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模糊黃金紅
-
2 # 濃淡任由冰雪中
西方文化據我說知,都是些利益和背後的基督教為上帝,他們的文化還沒進化完善,不值一論。
東方大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人為本,有美好的人文情懷,他給你慧智,思想,自強不息。
另還有二座高山:(道家,佛家)。一個使你與大自然相和天地間,無為而遠,養志養身的立本。
另一座佛家,使人心靈安靜,養心齋而平和。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完美的文化。正因偉大而完美,所以,5000年連綿不倒。
-
3 # 王志毅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全球僅存的、相互完全獨立的兩種文化。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不同的生產形式、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別構成了兩種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基礎。
歐洲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環境孕育的產地理環境是開放的。
中國古老文明起源——黃帝、堯舜、夏商周的地理環境,為黃河、長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員遼闊、腹地縱深。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的精神,乃是仁愛、中庸、求同、不喜歡個性、更多的是官仕思想,封建勢力強大,發明研究者在中國古代為下者=低等人,封建王朝壓抑市場經濟,中國在近代逐漸跟不上科技時代,造成了滿清被動挨打的局面.
那麼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有則很強的創新精神.美國公司很鼓勵員工發揮想象力和新發明.美華人有很強的獨立性,美國的父母也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制定道路,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美國很鼓勵創業.這也是由於文化上允許失敗,美國大公司比如微軟、蘋果等從不知名的小公司而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豪強企業。
-
4 # 正確無雙
要“說說”這一“提問”的問題,首先必須得弄清楚什麼叫做“文化”。我本人的文化定義是:由知識、道理、理念構成的意識形態體系,——就叫做“文化”。
那麼,東、西方的“意識形態”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簡言之,——從根本上講,對其努力探索是共同的。但,東方趨向是向內:立足於“禮”和“理”;西方走勢是向外:熱衷於“利”與“力”!再進一步說,西方是在奔著“上帝”去;東方則是要探究那“正確理念”!若需統稱而言:東方力求——三思而後行;西方即為——三行而後思!
如何啊??(呵呵…)
-
5 # 脆皮大腳板
我認為共同處是都崇尚科學。
不同處是西方崇尚自由,而中國崇尚以人為本。
西方文化的基礎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基督教的混合物,生物生存的前提是要有自由。西方挺著名的一首詩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西方曾自稱:自由世界。總的說西方的文化既有野獸的奔放,也有基督教的仁愛,介於半人半獸之間。比如西方講究強權政治,誰胳膊粗力氣大誰就是老大,新冠病人中老人要把呼吸機讓給年輕人。
中國的現代文化基礎起源於儒家和道教。推崇人的因素第一,得人心者得天下,講究品德,尊老愛幼,提倡仁、義、禮、智、信。例如一百多歲的新冠病人自己主動放棄治療了,我們的醫護也要堅持把他治好康復出院,沒有拔誰呼吸機的事。這樣的禮義基礎加上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理想成就了中國現在的‘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可以說這是完全人性化的文化了。
縱觀人類發展史,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脫離獸性的過程。越人性化的社會才是越先進的社會,才會越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才能爆發出令人驚訝的力量。西方以已猜人說中國是威權政府,錯了,中國的力量得至於人民的擁護,因為中國政府代表了全體人民的利益。
-
6 # 星火詩集
文化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
從廣義來看:文化,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昇華。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文化,或者說是觀念形態的文化,它是有知識性特徵。今日我們所探究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對文化概念有一個更加準確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很好的去認識東西文化的異同。
東西文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的就是都符合現代哲學所說的“對立統一”規律。無論《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或黑格爾的“正、反、合”,凡宇宙、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符合這“對立統一”的總規律的,正所謂“殊途而同歸”。
那麼,東西方文化的相似點在哪裡呢?可以大略例舉一些:音樂方面: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資訊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比如提琴與琵琶,他們不論在外型上有很大的相似點,而且在音色上都具有穿透力強的特點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低音區音質淳厚。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提琴也在西方音樂中具有重要地位。飲食方面:都是為了填飽肚子;注重品味;現在都提倡綠色食品,安全衛生第一。節日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情人節受到了東西方年輕人的熱烈追捧。玫瑰、巧克力、蘋果、紅酒和情侶套餐都成為了情人節表達心意的最好禮物。中國傳統的節日中情人節是每年的農曆7月7日,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西方的情人節是每年的2月14日。宗教方面:東西方神話都是產生於人類遠古時代。宗教被東西方廣泛的利用來維護階級統治。在東方文明中,佛教和道教對人們的影響重大。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等是人們崇拜的主要神仙人物。而在西方,人們主要信仰的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耶穌、上帝是西方人民信仰的主要人物。
東西文化的差異:中西文化的最大區別、差異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對立統一的雙方,中、西方各略有所偏重於一方。如西方思維傳統強調一分為二,而中國思維傳統強調合二為一;西方強調天人相分,而中國強調天人合一;西方重演繹推理,而中國重歸納推理;西方重精細、重個別,而中國重一般、重整體;西方重獨立思考、反向思維,而中國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西方人好強好鬥,而華人求和諧圓融,以“和為貴”;西方人行為多呈直線形,華人的行為多呈曲線形;西方人重個體的獨立,自由自主,而華人的家庭觀念較強,求四世同堂,尊老、尊師的觀念亦強;······。這是由中西方不同民族長期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宗教觀念等不同而逐漸形成的差異。
1.東方文化是一元文化,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實行的都是大一統的王權制,即便是分裂時期,也不是政權結構的分立,而是一個統一王權分開成若干個統一的王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思想的根基,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揚。相反,西方在古希臘時期就實行分立的城邦制。整體來看,希臘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始終沒有想成一個強大的具有持久統治力的大國。
2.東方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突出天人相分。中國文化歷來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異常強調天人合一,主張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相反,西方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一向主張天人相分。西方文化強調征服和戰勝自然,認為人與自然的對立是“自我”與“非我”的對立。
3.中國文化體現含蓄,西方文化注重張揚。中國文化強調中庸,碌碌無為,講究逆來順受,槍打出頭鳥,而西方主張發揚自我個性,做一個與眾不一樣的我。他們追求個性的解放,強調個人自由、個人權利,主張擴張自我。
4.東方文化強調家庭本位,西方文化注重個人本位。中國文化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農民生活相對較為安。西方文化建立在工商業經濟基礎之上,所以,其人民多懋遷服賈,不畏遷徙。其家庭也不像中國那麼穩定和複雜。
5.東方文化重義講禮,西方文化重利重法。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其特點是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文化建立了倫理價值觀念體系,如“三綱五常”,講的是臣以君為綱,婦以夫為綱,子以父為綱。其核心是“仁”和“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西方社會中,人們認為追求最大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私有財產和個人權利的神聖不可侵犯,法制觀念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東西的文化差別,更是多不列舉。如烹調飲食,中國的菜餚講究色、香、味、形,花樣很多,尤重口味。如在家裡請客宴會,主人老是要把菜夾到客人碗裡,連說請吃、請吃、燒得不好吃等客氣話。而西方人比較實際,烹調不注重花樣口味,更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有些就是生菜。聚餐宴會時,愛坐在哪裡就坐在哪裡,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那麼多客套。再如送禮,華人送禮總有行賄之嫌,送禮者必先寒暄一番,臨別時悄悄拿出禮物;受禮者嘴裡連講不要、不要的客氣話,實際還是要,要到客人走後,才打開檢視。西方人是一見面即把禮物呈上,受禮者會當面將禮品包開啟,當即稱讚一番和致謝。再說,華人在聚談討論徵求意見時,問有沒有意見?對方總是先客氣地說,沒有意見、沒有意見,然後講一大堆意見;西方人是有意見就是有意見,沒有意見就是真的沒有意見。
西方人可直呼長輩、父母、老師的名字,父子也可用同名,只是大小區分;華人有三綱五常的約束,哪能直呼父母,師長之名,起名字要按輩分,連同音字也不可使用。英美人是女士優先,處處對婦女謙讓三分;而華人是大男子主義,女人要三從四德。當然,現在中國有婦女聯合會,提倡婦女能頂半片天,情況也大有改善。華人可在大街上爭吵謾罵,開會時卻很少發言;英美人開會時直抒己見,上街時卻很文明。
西方重精細、區域性而中國重整體、系統,表現為中西醫的差異最為明顯。西醫的外科手術很高明,重解剖而知血管、神經,卻不知鄰近的經絡存在,不知經絡系統。中醫重整體觀,全息觀,如耳針能治全身對應部位的病痛。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則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中醫“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以預防為主;西醫療效快而明顯。中西方重區域性、重整體的不同,在日常生活的寫信、署名、署年月日以及寫文章中也可看出。華人寄信寫地址,由大到小,如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路***號;美華人寫地址則由小到大,如****號Donington路SanJose市California州。美國署名,先寫名,後寫姓,署日期則為日、月、年;而華人書寫次序則相反。
在語言文字上,表現出中西文化差異的例子更多。如”old”(老)一詞,華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露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禮崇有加。華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Grand SantaFe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華人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肥)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很有反感。說道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華人見了小孩子說“胖乎乎”、“胖墩墩”,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讚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種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求之不得的位置。華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讚美有加。再如對“氣”這個詞,西方人只是理解為空氣的氣,呼吸的氣,液體、氣體的氣等少數含義;而華人所指涵義卻廣泛得多,有氣功之氣、氣血之氣、有節氣、有精氣、有骨氣、有志氣、有豪氣、有浩然之氣,等等。
東方文化思考問題時,通常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從事物的普遍聯絡當中去分析把握內在的規律性。中醫是望、聞、問、切,從整體把握,陰陽是否平衡,經絡是否暢通。在思維方式上:東方文化注重歸納型、舉一反三;思辯型、體驗感悟;強調悟性、靈性、天性,更多的是靠直覺、靠洞察力、潛意識或第六感官,難以教和傳;要靠悟、修、煉,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右腦思維較多,非結構化的、模糊的、突變的、可聯絡的東西多。西方文化思考問題更多的是強調區域性功能,強調從區域性入手,化整為零,一項一項去解決。西醫是開一連串的單子做生化指標化驗,讓你做CT,B超…每個區域性研究得清晰,全域性綜合上就有點欠缺了。其在思維方式上:演繹型、邏輯型,基於資料分析思考、推理;強調知性和理性,可學可教,有模版;定量、儘量拿資料說話,指標會定量、量化;線性的,直來直去,有一才有二;擅長解決結構化問題,結構化、標準化、流程化、規範化;左腦思維多,多線性問題的思考。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根源在於人們所生活,成長的區域、環境不同,所處的文化傳統不同,形成的價值取向、核心價值觀不同,受影響的宗教信仰也不同;歷史形成的網路習慣差異帶來的觀念,評判標準均不同,另外:兩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帶來的消費者偏好也不同,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製造產品,提供服務的創意方式和檢驗、評價標準均不同。當然,還有一些具體的差異,諸如:
1、語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代表著東方,但中國的語言和西方的語言差異不小。在稱呼、問候、表達上等有明顯的差異。
2、教育方面。西式教學,給予所有學生機會去充分發揮個人所長,並鍛鍊將來在社會上實用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而東方教育“有教無類”,填鴨式教育,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和考核。
3、飲食方面。吃中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全過程是:廚師將飯菜做好以後端到餐桌之上,圍坐在餐桌旁的進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據各自的喜好選取相應的飯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種飯菜都不屬於任何一個食客,大家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張餐桌旁,面對相同的飯菜各取所需,解決飢餓問題和生存問題。吃西餐時,食客們圍坐在餐桌旁等飯菜,廚師將做好的飯菜分成相應的幾份,將每一份飯菜端到相應的食客面前,每個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飯菜。不同的飲食文化,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4、建築方面。東西建築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東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
5、音樂方面。中西音樂之差異中西音樂之淵源各異,除了因民族性所產生的色彩差異之外,主要表現於中國音樂注重的是情韻,而西洋音樂注重的是和諧。
6、繪畫方面。西方繪畫十分講究透視法,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尤其強調對細節的刻畫和還原生活的特性。他們嚴格地按照物體在同一空間中的大小比例進行描繪,給人以生動、逼真、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國繪畫傳統,則以“形神兼備”為皈依,重在抒發主體精神,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畫家的主觀精神因素,包括修養、品德、秉性與客觀世界相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
總之,中西文化各有特點,各有短長。當前“地球村”觀念已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密切。中西文化自應彼此尊重,互求補益,為人類共同創造新世紀的“世界文化”。人類生存的地球是圓的,東西方文化最終必然走到一起,互相取長補短,中西結合,殊途同歸。
-
7 # 侍衛玄德
共同處是東西方都崇拜一個沒有具體形象的最高神,這個神在西方是上帝耶和華,在中國是昊天上帝老天爺,但耶和華是極權主義式的神,昊天上帝是自由放任主義式的神。不同處是西方是基督教單一文化,中國是多元文化,基督教極權主義文化導致西方人總覺得他們的文化跟制度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他們一直想在其他國家推廣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歐美才會搞亂中東,而華人有道德經,易經的思想影響建國後一直奉行獨立自主和不干涉他國內政。
-
8 # 宇宙一侃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十個維度:
1.東方為農耕文化(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更著眼過去,強度傳統和傳承,認為人應落葉歸根;西方為遊牧文化(nomadic civilization),更著眼將來,強調進取和征服,認為人應四海為家。所以以遊牧文化為主的蒙古族、女真和西方,歷史上更多地是征服新大陸,而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漢人則是被征服。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西方對展現未來世界的科幻片的興趣遠遠大於東方;而東方,尤其中國,對回顧過去的歷史劇的興趣遠遠大於西方。
3.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前者更西方,後者更東方。所以西方人的童話都是鋼鐵俠、蜘蛛俠這些個人英雄;而西遊記、封神榜,三國這些中國童話,都注重等級關係,稍微個人英雄主義一點的孫悟空也被如來欺負得很慘,逞強殺龍太子的哪吒必須自殺謝罪!而且,西方人表達意見,更喜歡以“I(我)”開頭,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別人;而東方人喜歡以“我們”開頭,習慣代表別人。在會議和課堂上,西方人更願意和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一知半解,而東方人更喜歡觀察環境,哪怕知道答案,沒人舉手回答,我也不舉手。在政治上差異更加明顯,東方傾向於集體或者國家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在必要的時候,個人需要為國家犧牲,而且更難以忍受不同的意見,更傾向於“萬眾一心”和“一言堂”;而西方相對更傾向於個人利益大於國家和集體利益,相對更尊重和接納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有不同的聲音。
4. 對權力的距離感有差異:東方更強調權威,西方更強調平等。東方,尤其中國,喜歡把祖國比母親,把政府比父母官,強調順從,領導的看法極其重要;西方除了上帝萬人之上,眾生平等,連子女也不是父母的。從電視劇情節中可見一斑,中國歷史劇常看到衙門轎子開路,官兵大聲呵斥路人閃開,以及臣子自呼"奴才"等卑躬屈膝場景;西方歷史劇極少有下人猥瑣的描寫,管家、奴隸個個挺胸抬頭,見《唐頓莊園》。你如果看了《權力的遊戲》最新的Season 7 Episode 2,會更明白我在說什麼,小指頭對Jon Snow,閹人對龍女,即便表達臣服,都不顯得卑微。
5. 個人空間/隱私:西方注重個人空間和隱私,東方不太注重。西方更強調自己有獨立的空間,如果不經過自己允許,任何人,哪怕是父母也不能逾越,而東方相對更缺乏空間界限,更強調不分你我。另外,在東方,尤其中國,即便關係不是很親近的人之間聊天,也容易問到結婚沒有?什麼工作?收入多少?而在西方,這樣的問法是一種對個人的極大的冒犯,但中國的年輕一代所受的教育更加與西方趨同,相對更加註重隱私。
6. 單向時間軸和多向時間軸。前者更西方,強調一個時間只跟一個人說話,只處理一件事情;後者更東方,更傾向於同時和多人說話,或者做多樣事。這一點深有體會。尤其第二次去美國,更是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差異,個人更喜歡西方的monochromic time,無他,更文明、效率更高。所以,提醒即將或尚未遊學或旅遊西方國家的你,如果在DMV(車管所)、酒店前臺check in、商場櫃檯,絕不要在有人在詢問的時候插嘴,哪怕你事情再急,工作人員都不會搭理你,他/她一定要做完手頭這件事再搭理其他事;交談同理,如果西方學校的老師在跟一個學生談話,另外一個學生絕不能插嘴,因為老師一次只能跟一個人談完再轉頭跟另外一個人說話,而在中國,你要同時應付很多人和事,當你在跟一個人聊得好好地,突然會有人強行打斷你插話,而插嘴的人絲毫不覺得自己在冒犯。
7. 女性化/男性化。東方整體審美偏中性,西方整體強調陽剛。所以東方尚文,西方尚武。外形偏中性的明星如大量韓星,以及Tfboys、鹿晗等人粉絲眾多,這一現象更多地出現在東亞。
8. 東方更偏儒家文化,強調中庸、認為人性本善、重道德;西方更偏基督教文化,強調善惡分明、認為人性本惡、重規則。所以從過去到現在,中國都更追求“仁君”,而西方對人不信任,更追求制度和監督。另外,東方更強調隱忍、放長線釣大魚、儲蓄、現在的吃苦是為了未來或下一代幸福;西方更強調活在當下,不委屈現在的自己。
9. 規避不確定性。西方排斥模凌兩可,思維更邏輯和循證,所以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中國喜歡不說透,喜歡留白,所以華人的思維方式不太重邏輯。而且中國的大師說話越含糊,別人越覺得他有水平;中醫如此不循證,卻信眾眾多;華人說一聲:改天一起吃飯。大多數時候是客套,西方人切不可較真地問是哪一天;你明明利益被嚴重侵犯,報警之後警察來了也可能要你選擇私了,或者和稀泥。很多執法者對規則都不太重視,人為因素太大。
10. 東方更強調宿命論,強調易經八卦、風水、落葉歸根;西方強調自由意志,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
-
9 # 半畝園書生
這個題目很大,恐怕幾句話很難說清楚,我想就我的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做一個對比。總體來說,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很難相容,共同處只有一點,其他方面都是差異。共同點就是“愛”,這也是人類的共性,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愛”,到西方基督教的愛上帝,愛人如己。這是人類社會中人性的一種自然本性。除此之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基本上就是差異,具體表現:
一,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業文明,在農業生產中,開荒種地,抵禦自然災害,興修水利,必須透過集體協作才能完成,因此中華民族形成了這種集體意識。而西方是典型的商業文明,在進行商業活動中體現的是個體行為,這種個體行為需要的是平等,公平公正和契約精神。同時也造就了西方人的個人主義。透過這次新冠疫情,明顯感覺到其差異性。疫情期間,中國政府為了防止疫情傳播,要求人們居家不要外出,出門戴口罩。中國的老百姓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都自覺遵守政府的規定,自覺居家戴口罩,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反觀西方,許多人以限制個人自由為由,不遵守政府的規定,並把這一簡單的問題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可以說,西方的個體意識發展到極端就是個人自私主義。
二,和諧共處與海盜文化
農業文明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安土重遷的觀念,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儒家的和諧觀念,天下為公的觀念,使華人從骨子裡沒有對外擴張和侵略的意願。而西方的商業文明或者說海洋文明,說白了就是進行商品交換,交換完了不夠吃就去搶去奪,所以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開拓,冒險,財富至上的精神。翻開西方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擴張和侵略的歷史,從亞歷山大到十字軍東征,新航路開闢和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開始了殖民地擴張時代。西班牙殖民拉丁美洲400年間,就幹了三件事,掠奪金銀,種族滅絕,販賣黑奴。此後西方列強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進行殖民擴張,而西方各國之間也從沒有停止過戰爭。直到近代,我們仍可以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為了利益不斷對外進行侵略,充分體現了西方的海盜文化。
三,儒家思想和宗教文化
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延續了兩千多年,期間雖然有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有過繁榮期,但是一直沒有成為官方的宗教。因此,總體來說,華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而在西方,自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後,基督教的勢力和影響迅速發展壯大,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基督教從少數人的宗教變成地球上信仰人數最多的法定宗教,西方文化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文化。並由此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
四,宗族文化和西方的家族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經過自明清以來宗法制度向民間普及後,約定俗成的文化,且傳承於族人之間,記載於字裡行間,有的則銘記在人們心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它的重要標誌是祠堂,祭祖,族譜,而表現形式是宗親會。而西方的家族主要存在於精英階層,表現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比如,美國過去政壇就有四大家族——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在經濟方面,歐洲的羅斯柴爾家族,美國的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這些家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大部分西方的普通家庭,雖然有家族的觀念,但這種觀念非常淡漠,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西方社會的基本特徵是個人本位,階級競爭,中國社會是以家族為社會組織細胞的倫理單位,職業分途。
以上我們只列舉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幾個方面,其實中西文化還有許多的不同,如,契約文化和親情文化,保守文化和開拓文化,飲食文化等,因為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大了,估計可以寫一本書了,這裡簡單說幾句:東方儒家文化圈相對於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一個是陰文化一個是陽文化。中國是太極文明,推崇中庸,美國是個人英雄主義,最終中國以柔克剛勝出,尤其是在這次新冠疫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