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李文彬531

    打罵式教育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不懂教育的家長,太過自私,心中幾乎沒有孩子的粗魯型。另一種就是渣子孩子,必要時可以採取的被迫行為,不為過,恰到好處也是有意義的。不過打罵式教育終歸效果不好,多少也會留下後遺症!

  • 2 # 芊寶的成長記錄

    今年孩子的家長會上,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髮表他的一些感想,我想正好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吧。

    首先,打罵是不對的,不能不分場合時間地點的打罵,這會適得其反;

    那麼,完全不打罵行嗎?當然也要因事而異。適當的批評肯定是需要的。但也要點到為止。因為孩子也是有思維的,會反思。

    “胡蘿蔔加大棒”。家長一片譁然。

    我想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這個孩子的想法值得我們深思。打罵不是目的,只要能解決問題,因勢利導,豈不更好?

  • 3 # 李志勇LZY

    在過去愚昧無知時代,

    可以使用打罵式教好。

    世襲各種觀念社會文化;

    教育說法各有很深道理;

    全新時代出現困求多元;

    各種派別還不續正棄誤;

    普同家長老師難育孩子;

    天地物人陳新觀念續真;

    宇宙時氣水性情意給正;

    世界才能共同教育好後。

    原論不足古道未日,

    打罵教灌無理胡來,

    建議政教回用然力,

    存認相符文明育良。

    若發表,供參考。

  • 4 #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們常規意義理解的打罵,意思是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就要以打罵的形式,讓寶寶害怕然後改正,其實這做是不對的,有的孩子很頑皮,怎麼講道理孩子都不聽,那麼可以適當的“打”寶寶,比如打孩子手心、打屁股等,家長也要掌握好力度,主要是起到威懾的作用。

    而長期的打罵,對寶寶來說,無論是身體還是內心傷害還是很大的。

    1.身體傷害

    有的父母常在吃飯時或晚上睡覺前打罵孩子,使孩子食慾大減,飢一頓、飽一頓,同時精神緊張,睡不好覺,夜裡常做噩夢,甚至在哭叫中驚醒。時間一久,由於經常飲食不足、營養難以全面,再加上晚上休息不好,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和身體健康會受到嚴重傷害。特別是一些心理自制力較差的家長,一生氣就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照孩子打去,打時只顧自己解氣,沒輕沒重;有的用手還嫌不足,甚至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往孩子身上打。這時如果孩子馬上認錯或有人勸解還好,打幾下完事;要是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一些家庭悲劇也就在此時發生了。所以打罵並不能解決問題。

    2. 智力影響

    美國新罕布什州大學的科學家施特勞斯等人研究發現:從來沒有捱過打或極少捱打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常捱打的孩子好得多。究其原因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語言上的交流,確實能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那些不捱打孩子的父母是透過更多地向孩子講道理來控制孩子的舉止行為。同時,父母對孩子的體罰越少,他們刺激孩子認知能力的機會就越多,孩子的智力發展就正常,顯得聰明可愛。

    3.心理偏差

    孩子說謊動輒捱打,那麼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瞞過或騙過一次,就可以免受一次身體“痛苦”,時間一長。就造成孩子說謊的壞習慣。

    4 . 懦弱

    經常捱打的孩子,見父母如“虎豹豺狼”,不管父母要他(她)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只是乖乖的唯命是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容易自卑、懦弱的不健康心理。孤僻:孩子經常捱打罵,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罵他(她)時,更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自感“低人一等”,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從而不願與大人挨近及交流,也不願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性格上顯得比較壓抑、沉默和孤僻。

    5 . 固執

    有的孩子經常捱打罵會產生逆反心理,故意用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東,他(她)偏要西,存心與家長作對、讓父母生氣;有的孩子則越打罵越不認錯、犟勁越大,甚至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粗暴:孩子模仿性強,在家遭到父母的打罵,他(她)常常會到外面打罵別的孩子(尤其比自己小的孩子)。有專家指出: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作用。

    所以遇事家長要冷靜,武力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與孩子平心靜氣的解釋,孩子是會明白的。

  • 5 # 電視欄目剪剪看

    我們中國人有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都當個寶了,可能是應為社會的關係吧,現在孩子難養,古的時候都是放養式的。現在的孩子在學校稍微磕碰一下就有家人去找老師學校。老師一稍微嚴厲一點學生就哭,真的教育在這樣,老師上課就不敢怎麼教了,只能去學校外在搞個培訓了,古人說的那句話真的很不錯,教不嚴,就要打。當然也只是給與警示的作用...

  • 6 # 免費課程

    絕對不行……一個人的經歷是對人生最大的的影響。 打罵式的教育只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不會起任何作用。反而會對他後期成長 一種自卑 一種內向 一種叛逆 奠定了基礎。做人的基本原則都會誤入歧途……走向捷徑!打只能用在特殊情況 !教育上是堅決不可以……人性最弱的地方就是不懂!等你打會了 也會對人生產生一種負面的錯覺 要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兩面的

  • 7 # 小妍子m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處於一種唯自己中心的狀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是特別的寵溺就是打罵,處於這兩種極端的方式。但是,任何一件事,太過極端都是一種傷害,雖然以不同的方式,但是結果卻是一樣的。溺愛和打罵兩種教育方式,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那麼,無論是打罵孩子或是溺愛孩子,都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這兩種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的呢?

    一、過分寵溺

    1.獨立生活能力差

    很多父母在家裡,習慣幫孩子把所有的事都做好,甚至規劃好一生。孩子在這成長過程中,沒有經歷過事情,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霜雨打。坐享其成的孩子,永遠都不會明白獨立對於一個人生活的重要性。

    2.自私虛榮

    孩子的自私其實不在於孩子自己,在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過分的寵愛孩子,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教育反而縱容,反而以此為傲,在孩子的心裡,自己就是全部,當然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

    3.以為別人對自己好都是理所當然

    之前聽一同事說:她的一個大學室友,在宿舍裡面大喊,在家,家裡人都讓著我,你們憑什麼不讓著我。

    我不知道說這樣的話,她是以什麼樣的勇氣說出來的,但是足以看的出來,在家裡,所有人都是以她為中心,被人對她好都是理所當然的,只有對她好才是對的。溺愛和打罵兩種教育方式,說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二、打罵孩子

    1.缺乏安全感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處於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會很自卑,沒有自信。孩子受到父母的打罵,性格上大多數也是很沉悶的。一旦有一天孩子內心被完全觸發後,這樣的孩子爆發後是很可怕的。

    2.脾氣不好

    快速發展的時代,父母忙於各種各樣的事,沒有耐心。對於孩子犯錯後,很多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儘管不是孩子的錯,也會撒氣到孩子身上。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和父母一樣,脾氣很大,長大了就有能力了,不必這樣被接受,在一次的嘗試過後,像是過了癮,慢慢的脾氣越來越不好。

    3.性格偏執

    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性格容易偏執,長時間處於一種緊張的環境中,加上父母的打罵,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不好,甚至經常和父母吵架,容易形成偏執叛逆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對父母的無聲反擊。

    教育孩子的方式千千萬萬種,適合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但是一味的打罵或是寵愛,傷害的還是孩子,父母教育孩子還是重於引導

  • 8 # 有想法就去執行

    打罵式教育孩子是不可取的,孩子迫於對你打罵的恐懼才聽從於你,不是發自內心對你的尊敬和信任,這樣對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不好的影響

  • 9 # vlog阿宇

    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和作用,教育孩子不是現在家長的高姿態去教育,而且要跟孩子做朋友,現在平等的基礎上跟他進行心理疏導,從小教他講道理。

  • 10 # ChenEr狗

    小錯誤可以糾正,糾正不好耐心勸導,屢教不改適當打罵,注意力度就行了,誰小時候不是熊孩子呢,誰沒捱過打了,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打罵都是可以避免的。

  • 11 # 房產見習者小鄒

    這是沒有用的,現在的孩子接受到了太多的外界資訊的干擾,也更有個性和早熟了。而父母採用暴力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這種做法很容引起逆反心理,更多的要平等對待,只有這樣才能瞭解孩子在想些什麼,不然治標不治本,以後一定會爆發出更嚴重的後果。大禹治水,旨在疏導,而不是堵住;而且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要讓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對培養孩子的思維是很重要的。

    有些錯需要他們自己去犯,自己去承擔,自己去解決。就想燭火燙手,只有真的燙到了,他就聽話了。不是不管,而是小事不管,只提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換取孩子的信任。在大事的時候,你才有發言權,他才會聽,去理解你說的,而不是一味牴觸,或者逆來順受。我們要培養一個有獨立思想且思想正確的孩子,讓他選擇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而不是沿著我們設定的路線,做一個人偶。不過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讓孩子們尊敬你,適當的威懾是要的,誰讓現在的孩子太皮了,控制度就好。

  • 12 # 鄉村小晨碩

    首先打罵孩子這句話就不對,大人是給孩子做的榜樣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跟大人學的,有時候家長的一個口頭語孩子就可能跟你學,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說的也不對,孩子的學習不好有的家長就會說,我小時候學習就不好咱家沒有這個基因給自己找理由,家是給孩子溫馨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援!而不是嚴厲的家教,

  • 13 # 蘇音資訊

    對孩子打罵式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素養不高的表現,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少兒心理學的角度去用科學的方法,讓孩子不失自尊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父母的言行就是給孩子的示範。

  • 14 # 紅微微

    感謝邀請:打罵式教育,通常是指孩子做錯了事或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就以打罵的形式,讓孩子害怕然後改正或以打罵的形式讓孩子長記新發狠讀書等。我不太認同這種行為,有的孩子很頑皮,怎麼講道理孩子都不聽,那麼可以適當的給予“懲戒”,比如打孩子手心、打屁股等,家長也要掌握好力度,主要是起到威懾的作用,切記不可將孩子打傷。而長期的打罵,對孩子來說,無論是身體、智力、性格還是內心等等傷害都是很大的。所以遇事家長要冷靜,武力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與孩子平心靜氣的解釋,多和孩子談心、交流,要批評與鼓勵相結合, 孩子做得好的要多表揚。孩子總有一天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的。同時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做用,決不可在孩子面前吵架、打牌、賭博等。只要家長帶好隊,孩子會一天比一天懂事,一天比一天優秀。

  • 15 # 老農園地

    【打罵孩子:要麼懶惰,要麼無能!】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有什麼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教育和修養。

    子不教,父之過;女不學,母之錯。孩子不僅僅是一張白紙,還是可塑性最強的靈長類動物。你平常說什麼,做什麼,教什麼;他就學什麼,說什麼,做什麼。

    打罵是見效最快的硬手段。孩子不聽話,來點硬貨,立竿見影。

    打罵也是失效最快的假把式。用得越多,副作用越大。就像稻草人,見怪不怪;就像紙老虎,越嚇唬,越反動。

    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幸福;失敗的教育都是千篇一律。

    有句著名的口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在這裡借用一下:再打不能打孩子,再罵不能罵孩子。

    設身處地,我們也曾是孩子。

    換位思考,我們也不想被人打罵。

    轉變方式,辦法總比打罵多。

  • 16 # 西望陽關

    時代不同了,現在如果經常打罵式的教育,非但幫助不了孩子,還會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有些家長說,我們那個年代,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老師用教鞭抽,家長用拳頭揍,不也過來了嗎?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有幾個孩子,多的八九個十個孩子。家裡大人忙,孩子都是老大照顧老二,老二照顧老三。學習好不好,家長顧不上。還有,那個年代大家都生活比較困難,貧富差距差不多,沒有過高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求不是很高,家長對孩子也要求不高。孩子做錯事了,學習退步了,吼上幾聲,踢上幾腳,孩子倒也皮實,不敢反抗。

    現在的家庭,大多數都是一個孩子,甚至兩個家庭就一個孫子,都是“太上皇”。從小養尊處憂,溺愛慣了,養成了孩子“以我為中心“的思想。受不苦,受不了氣,逆反心理強。一旦父母批評嚴厲些,就反擊對抗。有些甚至絕食、出走,走極端。長期的溺愛,形成了孩子脆弱的心理。其次,現在的孩子就業的負擔和壓力比以前大多了,家長更是著急,時時刻刻督促孩子學習。家長若不耐心去引導,採兩打罵式教育,極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人格波動,性情變壞,毀了一生。

  • 17 # 星星爸爸愛旅遊

    首先給出我的回答:打罵式教育對孩子教育的弊大於利!

    首先,打罵教育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呀很容易受到外界一些干擾和傷害

    其次經常性的會導致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 18 # 自由飛翔的鷹1

    男孩子還是要捱打,在用嘴解決不了的時候,捱打的男孩才能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關鍵還是要看人,上等人自成才,中等人教成才,下等人打死都成不了才!大部分孩子都是中等人,需要啟迪教化,包括適當的捱打!

  • 19 # 盜夢琢影

    些許會有一些幫助,也取決於孩子本人,因人而異,但打罵體罰的做法是錯誤的、也是不可取的,教育小孩的辦法很多,都可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沒有必要用錯誤的辦法,

  • 20 # 孩寶小鎮親子閱讀

    前天晚上,當看到女兒又一次把我剛收好的玩具丟得滿屋都是時,我無奈的嘆了口氣,讓她把玩具收起來。

    可她卻像沒聽見一樣,依舊在看動畫片。

    心裡的怒火“蹭”的一下被點燃,我壓低著嗓音對她說:“把玩具都撿起來!”

    誰知她不僅不聽,還朝我“哼”了一聲。

    我被她的態度徹底惹惱,怒火終於壓制不住,如狂風驟雨般爆發了。

    我先把她拉過來,對著她屁股就一巴掌!

    女兒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就撕心裂肺地嚎了起來。

    我聽著她嚎,火更大了,順手撿起幾個她最愛的玩偶,通通扔到陽臺,憤恨地說:“這麼喜歡亂丟東西,還不收,那就都不要了,扔掉!”

    低頭看到她的鼻涕和眼淚糊了一臉,小臉哭得通紅,我瞬間既後悔又自責:我這是怎麼了!怎麼又失控了?

    我蹲下去緊緊抱著孩子,眼淚也止不住地流起來。

    這樣的事不是第一次了。

    我明明很愛女兒,卻總會在氣頭上變成一個壞媽媽……

    為什麼我會控制不住自己?

    02

    孩子行為有偏差,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改正。但為何大多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發火,對孩子又打又罵?

    真的只是因為孩子有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之所以總忍不住,深層次的原因有以下2個:

    (1)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中的很多人,從小是被父母不同程度打罵長大的,包括我自己。

    我們的父母用這種方式管教我們,等我們有了孩子,也用同樣的方式去管教孩子,並不覺得有問題。

    著名影星趙薇曾在節目《天天向上》中,自爆自己曾體罰過女兒小四月。而她小時候,也常常因為頑皮,被媽媽又打又罵。

    節目《超級育兒師》中,一個二胎家庭更是誇張。被外婆打罵長大的年輕媽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女兒,女兒受媽媽影響,常常用“打人”的方式對待弟弟。

    一代傳一代,代代竟相同,這就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最近很火的鐘南山院士,曾在接受《大家》欄目採訪時說到一件事情。

    鍾院士小時候頑皮,中飯在學校,但他沒有交錢到學校,而是買零食。

    被父母發現之後,他以為大難臨頭,但身為醫學專家的父親,沒有打罵鍾南山,而是問他,“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你做得對不對?”

    他思考的結果是:說實話、做實事。

    於是,他現在成為了那個我們都知道的鐘南山院士。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我們影印了父母的行為,轉而又將這種行為用在孩子身上。

    打罵這種暴力教育行為,是會代際傳承的。

    (2)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多數父母都會時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為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巨大的生活壓力,使我們變得焦慮,充滿怨氣。

    孩子的一點行為偏差,都能將我們激怒,成為打罵他們的藉口。

    回想那天晚上,其實在我打罵女兒之前,就因為老公只玩遊戲不做家務產生了很大怨氣。當再次看到孩子亂丟玩具,我立即想到了我一個人辛苦收拾屋子的畫面,那一瞬間,怒氣就被點爆了。

    於是我把這怒氣撒到女兒身上,她成了被遷怒的替罪羊。

    所以,當我們的負面情緒達到“閾值”,我們就很容易仗著孩子對我們的愛,放心的讓情緒失控,將負能量轉移給孩子(弱者)。

    03

    但事實上,這種失控式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有害無益。

    育兒先育己,只有我們先改變了自己,才可能去改變這種近乎病態的不良教育方式。

    首先,我們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

    有些人是急性子,有些人是慢性子;有些人開朗,有些人內向;有些人思維發散,有些人專注度高……

    不同的孩子必然會產生差異,但這些卻不能用來判斷孩子的好壞,更不能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就上升到有問題的高度。

    此外,我們還須清楚一件事:打罵,無助於孩子改正錯誤!

    打罵只能取得眼前短暫的效果,長期根本無效,所以才會有人說:“這孩子說/打了多少次了,就是不聽。”

    而且打罵會使孩子變得叛逆、自卑、有攻擊性、甚至變成反社會型人格,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專注力,使孩子產生學習障礙。

    只有記住了這兩點,我們才能在下次情緒失控前,為大腦爭取到幾秒鐘的自我覺察時間。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壞情緒時,最聰明理智的方法就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了這麼一個概念:冷靜期。

    也就是,處於激烈情緒中的大腦是“爬行動物腦”,無法理智思考問題。此時,需要給自己一個“冷靜期”,把壞情緒處理掉,使“動物腦”變回“理性腦”,這樣才能避免自己情緒失控。

    具體怎麼冷靜呢?

    書中給出的建議是:躲進衛生間,或者其他使你感覺放鬆、安全的地方,總之要離開現場。

    之後,我們需要立刻對腦子裡不斷被放大的負面情緒喊“停!”

    什麼都不要想,讓大腦先空白幾分鐘,直到感覺自己沒那麼激動後,再思考:這個事,究竟是孩子本身的問題,還是我自己的情緒在作怪?

    因為“我不行”這種糟糕無能的感覺,會使人產生巨大壓力。

    但接納壞情緒不等於給自己找藉口,比如“如果不是這道題太繞,我就不會……”

    如果這樣想,下次依舊會情緒失控。

    正確的做法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比如給老師打個電話問一下,或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當我們能理智的開始思考,併成功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我們就獲得了正確處理情緒的成功體驗,下次就很難再會選擇用失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04

    那天晚上,女兒看到我哭了以後,她自己反倒先停止了哭泣。

    她用手小心翼翼的替我拭擦眼淚,稚嫩的聲音對我說“媽媽不要哭……”

    那一臉疼惜的樣子,加重了我的愧疚,我誠懇的對她說“寶貝,對不起,是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這麼對你……”

    誰說孩子是這世上最調皮最難管的人?孩子其實是這世上最溫柔最大度的人啊。

    我們無法替孩子擋住路上的所有風雨,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我們情緒好,孩子的人生就不會差。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我們就是在反省中不斷的修煉自身。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曾說:“一對優秀的父母會用心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而不會打罵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愛他,呵護他,重視他,尊重他。

    這些不僅是孩子長成參天大樹的珍貴養分,也是我們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

    請放心,孩子是不會被我們愛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破解尷尬的聊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