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都肉多多
-
2 # 高效率大機率小成本
知識並不稀缺,找知識的工具也是免費的,缺的是KNOWHOW,如何來找…
知識的生產有投入,產出受智慧財產權保護,授權使用是變現的一種方式,前提是能用上。
知識的吸收消化,如果需要協助,就需要他人付出勞動,這種對價與知識的變現無實質性的關係。
知識的運用有創意的價值,會產生附加值,這是知識變現的主現場。
可見,和所有提供產品和服務實現價值一樣,知識的變現需要找到需求方,如同產品營銷和服務推廣,難是難的,掌握了方法就相對容易了。
特別是:知識的需求是個性化很強的,需求是高度定製化的,需要提供系統方案,如同提供一個:個性定製系統!
-
3 # 激情每一天8210858
把碎片化的資訊變成一筆筆財富是種不錯的想法,既能拉動很多人的積極性,在發揮更多人才能的同時也觸動了資金的流動。有很多的平臺大家不敢相信它的安全性,每個人在自己的平臺得到了想要的收穫,就需要知識,資金流動有個可靠的保障,一定的經濟實力對應著相匹配的文化發展。還有一個是能默默付出,盲目拉人頭就會有很多人去研究走捷徑。當然,每一塊的知識都要找到它對應的市場,這是一桶桶金的來源,資訊有一定的滯後性,能分享,就保證著收益,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供應,一個龐大的利益網,就像一臺機器機器的區域性與整體,知識是創新,變現保證著創新,有一個有益的可行性迴圈。有一環節的中斷,其他環節肯定會受影響,這需要這臺機器本身機能強大,像小說投稿,創意廣告待注重一樣,這些也是在不斷地積累和實踐中完善的。
-
4 # 運營部編輯
看了很多回答,都沒說到點子上,因為所有的回答都把變現理解成了商業的變現,或者說利的變現,其實知識的變現不只有利的變現,還有名的變現,而且名的變現要遠遠高於利的變現,因為利的變現只是眼前,而名的變現源遠流長;但是,名的變現要熬得住寂寞,因為是個很漫長的過程,甚至去時候才會變現,比如春秋的思想家,比如一些藝術大師等,一輩子可能都窮苦潦倒,但最終卻收穫了萬古流傳的芳名聲,這就是知識的變現,而如果像賣書賣商品一樣斤斤計較地賣自己的知識和作品,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上,註定最多隻是個商人,而不可能實現名的變現,這也正應了名利不能雙收的古訓;所以,真正的知識變現應該是一種價值投資行為,而現在某些人所謂的知識變現,充其量只能算一種急功近利的投機行為,與其叫知識變現,倒不如叫方案變現更直接一些。
-
5 # 老婆的全職秘書
這個題目描述得不是很準確,知識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我這裡寫些東西也是給自己做個整理工作。
很多知識是能夠變現的,最常見的就是你的工作。這也是我上面說的知識的概念太寬泛的原因之一。其實我這裡說的仍然不完全準確。準確得描述應該是這樣的。工作是個人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變現。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如果你是教師,業餘時間幫學生補習,這類屬於本職工作的延伸。
非本職的第二職業的知識變現。特別是非金融專業的人士在業餘時間進行金融交易而轉化來的變現,這也是一種知識變現。如果你屬於這種情況的話,你的起點就比專業人士低,難度當然可想而知。
我想作者想表達的是現在社會的網路媒體的軟知識的變現,這類情況現在非常多,文章,影片,自媒體等等。我只想說一句話,這些東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變現。用準確的表達應該是這樣的:利用社會心理,針對特定人群,將名氣或者人格給大眾消費從而達到變現。不管是高曉松,還是羅胖;包括很多專業人士,吳曉波,秦朔等,甚至很多專業平臺,知乎,分答等。這裡判斷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你按照這些自媒體人提供的那些所謂知識,無法直接達到自身想要的目的。
但是在自媒體變現中仍然有部分頑強存在,例如,化妝教程(賣化妝品或者打賞),花卉教程(賣多肉),等等,但是從本質上說這些行為不是知識變現,而是流量變現或者是廣告變現。
綜合上述三種情況,我們大致可以自己想要得知識變現難在哪裡。我個人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某人的知識真得可以直接等價於現金,那他一定不會把這個知識在我們所理解的範圍內變現。一定是尋求智慧財產權保護,尋求資本將該知識進行再生產。
同樣的道理,如果某人的知識無法等價於現金。這些所謂的知識僅僅等價於新聞,等價於見識,等價於心理按摩,甚至於有毒的心靈雞湯。那麼你就按價付款就可以了。如果你是身在其中的自媒體人,請自覺地客觀地合理估價一下自己提供的知識的價格。然後再做慎重決定。
知識付費,知識變現將在這一輪資本泡沫破裂後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
6 # 以太創服
任何一個產品都要滿足使用者需求,所以,知識變現難在如何滿足使用者心理上。
我們結合題主的問題描述,分幾個部分來逐一分析——
1/ 什麼是(能賣的)知識
“知識”其實就是未知的東西。
題主提到的經驗、工具、解決方案都是知識,因為它們都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從而就都可以進行售賣。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差別,也就是各自滿足需求的點不一樣,相應的價值也就不同。
經驗是一種可借鑑的,卻不可以照搬照抄的特定經歷和思考方式的積累,是一種分享、啟發的價值;工具是一種具體的透過教授和學習就可以直接訴諸實踐的應用法則,是一種學習、教育的價值;解決方案則是工具的昇華,因為可以直接解決特定問題而極具個性化的,幾乎不是普適的東西,因而擁有更高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這三者是遞進關係,由經驗得出工具、工具進而升級為解決方案,一個比一個具體好用,一個比一個價格高,但是客戶或者也一個比一個少。
由此可以舉幾個具體的案例:
比如“得到”更多的是分享、啟發,中和焦慮感,售價幾百;
(你說它有用嗎,其實大機率是沒有什麼卵用的……)
“混沌大學”聚焦行業,對於使用者是教育、學習,售價幾千;
而商學院,則在此基礎上附加強大的社交屬性,這種資源的價值高昂,值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2/ 知識付費的驅動因素
需求驅動舉個例子。
知識付費最原始的狀態就是“學校”,學校“賣”的是必備的、能以此為生的知識。這其中還有一些層次,比如公立學校是一層,課外班又是一層。內容方面也有細分,如“應試教育”專注於各類考試,“興趣教育”則與謀生無關的,屬於作用於素質提升的知識。
然而把時間回放十幾二十年,相對而言,應試類的考試培訓發跡還相對比較早,但是課外教育遠沒有如今這般廣闊的生存土壤,更不要說隨著家庭整體收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斷升級,蓬勃興起的steam教育、K12和幼教了。
可見,知識付費所要面對和滿足的使用者需求是不斷迭代的。消費升級下消費意識的變革提升、資訊爆炸的年代引發的知識選擇焦慮、支付手段的普及等,也都是充分喚起使用者需求的方式。
政策驅動政策驅動的例子是 “娛樂付費”。
當然,現在的娛樂付費發展的相對好一點,還是因為整個娛樂產業發跡比較早,所以現在認知的沉澱相對比較多。
3/ 知識付費現狀的評述
現在有很多關於知識付費的行業研究,但是隻是當下格局和案例的總結,並不具有絕對的理論普適性。
每一個產品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難,這是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摸”使用者的心理。只有等到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探索才能得出確定的結論;而到時候能經住市場考驗的,也就能自然發展出來固定的幾個流派。
比如食物,滿足的最基本的需求無非就是吃得飽,產品一開始也是模糊的。沉澱一段時間之後就實驗出了固定的幾個主流方向,比如肯德基主打方便、高階餐飲滿足社交場合的需求等等,其他“非主流”或是遭遇淘汰,或是難以繼續擴張。
我們認為,現在的知識付費還處於一個“混沌期”。
一開始大家覺得好像什麼“知識”都可以拿來售賣,好像什麼都能付費,但是發展一些時間就會發現,又什麼都不能付費,因為有些賣的不好,消費需求摸得不準。
整個行業現在基本都在“把脈”中,邊“摸”邊總結。無論是商業模式、內容本身還是內容形態,還遠沒有窮盡和定論。
現在的知識付費創業者依然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就是什麼樣的知識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知識(決定是否可以被售賣);這些使用者是誰以及有多大規模(決定能賣多少);這些知識呈現出來的最合適的形態是什麼或者滿足需求到何種程度(決定能賣多貴)。因此,這些是難點,但也是機會。
進一步說,現在的“難”也並不是真的難,只是需求尚需摸索;趁著大家還不明白使用者到底要什麼的現在,才是最有機會的時候,也是最好的創業時間點。因為每個人都有探索成功、跑出來成就自己的機會。
等到大概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得出確定結論了,到時候每個人都清楚的知道什麼可以賣,能賣給多少人,能賣多少錢,格局既定再入局已經太晚,分不到羹了。
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難。
-
7 # 張萌萌姐
無論哪種知識工作者,都可以透過寫作、教學、演講和顧問的方式來使用知識,從而賺得相應的收入,俗稱知識變現。
而現在的知識界也慢慢呈現出門檻低的行業,成功率太低,門檻越高的行業,成功機率越高的趨勢。有些自帶優勢者,像馬東、羅胖他們都在這個知識付費的風口崛起,利用自己的方式變現。有些黑馬者,自己給自己創造勢能,不斷產出穩定持續的精品內容。而普通人透過知識提高自己單位時間價值,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判斷力,最後自己的職業因為文字與他人產生信任。
在這裡我特別介紹一下知識管理商業金字塔這個模型,它能完整的體現什麼是知識的真正實現價值。這個金字塔一共分為六層。第一層:底層人,售賣自己的時間。第二層:培訓公司,集合他人來運營分成。第三層:售賣版權,認證機構加持,透過版權和流量收益。就像我的《人生效率手冊》《人生管理課》都是知識產品,專業團隊做專業的事情,同時加1+2的價值鏈。第四層:傳統出版機構或者像喜馬拉雅、下班加油站這樣的知識平臺融合第三層收益。第五層:獨立投資人,透過知識獲取,獲得投資機會。第六層:投資公司獲取投資收益,輸出對這個世界的判斷。
你可能聽著有點深奧,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消化這件事。這些事情其實是我在微博上的日常動作,一是資訊結構化之後,對使用者的幫助比散落在微博上大很多,並建立清晰的使用者預期;二是產品機制會使我持續進行有質量的輸出。多年來透過微博和部落格(簡書)積攢的影響力有變現的通道,又不耗腦力與體力。
最後,我想說知識不是力量,使用知識才是力量。只有把知識合理轉化為實踐應用,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
8 # 長安日記
知識變現難點在於無法把知識送到需求者的手裡。
一萬個人需要錘,然後你建了個工廠生產鐵錘。等你生產好了,才發現這一萬個人裡邊,只有十多個需要鐵錘,其他不是需要木錘,就是需要塑膠錘,橡膠錘等。或許你知道這種情況,但你不可能又是生產木錘,又是生產大鐵錘。所以你期待足夠多的人參與進來,然後承包了你鐵錘,但是你卻忘了,太遠的地方,路費,都比鐵錘貴了。你的生產毫無意義。
所以知識的訂做化在我看來或許是唯一的出路。私人,一對一的進行溝通,利用你的知識幫助消費者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批次化的生產出一堆看似所有人都能用上,實際所有人都用不上的玩意。
知識付費也應該是全民的行為,而不是個別為了名利去做出的創造。比如說我家水管沒水了。大晚上的我不可能找維修工來維修,但又確實用到了。那怎麼辦?
上網找線上本地維修工,讓他協助你找問題,他會首先告訴你怎麼去檢查,是哪裡出了問題,哪裡需要注意,你需要哪些工具。檢查出結果了,再看自己手頭的工具是否能夠維修好,如果能修好,又該如何操作。
這種一對一的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目的的知識付費,在我看來才是健康的知識付費模式。付費的知識並不是說非得多麼高階,其實只要能解決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就足夠。為此消費者也願意花幾個錢聽你所講的內容。
-
9 # 茶與書法
現在的知識變現還處於一個“混沌期”。一開始大家覺得好像什麼“知識”都可以拿來售賣,好像什麼都能付費,但是發展一些時間就會發現,又什麼都不能付費,因為有些賣的不好,消費需求摸得不準。整個行業現在基本都在“把脈”中,邊“摸”邊總結。
無論是商業模式、內容本身還是內容形態,還遠沒有窮盡和定論。現在的知識變現創業者依然要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1)什麼樣的知識,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知識(決定是否可以被售賣)。
(2)這些使用者,是誰以及有多大規模(決定能賣多少)。
(3)這些知識呈現出來的最合適的形態,是什麼或者滿足需求到何種程度(決定能賣多貴)。
因此,這些是難點,但也是機會。
智永《千字文》臨寫示範
戀上八雅,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
10 # 洪權心理
這個問題看似複雜,其實很有規則。 1.缺少評價機構。一個知識出現,誰評價?沒有。再好的知識,不能被認可,也就失去了融資發展的可能。哪天,有個小孩撿到了一本書,就是超級知識內容呢。 2.缺少有知識的磚家。磚家都跟熊貓一樣,新知識出現了,好像沒有反應。其實,評價機構裡,需要坐鎮的就是磚家。眼光要好,知識要全。看不懂,也能找到脈絡的磚家。稀有啊! 3.缺少渠道。一個新知識出現,只能發表論文。這個渠道,讓很多好東西無法進入大眾視野。而且,不能像盜賊工會,魔法師工會這種形式嗎?有能力的都可以簡單提交認證。渠道直接,明顯,簡單有效。 4.上面的都做不好,就會出現很多隱藏的東西了!比如,抄襲,盜版,許可權盜用等。
-
11 # 鼴鼠的土豆
做這個工作的原因是我有兩個孩子,而且兩邊父母身體都不好,要照顧老人、孩子兩邊住,這個工作的好處在於有根網線就能工作,沒有網線,用無線網也能工作。
因為有了新的約稿,我最近要把所有的專欄轉出去。(放棄專欄也有家庭原因,顧不過來。老大哄老二玩的時候,說:“媽媽忙工作,給咱們掙錢,你跟姐姐玩。”當時都快哭出來了。)
現在正是約稿方需要作者的時候,需要稿件的時候,為了維護和編輯的關係,我答應幫他們推薦一批新作者,我就開了個寫作課,培訓一批新作者給他們。推薦流程是寫作課合格的同學,會寫一篇樣稿,我把樣稿發給各約稿平臺編輯,編輯看中,我把這位同學聯絡方式給編輯,編輯跟同學直接簽約。
樣稿直接決定簽約價格,樣稿被定價5000元,簽約以後每篇稿件都按照5000元結賬。樣稿被定價1萬元,簽約以後每篇稿件按照1萬元結賬。每月提供2—4篇稿件。
開課之後有很多人不理解課程設定,各種抱怨,藉此機會也總結一下,解釋一下。其實學習過程是一個轉變過程,有幾個同學覺得我沒有服務精神,他們花了99元,我沒有為他們服務,反而要求他們自學。其實想要得到簽約,首先是思維方式的改變,你不是被服務的人,而是一個要服務別人,給別人傳遞資訊的人。
1、課程提前更新了129個內容,也就是說你交了錢,就可以看到129個內容,從第一個分享看到第129個。最開始的幾課是閱讀訓練,主要是提高閱讀速度,增進閱讀效率的。為什麼把閱讀放在前面呢?寫圖書類稿件,閱讀是最重要的,只有閱讀效率高,把書讀成自己的,才能交付書中內容,寫出合格稿件。沒有輸入何談輸出,更別提長期輸出了。
這129個內容裡,隱藏著6個(現在是8個了)約稿平臺的樣稿、內容要求、寫作技巧資料,你要透過閱讀找到這些資料。這是報名學員抱怨最多的,覺得我交了錢你怎麼不給我呀!主要是流程問題,之前也想過提前給,但是有一部分學員覺得拿到了這個,就是拿到秘籍了,129個內容不看了,課程練習不做了,作業不交了。寫了樣稿,推薦給編輯直接拒稿,而且直接拉黑了。
透過跟其他課老師、簽約同學請教,我發現通讀課程本身就練習了閱讀能力、資訊收集能力,這兩項能力直接影響圖書的內化程度、寫作素材的充實程度,能夠有效提高稿件質量。
2、我不給改稿子
很多同學交了樣稿之後,會要求我給改稿子。我拒絕以後,他們通常會說:“你不給改稿,錢白交了!”呃,你前面讀的課程、做的練習不是我更新的嗎?!
我可以給你改,你簽約以後每次我都能給你改稿子嗎?
簽約合同裡寫著:“甲方需提供符合要求的樣稿。”你想簽約就要有自己能夠寫出符合要求的稿件,修改過程,也是回顧了稿件要求的6大要素,口語化寫作的過程。
3、完成作業才能領書
有的同學說:“同樣花了99元,別人領到了包郵贈送的19本書、簽約6000元每篇稿件,月收入1萬八。我什麼都沒得到,這不公平。”
(1)、我在流程裡寫了“通讀課程、做作業、作業合格領資料、學完資料領書練習、交樣稿推薦簽約。”你沒讀課程、沒交作業、沒領資料學資料,就是不能領書!
(2)、簽約是人家努力了,跟我送書沒有關係!人家不光領了19本書,還把19本書做了筆記作業、書評作業、拆書作業,我相信他是因為這些努力,才簽約的,而不是99元。
(3)、人家不止花了99元包月,他開始定了1個月,到期續了1季度,上週到期後決定繼續學影評和小說寫作又續了半年。
大家原諒我的直白,我也想婉轉,可是有的同學聽不懂。比如有些同學被拒稿以後,問我怎麼提高,我回復:“你的文筆很好,但是交付感不強,建議你再夯實一下閱讀基礎,修改樣稿後投一下其他平臺。”她回覆:“我也覺得我的寫作水平是沒有問題的,麻煩再幫我發一下***。”
開了寫作課後,可能我教的太基礎了,我覺得學習態度決定收穫。報名的時候說:“我基礎特別好”“基本套路我都沒問題”這種的,一般就沒有後來了。反而基礎不好的,強調“我基礎差,學得慢。”“我覺得很多不懂,打印出來慢慢學。”堅持下來的,這些無論那個平臺,編輯都主動要了微信,要聊聊。
這波行情讓寫稿的人得到了變現的機會,可是機會只會青睞有準備的人,連樣稿都沒有,何談簽約?!
很多人諮詢如何報名,提前說明
1、我就分享很基礎的閱讀、寫作格式、技巧。
2、不是繳費報名就會了,是要通讀課程、練習的。
3、無論什麼時候報名,都要從8月初的第一課開始學。
5、課程99元包月,家庭貧困的、殘疾人,我可以免費。
6、不是報名就能領書的,要通讀課程、完成作業、領資料、學習完資料,才能領書的。書也不是白領,領書後要按照課程作業,記筆記、寫書評、寫拆書稿、說書稿、同類主題閱讀完要出書單的。
7、課程是純文字的,沒有語音,沒有影片。
8、線上自學模式,我不能去你家指導。
-
12 # 格子匠
知識變現不會侷限於某一種或某幾種模式,知識變現目前確實已經有了很多種方式。
這張圖大概可以表述出目前知識變現主要的價值有什麼。
知識變現的流程步驟正如上圖所示。
所以知識變現的難點也是在每個步驟都有,首先,好課題,即知識變現的內容,什麼樣的內容或服務能變現,好變現,你得好好挑選。其次,渠道的選擇,還有就是轉化購買。
-
13 # 梟雄愛說書
首先,每個人的知識儲備量不一樣, 而且 思維方式跟 行為都各有不同,讓自己的認知變現 , 能變多少 出來,每個人 也不一樣。知識變現 ,要靈活運用, 要增加自己的 知識儲備,每天 像存錢一樣 ,每天存一點, 知識越多, 肯定 對自己有幫助的。變現 的過程,就是對 自己認知 到 做到的一個 過程, 就想王明明經常講的,知行合一, 要知道然後去執行,不能知道以後就 退縮了, 懶 都 解決不了 認知變現的問題。
-
14 # 米月愛讀書
知識變現難在引流上。
001,不管是哪一個文體的寫作者,想讓自己手上的文章變成真金白銀,就要想辦法吸引眾多的讀者來閱讀自己的文章,提升閱讀量,從而獲得閱讀量的廣告分成以及讀者讚賞。
002,不管是哪一個團隊的知識變現者,想把自己手上的專欄或者產品進行知識變現,就要想辦法引流,把更多的受眾以及使用者引到自己這邊來,告訴所有的使用者,自己的專欄或者產品非常好,從而促成他們下單。
003,不管是哪一個企業的知識變現者,也是透過自己手上的文字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從而吸引他們的眼球,以達到企業推廣的目的。這也屬於一種引流方式。
想要做到知識變現,不單單做好知識的儲備,還要學習一定的引流方式方法,進而一步步去實踐,以便達到自己的目標。
-
15 # 聞樂飛揚
在內容創業、知識變現的風颳起來的時候。似乎我們覺得人人可以內容創業,人人可以知識變現。但卻只見一小部分人透過內容生產快速實現了變現,這部分人往往是KOL、網路紅人、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
到底知識變現難在哪裡?學伴君今天節選了一些大家的觀點,帶你來看看:
1、付費方式繁瑣,知乎live非常麻煩,充值什麼知乎幣,有的使用者折騰了兩天都沒搞定。
2、沒辦法找到合適的渠道招募自己的受眾。
3、什麼樣的知識是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知識(決定是否可以被售賣);這些使用者是誰以及有多大規模(決定能賣多少);這些知識呈現出來的最合適的形態是什麼或者滿足需求到何種程度(決定能賣多貴)。
4、你能夠憑藉什麼積累起願意為你買單的足夠多的粉絲/使用者?
5、目前能夠流動的「知識」實際上只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認知盈餘」。
6、我覺得知識變現最難的一點就是要嚴格自律。如果你能嚴格按照自己規劃的地圖前進,相信變現只是時間的問題。
7、“知識變現”產生的爭議有兩個:一個是受傳統設定的困擾,缺乏一定的市場,但是隨著大量“預備中產”的誕生、“為知識付費”理念的普及,這種困擾基本消除;一個是打著成長管理口號的社群付費,其中充滿了各式雞湯、成功學、騙子。
總上,其實對於內容創業者來說,知識付費的難點主要在於:
內容生產者對於知識市場的現狀不瞭解;自己產品受眾的模糊;內容持續輸出的憂慮;變現渠道的困惑。我們再進行以上問題的剖析:
內容生產者對於知識市場的現狀不清,他們不知道有哪些好用的工具,也不熟悉平臺規則。在這一點上,沒有內容創作團隊或團隊經驗不足吃了大虧。
不知道自己的受眾,雖然粉絲有很多但卻沒有辦法深入的進行分析與對話。尤其是哪些在平臺上進行內容創作,他們無法真正粉絲轉化,使用者粘性低,粉絲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一點,建議選擇內容創業者們saas工具:微學伴。可真正的獲取粉絲資訊,瞭解自己的使用者畫像,為使用者打標籤。強大的使用者管理和資料分析功能可為運營策略的調整提出建設性參考。
對於內容創業者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顧慮即:內容愈盛,渠道為王。去哪了尋找渠道進行變現是最棘手的問題。學伴君再次推薦微學伴哈,免費內容創業者進行渠道對接,快速匹配渠道商消費內容。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說到底,對於內容創業,很多人以為是用知識分享出去賺錢,但懂的人都明白使用知識搭建體系後賺錢,才是財富效應最大化的時刻。
-
16 # 知識變現海哥
知識要實現變現,本質上是拿知識去做價值交換,但是知識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商品,不像有形的實物類商品,一手拿錢,一手交貨,知識的交付過程,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經驗的分享、技能的培訓,所以想順利完成知識交付,知識交付者必須具備兩項能力,這兩項技能也是所有希望知識變現的小夥伴,需要具備最基本的能力,那就是“會寫”和“能說”。
除了要具備這兩項技能之外,知識變現最難的還是營銷轉化,也就是如何把你的知識產品銷售出去,這是最難的環節。
回覆列表
大咖們拿出來變現的也不是“知識”,而是個人經驗。但喝了所有的雞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了別人的人生經驗,你的焦慮依舊會存在。
讀懂這三句話,就能搞懂知識變現的難點。
首先,我們來討論什麼是知識?狹義的知識被柏拉圖定義為“被驗證過的,正確的,是被人們相信的”。所以知識有一定的通識性和易得性。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被前人多次實踐過的,可以由不特定的人提供的。就像大學裡教受的知識,它邏輯自洽,體系成熟,由哪個老師來教其實並不重要,智商正常的人只要肯用點功都能夠拿A。
與此相對的。
2016-2017成為熱點的知識變現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得到APP還是喜馬拉雅裡的專欄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時常直接把大咖名字冠在專欄上:XX教你學XX,XX商業內參。這個XX很重要,如果換成了隔壁老王肯定就沒人看了。這麼做的目的部分在於個人品牌和粉絲效應的實現,還有部分目的是想告訴你:“這裡提供的資訊基於主講人的際遇總結而來,獨一份兒,別人那裡可學不到。”
個人品牌+粉絲效應+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價格的絕對主導權
但跳出了乞丐/小丑模式的圈是不是又陷入了一個新的圈?
我傾向把那些易得的、通識性的、不需要特定老師來授予的資訊稱為知識。而那些難得的、私密的、需要特定人來授予的資訊,稱它們為個人經驗。
畫了一張猥瑣的小圖圖,乾貨性和私密性都有他們的價值,把他們作為橫豎兩個座標軸,大致標示了目前市場上通行的知識產品的定位。
左上角的免費公開課系列,篇幅所限我只寫了兩個。它們本質上是把高校的課程網際網路化,影片化,成為一個高等教育和網際網路的連線口,而在知識傳授模式上並沒有創新(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想自學大學課程也可以透過圖書館借閱和蹭課完成,只是麻煩了些)。這就是狹義上的知識,易得,不需特定人教受,用功誰都學得會。它們本來就是開源的,從另一個角度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們會是免費的:
而整個座標系右側的產品則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資訊傳遞方式——“知識變現”。或者說,是“經驗變現”。
1、付費社群方興未艾,這裡按下不表。
2、單次付費回答。每個產品都企圖用資訊和金錢在提問者、回答者、圍觀者之間做一個傳播閉環。分答運營之初提問有字數限制,回答有1分鐘時間限制,加之初代答主大多是影視圈/商界/泛娛樂圈大V,又在微信H5上執行,導致了產品爆紅但無可挽回地滑向面向粉絲的八卦分享器。1分鐘時間,什麼都問題都說不清楚,對於消費者來說投入回報比最大的當然是八卦。而值乎初代入駐的大多是伴隨知乎成長起來的KOL,它更像一個輕內容沉澱變現的工具,相對八卦少一些,但依舊嚴重地存在。
3、付費訂閱 這裡是“經驗變現”體現最明顯的地方。也是內容創造者們販賣“焦慮感雞湯”的密集地。騰訊科技曾經做過一個調查:
63.3%的人選擇購買知識的有償分享,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事實上各大平臺賣的最好的也是帶著商業、效率標籤的專欄。
“某成功人士告訴你他成功的小秘密,只要100多塊。”
翻譯過來是:我花了100多塊,就獲取他的商業經驗,從而升職加薪,成為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說白了,知識變現時代的消費者不僅僅是消費者,更像是做短線的投資者,希望尋找ROI高,週期短的標的。聽起來多像武俠小說,一位世外高人見你骨骼清奇,願意把一本集畢生經驗所著的《如來神掌》傳授給你,讓你制霸整個伺服器。但作為報酬,這本書世外高人得收你100塊。
如果現實生活裡你碰上個這樣的高人,肯定覺得他是一騙子。但把這套披上網際網路的外衣,很多人就會迷糊了。“知識變現”裡不乏乾貨和對日常生活學習有用的小技能。但當大部分消費者都抱著快速提升自己工資和社會地位,快速走向成功的目的而來,這種基於成功人士個人經驗的付費分享,是註定要讓他們失望的。
我想起一個被轉爛的笑話:甲乙丙三個人坐一部電梯,甲在電梯裡唱歌,乙玩手機,丙發呆了一路。他們都到了樓頂,大家紛紛詢問,你們怎麼能爬的那麼高?甲說因為我堅持不懈地唱歌,乙說玩手機才是墜吼的,丙在最後卻緩緩道來他的成功秘訣:無為而治。
但就是尼瑪沒人提那臺電梯。
即使你聽從了他們所有人的成功經驗,邊玩手機邊唱歌,同時還奉行黃老學說,沒有那臺電梯,你一輩子還是呆在樓底。
花錢多聽一些別人的經驗,總比什麼都沒聽要好吧?——現代人的焦慮感:生怕升職比別人慢,知道的比別人少,一步錯過步步錯過。成功人士的經驗變現似乎傾其所有,教你怎麼投資,怎麼為人處世,怎麼洞察一切。但當人們恍然大悟,發現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個更加成功的岳父的時候,“知識變現”看起來就不那麼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