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忍者先行

    楚、漢相爭之際,韓信破趙之戰時創造的背水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大

    家一致認為,韓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師,以區區三萬之人,破二十萬趙國精兵,演繹了戰

    爭史上的一大奇蹟。人們在擊節歎賞之餘,紛紛探究韓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

    其中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是:韓信布背水陣,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士兵的勇敢作戰精神,

    即韓信戰後回答部屬的疑問時所引用的孫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

    而後存”。換言之,韓信破趙勝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氣”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

    人云:“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在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

    雙方軍隊計程車氣孰高孰低,對戰爭的程序和結局起著很大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

    。但是,這種觀點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勝利的原因遠遠不僅止於此。眾所周知

    ,戰場上的勝利,是雙方鬥勇,更是鬥智、鬥力的結果。士氣固然重要,不過,它只是

    取勝的一個要素,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筆者透過對背水陣的再研究,願不揣譾陋,談

    談自己的一點膚淺看法。

    一、 戰前態勢分析與預測

    劉邦登壇拜韓信為大將後,遂按照韓信的戰略構想,盡起漢中之兵“東鄉爭權天下”(

    《史記·淮陰侯列傳》)。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勝

    利後的劉邦躊躇滿志,急欲成就一統大業,乘項羽北上伐齊之機,自率諸侯兵五十六萬

    向東進發,一路凱歌,攻下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在驟然大勝面前,劉邦忘乎所以

    ,以為大功即將告成,開始享受起珍寶美人。不料,項羽親率三萬兵馬回師彭城,殺了

    劉邦一個措手不及。驚慌失措的劉邦逃回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滎陽西

    北汜水鎮)一帶,在韓信的協助下,依託有利地形,組織多層次的戰略防禦體系,止住

    了戰略潰敗的頹勢,同項羽打起了持久戰。

    然而,彭城之戰,劉邦損兵數十萬,更為嚴重的是原來已經投降和歸附他的諸侯也都紛

    紛背漢就楚。漢軍北面的魏、代、趙等國就反戈一擊,由友變敵 ,對漢軍的側翼構成巨

    大威脅。面對這一危險的形勢,劉邦遂再次重用韓信,派其領兵開闢北方戰場,消除肘

    掖之患。天才的韓信利用這一機會,又一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伐魏之戰,韓信聲東擊西,避實攻虛,以木罌缶渡過黃河,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平

    定了魏地3郡52縣。隨後,韓信充分估量了楚、漢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客觀形勢,繼“漢中

    對”之後向劉邦提出了又一個戰略計劃。他說:“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

    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這一戰略建議的

    確謀深識遠,它把正面戰場的持久防禦同側翼的大舉進攻結合起來,透過正面防禦疲痺消

    耗敵人,透過側翼進攻發展壯大自己,最後奪取全域性的勝利。

    劉邦對這一戰略計劃表示了贊同,韓信於是著手籌劃進攻趙國。與此同時,身為代王並

    兼趙相的陳餘也預感到戰爭迫在眉睫,便和趙王歇積極謀劃對策。他首先命代相夏說率

    領代國的全部兵力南下,駐守於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阻止漢軍北上或從側翼牽制

    漢軍東下。陳餘和趙王歇則率趙國全部兵力,開赴井陘(今河北井陘東南),以便隨時

    援救代軍和防守井陘口。

    針對代、趙聯軍的部署,韓信決定突然襲擊,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代軍

    ,消除自己東下破趙時來自側翼的威脅。閼與一戰,趙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韓信就擒

    斬夏說,全殲代軍。滅代之後,韓信立即揮師東進攻趙。但是,當時韓信所面臨的形勢

    卻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是韓信領兵以來最為嚴峻的時刻。

    一是部隊戰鬥力不強。韓信的三萬人馬多是剛招募的新兵,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

    更缺乏戰鬥經驗;韓信本人對這些不是經自己一手培養、訓練出來的將領和士卒,能否

    在對趙之戰中傾心盡力也大存疑慮,可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犯了兵家之大忌。

    面對這支“卒不經練,士不親附”的部隊,如何激發部隊計程車氣,發揮部隊儘可能大的

    戰鬥潛力,這是韓信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二是兵力對比懸殊。當時趙軍的兵力達二十萬之多,而韓信只有“兵數萬”,並且最讓

    韓信心疼的是劉邦在其伐魏滅代之後,為了防止韓信勢力的發展,以成尾大不掉之勢,

    不但把俘虜的代軍都調往滎陽,而且連大將曹參及其所部也一同調回,韓信實際能夠用

    於作戰的部隊只有三萬餘人,僅佔趙軍七分之一強。 眾寡懸殊,強弱異勢。這對於用兵

    一貫反對循規蹈矩,長於用奇的韓信來說,他又不得不思索怎樣使用手中有限的兵力。

    三是兵要地理險惡。韓信從代東下攻趙,必須越過太行山,透過井陘口,才能進入位處

    華北平原的趙國。據《呂氏春秋》記載:“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亦曰土門關。”這裡

    四周高峰環繞,中間低窪,形似一口井,只有一條小道蜿蜒其間。“車不得方軌,騎不

    得成列”(《史記·淮陰侯列傳》),“山谷崚嶒 ,險同蜀道,馬馳竟日,蹄破筋疲”

    (《井陘縣誌》)。這樣的兵要地理狀況,如果處理不好,極有可能落個覆軍殺將的悲

    慘下場。因此,怎樣穿越咽喉之地井陘口,是韓信東下攻趙要定下決斷的第一個現實問

    題。

    四是遠離後方作戰。韓信離開滎陽正面戰場,獨自率軍北上作戰,可謂孤軍深入,客場

    求戰,大失先利。因為,千里行軍,不但後勤補給相當困難,而且,在戰事危急需要友

    軍援助的時侯,也往往是遠水不解近渴。更何況伐魏滅代所得的軍資和俘虜,本來可以

    緩解一下補給和兵員問題,卻都被劉邦盡數調走。所以,指望生死攸關之際,讓劉邦分

    兵援助於己,那是十分不現實的。

    韓信方面惟一佔有優勢的地方就是雙方統帥的軍事指揮才能不可同日而語。韓信熟諳兵

    法,富有作戰指揮經驗,自帥兵征戰以來,尚無敗績。趙王歇是個傀儡,碌碌無能之輩

    。把持趙國實際大權的陳餘,雖稱得上是個久歷戰場的一員大將,但此人儒酸氣太足,

    滿腦子的仁義道德,而且死讀兵書,缺乏權變。

    由上觀之,雙方態勢,一目瞭然,韓信處於十分明顯的劣勢。如果韓信在作戰謀劃和指

    揮上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身敗名裂的境地。

    二、 作戰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面對這樣嚴峻的態勢,韓信殫精竭慮,運籌帷幄,他深深明白只有做到“先勝而後求戰

    ”,才能贏得這場決戰的勝利。

    如前所述,韓信與趙軍決戰,自己面臨的態勢是部隊士氣低落,兵力匱乏,地形不利 。

    因此,一切作戰計劃的制定都必須將這些不利的因素考慮進去,作通盤的籌劃 。

    首先,如何安全穿越險惡之地井陘口,這是韓信十分頭痛的事情。他特別擔心自己的部

    隊在透過井陘口的時侯,遭到趙軍側翼的襲擊和正面的堵截。恰在此時,韓信偵知陳餘

    的作戰部署是:拒絕李廣車正面堅壁不出,側後迂迴包抄,斷漢軍歸路的建議,主動放

    韓信透過井陘口,自己率20萬部隊在井陘之東修築堅固的壁壘,以逸待勞,企圖以自己

    的絕對優勢兵力和韓信進行正面決戰,從而一舉全殲韓信軍。陳餘的部署實際上已經使

    韓信擔憂的第一個問題不復存在,韓信遂敢率軍越過太行山,傍晚至井陘口以西三十里

    處安營駐紮。

    但是,被動不利的局面並沒有因此而有太多的減少。如果按照常法,率領軍隊去攻打趙

    軍闢壘,面對面地和趙軍決戰,那正是中了陳餘的下懷,定遭敗績無疑。

    韓信經過徹夜反覆思考,認為此次作戰必須一如既往地出奇制勝。這個“奇”要達到三

    個目的:一是要能夠激勵部隊計程車氣,增強他們的戰鬥力;二是要引蛇出洞,變攻為守

    ,反客為主;三是要“奇中有奇”,把有限的兵力巧妙使用,使敵人防不勝防。

    這個“奇”是什麼?韓信早已成竹在胸。當韓信率軍出井陘口時,已經把即將作戰的地

    理狀況俯瞰了一遍。他對自己的部隊作了如下部署:首先以一萬兵力背靠綿蔓水佈陣;

    其次選二千騎兵,每人手持漢軍的赤旗一面,從偏僻小道前進,潛伏在趙軍營壘周圍的

    山中。並告訴他們,暗暗地監視趙軍的行動,等趙軍都出營去同漢軍作戰時,就發起迅

    速而突然的襲擊,佔領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赤旗;最後自己親自

    率領二萬人馬前去趙軍營壘挑戰,引誘趙軍出壘而戰。同時告訴三軍,“破趙會食”。

    次日拂曉,韓信乃使萬人先行,至綿蔓水東岸背水而陣。趙軍望見而大笑,以為韓信絕

    地佈陣,不會用兵,甚為輕視漢軍。接著,韓信率二萬人馬出井陘口,到趙軍營壘前挑

    戰。趙軍果然開壁與之交戰,大戰良久,韓信丟鼓棄旗,向背水陣退去。陳餘以為漢軍

    已被擊敗,應該乘勝將其殲滅,遂率全部趙軍空壁跟蹤追擊,向漢軍的背水陣發起猛烈

    的攻擊。趙軍將士被逼入絕境,前有大軍追殺,後有河水斷路,惟有一戰,才可死裡求

    生。於是,漢軍人人爭先,個個奮勇,無不以一當十。趙軍雖然人數眾多,卻沒有討得

    絲毫便宜,一時難以取勝。就在此時,預先埋伏在趙軍大營附近的二千騎兵,突然發起

    攻擊,兵不血刃,佔領趙軍營壘,全部拔掉趙軍的旗幟,統統插上漢軍的赤旗。攻擊背

    水陣的趙軍鏖戰多時,也無法取勝,準備回營休息,來日再戰。不料回頭一看,營壘上

    到處飄揚著漢軍的紅旗,大吃一驚,誤以為統帥被俘,頓時大亂。陳餘等連殺多人也制

    止不住,全軍紛紛潰逃。韓信見時機已到,便乘勢發起攻擊,同佔領趙營的騎兵前後夾

    擊,一舉擊潰趙軍,大獲全勝,擁有強大兵力的趙國頃刻間就成了韓信的掌中之物了。

    “宜將剩勇追窮寇 ”,韓信不給敵人以任何喘息的機會,全力追殺陳餘於汦水上,斬殺

    趙王歇於襄國,全殲趙軍殘部於鄗縣(今河北高邑東),並迅速平定了趙之全境,韓信

    在北方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三、 背水陣的探究與思考

    韓信巧布背水陣,以三萬“烏合之眾”,勇破趙國二十萬精銳之師,一個早晨就完成了

    破趙任務。從現象上看,的確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戰後韓信的部屬迷惑不解地問道:“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車,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

    勝,此何術也?”韓信回答道:“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爾。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

    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

    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解釋固然說出了背水陣的一大奧妙,使眾將皆為信服。但是,精通兵法的韓信自

    然知道,“背水陣為絕地”(《尉繚子·天官篇》)。今弄險而布背水陣,實為綜合分

    析雙方之態勢,不得已而為之。

    冷兵器時代,行軍佈陣,是否得當,對於攻伐取勝,關係極為密切。各種陣法,層出不

    窮,數不勝數。如春秋時期,揭開諸侯爭霸帷幕的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打破常規,

    布“魚麗陣”,大破周聯軍。“魚麗陣”是典型的三軍陣,軍隊的部署是左、右兩翼突

    前,中軍拖後,成倒“品”字型。軍隊內部兵力部署的特點是“先偏後伍”、“伍承彌

    縫”,即把戰車佈列在前面,將士卒疏散配置於戰車的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

    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再如公元前三世紀初,迦太基(今北非突尼西亞的東北部)

    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的坎尼與羅馬軍團展開決戰時,漢尼拔布了一個

    外凸面的“弧形陣”,將戰鬥力較弱的步兵(伊比利安人和高盧人)配置在中央,讓其

    略為突前,讓精銳步兵和騎兵(來自非洲)部署在兩翼。當羅馬軍團進攻時,中央較弱

    的步兵抵擋不住,自然後退,這時的陣形就變成內凹的“弧形陣”,兩翼的精銳步、騎

    兵順勢突前,對羅馬軍團形成鉗擊之勢,一舉殲滅6萬餘人的羅馬軍團,創造了戰爭史上

    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打了個漂亮的以劣勝優仗。

    其它如齊莊公伐衛的“方陣”,司馬穰苴的“握奇陣”,韓信垓下之戰的“五軍陣”,

    晉馬隆的“偏箱陣”,唐李靖的“六花陣”,宋真宗時期的“萬全陣”,成吉思汗的“

    大魚鱗陣”,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另外,像傳說中由黃帝的風后所創,姜太公

    和諸葛亮發揚光大的“八陣”,演義小說中的“一字長蛇陣”、“天門陣”等等。這些

    陣法,源淵流長,變化多端,名稱各異。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曾對陣法有個概括:

    “兵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數陣,有疏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行之陣

    ,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孫臏兵法·十陣》)另據《武備志》記載,古

    今陣圖竟多達二百餘種。但不論古今中外這些陣法的形態如何紛繁複雜,它所蘊含的實

    質只有一個:即尋求兵力的正確部署和兵力的恰當使用,以發揮部隊的最大戰鬥效能。

    佈陣得當,那麼在戰爭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一勝十,以數千人勝數萬人,以數

    萬人勝數十萬人,則是情理之中、不足為怪的事情了。

    韓信的“背水陣”就在於他巧妙地利用戰場地形,布絕陣,將有限的兵力進行了正確的

    部署和合理的分配使用。

    首先,背水佈陣,把士卒置於死地,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拼命一戰,還可求得一生

    。可以說,不用戰場動員,部隊計程車氣就會發揮到極至。《尉繚子 ·戰威第四》曰:“

    夫將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奪則走。”戚繼光說:“

    兵之勝負者,氣也。”(《紀效新書·紀效或問》)軍心士氣是軍隊的精神素質,“勝

    在得威,敗在失氣”(《淮南子·兵略訓》)。士氣的高低對戰爭的勝負有著直接的影

    響。這就如同當年項羽破章邯的鉅鹿之戰的道理一樣,楚軍越河而去,破釜沉舟,“百

    二秦關終屬楚”。韓信的戰後解答以及後人的大量論說已鮮明地道出了這一奧秘,不再

    贅述。

    其次,背水佈陣,如圖所示:

    漢軍左右兩翼是河流,兩面皆是天然屏障,一時難以逾越,後翼是綿蔓水和太行山,趙

    軍更不得擊。這樣,韓信不必擔心趙軍從側翼和後方進行迂迴進攻,而可將兵力集中在

    一個方向上,即正面與敵決戰。眾所周知,防禦一般布“圓陣”,四面八方皆可相互照

    應,陣形不易被打亂。《孫子兵法·勢篇》所言:“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亂也”就是

    這個道理。但由於全方位部署兵力,導致兵力分散,不利於對敵進攻作戰。進攻大抵都

    布“方陣”,兵力集中在正面,堂堂正正,給防禦一方以強大的壓力,十分利於進攻。

    韓信布背水陣,引趙軍來進攻自己,巧妙利用地形條件,只須在一面用兵,也就是在防

    守中形成了相當於進攻的“方陣”。韓信的背水陣絕不是純粹地防禦,他是要等待時機

    進行反擊,也就是在他的“奇兵”得手後展開進攻。這樣,當他的部隊發動進攻時,就

    不需要轉換陣形的時間,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攻擊趙軍。戰場上,機會稍縱即逝,誰都明

    白時間的極端重要性。

    再次,由於背水陣只需在一個方向上部署兵力,這就直接地大大減少了兵力的使用。這

    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於一貫用奇,而此戰又必須用奇制勝的韓信來說,無疑是

    放開了被束縛住的手腳,能夠從有限的兵力中抽出極其寶貴的一部兵力以作奇兵。《 孫

    子兵法·勢篇》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於天地,不竭如江

    河。……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武經總要》前集四卷中《制度四·

    奇兵》曰:“兵不奇則不勝,。凡陣者,所以為兵出入之計;而制勝者,常在奇也。”

    韓信擺背水陣,非常法之戰,是為“奇”。但當把趙軍引到陣前進攻時,漢軍“三軍一

    人”,全力抵抗趙之大軍的強攻,則背水陣由奇就轉變為正。換言之,就背水陣本身而

    言,就具有奇正的雙重性質。而透過布背水陣節約出來的二千兵力,則是純粹的奇兵了

    。恰恰就是這少量的兵力,抄了趙軍的後路,擾亂了趙軍的軍心和整個作戰部署,使趙

    軍不能分清戰場形勢,陣腳大亂,在漢軍前後夾擊下,一潰而瀉千里,傾刻間土崩瓦解

    。可以說,韓信如果沒有這二千奇兵,取勝恐怕是水中撈月。《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曰

    :“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反觀

    陳餘,擁有二十萬大軍,只一味地正面進攻,卻不知分出一部或幾部兵力以為奇兵,從

    其它方向上進攻漢軍。結果是徒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卻不能正確地使用,落得兵敗如

    山倒,一個早晨丟掉了趙國。看來陳餘是個地道的“守將”,卻又要去進攻足智多謀的

    韓信,焉有不敗之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又曰:“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

    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能通,安能

    至是戰?”韓信不愧是“善用兵者” 、“國之輔也”。

    最後,擺背水陣,示愚示弱於敵,麻痺趙軍,蓄其輕敵之心,可以引誘趙軍出壁而戰,

    進而達到變客為主的目的。韓信率二萬兵力攻趙壁壘,佯敗,退入背水陣,趙軍果然出

    壁壘而攻韓信軍。這樣,韓信就利用背水陣巧妙地變客為主,轉攻為守,牽著趙軍的鼻

    子走,牢牢地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使戰爭按照自己的作戰

    意圖一步一步發展下去,並最終贏得了勝利。我們知道,主和客指的是戰爭中敵我雙方

    及其所處的態勢,在作戰時,防禦者為主,進攻者為客。《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有云:

    “兵貴為主,不貴為客。”克勞塞維茨說:“防禦比進攻容易”因為“防禦者可以坐得

    其利”(《戰爭論》第六篇《防禦》)韓信遠離後方破趙,按理應當採取進攻手段。但

    是,如果在作戰中要採取進攻之勢,則必須具有絕對的優勢兵力,方有致勝的把握。孫

    子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四庫

    抄本》“逃”又作“守”)之...”;拿破崙常言:“多兵之旅必獲勝”( 轉引自《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565頁),所以,拿破崙在進攻中總是儘可能的集中兵力,以

    形成戰場上的優勢,奧斯特利茨和耶拿之戰,拿破崙就是在進攻中造成區域性的優勢兵力

    而取勝; 毛澤東說:“無論在反攻或進攻,我們總是集結大力打敵一部。”(《毛澤東

    選集》第一卷第226頁)如在解放戰爭期間,他多次強調打殲滅戰時要集中六倍、五倍、

    四倍、至少也要有三倍於敵的兵力。概言之,進攻一方總是至少要有多於防禦一方三倍

    以上的兵力,才能去取得勝利。韓信的兵力之於趙軍是一比七,用進攻的方式破趙,顯

    然是勝機不大。而當韓信把主客互易,調動趙軍來進攻自己時,則就彌補了兵力不足的

    劣勢,用數學方法簡單計算就是兵力對比已經無形中縮小為一比四了。當然,對趙軍來

    說,以七比一的優勢進攻漢軍,獲勝應該不成問題。然而,我們知道,兵力的優勢只是

    取勝的最重要的必要條件之一,絕非充分條件,它還需要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國的諸葛亮曾說“佈陣之道,在乎臨時先料敵之多寡,我之強弱,彼之虛實,象地之

    宜而宜之。”(《諸葛孔明異傳》卷之五,《佈陣》)韓信可以說是完全做到了這一要

    求。但他又不僅僅就做到這一步而罷手,而是在布完背水陣之後,思忖如何充分運用這

    個陣,調動自己部屬的積極性,發揮部隊的最大戰鬥效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戰鬥。抗

    金名將岳飛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飛傳》

    )破趙之戰,韓信布背水陣,巧妙運用各種軍事因素和非軍事因素,一個早晨就將十分

    難以獲取的勝利拿到手中。看似彈指一揮間,實則其中包含的用兵藝術則至高至深。也

    難怪當時那些人如墜雲霧中,莫測其一二了。

    由此可知,背水陣的成功,絕不僅僅就是一個士氣就能決定了的問題。它包括了兵力的

    部署,兵力的分配使用,主客態勢的轉換以及對方將帥弱點的利用等等。用孫子的話說

    ,就是“治氣、治力、治心、治變”這四治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巨大的效能。因此說

    ,分析一場戰爭的勝利,不能只看到一種因素的作用而忽略其餘。事實上,一場戰爭的

    勝利,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一點,背水陣已經充分地為我們進行了詮釋

    不過,筆者想指出的一點是韓信的背水陣確是不得已之作,是“行險”、“僥倖成功者

    也”(《井陘縣誌·藝文志·韓淮陰背水陣論》)。韓信的成功,除了他超凡卓絕的軍

    事才能之外,不能不說是趙軍統帥的迂腐和無能將勝利拱手贈與韓信。

    戰爭未爆發前,與韓信同屬“兵權謀”一流的李左車(據《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有

    《廣武君》一篇,班固將其列入“兵權謀”,放在韓信兵法的前面,惜已失傳。)向陳

    餘獻上一條上上之計:“聞漢將韓信涉西河,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

    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 ,師不

    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臣假

    足下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

    食,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如果陳餘採納了李左車的計謀,

    戰爭的結局則可想而知了。然而滿腦子酸儒思想的陳餘,說什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

    :“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

    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同

    上)真是讓人很難以相信,幾百年過去了,竟然還會出現春秋時期淝水之戰中宋襄公那

    樣的“蠢豬式人物 ”(毛澤東語)。最後,陳餘落個兵敗國失,身首異處的下場,純粹

    是咎由自取。

    另外,我們從韓信戰後對李左車的態度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韓信破趙之戰勝利的來之

    不易。他先是“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史記·淮陰侯列傳》)。當

    有人把李左車綁至其面前時,韓信是親自“解其縛,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同上

    ),並問攻燕之策。才高八斗的韓信對李左車如此恭敬,足見韓信對李左車獻給陳餘的

    計策是多麼地心有餘悸和深深傾服。

    所以,背水陣前無古人,後來者亦很少有人能再效之。這表明,背水陣確為一時一地之

    作,並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指出這一點並不意謂著貶低韓信背水陣在中國軍事史上的重

    要地位,以及韓信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相反,它更能夠說明韓信在條件極端困難,環

    境極度險惡,看似山窮水盡、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沉著冷靜,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

    性,積極謀劃,敢於衝破舊觀念和所謂常規的束縛,大膽創新,隨機應變,化被動為主

    動,變不利為有利,一點一點地去創造勝利的可能性,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眾所周知

    ,戰爭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偶然性,而這種勝利的偶然性卻總是垂青那些深諳軍事之道

    、“先勝而後求戰”的高明指揮者。反之,吳楚柏舉之戰中的囊瓦和滑鐵盧之戰中的格

    魯希之流就不能抓住這種勝利的偶然性,結果喪師辱身。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偶然中寓

    有必然。“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有人說韓信是中華第一名將,洵非虛飾之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電餅鐺烙出發麵餅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