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名句鑑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做事應該把格局放大一點,把事情思慮的周全一些,儘可能將事情的結果都考慮到,並給出相應的對策。萬事不急不躁,成竹在胸,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生存下來。反之,總是安於享樂,停滯不前,遲早會被社會淘汰掉。

    如今的社會人才輩出,這才有我們美好的生活。我們也應該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緊張感,不然科技高速發展,享樂主義的人隨時會與社會脫節。

  • 2 # 風言豐語

    從人類和自然的關係來說,這句話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類要有憂患意識,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能只顧眼前那點蠅頭小利。否則教訓會很慘。因為眾生食物鏈般的存在,缺一環就危險。

    另外,就人自身來說,如果時刻保持警惕,抱有進取之心,終會立於不敗之地。

    你看過動物世界嗎?

    角馬在乾旱的季節,會集體遷徙,參與遷徙的角馬總數量多達200萬隻。它們會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北上,向著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進發。尋找從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到來年3月,再從馬賽馬拉返回國家公園。這段路途長達3000公里,途中險象環生。要穿越獅子豹子的草原老巢,要透過都是鱷魚河馬的馬拉河。這段路途充滿了艱辛,有數十萬的角馬死在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路上,還會有數十萬小角馬降生。馬拉河是它們修煉的最後一個考驗,因為有數不清的鱷魚和河馬在等著他們。

    可是一年一年,他們都要從這裡涉險過去。縱然有一年河水少有的見底,老有經驗的角馬還是阻止了小角馬從較淺處沒有鱷魚的地方過河。因為,有經驗的老角馬擔心,如果這次沒有經過生死歷練的小角馬輕鬆過了河,來年3月如果沒有淺灘可過,那沒有鬥爭經驗的角馬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過河。老角馬阻止小角馬從偶然一現的河灘過河,顯然是為了種群不喪失抗爭命運的本能。

    為了生存 和繁衍生息,動物們都有自己的思考。人類呢?

    作為人類,我們要憂慮自然資源總有用盡的一天,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要掠奪性開採,不要涸澤而漁。古代諺語說:“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勸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雖然吃了這些東西不會中毒,不會立馬生病,不會有眼前的危險,但是,春天是萬物生髮的季節,你把這些母本都吃了去,那之後的夏天、秋天你還能吃啥?東北查干湖冬捕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一種傳統漁業生產方式,這雖然和冬季捕魚易於儲存運輸有關係,但最大的原因是,春天魚兒要繁衍,夏天初長成,所以,秋冬才好捕魚,秋冬捕魚才會有期待的收穫。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批評的就是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期打算的行為。

    所以,學習生存不易的角馬,要保持時刻和危險拼殺的勇氣。學學古人,敬畏自然,瞭解自然,長期共存。

    如果沒有畏懼之心,多行違反自然規律之事,肆意浪費。我們早晚會受到處罰的。那真的就驗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

  • 3 # 橫舟待故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古至今,這八個字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奮起、在風雨中前行,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亦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使人亡身”之句,其中的哲學道理是一致的: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憂患與安樂、生與死是矛盾的雙方,轉化的條件是愈是困難的條件下,人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臥薪嚐膽拼搏奮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是也!

    當然,現在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各方面的條件都比以前優越多了,因此有人對這句話會產生一定的誤解,從這個角度出發,愈是優越的環境裡,就更需要來準確理解和把握。

    其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並非讓人們去放棄好的條件,並非讓人們去節衣縮食之類,在這裡艱苦奮鬥更多的代表著一種可貴的意志品質,這種品質讓你在優越的環境裡也能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這樣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次有名的“青蛙實驗”,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溫水煮青蛙”的例證,道理相似,然而我更加佩服兩千多年前孟子的偉大,更加堅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 4 # 張才凹

    這句名言出自《孟子·告子下》一文。"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也。"這句名言說出了一個人生哲理,就是:憂慮患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能導致人死亡的深刻道理。

    一、幸福來自苦難。越是艱難困苦的時候和環境越能磨練人,使人能夠更加成熟穩重,健康快樂的成長壯大。如:在各種戰役中,無數先烈們都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和平的國家,人民才過上了好日子,走到了今天的幸福路上。他們死裡逃生,幾天吃不上一頓飯,但是他們信仰堅定,人生哲理明確,不怕死,不怕苦,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在憂患的環境中得到過磨練的人,最後才能身負重任,安度晚年,幸福後半生。

    二、死於安樂。從歷史上的很多經典故事和現實生活中很多鮮活的事例都足以說明,只要你好吃安逸享樂,花天酒地,貪慾自私,不思進取,不奮鬥,不努力,最終的結局就是企業亡,自身難保,更甚者就是中途夭折,沒有一個好的結果和結局。

    總之,這句警世名句是對所有人,尤其是對廣大年輕人人生成長的最好警示。這句名句是歷史上人生成敗經驗的很好總結,是教育人們如何勵志和健康成長的誨人之語,是每個人走好人生路的紅綠燈,就是告訴你紅燈停,綠燈行的人生哲理。

  • 5 # 沒用

    這個問題每一個人心裡都有數,就連上學的小孩子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也算不上長篇大論的去解釋

    說白了吧,你想安樂的時候,你自己琢磨琢磨

    工作踏實麼?錢夠花嗎?孩子學費怎麼辦?老婆,還要買個包呢,房貸車貸等著你還呢

    父母每個月的生活費給了嗎?

    誰不想安樂?誰又願意一輩子跟一條傻狗一樣?

    都想活的舒服點

    安樂沒毛病,關鍵是你安樂的起嗎…

  • 6 # 慕亭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文章中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以此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論斷。

    透過六個事例,歸納出後面的結論,再透過這一番結論說明這六個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讓這些人經歷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等不如意,從另外一方面想,也正是這些不如意鍛造了這些人堅定、振奮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中,習得在求生存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人是感情動物,又是具備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關於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這裡頭的“生”與“死”,“憂患”與“安樂”,都屬於對立面。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說明了人生哲理的兩面性。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看出了什麼了麼?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有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不用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便可直接到達幸福的頂點;而有的人一出生便要捱餓,勞作,甚至是疾病纏身。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感受到了深深的發憤抒情,正是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才會成為膾炙人口的原因。

    激發了眾多在困苦中掙扎的人們,告訴人們逆境可以鍛造“金剛不壞之身”,亦可鍛造“像金子一樣發光發亮”的未來。

    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鬥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孟子的一生也是不如意,但他同樣的走過來了,我們同樣可以。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先講一個小故事: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怕燙,奮力一蹦就跳出來了。再將青蛙放入溫水中,青蛙感覺很舒服,然後將溫度慢慢升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後竟然被煮死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說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告之下》。文章透過列舉舜、傳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六位經過困難、挫折、磨練而成就大事的人,和一個國家衰亡的原因,然後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文章進一步指出: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一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受到飢餓,使他這個人身受貧困,在行事上使他受到擾亂和不順,透過這些來讓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強他過去做不到的能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喪失上進心;艱苦的環境能夠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但凡成大事者,都歷經磨難!從古到今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

    《紅樓夢》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然而“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晚年家族落魄,過著“舉家食粥度日”的艱難生活。這部鉅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全書尚未完稿,他就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而一病不起,“淚盡而逝”,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 8 # 喜樂的視界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變形。孟子千古至理的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告訴你我: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不死於安樂;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可生於憂患。這就是憂患意識!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後你再慢慢升溫,即使升至攝氏80度,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隨著溫度的繼續上升至90-100度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的險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

    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應“實驗。“青蛙效應“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意識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許多典籍都有這方面的論述,《周易·繫辭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北宋•歐陽修曾說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北宋•范仲淹也曾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求生,就能發展,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的人生就能富有色彩;我們的前途就會光明璀璨。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一個民族、軍事、社會、企業的發展、還是一個人的思想、精神、健康等狀況,如果整日不給自己壓力,吃喝玩樂,得過且過,結果,於業,導致企業倒閉;於人,養成不思進取,慵懶怠慢的習慣,終至一事無成或病入膏肓…… 現階段培養愛國主義的憂患意識尤為重要!

    愛國主義的憂患意識,是培養人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及前途的牽掛和責任。“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於一切”,使人們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

    堅持進行歷史教育、國情教育和國際形勢教育,只有懂得中國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國的今天,把握中國的明天。瞭解中國的基本國情,瞭解世界,瞭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Sunny夥伴分享樂園在這裡著重分享華為任正非的愛國主義憂患意識,帶給你我的啟迪吧!

    在華為2000財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任正非寫了一篇《華為的冬天》的文章。文中大談危機和失敗,發人深省。結合2019年美國政府動用國家之力打壓華為,華為突破衝關的表現,可以看到任正非在憂患意識方面的高瞻遠矚。

    任正非:“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了。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科室有什麼危機,你的流程的那一點有什麼危機。還能改進嗎?還能提高人均效益嗎?如果討論清楚了,那我們可能就不死,就延續了我們的生命。怎樣提高管理效率,我們每年都寫了一些管理要點,這些要點能不能對你的工作有些改進,如果改進一點,我們就前進了。”

    在談到華為的危機時,他又說,“磨難是一種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不發展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

    2019年4月12日,華為CNBG(華為的運營商業務英文全稱縮寫)舉行了誓師大會。在大會上,任正非做了題為《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會把我們逼向世界第一》的講話。他表示,“CNBG未來十年會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打一場混戰。”

    當時那場誓師大會的背景圖是一架二戰中被打的像篩子一樣、渾身彈痕累累的伊爾2轟炸機,仍然在天上堅持飛行。任正非以渾身彈痕累累的伊爾2轟炸機為例指出,困難從來都是更大勝利的前奏、挑戰更是堅強隊伍的磨刀石,我們也要從作戰佇列中選拔英雄與骨幹,我們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要英勇奮鬥,我們不能像一隻病貓,等待著,幻想特赦。敢戰方有前途、善戰才能勝利;不能為保銷售而犧牲質量、研發質量、生產質量、交付服務質量、商務財務質量……。

    任正非甚至將自己的女兒比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架伊爾2轟炸機,讚揚她的堅強。談到孟晚舟時,任正非表示:“她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架伊爾2轟炸機,被地面炮火、空中炮火打得破破爛爛的,還在飛行。她現在的處境就是這樣的,如果返航了,她可能就是英雄了。我估計有可能她將來會當英雄。”

    最後,用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結束分享。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圖片引用於網路)

  • 9 # 戴訓德退休教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憂患苦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會使人走向死亡。 孟子這句話闡述了人不能過於安逸享樂,而應該經受痛苦磨難才能戰勝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的道理。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是經過十磨九難的生死考驗。唐僧九九八十一難才從天竺取得真金,司馬遷也歷經磨難才完成"史家之絕唱"的歷史著作《史記》,毛澤東也是歷盡幹辛萬苦,經過二萬五千裡艱苦長征,才使中國革命逐漸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人生道路漫長,遭遇挫折很正常,也只有經過挫折才能實現人生輝煌。

  • 10 # 珩璐

    這句話一開始是寫一個國家的,或者是說給帝王聽的,"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如果一個國家長時間沒有內憂外患,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會走向滅亡。這個哲理的深度幾乎可以解釋歷代王朝的更替,即所謂天下之勢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如此迴圈交替。這在歷代王朝中不可改變的興衰變遷中反覆上演,讓人不得不相信由盛至衰是封建王朝的必然命運。而造成這種命運似乎跟人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即決定著王朝命運的一個又一個的皇帝。

    就拿大明王朝來說,朱元璋出生農民,所以他十分了解民生疾苦,作了皇帝之後,也自然關注民生,作了一系列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改革,使得百姓很快能恢復生產,推行吏治,他非常痛跟貪官汙吏,因為他的父母就是被前元的小吏給逼死的。但是他殺功臣,建立藩王制,把朱姓王分封到全國各地,想借此來達到其王朝延續千秋萬代的目的,可正因此為他子孫後代埋下了禍害。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席轉全國,朱姓皇族人員被斬盡殺絕,不下百萬!朱由檢倒是歷精圖治,不可謂不憂患,可他也再難挽大廈之將傾,不得不絕望地吊死於煤山。其原因是朱元璋的子孫帝王,這些富二代們,失去了憂患意識,變成一隻只溫水中的青蛙,對老百姓變本加厲地橫徵暴斂,激起民變,最終斷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

    今天,把這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思想推廣到我們普通百姓中,也不失為一種勵志的意義,畢竟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是每個人需要明白的人生哲理。

  • 11 # 真一道子

    這句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著名論言,語出《孟子·告子下》。孟子的這一句話,是在歷述聖賢面對艱難困苦、憂患重重的情況下,如何以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取得成功,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一世,為什麼要經歷這麼多的艱難困苦,讓人憂患?因為“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憂樂觀”,深刻體現了雙方的互相轉化,這是中國哲學辯證法最閃光的觀點。此之哲理,與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物壯則老”“多易必多難”相通相同。

    宋朝時期,范仲淹揮如椽巨筆,更是書寫出激勵仁人志士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儒家悲天憫人的憂樂情懷,自古以來,心繫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也正是我們炎黃子孫愛國愛民、矢志不渝的偉大精神和高尚情操。

    時至今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世人應該從中悟明其中的哲理,依理而行,不至於誤入歧途。

    古之君子,恪守“為他人著想,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的原則,憂道不憂貧,憂國憂民而不憂己,如此之憂,乃是仁愛之心,合乎天道,天必助其生,所以“生於憂患”。他們更是居安思危,終日乾乾,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苟且偷生。

    而當下,人之所憂者,都是為了自己患得患失,甚至怨天尤人,所以,禍及自身,因終日憂鬱而患抑鬱症者,大不乏人。也有飽食終日者,胸無大志,整天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貪圖安逸,如此苟且偷生,“老而不死是為賊”。

    正如詩人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12 # 古倉號

    憂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南懷瑾先生說:“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團體也好,國家也好,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啊。所以,孟子叫你有‘憂患意識’。一個人要活著,想創業成功,就要在痛苦中成長。得意了,就死亡了。”

    安逸享樂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

    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裡,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然而,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裡,它因為感到舒服愜意,以致等它意識到大難臨頭時已經無能為力了,最後只能葬身鍋底。

    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但要激發這些能量,需要外界力量的強烈壓迫。如果人在安樂中生存,那他就不可能激發出內在潛能,最後會像“溫水效應”中的青蛙一樣,失去反抗的能力;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適當的壓力,能使人的潛力處於時刻的激發狀態,幫助我們在絕境中尋找到生存的道路!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若是沒有一點憂患意識,遲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因為有父親劉備留下的諸葛亮、趙雲等眾多賢臣勇將的輔佐,終日不理政事,只知貪圖享樂,最後終於使得蜀漢被曹魏所滅,做了個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劉禪何以亡國?就是因為沒有憂患之念,所以在賢臣勇將紛紛離世之後,無力支撐蜀漢的偌大基業。

    生與死,憂與樂,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又依一定的條件而轉化。艱苦、憂患可以使人自強不息;安逸享受容易叫人頹廢喪志,從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 13 # 蘭州四月天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是人生的大哲理大境界,它常常提醒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幹事業兢兢業業,做學問認認真真,人們常說,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縱觀歷史,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是非常敬業非常勤奮非常謹慎的,反過來,當一個人專注於吃喝玩樂不思進取的時候,他就距離敗落不遠了!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紂王,隋煬帝,等等都是如此,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到有很多的人,他們有好的房產土地,當稍微有點成功或者有點積蓄後,就逐漸變了,他們喜歡娛樂,如打麻將,蘭州人打雙扣,四川人鬥地主,有的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尋歡作樂,可以預見,這樣的人不走下坡路可能嗎?人們常說,當你努力奮鬥的時候,你可能覺得很累,那是你在走上坡路,當你覺得很輕鬆的時候,你已經在走下坡路了!謝謝提問!

  • 14 # 布衣學子龍龍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告訴我們人要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對於強者來說,逆境總比順境好。我覺得這句話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樣,只有困難才能磨練你的意志。

    屈原被放逐後寫出了文學著作《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貝多芬耳聾後寫出了命運交響曲。諾貝爾發明炸藥多次被炸傷……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命運非常糟糕。貝多芬十二歲作曲,十四歲參加樂團演出,補貼家用。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一點也不為過。他不僅僅是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酷愛音樂的他二十八作文https://www.zuowen8.com/歲那年的耳聾。他的的耳朵先是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在這樣悲痛交加的日子,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勵精圖治,振作精神,創作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因為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所以,他的堅持沒有白費,他是成功的那個人。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哪一個有傑出創作的人沒有接受過命運的洗禮?沒有遭遇過不公平的對待?你征服了挫折,你就會成為破繭成蝶的那一個,你向命運低了頭,你便會如枯萎的花朵,悄然而逝。

    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更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

  • 15 # 娛樂電線

    人敗離不開逸字。

    古訓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個人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不夠聰明、不夠智慧,而是太過貪圖享受了。

    太安逸的環境,很多時候就如同一個地獄一樣,它會漸漸磨滅掉我們的理想,腐蝕掉我們的心靈。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人死後,在去閻羅殿的路上,遇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裡面有山珍海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不用工作。

    這個人興奮極了,便住了下來,除了吃就是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但時間長了,他卻感到非常寂寞和空虛。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受不了了,就去找宮殿主說:“這種日子我實在過不下去了,我寧願下地獄,也不要住在這裡。”

    宮殿主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裡就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很多時候,短暫的安逸會讓我們得到休息和寧靜。

    但若長期如此,那簡直就是地獄,它會漸漸磨掉我們生活的理想和激情,甚至將我們變成一具具行屍走肉。

    很多人這輩子碌碌無為的根源就在於:

    他們不敢跳出舒適圈,不願接觸新鮮的事物,不願做出改變。

    願你今後不要再做溫水裡的青蛙,願你敢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 16 # 熱愛美妝

    這是告訴我們,處在一個環境當中,我們得有憂患有危機意識的覺悟,像我們常說的居安思危,有遠慮也要有近憂,我們工作賺錢也是如此,要學會理財,財富才有可能越積越多,因為這樣下來,帶到急用時,有足夠的資金應對,不能像美華人那樣,過度消費,從來沒有存錢的意識,需要用到的時候,卻發現身無分文,這次疫情真是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嘴角,因為總統說了,有錢的先檢測,沒錢的不能測,或沒錢的往後等,平時若是注重理財,有存款,也不至於連看病的養老的錢都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天你在乎的人突然消失了,你會不會發了瘋的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