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夏日常生活

    三國時代人人知道,是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之一,(220年-280年)是上接東漢下接西晉的一段戰爭歷史時期,分別是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的時候,劉聯軍把曹操擊敗的同時,並建立國家。

    這個國家的建立,是三國最原始的雛形劉備一生征戰,建立了蜀漢,可是蜀漢卻是在三國爭霸中當中第一個滅亡啊!在這個三足鼎立的時代,為什麼蜀國會第一個滅亡呢?

    一、 天時。在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發身亡,活了六十三歲,葬在了惠陵。 剛打下的江山還沒享受就病逝,之後諸葛亮,以儆效尤,便聽劉備遺言,輔佐劉備的大兒子劉禪為帝,並且和東吳孫權再次聯盟,以至於恢復國家的鼎盛。在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帶領軍隊無數英雄豪傑北伐曹魏,但還是不能改變三個國家的分佈格局以及政治格局。

    劉備是劉勝的後代子孫,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政治家。只能說劉備死的不是時候啊,如果說劉備在世,和諸葛亮相互配合,那可是強強聯手啊,怎麼可能讓蜀漢這麼快就淡出歷史的地圖的板塊呢?只能說劉備死的真不是時候啊,失去了天時 。

    二、 地利。蜀漢可是出了名的山川險要之地啊!古人記載蜀道之路簡直比登天還難啊,可見地勢多麼險要由此可以看出,蜀漢的地勢是多麼險要,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雖然對打仗有用,但是對於普通的農民來說就不好了,耕地不多直接導致糧食也就不多,再加上關羽大意,失去荊州,雪上加霜,能耕種的地更是少之又少。

    沒有了更多的耕地就沒有了更多的糧食,蜀漢的面積只有107萬平方公里。在歷史記載中,公元262年,吳國的面積高達145萬平方公里,在用一年中,魏國的面積更是達到了291萬平方公里,國家的面積大小,更是決定了人數的多少!

    如果你手中有五萬大軍!而別人的手中有十萬大軍!在那個還是冷兵器的年代!無疑是人數的多少決定了戰爭的成功與失敗啊!軍人不足,是兵家的大忌,沒有佔據更好的地利啊

    三、人和。由於關羽的大意而失去荊州,造成蜀漢耕地面積的減少,也使蜀漢在整體人口,落後於曹魏和東吳兩個國家,更是嚴重的導致軍人不足,魏國出兵征戰的人數就高達20萬大軍!僅僅是出征討伐蜀國的軍數啊!而蜀國全國的兵力才有10萬啊,這是多麼大的差別呀!

    四、 在劉備死後,劉嬋繼承了父親劉備辛苦打下來的大業,在諸葛亮出兵討伐的時候,更是寫了千古流傳的出師表一書警示劉嬋,“親近賢臣,遠離小人,”而劉嬋卻最後卻不聽諸葛亮的勸,親進近小人,遠離賢臣。

    這個更是讓不少的忠良的人死在小人的手裡,這無疑是推進蜀漢的滅亡啊!沒有達到諸葛亮要求的人和目的啊!

  • 2 # 三面鏡子

    戰爭,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在實力,在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負責後勤的蕭何,其功勞在張良和韓信之上的原因。

    北魏佔據了當時中國大多數的土地和人口,按常理說,西蜀以兩州之地,能撐那麼久已經是奇蹟了。

    你將再勇,我不與你正面對敵便如何?參照司馬懿固守不出戰待諸葛糧儘自退。

    即便你打贏了,我遷走人口你也雖勝猶敗。參照曹操被劉備打贏漢中之戰後,強行遷走當地人口。

    更何況,一個將軍的武勇,對某次戰鬥可能有作用,對整個戰爭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

    手機打字,好累!

  • 3 # 李李白白胖胖

    1.戰將是決定戰爭的重要因素,卻不是王朝更迭的唯一因素。籠統地來講,內政外交的穩定,經濟的富強,歸根到底百姓的充實,才有利於軍事的強大,君主放心,將軍有可用之兵,老中青的將領梯次分佈,合理而分明等等,這些重要因素,哪一方佔據的優勢多,就發展的快。三國爭雄是拉鋸戰,是魏蜀吳綜合實力的較量。

    2.對比同期的魏、吳兩國,從地緣、內政、軍事上,曹魏一直佔據主動的優勢,自赤壁之戰之後,吳和蜀才有抗衡的底氣,而戰將來說,魏國和吳國也是人才輩出,並且隨著戰爭的後期主動出擊等不斷消耗,本是富庶的蜀國也是疲憊不堪,後來諸葛亮採取休養生息。當時蜀中大將陸續凋零,年輕一輩短缺,不堪重任。劉嬋又不爭氣,曹魏、司馬一系無論人才補給還是修養生息上都要快過吳蜀兩地。吳國君主孫權本就是有作為的人,乃是善守天下的人。一直虎踞江東就是曹丕也不得不安撫。再對比蜀中,大將已不復,劉禪連孔明都無奈,作為優勢的曹魏,當然是先拿下蜀漢了……

  • 4 # 未濟

    關羽張飛等人雖為名將,但是要論統兵和謀略卻不算是當世超一流。

    與五子良將做對比,如果五虎將和五子良將帶一樣的兵馬對戰,五子良將的綜合能力是強於五虎將的,打仗不是看誰的將領武力高誰就贏,要看佈局謀略。

    再者,小說演義把五虎將抬高了,若要想了解真實情況,還是要看真實歷史。演義的原因,讓人覺得,其他國家的將領不如五虎將,其實東吳也是有很多優秀人才,演義沒有突出表現出來。

    蜀漢一直攻打魏國,他們的旗號是恢復漢室,和魏國勢不兩立,而吳國審時度勢,有時和魏蜀作戰,有時和談,甚至對魏稱臣,所以魏國後期的主要矛頭是直指蜀國的。

    益州疲弊是事實,綜合國力不如魏國。後期蜀國兵力越來越少。第一個滅亡是正常的,吳國在幾次主動出擊失敗後,總想著看魏蜀鬥,坐收漁利,蜀國失去了外援。

    有名將只是一部分,何況還不是很有謀略的名將,蜀國綜合實力若,是滅亡的根本原因。

  • 5 # 科技商業史

    戰爭拼的的國力,而非武將,所謂大國不尚權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陰謀陽謀都是無效的。在三國初期,劉備面對的一直是被其他對手的實力所絕對碾壓,因此,縱使武將再優秀,也是無濟於事。

    到了三國中期,隨著劉備佔據關中和川蜀,他所擁有的一流武將開始顯示出越來越強力的戰鬥力,這也是蜀國的巔峰時期了,但是由於其政治結構的不穩定,劉備一直不敢傾巢而出,必須留守大量兵馬鎮守後方,實際可用於對外征戰的並不多,這也為蜀國最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到了蜀國的後期,一流大將開始逐漸凋零,再加上沒有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劉備當時訂立的政治結構),導致後續沒有強有力的繼任者,再加之蜀國本來就是三國中經濟實力最弱的一方,在長期的消耗戰中,第一個被滅亡也是必然的結果。

    寫在最後:諸葛亮早就預見到蜀國的命運了,因此在蜀國的後期,諸葛亮的晚年,他才不顧一切的去出兵伐魏,明知勝少敗多,諸葛亮還得不斷的壓榨蜀國的百姓,湊足軍糧去討伐魏國,但是一人之力終歸無法改變大勢,最終蜀國還是走向了滅亡。

  • 6 # 倔強的蝸牛007

    國家興衰,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在農耕時代,糧食人口尤為重要。

    蜀國地處川蜀一代,雖有漢中,成都等農業支援,而相比較魏國的中原地帶,吳國的長江流域,蜀國人少糧少,所以在長期戰爭相持階段,處於下風。

    曹魏赤壁之戰後基本上處於戰略防守,大力發展經濟,為後期的統一戰打下了基礎。

    而蜀國連年征戰,民眾苦不堪言。加上地處邊陲,人口不足,後繼乏力。雖然有世之猛將,但國與國的較量終究是經濟的較量!

  • 7 # 淡定平常心

    夷陵之敗削弱了蜀國的整體實力與士氣,五虎上將走了三個,隆中對的規劃也被徹底打亂,在加上蜀國人口國力本來就不如魏國與吳國,雖然後期有諸葛亮與姜維等頂尖人才,但魏、吳兩國頂尖人才也不少,切都不像蜀國一樣強用兵,總之戰爭拼的是國力,蜀國後期國力已嚴重不支,軍事上已經轉為戰略防守,還缺乏人才,除了姜維,再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可用,後主劉禪軟弱無能也是一方面,因蜀國常年與魏國交戰,那麼魏國一旦發現蜀國破綻,首先要滅的一定是蜀國。

  • 8 # 趣史雜談

    首先一點,劉備取漢中,然後稱帝之後,蜀國的實力也到達啦一個頂峰。但好景不長,關公失荊州,敗走麥城,蜀國丟了一個戰略位置即使重要的荊州,從此,無論是罰魏,還是滅吳都十分困難。緊接著,蜀國東征東吳,違背了孫劉聯盟的戰略,結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而蜀國本來是是三國中實力最差的一個國家,僅接著,諸葛亮6出祁山9發中原(三國志記載2次罰魏),最後均未成功,致使國力受損。而諸葛亮大權獨攬,事事都親力親為,蜀國其他人沒有得到鍛鍊,只是無人可用。後主劉禪卻又是扶不上牆的泥巴,使蜀國越來越弱。而司馬炎勵精圖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對蜀虎視眈眈,最後第一個滅掉蜀國。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有這樣一個國家,它的主要領土處於一個巨大的盆地之間,四周都是崇山峻嶺,在軍事態勢上,易守難攻,但想要出去打別人,也千難萬難。這個國家就是蜀漢。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往往過於看中武將的武力值,忽略了真實歷史中軍事作戰的客觀條件。

    自赤壁之戰後,從建安十四年至建安二十四年這段時間,是劉備集團的上升期,也是這群武將們的職業黃金期。劉備帶著他們先後收復荊州各郡、迫降劉璋佔領西蜀,擊敗曹操攻取漢中,實力大增,進而建立了蜀漢政權。

    然而這一切的終點,也就止於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孫權破壞孫劉聯盟,白衣渡江,奇襲荊州,趁關羽北上攻取襄樊之際,襲擊荊州,關羽被殺。兩年之後,劉備親率大軍伐吳,深入吳境,僵持了幾個月後,最終在夷陵被陸遜火攻大敗,劉備敗歸永安。基本上,蜀漢前期的將領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魂歸九泉的。

    實際上這次劉備伐吳的兵力至多不過10萬,但這10萬人馬,幾乎折損了5萬,已經耗盡了這些年蜀漢的積蓄。此事的蜀中,人口稀少,農業生產開發不如曹操據有的北方,也不能孫權的江東。以蜀漢的國力,極限的常備軍加上各地守衛軍,不會超過15萬,是三國之中最弱的。

    荊襄戰場,一直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爭奪的主要戰場,因為這一區域的戰略位置極其關鍵,若蜀漢集團全數佔有荊州,那麼北上即可威脅曹魏的統治中心,沿江東下,即刻就能抵達東吳建業。

    赤壁之戰本,孫劉聯盟中出力最多的是東吳,卻在戰後的戰果瓜分中所獲荊州郡縣最少,東吳在周瑜死後,為繼續維持孫劉聯盟,只能暫時忍讓,許劉備“請都督荊州”,使得劉備獲得了吳屬南郡部分,同時也能完全騰出手來與曹操爭奪漢中。

    但這種聯盟的脆弱之處,就在於雙方最大沖突,就在戰略規劃上。荊州時蜀漢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據有荊州,可兩線出兵,同時以荊州的人口和富庶,能夠保證從荊州出兵,要比從漢中出兵,後勤補給更加有保障。對於東吳而言,荊州依然十分關鍵,荊州掌握在敵人手中,就意味著只要敵人有相對完整的水軍,既可沿江威脅自己的政權統治核心,同時江淮戰場上曹操的嚴防死守,以南攻北,完全沒有機會。

    所以孫權選擇了向曹操稱臣,奇襲荊州,於是孫劉聯盟破裂。而劉備也並非只是為關羽報仇才發動夷陵之戰,而是荊州一失,整個“隆中對”所確立的蜀漢戰略規劃完全破產,劉備試圖重新奪回荊州,然而最終卻也以失敗告終。

    在這樣的戰略目的下,軍事總指揮是劉備,戰術制定是大家商議著來辦的,並不存在重用不重用的問題。再者而言,所謂蜀漢五虎將,其實幾乎沒有一個有過獨立指揮大規模軍團協同作戰經驗的。

    而蜀漢第一個亡國,大致上是因為到了姜維主持內外軍事時,在24年裡接連進行了11此北伐,結果大勝兩次,小勝3次,相距不克,於曹魏而言,既沒有丟失城池,人口也沒有被蜀漢掠奪,軍力也沒有削減,而於蜀漢而言,雖然姜維北伐收的也快,軍隊損失不大,但蜀漢人口依然沒有增長,考慮到從成都調轉後勤軍糧出秦川作戰的困難,此舉耗費的人力物力巨大,由此頻繁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衰退,這也就是筆者開篇所言,蜀漢想要打出去也千難萬難的原因。本身經濟發展就不如其他兩國,加上道路險阻,運輸軍糧的成本增長許多倍,損耗巨大,從而使得蜀漢北伐後繼乏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至此,司馬氏為了加快篡魏立國,只能先拿蜀漢開刀建立威信,五路大軍伐蜀,其中自然有成都的決策失誤,也有蜀漢國力衰退,軍力不足以應付的硬傷。無論怎麼守,都是守不住的。自古在蜀種建立政權的,除了漢中王劉邦成功逆襲外,沒有一個成功的。

  • 10 # 青青歷史菌

    現代打仗拼的是經濟,而古代打仗由於冷兵器的侷限性,不僅拼經濟也更注重人口,在三國時期,孫吳蜀漢兩國人口相加都不及曹魏,而在當時人口又是重要的生產力,所以蜀國經濟人口都劣與曹魏,自然收受經濟影響的軍事能力也不及曹魏,這樣巨大的差距不是擁有個別優秀將領就能逆轉的大勢。你可以把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實力關係放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和中國,中國有龐大的人口經濟和國土,就如同曹魏,可以屢敗屢戰,死而不僵,而日本雖有強於中國的軍事科技,就如蜀漢有各種猛將,但只要敗一次就會輸掉國運。

  • 11 # 蝶谷幽蘭

    首先呢,戰爭拼的不是個人武力,而是綜合實力。

    蜀國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特別是趙雲,可是說排三國武將第二了。可是魏國也有五子良將,吳國有十二虎臣。各國都有自己的開國大將。可是我們發現等到三國一統的時候,這些老將們都已先後消亡(老兵不死,只是會逐漸消亡)。

    軍事上,那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後繼乏人,蜀國後基本是無人可用了的,除了姜維,廖化(也已是暮年遲遲)之外,基本無將可用以致於在對抗魏國時,出現無將可守,被鄧艾鑽了空子。而魏國司馬兄弟,鄧艾鍾會之名將,在滅蜀之戰中,顯示出其極強的軍事才能。

    政治上,魏國司馬昭精明強幹,政治清明,魏國在其統治下,綜合國力,是芝麻開花。反觀蜀國,劉禪本來就不擅政事,諸葛亮在時,總攬朝政,親力親為,劉禪沒有得到君主的的鍛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阿斗。而在諸葛亮去逝後,隨著諸葛為劉禪安排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去逝,內侍黃皓更是變本加厲的把持朝政,操權弄威,並且還與姜維有過節,嚴重排擠姜維,使姜維一度屯田避禍。使得蜀國國力一度下滑。蜀魏兩國一個是政治清明,國力日盛,一個是宦官當道,國力漸衰。所以蜀國被魏國滅亡是一定的。

    最後,說一下,其實在滅蜀滅吳之間,先選擇滅蜀,司馬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原因如下:1,滅吳成本有點大,這主要是因為,滅吳國要水戰,修造戰船,還得開水道,工程有點大,曠日持久。2,水土不服,南方氣候潮溼,怕發生疾疫。3,先滅蜀國還有一個好處是就可以借沿水勢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相比較來說將來滅吳會更容易。4,柿子得挑軟的捏,蜀國太弱了,好打。

  • 12 # 楊金東

    正所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其實劉備不僅不僅武將勇猛,還同時佔有臥龍鳳雛兩大謀士,那麼為什麼這樣的高配,卻還是最先滅亡的呢?有以下幾點:第一,根基不穩。

    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官二代,所以建立的政權很早,另外除掉董卓之後,曹操的競爭對手只有有勇無謀的袁紹,袁紹雖有雄兵,但是謀略欠缺,很難成就大事,所以說,曹操就得以建立自己的實力,成為丞相之後的他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他把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官場是如魚得水,很快把大權掌控在手中,獨佔整個北方。而孫權接替了哥哥的位置後就一直都在養精蓄銳,赤壁之前東吳幾乎無戰事,這就給本身就很富庶的東吳更加增添了實力。而劉備長坂坡一戰之後,才帶著百姓入川,而川蜀之地本身就很淒涼,再加上劉備當時剛剛兵敗,又被百姓拖累,需要很長一段才能修養過來,所以說,從根基上劉備就已經大大的吃虧了。

    其次,將寡,劉備入蜀之時,手下僅有關、張、趙三人,黃忠和馬超都是入川之後才歸順劉備的。而曹操手下除了夏侯和曹氏兄弟外,還有李典、樂進、徐晃、許褚、張遼、典韋等上將,雖然除典韋以外都沒能夠上三國英雄榜,但是他們的能力,也僅次於五虎將而已。

    第三,謀士少,劉備手下無過臥龍鳳雛法正等人,又加上諸葛亮獨斷專行,所以在劉備處很難聽到除諸葛亮之外的第二意見,諸葛亮雖然能力很強,但是人無完人,掌管國事這方面,做丞相絕對無人可比,然而軍事才能,卻稍遜一些,諸葛亮帶兵,多賴計策,在同一時期,他還是要稍遜司馬懿、周瑜等人。然而鳳雛龐統自跟隨劉備以來才幾年的時間,便英年早逝了。

    所以綜上所述,西蜀雖有五虎,又有臥龍鳳雛,可是還是最先一個被滅國的原因。

  • 13 # 平凡人讀史記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卻是最作死的一方,最先滅亡並不奇怪。

    一流的武將,只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已,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丞相,更加重要,當然,也離不開地盤、經濟、人口等重要因素。

    1、建立政權最晚,根基最薄弱

    曹操很早就統一了北方,網羅了北方大部分傑出的賢人、武將,而且還牢牢挾持著漢太子,以天子名義四處征討,消滅了北方的割據勢力。他恢復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獎勵農桑,安置流亡人口,在北方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秩序。

    孫權佔據江東,已歷三世,君臣精誠團結,民心依附,擁有長江天險,江東才俊盡被其所用。

    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快五十歲了,還沒有立錐之地,沒有一寸根據地,像一條喪家之犬一樣,被曹操趕著攜民渡江。

    接下來就是孫劉聯盟火燒赤壁,暫時擊退了曹魏。劉備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軟硬兼施,伐戰邦交結合,取了漢中、益州等地,才入川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政權。而此時的魏、吳政權,已經存在並發展了二三十年。

    作為一個外來的統治者,再怎麼根正苗紅,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紮根生長,而這個時間,可能長達兩代人。

    用現在的話說,劉備入蜀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無論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是三國中最薄弱的。

    2、建國之初,征伐不斷,國力損耗

    總結劉備的經歷,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戎馬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他出場到他死,都在打仗,戰則生,和則死。

    劉備剛剛登基,興舉國之兵伐吳,耗盡錢糧,結果被火燒連營七百里,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後,在諸葛亮與姜維掌握兵權的那些年,蜀漢不停北伐,錢糧損耗極大,民力損失殆盡。

    為了積攢北伐的錢糧,蜀漢稅負極重,富庶的巴蜀被無盡的征戰吸乾了血,蜀漢第一個亡國,何嘗不是巴蜀人之福。

    3、朝廷昏暗,奸臣當道,後主投降之心堅決

    新版三國中,劉備伐吳兵敗回來,住在白帝城,病重將死,諸葛亮跟劉禪說,你爸在白帝城叫你過去,走吧,跟我去看看。

    劉禪難過得哭了,諸葛亮一看,這孩子還有點良心。

    結果劉禪流著淚說,我能帶上我的蛐蛐兒嗎,去這麼遠的地方,沒人餵它們,很可憐的。

    諸葛亮一口老血到了嘴裡,又咽下去了。

    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崇信奸臣黃皓,貶斥楊儀,疏遠姜維,最後小人黃皓竟然擅自干預朝政,蜀漢逐漸走向衰敗。

    當鄧艾偷渡陰平,襲擊成都的時候,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劉禪拒絕了兒子劉諶背城一戰的請求,也拒絕了霍弋守衛成都的主張,攜帶文武百官向鄧艾投降。

    劉備痛恨的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卻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也成了這樣。

    陳壽在寫《三國志》時,稱劉禪為後主,從此被俘亡國的君主都叫後主了。

    比較搞笑的是,蜀國天天喊著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但是王業一直都在偏安,漢賊一直都兩立著。

  • 14 # 小小美猴王

    蜀漢為什麼第一個滅亡?主要是長期戰爭,國力不堪重負。劉備不聽勸告,兵敗夷陵,荊州失守。而此時魏國,國力強盛。諸葛亮鞠躬盡瘁,六出祁山,八定中原,但終未取勝。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用兵較多,消耗很大。蜀漢人民遭受戰亂和剝削,特別厭戰。蜀漢統治者為了穩定統治,政治上輕視本地人,重用外面勢力來調節權利,長期造成蜀漢人才調敝。人心渙散的局面。凡此種種原因,造成蜀漢第一個滅亡。

  • 15 # 讀古今

    戰爭從來打的就不是個人武力,而是資源,是後勤。就好比成龍早期的電影一樣,成龍武功總是不如反派BOSS,經常被打得半死,但是你架不住他抗揍啊,每次倒下都能站起來,最終把對方拖死。

    打仗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資源,哪怕你前期贏了99場,只要打不死別人,別人只要勝1場,你就死了。 因此,蜀國最先滅亡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 人才凋零:好的將領雖然不能決定戰爭的走向,但是能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三分天下之前,諸侯眾多,各方戰鬥不斷,但大的戰役極少,小的戰鬥中猛將的作用會被放大,而劉備手下一流猛將很多,這也是劉備能夠白手起家的重要原因。但到蜀國後期,隨著第一代猛將逐漸凋零,人才斷代,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以至於“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後主劉禪投降時五虎上將戰死的戰死,病死的病死,都早已不在了。

    2、地理劣勢:吳國多水域,擅水戰,而北方兵將只擅陸戰,如果先打東吳,一旦戰事不利怕是會被兩家圍攻。加上蜀國一直在北伐,與魏國間戰事不斷,而孫吳採取的是守勢,因此魏國必然先打蜀國。

    3、資源不足:自關羽失荊州開始,蜀國的戰略就滑向了失控狀態,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已無實施的可能。爾後劉備伐吳,夷陵大敗致使蜀國兵員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加上益州相比荊州貧窮,在連年戰爭之後已盡顯疲敝。荊州丟失之後,土地、糧食、人口、財富都沒了保證,只剩下益州的蜀國,各方面資源全面落入下風,連休養生息,打持久戰的機會都沒有了。

    總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兩場戰役就能決定勝負的,所謂韓白之勇,非糧不戰,最終打的還是資源或者說綜合國力。

  • 16 # 信鐵鋒

    一,這不是足球比賽,就11個人的場上對戰,全明星隊,每個人都那麼閃亮,每個人都可以以一打三。沒有明星的克羅埃西亞也可以拿下世界盃亞軍,反而,全明星的戰隊打不出以核心輸出的完美配合。

    二,戰爭打的是戰略,領導者的戰略思想成為左右戰爭勝負的關鍵。但是,所在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局勢不同,戰略方針也會不同。這樣,全域性方針和區域性方針相互制衡,達到所需戰略目標。

    三,越是能力強的下屬,越是不好的領導。給了關鍵位置,怕沒人制約他,像司馬懿、諸葛亮。不給關鍵位置,怕他們不滿意,同時,也不能發揮他們的有效能力。所以,強不強,得圍繞著君主轉。

    四,戰爭打的是資源,甚至是資源的補給。三國蜀國根基最淺,戰爭時間拉的越長,對蜀國越不利。而且,戰將的年齡逐年增長,三國中蜀國的第二梯隊遠遠不如其他兩國,所以,蜀國給了人們盛極一時的表象,而隨時間的流逝,盛而轉衰。此消彼長,蜀國便失去了優勢。

    五,戰將雲集,但不能成為一邊倒的局勢,哪這種暫時的優勢,不能成為勝負關鍵的決定因素。戰勢多變,時機一失,盛而轉衰。

    五點淺談,個人愚見,望能有益。

  • 1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劉備有五虎上將,曹操有五子良將,孫權更有江東十二虎將,一點也不比劉備少。

    冷兵器時代,絕不是因為實力強就一定能打勝仗,實力固然是戰爭取勝的關健因素,但並不是絕對因素。如果僅憑實力就能取勝的話,那麼戰爭就不用打了。

    西漢建立之初,兵仙韓信除了垓下之戰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的戰爭外,其它戰爭無一不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而項羽更是以少勝多的鼻祖,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無一不是經典戰役。

    時間到了三國時期,也同樣存在這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諸葛亮也在隆中對中說過,曹操能夠擊敗袁紹,以弱勝強,並不是因為天時,而是因為人的謀略。

    一流武將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作用,一場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主帥的謀略和將領及士兵的配合與士氣,武將再歷害,在戰爭中也只有一個人勇猛,一個人再能打,能對付千軍萬馬嗎?當然不能了。

    按三國演義來說,劉備是擁有五虎上將的,但是劉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關羽和張飛兩員武將,後來趙雲加入,赤壁之戰後黃忠加入,最後是馬超加入,劉備的五虎上將除了關羽和張飛外,加入都很晚了。

    晚到天下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了,當劉備只有關羽張飛的時候,曹操已經有戰將千員,士卒數十萬,曹操與劉備的勢力並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依靠武將的勇猛而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當然也存在這種事,比如趙子龍七進七出大戰長坂坡,張翼德單騎喝斷當陽橋,阻擋曹操百萬大軍,但這事畢意是極少出現的。

    而由於武將的魯莽,導致劉備集團的勢力不斷衰弱,也是劉備集團最丟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比如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排名第四的武將,在正史中,是排名每一的猛將,但是關羽不僅把荊州丟了,而且把自已的命也丟了。

    關羽一死,劉備震怒,欲為關羽報仇並誓言奪回荊州,而關羽之死則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關羽在被殺的第二年,張飛也被手下人殺死,劉備在伐吳時,老將黃忠戰死,劉備在夷陵大敗的訊息傳來不久,馬超也病死了,隨後趙雲也病死了。

    夷陵之戰後,蜀漢五虎上將全部去世,再也沒有五虎上將了,而蜀漢由於人才調零,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已經非常少了,武將嚴重缺乏。

    可是話又說回來,劉備除了五虎上將還有什麼?冷兵器時代,人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什麼也沒有,戰爭中的掠奪人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打天下除了要一流的武將外,還需要一流的文臣謀將,可是劉備有嗎?

    曹操不僅有五子良將,還是曹家及夏侯家的宗親支援,除了這些,曹操還有一大批的文臣、謀士和其他的武將,相比之下,劉備缺少的,不是一點半點的人才。

    三國鼎立後,局勢進入平衡發展期,三國都依靠各自國內的資源發展,這個時候比拼的就不是謀略了,而是實力,從比拼謀略到比拼實力的變化,反映了三國的鬥爭已由直接對抗進入到消耗期。

    到了這一步,什麼五虎上將,哪怕是十大上將,也可能沒用了,進入消耗戰,就是誰的實力最弱,誰第一個被消滅。

    毫無疑問,三國時期蜀漢的實力最弱,在消耗戰中,遠遠不及曹魏,曹魏的地盤是9個州,蜀漢只有一個1個州,曹魏的人口是蜀漢的4到5倍,軍隊是蜀漢的4到5倍,蜀漢不被滅亡,誰會滅亡呢?

    哪怕是東吳孫權的實力,是雙倍於蜀漢,自然也就是蜀漢第一個被滅亡 ,柿子都是揀軟的捏,打仗也是一樣,先吃掉最弱小的蜀漢,是三國時期另外兩國既定的國策,所以劉備集團是最先滅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搭配衣服可以讓女性顯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