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彩虹極限
-
2 # 花兒朵朵118863661
你可以看看歐洲,英法德三駕馬車。英法為二戰戰勝國,心中有傲氣。英國曾經是世界的主宰,十分傲慢,沉浸在當年的輝煌中而不能自拔,當然不肯低下身段腳踏實地做實業。法國認為地處歐洲大陸,優勢是英國無法比擬的,當然是歐洲的領袖,當然不能低下身段做實業。兒德國呢,二戰戰敗國,沒什麼可炫耀的,只有實幹。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天長日久,德國經濟甩了英法幾條街。不想當老大都難了。所以一個國家要振興,不能吃老本,更不能有嬌氣,要腳踏實地才行!
-
3 # 湍流袞雪
德國相對於英法發跡較晚,但工業革命雖是英國發起,但是在德國完成的,後有美國超越,德國嚴謹的自然人文科學觀,註定德國在實業經濟的成功,英國以金融貿易立國,法國給人以浪漫旅遊的印象,同樣是歐洲高福利國家,德國在保證基本福利待遇之外,側重於服務實體經濟的職業教育,這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英國是島國,其他國家對其威脅不大,德國則是東有俄國,西有英法,地域的差別註定德國以實業為主發展經濟,只給自足,不受他人限制,其產品有目共睹。其實中國才是四戰之地,是世界上接壤國家最多的,北有強敵俄國,東有世仇日本,作奸犯科的南韓北韓,南有跳蚤越南,西南有不服氣的印度,指望房地產開發發展經濟,抱殘守缺的既得利益集團的膨脹,而不是發展實業只會是落後捱打。
-
4 # 峰子87
1、二戰中,納粹德國戰敗,對外政治活動被束縛,德國趁此機會大力發展國內經濟。
2、緊追二次工業革命,積極發展工業3.0,德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企業。
3、歐洲的三駕馬車,德、法、英。德國經濟實力更雄厚。
-
5 # 烏龜比兔子好
1德華人口在西歐最多最團結。
2德國是日爾曼族特聰明。
3德華人對科技嚴謹,工藝好,精益求精。
4一百年以前德國技術就先進,底子好。
5德國開放自由,重視人才。
6自由貿易做得好,出口進口歐洲第一。
所以在歐洲一枝獨秀!
-
6 # 滄興電子
世界各大國當中德國經濟最健康,沒有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沒有債務危機,沒有窮兵黷武,沒有過分依賴單一產業,實業立國,科教興國。但是還是有不足,比如福利過高,對於外華人過於寬鬆,使一些外國懶人蹭德國的高福利。
-
7 # 巴黎八卦資訊
我們都知道,德國目前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充當經濟引擎的重要作用。然而,為什麼德國能在歐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中,德國具有優勢的地理位置是導致實力強大的重要原因。首先,德國地處歐洲中心,與歐洲以及歐洲以外的眾多國家都有緊密聯絡。
另外,德國的品牌效應很強大,這還得歸因於“德國製造”的高質量和高信譽。現在只要提到德國的機械、電器或是廚房用具、體育用品,我們都會認為它們是世界上質量最好的產品,購買時我們也更放心。德國很多著名公司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在經濟學方面。德華人深諳其道:他們指只追求兩點: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其實這才是企業生產的根基,而並非我們所通常認為的利潤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企業道德、產品品質才是讓企業長久生存的根基。
最近幾年德國積極拉動外需,出口貿易總量不斷創新高,這也是德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保證。另外,德國還是目前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大量的海外訂單為德國國內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最後,我們還要考慮到,德國也是我們中國在歐盟的重要貿易伙伴,在我們國家,大眾汽車,西門子家電等德中國產品所處可見,簡直是家家必備。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上佔據有利地位,自然也有利於德國在歐盟嶄露頭角。
-
8 # 參考訊息
德國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其基礎在於二戰之後進行了廣泛的去納粹化運動,德華人強烈認識到以往戰爭行為的極端性。德國以一個包容、熱愛和平的國家形象重現世人面前,這在世界歷史上難得一見。華人常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大概如此。
所謂德國在歐盟“一枝獨秀”,主要是其經濟方面取得的奇蹟。冷戰時期,整個歐洲都在美國保護傘下,循規蹈矩。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德國還被稱為“歐洲病人”,失業率超過10%,經濟困難。當時的德國總理施羅德(也是默克爾的政治導師)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降低失業保險,創造低收入就業等級,這也導致傳統的工資談判機制分崩離析。對習慣了高福利的歐洲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接受的,但德華人艱難推行下去了——生存下去和生活得更好畢竟是兩個層次的問題。
此後,德國的失業率逐漸下降,新就業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整過國家接近充分就業。據統計,2016年德國失業率為4.4%,就業率比十年前提高了8個百分點。與德國相反,同一時期歐元區其他國家單位工資成本不斷上升,更要命是,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還高於德國。簡單說,德國透過壓低工資成本、對生產線升級改造獲得了對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這一時期德國的貿易順差開始大幅增長,現在的年貿易順差高達300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9%。
經濟上的成功使得德華人在政治上偏保守,他們不願意輕易更換領導人——如果現在的日子過得還不錯,為什麼要嘗試改變呢?這也是默克爾接棒施羅德之後可以實現第四個任期的根本原因。但繁榮之下並非沒有隱患。一個數據可以說明問題:2015年德國約有15%、數百人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德國已經被列入歐盟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國家行列,這是個嚴重的警訊。
在外交上,默克爾奉行開放和國際主義,大量接收難民,這為其贏得國際聲譽,但也在國內引起反彈。今年的德國大選,默克爾所在政黨雖然獲勝但只能說慘勝,只得到不足40%的得票率。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獲得12.6%的選票,但在東部也就是默克爾的老家反而斬獲22.5%的得票率。因為許多德國東部的居民認為,默克爾背叛了他們,認為她過分照顧難民而沒有采取更多措施改善東部經濟。
事實上,如果周圍大環境不好,德國所謂一枝獨秀能撐多久不無疑問。應對當今時代挑戰的最好方式就是各國擯棄歧見共同努力,而不是被民粹主義綁架,在邊境豎起屏障。可怕的是,倡導理性容易被赤貧者的憤怒所淹沒,而這種現象在德國正在發酵。
-
9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這樣的地緣區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使德國飽受兩線作戰之苦,但在和平年代這種地緣區位開始日益表現出來:德國實際上成為溝通西歐老牌發達國家和東歐新興市場國家的橋樑。
德華人嚴謹理性的人文素質使德國擁有歐洲一流的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和產業工人。德國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早實行社保福利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雖然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德國有形的工廠、學校、銀行、醫院......但無形的社保制度、教育制度、產業體系卻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這成為德國戰後經濟復興的最大基礎。
德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英、法較早認識到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有何意義。當英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總結出凱恩斯主義時德國早已成功構建起由國家主導的統制經濟模式。當然統制經濟走向極端也會導致政府直接把控國家經濟體系,從而導致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浪費等現象,但隨著二戰後盟國對德國推行的民主化改造,德國實際上找到了一種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經濟+國家干預的發展模式。
-
10 # 李建秋的世界
看來各位對於德華人實在是過於崇拜,以至於都喪失了客觀的立場。
如果德華人真的那麼優秀,為什麼柏林勃蘭登堡國際機場修成那樣?為什麼斯圖加特火車站遲遲搞不定?且看德國之聲自己的評價
客觀的說,德國是中小型企業比較發達,但是法國的優勢不可小看,例如說能源,礦產,軍工,航天,高鐵,法國對德國是壓倒性優勢,但是為什麼我們感官上覺得德國就是比法國強呢?首先是德華人口8000多萬,而法國6000多萬,英國也只有6000多萬,這樣GDP總量上德國就能力壓法國一頭。
其次是德國工業大多數是民用拼,例如說大眾的汽車,雙立人的菜刀,而法國的產品大多數是涉及到戰略層面和國家層面的,比如說法國目前是歐洲唯一獨立自主的完備軍工國家,法國的Phantom戰鬥機非常先進,德國根本沒有與之匹配的產品,阿根廷拿著法國的飛魚導彈就能擊沉英國的軍艦,法國製造業異常完整,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任何德國企業在法國都可以找到對應的企業。當然法國的問題還是國有化企業太多,市場活力不行。
德國在歐盟的掩護下,可以肆無忌憚的對其他歐洲國家進行商品傾銷,並且在歐元的加持下,歐洲各國就會沒有抵禦能力,這點其實在歐洲根本不是秘密,我舉個例子跟你們聽:
比如說一個國家的商品競爭力不夠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很簡單,降低商品售價,或者壓低匯率來促進商品出口,很多國家都這麼幹,例如中國,南韓都這麼幹過,但是這種做法在歐洲根本行不通。
因為首先歐盟控制著歐元的匯率,歐洲窮國根本沒有控制匯率的能力,壓低匯率這一條想都別想。
其次,德國還可以透過操縱歐盟制定苛刻的產業政策和產品標準,從而排斥其他國家的產品競爭。舉個例子,在有些窮國,例如說保加利亞之類的,根本用不著把產品標準上到很高的層面,可是在歐盟的干涉下,這種想法基本成了妄想,歐盟可以把產品標準定的極高,完全排斥掉歐盟窮國的工業品。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假設當年智慧手機崛起的時候,美國要制定一個政策,要求手機商必須使用環保材料製造手機,並且要求手機完全不卡,用來“符合世界人民標準”並且強行推行到全世界使用,那麼中國手機還能出頭嗎?怕是很難,德國就是用這種手法,藉助著“安全”和“綠色”等一系列口號排斥窮國的工業品。
當然德中國產品確實是有競爭力這單我並不否認,但是不代表無限度的把德國神話,德國公共工程基本上一團稀爛,近半數的公共工程都有延期的現象,能按時完工的基本上要發大紅花了,而最坑德鐵晚點簡直是家常便飯,所謂的“嚴謹的德意志精神”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
11 # 白羊奇談
這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都是因為德華人根本和其他的歐洲人從根源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就是為什麼他們以前老搞種族主義,帝國主義的根源。也是德華人強大的最主要因素。
這得從近千年統治的羅馬帝國開始講起。羅馬帝國大分裂,後來東西羅馬帝國先後被滅,後來緊接著歐洲進入黑暗時代。後來開始各種小公國的混亂年代,宗教勢力趁勢崛起,變成了擁有實權的強大統治者。
宗教狂熱嘛,當然會幹出很多操蛋的事情。於是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戰爭開始了,進軍耶路撒冷,也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開始了。無數的殺戮和搶劫,戰爭與宗教開始交替混雜,近百年。
後來,東征結束,因為這些軍事勢力,本來就不是因為哪個國家才建立的,而是因為宗教,那麼這些軍隊就成了自身自立的團體,沒錯,就是騎士團。
三大騎士團,稱霸歐洲,控制了銀行,充當著保鏢和僱傭軍的角色。聖殿騎士團,後來被國王滅掉,解散了,當然理由並不光彩,只是因為太有錢了。醫院騎士團,目前義大利還有塊地方,但是基本上也被滅掉,也是紅十字會的前身。
還有就是戰鬥力最強的騎士團,也就是條頓騎士團。沒錯,當年3萬條頓騎士團還和我們的成吉思汗部隊打過仗,雖然打輸了,但是也成功的展示了武力,把蒙古大軍阻擊在歐洲中部。
由此可見,條頓騎士團是多麼的強橫和勇武,就像是斯巴達一樣在歐洲。後來經過百年的僱傭兵生涯和漂泊,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按了家,雖然建立了N個公國,但是他們的主體就是騎士們,也就是當時歐洲的最強戰力。都是軍人啊,生死沙場,所以當地的民風彪悍,並且軍人作風還有騎士精神被完美的傳承下來。
後來這些普魯士公國又變成了德意志帝國,又變成了德意志聯邦,不管怎麼變,德華人骨子裡的騎士精神和戰士不屈的意志已經成為了這個民族的傳統和信仰。這才是德國強大的根本,德華人的傳承的意志與精神。我們常看二戰片裡德國坦克上的黑十字,就是當年條頓騎士團的徽章。也是德國精神的主體。
-
12 # 錦繡中源
德國在歐盟一枝獨秀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在經濟領域,在其它方面,德國雖然也有不俗的實力,但還很難稱得上是一枝獨秀。
歐盟綜合實力最強的無疑是德國、英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又被稱為歐盟的的“三駕馬車”(英國將於2019年3月29日正式,目前處於脫歐過渡期)。而西班牙、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在實力上略遜一籌。
從經濟上看,2017年歐盟經濟總量為17.31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其中德國以36519億美元的GDP位居歐盟第一,世界第四,約佔歐盟經濟總量的21%,而法國經濟總量為25748億美元,約佔歐盟的14.9%,英國經濟總量為25651億美元,約佔歐盟的14.8%。三國經濟總量總和約佔歐盟的1/2。其中德國經濟總量相比英國和法國大約都高出一個山東省的GDP。所以從經濟實力上看,無疑是德國最強。相比英法兩國,德國的經濟發展在歐盟內無疑是領先的,有歐洲經濟火車頭之稱。所以說德國經濟在歐盟一枝獨秀實至名歸。
政治上,德國是歐盟的主要領袖,但並不是唯一,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英國相比德法兩國,其在歐盟的影響力遜色不少。但是由於二戰原因,德國的政治實力是不如英法兩國的,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軍事上,英法兩國都是軍事強國,擁有核武器,而德國領土上還有美國駐軍,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在科技方面,英法德各有千秋。所以筆者認為,德國在歐盟內稱得上一枝獨秀的主要還是在經濟領域,在其它方面,德國、英國和法國共同組成“三駕馬車”!
回覆列表
首先,西德首任聯邦總理阿登納根據當時的處境和國際形勢,推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這是符合當時西德生存利益的戰略抉擇。其主要內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參加西歐一體化,也就是接受制約,消除歐洲鄰國對德國重新崛起的疑慮;二是加入北約,依靠美國安全保護以及跨大西洋同盟關係,應對蘇聯軍事威脅。這是西德外交政策的兩個基石,它們使西德在很長時間裡無需大量國防開支,又能借助馬歇爾計劃集中財力、物力進行戰後重建,較快恢復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第二,以正確對待二戰侵略歷史的真誠態度取得受害華人民的寬恕,特別是周邊鄰國對德國的政治信任。西德歷屆領導人都公開承認希特勒發動了侵略戰爭和殺害600萬猶太人的滔天罪行,向受害國賠禮道歉和補償受害者的損失,遵守戰後國際協定和承認戰後邊界,放棄領土要求和核生化武器,教育青年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並制訂法律嚴懲任何否認納粹罪行的言行,等等。
第三,推行具有德國特色的“社會市場經濟”和中央銀行體制,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建立比較完整合理的經濟結構。50年代德國經濟部長艾哈德實踐所謂“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一方面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主張透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另一方面又在經濟發展中引入“社會”因素,建立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並強調要在法制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減少市場的盲目性。德國聯邦銀行也有別於歐洲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具有不受政府幹預的獨立性,其根本目標是確保貨幣穩定,防止通貨膨脹,保持馬克堅挺;同時,德國重視發展中小企業並適時從傳統工業向新興產業轉移,既沒有像英國那樣片面集中於金融服務業,也不像法國那樣過分強調國家干預,更沒有像西方某些國家那樣“去工業化”,確保了德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第四,大力推進歐洲共同市場建設,為本國工業品確保穩定的出口市場,並依託歐盟在世界上發揮影響。德國曆屆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德國按其人口和國力雖是歐洲大國,但不夠世界大國的資格,加上歷史的原因,德國難以單獨在世界範圍內發揮大國作用,只能借重歐盟的份量發揮國際影響力,因而促進歐洲一體化建設是德國外交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德國作為出口型工業國,60%以上的產品銷往以歐元區為主的歐洲市場,因而確保歐洲共同市場正常運轉是其經濟命根子所在。德國曾在農業政策上向法國做出重大讓步,目的就是換取工業品的出口市場,這給德國經濟帶來了巨大好處。
第五,重視德法合作在歐盟建設中發揮“軸心”作用,並注意以平等態度對待周邊小國,這是德國外交政策中的兩條重要原則。德國外交部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在歐盟問題上,只有同法國合作才能辦成一些事,反之將一事無成。前總理科爾也曾多次向筆者指出:在歐洲問題上,德國往往要把“在先權”讓給法國,即使是德國出的主意,有時也要讓法華人出面提出才較易辦成。阿登納曾經說過,舉行儀式時,法國國歌可以奏兩遍,德國國歌奏一遍就可以了。科爾還說,德國的歐洲政策正確與否,往往要看像盧森堡這樣的小國是否滿意。據筆者觀察,德國政界上層人士至今仍重視這些理念和經驗。
第六,透過提供發展援助謀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好感並與它們開展合作,特別是取得德國極度缺乏的原料和至關重要的銷售市場。戰後德國在這方面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失去了全部殖民地,沒有英法等國的老殖民主義惡名,這是德國相對於英法的政治優勢所在;二是德國憑藉其經濟實力可以提供較大規模的發展援助,為自己獲得廉價原料和開闢市場。早在80年代,德國資深外長根舍就曾說過:經驗告訴德國,只有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使之具有購買力,才能為德國工業品培植市場。德國從1985年起向中國提供軟貸款性質的財政合作,就是實踐這一政策理念並給德國帶來莫大好處的例證。
第七,實行“強制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並重視科研以推進科技興國,是德國長期堅持的強國理念。普魯士從1825年起就實行“強制教育”制度,把受教育視為與服兵役一樣的公民義務。適齡兒童如不上學,家長會受到法律問責。做出這一規定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取決於其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社會貢獻就越大,反之只能從事簡單勞動,不但貢獻會小,還可能成為社會的累贅,因此每個公民必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此外,德國還以科技強國和富有發明創造著稱,這與政府鼓勵科研和技術創新的政策有關。早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人數約佔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的1/3。截至2007年,德國諾貝爾獎得主計有78位,其中67位因在自然科學和醫學領域成就突出而獲此殊榮。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突出亮點,造就了大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階技工,是“德國製造”質量高超的重要保證。
第八,強調法治,有一套成熟的治國理念和比較完整的法律制度。民眾法治觀念也較強,輿論監督相對嚴密,官員違法亂紀行為易被揭發,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相對較少。西方民主制度有其弊端,比如決策過程漫長,有時效率比較低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長官意志的獨斷專行,一旦作出決定或形成法律,貫徹執行較有保證。憲法規定聯邦總理決定大政方針,各部部長職責明確,各部門分工與協作有序,較少政出多門或各自為政。政客們雖然上臺下臺有更替,但文官制度確保了政府機構穩定運轉,政令相對暢通。
第九,在企業內部實行勞資合作的“共決權”,在一年一度的工資談判中注意調節勞資矛盾,是兩個具有德國特色的、確保社會相對穩定的重要手段。較之英、法、意等其他歐洲大國,德國大規模的罷工事件明顯較少,除了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完整外,主要是因為:(1)德國企業內部普遍建立有“企業職工委員會”,實行勞資雙方代表共商大計的“共決權”,把矛盾及早化解於基層,不易擴充套件到社會上;(2)工資談判中一旦出現尖銳矛盾,政府總是想方設法透過調解使雙方達成妥協。第十,更為重要的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中有一些優良特質支撐了德國的重新崛起。歷史上,德國曾有過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斑斑劣跡,但也產生了許多為人類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偉人。德國之所以能跌倒了又爬起來,歸根結底是靠了蘊藏於德意志人民骨髓裡的優良特質,主要是:自強不息、刻苦努力的實幹精神;一絲不苟、認真負責的嚴謹作風;追求完善、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嚴格按規矩辦事的科學態度;不圖虛名、但求實效的務實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