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讓生活更有趣

    小說與歷史是兩個概念。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如果胡編亂造和歷史事件出入太大那就是亂改歷史。其實這些人是沒資格篡改歷史的,因為她們再怎麼胡編亂造真實歷史還在那,史書是早就定格的,結局也是早已註定的。

    主要是現代好多人看小說容易當真,尤其是涉及歷史的。近幾年流行什麼穿越文,也流行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而創作。

    如果人物事蹟和歷史事件相差不大那就是藝術加工。如果歷史朝代一樣,人物名也一樣很多事件也一樣,但是人物結局,歷史大事件改動那不就是改編歷史嗎。現在人喜歡看網路小說,很少有人看史書,因為太枯燥,太沉重。但是又偏偏容易把小說當真,尤其是以歷史人物為主人公的,因為這樣加強了人物的真實性,讀者不由自主的把作者塑造的人物性格自動帶入歷史原型中去。如果這個歷史人物本身是個品行差的人,經過作者洗白,有的讀者就會認為史書造假云云。

    希望以歷史當創作背景的人能尊重歷史人物原型,能尊重歷史,可以藝術加工,但不要顛倒黑白。

    也希望最好是架空歷史,這樣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然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還要分的清才行。

    歷史一般要看正史,歷史記載官專業,要相信專業和官方版的,野史一般沒有太多的考證,業餘的,部分還帶著個人感情色彩。小說基本是作者個人的想法,是不能當做歷史根據來研究的,很多負責的作者自己也標明故事情節虛構。

    古代沒有現在發達的神器,所以文章基本靠文字描述,但內容絕對考究,不是會寫幾個字就是先生,就是某某大家的。古代的作家們也好,史官們也好大多是很負責的,文學功底隨便一個都要耍現在某某家幾條街。

    歷史和藝術本身就存在差別。哪怕是史書,都會根據需要和受到史官的主觀影響而降低一定真實性。更何況是小說。

    再有,既然是以小說為名義釋出的作品,那就意味著出版方,作者和讀者都認可了這只是藝術作品。是藝術作品,就必要經歷一些藝術性的加工。

    神話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樣是小說,只是作者不詳。但因年代久遠無從考證,很多人將某些神話故事情節錯以為真。而事實上,每一個認真講故事的人都從未想過要篡改什麼。

    但是,總有人會想:如果情節被改動,而讀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看了小說,會不會造成這位讀者對歷史的誤解?

    對此我想說,只有尊重歷史,才能以其為養料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所以,根據需要稍做改動而又詳細備註的古代小說,這樣的作者我認為更應該被肯定。

    綜上所述,古代小說不算篡改歷史,小說中的素材他是為了創作的需要有意合理安排的。

  • 2 # 青風講電影

    誤導肯定是有的,如果孩子一出生你就給他看的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後期也沒有很好的教導,孩子們可能會覺得曹操就是大壞蛋,但是事實上,曹操雖然有黑點,但是不至於像三國演義那樣。

    對於小說來說,作者傾向那一邊,那一邊就是好人。羅貫中當時的社會,劉備是皇族,擁劉抑曹也就成了正常的思維,但是它是扭曲事實的。《三國演義》普及之後,大多數人裡潛意識裡三國演義的事件就是歷史事件。甚至我學歷史之前,我也以為三國演義就是歷史。

    所以說像這種比較普及的書,一定要給孩子予以正確的引導,萬不可直接把書給他,讓他看。影響最深的就是《四大名著》這四本,說實話都是小說。在讀書之前一定要說明白,要不然誤導是肯定的。

    建議:書,一定要看。但是看的方式和思維一定得正確。小說就是小說,歷史就是歷史。

    我這有幾本可信度比較高的書:《史記》《資治通鑑》可以去看看,適當做做筆記。四大名著看個劇情就行了。

  • 3 # 風月蒼龍

    影響是一定會有的,但是作為家長的告訴孩子,動畫跟現實是有區別的,小說跟歷史也是有區別的,就算是影視作品跟歷史及原著也有區別,讓孩子在看東西的時候能提出疑問也是一種鍛鍊,在以後工作生活中這種鍛鍊能提高對人,事,物的判斷與選擇的正確性。

  • 4 # 高小炮聊歷史

    小說和真實的差別總是很大,包括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也都只是小說充滿了什麼東西,就像我要對一個三國演義,你說沒有上映這裡不沒有溫酒斬華雄沒有草船借箭,沒有恐懼,這樣有意思嗎?所以說小說就是用來娛樂一下,沒有必要深究三國演義裡,鄒圩鎮史上是一個很大氣很儒雅很傻託的一個人吃人,文武全才包括孫厝席捲江東是個了不起的人,孫厝時候,扶弱孫權悲劇吵吵火燒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但是小說裡的周瑜太過小氣,動不動就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其實當時諸葛亮初出茅廬上海建工這和身經百戰的周瑜沒法比此人出太大,所以還是要正確,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小說,只是小說不是歷史。還是要孩子多看一看,正式電視上,有些東西,畢竟是電視,他不是正式的小說。

  • 5 # 大妮談古今

    小說與正史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有的小說是以史事為載體加以再創作,甚至只是基於某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所創作的小說,至於細節甚至為了吸引眼球而虛構。有的脫離歷史本身客觀的歷史真相,如果這本書外表披著歷史的外衣,但內容已經南轅北轍,這種書不讀也罷。讀正史可以給人以智慧品讀現在關照未來,特別是年齡尚小的孩子如果常看脫離事實真相的小說會在內心形成抵抗源,在讀到正史的時候不自然就會牴觸。

    當然不是說小說不能讀,而是要有分辨心,別讓廉價文學因為某些私利或者偏見而貽誤後人。

    所以在自身沒有分辨能力的時候又沒人引導引起誤會的可能性很大。

  • 6 # 老徐-婧堯爺爺

    答案是肯定的。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這種趨勢更甚!就是加上了影視作品的渲染!從這裡說到演員的起到了不可推御的責任!影視劇的編劇責任更大!切不可胡編亂造,禍害後人!

  • 7 # 臥牛說歷史

    小孩子麼,不用要求太多,知道岳飛是大忠臣,秦檜是奸臣,知道大致的朝代順序、歷史名人,就夠了。

    至於明辨是非的能力,歷史真不一定比小說更好。

    更何況,讓孩子讀書,是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硬灌知識,否則哪怕把二十四史都背下來,也不過是個復讀機,又有何用?

    家長是領路人,監督人,讓孩子自己往前走,偶爾走歪了,你再出手,其他的交給孩子吧。

  • 8 # 孤罔炎史

    題主的問題真的很好,我的答案是:一定會有誤導。但誤導有多嚴重,又該如何引導可能才是作為家長更關心的問題(因為本人偏好三國曆史,所以會全程使用三國的例子)。

    所以,先來講講小說具體會有哪些誤導:

    1、 捏造歷史事件,或者張冠李戴

    比如過五關斬六將這件事就是歷史上沒有的。關羽掌中兵刃應該是長矛一類的武器而不是宋代才出現的偃月刀。

    華雄是被孫堅殺的,蔡陽是被劉備殺的,都沒關公什麼事情。

    事件錯誤,其實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小的問題。因為除了專門研究歷史真相的特定人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歷史更多時候只是故事。既然是故事,那麼誰講的精彩誰的受眾就多。小說肯定要比正史讀來更有趣,小說的魅力也就在這裡。透過精彩的設計,讓史書中乾巴巴的內容豐滿起來,讓史書中冷冰冰的人物鮮活起來。只要歷史的大方向沒錯,歷史事件的真假,其實影響真沒那麼大。

    真正有影響的是價值觀和歷史觀。

    2、 人物臉譜化,非黑即白的二元論

    在強烈的尊劉貶曹態度下,曹操從出場就是個奸詐的小人,劉備一直到死都是仁君。這首先就不符合人性,一方面人性是複雜的,在面對不同問題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的一面,曹操也有仁義,劉備照樣奸詐;另一方面,沒有誰生來就是好人或者壞人,人的性格特點、行事作風在受基因影響的前提下,同樣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改變。

    臉譜化背後是正統的爭鬥。而正統代表正義,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歷史觀。如果站在歷史長河去看待問題,那麼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才是真正正確的歷史觀,將歷史的發展不歸因於個人而是時代的特點。誰做的事情更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更有利於時代向前發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劉備的行為,在客觀上其實加劇了國土的分裂、人民的流離失所。站在這個角度,劉備還能被稱為仁君嗎?

    而且,更為深遠的影響是,一旦形成了臉譜化的認知習慣,難免會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形形色色自己認識的人打標籤,帶上不必要的有色眼鏡。這會影響孩子的交際,而走入社會我們更能發現,這樣的認知是害人的,因為根本不存在非黑即白。

    但是,如前所說,小說的魅力天然要大於正史,從可讀性上來看,小說對於孩子瞭解歷史反而效果更好。所以,堵不如疏,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閱讀小說很重要。有這麼2點可以參考。

    2、 演義歷史結合。講一些演義中沒有的趣味故事,比如曹衝用自己的破衣服來委婉勸誡曹操,不要因為馬鞍被老鼠咬壞就殺掉庫房管理者。讓孩子產生對真正歷史的興趣。

    破除了先入為主,再匯入史書,這就初步解決了孩子偏信演義的問題。其實,有這兩點基本就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可能在少年時期就具備成人的世界觀,小時候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礎。有了批判性思維,相信孩子們會得到快速而良好的成長,切忌拔苗助長。

  • 9 # 同看風雲

    小說和正史的出入較大,肯定會誤導孩子們認為這就是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本人在孩子時代就是這樣的想法,由其是在小學時代。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還是有限的。

    雖然當時沒有讀過這些古代小說的原著,差不多都是從影視劇中瞭解這些小說故事的梗概。

    但這些影視劇,大都是國家媒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改編的。裡面的故事、人物、事件情節和原著相差不大。

    再加上當時的知識條件有限,所以就一直認為,小說裡發生的人和事都是真實存在的。當時的社會場景就是這些樣子的。

    到了稍大些中學時代,就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古典原著。由於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就會對號入座的拜讀了這些大作。

    對裡面的人物、事件作了重點觀注。並隨著書里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喜怒於形色。跟著該高興的高興,該憤怒的憤怒。並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而一塊去探個究竟。

    我最先拜讀及最有興趣的就是《水滸傳》,是施耐庵寫於元末明初。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裡面寫了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透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鬥爭的生動故事。

    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

    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

    總共有120回本計,前70回講述各個好漢上梁山,後50回主要為宋江全夥受招安。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使我前些年注意到《水滸傳》的歷史原型。

    是北宋宣和年間,在山東水泊梁山有一夥以宋江為首的起義軍。根據《宋史.候蒙傳》、《宣和遺事》等記載原來主要有36位英雄。

    是一支縱橫幾省、轉戰南北的起義軍。後又據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宋江一夥終被招安。加入了宋軍征討方臘的大軍,在方臘被鎮壓後,宋江一夥又再舉義旗,最後還是被宋軍打敗,全部被處死的悲劇。

    宋江起義軍輕輕地離去,終究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無碑無墓,只有史冊中的隻言片語。

    後來,可能作者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的義舉。就根據民間傳說,結合虛構的一些人物、事件。作出了《水滸傳》這部鉅著。

    其實當了解歷史原型後,還是有些驚詫的。這與小說原著相差還是很大的。有些顧此失彼的感覺。

    其實,這種誤導也只是對真實歷史人物、事件、情節有些誤差。對虛構的部分有些信以為真。

    但正是由於裡面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豪俠義氣,同情弱者,匡扶正義等情節。

    裡面雖有些封建的東西,但對我個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性格的形成沒有什麼影響。

    在這裡,還是要感謝在我年輕時它帶給我的樂趣。

  • 10 # 何唐

    我認為是肯定會,我首先舉一個例子,以三國為例,作為小說演義的《三國演義》很少有人不知道,即便沒有看過書,電視劇,遊戲中出現頻道,而作為正史的《三國志》相比之下卻少有人讀,所以很多人會把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事情當真,比如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草船借箭等都是虛構的,而很多人卻把它當成了正史,比如關羽不用青龍偃月刀而是馬槊,諸葛亮也沒法借來東風,赤壁之戰是周瑜主導的,很多我們熟知的都不是真實的,不過,身為一個歷史老師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些考試都不考,那些虛構的部分初中歷史都不涉及,高中的孩子也有自己明辨是非的含義了,所以雖然會對認知造成一定的混亂,但是不會影響孩子學習歷史,反而會激發孩子對歷史的興趣,等到孩子讀完歷史小說後,可以給他二十四史,讓他對比的進行閱讀學習,這樣反而回會事辦功倍。

  • 11 # 杜du老師

    歷史是思想寶庫,裡面有成千上萬的悲慘或英勇場面吸引著人們。作為孩子也應該多瞭解歷史,讓他從歷史中學到英雄的浩然正氣,從而塑造它的優良品格。更何況歷史還能啟迪人的智慧。

    孩子瞭解歷史的途徑:看歷史書、聽評書、看電視、聽老師講……。那麼就看書而言,關於歷史方面的書,就有很多種。有正史、野史、小說……那麼對於圖書的選擇上就要充滿智慧。

    那麼我建議孩子應該多讀一些歷史名著。正史和小說的出入確實比較大。由於人的認知一般會有先入為主的思想,所以我覺得開啟歷史閱讀的正確步驟是:先讀正史,後讀小說。

    那麼為什麼有很多小孩子喜歡讀小說,卻不愛看正史呢?第一,正史裡面有許多的版本是文言文,還有許多是大量的文字,略顯枯燥和深奧,孩子們不願意去讀。小說,為何暢銷呢?在這裡我要舉個例子。因為人都是有好奇心的,人們對過去的歷史充滿著自己的想象。由於人類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所以總會想自己有一天會穿越。那麼穿越古代的歷史小說深受孩子和大人們的喜愛。但是一般穿越劇裡面和歷史出入相當的大,看完有可能在孩子心裡產生錯誤的認知。

    所以我覺得在小學期間,不建議孩子們看歷史方面的小說。如果孩子歷史瞭解得很多了,可以適當的去讀一讀小說,因為小說裡面的情節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古怪離奇。

    那說到底孩子讀哪些歷史書好呢?我認為應該多讀一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那麼在四大名著的版本上一定要認真選擇。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尤其重要!除了名著,家長可以輔助孩子們多讀一些關於歷史方面的漫畫,比如植物大戰殭屍系列的歷史書。關於你家孩子,選擇哪個系列的歷史書呢?

  • 12 # 羽扇觀

    這個問題吧,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個人認為小說和正史是相依相存的那麼一種關係。雖然會在一段時間內對孩子有些許的誤導,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並不是有害處的。

    一,小說是基於正史的基礎上所寫成的,可以說,要是沒有正史,那麼小說可能並不會像現在一樣蓬勃的發展壯大。

    譬如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被認為叫七分實,三分虛。他七分是根據正史而來的,三分是虛構。還有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都是根據正史來寫成的。因此來講,小說離不開正史。

    二,讀小說有利於培養孩子對於歷史的好奇心,從而增加他對歷史對興趣。

    優秀的小說所塑造的形象都是非常飽滿的,那麼這一系統色彩鮮明,形象飽滿的小說人物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之中埋下種子,他會喜歡上這些人物,從而會激發孩子去探索正史的興趣,讓孩子愛上歷史,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三,孩子是會成長的。

    孩子小時候閱讀的小說,閱讀的歷史人物。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所接觸到的東西會讓他對虛構的部分產生懷疑,懷疑變會引起探索,探索變會導致他對正史的接觸與瞭解。

    因此,讀優秀小說並不是有害的,反而是大有裨益的。

    最後,求關注啊[流淚]

  • 13 # 隨豫而安2020

    我覺得孩子學歷史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從正史看起,難免會覺得晦澀難懂,比較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了,才會有動力更好的學下去,而看與歷史相關的小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之一。畢竟小說裡的人物豐富生動,語音通俗易懂,更能被孩子所接受。

    記得我小的時候,不知道從哪看了一句關於劉秀的仕宦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話,從而開始對劉秀感興趣,去了解關於劉秀的歷史後來又擴充套件到對東漢初期的歷史,凡事由點及面,總得有個誘因,才能吸引你把這件事做下去。

    當然對孩子看的書也要進行一定的把關,那些毀三觀的書還是不要給孩子看,在給孩子看書的時候也要學會引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他分辨哪些是可以學習的那些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 14 # 一段硬木

    完全有可能,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對事物判斷能力的提高,再看正史便會慢慢得到糾正。當然也有不再接觸歷史而把小說演義當成歷史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古代教育以三字經啟蒙是由一定道理的,至少三字經已經基本概括了正史朝代的基本演化,在孩子尚在幼童期就具有了相對準確的歷史知識儲備。

    但是不管可能出現何種情況,也不論現代教育採取何種啟蒙方式,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都客觀存在,到了可以閱讀的年齡階段,不能不讓孩子看小說,相比於歷史知識而言,透過小說的閱讀,能讓孩子眼前開啟一扇與現實社會完全不一樣的窗子,透過它孩子們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樂趣。家長們切不可因噎廢食。

  • 15 # 收藏小齊哥

    首先我給你做一個肯定的回答,絕對是會誤導我們的孩子的。

    小說一定要演繹和杜撰,才能吸引人,小說是要在歷史的基礎上透過些野史和作者的誇大,讓作品更有吸引力。我不知道你們是什麼年齡段的。我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聽小說。《岳飛傳》《呼家將》《楊家將》等等,很多作品。後來聽《劉邦傳》《明朝那些事兒》等。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我讀了很多歷史的真實資料,以史為鑑,讀史有經驗。我發現我一個成人都會被小說和電視劇、電影誤導,更何況是孩子了。

    史官們把各個朝代皇帝的出生,大多數都有祥瑞之兆,或斬蛇或真龍附體,事實上歷史上草根皇帝都是被逼無奈,時事所迫。他們都是普通人。

    其實現在最可怕的並不是小說,而是有一些胡編亂造的歷史電視劇連續劇,又是穿越,又是上天入地的。古人也是人,在沒被寫入歷史之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將會成為一段歷史。

    呼籲我們的電視劇、電影導演。尊重歷史,傳承文化,以典為劇。

    為我們的孩子們創造出真正的歷史經典劇目。

  • 16 # 櫻花下飲茶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我比較認同馬未都老先生的這句話,歷史早已成為過去,真實的情況沒有人能瞭解透徹,只能透過史書裡的隻言片語來分析。

    正史可以作為一個大框架來構築歷史體系,哪個時間線,是什麼朝代,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是哪些人在推動歷史的發展,他們之間的有哪些愛恨情仇……

    不過,個人以為正史上記載的歷史是一副素描簡筆畫,很多時候看的是非常枯燥的,沒有過多的文字描述。而小說或者野史則是為這幅畫加上了色彩,如同一副放大鏡,將歷史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徵放大,根據作者的分析來對某件事的人物關係進行修飾,情節往往顯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讀者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瞭解和學習歷史的時候,可以把正史當成主幹,將小說當成旁支。沒必要去擔心所謂的誤導,學習的人只要架構起來了,重點是自己對歷史的思考,能為我所用就行了。

  • 17 # SGT軍士長

    這個問題確實不錯,我想說的是必然會誤導求學時期的孩子們。小說是認為加工過的,帶有各種藝術色彩的,比如說日常生活這塊,古人估計也只有皇帝的起居錄記錄比較詳細,老百姓生存都是問題,哪裡還有心思記錄自己的生活,何況歷史上也沒有哪個朝代完全普及義務教育,所以小說中常見的民生描述,用心的作者都是根據史料還原的。正史史書有些比較生硬晦澀,年輕人不愛看,而當下網路文學盛行,網上各種魚龍混雜的小說千奇百怪,為了博人眼球,虛構人物張冠李戴,如果讀者不假思考,當然是容易誤導。

  • 18 # 文史圭璋

    小說和正史相比,的確因為故事情節需要,進行了二次加工和創作。小說中的有些內容,的確存在和正史不符的情況,因此,存在誤導小孩的可能性。

    但這個問題,我們需客觀看待、綜合考量:一方面,作者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總會有意或無意地加入一些主觀感情和個人想象在裡面,小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可能無法分辨是非,不能辨別真實的歷史和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大多數小說,特別是歷史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歷史情況,如果能夠利用好,透過小說也是可以瞭解歷史的。

    小說的緣起

    我國的小說,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小說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本來是人們口頭相傳的奇聞異事,在文字產生後,有的被採納進入正史,逐漸固定化,而有的則繼續在人們口頭流傳,隨著流傳越來越廣,這些神話傳說的故事情節又逐漸豐富發展。

    “小說”這個詞最早出自《莊子》一書:

    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小說即瑣碎之言,非道術之所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道、法等學術派別活躍在社會中,小說家也作為重要的一個派別,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漢代史學家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可見,在古人心中,小說並不登大雅之堂,是一種比較不靠譜的文字記載。

    小說存在與史實不符的情況

    小說通常由民間私人纂述,而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為了博人眼球,作者往往不會去考察小說情節的真實性,而去刻意誇大歷史事實,有些小說甚至改寫了歷史事實。

    以我們比較熟悉的《三國演義》為例子,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因此具有很強的影響性。

    大多數人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瞭解,通常是來自寫本小說。可實際上,這本小說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寫成了一副老奸巨猾、城府極深的形象,但其實,真正的曹操並不是這樣的。正史《後漢書》中記載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正史中的曹操能文能武,具有雄才大略,是一位不可多見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

    小孩怎麼閱讀小說,才不至於偏離正史

    鑑於小說存在偏離歷史事實的現象,我們在閱覽小說時也要多長個心眼。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認知觀不夠深刻,價值觀還沒有成型,對真實的歷史也不夠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讓小孩閱讀小說,很可能會對誤導他們,讓他們把小說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情節當做真實的歷史事件。因此閱讀小說時,我們要注意指導小孩。具體怎麼指導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措施:

    第一,提前說明。在小孩閱讀小說時,大人可以提前告知小孩:此小說並不是正史,不等於歷史。

    第二,多方參考。在小孩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如果小孩對於某一歷史事件特別感興趣,可以給小孩講一講正史中相關的知識,讓他們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寫在最後

    其實,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小說,還是正史,都不能完全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小說中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二次加工,正史又何嘗不是?

    古代不論是官修史書,還是私家撰史,都是有人進行記載的,而人在記載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意或無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觀性。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正史也不完全可信。

    歷史學的意義就在於此,從紛繁複雜的史料中,甄別真假,只有將文字記載、口述史料、考古發掘、繪畫書法、歌謠題詞等各種史料結合在一起,綜合考察,才有可能相對真實的結論,才不至於和史實發生偏差。

  • 19 # 興海晨曦

    小說是根據歷史事件的文藝創作,與真正的歷史是有差別的。如果以小說來講歷史,那就會影響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 20 # 讀史的雲不棄

    如果孩子喜歡讀書,這點影響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消失,具體的影響你可以參考《水滸傳》和正史《宋史》對那段時期的記載的不同處。其中的出入還是挺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本農田能不能廢,廢了是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