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肖威
-
2 # MBA徐老師
職場中的典型學生思維:
單一性思維
“我怎麼面對那些各方面都優秀的人?”,很多人生怕自己哪方面不如人而產生自卑,這是一種忽略了社會複雜性的單一思維。社會是複雜的,可能一個姑娘獲得人們喜愛並不是因為她鍛鍊的一身馬甲線,而可能只是因為她是個姑娘或者是一個漂亮姑娘。不要為別人的成功尋找單一性的原因,而盲目效仿。成功總是多種維度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東施效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淪為笑柄
缺乏合作思維
這並不是說典型的學生思維中就不講合作,素質教育普及到今天,合作思維多少仍是缺乏的,仍需要強化。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中,學習都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已經習慣這種自力更生模式, 多數學生是少有體驗這種“合作訓練”的。知道什麼時候該從容地與人合作,主動索求幫助,是強化合作思維的第一步。
不分場合的學習
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發現,剛進公司的菜鳥往往表現出急切的學習動機,滿臉寫著“我要抓住任何機會提高自己”,說實話這架勢蠻嚇人的—想獲得成長是自己的事情,你犧牲上班時間明目張膽地行使你的學習行為不合乎契約精神,除非公司允許你可以把上班時間用於個人提高。有些公司的成長與個人成長是互利共生的關係。但多數情況下,大多數公司的員工培訓和工作內容是分開進行的。
等待答題慣性
多年如山的試卷反饋,我們回答幾萬個設計好的題目,但現實並不會處處給你提供考卷,設計問題,讓你回答。這相對缺失的是我們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和生活裡,很多問題是隱性的,你不發現、不提問,就只能被動等待問題出現——糟糕的是,可能最終問題呈現了,但不是來讓你“解決” 的,而是來宣告你“失敗”而已,你連處理的機會都沒有。
重選
社會不像考卷選擇題,很多事情做錯了是可以重新嘗試、重新選擇的。物件不合適可以換,抱著“不選則已,從一而終”的選擇題思維……大概要被相親;很多人糾結畢業後去大城市好還是回小城市,彷彿選錯了去處就會困死終身。可是你沒發現嗎?一到社會上,城市不合適了可以換,實在沒有必要在畢業前夕過於痛苦。
平面化人際交往
普通學生平時交流最多的是同班同級的人,思維、認識狀態相近,交流並不需要太多理解成本,不能理解與不同職業、階層、背景的社會層面交流的困難。就是比你大一級的學長、學姐,在心態和心理上也與你有層次性的不同。學生時代不應過分看重人脈,但相對不可以缺少的是跨層次溝通。交流不侷限於同級,平面化人際交往,往往會讓你的認知越來越侷限,白白地丟掉很多機會。
-
3 # 素色楓燁
從學生到踏入工作的時候,思維上要注意或者提高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其實還挺有意義的, 特別是我最近2年開始帶人以後,有幾點注意好了之後的確可以幫忙很多new grad學生更加地適應工作和職業發展。(想當年我畢業的時候,是2010年,剛踏入工作的時候犯了不少的錯誤;現在想想,自己的確很菜,還走了不少彎路)所以這裡我回想總結了下,大概這幾點要好好注意。(因為是在美國學校畢業和加入矽谷公司,所以有個別幾點是針對北美;但是大部分觀點還比較通用)
主動攬活和思考
如果說大學的時候,有老師給你佈置任務而且還有deadline之類的東西。在工作上似乎開始也有領導給自己分配一些任務;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小編:這倆都是辦公軟體)的話,一些任務還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學的時候一樣。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工作上領導喜歡的是你能夠proactive(預先主動地,這個詞不好翻譯) 能夠自主地去把負責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規劃一些事情,同時有好的想法(並且是能夠落地的)可以及時和他們去反饋。一般的領導只在你入職最開始的時候,像老師那樣來給你佈置作業,甚至還有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最後希望都是你能夠成長起來,獨擋一面。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開始入職的時候,你就好像LOL裡的英雄出生一樣,你要做的是帶線補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個個任務一樣;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確的認知:打小怪補刀賺線只是一個過程(過渡階段),並不是全部;其目的是為了給你漲經驗漲錢漲等級,然後你的目標是要發育成一個能獨當一面能出去打野能gank能團戰而且和整個團隊互補能夠配合的英雄!你不是打怪機器,也不是補刀能手,這些只是一個過程,所以你眼睛不能只看著自己今天完成了幾個任務(新人的任務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透過完成這些任務可以成長多少,自己開始出去gank或者團戰還欠缺什麼?如何來補全?
不要只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
這個我做得不太好,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之前競賽、程式比別人寫得快那麼一點,於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關係。於是漸漸地只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國朋友(圈子不夠國際化)吃飯和玩。到了最後我才意識到,當一個工程師做到了上面的級別,你程式碼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數型下降而你的 soft skill(除了程式設計能力之外的軟實力) 則越來越重要。這時你的圈子和人脈(即使在公司裡)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我建議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團隊聚餐)這種東西,不管他們是什麼牛鬼蛇神,吃什麼難吃的東西,你都是要去的,是強制的。國內的話,如果你是工程師的話,就要主動和其他部門或者公司其他職能部門多溝通和合作,不要只是簡單地埋頭寫程式碼。
看未來和趨勢,而不是眼前
這點我覺得是學生事情剛踏入工作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根本原因是學生時代一般都沒錢也沒太多眼界,所以開始掙錢了之後,覺得隨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滿足,從而 settle down下來。我看到很多新畢業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時候,看得不是未來(趨勢),而只看眼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我加入Facebook的時候,旁邊同學問我說為什麼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時他們的Android和iPhone,還有搜尋和Mac業務如日中天,去一個社交網站幹嘛?(當時Facebook可沒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還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軟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後選擇去了Google的。也有人只看工資和現金,對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擺出一副不在乎的態度的。甚至還有人說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說Google因為有游泳池或者免費的洗衣機,真讓人哭笑不得。創業路上有一句話叫做 順勢而為。看清以後發展的趨勢非常重要,而且你在這個公司或者這個領域要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趕緊跳上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勢公司的成長(而不是在公司已經飛得很高的時候上去)。
這些道理說出來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親自選擇的時候很難不犯錯誤,因為人們總是不願意思考以後的不確定性而趨向於選擇當下的安逸。不然這裡問幾個問題? 你是選擇 BAT 還是 創業公司? 是選擇 網際網路金融的領域 還是 O2O 領域? VR/AR 是走向爆發還是扯淡?(對的,您要思考!同學)
回覆列表
不會的話就不做,沒人安排就不知道幹什麼,然後呢什麼都指望別人來教你,做出的東西的話,實在是不堪入目,同時自己對於自己所做的東西沒有深刻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做的很爛,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又想,讓別人給他更高的薪水,這就是學生的思維。
什麼是職場思維了?始終站在老大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起得比老大早走的比較大,吃,做的事情比老大多,賺的錢比老大多,這樣的話才是一個智商化的思維,用自己的時間打造出最好的產品,用最好的產品或產品的交換,為公司創造最大的效益,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自己完成貨幣現金的獲取,這就是職場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