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哥000

    唐朝和明朝。

    都是二世開國帝王的兒子發動之變躲的帝位。

    唐朝發動玄武門之變。

    明朝發動靖難之變。

  • 2 # 史雲生

    古代王朝中,雖不說每個朝代都經歷了“二世危機”,但很多王朝確實如此。而且其中的的很多經歷真的是驚人的相似,好似一個輪迴,好似宿命,逃脫不了。

    這其中最相似的就是秦朝、晉朝、隋朝。

    建立王朝經歷相似

    秦朝是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動亂時期,於百國中脫穎而出,最後橫掃六國,四海歸一。結束了我國自五百年來諸侯分割的局面,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始皇和他的王國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晉朝同樣是在那個英雄輩出,混亂無比,又特別精彩的時代中完成了三國統一,結束混亂。司馬家兩輩人嘔心瀝血,付出常人無法比擬的代價,從臣子到君王。

    隋朝就更不用說,在被隋文帝楊堅統一之前,雖說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多,卻也比三國時期要多,混亂程度自不用多說。楊堅能在作為臣子之時就滅掉好幾個國家,再後來實現統一,可以說出了不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外,都不輸始皇帝。

    統一後的經歷相似,尤其是秦朝和晉朝

    首先,開國皇帝都是野心勃勃,雄才偉略之人。秦朝始皇滅六國,統四海,書同文,車同軌;司馬炎,滅吳國,扶蜀國,建晉國;隋文帝,掃諸國,統九州,開科舉,伐匈奴。

    開國皇帝雄才偉略,但到了第二代就出現了危機。隋朝還好,到了隋煬帝他還能震懾文武大臣,可秦朝和晉朝就沒那麼幸運了,第二代皇帝都是一個智障,文武大臣根本沒把皇帝放在眼裡,被大臣權臣欺負那是經常的事。

    二世危機出現的原因不可抗因素

    秦始皇和晉武帝都生下了智障兒子,而且因為種種不可抗因素,皇位都落在了智障兒子手裡。就算是讓一個精明之人管理國家都是很頭疼的事,讓一個智障皇帝管理偌大一個國家,不在他手上亡國,做亡國之君就算不錯了。

    都有權傾朝野的權臣

    在這樣實現中國統一的王朝,都有一些權臣,或兵權在握,或善於權勢之爭,或威望超過皇帝。

    二世皇帝的那些臣子,都是與先帝經歷過戰亂,立下赫赫戰功之人。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朝中,其威望都不會弱於新皇帝。先帝一死就沒人能壓制住他們,自然就會危及皇位。

    老天對這些朝代都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王朝一世皇帝雄才偉略,可到了二世要麼是智障兒子,要麼就太過聰明,驕奢淫逸。好像這個王朝和開國皇帝都是因為老天看不下去天下如此亂,而特意派他來結束戰爭的。

    結束了戰爭,實現了統一,他和他王朝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還讓這個王朝出現強盛的一時,好似老天故意安排,為後面的王朝做準備。既然使命已完成,那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是時候讓真正的天下之主上位了。

  • 3 # 遙想當年馬弓手

    看了二世危機的說法,感覺雖有一些牽強,但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如果說二世危機,倒不如說新政權建立都伴隨著危機,如果勢力領袖能力強,有能力應對危機,則王朝成立了,否則走不到王朝建立那一步勢力就滅亡了;

    由此可見,王朝開創者都有著超凡脫俗的能力,二世繼位者不如開創者就顯的很常見;各方面的制度也需要逐步完善,王朝開創者不能做到一部到位,需要二世去處理得事也是比較多的,出現一些危機也是常態;

    故,個人認為危機本身就存在,一世的危機更大,成王敗寇;二世的危機除了末代外也算是較大的,對二世繼承者來說,也是比較大的考驗:

  • 4 # 爾朱少帥

    古代王朝都有“二世危機”,這不是巧合,也不是輪迴。“二世危機”對於每個王朝猶如一個“渡劫”考驗:渡過了,就迎來太平盛世;渡不過,就是兵禍連年,甚至是覆滅。秦朝二世胡亥,出現統治危機——陳勝吳廣起義,進而是項羽劉邦起兵,結果是秦朝覆滅。

    漢朝劉邦死後,呂氏外戚專權,引起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爭奪,進而引發軍事衝突。漢文帝劉恆上位後,漢朝正式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南北朝,這種情況更加多發,臣子篡位,兒子弒父成為傳統。南朝宋齊梁陳,要不挺不過二世,即使到了二世的也是危機重重。五代十國亂世,梁唐晉漢周更是將弒君、篡位發揮到極致,五代幾乎都是二世而亡。

    隋朝隋煬帝楊廣,將他老爹留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打爛,成為歷史上亡國暴君的標杆。

    唐朝的“二世危機”則是李世民兄弟之間的血腥奪嫡之戰。“玄武門之變”幸好是速戰速決,不然的話,演變為內戰的可能性相當大。不過,在第三代李治死後,事實上,唐朝已經被“武周”和平演變了。假使,武則天一念之差選擇扶植武家做繼承人的話,後面有沒有唐朝的復國,還真是說不準。

    明朝的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生死成為疑案,清朝康熙要坐穩還得扳倒鰲拜和平定三藩……

    為什麼會出現二世危機?“二世危機”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種,來自功勳大臣的權力挑戰。在家天下的時代,與其說是忠於國家,還不如說是忠於皇帝的權威。開國皇帝在位時,倚靠文治武功和個人威望,可以壓制住驕兵悍將和功高蓋主的大臣。

    開國皇帝死後,二世皇帝的個人威望必然難以壓制老資格的文臣武將,必然會受到功勳大臣的權力挑戰。能不能扛住,就看二世皇帝的個人能耐和運氣了。

    第二種,皇位繼承權的爭奪。王朝初創不久,繼承人制度還沒有深入人心。所以,二世皇帝和三世皇帝的產生,都是經歷了激烈的奪嫡競爭。在奪嫡競爭中,陰謀詭計、明槍暗箭、流血衝突的事件層出不窮,能經歷奪嫡之戰修成正果的二世皇帝或者三世皇帝,要不是有厲害,要不就有運氣。當然了,得到老皇帝的青睞和庇護,也是運氣或能耐的一種。

    當然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一任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候的失誤。比如李世民選了李治,造成李唐變成武周,大唐王朝差點萬劫不復。司馬炎選了一個傻兒子做皇帝,又給娶了一個陰狠無腦的賈南風,整出來一個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

  • 5 # 愛讀史的胖子

    守業比創業還難,特別是是第二代皇帝,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亡國。小弟我託大,給各位分析一下。

    第一開國功臣:第一代皇帝活的久還好辦,慢慢把他們除掉或把他們的權力削弱。要是活的不長(特別是二世還沒有參與開國)。可以想象那些開國功臣,跪拜二世時心裡所想“要不是我,你小子能坐在那位子上。對我好點就算了,要是想殺我就反了你。”這就讓二世很為難,明明想殺他們卻要陪著笑臉。

    第二宗室諸王:這些親戚啊,可是讓二世最為頭疼。一個個被第一代皇帝封王封地,有的還有兵權。指不定哪天腦子一熱提著刀就砍了你,自己當皇帝。登基比大臣還來的正統。

    第三後宮干政:要是二世還小,他媽就來了。後宮干政有個特點,就是重用孃家人,也就是外戚。這外戚要是心裡有想法,這二世就慘了。

    第四二世性格:這不是我瞎寫的,大家想想。第一代皇帝能創立一個國家,那性格肯定是強勢的。有這樣一個爸爸,那兒子性格不是軟弱就是扭曲的。那面對開國功臣、宗室諸王、外戚時就落了一頭。

  • 6 # 歷史小行家

    第一組:秦始皇~秦二世(疑非法上位,失民心,國家滅亡)

    第二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承漢惠帝劉盈帝系,但施行仁政,採取前幾任和呂后的政策,國家興盛)

    第三組:隋高祖文皇帝楊堅

    隋世祖明皇帝楊廣(非法上位,步子邁得太大,國家衰敗以至於滅亡)

    第四組:唐高祖太武帝李淵

    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非法上位,勵精圖治,但後代子孫效仿)

    第五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明太宗文皇帝朱棣(篡朱允炆帝系,勵精圖治,國家興盛)

    第六組: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繼位奠定大清之基)

  • 7 # 許願的泥菩

    古代的歷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撐過去了,王朝會迎來一個長足的發展,獲得較長的統治時間,撐不過去,王朝滅亡,要麼進入亂世,要麼開啟另一個王朝的新篇。

    偏安一隅的王朝就不說了,就說說統一的王朝吧,秦、漢、西晉、隋、唐、宋、明、清(元前期皇帝基本都靠搶的,就不說了),這幾個王朝裡面,就只有一個王朝沒有二世危機,就是東漢,其第二個皇帝是劉莊,而且他和他兒子一起開創了“明章之治”;其他的朝代都有,分別說一下:

    秦朝和隋朝不用說,直接二世亡國;西漢的第二個皇帝沒什麼權利,是由呂后掌握的;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本身是李建成的,結果被殺,被李世民篡位了;宋朝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雖說現在什麼原因不清楚,不過呢,其還是不符合嫡長子繼承的原則,而且按照說法是什麼兄終弟即,叔終侄即,但好像不是這麼做的,所以,這個也可以歸到這裡面;明朝就不用說了,朱標掛了,建文帝直接被幹爬了,最後是由朱棣當了皇帝;清朝的第二個皇帝福臨,剛開始掌不了權,掌權了之後又不當了,讓給了玄燁,又是這麼一個輪迴。

    其實從這裡面可以發現,只有兩種情況可以順利的解決二世危機,讓王朝延續下去:第一個,有一個權傾朝野的人,這個人可以是皇太后,也可以是朝中大臣,西漢和清就是這樣度過的;第二個,透過造反獲得皇位,像唐朝、明朝。

    至於歷史為何會驚人的相似,其實很簡單:

    第一個,不管發生什麼變化,人都是那樣的,不會說這個朝代都是聖人,那個朝代都是小人;

    第二個,都是封建社會,王朝剛統一的時候,面臨的情況都差不多,除了北宋以為制武,嚴重的重文輕武之外,其他朝代大差不差;

    所以呢,有句話叫做“太陽底下無鮮事”,就是說這些發生的事一直在上演,只是參與演出的雙方變了而已。

  • 8 # 香茗史館

    人們總說歷史驚人的相似,而對於歷代王朝的二代帝王們來說,似乎的確如此。每個朝代建立之後,在傳承至第二代帝王之時,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故,這似乎成為了一個怪圈,那麼究竟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我們不妨來簡單分析一下。

    歷朝歷代的“二世危機”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後金入關建立清朝,似乎所有王朝都經歷過所謂的“二世危機”,要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歷朝歷代的“二世危機”。

    1、秦二世胡亥。“千古一帝”秦始皇駕崩之後,秦二世胡亥繼位,身為歷史最偉大帝王之一的後代,胡亥充滿了爭議。從秦始皇駕崩到胡亥繼位,這期間便已然充斥著大量的謎團,而其繼位之後,不僅對兄弟姐們極為心狠手辣,且在趙高的蠱惑下一心沉迷玩樂、不理朝政,再加上其殘暴的統治,導致全國上下怨聲載道,胡亥可以說是秦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漢惠帝劉盈

    2、西漢惠帝劉盈。漢惠帝劉盈的一生簡直堪稱悲劇,劉邦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但卻並算不上一個好父親,劉盈出生後幾乎就沒怎麼享受到父愛,在劉邦彭城之戰潰敗之後,為了逃命的劉邦甚至差點將劉盈拋棄。而在成為太子之後,劉邦又一度打算易儲,雖然經過呂后的努力保住了太子之位,可繼位之後的他卻又沒有實權,朝政大權全部掌握在母親呂雉手中。到了最後,劉盈甚至被母親殘忍的手段(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嚇的憂懼而死。

    △漢明帝劉莊

    3、東漢明帝劉莊。劉莊倒是一位堪稱完美的皇帝,他的父親乃是有“位面之子”之稱的劉秀,而母親則是大名鼎鼎的陰麗華。不過,劉莊能夠成為儲君,事實上也是出現過一定波瀾的。劉秀先後娶陰麗華和郭聖通為妻,雖然劉秀更寵愛陰麗華一些,但為了王朝霸業,劉秀還是立了郭聖通為後,並立長子劉疆為皇太子。直到建武十七年(41年),皇位穩固之後,劉秀才廢掉了郭聖通,改立陰麗華為後,此後劉疆辭太子之位,劉莊這才得以成為皇太子。

    4、三國時期的曹丕、劉禪、孫亮。曹操晚年曾發生儲君之爭,曹丕在與曹植的明爭暗鬥中勝出,且曹丕為司馬氏篡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禪就不必說了,一直以來關於其爭論比較多。孫亮作為東吳的第二任皇帝,十歲登基為帝,十五歲親政,結果十六歲便被權臣孫綝廢為會稽王。

    5、晉惠帝司馬衷。有名的“白痴皇帝”,因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楊駿輔政。再後來皇后賈南風謀害楊駿家族,引發“八王之亂”,西晉就此迅速走向衰亡,並直接引發了此後的“五胡亂華”。

    △隋煬帝楊廣

    6、隋煬帝楊廣。先是和太子楊勇爭儲,透過偽裝成功奪得太子之位,結果最終還是忍不住暴露了,被隋文帝楊堅在臨終之際發覺,一度意圖易儲,因而一直以來都認為楊廣有弒父嫌疑。關於其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目前爭論同樣比較大,但隋朝亡於其手卻是事實。

    △唐太宗李世民

    7、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帝王之一,李世民在位期間的功績自然不必多提。但發動“玄武門事變”,透過“弒兄殺弟、逼父退位”成功奪位,卻也成為了他一生的汙點。

    8、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朱友珪、後唐的李嗣源全部是透過兵變上位,其中朱友珪殺了親生父親朱溫、李嗣源則幹掉了義兄李存勖(李存勖為李克用親子,李嗣源為李克用養子)。後晉的石重貴、後漢的劉承佑則是兩位亡國之君,石重貴雖然不想像父親石敬瑭那樣屈服於契丹,卻最終被契丹所滅;而劉承祐則因誅殺權臣,結果引發郭威叛亂。後周的柴榮倒是頗有作為,奈何英年早逝,結果留下了主弱臣強的問題,導致其死後後周被趙匡胤所篡。

    △宋太宗趙光義

    9、北宋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的繼位本就迷霧重重,一個“燭影斧聲”使得趙光義始終揹負著“弒兄奪位”的嫌疑。同時,雍熙北伐的失敗,使得北宋對遼國開始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從而使得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

    △宋簡宗趙旉

    10、南宋簡宗趙旉。事實上趙旉能不能算作南宋的第二位皇帝都是個問題。建炎三年(1129年),面對南下的金兵,宋高宗一路南逃,從南京(今河南商丘)一路逃到臨安府(今浙江杭州),“苗劉兵變”之後,趙構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趙旉即位,改年號為明受。之後宰相張浚召集各地將領勤王平叛,趙構重新登基,趙旉在位僅有26天。

    △元裕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11、元裕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忽必烈的孫子,在父親(忽必烈嫡長子孛兒只斤·真金)因禪讓事件鬱鬱而終後,在其母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援下即皇帝位,其在位期間可謂譭譽參半,雖然基本維持了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又因征討八百媳婦而引發雲南、貴州地區動亂。晚年患病之後朝政日漸衰敗,駕崩之後又因患病無人而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爭奪戰的隱患。

    △明惠宗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

    12、明成祖朱棣(明惠宗朱允炆)。叔侄之間的鬥爭,雖然朱允炆是實際上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奈何朱棣根本不承認。朱允炆因削藩而引發“靖難之役”,經過四年鏖戰之後,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3、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敗抑鬱而終後,後金曾爆發了極為激烈的儲君爭奪戰,最終以皇太極的勝出而告終。

    因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期間太過混亂,國家實在太多,就不詳細羅列了。

    為何會造成不可避免的“二世危機”

    正如前文所說,所有王朝在傳承至第二代帝王之時,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故,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我認為無外乎以下三種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是典型的創業立功者

    1、開國皇帝的兒子曾參與創業。縱觀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非兩種手段,一種是禪位奪國,這種相對較為平穩;另一種則是亂世征戰,這種則相對較為困難。而在亂世征戰過程中,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大多數的帝王二代們都經過戰爭的洗禮,有的甚至曾在創業極短立下過赫赫戰功,這些人如果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倒還罷了,否則必然會因儲君之爭而釀成同室操戈。例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後梁的朱友珪、後唐的李嗣源、清太宗皇太極等。

    △“八王之亂”是典型的改革遺留問題

    2、國家新立後施政遺留問題。經歷過改朝換代之後,一般情況下都會汲取前朝教訓,從而對國家施政方針進行調整,而在這個調整過程中,便極容易釀成劇變。有的是因政策調整而直接引發動亂,例如後晉的石重貴、後漢的劉承佑等;有的則是因為調整過於極端,從而形成新的弊端,並迅速引發惡果,例如晉惠帝司馬衷(司馬炎改革)、隋煬帝楊廣(得罪關隴士族)、宋太宗趙光義(為避免主少國疑的“金匱之盟”)、明惠宗朱允炆(削藩)等。

    △五胡十六國時期動亂頻發是典型的統治不穩

    3、國家新立統治尚不穩固。這個也是導致國家陷入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一個新的國家,從建立到統治穩固,總是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前朝餘孽的反撲,還是朝中權臣的覬覦,總會導致這個新生的國家陷入動盪之中。例如秦二世胡亥(六國貴族反撲)、吳廢帝孫亮(權臣孫綝),以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期間的各國政權交替頻繁等。

    △呂雉掌權是典型的外戚勢力過強

    4、宗室外戚過於強勢。在國家建立的創業階段,很多皇帝都會選擇透過聯盟來迅速擴充自己的實力,而聯姻便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段,但這往往會造成宗室或外戚過於強勢,如果能夠順利解決此事,那麼只會引發皇位傳承的波動;如果無法順利解決,則往往會引發統治的動盪。例如漢惠帝劉盈(呂氏家族)、東漢明帝劉莊(郭氏家族)、元裕宗孛兒只斤·鐵穆耳等。

    除了以上幾種因素之外,像南宋簡宗趙旉這種則只是特殊的個例。

  • 9 # 曉史

    要回答二世危機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二世,簡單的將二世理解為第二個皇帝是不對的。

    比如唐朝,二世危機出現在唐朝第三個皇帝李治時期,表現為武則天的干政。

    比如清朝,二世危機出現在清朝入關的第二個皇帝康熙前期,表現為鰲拜專政和三藩之亂。

    二世危機的主要表現有以下三種:

    1,叔兄亂政,如宋高祖的即位,如朱棣的靖難之役,

    2,太后攬權,如西漢的呂后,東漢的竇太后,唐朝的武則天等。

    3,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隋朝為代表。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建國之初的權利分配問題。

    夫妻創業的經常會出現太后干政攬權的情況。對應第二種。

    兄弟創業的,經常會出現兄弟爭奪權力的情況,對應第一種。

    父子相承的,經常會出現激進主義,畢竟是富二代,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痛苦,秦隋就是這樣被玩壞的。

    二世之後,權力處理得當的,王朝延續,而且往往能夠延續很久,不得當的,二世而亡。

  • 10 # 毀建策

    《觀歷史,想二世危機產生原因》:

    自立更生者必艱難坎坷,借他人之力成事者定存隱患。

    古今王朝帝國公司存二世危機者何嘗不是因此導致引起,若不能完善解決,在其開國時一切已註定。

    或古今帝王都是由這兩種情況而成,除此之外別無可能,故歷史都非常相似。都存二世危機,且結果內容都基本相同吧。

    畢竟其產生的原都基本一樣,若結果不一樣就怪了。

    只不過區別在於能完美解決,並化危機為機遇實現騰飛,或因此而亡吧了。

    至於其為什麼會導致此?先學自立更生。

    自立更生者基本都出身低層,無力可借,否則有那麼好機會,可讓其少吃點虧就成功,其要不幹才怪。

    不幹的只有那些出身好,吃飽了撐著,不知人間疾苦,缺乏樂趣,想找刺激的人身上,但絕不會出現在這種生活在社會低層,受盡冷暖,辛酸,急切想改變命運,任何機會都不想放過的人身上。

    雖如此有可能導致被人掌控。但終歸能走好走出,最開始那關鍵幾步,至於其它今後好說,有的是辦法解決。

    但若連這都沒有你僦註定一生坎坷,如劉備,似劉豫,征戰一生,傷痕累累,中間不知死了幾個兄弟,失了幾個妻兒最終到老才成就一番霸業。

    如此之人連自己都顧不過來,忙的衣不離身,腳不沾地,又哪有機會時間去培養關愛繼承人?

    縱有,徹注大量心思去培養,因太小,戰亂不斷,其也未必能活下來,如此豈不是讓自己心思時間白費,而且還更傷心,於是又豈有幾個真的用心去培,

    即有也不過是晚年,安定下來之後,而不是此時,或也正因此劉邦等更愛少子,要更換太子吧。

    如此在這種缺少父愛,從小在擔驚受怕,刀光血影,不斷變換駐地,遷徒。不怕有親人朋友死在自己面前,生於深宅之中,養於婦人之手,能真正成才,膽大,不懦弱才怪,

    即便有也不過少數千古也不過啟與朱棣等寡寡數人,這還是條件太差,其母親地位太低。其不強不行。清活不下來。至於那些條件好的嫡子,長子,因條件不缺,只要不死,一切板上釘釘,沒這條件。肯定不用說了。

    於是這樣人怎能控制其父親手下那些驕兵悍將,又如何能勝得過其那些出身逆境,從過軍,打過仗,已磨鍊得心比鐵塊,石頭還硬的兄弟們,如此不被奪位,或因其手下太強,被其父親,母親為了其之位置大肆殺戮而愧疚,害怕而死才怪。

    而若其父親再好權一點,如李世民,李隆基,為了自己的位置不被威脅故意挑動兒子之間矛盾,讓其互相殘殺,甚至不惜親自下場,親手殺自己優秀兒子,最終不得不立僅剩餘的庸碌之主……

    如此不出問題才怪。

    而同樣如上所說,你因弱,想速勝少吃苦而不知不借用他人力量成功這種情況,在你在位時或知其中利害,他是你根基,不會怎麼對付其,甚至會為了大局而小心翼翼維持你們之間的關係。

    可你繼承卻未必知道,即便知道也未必能控剩住自己不去動手。

    於是不是如楊廣被人家聯手使絆子,將你陰死,重新換個人坐這個位置,就是如石重進直接被契丹結滅了。

    既便你勝了。因其是你根基,再你沒做好另換根基準備,或換好另一個根基之前你就動手,那麼你也就只能和武則天。李隆基,崇禎一樣,在自手腳之後被滅。或江山從此失控,變傀儡吧。

    ……

    這或就是造成二世的一些原因吧,對此不得不防,不得不謹慎處理啊!因為二世不僅存在王朝第二代,更存在每個人身邊,若你不想讓你孩子,你的家業如此,就得如此,就得提前做好預防。

  • 11 # 90後進化論

    為什麼說古代王朝都經歷了“二世危機”要分析“二世危機”為何在歷代頻發,我們就拿幾個例項來分析分析;

    一、秦王朝

    經過春秋戰國的長期戰亂,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稱自己為始皇帝,想秦王朝能前世萬世傳下去,結果強大的秦帝國二世而亡,那造成秦的二世而亡的因素有哪些呢?

    1、統一戰爭原因

    秦始皇統一七國戰爭太過殘忍,屠城、坑殺在秦統一戰爭時並不少見,其結果就是在人民的心中為秦王朝打上了“殘暴”的標籤,經過春秋戰國長期戰亂分裂,人民渴望的是和平統一,而不是殘暴的統治。

    2、苛法暴政

    秦始皇時期執行的苛法暴政,繁重的徭役再加上刑法的殘酷,人民剛經歷了統一戰爭的戰亂傷害,又承受了新朝保證,秦始皇採用的是武力鎮壓,這樣壓抑的越久,釋放的時候也就越強烈。所以劉邦進入咸陽第一道詔令便是廢除秦朝的法律,這樣便獲得關中人民的支援,可以看出秦朝時期法律的難以承受。

    3、繼承人問題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的初定繼承人是公子扶蘇,歷史上對公子扶蘇的評價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可以看出扶蘇的治國理念相較秦始皇是較為仁政的,個人猜想,如果扶蘇能成為秦二世可能秦的壽命還能延長許久。一個好皇帝與之相對的便是會傷害一部分小人的利益,後世諸葛亮曾說過:親小人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時的秦始皇自認為功勞太多,聽不進去反對意見,小人的諂媚奉承反而能聽進去,這樣也就引出了秦後期的宦官奸臣“趙高”,這也是造成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隋朝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也是是歷史上二世而亡的朝代(之後唐高祖李淵也扶持過一段時間傀儡皇帝),隋朝也在隋煬帝手上二世而亡。其實隋煬帝算是一個很有志向的皇帝,只不過步子跨的太大,導致人民更不上國家的發展速度,拖垮了一個初生的王朝。三徵高句麗、隋唐大運河每一項大工程都能看出隋煬帝的志向,不過相對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人民負擔太重,從而才會有後來的瓦崗起義等推翻了隋朝。

    三、唐朝

    隋朝之後的唐朝,經沒經歷“二世危機”呢?唐太宗李世民透過宣武門之變殺死太子、齊王。囚禁唐高祖奪得了唐朝的最高權力。但是相反的李世民上臺之後修養民生,減少戰事等舉措,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將唐朝推向了快速發展的高速路。

    總結:

    其實古代為什麼會說“二世危機”,主要是封建王朝的特殊性帶來的,一個朝代的是否長久安定,往往和當時的掌權者-皇帝密不可分,新的朝代一般都是透過戰爭或者政變的形態開創的,國家就要快速從打天下切換成坐天下,往往這時候接手的二代皇帝就要承擔起這個過渡的重要責任,這個過程如果二世皇帝沒法把控局勢,特別是針對根老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如何處理,比如西漢初年的呂后、樊噲等、又比如隋朝的唐國公李淵、四世三公的李密,都是權臣或者權臣後代的反叛導致了朝代的更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霍華德的表現讓你吃驚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