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摘星
-
2 # 親子成長系列報道
缺愛分為缺乏父愛,母愛,情愛。
爸爸對孩子的重要性是很多家庭很容易忽視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是由媽媽陪伴長大的,爸爸陪孩子的時間很少,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父親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父親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父愛關係著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缺乏父愛如同孩子成長中缺“鈣”!
母愛就像一個人身體內好的基因,它讓我們具有好的身體素質,能夠擁有抵禦自然界不良事物侵襲的免疫力。母愛是最充沛的營養,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人格素質的優劣和強弱。
愛情是人類而不是動物的情感,因此對於一切處於愛情狀態下的男女,愛情具有責任要求,不僅對下一代,對愛情的另一方,這樣人類才能正常延續;愛情具有道德要求,愛情雙方必須符合社會道德的一般規範,這樣人類才能有序生活!一個人只有建立科學、理性的愛情理念,才會真正體驗到愛情的魅力。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
記得以前心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孤兒院裡剛出生的一個嬰兒,只是給其餵奶喂水,而從來不抱孩子,這個生命很快就夭折了,我把這歸為最大程度的缺愛。
缺愛若發生在生命的早期,比方說0到3歲,往往這類孩子的父母呢,是冰箱父母,通常冰箱裡是有菜,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是沒有溫度的,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呢,可能會有三大類的問題發生,最嚴重的就是精神病,就比方說,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等,第二類是人格障礙,就是各種人格障礙,相對輕一點的呢是神經症。
最重的這類,容易患精神病的呢,往往伴有家族遺傳史,直系親屬裡都有不正常的病人,尤其是母親,如果有問題,往往會製造精神病的孩子。
第二類就是人格障礙,這類人呢,可以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很多種,他們也表現得,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說邊緣型的,他就通常會有以下幾大特徵。通常體驗到情緒調節的困難及不穩定的情緒。行為調節方面有困難,表現為極端有問題的衝動行為,第三,認知調節方面有困難,在壓力情境下有時會導致出現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覺方面的困難。四是自我感覺調節的困難,第五是調節人際關係有困難。
分裂樣的人格障礙的一個特徵,就是淡,不願意跟任何人聯絡。比方說,他缺個東西,他寧願打的去買,再回來,他也不願意跟身邊人借。分裂型的人格障礙,一個字就是怪,他的行為很怪異,比方他要向你借東西,同你鬼扯半天,然後才說出他的意圖。
如果早年缺愛不太嚴重,即便父母不管,還有直系親人相對關愛,他表現的就是神經症的症狀,比如說抑鬱症、焦慮症。
以焦慮證為例,兒童焦慮症往往分為三型: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社交性焦慮。分離性的焦慮,多見於學齡前期的兒童,當與親人分離時產生不切實際的,反覆擔心親人可能會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因而表現過分的煩躁或者驚恐不安,持續要求待在家裡,不願意離開親人,不願意上幼兒園或上學校,勉強送去,也是表現哭鬧掙扎,並有軀體不適,如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慌氣悶等,病程可持續數年。
過度焦慮反應:表現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不切實際的煩惱。如擔心完不成學習任務啊,擔心學習成績差呀,怕黑暗呀,恐懼孤獨啊,常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鬧情緒,表現不安焦慮煩惱,本病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女孩較多,病前性格為膽小、多慮,缺乏自信心,對事物反應敏感,同時有睡眠障礙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的症狀。
社交性的焦慮,又稱迴避性障礙,每當與人接觸談話的時候會緊張,害怕、侷促不安,幼兒當接觸的陌生人或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會出現持久而過分的緊張不安,煩躁焦慮的情緒,甚至採取迴避行為,此類患兒恐懼上幼兒園怕見老師和同學,若父母強行送去,由於焦慮心情,常孤獨一人站在牆角,表現出社交和適應方面的困難。
所以說一個孩子,0到3歲的撫養異常的關鍵。因為我們人類,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我們在越小的時候吃喝拉撒睡,所有的都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幫忙,就是說這個第一撫養人是我們早期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如果頻繁地換撫養人,這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也就是說缺愛,他就很難,對人建立信任,很難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難有穩定的情緒。所以說,當媽媽的,如果你決定要孩子,一定要克服萬難,在0到3歲的時候陪伴他。有句話說要想孩子獨立,首先要他依戀,有很好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這是他以後建立親密關係,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這些後面都很難建立。所以說,心理的高樓大廈也是從生命的早年開始的。
-
4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缺愛的人,通常會在成年後,去向別人索取關注,缺乏安全感。
小周在公司,總是用過度的熱情去幫助新同事,比如在同事來之前,自己會把同事的工位收拾乾淨,為同事整理好各種工作上的資料。
而在下班後,小周也會時不時地給同事發訊息,問他在公司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或者還會主動告訴同事有關自己的事情,為的是讓同事對他有進一步的瞭解。
而當同事沒有做出迴應時,他就顯得很惱火,先是乞求,然後發出不再照顧同事的警告。
你可能會有疑問,小周為什麼會這樣做?
其實,小周面對同事的不迴應,會變得焦躁和不安,是因為他強烈需要被關注被理解,他心裡的潛臺詞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還是對我不冷不熱?”
這是因為,小周與母親是典型的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在嬰兒時期,小周的母親對於他的情感需求,並沒有做出有效的迴應。相反,母親的遲鈍或拒絕,常常讓小周感到挫敗、失望和憤怒。
比如說,小周餓了哭鬧,但是媽媽沒有察覺,此時,小周便會更加撕心裂肺的哭喊,讓媽媽來關注到自己。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年後的小周內心極度不安,他無法跟人保持界限和距離,他需要的是時時被關注,跟人膩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
這就是缺愛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些嚴重缺愛的,會造成人格上的一些障礙,使得他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母親要親自撫養,並且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樣,孩子就會形成健康的人格。
-
5 # 夢之覺
因為缺愛,在索愛的路上吃盡了苦頭!依賴,糾纏,易怒,說話傷人,總希望對方關心自己...最最嘲諷的是缺愛的人往往吸引的也是缺愛的人,正所謂“同類相吸”,所以互相索取,離愛越來越遠!剩下的除了天天生氣,天天吵架,甚至當著孩子,或者說孩子也一樣缺愛!
當有一天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才深刻反思!是長期生氣帶來內心及身體損傷,常常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由於原生家庭的教育缺失,新生家庭又缺乏對愛的理解,計較太多,怕付出.
當傷害痛徹心扉時,明白想得到愛要付出愛,想得到關心就要先學會關心別人!缺愛的孩子大多婚姻不幸,但只要發現問題,早一天改變心態,多學習,讓愛有一天再回來吧!
-
6 # 知我心理學
“缺愛”帶來的心理問題,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童年時期。我們來看一看對於孩子來說,缺少家庭中來自撫養者的愛,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中的愛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家長(父親或母親)角色的缺失,和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更常出現的是來自父親的情感上的缺失。這裡我們重點聊一聊,父親角色的缺失所帶來的“缺愛”,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圖自Chinh Le Duc)
父母角色的缺失,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父母角色的缺失,意味著一方或雙方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
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父親角色的缺失,如父親是積極的物質與經濟提供者,而母親是孩子生活主要的參與者。因此,我們著重談一談父親角色的重要意義。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家庭的參與不僅僅是“養家掙錢”,而體現在這三點:
1. 直接互動:比如語言交流、做遊戲,等等;
2. 可及程度:當孩子需要父親/母親時,父母是否總能積極的迴應?
3. 提供資源:父親/母親是否滿足了孩子成長所需的資源,比如有形的食物、或無形的教育投入,等等。
調查顯示,在父母雙方都工作的家庭中,父親和孩子的直接互動時間通常只有母親的三分之一,可及程度也不如母親。
在這種“父愛不足”的環境下成長,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呢?
l 性格上:
父親,透過與孩子打鬧類的遊戲,會“啟用”孩子: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更勇於面對挑戰和壓力。這部分的缺失,可能會導致孩子在陌生壞境中缺乏安全感,缺乏超越極限的勇氣,和抗打擊的能力 (Paquette, D. 2004)。
l 認知和行為功能上:
研究發現,得到父親較大程度的參與,會讓孩子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父親在成長總參與程度不夠的孩子,在社會適應、友情、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 (Pougnet, 2011)。
l 精神健康上:
在抑鬱症的發病率上,與父母都有正常的參與度相比,成長在父母雙全的家庭中、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是正常水平的兩倍,這一數值也高於單親媽媽撫養的孩子 (Wilcox, 2013)。
此外,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也更可能有物質成癮(比如酒精、毒品等)、破壞性行為、衝動和品行障礙方面的問題 (Lamb, 2004)。
l 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上: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與女性形象,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去愛一個人的方式。
研究發現,如果父親在家中與母親分擔家務,女孩長大後,會更自信、更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對自己有更高的發展期望(Croft, 2014)。
而如果父親總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女性,不論是冷暴力還是行為暴力,也會讓孩子潛意識中認為這些行為這是親密關係中可以存在的部分,在未來他們遭遇、接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除了父母的參與度外,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是否有足夠的關注,也是決定孩子是否缺愛的重要因素。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很多時候,父母會注意到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比如飢餓、生病,但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
當孩子和父母談論自己的情緒時,父母迴避、批評或否認孩子的情感需求:“你太敏感了,別老想這麼多”、“怎麼老哭鼻子,太脆弱了”、“我都供你吃、供你穿了,你還想怎樣?”
這種情感忽視,會對孩子的情商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
1. 難以識別自己的情緒:
在成長過程中,一個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會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孩子因為被小朋友欺騙而哭泣時,對孩子說:“你現在是不是很失望?”,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失望”,不是簡單的“不舒服”。
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無視孩子的眼淚,或者譏諷孩子的軟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對自己的情緒感很陌生。
2. 不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教他們如何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在長大後,他們就會很難正視自己情緒上的需求,在情緒不佳時,也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
3. 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因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情感上的關懷,在長大後,他們會認為別人也無法在情感上支援他們,因此不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這種不信任他人的行為行為,會進一步讓他人遠離自己。
4. 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即便能注意到,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人調節情緒。
因此,作為父母,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不夠的,如果可以的話,儘量多陪伴在孩子身邊,參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遊戲;在孩子表達情感需求時,給出足夠的關注和鼓勵,幫助他們認識和調節自己的情感。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長在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
以上。
-
7 # 巴巴二姐
兒童時期愛缺乏甚至缺失,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主要的心理問題如下:
第一,缺乏安全感 由於從小缺少父母的愛護,長大後會一直缺乏安全感。
第二,不自信甚至自卑 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夠優秀,不如他人。
第三,性格敏感偏激 缺愛的人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會激動,對別人的話或態度非常敏感。
第四,孤僻 在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內向甚至孤僻的性格,他們不善於人際交往,也很難交朋友。
第五,內心脆弱 長期缺愛的人,即使表現的再如何堅強,他的內心世界也是非常脆弱的,遇到重大打擊,比常人容易崩潰!
第六,情感障礙 從小缺愛的人,成年後往往會出現情感障礙,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當中,極易患得患失!無論面對友情,還是愛情,一旦建立了關係,往往全心全力投入,但很容易受傷!
第七, 容易自責 一遇到不好的事情,非常容易後悔自責,認為都是自已不好,從小就沒人喜歡我,什麼也做不好!
第八 ,消極 悲觀 缺愛的人遇事容易看不好的一面,常常表現的消極悲觀,甚至認為自己不會幸福!
缺愛的原因很多,如果有條件,孩子還是放在父母身邊最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愛,甚至什麼,都無法替代父母的愛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的地方!
-
8 # 黃小骨
1:低自尊,很多事明明自己不開心,也不會說出不滿,只會壓在心裡。
2:不喜歡示弱,永遠都固執己見,他們最相信自己,總是沒法全身心相信別人。
3:常常口是心非,心裡在乎,嘴上也要說不在乎。
4:敏感,脆弱,一旦受到傷害,會在心裡記很久。
-
9 # 暖心理
提到缺愛,我們往往想到這樣兩個方面:缺少親情——父母之愛,缺少愛情——男女之愛。而從小缺失父母之愛的人,往往也會影響到他後期的愛情態度。
從小缺乏父母關愛的人會怎樣呢?先來看幾個文學形象。《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據說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無父無母,是個孤兒,自然談不上享受父母之愛,顯然是個缺愛的孩子。這個明顯缺愛的孩子看起來無所畏懼,強大得無與倫比,但是卻有一個軟肋,那就是特別在意有人瞧不起他。在西遊的過程中,如果有哪個妖精故意刺激他,喊他“孫猴兒”、“弼馬溫”,他立刻大為生氣,反應強烈,每次都衝動得大動干戈,使降妖計劃常常因此而泡湯。可見,孫悟空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強大的外表下其實有著一顆自卑、自戀的心。當這個傷痕點被刺激後他奮起反擊,大開殺戒,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降妖除魔,更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沒有人愛我,所有人都瞧不起我,我必須全力保護自己!”這正是缺愛的人慣有的表現之一,自卑、敏感、脆弱、攻擊。
再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自幼喪母,雖有賈母疼愛,但總覺得寄人籬下,孤苦伶仃,也是缺愛的典型。《紅樓夢》第七回有個情節,林黛玉看到周瑞家的送來的宮花,冷笑道:“我就知道麼,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呀!”林黛玉不會相信:事實上,薛姨媽慷慨大方、菩薩心腸,送花時專門叮囑周瑞家的“送林姑娘兩枝”;周瑞家的送花,也只是按姑娘們所住的房間遠近依次送來,根本不存在“挑剩”的問題。但在黛玉這裡,她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我寄人籬下,遭人嫌棄,沒有人會真的關心我愛護我,所以送給我的花肯定是最後的、最不好的,是別人挑剩的。”在送花這件事上,她把這樣的心理投射後再認同回來,確認自己是孤單可憐的。這又是缺愛的人往往具有的心理表現,自卑敏感,孤獨自憐,並一再把自己的這種感覺透過事實來確認。
而生活的事實也告訴我們,那些從小失去父母或者雖然父母健在卻嚴重缺位的孩子們,都會程度不同的留下種種心理創傷,影響到後來的生活。這些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表現出這樣幾種典型的心理問題。
1、缺乏安全感,對人對事都持有戒心,有的會有嚴重的恐懼心理,如黑夜恐懼、社交恐懼等。
2、自卑,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值得被讚美的,如果被人讚美,會懷疑對方的誠意。
3、孤僻、冷漠,因為不相信,所以用孤僻冷漠來對抗外界 、保護自我。
4、依賴。與孤僻冷漠相反的另一種表現是過分依賴對自己好的人,而且緊緊抓住,唯恐失去,結果往往會給對方以束縛感甚至窒息感。
5、脆弱、無助感。因為缺少力量支援,所以遇到困難會有習得性的脆弱和無助感。
6、愛情往往遭遇挫折。由於自身力量不足,愛的能力缺乏,還由於對愛的過度攫取和對分離的恐懼,常使得缺愛的人在愛的過程中中途夭折,而這反過來又加重了其對自身的懷疑。
除了以上種種,缺愛的人根據自身特殊狀況 ,往往還有一些其他的個性化表現。這些表現又往往會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障礙和陷阱,而能夠幫到他們的就是反思自我,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從而發現自己曾經的缺憾和不足,努力成長,成為一個內在力量充足的人。
-
10 # 大魚心理諮詢工作室
1. 一旦別人對自己好,就會“愛上”對方。哪怕,在一起並不十分幸福,也不能下決心分開。
2.習慣於討好他人。有些人在討好他人之後還會伴有自責,但總是控制不住要討好他人。
3.很難直接向別人表達憤怒,而是將攻擊指向自己。很多不是自己過錯的事情也一直歸因為自己的錯,不斷的自責。
4.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不斷退讓自己的利益,不能建立清晰的“邊界”。
5.不斷的需要別人證明“愛自己”。容易懷疑對方,同時又在不斷的“證明”中導致對方不再愛自己。
6. 很難接受分離。很典型的是不能接受異地戀,即使是短暫的異地戀,一旦脫離面對面的關係,就無法感受到愛。
7.對自我價值的否定。認為自己活著給別人添麻煩,甚至自己的出生就是個錯誤。
8.很難建立親密關係。不斷找到“渣男”“渣女”,很難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
9.要麼控制對方要麼被別人控制。只有在控制的關係中才能找到安全感,要麼表現強勢控制,要麼弱勢服從。
10.討厭孩子。無法從和孩子的互動中感受到愛和親密,害怕和幼小生命的互動。
-
11 # 是安久吖
缺愛的姑娘,如何獲得幸福呢
一定或多或少都覺得自己從小就缺愛吧?
因為缺愛,想必也過得很苦惱吧? 首先我要說明,這是轉自冷愛,可能並沒有你想要的“乾貨”畢竟乾貨吃多了也容易噎著,偶爾還是要來一碗雞 湯潤潤喉。
但我還是希望它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一點點改變。記得以前在知乎上看過一些類似“從小缺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提問。
底下回答的人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大概有那麼幾個:
“可能比較會拒絕,也會覺得別人對你好都是有所圖。
“就是一直很想很想,找一個可以什麼都說的人。”
“戀愛會很沒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愛我的人推開。”
“感覺全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不信世間的情愛,只信手中的金錢。”
人生已是如此艱難,我就不再散播負能量了。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一 “從小缺愛,從小缺愛的人(一般缺愛的女生居多),要麼很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要麼在進入親密關係時總是表現出過度索取或極其自卑,因此在開啟兩性關係的時候很容易吸引渣男/渣女。
這種缺愛潛藏的不安全感帶來的第二大危害是,只要別人給予她一點體貼和關愛,她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全部託付出去。格局卑微,直到消耗完自身的吸引力跟價值,被拋棄。
即使難得遇到真心喜歡自己的人,也會控制不住把對方作跑。嚴重的話,甚至會因此不再相信愛情,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從小缺愛( 至少女主是這麼認為)的女孩會有怎樣的人生。
女主松子從小父愛缺失,而導致了她長大後想透過戀愛來彌補。然而就是這份過於卑微的愛,使得她任人擺佈,毫無尊嚴可談。最後她絕望、自我厭惡,覺得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而選擇了自殺。
這是一部帶有荒誕色彩,同時又夾雜喜劇元素的悲劇,看後讓人心情沉。
這不禁讓我思考- -個問題: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能獲得幸福嗎?我覺得影片正是想以松子的故事告誡大家: 不管你有什麼理由恨,請放下。不要用那些恨來阻礙自己心靈的成長和成熟。放下一路上積累的傷害。傷害總會有,- -生之中難以避免,不要攜帶和累積,而要主動清理和放下。不要一直向外界索取,愛,做一個自己就能給予真愛的人。只有這樣,松子才會開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不會再透過自虐獲得那一點點賴以生存的清白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睜開眼睛,學會愛別人,也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畢竟,只有原諒了這個世界,才能不再去交換愛,而是學會給予愛。
如果你還是覺得因為缺愛而在各方面都過得不順利,那麼可以試試下面我給你的這些建議:1.從小缺愛,容易不接納自己,或者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希望拼命努力想要優秀到完美,以為這樣就能得到關注和關愛。
那麼從現在起,你要承認自己需要愛、渴望愛的衝動,不刻意把自己看低,也不過度追求完美,因為這樣只會令你活得更累2.如果你暫時還是不能放下對父母的怨恨,那就接納這種怨恨吧。
因為怨恨的反面,是我們對父母愛的渴望,他們是我們此生最親的人,想要他們的愛,這沒什麼不對,只是還需要明白,他們從小得到的愛可能比你更少3.停止向父母索求小時候沒得到的愛,也停止向他人索求。讓自己生髮出照顧自己和給予自己愛的能力。因為在那個時候那種情況下缺失的愛,已成過去,是永遠不可能補回來的。4.警惕自己的愧疚感。
因為很多缺愛的人會把原因歸咎於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很容易對父母和身邊的人產生強烈的愧疚感。嘗試跟父母或者可靠的朋友交流,把自己的愧疚感表達出來,可能你將發現,他們會告訴你並不需要愧疚,因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5.從小缺愛,影響最深遠的是長大後的親密關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戀愛經歷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那你務必先停下來調整自己,不要再急於進入下一段親密關係,不然又會給自己和對方帶來新的傷害;6.如果可以,先讓自己努力成長為一個具有愛的能力且自愛的人,然後儘可能和一個小時候充滿關愛的人戀愛結婚生子7.與上一條相反,不要輕易和一個原生家庭問題比你更大、同時自己又不自知的人進入親密關係,因為他會耗竭你,讓你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問題,哪些是他的問題8.如果你很不幸曾經歷過非常糟糕的親密關係,那麼你可以自己去反思總結一下,但是我是被什麼吸引而進入這段關係的?然後又是因為什麼限制了自己離開這些糟糕的關係呢?9.如果你也已為人父母,那麼我相信你能更好地理解你的父母。但是希望你對自己既要放鬆也要留意,要寬容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因為父母未曾治癒的傷痛,會很容易傳遞給孩子,然後孩子又會歸結到自己身上,這樣對孩子也不公平。10.萬一你曾遭遇過父母長期的精神虐待或身體虐待,那麼我在此慎重地建議你去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因為那些創傷太強烈,你一個人難以面對,,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忙。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成長感悟總結出的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最後,願我們都可以盡情地歡笑,一起勇敢地去生活。
✌✌✌
-
12 # 平陵公子
1.自卑心理
2.悲觀主義,鬱鬱寡歡
3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4自閉,甚至抑鬱
-
13 # 靈之24
嬰兒生下來就期望得到關愛,特別是母親的愛,親人抱她,給她愛撫,她是能感受到的,會開心,會享受這種愛。如果一個人缺少愛,她長大了會極力地尋求安全感,尋求關注。孩子調皮搗蛋也是有這方面的原因,他們得不到關愛,得不到認可和關注,所以用這種方式去尋求安全感,尋求家長和老師的關注。
缺少愛,得不到關注的人容易形成內向的性格,不敢隨意相信這個世界,不敢過多地表現自己。因為在她的世界裡,她是不被人認可的,這個世界跟她合不來,所以久而久之也會變得不自信,產生自卑的心理。
缺少愛的人不敢表達愛,不敢追求愛。因為愛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他們很少感受、學習別人表達愛的方式,也不相信愛的力量,所以他們不坦露自己的愛。所以除非遇到真愛,雙方能真切感受到對方的喜歡和需要,他們才會去表達,去追求。
缺愛的人也有愛的能力。多關愛別人,關愛這個世界,你也能感受到愛,補充自己內心的那部分空缺。
-
14 # 段王爺的憂傷
缺愛這一名詞 不能對其進行總體來講 ,不是大而化之,而應該把它進行具體化來分析,我透過我自身的理解 把它主要從四個主體 來進行分析:
第一:孩子的方面來講,兒童在成長的過程當中 如果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她的性格是不完善的,要麼少年兒童他可能會比別人更早的成熟,當然 這也容易走向極端,會使少年兒童脾氣變得暴躁,你可能會使用的兒童變得內向,因此他們在社會適應方面是存在 一定問題的,更有嚴重的是因為缺少父愛和母愛 走向極端而造成會造成一些犯罪現象。
第二:缺少戀愛,到我們成年之後 我我們必然需要接受來自異性對我們的愛,我們也要學會產生愛情,那麼如果缺少愛情的成年人,他會變得孤獨,也會造成一些情感上的缺失,造成社會適應不良,因此到20多歲的時候 我們必然需要的是親密之感。
第三,中年危機,年危機其實是指成年人在40歲上下所面對的一種危機感,準備去改 只有來自於家庭事業父母孩子等一些綜合的壓力,如果這時候的成年人缺少愛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壓抑 ,容易造成抑鬱症。
第四,老年人缺愛,現在社會當中容易出現的一些 比如說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很容易造成老人的心理問題,比如說老人的心裡孤獨感,心裡抑鬱,還有很多老人 因為心裡的鬱悶而有自殺的現象 也存在。
-
15 # 變亦不變隨心如初
缺乏安全感,孤獨…不喜歡被人說教,冷漠、別人對我好我就對別人好,在感情中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在社交、情感中不能、或不善於把握尺度!
但事情總有兩面,另一面…缺愛的人,表現跟如上往往相反,正因為知道缺失的重要性,所以會更懂得珍惜,比旁人有更深的領悟,敏感的心、會有意識去在自身情感和對下一代教育、參與中去儘量避免這種情況!
缺失、還會產生出…濟世情懷,更懂得、理解、包容、體諒他人和換位思考,更熱愛生活!感激珍惜他人的付出。
-
16 # 糖糖52022
我小時候在我爸媽那裡得不到認可,可能在他們那個年代孩子是沒有什麼特別獨立的思想的認可父母就可以了,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有任何的問題在我思想上面也好我學校裡面的也好都不會在他們那邊得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解決,比如說我小學換牙的時候牙齒是暴牙在學校裡面經常被同學嘲笑,可是我和我爸媽去說的時候,希望我爸媽幫我把牙齒做矯正的時候,我爸媽的態度是哈哈大笑跟同學的態度是一樣的!所以在那之後我再也沒有跟任何人訴說過我內心的痛楚,可以自己解決的絕對不會讓別人去幫忙,我想缺愛的人一般很難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因為還不起。我們寧願自己去做寧願自己累一點苦一點也不想把這個事情告訴別人,或者是因為這個東西欠別人一個人情。我現在的生活就很漢子很獨立。不需要別人。
但是缺愛的人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愛。我們更能發現別人的善良更容易發現別人對我們的好。會可能加倍的還回去。但是在感情當中缺愛的人很容易被騙,因為一點點的感動就會讓這個人上勾,會沉迷,但往往接受的越快傷害也來的越快。
-
17 # chaichai12138
會想對方喜歡我們什麼,如果我以後改變了,對方還會喜歡我們嗎?
別人稍微對我們好點,會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都給對方。
要是對方發現我原本不是這樣的那會怎麼想?
-
18 # 娘娘說
正好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那我今天就以他為例說說吧。
一、 每個人都像是一張完整的拼圖,有的人小時候因為家庭、成長環境、社會等眾多因素丟失掉了其中的幾塊拼圖,在長大的過程中,就要想辦法尋找這些丟失的拼圖,也就是說丟失的越多,需要尋找的就越多。所以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了總是要拼命的索取。認為對方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但其實索取和給予都是互相的,要的越多就必然要付出很多。如果只要不給,很多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二、 缺愛的人也缺乏安全感,當一個人被滿滿的愛意包圍的時候,是最放鬆自在的狀態,像剛出生的小貓小狗,像襁褓裡的嬰兒。當一個感覺不會被愛被保護的時候,就會自動開啟防衛機制,會對周圍的一切風吹草動非常警惕,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把自己包裹起來,避免跟人產生過於親密的關聯,恐懼親密關係。
三、 缺愛的人總是易怒的。能夠好好說話的人大都是已經對自己的情緒管理駕輕就熟了,但很多大人,因為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遇到問題了家長沒有好好溝通,長大了自己就很容易複製家長的做法,變得容易激動、愛哭、會摔東西、會大喊大叫、容易崩潰。
-
19 # 沛澤媽讀心理
孩子幼年時缺愛會導致他成年後安全感缺失,先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她說自從記事開始,父母就在吵架中度過的,有時一家人做在一起吃飯,不知何故,父母就吵了起來,父親一把將桌子掀翻,她恐懼的躲在牆角,連哭都不敢出聲。如果她哭出聲,就會被父母打罵,她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裡是多餘的。
後來,同學的父母離婚了,她與媽媽生活在了一起,但父母之間因此財產問題,依然糾葛不清,兩個人成了仇人一般,母親的床頭旁會放一把菜刀,來防備父親,父親曾將房間裡的物品點燃,差點將房子燒掉。
在父母爭吵、被父母冷落的環境中長大後,同學的婚姻也很不幸,她說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的婚姻也會像父母的婚姻一樣,所以,對老公很不信任,三天兩頭查崗,一見到老公與哪個女同事走得近了,多說幾句話,心裡就緊張,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因為同學總是疑神疑鬼,導致她與老公的關係也很緊張,多次鬧過離婚,過得很不幸。
其實,我們成年後的很多心理問題,都與幼年時的經歷有關,一個從小沒有被關愛的孩子,長大後,他會變得冷漠,不知道如何去關愛別人,或者有人關愛他時,他會非常依賴,為了維持這種被關愛,甚至會放下自己的尊嚴。
-
20 # 心夥伴
缺愛一般來說,是個體在小時候沒能得到足夠的關注與照顧,從而導致的心理缺陷,當過分被父母或是家人所忽略的話,他們會對這種小時候缺失的東西有著格外狂熱的嚮往與追求,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如此說,越是小時候缺少的,就越要在長大後拿回來,這是每個人的心理最想要的。
而小時候缺愛的人,他們會在長大後過分的去追求愛,同時,他們不會把這個當成對等交易,而是一種嚴重不對等的付出,嚴重缺愛的人,會不計辛苦的為別人付出,並且不求回報,當對方回報了他一點點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在小時候,他們付出同樣多的東西,家人往往是不會給予任何回覆的。
對人類來說,愛是必不可少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而在這個社會體系中,有友情,有愛情,有親情,這三者最核心的紐帶都是由愛構成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愛,那麼他的心裡會變得格外的孤僻,並且脆弱,他們往往試圖對外表現出強大的內心,但這都是假象,他們極度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愛護。
其實跟缺愛的人做朋友是比較簡單的,但做情人也許並不是太合適,你只需要給他們一點甜頭,他們就會回報10倍,因為他們感受到自己在你心中是有地位與價值的,這讓他們無比自豪與興奮,而當這種人成為你的情人後,他們也許會過多的干涉你的隱私,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失去你。
回覆列表
看缺愛的年紀吧。
童年缺愛的後果是不自信。一定是我不夠好,不漂亮,不優秀,不乖,不然爸爸怎麼會走呢?長大以後即使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說“你很優秀,你值得一個好男人”,然而還是早早找了個看似父母雙全,自身能力卻很差的男人來麻痺自己,讓自己心安。
少年缺愛的後果是冷漠+偏激+自私。“我不想吵架,你不值得,反正男人都靠不住”,“我又不需要家庭,更不需要愛,這些虛偽的東西只會透支女人的生命和精力”,“你解釋那麼多幹什麼?你本來就不是我男朋友啊!”
綜上,缺愛的人都蠢,還自封有雙慧眼比別人看得透。她們只見過人性的醜陋卻以為那就是人世的一切。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