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蘭竹菊知心媽媽
-
2 # 言勸
家長帶孩子出門旅行對孩子有很多好處,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享受快樂,還可以提高學習興趣。首先,帶孩子旅行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識。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的孩子從小學習壓力大,只是死讀書、讀死書。帶孩子出去旅行,讓孩子見到的、學到的,都是一些真實的東西,再與書本上的知識結合起來,那將是錦上添花。
其次,帶孩子旅行可以讓孩子享受不一樣的大自然。現在的孩子成天圍著父母轉,開著電視看,抱著手機玩。走出家門就是那些人造山、人造湖,如果帶孩子出去旅行,讓他們感受一下爬山的樂趣,聆聽一下大海的濤聲等,使孩子心曠神怡,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其三,帶孩子旅行可以讓增加孩子的親情感。在假期裡,父母帶著孩子去旅行,走進原始森林裡,享受天然氧吧;跳進浩瀚的大海里,擁抱驚濤駭浪;踏上茫茫草原,嬉戲在羊群之中……吃野味、品海鮮、睡帳篷,全家人其樂融融。
最後,帶孩子旅行歸來讓孩子總結收穫。讓孩子把自己一路的所見所聞和親自拍照的大自然風光,逐一進行整理,並要求孩子寫《旅行記》,使孩子留下美好的記憶。這樣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寫作靈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
3 # 春暖花開221772776
關於帶孩子旅行有何意義,我很是糾結了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沒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郵差吧,有何意義!?
第一次帶他遠行是3歲的時候去西安,我是做足了功課給他講兵馬俑 講華清池 講秦始皇 ,他感興趣的僅是在城牆上騎腳踏車和大雁塔的噴泉而已,現在問他 已記不得自己去過西安了!然後4歲去黃果樹瀑布,來了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驚訝了我,才覺得好吧,旅行還是有意義的。去三亞,在海邊逐浪玩沙,感受到海水是鹹的 沙是軟的;去了東南亞,恩,知道了有那麼些跟我們模樣不同的人,吃得不同的人,語言不同的人。有一次在吳哥看到了一隻壁虎,蹲著觀察了很久說,嗯 跟我們中國的壁虎一樣!對於世界那麼大 有了一點點模糊的概念!去玩去感受去觀察去品嚐去交流去發現去比較,或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
4 # 羅蜜2
說到旅行,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很喜歡的。每年關於旅行的話題,不知道有多少。
對於我們來說,旅行不僅可以增長見識,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豐富我們的生活,更加能讓我們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精彩,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
對於孩子們來說,去旅行收穫的就更多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見識到了那麼寬廣那麼精彩的世界,對於他們世界觀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會讓他們的眼界不再只侷限於眼前,能看到更高更遠。
而且出門在外,父母還可以因材施教,教導孩子們樂於助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好品質,做個有素質的寶寶。
為了孩子們有更寬廣的世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們去旅行吧!
-
5 # 玫瑰香風13
我一直都這麼認為:腳步走得有多遠,你的見識就有多寬。
所以我總是帶著孩子去旅行,讓孩子見識除了家裡周圍以外的天地。
記得第一次帶著孩子們去海邊,去感受海的味道,海風的吹拂,當你站在柔軟的沙灘上,遙望著藍色的大海,海浪拍擊者岩石。我告訴孩子,人的胸襟要像大海一樣,寬廣大度。
帶著孩子們去看花海,五顏六色的鮮花,各種各樣的品種,奼紫嫣紅,眼花繚亂。站在花的中間,享受著這份清香,感受大自然的美!我告訴孩子,自然界的生物都有美的生命,我們人類更要活得漂亮!
帶著孩子去登山,一步一梯,只有努力攀登,才能到達頂峰,站在最高處,看得更遠。我告訴孩子,只有踏實的付出,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醒迎來滿目山河的壯觀!
….…
我總在假日,放假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去遊玩,去旅行,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的知識會隨著我們見識越來越廣。
你的腳步走得有多寬,你的見識就有多寬!
-
6 # 左手XM
有時,行走勝過書本,不僅我們自己,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他們像一張白紙,擁有勇敢純潔的心靈,而看到的世界,則是在上面描繪的最立體的圖案:眼睛看到的,手觸控到的,總是比書本和電視來的更真實和具有記憶。
很多人說,小孩子沒有記憶,帶去歐洲有點浪費,不如就在迪斯尼玩玩。我卻是覺得,孩子像一張白紙,因果必有聯絡。如今種下的,即使是淺淡的印象,在將來也可能成為蝴蝶振翅的一個元素。他在回來的口述日記中寫:“我最喜歡威尼斯。我們去參加威尼斯的狂歡節,人人都帶著面具,我扮成了孫悟空。喂鴿子的時候,一會兒有鴿子停在我身上,一會兒停在我頭上。我們還去看了羅馬的博物館。八角亭頂上的畫很漂亮。我們還爬到了聖彼得大教堂的頂上。上面可以看到城市裡的很多房子,而教堂裡面有很多繪畫和雕塑。”洋洋灑灑的幾百字,用的都是成人描述的語言,也是在旅行中我講解給他聽的語言。
他看著繪畫,摸著街頭的雕塑,自己用相機拍下了建築,然後學會了這些單詞。他開始知道高迪的“怪獸房子”,能夠自行登高五百多級樓梯而不撒嬌喊累,能夠把手裡的麵包分給其他孩子一起喂鴿子,學會了義大利餐廳點菜。
我一直都希望他是我們的一份子,他和我們一起在旅行。
其實,從我們兩人的內心來說,更希望他能在一種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關注個性、愛好、內在和外在的環境,而不是隻是做一名成績優秀的學生。簡單的說,我想他成為一個“愛玩”且“會玩”的男生,從小到大,都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我不想錯過孩子,更不想孩子錯過世界。”
-
7 # 萌芽研究所BUD
真正的旅行意義在於體驗。
旅行,並不僅僅只是換了某一個地方,在某一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孩子也不會因為你帶他出了國去了一個新地方,就能收穫很好的生活和思維鍛鍊的機會。
我們需要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要感受各種各樣的人文細節,甚至是在旅行中勞神的細節,才是我們最終對孩子產生持久影響的關鍵因素。
什麼是真正的旅行讓孩子去體驗當地的生活細節,讓孩子參與到規劃和設計、籌備的瑣碎細節中,讓孩子真正的和當地的文化、居民相互接觸,這樣的旅行,才是真正的旅行。
而如果你只是去了一個地方,住了幾天這樣的旅行,其實只是叫度假,並不是旅行。
像這樣明確了旅行的意義和核心後,就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帶孩子出門旅行的困惑和焦慮。這裡有一個我常用、可以幫助規劃親子旅行的方法,便是我特別喜歡的「旅行故事本」。
把旅行變成親子的體驗式學習把孩子在旅行期間的所見所聞,包括日記、地圖、解說、趣聞都記錄下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非常適合親子一起進行。它並不是簡單地讓孩子交一個小作文,要做成故事本,前提是需要旅行的考察和演繹。
下面是我跟孩子一起做旅行筆記本的過程中整理的一些方法:
不要丟落旅行中的記錄和憑證我們經常把旅行中的很多小憑證都丟掉,但那些恰恰是我們和這個城市打交道的線索,試著在自己的空白故事本里把這些憑證貼上進去,讓孩子按照他的記憶邏輯去組織這些小物品。別忘了旅行中的意外小驚喜就是你們最好的痕跡,比如路上的樹葉、有特色的紀念品或者是簡單的小書籤,讓孩子去找一找他想要的小禮物。
用提問的方式引爆孩子的好奇心每去一個地方,記得在自己的故事本里和孩子一起思考幾個相關的問題,給孩子的旅行埋下伏筆,然後在旅途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
比如和孩子去參觀英國自然博物館,出發前,在故事本里和孩子確認下三個問題:「什麼是恐龍」、「恐龍有什麼顏色的」、「恐龍為什麼不見了」,把它記錄在本子上。在參觀的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是帶著一個好奇探索的心,去仔細尋找他想要的答案。
讓孩子去制定旅途的路線教孩子如何去辨識路線圖和基本的交通指示,讓孩子去帶領我們找尋目的地,這些都是很好地讓孩子重新梳理自己社會角色的好玩法。
-
8 # Sabrina旅食世界
非常有意義,很多父母會覺得,小孩還小,出去又哭又鬧,長大再帶他們出去就好,這是錯誤的想法,要知道與小孩的陪伴黃金時期是十三歲以前,之後他們就開始在課業上專研,或是比較喜歡和朋友出去玩,而非家人,所以在小孩小學前,真的應該常常帶小孩出去走走,建立情感,建立共識,才不會等到小孩長大後,和父母漸行漸遠,完全沒有共同情感。
此外,小孩外出旅遊也可以多增廣見聞,眼界不會只侷限在生活周遭,如果能適當的機會教育,甚至能更具有世界觀。
而且旅途上所遇到的困難或經驗,也可以適當地機會教育小朋友,未來如何解決這類的問題。
所以千萬不要等小孩長大再出門,那就太遲了。
-
9 # 吳瓊Cissy
當看到旅行達人cc帶著她的1歲多的孩子感受莫干山裡的度假屋、洱海邊的臨水客棧的風景時;當看到85後原本就熱愛熱愛攀巖的媽媽揹著孩子去感受大自然時;
當看到3歲的小女生已經開始學著媽媽攀巖、爬山、露營,樣樣在行時,我又開始想那個一直以來的問題:旅行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
忽然想起看到香港迪斯尼睡美人城堡前的那場煙火盛宴,身體感受到潮水般的澎湃,至今想起來都感受到被征服的驚豔。
那時遇到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生坐著我旁邊,煙火結束時,看到她閉著眼睛,我就好奇:“為什麼閉著眼睛呀?”她說:“我要把這些都記在腦子裡。”聽完我就整個人愣住了。
這種在陌生環境中孩子最真實的感觸,就著驚豔無垠的煙火和精緻美妙的風景與人文,讓我的心思在無意識裡慢慢寬闊和細膩,化為一種內在的滋養,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都覺得有所鼓舞,有所沉澱。
這種經歷像是一顆種子種在那個小女生的心裡,越是領略過各種波瀾壯闊或細膩人文,她的內心也就越豐富,胸懷越開闊,越容易接納各種各樣的聲音。
孩子會忘了旅行中你說的話,會忘了旅行中你做的事,但會記住旅行給他們的感受。
我有個朋友從孩子2歲開始就每年都帶著去旅行,漸漸地她發現,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好奇、對於新事物的理解和包容,也超乎她的想象。
尤其是會帶孩子去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她覺得對孩子是種美的賞析和薰陶。當她觀察到孩子看到喜歡的藝術作品會駐足很久,就把各國世界名畫買臨摹版貼在家裡孩子視線看到的地方,後來孩子在倫敦國家畫廊的梵高美術展中指著《向日葵》說“媽媽,看,我家也有。”
朋友告訴我她當時眼眶一紅,莫名的感動,覺得當年那些旅行並沒有結束,還在一直帶來著美好。
“真正的世界不在你的書或地圖中,而是在門外”,《霍位元人1:意外之旅》中如是說。旅行,是孩子感受世界最好的方式。我想朋友家的孩子對在異地看到熟悉的藝術作品這種認同感,會帶給他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他探索世界的慾望也就更強。
所以,旅行對孩子由外而內的影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如果你希望孩子獲得內在力量的提升,那就不能為了旅行而旅行,和孩子一起去做個異鄉人,去沉浸在不同的風景和人文裡。
旅行是孩子後天混血的過程,要儘可能地幫助他累積靈感的里程,讓他感受獨特的顏色、氣味、聲音、溫度、食物、音樂、語言、藝術、美學和人的面孔。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就連情緒的四大分類喜怒哀懼也是負面的多,孩子難免會受傷,難免會失望,難免會軟弱,很喜歡宋怡慧在《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說的“當孩子軟弱時,讓他去旅行吧。”
旅行和閱讀一樣,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找到自己與世界和解的方式。宋怡慧在裡面說到:“每一本書,每一次旅行,都有可能讓孩子蛻變。”
孩子想要改變,想要獲得勇氣和力量,就帶著他旅行,旅行就是最好的實驗場,不停地打破孩子的原則、立場、架構、慣性,逼孩子離開習以為常的安逸,逼孩子去選擇相信陌生人,逼孩子獨立去思考,逼孩子更自由。旅行是孩子野蠻生長的方式。
更加寶貴的是孩子在旅行時所遇到的各式各樣“應變”,這些應變經驗才是他的財富,孩子自己親身體驗的經歷才會給他力量,給他勇氣。陌生的困難的都能面對,還有什麼是接受不了的呢?
臺灣文案天后李欣頻小時候性格很內向,因為偶然的一次海外遊學之旅,她要學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學會看地圖、認方向,找食物吃,交朋友等都要靠一個人解決,這時的她根本來不及害怕,必須拿出全部的勇氣來面對陌生的環境。不能說旅行從此改變了她,而是這種經歷會在她遇到困難時給她積極正面的力量,告訴她“她能行”。
孩子總有低谷時期,旅行中的治癒力量會像海水一樣把孩子的委屈、憂傷、軟弱包容後,推向更遠的遠方,給孩子全新的角度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不是逃避,而是更為寬廣。
越遠行,孩子越覺得世界豐富、自己的經歷渺小。曾經過不去的坎,被放到廣袤的世界、多樣的生活和長遠的人生河流裡去考慮,也就變得不值一提。
宋怡慧在《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說到“希望孩子有機會可以大膽地、認真地去規劃一次旅行;希望他們去傾聽歲月的聲音,去找尋小時光中最愜意的那一段。就像吳若權在《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中所說。每一顆渴望漂泊的心,都有一生期盼靠岸的靈魂。然而,不停地向外出走,只能追求心智的成長要學著往內在邁進,才會真正獲得心靈的成熟。”
或許,我們沒辦法馬上解孩子人生所有的疑惑,但是旅行中關懷和陪伴,或許能讓他們更願意擔當,找到勇敢前進的那道曙光。
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在《在漫長的旅途》裡曾說“孩子時代看過的風景,會長留在腦海中。直至成人後面對人生的分岔路時,給予我們鼓勵與勇氣的,可能不是誰曾說過的話,而是那曾經看到的風景。”
良好地和自己相處以及和自己珍惜的人相處,由內而外的旅行或許更能夠幫助孩子面對自己,感受情緒的平復,感受生命和自然的熱情。
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充套件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未來,讓更多的旅行,構成孩子與我們生命廣度的一部分。
我是Cissy育兒思考,親子教育圖書作者,致力於成為你育兒路上溫暖陪伴。
-
10 # 行攝阿俊
當然!
就比如常年住在農村的跟城裡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眼界,見到的事物都是農村孩子相對比不了的!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從小沒有接觸什麼新鮮事物,農村孩子來到城市,相對的比較自卑,怕陌生人。
2.對孩子的教育世界觀有所缺乏。
3.旅遊可以接觸很多人,很多事,從何培養孩子的自我學習思考能力。
——老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講的就是我們在行走旅行當中,遇見的人,看見的風景,這些都是我們一生中的“財富”。如果讀書,讀死書,不去實踐也就跟白讀一樣。所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是關鍵!
-
11 # 名校速遞
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名校君的答案是
不管有多苦有多累
必!須!要!帶孩子去旅行
去旅行不為消磨假期,也不為攀比
而是因為
“旅行是偏見、偏執、狹隘的終結者。”
01
旅行是比書本更生動的教學
《羅馬假日》裡有一句話: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on the way.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我們的孩子,要麼讀書,要麼旅行。
對於孩子讀書,現在的家長可謂不遺餘力,幾百萬的學位房、幾千塊的補習班,父母們都咬牙承擔,只求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可說起帶孩子旅行,父母們的看法就各不相同了:
旅行奔波勞頓,又擔心孩子調皮哭鬧,與其玩得那麼累,不如不去了;
孩子年紀小根本記不住什麼,帶她去旅行也是白去,浪費時間和金錢;
旅行地人生地不熟,萬一孩子吃不慣或者遊玩中受傷就得不償失了;
……
父母常常會陷入一種所謂的“有用”理論中,例如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沒用的;學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沒用的;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就是沒用的;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就是沒用的……
根據這樣的理論,旅行既沒有沒證書,也算不上特長,考試也不會加分,自然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但其實,孩子的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軟實力的培養,都藏在他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裡。
過年回家時,朋友帶著五歲的女兒和我們同行,小女孩拖著自己小小的行李箱,像導遊一樣當“領隊”,一路上指揮我們坐哪條線路的地鐵站,怎麼換線,到哪個高鐵站,到哪兒取票,到哪兒候車檢票……
時代日新月異,很多大人在高鐵站裡也會犯糊塗,可一個五歲的孩子卻能輕車熟路,大家都紛紛稱讚朋友的孩子實在太聰明瞭。
朋友卻淡定的說,不是她的女兒有多聰明,只是他們從小帶著女兒出去旅行,去的地方多,見識的東西廣,所以看起來啥都懂!
班裡有個孩子背誦古詩詞信手拈來,家長們都讚歎孩子天生聰穎,但孩子的媽媽卻說,不過是孩子見過古詩詞裡的風景。
他們帶孩子看過沙漠,所以孩子能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他們帶孩子看過長江,所以孩子能吟誦“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一場高質量的旅行,是比書本更生動的教學,所能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幾句詩詞,幾項生活技能,就像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在漫長的旅途》中所說的:
孩子時代看過的風景,會長留在腦海中。直至成人後面對人生的分岔路時,給予我們鼓勵與勇氣的,可能不是誰曾說過的話,而是那曾經看到的風景。
02
孩子走過的路,就是他的人生格局
魯迅在《阿Q正傳》裡,有過這樣生動的描述:
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
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
然而真正可笑的,是沒見過世面的未莊人啊!
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只有去旅行,我們才會知道,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在五十里、五百里、五千裡之外,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有媽媽分享過自己帶孩子出去旅行的體驗:
因為行程緊張,旅途中常常要早起,常常要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輪番切換,食物自然也是各種各樣,並不會像在家裡一樣遷就孩子的口味。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孩子並沒有哭鬧煩躁,海風,酷熱,暴雨也沒讓他感冒;中餐西餐都可以,即使難吃些也並沒有抱怨;幾點睡覺起也沒有關係,自己刷牙洗臉換衣服,上了車吃個小麵包和果汁就呼呼大睡。原來,孩子的適應能力遠超想象。
幾次旅行過後,媽媽開始嘗試讓孩子一起制定旅行計劃,這時又意外的發現孩子的眼光和大人的不盡相同,我們想帶他去看大都市的繁華,可孩子卻像接觸田園裡的質樸,我們想帶他去看名勝古蹟,但孩子是想擁抱藍天大海……
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成熟”的,但他們清楚的表達了自己想要什麼,這是他們探索的過程,也是父母瞭解孩子的過程。
在多次旅行過後,這位媽媽明顯的感覺到了孩子的變化:
在餐廳吃飯,他懂得自己去向服務員要果汁,落落大方,毫不畏懼;
路上遇到外華人,也能用簡單的英文和對方交流;
在公共場合,不再不管不顧的哭鬧,學會了冷靜和父母溝通;
孩子學會了表達與溝通,建立起自信和獨立,這都和旅行中的經歷密不可分。
孩子走過的路多了,遇到的人多了,自然會知道世界其實很大,原來日本的人們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錶;法國的司機會在一個小時後,還溫柔跟你說彆著急;尼泊爾的人們雖然居住簡陋、穿著樸素,但他們每天早上都會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
孩子的見識多了,格局大了,才會一直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學習。
03
旅行,是最高質量的陪伴
帶孩子去旅行其實是個偽命題,真正的意義在於:夫妻+孩子=家庭。
現在的父母大多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更有甚者哪怕陪著孩子也離不開家務、瑣事、工作、手機……這樣的陪伴,無疑是不完整的。
而帶孩子出去旅行,給了整個家庭從日出相處到日落的機會,給了父母和孩子彼此陪伴的機會。
父母和孩子一起去陌生的地方,一起面對路上的意外與驚喜,一起用好奇的眼光認識世界……這樣的記憶、體驗、快樂都和只有夫妻兩個人是截然不同的,那是另一種幸福,更是永恆的記憶。
旅行不在於目的地,不在於簡單或奢華,只在乎全身心的陪伴。
從小帶孩子多去旅行,去經歷陌生的人和事,去經歷紛繁複雜的世界,去對陌生的環境感覺稀疏平常。
直到,他獨自遠行。
-
12 # 福大人愛旅行
福大人為你解答。帶孩子旅行對孩子、對家庭的意義非常大,在這裡我不想講什麼大道理,只想說說我身邊的真實案例。幾年前我們車友會里一位好友突然決定去國外生活一段時間,三年後他回國了,而且已經有了一個兩歲多的可愛女兒時,我不僅擔心他的旅行生活是不是會像很多添人進口的家庭一樣自此中斷。
對於這樣的擔心,好友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也是家庭中最不能丟下的成員。生活要繼續,旅行的腳步也不該因此而停止,索性就帶上全家去旅行。”
好友的女兒小名叫溜溜,取自那個“貼上張郵票就去環遊世界”的童話故事。在溜溜六個月到時候,她就成為了自駕團隊中年紀最小的成員。那時,剛剛會爬的溜溜已經被好友從北京帶過了長江,遊歷了皖南徽村,溜溜在呈坎的舊宅大院裡和大花狗成了好朋友。旅途中,好友驚奇地發現,複雜的車內空間讓溜溜的爬行更加靈活。在孤東的黃河口,他狼狽地給溜溜換尿布,而在一年後的易水河畔,溜溜已能蹣跚走路了。據說溜溜一歲半的時候,第一次去青海,遊覽了祁連山下的萬傾油菜花田。那次,在翻越達坂山時,溜溜媽媽高原反應得暈頭轉向,而溜溜則興高采烈地把塔爾寺前的犛牛酸奶吃了個遍。
我問好友:帶上溜溜的旅行會不會很辛苦?好友笑了笑說,“路上還好吧,當然,也不能像以前那麼自在了,畢竟多了個小朋友,就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分責任,也多了一份非比尋常的意義。”
好友希望溜溜長達以後,能有比同齡人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因為他給不了溜溜更多的物質生活享受,但可以帶她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擁有更廣闊的眼界和見識,讓她從小就能看到真山真水,體驗人間的真情實意。
在寮國物質匱乏的農村,好友不該隨心而行的舊習,看到村子就一腳剎車停在路邊,走進村子感受民風民俗。他讓溜溜同當地的孩子們一起玩土、抓小魚,並且教溜溜把自己的小乾糧分享給當地的孩子們,一起體驗那份在遊樂場中得不到的樂趣。
-
13 # 米粒282306421
我喜歡帶孩子去了旅行,從小就跟我們。2歲多就去,每次出門前一天,告訴她按時睡覺,早早起床,第二天就很快的起床也不鬧!出去玩也不讓大人抱,都是自己走。等到三歲,四歲,每年出去。在火車上,飛機上喜歡跟別人交流,出去了也很操心,問問我,東西都帶全了沒?有沒有少東西。出去跟個小大人一樣。
不管她能否記住旅行的內容,至少她也是一種長見識的經歷吧!
回覆列表
如今親子游非常火熱,關於是否帶孩子去旅行,大家一致認為應帶孩子多去旅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讓孩子多去看世界,增長見識。旅行可以給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可以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旅行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好陪伴。我家寶貝怕生,膽小,沒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他身體抵抗力還不是太好。我也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更是個喜歡帶孩子旅行的母親。我希望他可以在旅途中尋找到快樂,鍛鍊到身體,希望他眼中的世界皆是美好,做個快樂幸福的人。或近郊遊,或自駕遊,或跟團遊,或自助遊。在孩子五歲前,我帶著我自己的想法,在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帶他去看我眼中的世界,帶他去我想要的旅途。但是收效很小。
後來上小學後,我開始花心思去思考我該如何陪伴她成長。開始著手準備一場她想要的旅行。出發前只計劃了出行的方向,沒有計劃目的地和時間帶上行李。這次旅行收穫很多,改變了我很多以前的旅行習慣,也找到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現在的他考慮問題也相對周全時常給我意見,也時常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旅行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和適應他人。旅途中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旅友、居民、觀光客等,口味、風俗、習慣、語言各有不同,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觀察不同的人,體會思想的多樣性,適應不同的生活方式。還可以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表達自己的需求。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而離了父母膽怯怕事。旅行中有更多的機會,要他們自己照顧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冷了熱了,飽了餓了,都要學會自己表達。最後是感悟世界之大,遇事不易走極端。總是呆在固定的地方,見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思維變得越來越狹隘。若孩子有機會領略更多風景,接觸更多人,真正體會世界之大,思維眼界將變得開闊。遇到煩惱和困難會思考用更多的方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