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曦予夕陽

    宋朝軍事上弱勢原因不能全歸到趙匡胤身上,但趙匡胤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強幹弱枝”的策略,削弱地方節度使兵權,一定程度上導致之後宋朝對外征戰上的不利。

    其二,雖然趙匡胤的制定的政策並不完美,但導致宋朝軍事上越來越不堪的根本原因是後代君主執行上過猶不及,宋太宗之後宋朝基本上都是文人皇帝,本身軍事才能不足,又處處忌憚地方領兵將領多有掣肘。

  • 2 # 春柳月三

    宋朝軍事實力不弱。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對宋朝戰力有負面影響。宋朝的建國兵力部署“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後首都駐軍減少。

    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 並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遊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 “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張演評說:“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寵之文士也。”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鬥力較強,多屬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宋代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 。

  • 3 # 源遠劉長

    也有趙匡胤的原因吧,太祖皇帝是透過陳橋兵變奪得政權的。為了防止五代以來大將們傭兵自立的發生,他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納謀臣趙普的建議,在建隆二年就取消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同時呢,他還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收回,這在歷史上叫做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來,軍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了,地方不可能在反抗中央。可是面對少數民族的侵犯,就顯得有點兒捉襟見肘了。

    與此同時,終宋一朝,每逢荒年,政府就招收大量的流民和災民去充禁軍,鄉軍。兵員雖得到補充,可是這大大超出了政府對軍隊的需求量。如此一來,政府每年需要多拿出太多的白銀來供給這些軍隊。

    宋朝軍隊衰落的原因還與趙匡胤的文人治國的思想有關,在將軍以外還設有監軍。這樣一個文人對行軍作戰指手畫腳,結果可想而知。

  • 4 # 楚邑散人001

    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大一統王朝中,北宋的軍事實力要排名墊底。許多人將這一問題的原因歸結到宋太祖趙匡胤身上,認為他在軍事制度上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因此導致了北宋“強幹弱枝”,軍事實力大打折扣。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一位武將,官至殿前都點檢,掌管中央禁軍。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

    趙匡胤自己是透過兵變篡奪了後周的江山,因此在他當上皇帝后,自然非常忌憚武將集團會複製他的模式。於是從北宋開國初年起,趙匡胤就迫不及待地進行軍事制度改革。

    趙匡胤的第一項措施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杯酒釋兵權”。大體過程就是趙匡胤把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們請到宮裡喝酒,當酒至正酣之際,趙匡胤卻突然哭喪著臉對眾人說自己天天睡不好覺。諸將詢問是怎麼回事,趙匡胤直言說道:“皇帝寶座,誰不想坐?”眾將一聽此話,都以為趙匡胤打算卸磨殺驢,立即嚇得全體跪倒在地,央求皇帝“指示可生之途”。於是,趙匡胤便順手收走了諸將的兵權,並賜給他們大批金銀田產、歌兒舞女,讓眾人可以“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

    在收走了原先那幫禁軍將領的兵權後,趙匡胤很快就開始了第二項措施,那便是對整個北宋的軍事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將原來的“兩司”(殿前司、侍衛親軍司)改為“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三衙”之下設立“四衛”(鐵騎軍、控鶴軍、龍捷軍、虎捷軍),“四衛”之下設立四廂都指揮使。

    經過層層兵權剝離,單一武將手中掌握的兵力大大減少。然而這還遠遠不夠,趙匡胤還透過制度設計,實現了“兵”與“權”的分離。即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管軍權及軍令;三衙為最高指揮機關,掌管軍隊的訓練、遷補賞罰。如此一來,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如果遇到戰事,則由皇帝親自任命將領統兵出征,戰事結束後,統兵之權重新交回中央。

    此外,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京師開封,侍衛親軍駐紮全國各地。京軍實力強大,地方駐軍實力相對弱小,這就是所謂的“強幹弱枝”。另一方面,如果京師有變,各地駐軍聯合進京勤王,實力亦不容小覷。京軍與地方軍相輔相成,相互制衡,這便是北宋“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的軍事制度。

    由於北宋軍隊在後來戰爭中經常有令人不忍直視的表現,所以後世很多人就把“黑鍋”扣到了趙匡胤對北宋軍事制度改革上。然而,夜讀史書認為,大家其實是怪錯人了。

    首先,北宋的這套加強中央集權,以文臣御武事的制度並非其獨有。後來的明朝、清朝在軍事上也都模仿北宋是採取“以文制武”的制度,但基本沒人會認為明朝和清朝的軍事實力很弱。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許多名將都是文官出身,比如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年羹堯、曾國藩。

    其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驗證軍隊戰鬥力強弱的最佳方式就是戰爭。趙匡胤在完成了“杯酒釋兵權”和內部軍事制度重構後,才開始發起統一全國的戰爭。雖然宋軍剛剛經歷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其戰鬥力依然爆表,比如只用六十六天就攻滅了佔據四川天險的後蜀,這在人類戰爭史上,也可以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了。之後,宋軍又相繼攻滅了南漢、南唐等割據勢力,其表現也是所向披靡。

    因此,北宋後來的軍事實力羸弱其實和趙匡胤沒什麼關係,真正該為此事負責的人應該是他的弟弟,即那位有志向卻沒能力,以近乎詭異方式取得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

    公元979年,宋太宗帶著傾國精銳親征北漢。北漢本來就是一小國,雖然有遼國聯軍的幫助,但面對攻無不克的大宋王師,北漢和遼國聯軍也是抵擋不住。同年六月,北宋軍隊攻克太原,北漢滅亡,中原地區最後一個割據政權被併入大宋版圖。

    然而,面對勝利飄飄然的宋太宗卻突然做出一個非常輕率的決定,他不顧所有將領的反對,也沒給剛剛經歷連續作戰的軍隊適度休整時間,就命令全軍轉而向東攻擊遼國,試圖一舉收復被遼國佔據了四十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結果,宋遼兩國的主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一帶展開決戰,精疲力竭的宋朝軍隊雖然表現頑強,但最終還是遭受了慘敗,宋太宗本人也受了傷,隻身乘坐一輛驢車倉惶逃離了戰場。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派出大軍攻打遼國,試圖一雪前恥,歷史上將這次戰爭稱為“雍熙北伐”。然而,經歷了“高梁河之戰”失利後,北宋原來的軍事優勢已不復存在。加上宋軍作為進攻方,其面臨的不利因素要比遼軍多出很多。此外,宋軍主帥曹彬又在關鍵時刻犯下重大失誤。因此,北宋再次慘敗。

    “高梁河之戰”和“雍熙北伐”連續失利導致北宋最精銳的部隊被消耗殆盡,宋遼兩國在軍事實力對比上發生了徹底逆轉。自此以後,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成了宋朝人心中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

  • 5 # 煙雨笑春風

    軍事實力弱要看是跟誰相比,宋朝在歷朝歷代裡也並不是墊底的。但是當時的遼,軍事實力太強了。而趙匡胤是宋朝開國君主,許多政策是他制定的,但是後代也多少都有沿用和更改。全歸結到趙匡胤身上多少有些不妥。

    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宋朝同時也是養兵而不重視兵的存在,不重視士兵的訓練,不重視士兵的紀律,導致了士兵積極性差,紀律差,戰鬥力低下。像是一盤散沙,一打就跑,一打就散。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制,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而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時的遊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

    還有一點就是自趙匡胤開始,對軍事將才就不信任,而且後代子孫還忠奸不分,導致一些大將之材比如岳飛,無法得志,一身武藝而無用武之地,無法發揮其實力,還落得個冤死的地步。

  • 6 # 湖北一孝感

    宋代政策崇文抑武,對武將限制,對文人寬鬆,因為宋太祖奪取天下的謀略是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就獲得了他人的江山。皇帝寶座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唯恐武將效仿他,也搞個黃袍加身篡位,於是大宋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弱武將力量。宋太祖趙匡胤深知中唐“安史之亂”以來王朝更替頻繁的根本原因是悍將權臣手握重兵,因此推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宋朝軍事能力這麼弱,為何還能存在三百多年?你知道的太少!

    很多人都會覺得宋朝軍事實力很弱,比如歷史上的靖康之恥和澶淵之盟就可以看出來宋朝經常受北方金遼的欺負,宋中期還被擄走了兩個皇帝宋朝,實際上如果多看看書籍你會發現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首先說宋朝軍事羸弱的,你們可曾知道,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在70%以上。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稱之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制度,雖然千年紀元前後,受技術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約,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國家都受到了野蠻民族的強烈衝擊,宋朝同樣不例外,但宋朝的軍事力量絕非不值一提。

    宋端平二年至淳祜元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滅亡南宋為目的,在四川、荊襄、江淮地區三線併發,大舉進攻南宋,南宋軍隊憤起抗戰,7年抗戰,除了讓蒙古在四川有所突破,在東中兩路,均被宋將呂文德,杜杲, 孟珙等軍擊退,戰線不進反退。宋軍收復了淮南各地和京襄諸郡。此後蒙軍長期圍攻襄陽和四川的釣魚城,但在餘玠,孟珙等人的防守下,無法越過南宋邊境一步。最有名的四川釣魚城戰役長達36年,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宋朝的軍事能力並不弱!

    而且,宋朝經濟發達,但是奉行強幹弱枝,以文節武的策略,所以說宋朝表面上給人感覺到處求和不好戰,實際上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即可,然後國內安心發展經濟,安定民生。但是這不代表他們的軍事能力很弱只是很多人受影視劇的影響,看到的大多是宋末時期,便覺得宋朝軍事能力很弱。

  • 7 # 字匠甲

    只能說關係很大,但不能完全由他來背鍋。

    我們知道宋朝是透過黃袍加身,發動陳橋驛兵變,欺負周世宗柴榮家的孤兒寡母建立的。因為擔心其他武將效法兵變,趙匡胤通過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兵權,並透過“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

    客觀的說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平滅南唐、後蜀、北漢使中華大地在唐朝以後重新得以統一,推動了歷史社會的發展。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趙匡胤的雄才大略也可圈可點,但宋朝的統一是不完全的,傳統的隴西、現代的寧夏一帶、幽雲十六州仍被異族佔據,這些勢力一直如虎狼威脅著宋帝國。

    或許是因為政權的得來不道德吧,冥冥中自有因果,趙匡胤五十歲,不明不白的死了,他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也隨之湮滅,宋帝國的統一步伐也隨他一起進了棺材。史實證明繼任者宋太宗,與其兄相比無論軍事、才略、氣魄、治國能力都差之千里,在兩次攻遼失敗之後軍事上便再無建樹,此後宋朝就一直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單純論軍事宋朝並不弱,但卻有以下幾大致命缺陷:

    1. 王朝基因缺陷,因為政權建立的原因,從制度上,限制、防範、遏制武將,一定程度上自廢武功。

    2. 缺乏真正戰略家,這個主要有以下兩點體現:

    首先,沒有把都城遷往洛陽。開封這個地方發展經濟確實不錯,水路發達,問題是軍事上無險可守,這一點非常致命,導致遼、金輕易就能打到都城下。

    第二,在遼國已經苟延殘喘不對宋朝構成太大威脅之時,協同金國夾擊遼國,自毀長城,失去緩衝地帶。

    3. 整個王朝缺乏開疆拓土的進取心,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更是出現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昏君宋徽宗。

  • 8 # 歷史名人物

    提起宋朝,相信很多同學都會恨得咬牙切齒,真應了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明明有實力打,但皇帝大臣就是不爭氣,懦弱到了骨子裡。結果帶來許多屈辱的歷史,因此也被網友稱為是繼清朝後第二個最憋屈的朝代。

    我們都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這是宋太祖趙匡胤制定的規則,那麼宋朝的外強中乾是不是趙匡胤造成的呢?可以說是,但也不能全然怪他,宋朝國富軍不強的局面是趙匡胤、趙光義和宋真宗趙恆三個人共同導致的結果,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並不是一上來就這樣。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禮樂崩壞,軍閥年年混戰,老百姓苦不堪言。並且當時也沒有皇權天授的概念,一個皇帝能不能坐穩天下,全看他有沒有掌握軍權,如果有,皇帝才能坐穩繼位。反之,即便當了皇帝,也坐不長久,很容易就會被人趕下臺。

    比如後晉、後漢,皇帝就形同虛設,節度使不想買賬(賣國賊石敬塘就是被節度使活活氣死的),皇帝根本拿這些人沒辦法。如果皇帝把節度使逼急了,搞得造反了,節度使還能把皇位給篡了。

    像這樣的時代,老百姓會留戀嗎?皇帝睡覺能睡得安穩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所以到了五代後期,周世宗柴榮(也叫郭榮)繼位後,他就力圖改變這種現狀。那他是怎麼改變的呢?辦法很簡單,就是下旨宣告,清退掉中央禁軍不能打的人,從地方上選拔能打的到中央,組成精銳之師。即收地方精銳,實行強幹弱枝。

    構成這個政策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趙匡胤後來實行的禁軍、廂軍之制,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就是從柴榮這裡學來的。(很多人說這是趙匡胤想出來的,其實不是)柴榮的強幹弱枝政策實行幾年後,地方節度使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到了他病死時,藩鎮對中央已不構成威脅。節度使們再想像後漢太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那樣以節將身份入朝篡位,已沒有可能。不過柴榮雖然把地方節度使防死了,但他英年早逝,沒來得及清洗中央禁軍,導致他死後才數月,掌握禁軍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造反篡位,黃袍加身,篡奪了後周的基業。

    趙匡胤繼位後,出於得朝不正,心裡有鬼的原因,再加上他剛剛造反,有經驗,對如何造反門清得很,所以在平定了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反叛後(因不滿趙匡胤篡位而起兵造反),他第一時間就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逼迫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交出了兵權。

    由於柴榮活著時就已經削弱了藩鎮,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又剝奪了禁軍將領兵權,所以兵權問題至此基本解決,趙匡胤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被篡位了。這裡有個知識點要注意,歷史上有兩次“杯酒釋兵權”,第一次趙匡胤奪了石守信這類禁軍大佬的兵權,第二次是若干年後,趙匡胤故伎重施又奪了藩鎮節度使的兵權。

    徹底解決了藩鎮問題。另外趙匡胤沒有剝奪邊疆大將的兵權,因為趙匡胤自己就是武將出身,他知道邊將的重要性。兵權問題解決後,趙匡胤再接再厲,又連續下發了三道聖旨,先後剝奪了藩鎮節度使的司法權、財政權、經濟權。

    由於之前藩鎮的兵權就已經被削弱了,無力對抗中央,所以這三次收權都很順利,趙匡胤也因而完成了中央集權。事情發展到這裡,五代十國時期極度重武輕文的現象得到了緩解,文臣地位提高,基本與武將保持一致,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很多人給趙匡胤亂扣帽子,說他導致宋朝重文輕武,文武失衡。其實這很冤枉人。因為趙匡胤繼位前,國家是重武輕文,有很明顯的軍閥化現象,趙匡胤加強集權,提高文臣地位,這是在拉平文武懸殊,讓重武輕文變成文武並重。

    按照趙匡胤的意思,他絕對不是要用文人壓武人,打壓尚武精神,而是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換而言之,趙匡胤時期,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經常要打仗),武將無論是地位還是話語權,都不算弱,當時還沒有達到重文輕武的程度。

    所以真正把重武輕文,文武並重逆轉為重文輕武和“重文防武”的人,不是趙匡胤,而是他的的弟弟趙光義和侄子趙桓。為啥重文輕武是在宋太宗時期形成的呢?因為趙光義跟他哥一樣,也是得位不太正,心虛得很。並且他還是個文人,不會打仗,不像趙匡胤那樣可以御駕親征。因此他上臺後就只想到了一點,那就是“維穩”。

    他為了保住皇位,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止武將專權上了,其防範武將的力度,比趙匡胤還要強。他的這些做法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趙匡胤在位時,手下將領如曹彬、潘美等等,都能征善戰。輪到趙光義在位時,他們就都不行了。

    或者說被趙光義的兩板斧(將從中御和派駐監軍),折騰得不會打仗,不敢打仗了。在趙光義的陰影下,這些原本生龍活虎的猛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打仗,都必須要用趙光義的作戰計劃,而且不管什麼時候,即便軍情再緊急,也要都向趙光義請示後才能做修改。

    時間一長,將士們為了不讓皇上覺得他們不忠心,都選擇明哲保身。至於打仗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面對這種武將不賣命,只想著明哲保身,趙光義又是個什麼態度呢?他的態度非常有意思,他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患不過邊事 ,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在他眼裡,武將比外患還可怕,為了防範武將造反,他可以無視外患。像他這麼搞,時間一長,武將地位自然就低了。而要防範武將,宋太宗自然而然就要打造出一支規模龐大的文臣隊伍出來。到了宋真宗時期,文官隊伍繼續擴大,大量計程車人經由科舉選拔成為政府官員。

    而且經由科舉選拔的官員升遷極快,太宗時期的進士如呂蒙正、張齊賢、蘇易簡、李沆、寇準等都先後就任執政,其中時間最短的,僅僅六年而已。之後科舉出身,包括進士科和明經、明法等諸科,逐漸成為官僚選拔主流方式。

    並在宋仁宗年間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升遷步驟,有了嚴格的升遷慣例。如此一來,宋朝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官僚集團,這些人有著堅實的共同利益。他們雖然是由皇權扶持起來的,但到了北宋王朝的後期,皇權也無法完全控制他們了。

    原因無他,就是國家太大,皇權不下縣,只能由文官集團來管理國家。至於武將,用後人的話說就是“宋人叱武如叱狗”,完全淪落成了文人的走狗。韓琦誅殺焦用時,跟他同級別的狄青求情道:焦用有軍功好兒。而韓琦卻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這就是宋朝文人眼裡的好男兒標準,如此貶武,軍事焉能強盛?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男不當兵”,說的就是當時軍人和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差距。一個軍人地位極低,待遇極差,除了走投無路的破落漢,沒有人願意去當兵的王朝,軍事能強到哪裡去?

  • 9 # 史徒生

    宋朝弱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趙匡胤造成的。但還有其他一些因素,總結一下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得國不正,給宋朝歷代皇帝遺傳了“疑心病”,“君將”成為天生的死敵

    細數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我們可以發現,有兩個大一統王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最多的(這裡的“不平等”以宋朝和清朝作為簽約主體進行衡量的,不是以中國為主體),那就是宋朝和清朝。但兩者又有很大不同,宋朝一般是未打就賠,清朝則是先打,打不過再賠。有人認為宋朝國力不振,即使對外強硬最終也只能落得和清朝一樣的下場。但實際上宋軍戰鬥力一點都不弱,橫掃歐亞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差點在南宋栽了跟頭,一個釣魚城就拖了39年。所以宋之弱根本不在軍隊還在趙室。自從趙匡胤用所謂“杯酒釋兵權”從後周手裡拿到皇位,趙宋皇族們就犯了“武將奪位”的疑心病,往往武將軍功越大就越容易受到陷害,偏偏文化的繁榮又掩蓋了軍事上的巨大短板,真真是將重文抑武的精緻利己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岳飛北伐都要成功了讓趙構十二道金令叫回來殺了,一代戰神孟珙就因為朝廷不接收河南蒙古軍隊歸降活活氣死了,多少名將沒有死在沙場,卻死在自己國家的刑場。如此一朝,怎能不亡?

    二、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讓整個宋朝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極其缺乏包容性,為其滅亡埋下了禍根

    宋朝的皇帝一直想著收復燕雲十六州,好多“宋粉”也認為燕雲十六州是宋弱的原因,可實際上燕雲十六州沒那麼大能耐,只是宋朝那些昏君們的遮羞布而已,再堅固的堡壘要是沒有優秀的將領和勇敢的軍隊也白搭。我們先看看大唐,大唐幅員遼闊,很多領土都沒有什麼堅城險塞,仍然能如此強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文化裡的包容性,而且這種包容性非常有效的被落實到具體的民族政策當中。唐朝的將領裡很多是少數民族身份,能夠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為唐朝的穩定發展建功立業。

    反觀宋朝,本身處在一個多民族發展時期,可無論是皇帝還是士大夫階層,都極度強調華夷之辨,少有的幾個開明人士也遭到排擠,更不用說吸收外族到自己的人才隊伍當中了。北宋初年的楊業因為其降將身份屢遭排擠,最後被害死在陳家谷口,南宋抗蒙名將劉整,就因為他出生在金國佔領區而屢次受到構陷只得投靠蒙古,後來成為宋王朝的掘墓人,而遼金蒙則不斷招降納叛,充實自己的人才隊伍,點燃自己的科技樹,最終實現對宋王朝的彎道超車。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人才斷層的宋朝怎麼會有競爭力?

    三、複雜多變的國際格局和敵我戰略博弈,讓宋朝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走入滅亡的死局

    國祚三百多宋朝先後和遼、金、蒙古、西夏發生過戰爭,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接連崛起,應了那句“摁下葫蘆浮起瓢”,而且一個比一個更強大。在這樣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建國初期的宋太祖和宋太宗尚能謹小慎微,經歷兩次北伐失敗後馬上轉變思路與遼國達成澶淵之盟換來一百多年的和平。可自此之後,宋朝陷入不斷戰略失誤的死迴圈。這其中最大的失誤,就是在澶淵之盟後的一百多年裡,對危機自上而下的選擇性失明。從皇室到民間沉溺於遣詞造句、花鳥蟲魚,不修武備,直接導致海上之盟變成一個笑話。

    反觀對手,金國在靖康之變擄走徽欽二帝后百般折磨之卻不殺之,不管其有意無意,這確實造成一種局面:有徽欽二帝在,南宋的趙構就不會真心想光復中原,南宋就永遠只能偏居一隅。再看蒙古,整個滅金滅宋過程中將春秋戰國的“合縱連橫”之術玩到了極致,先是聯合西夏、南宋滅金,又聯合大理滅宋。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深層次的原因,讓趙宋只能屈居“強漢”、“盛唐”之後,也讓其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文明發展史上疆域面積最小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僅280萬平方公里,比第一個大一統的秦朝的面積還要小)。

  • 10 # 當代曹植

    宋朝軍事弱勢,有一部分是拜趙匡胤所致。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全國精兵編為禁軍,駐守京城,由皇帝直轄。地方軍隊為廂軍,負責維繫治安,造成了強幹末枝的軍事局面。

    趙匡胤設立樞密使,將練兵權與統兵權分開,雖然杜絕了軍閥的出現,但是也造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降低了部隊的戰鬥力。

    將領出徵,要派監軍隨行,還發陣圖,要按照陣圖作戰,嚴重製約了將領的發揮,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北宋重文輕武,民間甚至出現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漢人武風從此衰落。

    北宋兵員素質差,沒有退伍機制,於是便產生大量逃兵,因此,北宋將所有士兵臉上刺字,便於抓捕,其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北宋一旦發生饑荒,為了避免民變,便大量招收饑民為兵,造成了冗兵現象,且戰鬥力低下。

    北宋將囚犯刺配充軍,使士兵素質進一步降低。

    另外,北宋無產馬區,不能大規模的組建騎兵。幽雲十六州未復,不能憑藉長城防禦,北方騎兵南下華北,一馬平川,數日便能飲馬黃河。

    西夏、遼、金與蒙古,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聯盟制,而是效法中原,為中央集權制,動員能力更強。

    綜上,北宋天生缺陷又生不逢時,再加上趙匡胤閹割漢族人的血性,

    導致宋朝軍事弱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演員和明星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