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巡夜小丑VS惡魔

    秦國的強大不是重農抑商的結果。重農抑商只是秦國強大的一個內因。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據軍功大小授於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封建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擴充套件資料:

    1、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2、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 2 # 即感即想即悟

    重農抑商好不好得結合當時的歷史具體的看。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天下。農業發達意味著可以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輸出穩定的賦稅。且老百姓安土重遷,非常穩定,便於朝廷管理。綜上原因可以迅速使得秦朝強大。而商業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和不穩定性,商業的發達也是建立在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農業的支撐,商品交易何以實現?且商人投機倒把和唯利是圖的屬性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不利於朝廷管理。所以,不僅是秦朝,中國古代大部分朝代都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

  • 3 # TonyDeng

    秦朝強大的時候,還不是“重農抑商”,那是在秦建立後確立的。但是秦朝商鞅變法,的確是指出“本末”問題,即何為“本”,何為“末”,對封建瓦解後的地主經濟社會,農耕才是本,地主和農民都需要土地,地主要農民耕種才能有穩定的收入,都去從商,糧食和產品誰去生產?要擴張土地,就要戰爭,戰爭又需要糧食和軍備,都需要農民和實業者去生產,這就是“本”。秦朝是在這個征服過程中,深刻理解了“本”的重要性,才在統一後確立“重農抑商”基本政策,此前靠大商人(呂不韋之類)籌措錢糧的事,不需要了。

    “重農抑商”不是不要商業和工業(此處工業手工業和製造業,農民從事的商品生產也是本業,製造業甚至是官營的),而是不允許商人從政,你可以經商賺錢,但就不能參與政治,這跟當今西方擔任公務職能的公務員要撇清商業關係一樣,否則你必然要誘導政策向自己利益傾斜,商人從政必然企圖主宰政治傾向商業,抑商是防止這一點。重農抑商的歷史,從來不缺大富豪大商人,但他們不能是政府官員——這也是官商勾結的原因之一。

  • 4 # 註定滄桑

     秦孝公繼位之後,頒佈了《大秦求賢令》衛鞅入秦採取一系列的變法政策,重農抑商、廢除井田、獎軍功等一系列政策,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繁榮發展。

      秦孝公時期秦國的一度處於沒落時期,由於常年的征戰導致秦國的國家經濟落後、人口變少、軍事力量逐漸下滑,各個諸侯國之間也相互吞併,使得秦國迫切需要一種方法可以使國家強盛,秦孝公就選擇了衛鞅所提出的變法政策,但是在這一段時間改革創新也是相當艱難的,在接受商鞅變法的新思想的情況下安撫當時國家的舊勢力。

      秦孝公改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重農抑商,首先廢除了自西周以來實行的井田制度,重視農桑,透過改革不斷的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農民不斷開墾田地,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並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同時並不支援商業發展,雖然這種政策從整體意義上來講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對對當時的秦國發展有重要意義,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

      《墾草令》的實施就是秦國變法政策的開始,《墾草令》就是以糧食生產為根本進行國家經濟發展,主要是圍繞糧食生產所釋出一系列的法令,從稅收、糧食價格、保護糧食,積極發展生產等各方面提高農業和副業的產量,有利於農民的休養生息,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商鞅在第二次變法的時候就廢除了以王權為主的井田制,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政策,使得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經濟體制得到一定改善,經過幾年的努力和休養生息,秦國成了當時戰國時期實力最強比較強的國家。

      重農抑商制度以“農戰”為中心採取一系列變革,還包含了一些“獎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地由國家所有轉化為個體私人所有,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對於農業的發展和當時的經濟進步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相比之下其他諸侯國的農業方面落後於秦國,秦國經過幾年的國力調整之後順利滅掉韓國,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三、重農抑商對秦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重農抑商就是重視農業和抑制經商的意思,秦孝公時期秦國的國力衰弱,在進行農業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主要是以重視農業、發展農業為主,是農民有自己的土地,增強了生產積極性和提高生產力,國家透過地租的形式徵收一部分糧食,透過農業制度改革,使得當時的秦國得以休養生息,一度扭轉了秦國衰敗的局面。

      秦朝早期屬於農耕時代,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提高國家糧食產量,對秦國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基礎,秦孝公時期由於國力並不強盛,在首頁的同時也要進一步的發展創新,才能夠達到是秦國兵強馬壯,扭轉頹廢局面。

      秦朝的幾位君主都能征善戰,秦孝公自然也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餚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志”!有了發展全國的志向之後才能夠選擇適當的方法來提高國家實力,達到一定的統一局面,重農抑商就是秦孝公強國的一個切入點,透過發展農業抑制經商,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對秦國的強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為以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重農抑商主要透過重視農業來提高生產力,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鼓勵農民開墾荒田,不斷促進當時秦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是秦國有比較衰弱的小國一度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重農抑商政策使得秦國逐漸強大,鼓勵農民勞動提高農業生產,為以後的國家統一和國力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是要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轉折,在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強盛都和思想改革有著極大的關係,在不斷推翻舊的不合理的制度下才能夠有所創新,秦孝公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使得全國不斷強盛最終達到全國統一。

  • 5 # 心向青山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的核心是耕戰立國、賞罰分明。

    而以“耕戰”立國,便說明了農業在古代的重要性,即以農為本、以商為末。

    與今天不同,古代人口相對稀少,耕地則相對充足,許多土地等待開墾,農業幾乎是增加財富的唯一途徑。所以,商人的增加必然會導致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業人口的減少勢必導致國力的衰落,這便是古代重農抑商的主要原因。

    同時,商人是逐利的,賺差價在古人看來並不帶來財富的整體增加,因為“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時商人易遷徙,居無定所,不利於社會穩定。

    重農抑商,不僅可以開阡陌,國富強,還可以將老百姓穩定在土地上,同時也有利於徵兵。

    事實上,重農抑商也並非秦國的獨創,在整個農業文明時代,世界各個文明其實都以農為本,這也是自然經濟本身所決定的。

    商鞅,在我國古代最早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實施了“重農抑商”。

    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奴孥。

    也就是說,雖然重農抑商是自然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商鞅則是首先發現、並將其用於國策之中的人。

    所以,透過“獎勵耕戰”,秦國社會穩定、財賦增加,迅速強大了起來。這在今天看來並不難,但在先秦時期畢竟是首創。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國末期,秦國和趙國在長平打了一場大戰,最終秦國慘勝。秦國之所以能夠最終獲勝,這與秦國的“重農抑商”的政策是相關的。正是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秦國產生了“本末”之論,國力數倍於趙國,從而能夠在這場勢均力敵的國運之戰中取得勝利。

    重農抑商政策與中國的封建制度相始終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相關,所以歷史選擇了重農抑商,選擇了中央集權,建造成了獨具東方特點的政治模式——儒家文化圈的朝貢秩序。

    重農抑商政策有兩個含義:1、推崇農業發展,如歷代都有勸課農桑的舉措;2、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古代生產力發展落後,社會物資貧乏,老百姓經常吃不飽飯。所以,吃飯的問題,其實的一個國家最大的政治問題,處理不好會面臨著政權被顛覆的風險。可是,農業創造財富的速度是很慢的,遠不如呼風喚雨的商人,通過幾次交易就能夠賺的盆滿缽滿。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富可敵國的大商人,他們中甚至還出了呂不韋,“奇貨可居”,投機政治。如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他們一方面會形成社會示範效應,影響農業生產,同時他們還會利用手中的金錢和權力,形成地方勢力,對抗皇權。

    對於個人,或者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從事商業無可厚非,倘若國民趨利避害,看到商業掙錢,都去從事商業,那麼基礎的農業生產要交給誰來做呢?“昨日到城廓,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趙民風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俠義之士。由於趙長期處於戰爭期間,故趙民自幼就有習武之風,全民敬賢士、勇將,所以趙地各地都瀰漫英雄主義的氣息。趙人重商而惡農作,多懶慢。趙國因地處河北河南,水陸交通都比較便利,因此商業發達,很多趙國人願意去做生意,而不肯安心進行農業生產。

    在和平時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趙國政府可以透過商業稅來增加財富,利用這些稅收進口糧食。可是一旦發生國戰,自家的糧食儲備不足,別國又不肯出口糧食,趙國就陷入危險了。

    這在春秋歷史上不是無跡可尋的,當初管仲帶領齊國就利用“本末之論”,用金融戰爭擊敗了楚國,堪稱經典之戰。。

    齊國位於東海之濱,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產量和人口都不多。管仲相齊後,因地制宜,發展商業和服務業,把齊國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輔助齊桓公稱霸中原。可是楚國自命南方霸主,自立為王,連周天子的招呼都不停,自然也不聽齊國的號令。齊國若不制服楚國,齊國這個霸主的位子就坐不穩當。那麼,如何征服楚國呢?

    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軍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國,以兵威震懾楚國稱臣。但相國管仲連連搖頭,說:“齊楚交戰,旗鼓相當,夠一陣拼殺的。一則我們得把辛辛苦苦積蓄下來的糧草用光,再有齊楚兩國萬人的生靈將成為屍骨。”一番話把大將軍們說得啞口無言。管仲說完,帶大將軍們看鍊銅去了。他們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計征服楚國。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的鹿是較稀少的動物,僅楚國才有,但人們只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二枚銅幣就可買一頭。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國商人見有利可圖,紛紛加緊購鹿,起初三枚銅幣一頭,過了十幾天 ,加價為五枚銅幣一頭。楚成王和楚國大臣聞知後,頗為興奮。他們認為繁榮昌盛的齊國即將遭殃,因為10年前衛懿公好鶴而把國亡了,齊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轍。他們在宮殿裡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他們好坐得天下。管仲卻把鹿價又提高到40 枚銅幣一頭。

    楚人見一頭鹿的價錢與數千斤糧食相同,於是紛紛放下農具,做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連楚國官兵也停止訓練,陸續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間,楚地大荒,銅幣卻堆積成山。 楚人慾用銅幣去買糧食,卻無處買。管仲已發出號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商買賣糧食。 這樣一來,楚軍人黃馬瘦,大喪戰鬥力。管仲見時機已到,即集合八路諸侯之軍,浩浩蕩蕩,開往楚境,大有席捲之勢。楚成王內外交困,無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欺凌小國,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這樣管仲不動一刀不殺一人,就制服了本來很強大的楚國。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買鹿制楚”。管仲同樣的方式還有“服帛降魯梁”、“買狐皮降代國”、“買柴薪降萊、莒兩國”、“狂購衡山國兵器而衡山國亡”。

    春秋時代的齊國,把金融戰爭發揮的淋漓盡致,也給商鞅上了一堂生動的國政之課。所以,商鞅入秦施行變法,把之前所有的KPI全都推翻重來,把打仗收穫人頭和發展農業(含製造業)作為建立功勳的基礎,授予爵位及賞賜相應的財貨地位。秦國因此利出一孔,短短時間積累了強大的國力。憑藉著絕對優勢的國力,秦國最終擊敗了東方六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

    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大陸帝國,由於特有的地理環境,中國幾乎不能長時間存在列國並存的局面,因為中原板塊過於強大,“得中原者得天下”。傳統上的中國漢地又是一個四塞之地,即使想與外國進行商業聯絡也缺少通道。所以,中國文明幾乎是自我演化的,與西方文明風格迥異。

    西方文明是地中海文明,且西方國家的可耕地面積都不算太大,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能形成地區絕對勢力核心,而地中海與其說是天塹,不如說是天然的商貿通道,海面上波瀾不興,眾多島嶼可以作為貨物中轉站。西方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商業聯絡上的。如,規模宏偉的羅馬,他們用的是敘利亞的鐵石、埃及的小麥、巴爾幹的金銀等等,這些都是透過地中海這個通道送入羅馬城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也與中國一樣,形成了重農抑商的國策。這不難理解,因為中國人在餓肚子的時候,西方人也沒有吃飽過。真正出現分野的是,西方的糧食問題在內部解決不了,他們打起了向外殖民的主意;而中國由於地理四塞,陷入了“王朝週期律”的迴圈。西方最終形成商貿立國,戰爭形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之後。熱武器時代的戰爭,遠不是揭竿而起就能橫行天下,需要整個社會的體系支援,如金屬冶煉、後勤輜重等等,很多戰爭物資單憑一個國家很難籌措齊全,因此就需要建立商業、軍事聯盟,共同應對。

    中國可能是小農經濟的模式過於強大(祖制),也或者是為應對北方的鄰居威脅不得不執行看似保守其實更為穩妥的以農業為先的政策,中國一直沒有走出殖民帝國的發展模式,也沒有產生工業革命,西方國家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中國依然還是沿用著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依然沿用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古老,但是穩定。讓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和大量的人口去試驗英國“羊吃人”一樣的資本主義革命,任何一箇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會同意嘗試。

  • 7 # 公元前

    一、出現重農抑商政策的歷史背景

    秦國在發展到秦穆公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各諸侯之間不斷的混戰,而秦國的國力也因此越來越匱乏,秦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被其他諸侯國掠奪了過去。

    到了秦獻公執政時期,因為秦國和魏國連年的不斷征戰,使得秦國的國力逐漸衰落,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征戰,秦國陷入了滅亡的危機。到了秦孝公時期,為了改變秦國的狀態。於是秦孝公頒佈了《大秦求賢令》,他希望希望透過變法來強大秦國。

    二、重農抑商對秦國發展的重要性

    重農抑商:就是重視農業發展和抑制商業發展的意思,秦孝公執政初期,秦國的國力非常的弱小,透過商鞅的農業體制改革:重視農業、發展以農業為主,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透過對農業制度的改革,秦國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扭轉了秦國衰落的局面。重農抑制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農抑商的發展對秦國後期統一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為秦始皇后期滅六國奠定了基礎,重農抑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秦國的生產力,還有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不斷的促進秦國經濟的發展,這也使秦國由弱國逐步走向強國家,成為春秋戰國後期的大國。

    重農抑商政策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在政策中鼓勵農民搞農業生產,這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國力和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一個轉折點,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強盛都和這個國家的思想改革有著極大的關係,拋棄不合理的制度下才能夠生存下去,而商鞅的改革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 8 # 辰銳9

    戰爭其間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戰爭打得就是人口,糧食,武器。

    管仲不是就有讓另一個國家掙錢掙到滅國的故事嗎?

    像那種啥掙錢幹啥的國家看著風光,沒有工業實力打起仗來就是等人宰的肥羊。中東土豪國家幾億人也打不過以色列600萬人口。

  • 9 # 吉月文

    這句話說的不是很到位,縱容易傷,只是商鞅變法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秦國後來的興盛確實起了很大作用,但不是完全因為這個因素導致的。

    商鞅變法是一個全面的社會改革歷程。不僅僅侷限於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方面。比如打擊老貴族,廢除特權世襲制。推行軍功制度。嚴刑峻法。在文化上面強調政府權威,以吏為師。就算在經濟層面上,也有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廢除傳統的封建地主制,承認土地私有,同時推行小家庭制度,強制分家。

    那麼重農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在商君書的耕戰論當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商君書應該是商鞅及其門派的傳承人言論的彙總。是中國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耕戰論又是其中極為代表性的一篇。從內容上來看應該是後來追記而成,並不一定是商鞅本人所寫,但是應該比較全面的反映了商鞅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商鞅明確指出七國競爭最直接的就體現在軍事層面上。而軍事競爭背後實際上是國力的競爭。而對於軍事競爭最大的支援,實際上就是糧食的供應。因此要想打勝仗,就必須在糧食生產方面做好保障。因此農業的發展實際上是軍事的基礎。這也就是耕戰論的基本邏輯。

    那麼發展農業為什麼又要以抑制商業發展為代價?對於這一點商鞅的解釋是,農業是一種相對來說,投資期限比較長,回報又比較低的行業。商業的投資期限短,回報又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大量的人才和資源,從農業轉向商業,從而也就抑制了農業的發展。在戰國這樣一個大爭之世,農業方面的任何一點缺陷,都會在對外軍事過程當中形成掣肘。所以為了保障農業的發展,就必須打壓商業,從而迫使原本進入商業發展的人才和資源,迴歸到農業當中去。

    這就是法家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國家發展之間的聯絡。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這一政策和其他的一系列政策一起促使了秦國迅速發展起來並最後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夢想。

  • 10 # 大漠文哥

    秦之強大,重農抑商只是其表,關鍵是如下原因:

    1.秦地處河西有戰馬資源,壟斷六國的戰馬貿易。

    2.秦人不斷吞併西戎狄小邦,獲得大量優秀兵源,特別使搞定義渠國以後。

    3.商鞅來秦國實施變法,主要是推行原商朝的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兵民合體,為統一戰爭創造組織條件。

    4.秦相國呂不韋兼併天下計劃的確定,給出滅六國的路線圖。

  • 11 # 四川女人在廣州新塘

    因為那時候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有限,沒有龐大的海陸空,那時候的商貿可能就是簡單的物物交換或物幣交換!那時候的人們也沒有這麼多技能,所以,時移世易,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 12 # 煮酒聽史

    重農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國策。關於這項政策的最早記載,則是在秦國的商鞅變法之中。而秦國的強大,也和重農抑商政策脫不開關係。

    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敘分地而經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賈阜貨而行市。——《周禮·地官司徒·司市/掌節》

    在西周之時,商人是不被官方所鄙視的。比如《周禮》之中就記載過一個名叫司市的官,他是負責維持物價穩定的。可見,在西周之時,商人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可是,當週幽王身死驪山以後,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周王室的權威就一日不如一日。基於此,實力強大的諸侯就開始了混戰。而戰爭就意味著糧食的大量損耗。重農抑商政策也由此萌芽。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數量增加,戰爭規模也在加大。因此,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就成為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重農抑商政策就此產生。

    在魏國的李悝變法之中,就曾經鼓勵百姓耕種,雖然沒有明確的抑制商業,但是也能看出這種趨勢。

    隨後,商鞅繼承了李悝的法家思想,在此基礎上正式提出了重農抑商政策。商鞅規定: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對於農民,減免賦稅,並進行特別獎勵,對於商人則加重賦稅,並且有許多懲罰。

    在這樣的重農抑商政策下,秦國的糧食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秦國也由此變強。

    重農抑商政策為何能使秦國強大

    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也低下。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每日能夠混個溫飽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可偏偏在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對於糧食的需求極為龐大。

    《十一家注孫子》中曹操曾言:“計千里轉運,二十鍾而致一中於軍中。”大概意思是說,每一千里,二十份的糧食就只有一份能夠到達軍中。而這還是三國時期的交通速度,戰國時期只會更慢。

    因此,戰爭是十分耗費糧食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國諸侯都十分注重糧食產量的提高。可偏偏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需要耕種,透過倒買倒賣就能獲取一大筆財富。戰國時期典型的商人就是呂不韋。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戰國策·秦策五》

    這樣的行為無疑是碰了統治者的逆鱗。要知道,普天之下皆王土。也就是說國內的一切財富都屬於國君。而商人的行為就是在挖牆腳。他們不給國君製造財富,反而透過不正當手段,將國君的財富收進自己的口袋裡。這是國君萬萬不能容忍的。

    再者,戰國時期,正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型時期。各國君王都在朝著中央集權的方向發展,而商人的存在無疑會減緩這種發展速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能夠彎道超車,因為秦國的重農抑商政策能夠將整個國家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這也是中央集權的特徵。

    結束語

    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財富的高度集中,這既有利於諸侯們對內的統治,也有利於諸侯們對外的擴張,這在戰國時期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秦國強大的原因。

  • 13 # 小小小打工教書匠

    從秦國所處的大環境來說,戰亂頻繁,人口多寡是實力的象徵,而人口需要糧食來養活,因此,重視農業能提高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從而能提高人口數量。而商業在當時的環境下,對核心資源糧食並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

  • 14 # 宇哥198412

    歷朝歷代滅亡都是農民起義加外族入侵,但農民起義是主要原因,農民為什麼起義,主要是吃不飽飯,為什麼吃不飽,都被地主,官僚,剝削走了,即中間層佔有的太多,比如明朝末期,國庫空虛,皇上手裡沒錢,農民吃不飽飯,錢都到了中間層那裡,就是奸商,地主,貪官,他們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蛀空了國家,然後農民起義重創朝廷,再加上外租入侵滅亡,所有隻有打壓中間層,讓農民得到實惠,國家才能強大

  • 15 # 湘西悠悠明

    重農抑商好不好得結合當時的歷史具體的看。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天下。農業發達意味著可以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輸出穩定的賦稅。且老百姓安土重遷,非常穩定,便於朝廷管理。綜上原因可以迅速使得秦朝強大。而商業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和不穩定性,商業的發達也是建立在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農業的支撐,商品交易何以實現?且商人投機倒把和唯利是圖的屬性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不利於朝廷管理。所以,不僅是秦朝,中國古代大部分朝代都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

  • 16 # 瀟家三少

    秦國建立到滅亡一共建立了37代君王,在那亂世群雄,四面楚歌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戰役,秦國經歷過無數次戰況。

    長年征戰,穩固軍心,後勤至關重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動亂的年代,必須要儲備足夠的糧草,才不會有後顧之憂。勢必秦國要進行改革。

    秦孝公的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農抑商,首先廢除以前的井田制度,重視農桑。

    只有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民心才會所向國家。

    百姓透過開墾田地,增加糧食的產量,提高經濟水平,國家才會慢慢強大。

    這對當時的秦國發展有重要意義,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

    秦國為了強大,重示農業。圍繞糧食生產所釋出一系列的法令,從稅收、糧食價格、保護糧食,積極發展生產等各方面提高農業和副業的產量,有利於百姓的休養生息,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為日後軍事發展奠定堅石的基礎。

    秦國一掃六國,完成了統一霸業,開始了新的篇章。

  • 17 # 檸檬雪糕

    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是小農經濟,社會的根本需求是糧食,所以重農是必須的。如果要重農,就一定是鼓勵人們開墾種田,不可能大力支援商業,因此就形成了重農抑商的現象。國家糧食生產多,人口增長就快,有人就有軍隊,就能養活眾多人才,進而能制定一系列適合戰爭的先進制度,良性發展,最後國家實力增強。

  • 18 # 花影動

    【重農抑商】重視農業,抑制經商的意思。

    秦孝公時期秦國的國力衰弱,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增加了生產的積極性和提高了生產力,國家透過地租的形式徵收了一部分糧食,使得秦國得以休養生息,一度扭轉了秦國衰敗的局面。促進秦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 19 # 歸去來2019

    吃飽了穿暖了才有心思去想統一六國的事情,只要統一了六國,其他國家的錢都是秦國的了,還用得著去和別國做生意慢慢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極神話中的“雀不飛”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