國君有想法覺得先讓秦國先自己賺點錢,到時候時機成熟在把秦國收回來,

    當時魏國的敵人不僅是秦國,還有其他五國,假如收了秦國,其他五國有的眼紅有的害怕,萬一來個合眾,魏國頂不住,地理位置雖然好,但是用得不對,別人也好進攻。

    秦國當時雖然弱,可是也是一個諸侯國,要拿下秦國也會自損八百,說白了時機應該不對,秦國一直志在打出函谷關,沒有持續衰弱的跡象,相反一直在國家發展自己。

  • 11 # 天天故史匯

    戰國初期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施行變法,國力成為戰國初期一霸,吊打同期的秦國,但魏國最終卻沒有實現滅亡秦國的計劃,最終在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手上慢慢衰落。

    三晉聯盟

    三家分晉後魏斯建立了魏國,剛剛建立的魏國處於眾多諸侯國的包圍之中,在魏趙韓中實力以趙國為最強,此時的三國還有內鬥的意思,趙國想拉攏魏國攻擊韓國,韓國向拉攏魏國攻擊趙國,魏斯大腦清楚,他跟趙韓兩國說清只有三國聯盟團結起來才能夠更好的發展,趙韓兩國同意,三國結成了聯盟。

    三國建立時,趙國在北邊,魏國主要在西邊,韓國主要在東邊,而韓國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南邊的鄭國,魏國只能向西發展,這樣就和西邊的老牌諸侯國秦國對上了。

    意圖滅秦

    魏國經過李悝變法,經濟實力漸漸發展,後又有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綜合實力大漲。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魏國發起了對秦國的戰爭,此時的秦國政治混亂,國力衰弱,很快就在吳起的攻擊下敗下陣來。吳起一路攻擊到秦國的渭河平原,秦國認為吳起是要滅國,急忙拉攏齊楚兩國攻擊魏國,齊楚兩國只是攻擊魏國在東邊的一塊飛地,無奈魏文侯根本不理,一味督促吳起進攻,終於吳起佔領西河之地。

    佔領西河之地後,魏國並沒有進一步動作,反而加強在西河的統治,施行一系列仁政,穩固在西河的統治。魏文侯為了進一步打擊秦國,親自拜孔子的弟子當時的大儒子夏為師,將子夏請來西河,建立了西河學派。西河學派漸漸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更加吸引秦國的人才到此處求學,秦國的人才外流,這也是魏文侯的絕戶計,可見魏國是準備徹底滅掉秦國以便佔據秦國這塊良好的發展基地的。

    三晉聯盟的牽絆

    但秦國為什麼沒有攻佔秦國呢?這就要說道三晉聯盟了。

    三晉聯盟雖然讓趙魏韓三國內部不再內鬥,但一旦一方有難,其他兩方還是需要提供幫助的,這其中就包含出兵。魏國在西邊節節勝利之時,趙國的發展碰到了阻礙。趙國發展到趙獻侯時,國力漸漸衰弱,等到趙敬侯即位時,萬乘之國的趙國竟然漸漸頂不住當時的千乘之國中山國的攻擊,趙國連忙向魏國求救,魏文侯答應了,並且向趙國要了一塊地,趙國也答應了。魏國派出了太子和樂羊出兵,三年之後佔領中山國,後來任命李悝為中山相幫助太子治理中山,漸漸的穩固了在中山的統治。而當時的韓國和南邊的鄭國戰爭中,因為鄭國外援楚國和宋國的幫助,韓國也要魏國幫助攻擊宋國,魏國也出手了。

    魏國被趙韓兩國的戰事拖住了滅秦的時機,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浪費了。但更大的隱患則是在此之後出現。魏國佔領中山,中山又是魏國的一塊飛地,在這過程中,魏國佔領了趙國的一些地方,同樣的魏國在攻擊宋國途中順手牽了韓國的羊,也佔領了韓國一些地方。這在三國之間埋下了內鬥的種子。

    在魏文侯生命的最後十年中,魏國又接受了趙國的請求,三晉出兵打敗齊國,又為了幫助韓國的利益,南下打敗楚國,雖然這些戰爭中,魏國也確實得到了很大的實惠,但魏國的國力也在一點一點的消耗中。

    三晉內鬥

    魏武侯即位後的十年內先是聯合三晉攻擊楚國,在魏國佔領大梁城後,楚國聯絡秦國、齊國攻擊魏國後方,魏武侯將注意力重新轉向秦國,這一次吳起帶兵打進了秦國的腹地,但此時的魏國朝堂上貴族派攻擊平民官僚派,公叔痤誣陷吳起,吳起叛逃楚國。這次攻秦之戰就此停下來了。魏武侯看到齊楚秦三國聯合,知道想要避免危局,只能從當時最弱的秦國下手,他將身為質子的公子連送回秦國,立為國君,這就是秦獻公,這位秦獻公成為了斷絕魏國攻滅秦國的人。因為秦獻公是魏武侯送出的,秦獻公也答應魏武侯在世之時,秦國不會攻擊魏國,此後魏武侯沒有再攻擊秦國,專心對付南邊的楚國和北邊的趙國。

    此後的魏國或為了抑制趙國保護衛國攻擊趙國,導致三晉聯盟破裂,或迫於齊趙壓力,在吃了敗仗之後,為了緩解多方壓力重新和趙韓結盟,接著和齊、楚、復國後的中山多方開戰,直至去世。魏惠王即位後,此時的魏國實力雖然還是七國之首,但周邊的國家齊國、楚國、秦國先後施行變革,國家實力漸漸跟上來,特別是秦獻公三戰擊敗魏國,重新奪回西河之地,魏國再也沒有了吞併秦國的實力和機會。

    可見,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改革之後,國力上確實稱得上一流,吊打當時的秦國甚至滅亡秦國也不是不可能,但魏國成也三晉結盟,敗也三晉結盟,最終被趙韓兩國的利益捆綁拖進了戰爭泥潭,再也沒有了足夠的時機去滅亡秦國。而後來的魏武侯有過一次機會,卻被自己偏聽偏信害的吳起叛逃,失去了滅亡秦國的最後一次機會。

  • 12 # 中國歷史研究所

    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的最強大的國家,可以說是戰國初期的巨無霸,當時幾乎是打敗了所有的大國,春秋四大強國:秦國,齊國,楚國,晉國。晉國就不說了三家分晉,魏國就是從晉國來的,其他的三個國家都是被魏國打的大敗,秦國的河西之地被魏國侵佔了差不多百年,齊國更是多次的敗在魏國手裡(不過後來魏國也是敗在齊國手裡),楚國更是失去了中原的大片領土都被魏國佔領了。

    魏國稱霸戰國近百年,魏國也是第一個被人認為可以一統天下的國家,當時魏國已經是多次打敗秦國了,而且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後來五十萬大軍更是被吳起的五萬人打敗,為什麼魏國不一舉滅了秦國呢?

    首先來說這個時候魏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想滅掉秦國還是比較困難的,在春秋的時候雖然有一些小國家被大國吞併,但是滅國戰爭,統一天下畢竟不是主流,征服,稱霸才是主流,雖然說戰國時期就是以滅國為主的,但是這個時候畢竟還只是剛剛進入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如果一旦魏國滅了秦國,那麼天下其他國家真的會坐視魏國獨大嗎?秦國好歹也是春秋四大強國,當時秦國可以說實力並不是很弱小的,相反一直都是在前列的,能夠一次性出動五十萬大軍的國家,在當時來說有幾個呢?所以魏國雖然很強大,但是並不一定有實力就滅了秦國。

    其次這是魏國的國策決定的,這個在魏文侯,魏武侯的時候就已經是確定下來了的,向東進入中原,稱霸中原。所以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的主要重心就開始轉向中原,和齊國,楚國等去打了,當時楚國在中原有一定的土地和實力的,魏國打敗了楚國之後就佔領了這些地方。

    然後我們都知道當時天下人都是看不起秦國的,而且秦國的實力有不弱,魏國幹嘛放著中原的那些小國家去打呢?中原首先是富裕,而且地理位置好,以當時的魏國來說得了秦國並不能馬上給魏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但是相反如果能夠滅掉一些中原國家的話,那麼魏國的實力馬上就會上升一大截。我們都知道魏國所以重的就是魏武卒,而魏武卒就是一頭吸金獸,需要大量的金錢,土地來滿足他們,毫無疑問中原才是魏國所需要的。

  • 13 # 目西

    秦國在魏國強大的時候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內部公族專權,國政混亂;外部強敵入侵,河西的吳起虎視眈眈。秦國人民到了亡國滅種的時候,生死存亡就在一線之間。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秦國在內外壓力之下開始變了,掀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運動,秦國最早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開始喊出“學習東方”的口號。

    公元前408年,秦簡公一個在秦國曆史上很少有人知道的國君,率先開啟了“改革開放”。在與魏國交戰戰敗失地的情況下,要想富強必須進行經濟改革,秦國借鑑魯國的“初稅畝”的稅收政策,根據自己的國情推出了“初租禾”,這比魯國完了180年。而秦國明白魯迅先生講的道理“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簡公的這次改革,取得了成效,《史記》說,公元前401年秦國的軍隊,伐魏到了陽狐,這個陽狐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但是卻讓我們知道了秦國開始向東方的魏國發起挑戰。

    秦國改革的動向,怎麼能瞞得住老辣的吳起,他一力主張要率先滅秦,在魏文侯的支援下,吳起經營河西,眼看著河西的發展速度就要完爆秦國,可是魏文侯死了,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他在近臣王錯的讒言下罷免了吳起。

    離開河西的時候吳起說了一句話“如果武侯相信我,那麼我一定滅亡了秦國,但是今天他卻趕走了我,河西不久就會成為秦國的土地了!”

    吳起離開之後,魏武侯仗著父親留下的家產開始和韓趙鬧翻、東懟齊國、南懟楚國。但是對抗趙、齊、楚沒有讓魏武侯吃到好果子。

    這時的秦國,又開始了,領頭的是秦惠公,他帶著充滿了憤怒的秦國人,一連三年不斷的向魏國挑戰,公元前391年,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奪去了六個城市,公元前390年秦國和三晉在武城開戰,公元前389年秦國又攻打魏國的陰晉。老秦人開始將心中的怒火燒向魏國。然而畢竟實力不濟,他的對手又是大名鼎鼎的吳起,自然沒有取得什麼的戰果,但是秦國向東去的決心,卻是離弦的箭,非射出去不可。

    終於流亡魏國多年的秦獻公嬴師隰,這個海龜的領導,瞭解東方強大的秘密,一回國,就接著深化改革開放:施行郡縣制,改革戶籍制度,推廣市場經濟。秦國的國力蒸蒸日上,漸漸的開始擁有了反攻魏國的希望。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21年,他帶著秦兵進攻魏國,一直打到了黃河邊上,並深入魏國境內的石門,一舉斬首魏兵6萬,這一戰是個標誌,標誌著秦國的強大,勢不可擋,也標誌著秦國對外戰爭殘酷殺伐殲滅戰的開端。

    從此之後的魏國,呵呵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了滅亡!而秦國的改革開放才剛剛有點火候。孝公繼位之後,進行了更為徹底的改革,也進一步對外開放,人才洶湧而來,強大無人能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辦法讓女神倒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