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寒
-
2 # 笨笨熊QIQIXIXI
武則天的親信,狄仁傑和李昭德都勸諫過,內容大同小異:
如果陛下傳位給兒子(武則天有四個兒子,當時還活著有兩個,李顯,李旦。當然已經改名叫做武顯,武旦。老太婆清楚,只要她一嚥氣,這倆立馬會改回來),那麼陛下您還能以帝王之母的身份享受子孫後代的香火祭祀。
如果陛下立侄子武三思,我們可沒聽說過哪位皇帝給自己的姑媽立廟的,您千秋萬歲後就成孤魂野鬼了。
所以說,最後擊敗武則天的,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以父親的血統來確立家族體系,女人是從屬,即使你武曌女士再女神女王,也鬥不過。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再混得低三下四,也有人會傾心於他們,謀取一個擁立之功。這些人清楚,他們擁立李氏子孫肯定會成功的,只要等老太婆嚥氣就行。中國的文化傳統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
-
3 # 風姿隱龍
武則天首先傾向於傳位武氏族人,而不是自己的廢物兒子.
但是狄仁傑把話說過得很明白,你傳給武氏族人,人家以後供奉的是武式先祖,怎麼可能供奉你這個當姑姑的呢?只有你的兒子才會供奉你啊.武則天這才一語驚醒夢中
-
4 # 鮑中伍
武則天孃家人,如武三思等她也看得出沒幾個有治國之材,無耐不如還於婆家,生於死日後仍得李氏跪拜敬仰。注;由於時間久遠模糊記得一大臣(狄仁傑)力勸武則天禪位李唐一段:侄兒再親是孃家人,世間哪有給嫁出姑姑掃墓祭拜之事,自己不管生前如何,自己子孫待你百年了還會給你風光大葬萬世敬仰的。武則天聞聽此言如同針刺頓時大徹大悟,最終禪位李唐。
-
5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首先,愛護自己的幼崽,是所有雌性動物的天性。對於幾乎每一個女人來說,孩子永遠是自己的最愛,極少極少有例外。
無論是愚昧文盲女性,還是現代都市女性,無論是非洲叢林裡的女人,還是紐約大都市裡的女人,基本都很疼自己孃家的侄子,但要說疼侄子比兒子還疼,這女人絕對是極其罕見的變態。
所以,對於武則天來說,對自己兒子的感情,超過自己侄子的感情,不是實在太正常不過了嗎?(感覺通天帝國裡的武則天才給人一種君臨天下的氣勢,其餘的只讓人感覺妖豔)
尤其是,自從南朝的劉裕接受東晉的禪位之後,留下了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滅族前朝的皇帝。
東晉的司馬家被劉裕滅了。劉宋的順帝劉凖,被蕭道成逼著禪位時,知道自己肯定要被殺,哭著問讓了位能留條活命不,並且邊哭邊說“願生生世世勿復生在天子家”。此後皇族的命運完全類似,南齊末代皇帝蕭寶融禪位後被梁武帝殺死,南梁末代皇帝蕭方智被陳霸先派人殺死。東魏末代皇帝,元善見被高洋用毒酒毒死。西魏末代皇帝元廓,被宇文護找個理由滅族。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闡被他外公楊堅滅族。隋朝末代皇帝楊侑禪位後,被李淵害死。
一直到武則天的老公公那裡,無一例外,禪位的皇族都要滅族。侄子即位後,肯定要滅了自己兒子、孫子的全家。即使為了爭奪權力,自己可能殺死自己的孩子,但誰忍心讓別人殺害?就算為了保自己的兒子一條命,武則天也不會人侄子即位。
再者,就算武則天真忍心讓自己的血脈斷了,兒子死於別人之手,她也很難做到讓侄子掌權即位。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獨攬大權,進而登上皇位,靠的是宮廷的力量,而不是外戚的力量。
比如,呂布依靠諸呂在劉邦死後掌權。北齊的婁太后依靠自己婁家力量,權力一直比自己的皇帝兒子還大。楊堅靠楊家還有獨孤家的力量奪得了皇位,所以獨孤皇后一直大權在握,跟楊堅並稱二聖。
而武則天能爬上去依靠的是宮廷力量,外戚武家在此幾乎沒起啥作用,幾個兄弟侄子能居高位,還是自己上臺後提拔的。跟呂后、婁太后、獨孤皇后依靠自己孃家雄厚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語。
武則天要讓自己的侄子即位,必然要大肆擴張武家的權勢地位,不然上臺也坐不穩。但是官位永遠只有超編,而沒有缺編。你提拔一個武家的,就要擠壓一個別人的位置。
你個太尉當的好好的,願意讓給武三思嗎?我京兆尹乾的正有前途,願意讓給個武家的族人嗎?他上鎮將當的沒啥毛病,願意讓給個武家親信嗎?擠壓了人少了,人還敢怒不敢言,一旦多起來形成眾怒,大夥一合計反了他孃的,武則天只能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說,於公於私武則天不可能把皇位傳給侄子。
-
6 # 路衛兵
武則天稱帝后發生過兩次立太子事件,主角是她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兩次都有人站出來反對——第一次的代表是李昭德,第二次是狄仁傑。而且表達了基本一致的觀點,即皇位應傳與兒孫而不是侄子,因為侄子將來無法給她立廟祭祀。兩次建議武則天均表示認同。
代唐興周的第二年(691年),已成為武家法定繼承人的武承嗣看到了希望,指使王慶之等幾百人上表,請求廢黜皇嗣李旦,並立他為太子。為達目的,武承嗣還夥同酷吏來俊臣在外圍清除異己以推波助瀾。此事完全由武承嗣自導自演,並非武則天本意。彼時武則天稱帝不久,政局尚不穩定,主觀上應該沒有立武廢李的念頭,重用武承嗣等武氏宗親,也只是出於鞏固地位的需要。
王慶之等人反覆逼宮,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命鳳閣侍郎李昭德徹查原委。李昭德不加審訊便杖殺了王慶之,也讓武則天看到了事情的複雜性,即改變宗嗣傳承的難度遠遠大於稱帝的難度。而李昭德提出的姑侄不如母子,以及立廟祭祀等問題,也正是武則天認同和擔心的。她同時也開始擔心魏王兼宰相的武承嗣尾大不掉,所以依照李昭德的建議,免去其文昌左相之職。懷恨在心的武承嗣意圖打擊報復,被武則天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吾任昭德,始得安眠。”
武則天比較強烈的傳承武氏的想法,應該是在稱帝7年之後。痴心不改的武承嗣和同樣有覬覦之心的武三思百般遊說,武則天思想出現動搖。作為嘗試,她就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問題專門召開了一次徵求意見會。性格耿直的狄仁傑毫不留情地亮明瞭自己的態度,說武三思的能力不如已被貶黜的廬陵王李哲——即武則天的兒子、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然後繼續以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大道理說服武則天。結果一如從前,武則天悻悻罷會。不過沒多久,武則天便以晚上做的兩個夢——下雙陸棋不贏和大鸚鵡折翅——問詢狄仁傑,後者心領神會,對以無“子”可下和啟用武(鵡)氏二子(翅)。武則天就坡下驢,即刻召回李顯並立為太子,讓李唐序列迴歸。
象徵意義如此明顯且清晰的夢如果真的存在——二夢分別記載於《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也一定是武則天的託辭,所謂問夢、解夢不過是給狄仁傑一個再次說話的機會,亦即武則天認可狄仁傑召回李顯的建議。至於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肺腑之言,並非武則天做出改變的關鍵——畢竟李昭德7年前也說了同樣的話,而是武則天內心的變化。7年的經營仍是相同的結果,讓她意識到這種想法的執行難度——支援李唐正統的反對聲音不只侷限於朝堂內部,彼時後突厥可汗默啜也正以此為由出兵邊境,身後事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作為把持朝政近40年的皇后和皇太后,奪權稱帝是武則天長久蓄力的爆發。而且儘管改朝換代,但作為出嫁女的武則天,在序列上已經屬於李家而非武家,人們接受起來不至於太突兀。但要顛覆根本,改變皇位傳承的既有次序就不那麼容易了,也不是年屆75歲的武則天精力所能達到的。與其死後被清算,還不如順應潮流。武則天回對狄仁傑的那句“還爾太子”,實則包涵了諸多無奈。
-
7 # 手機使用者疑解
武則天是女人,而且是個相當聰明的女人。她雖然篡奪了李家的皇位,但她深深地懂得人老總是要落葉歸根。她必定是嫁給了李家,是李家的人。死後要與李家列祖列宗共葬一處,才是最終的歸宿。雖然武家在武則天稱皇時,曾多次向武則天提議,立武家的人為太子,為這事她的確煎熬了一段時間,多次對兩個侄子的考察,總覺得還是沒有自己的子女對她要敬重得多。所以曾立下的兩個侄子為太子,都被她一一的削減了。其實她心中早有了打算,只有立自己的子女為太子,才是唯一可靠之選。一來證明自己稱皇,是李家後代不稱職,怕李家江山難保。為了保護李家江山永垂千古。自己才挺身而出擔當起了皇帝的重任。武則天這樣做,一來讓武家無力反搏,二來讓朝中大臣對武則天的英明之舉,十分佩服,更加對她孝忠。
武則天臨死還分付自己要與李治葬一處,樹碑不刻字。一來她死後去見李家列祖列宗有個交待。表示自己不孝,實屬情非得已。是為了保護李家江山不被落入外人之手。李家列祖列宗如是原諒,就認可她,不原諒她就自己除名。
武則天是中國女姓的一個偶像。她的所作所為無不是中國女人的思想呢。就如當今社會,許多做兒媳的與公婆割死的冤仇,然而又有幾個兒媳不是教導兒女認祖歸宗的?又有幾個兒媳是把自己創造的財富分給孃家侄兒男女的?所以婆媳之間吵鬧歸吵鬧,認祖歸宗的思想是沒改變的。
-
8 # 笑嘗歷史百態
武則天不把皇位傳給武家,不是不傳,而是不能。
武則天其實很希望江山社稷在武氏手中傳承的,但武三思等人,還沒有那種魄力去掌控朝局。武則天曾為了讓武氏滲透的更深,蓄意擴大營州之亂的事態範圍,期望武氏實力能在軍方滲透的更深,掌控大局。讓其在政局中佔有一席之地。
晚年武則天比較疲憊,張易之與張昌宗走進了他的私人生活。這兩個人藉由武則天的寵愛,為所欲為,最終成為宰相張柬之逼迫武則天讓出權位給李家。
張柬之沉穩有謀,果斷敢行。年已八十有餘,但復唐雄心須臾不忘。早年任合州刺史時,便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相互有約:“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不久張柬之入朝為相,立即推薦楊元琰為羽林軍將軍,控制京城軍權。同時又陰結一些要害部門,伺機起事。
諸事安排停當,張柬之便率左右羽林軍五百餘人,直入玄武門,並派人強行從東宮找來膽怯疑懼的太子李顯,一起突入內殿。二張聽到風聲,慌忙從武則天房裡跑出來探聽情況,恰被張柬之碰上。張柬之毫不遲疑,即令就地處斬。然後直奔武則天的寢室長生殿。殿前侍衛環立拒進,張柬之鬚眉倒豎,大喝一聲“退下”,大踏步帶兵敲響了武則天臥室的大門。
武則天見人擾亂,遍問何事,張柬之說宰殺了造反的二張。此時武則天已經衰老多病,還想保持威嚴,命李顯回東宮。但沒想到張柬之強硬要權給李家。武則天無奈,自此皇權重新歸於李家
皇權不是私人物品,不是想給誰就給誰的。武則天不是不想傳位給武氏,而是不能
-
9 # 阿呆子
武則天執政晚年,將自己的兒子李顯召回神都,這預示著她將要把權力還給李家。雖然事情並不像她想的那麼順利,最終被逼退位。可還政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
武則天
很多人將武則天還政的原因解釋為廟堂祭祀,也就是死後的聲名。這一點其實是解釋不通的。假如武則天真的重視這個,那當初就不必建立武周,改朝換代了。如果說是晚年心思發生了變化,雖說情有可原,但還給久居神都的李旦就可以,為何還要還給李顯呢。再者說,此前武三思幾度謀奪太子之位,都沒有成功。這也側面說明了武則天是有傳位給武家的想法。
李顯
武則天之所以沒有將皇位傳給武家,其實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武家缺乏能夠繼承大業的人才。武則天雖然大封同姓王,刻意提拔武氏家族的人。可老實說,武家人多半是扶不起的阿斗,雖然在弄權方面還可以,但執掌朝政的能力確實不足。
二是呂后的前車之鑑。假如武則天執意傳位給武家,也沒有人能阻攔他。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時已經是武則天準備把朝政還給李家以後了,並沒有做太多提防。武則天雖然在位期間殺了不少李姓宗室,可架不住人多。憑藉武家的實力想要制約李家和心向李家的群臣還是非常困難的。一旦李家重新獲得政權,等待武家和武則天的就是呂后那樣的下場了。
武三思
-
10 # 社會生活博覽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她的老公李治死後,成功地以武氏代唐建立武周,作為掌握天下的一國之主,她也是很想像歷代開國皇帝那樣把他建立的武周朝傳之後世的,雖然前面也有很多人阻攔,李唐宗室也都會反對,但以她的手段和能耐,她也是可以消滅這些對手的,比如徐敬業反對武則天,很快就被武則天派人平定,但是武則天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多少人擋在他的前面,而是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阻擋她,這種東西就是倫理綱常。
武則天要把她的國號傳下去,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傳給他的兒子,再就是選擇傳給他的侄子,其實武則天是很想把皇位傳給她們武家人的,她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都很想接替武則天的皇位,武則天也很矚意與他們,武承嗣這個名字是後來改的,意思就是要承繼皇嗣,可能武則天從想當皇帝開始就有這個打算,所以她的一些兒子都被他打壓,而武三思等人都被重用。
武則天最苦惱的事,可能就是因為她是個女人,如果她是個男人的話,那麼她就可以讓她的兒子姓武姓,這樣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她的位子傳給兒子,但由於李唐王朝已經經歷了三代經營,在人們思想中已根深蒂固,他們的兒子們也都認為自己姓李,而不是姓武,本來更改國號就已經很困難了,再讓她的孩子們改姓,估計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反對,包括她的兒子們,即便她讓兒子們都改姓武,那麼在她死後,也無法阻擋她的兒子改回姓李,所以這才是武則天最無奈的事情。
既然讓兒子們改姓做不到,那武則天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讓她的侄子們接替她的皇位,這樣她的武周王朝就能傳下去,但是這個方法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就是血統不正。在中國古代,血統宗姓延續是統治的根基,武則天的統治當然也是以傳統的倫理秩序為基礎,如果讓侄子繼位的話,那麼在武則天死後,侄子們會對她感恩嗎?宗廟裡會供奉她的牌位嗎?她心裡沒底,而且武則天本就無情無義,她的兩個哥哥就是被她殺死的。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狄仁傑就曾經勸過武則天,武三思武承嗣是侄子,李顯是兒子,老去的人都是由兒女孝敬和供奉的,哪有侄子供奉姑姑的道理?何況你還有自己的兒女呢?
武則天想來想去也只好作罷,心想自己鬥天鬥地鬥人,一生從未輸過,唯獨無法改變倫理綱常,罷了罷了,還是讓兒子李顯繼位吧!於是李顯又重新成為太子。
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棒,從此徹底退出政治舞臺,但由於是他的兒子李顯繼位成為皇帝,所以李唐王朝也得以延續,而由於她是皇帝李顯的母親,她以前收拾過的無數政治對手也都拿她沒辦法,所以武則天做出這樣的選擇既是無奈之舉,後來李隆基掃除了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人的勢力,李唐王朝才真正的重新走向正規。
-
11 # QJQ西北偏北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女人。她作為一名女性在男權至上的社會中走到了權力的頂點。作為一個皇帝來說她也比大多數的皇帝做的出色,武則天老了以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而不是武姓宗族的人,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從朝政平穩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歸還雖然說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並且改了李唐江山為大周,但是歸根結底,武則天還是李氏中人。畢竟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是李治的皇后。在李治還當皇帝的時候,因為李治身體不好,所以讓武則天去參政,這是後宮干政,總體來說還是李氏皇族的私事。就跟現在的社會中有一個大公司,老闆病了身體一直不好,這時老闆讓老闆娘出來主持大局,下面的員工雖然覺得不舒服,但也算合適。後來就是老闆死了,老闆娘覺得自己的兒子水平太差,管不了這麼大的公司,當母親的繼續幫兒子管理公司,甚至把公司換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這些說起來都是老闆家族自己的私事。並且,老闆娘管理公司的水平還不是一般的好,公司在老闆娘的管理下業績越來越好,下屬連個反對的機會都沒有。在唐朝初期,儒家思想還沒有後世那麼大的影響力,李唐王室也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所以大臣對於武則天稱帝改號,都是可以妥協的,畢竟在誰的手裡打工不是打工呀。但這時,老闆娘老了,要退休了。老闆娘說不行讓我孃家人來當董事長?這底下的員工還不炸了鍋。你老闆娘當董事長可以理解,你讓你孃家人來幹,這就不是李氏的私事了,這是要公司性質的節奏。所以下面的員工都不會答應。從老闆到老闆娘到少東家這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最大程度,您這會直接把公司改了姓,這是員工不能接受的。這時朝廷的大多數大臣都還是李氏皇族的死忠,雖然跟著太宗皇帝打江山的那一輩老人死傷殆盡,但他們的後人還活躍在朝廷中。他們也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從魏晉南北朝到李唐都是世家宗族力量最大的時候。朝廷裡這些皇室死忠,不單單代表著自己的想法,也代表著自己所在家族的想法。這些大家族掌握著全國超過半數的力量,有的家族傳承幾百年,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他們之間掌握的實力是一股可以撼動天下的力量。正所謂“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所以武則天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不單單是考慮自己的喜惡,也要考慮這些世家大族的意見。李唐建立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共同的選擇,只有李氏做帝國的主人才能平衡到世家大族的實際利益。而你武則天的家族在這些世家大族眼中只不過是個暴發戶而已,你一個小小的暴發戶也要當我們主子,這是這些大族不能允許的。你要是敢讓你武則天的孃家人上位,不用李氏皇族動手,這些世家大族就跳著蹦著起來造反了。所以,從朝政平穩,國家安定的角度來說,武則天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2.從人倫道德來說,兒子總比侄子好
年老的武則天面對帝國繼承人有兩個選擇,一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二就是傳給自己孃家,武姓族人,那麼這武姓族人裡有兩位表現的尤為急切!就是武三思,武承嗣兩人!但武三思,武承嗣兩人根本沒有一點點做皇帝的潛力。他們不學無術,仗著自己是武則天的侄子,揣摩武則天的意思,一天到晚溜鬚拍馬,諂媚至極。對於如何管理一個國家更是一竅不通。相比而言後來的皇帝李顯就出色太多。就在武則天對於自己的繼承人糾結無比的時候,武則天的親信大臣狄仁傑對武則天說“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用人倫親情打動武則天。武則天想想自己的侄子,又想想自己的兒子。得,肉還是爛到鍋裡吧。於是就打算立李顯為皇帝。武則天是一個出色的帝王,她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作為一名上位者,無論做什麼決定,她都要進行多個角度的考量。把政權還給李氏是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對各種利益集團最好的交代。能夠把權力平穩的過度給繼任者是武則天考慮的首要因素。顯而易見,武則天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樣的做法也讓她在歷史上留下了好名聲。也給本來就在風口浪尖的武氏家族留下了最後的一點希望。以上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受累指正。謝謝! -
12 # 青史老哥
答案說穿了,其實很簡單。
↑武則天的遺產還是給了兒子↑
我們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是一家億元規模公司李氏集團的老總,你的老婆很強勢,最終搶奪了你的所有資產,還把公司變了名字——武氏集團公司。
那麼,問題來了,公司的接班人,是讓老婆和你生的幾個兒子當呢,還是讓老婆娘家人的後代當?
你老婆會讓小舅子的幾個孩子當接班人呢,還是讓自己的兒子當?
答案是很明顯的:肯定讓自己的兒子當啊。
為什麼?
因為你兒子再怎麼無能,親媽就是親媽!而小舅子家的那幾個娃,人家有自己的親媽親爹,如果拿到了鉅額財產,人家會孝順你嗎?或者,人家會更孝順誰?
如此簡單的人性問題,反而成了制約武則天武周王朝夢想的攔路虎。
↑武則天一生強悍↑
這個歷史上最強悍的女強人發現,自己再怎麼強悍,也過不了這一關。
正如狄仁傑等人提醒她的:當您百年之後,武三思當了皇上,他在太廟裡祭奠的是您?是李氏祖先?還是他們武家的祖先?
“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武三思那時候不把您請出太廟就不錯了!
而且,為了平息政治潛在隱患,恐怕武則天和李治所生下的皇子們,全部都會被武三思殺死!
到時候就是天下大亂,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開始血拼,看誰活到最後。
武則天擔心的一點是:要是兒子當了皇帝,那我的武周帝國豈不是瞎折騰一番啊?
一輩子白乾了?
這才是她心中痛苦糾結的地方。
↑狄仁傑等人的勸諫也起了關鍵作用↑
面對這個問題,狄仁傑等人給出的思路,其實是在幫助武則天止損。
畢竟,武則天是李家的媳婦,生下的兒子,人家可都認李氏當祖宗,只要武則天一死,武周帝國煙消雲散,重新變成李唐王朝是註定的事情。
這是命,是天命,篤信佛教的武則天也不能不承認:人是幹不過命的。
所以,武則天慢慢放棄了幻覺,她深知自己死後,武氏家族極有可能被清算,於是,她頗費苦心的想拉攏兒子與武家孃家人之間的關係,讓武家和李家頻繁聯姻。
這一舉措,其實很幼稚,武則天也是血海里殺出來的,玄武門之變中,太宗李世民對自己的同胞兄弟都下得了手,更是軟禁了自己的父親。
而前朝隋煬帝楊廣,據說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楊堅,可見,在帝王家裡,親情本來就很淡泊,一切都是為了權力,為了利益。
↑武三思等人難逃覆亡的命運↑
所以,儘管李氏和武氏聯姻了,該來的清算一個也沒少,就看誰能贏了。
武則天還有過給自己兒子改姓的騷操作,比如可憐的李旦,就曾經改名為武輪(他原名是李輪),可她怎麼敵得過父系社會文化力量?
古代世俗社會根本不認可女人有延續自身血脈的能力。這無疑為男性血統傳承的唯一性提供了堅實的“世俗認知”基礎。
所以,武則天只要讓自己的血脈當接班人,那麼,這位接班人一定會認祖歸宗,重新回到李唐王朝。
想清楚這一點的武則天,倒也慢慢坦然了,她的那幾個慫包兒子,被她已經打壓成了驚弓之鳥,況且,不管再怎麼說,親生兒子保護母親,是人之本能。
↑武家最後還是被清算了↑
神龍革命之後,讓出了權柄的武則天,安穩到老死,無人敢冒犯,更無人敢清算武則天的罪過。
換成是武三思即位的話,武則天百年之後,遲早會被淡化出局,甚至從太廟裡被驅逐出去。
相比之下,武周帝國就算重新變回李唐王朝,但武則天的歷史地位,不容撼動,不會動搖的。
-
13 # 度度狼gg
主觀和客觀因素都有,狄仁傑巨功至偉。
武則天同志雖然一介女流,但卻是個狠人,別人都說虎毒不食子,她連親生兒子都殺。為了翦除李唐王族,造反的殺,謀反的殺,被誣告的也殺,總之就是殺殺殺 ,所以在她掌握權力期間,跟她來硬的是沒什麼卵用的。
狄仁傑是巧諫,以母子與姑侄的關係為突破口,讓非常在意死後名份問題的武則天自己考慮清楚,再順勢求迎廬陵王回洛陽。李顯終於被複立太子後,狄仁傑仍然放心不下,病重時推薦張柬之為相,並私聊張柬之交代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方式,深謀而遠慮。
客觀上,首先武氏一門有機會的武承嗣和武三思,實在是扶不上牆 ,朝野上下聲名狼藉。而李顯曾經短暫做過皇帝,擁有比較正統的地位和民意,畢竟忠於李唐王朝的大有人在 ,尤其在征討北境的募兵運動中,李顯顯示出超高人氣,讓武則天明白強行立武姓為太子,很可能失去人心。
武則天是個政治家,知道何時進退。
即便如此,武則天仍然心存猶豫 ,晚年重用張氏兄弟面首,也給武氏兄弟相當的軍權,使張柬之等人感到了危險。因為照此形勢發展下去,有朝一日武則天身死,太子李顯也未必能順利接班。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不能視事,張柬之李多祚等人以二張謀反為名發動兵變 ,殺張易之和張昌宗(不是張宗昌啊),擁李顯逼宮於床前,史稱神龍革命。
武則天知道大勢已去,下詔禪讓帝位給兒子李顯 ,十個月後薨。
-
14 # 桑志揚269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67歲登上權利的巔峰,把持整個唐朝朝政,改國號為周,執掌生殺大權!無盡的權利背後是無盡的殺戮,同時也為唐朝皇室亂象埋下伏筆。
武則天繼位時已經67歲,可以說很快就要面臨傳位的問題。傳位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傳給武氏,二是傳給李氏,沒有多餘的選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武則天最終選擇把皇位還給李氏。
一:論親疏
武氏的後人不是沒有去爭皇位,而是盡其所能想要成為繼承人。如武承嗣,武三思謀求成為太子,這兩人都是武則天的侄子,按輩分稱呼武則天為姑姑。幾次三番使人與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 當然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講武氏似乎更應該是繼承人。
而李氏候選人,武則天的四兒子李顯,於父皇唐高宗李治駕崩後繼位皇帝,第二年被廢,武則天的三兒子李旦(注意不是那個說脫口秀的李蛋)被立為皇帝,但只是武則天的傀儡。武則天如果傳位的話,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很正常的選擇,一是本來皇位就是從自己兒子手裡搶來的,二是侄子怎麼著也親不過骨血相傳的兒子。
二:大臣的壓力
唐朝經過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的治理,國泰民安,朝廷也還有很多前朝舊臣和擁護李唐的臣子。如在武承嗣謀求太子的時候,狄仁傑就以親疏之論跟武則天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更親近?"
武則天雖然殺了不少反對自己的人,可她也明白天下之人是殺不盡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的話可能面臨的是權利的崩塌,是沒有一個人支援自己的境遇。武則天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利,也不得不尊求臣子的意見,立四兒子李顯為皇嗣。
所以說,於情於理,武則天都只能還位給李氏。雖然說還位給李氏之後,武氏幾乎被屠戮殆盡,可是如果傳位給武氏,李氏後代只怕也是無一倖免,支援李唐的大臣也會被秋後算賬!人命在權利面前是可以輕易踐踏的!
-
15 # 生命如花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建國稱帝的女皇帝,在那封建男權社會里,真是不容易,她的野心,她的謀略,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但在她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還是將政權交到李氏手中,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晚年的武則天在面對將地位傳給兒子和侄子的問題上,權衡利弊,親情使然,最終決定將地位傳給兒子。俗話說“虎毒不食子
”,武則天雖然為了登帝位,和兒子鬧得不可開交,但相比侄子來說,兒子還是要比侄子親的!
第二禮法使然!如果傳位自己的兒子,自己可以當皇后,被後人供奉,但如果傳位於侄子呢?這就尷尬了,侄子肯定要追封她的大哥。她往哪裡擺呢?
第三,狄仁傑等一些忠誠於李氏王朝,武則天說武周李唐是一家,才是他們如此支援武則天的,倘若傳給侄子,那是真的變天了,李氏宗族將會受到打壓,會引起社會動亂,李氏一旦重新掌權,武氏將面臨滅頂之災,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是有可能的。
第四:隴西李氏的支援李唐,也是一個不小的勢力!是不容武則天忽視的勢力,所以武則天權衡再三,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她的兒子李顯。
-
16 # 多姿多彩888
晚年武則天的煩惱和每個皇帝一樣,立誰為太子。
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意味養武同王朝的延續。如杲傳位兒子則是李唐王朝的復辟。
武則天執政晚年,將兒子李顯召回神都,這預示地將要把權利還給李家。武家只是平衡朝廷的利器。她明白她稱帝的前提是死後傳位李家恢復李唐王朝。
狄仁傑也明白武則天的心思才會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也順是說夢見鸚鵡折斷兩翼的夢。狄仁傑借夢巧答:"武者陛下之姓,兩冀,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此時君臣二人都已明白歸還李氏唐王朝是大勢所驅,是順應天意,民心所向是不可逆轉的!兩人致此達成默契,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證明武則天做為千古唯一女皇帝還政李家是正確的選擇!
-
17 # 歷史密探
武則天在自己當上皇帝七年以後,突然有了把皇位傳給武家後代的想法。當然,這也是在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百般遊說下才願意一試的,雖然母親都是跟兒子親,但是為了家族榮耀,武則天願冒這個險。
在深思熟慮後,武則天召集大臣們開了個會,因為太子被廢以後,想立一個皇位繼承人,如今侄子武三思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武則天剛一說完,就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狄仁傑表示,武三思還不如廢太子。武則天看到大家都這麼堅定,所以也不敢再說什麼了。
再說這李氏江山,武則天並不算篡權,她嫁到李家,就已經是李家人了,從優先順序上來講,侄子應該靠後。她當初有那個想法,不過是為了曾經的家族著想,於情於理都不太合適,遭到反對是必然的。
後來,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為皇帝。李顯和李旦二人,都曾經過廢立,都當過皇上。武則天初立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後廢李顯,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再後來又拿回大權,自己稱帝。最後,又恢復李顯帝位。
-
18 # zlljsf
武則天還政李家是經過權衡的,作為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接班人。還政李唐,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天下人只認大唐,大唐是李家人的大唐,就貞觀之治而言,唐朝日益強盛,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經是不可動搖的了。而武家有能力的人也只有武三思,但他與朝臣多有不和,尤其是與當時的宰相狄仁傑、張柬之等矛盾重重。加之武則天當時已是古稀之年,沒有能力控制朝局。
-
19 # 老劉看歷史
要說武則天最後為什麼還是把天下還給了李家,而不是留給武家武三思?
首先我認為是形式所逼,而不是她想當時他自己也已經年邁,這天下肯定要交出去的,而且那群忠誠李唐的文臣武將一心想要恢復大唐,甚至逼宮。而且當時受明相狄仁傑的影響確實很大,狄仁傑從天意、民意、及母子關係來智勸武則天傳位兒子,所以迫於形勢只能歸還李氏天下了
其次武氏家族守不住天下可以說當初武則天也絕對想把天下留給武氏,但是武氏當初雖然掌握著天下兵權,但是僅僅掌握兵權並不能讓武氏坐穩當時的太平盛世,畢竟當時天下百姓還是覺得這天下就是李唐的天下,沒有民心基礎肯定守不住這基業,到時候必定烽煙四起,天下百姓也只能跟著遭殃,當時的武則天也不願意看到這樣。
再者武則天本不想奪取李氏天下如果武則天真的想完全奪取李氏天下,當初只要殺盡李氏族人即可,但是她沒有這麼做,其實也算是給武氏家族留下一條後路,再者說李氏也有自己的骨肉,總不能連自己孩子也殺了,武則天也是女人。所以說當初她並沒有想把李氏天下奪下來給武氏
最後兒子還是比侄子親畢竟兒子是自己,如果天下給了武氏自己兒子只能被殺害,但是給了兒子武氏卻不會被滅門,畢竟武氏族人不像自己對李氏還是有情的,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兒子只會成為他們的威脅所在
至於為什麼被立無字碑很多人覺得是武則天自己這麼要求的,但是我覺得可能是死後他人的建議
如果是立的李唐的太后的話,但是她又奪走了李氏的天下如果說是立碑為大周皇帝的話,那李氏天下的顏面何存如果草草了事吧,她可是天下第一位女皇帝,而且李唐天下還給自己的時候也是太平盛世所以只有立下無字之碑最為合適了。
最後總結:武則天在史上也是頗具爭議的一個女皇帝,你覺得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
20 # 中孚鑑
首先,武則天以女子而登地位,除了她本身惡政治才能,強硬的手段,還有她的確為大唐和百姓做出許多利益的事情,也為以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由於他是中宗睿宗的母親,所以很多大臣被情勢所迫,反對不了她登基為帝的事實。
但是當時許多大臣,心裡還是向著大唐的,加上後來武則天年老,大臣所迫,不得不傳位於太子。
其次,武則天是從兒子手中奪的天下,還給兒子也是情理之中,這也是天下人的心願,同時武三思對社稷和百姓無大的功德,即使傳位於他,將來天下也必不服。
最後,曾經武則天也想傳位於武三思,向狄仁傑問政,狄仁傑說,傳位於李家太子,自己是母親的身份,百年之後還可以立於宗廟社稷。若是傳位侄子武三思,卻沒有聽過侄子做了皇帝,有供奉自己的姑姑的於廟堂的。
武則天聽了覺得又理,於是就放棄了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打算。
回覆列表
皇位不是說給誰就給誰的,大臣們不答應,皇帝也不能強行安排。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武則天自己,她的勢力太大了,而且政治手段太高了,所以能壓制住所有的反對聲音。
即便這樣,她還是擔驚受怕,她的兒子,侄子們,都打心眼裡不服她,原因很簡單,權利面前無親人。
唐朝往上數,再往下數,像武則天這種情況,只有她一人。
漢朝有個太皇太后,權勢無邊,把本家人安排了高位,死後本家全部被殺,新皇誅了她本家的族。
武則天有兒子女兒,從心理上來說,就算傳位也更偏向於傳給自己兒子或女兒,她本家的人做了皇帝,她的兒女肯定會被武家剷除掉,這是建立在她本家權勢強大的基礎上。
然而她本家登基的話,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就算去掉種種顧慮讓她本家的後人接班,也要面對一個問題。
她本家裡,有沒有政治手腕和她一樣強勢的人,如果沒有,就算她把江山交給本家人,她死後本家人分分鐘被李氏後人剷除掉。
要知道當時給李家打天下的人還有很多,玩不過武則天,迫於她的心狠手辣敢怒不敢言,他們不敢造次(敢出頭的都被處以極刑了),如果她死後,這些人就鬆了口氣,玩不過武則天,還玩不過武家人嗎?
打著某位皇子的旗號,討伐武家,製造輿論,讓武家處於被動,再進而剷除武家在各地的勢力,並不是做不到。
歷史上為何會出現打下天下殺功臣的情況,就是因為功臣的手段勢力太強大了,如果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的政治手段以及影響力根本玩不過這些老傢伙,架空新皇帝是小,弄不好直接被摘了桃子。
劉邦如此,朱元璋如此,太祖亦如此。
武則天傳位給武家人,那麼武家人也要面對這種局面,武則天手下的人聽命於武則天,但不一定會聽從武家人,政治不是簡單的給你的就是你的,那也要你有能力擔得起這個重擔,如果能力不夠硬塞給你,後果就是連小命都保不住。
武則天做皇帝那些年,天下太平,但政治上非常複雜,想把她搞下來的勢力很多,她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與這些勢力周旋,其次才是治國安邦。
簡單來說,武則天死前,政治上根本不具備讓武家人接手的條件。
在明朝有個皇帝叫朱棣,非常不喜歡大兒子,十分鐘愛老二,曾私下許諾把位子傳給老二,老二也是能征善戰的好手,大明百萬軍隊有九成的將領都佩服他,跟他同輩的軍二代唯他馬首是鞍。
但大臣們不同意,多次跟皇帝硬扛,以至於皇帝到死,都在遺憾沒能把位置傳給老二。
不是他不能做到,而是他明白,他用強硬的手段傳給了老二,老二也搞不定,縱然有百萬雄師,也擋不住天下人心,老大什麼都不行,就是贏得了民心,全體文職官員都以他為尊。
所以老大坐了皇位,把軍隊高官們搞得苦不堪言,以前武將平級罵文官,以後武將見了文官自動降三級尷尬情況。
所以武家不具備接班的能力,武家要想接手,只有顛覆了唐朝,把文官武將通通換成武家嫡系,用趙天子的政治手段,竊取唐朝的江山才行,這勢必讓大唐走向戰亂,平定各方勢力後,才能安穩坐上皇位。
但這條路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