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許多農民工隨時都特別大了,為什麼他們一把年紀了還要進城打工?而不選擇在農村安心養老呢?
8
回覆列表
  • 1 # 雄鷹帶你一起飛翔

    說實話,他們在家沒糧吃,沒錢花,有病了沒錢看病,靠兒子靠不住,因為兒子打工賺錢連他們三口生活都難維持小該要上學,家裡有吃有錢誰原意出去受苦,年齡大了找活都不好找。

  • 2 # 老龔說勢

    種糧虧錢。

    養殖拆除。

    各種人情場面紅包開支。

    上有老下有小的各種費用。

    打工一天可以收入一百多,他們為什麼不去城市裡打工呢?

    孩子結婚彩禮錢錢哪裡來?

    農村一個喪事都好幾十萬,錢哪裡來?

  • 3 # 翱翔蒼穹89903516

    這些農民工不是不想回到自己的家鄉農村:一是回到農村就沒有了經濟收入,生活就沒有保障。二是趁著現在還有,勞動能力,儘量盡力多掙點錢養老。三是好多農民工回家也是閒不下來,種地種田,但這一年下來根本就沒錢賺,還勞心勞力,這樣還不如選擇進城務工。這一代農民工終有老去的一天,照現在社會、人口、科技的發展,這一代農民工老去,以後的城市建設肯定是一大空缺。農村勞動力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 4 # 杞天

    政府應該想辦法給老年農民一些補助,讓他們感覺到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幸福,讓他們的孩子也可以放心打工,我想,這樣會有兩代人感謝黨和政府。我們國家的凝聚力就更強了……

  • 5 # 刑X天73556759

    我爸64今年,趁現在身體還行還是在外勞務當泥瓦匠,一天百來塊,比不上年輕人,但是比種莊稼來的快。現在很多八零後都沒幾個會種地了

  • 6 # 待秋的楓葉

    我也是60年代的的人,進城打工四個目的:一是自己要穿衣吃飯,得生存。二是防災害病,一天老些一天,萬一有個病,雖說交了社保醫保,但報銷部分少之有少,很多專案直接不報。三是減輕自己孩子負擔,孩子壓力己經很大了。四是防老,交15年社保,然而養老金只能拿幾百元,根本不夠用的,加上退休又要延遲了,所以不苦不行啊!

  • 7 # 北斗七星2017

    每一個人都老去之時,歲月的滄桑或多或少使他們落下了老年的病痛、按道理說父輩農民工你們該休息了,該好好享受人世間最美夕陽紅了。然而勤勞本份的你們卻從不失農民本色,不失父母仁慈之心,為了自己養老,為了感輕愛兒,愛女們的家庭負擔,人在古稀之年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外出打工之路,確實令我後輩者汗顏慚愧,今我們欽佩之至。農村是勞動者的天堂,也是祖祖輩輩學習勞動技術本領和磨練思想意志的熔爐,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勤勞樸素的打工族,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漢馬功勞。然而他們現已年老,又無退休工資,沒有城市居民退休待遇,只能無奈選擇繼續外出打工之路,因為他們知道兒女們負擔重,個個現在都已成了買房還貸的房奴,幾代人勤勞困苦的汗水和心血只為了一套城市樓房。趁著自己現在還能勉強行動,去城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豐衣足食保安康。​

  • 8 # 你是我的最愛34

    很多農民工為了自己上大學的孩子,高昂的學費,必須出來打工,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掙錢掙學費。有一部分農民工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買房子,孩子大學畢業後在大城市工作,高昂的房價,到了結婚的年齡必須買房子或者給農村生活的孩子蓋房子娶媳婦,現在農村娶媳婦蓋房子也最少20萬。還有一部分是給自己和老伴攢點錢,以防得病給孩子減輕負擔。還有一部分是養孩子的孩子,很多年輕人夫妻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孩子的費用老人去拿,年輕人可能給老人錢,有時候可能不夠的

  • 9 # 玉皇大帝8

    農村從分田以後,不象在生產隊混工分天天要出勤,自家的自家種一天能幹兩天的活。減少了各項義工的攤派,剩餘時間也就多了,從80年代開始第一批農民在閒時就出外打零工了。隨著改革開發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越來越多,農民工出外打工也形成了習慣。家裡種了田。出外賺了錢兩全齊美。再者農村人勤勞習慣了,也沒有城裡人的福利待遇,養老醫療孩子教育都要花錢,光靠種田收入可憐。只要還能動就出外賺點錢。因為他們不做沒有任何額外指望。現在是農村老人掃街,掃乾淨了讓城市老人跳舞。農村老人辛苦培養兒女大學畢業找到好的工作。收入不錯,本可拿錢贍養老人,但幾金幾費加社保個稅,扣下來後也所剩無幾。農村老人靠幾十塊錢一月的養老金基本無法生存,生活所迫只有外出打工。

  • 10 # 阿根廷的小公牛

    我是一名高中生,我父親已經62歲了,可仍然要到工地上打工。一是為了我上學的費用,他相信我會考上大學,趁他現在還能幹,努力為我籌集學費。不管是過節放假還是他的生日,他都沒有一天休息過。他獨自一人在外打工,沒有人照顧他,每天疲勞之後,還不得不自己做飯,我曾經聽工地上一位叔叔說他每天三頓都只吃幾個饅頭,他這麼辛苦卻也捨不得吃好一點。我每次放假去看他,他總會把我帶到飯館裡吃飯,讓我點我最喜歡吃的菜,我一般都點幾個肉絲炒菜,他總是說他牙齒不好,把菜吃完了,肉卻留在那裡,我全吃的是肉,他全吃的菜。不管我有什麼要求,他都會滿足我。我真的覺得太虧欠父親了,無論怎樣也無法回報他對我的愛。總之,父親是在為我打工。第二個原因是為他自己,我們家沒有房子,現在還借住在親戚家,因為我要考學校,父親把錢都用來準備我上大學了。他也許是想到以後要養老,等我讀完大學再找到工作不知什麼時候去了,他這樣的年齡現在能有機會上工地很不容易能多做一天是一天,等到沒機會了就只有回農村種莊稼。父親的苦心我明白,但我卻無能為力。我只能爭取讀好書,早日讓父親安享晚年!也許我的事蹟正好可以解釋高齡農民工這麼多的原因吧。

  • 11 # 東瀛蓬萊人

    高齡農民工進城打工原因多樣。一是現在社會開放了,進城打工可以多見世面長知識。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一起做工可以交流各地風情風貌。一個工地可以有河南南陽的,可以有魯西菏澤的 ,或者四川的也有,在一起生活等於瞭解了各地情況。二是現在農民壽命普遍延長,勞動能力可以延續到六七十歲。我在威海海岸工地看到年紀最大的是來自日照的76歲老人老人,一頓吃兩個饅頭,喝一瓶啤酒,做鋪路面搬運石塊營生,不比年輕地差。三是一個現實原因,是為養老掙點積蓄,給子女減輕一點經濟負擔。在萊州街頭遇到一個清潔衛生的70多歲老人,他打工掙錢是為了讓老伴花。他說中秋節給老伴1500元,讓老伴買好吃的讓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來吃。我聽此話心裡好熱,差點流下淚來。天下子女啊,一定善待父母啊!四室更重要的,現在城建橋樑市容衛生,年輕人你給他5000元也不幹。有了基建專案包工頭就打招呼原來的農民工 ,呼朋引類就出來工作了許多老農民工已經有幾十年打工經歷,在農村似乎已經待不下。

  • 12 # 1悔恨當初1

    要不缺錢花誰會一把年紀了還外出賣苦力啊!無奈有農村老年人的無奈也有做兒女的無奈!農民工不像城裡人有退休金,醫療保險之類的生活保障。年邁的老一代農民工子女的生活也不寬裕,他們成家之後也要生兒養女。企業職工會有產假,生了孩子還對哺乳期職員有特殊待遇津貼之類的。相比現在二代農民工也不會有這待遇啊本來收入就拮据還要扶養下一代,他們的父母還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的話當然也不會伸手向他們要了。我最敬佩上了年紀還在打工的老農民大伯大媽(這其中當然也有我的老父母了)要麼我怎麼會理解這麼深刻呢。他們年紀大了但是還有尊嚴,他們只要能活動就不會向人討要,而且逢年過節還會花去相對他們來說很不少的錢來照顧外來的親人朋友即使平時捨不得吃穿也會這樣。還有他們也想要在孫子孫女面前保留尊嚴,會花錢買給小孩子零食玩具之類的!大家說他們不繼續打工掙點錢又不向子女討要,這些開支能從哪裡來呢!還有他們年輕時的積蓄為子女結婚成家立業早就花透支了,而且很多孩子多的老人為子女還欠下了債從而更逼迫他們年邁了還要外出做工!希望國家富裕了能多照顧一下出了輩子苦力到老了還沒辦法閒下來的老一代的農民!他們比當下年輕一代農民工更需要關愛!

  • 13 # 陌上青蘭

    提到農民工(包括保安,保潔等臨時工)往往讓人想到低學歷,高負荷工作。雖然不分特殊行業的農民工臨時工資較高,但農民工的工作極具臨時性,工作時間斷斷續續,把較高的臨時工資平均下來他們的工資其實微乎其微。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工低學歷低文化的狀況正在發生改變。許多專科生,績效畢業生,自考(含函授)學歷人員逐步師承農民工成為新型農民工。表面看起來是好現象,其實不然,因為等同於造就了又一批帶著農民工(包括臨時工或臨時聘用人員)這種歧視性低收入性的稱謂的人員,農民工(包括臨時工或臨時聘用人員)文化程度的提高從社會文化發展上看是巨大進步,從社會從業和收入分配上看則是巨大的倒退,因為農民工(包括臨時工或臨時聘用人員)並沒有因為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相對收入,也沒有從實質上改變農民工(包括臨時工或臨時聘用人員)這一歧視性稱謂和工作現狀。

  • 14 # 木天1

    你會問這樣的問題,我表示很難受!這不異於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拿我見過的一個大伯來說,那是11年,我在超市幹暑期工。大伯身體不好,脊柱有些佝僂,50幾歲的人,看起來跟70歲差不多。他上有80歲老母,妻子早喪,兩個女兒已經嫁人。現在的社會你也知道,夫妻雙方,要奉養公婆,養孩子,各種生活開支,真的所剩不多,所以大伯的女兒們能幫襯他的自然不多,於是大伯也要出來工作,在我打工的超市裡做保潔。這個例子,他為什麼不在家安享晚年,答案很清楚了。現在高房價,天價彩禮之類的,很多人買房是窮盡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積蓄買的,往往還不夠,買完房就是一窮二白還欠銀行錢。即便不買房,住農村的房子,那麼躲不掉的是天價彩禮,兒子結完婚,父親的積蓄也沒了。我們父輩的那一代,年輕時候,農村的也就剛剛能吃上飯,稍有差池連飯都吃不上。這也就造成,他們一有富餘點的時候,就會積蓄,以應對將來的風險,這也成了他們的習慣。然後現在這種情況,家裡沒有積蓄,根本無力應對潛在風險,你說他們會安心安享晚年嗎?如果說第一個例子是比較小眾,那麼房價彩禮該說是誰都躲不掉的。為什麼要出去工作?很明顯了吧?不要跟我提國家的養老補貼之類的,我們沒有,或者很少,我奶奶一個月幾十塊而已,不像城裡人,少的千把塊,多的四五六七千。(額外說一句,想到這裡我很不平衡。去年廠裡有個同事,跟我同齡,那時候我跟他說,我小時候是喝稀粥長大的,白米飯好多天才吃一次。他瞪大了眼睛不相信。也是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城裡人,頓頓白米飯。然後一聯想起小時候,種出來的水稻,要拿一部分去交公糧,我就心裡不爽,種糧的沒飯吃,不種糧的反而有。特別現在,養老上的差別,農村比城市,數十倍的差距,想想都寒心。)

  • 15 # 瀚海觀察

    最近《參考訊息》發出了一份訊息,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第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為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走出了農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能力融入所務工的城市,也無法從不斷擴大的社會保障網路中受益。現在,他們面臨著在人生暮年仍要繼續工作的前景。

    一、農民工有可能變成“裸老族”

    掐指算算,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快四十個年頭,當年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現在可能都已經甚至過了退休的年齡。讓我們把時間回溯到改革開放之初,改革開放之初,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湧進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建設中最早的一篇建設者,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出生於1980年之前的進城務工人員約有30%在建築業,可以說,在中國熱火朝天的各大建築工地上正是這些農民工創造了中國的速度奇蹟,無論是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還是各個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的市容市貌,亦或大家居住的各個高樓大廈都離不開這些建築工作,這些農民工的辛勤勞動。

    但是,農民工的問題卻是非常嚴重的,這是因為對於大多數農民工而言,基本上除了少數專案管理人員是擁有正式編制的企業員工之外,大多數農民工的工作方式都是散工或者臨時工,這種現象在建築行業尤其顯著,因為大多數的建築公司都是隻有資質沒有工人,建築公司會拿著這些建築資質去承包工程專案,等拿到專案了之後再去找包工頭,再由包工頭來召集工人,一同完成這個專案,然後根據專案給每個工人結清工資。這種方式對於企業而言無疑是成本最低的用工方式,由於不用支付五險一金等各種資金,而對於農民工來說,這就意味著沒有任何的組織給農民工去購買五險一金,甚至連最基礎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都沒有。這麼多年來,由於知識的缺失,生活的相對單純,獲取資訊的渠道單一,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更是較低,這樣的結果就是基本上大多數農民工在工作的時候都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未來。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資料顯示,中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5%以上,這種覆蓋率的確已經很不錯了,但是根據養老保險的繳費方式,一般是個人自己繳納8%,企業繳納20%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在農村養老保障中,由於企業一環的缺失,養老保障其實問題百出,瀚哥仔細查了2017年農村養老保險繳費和發放標準,即使按照繳費年限最長的30年,最高的第六檔繳費金額20000元計算,農村老人只能夠領導357元每月的養老保險金,瀚哥不知道各地農村的生活標準如何,但是在瀚哥的老家那裡,即使是357元對於一個已經失去了自己種地勞動能力的老人來說,可能也是不夠養老的。

    對於走出農村在城市打拼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可能所謂的“家庭養老”或者“養兒防老”才是他們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思路吧,因為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農村社會有著一種天然的自我養老的能力,具有著家庭共濟式的養老方式,很多人會認為,農民工只要老了那你不還有土地嗎?土地難道不是農民工最後的社會保障嗎?但是,這個情況要出現的前提條件是要擁有足夠的農村人口,在農村擁有足夠的勞動力,因為農活也是一個非常重的體力勞動,然而,多年的全面一孩,農村也很難有足夠的勞動力了,再加上社會的發展,各地的青壯年早已大批離開了農村,老人很難在農村得到真正的贍養,很可能就會陷入“裸老族”的困境,這個時候對於他們而言,只剩下所剩不多的積蓄,非常有限的養老保障,不一定能夠支撐他們生活的子女,很多老一代農民工有可能只能實現低水平生存,而不是真正的養老。

    二、問題到底出現在了哪裡?

    一直以來,瀚哥都在反覆強調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會有農民工?這個組合名詞本來就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稱謂,因為從工作的性質角度來說,農民和工人都是一種職業,而且這兩種職業一種從事純粹的第一產業,另一種從事第二或者第三產業,根本不可能形成一種組合名詞,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沒有道理的。而在中國有這種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農民工在一開始就被定義為一種短工現象,在農閒的時候他們可以成為工人,在農忙的時候他們還是農民。的確,在瀚哥之前的很多文章中,此類人往往被稱之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的存在的確是這種短工的形式,但是之後大量的所謂農民工卻已經和他們農民的身份脫節了,在他們身上可能只剩下戶口仍是農民,其他的都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城市工人。

    一是自身認同感的遊離。然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對於大量的農民工他們長期以來的卻遊離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從工作性質上來說,他們與城市的工人並無二致,但是在身份地位上他們卻是處於城市的亞文化圈中,遊離在城市和農村的邊緣,因為長期不在農村,他們早就失去了農民的認同,很多人都不會再認為自己是一個農民。而在城市,他們卻又難以被城市所接受,不僅是一紙戶口那麼簡單,很多人即使有了城市戶口或者城市的居住證,但是卻依然沒有城市的認同感,所以感覺自己和這個城市依然格格不入。

    二是城市進入的困難。在中國雖然人口流動的限制已經被打開了,但是人口流動背後的社會福利卻是依然成為一種束縛,對於農民工而言,他們進城不難,難的是進城市民化。由於缺乏足夠的保障,農民工很難擺脫自己頭上農民工的帽子,在很多的時候缺乏足夠的技能,或者足夠的資訊讓他們融入城市的這個社會體系。在高昂的房價,在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面前,其實融入城市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融入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時候農民工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

    農民工養老可能不只是一個群體性的問題,更是一個體系性的問題,對於老一代農民工來說如何能夠讓社會保障真正惠及他們,對於新一代農民工來說如何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這才是我們真正該考慮的問題吧!

  • 16 # 張鄉本

    最近幾年春節回家,都會看到身旁一些五十多歲,年近六十歲,甚至已經六十多歲的伯父們依然選擇外出打工。這群父輩們是第一代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他們那個時代,外出務工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坐很久的長途班車,又或是擠在擁擠的綠色鐵皮車廂中,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城市,拿著每月幾百元甚至幾十元的工資,一干十幾年,租住在狹小的出租房中,有的甚至住在鐵皮箱中,更有甚至,涵洞他們都住過,風吹日曬,在流水線上,在小作坊裡,在建築工地上,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城市。時至今日,已經年近暮年的他們,很大一部分選擇回到農村,帶帶小孩,種種菜地,但是,為什麼仍然有一部分,在每年春節過完,依然選擇外出務工呢?

    這其中佔比較大的一部分就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墩文伯就是這樣的情況,墩文伯是56年生人,今年已經61歲了,但每年春節一過完,他就會急匆匆的踏上南下的鐵車。筆者有一次問他,“墩文伯,明年還去廣東嗎?”墩文伯抽著旱菸,在老家,他習慣抽旱菸,外出了就不抽旱菸了,買六塊錢一包的廬山牌香菸抽,雖然他覺得有點奢侈,但不會沒有面子。“孩子,不去怎麼辦呢?我家的兒子又不會賺錢,你看起了幾年的房子到現在都還沒有錢裝修”,每每說到這些的時候,墩文伯就會滔滔不絕,數落著老伴的身體不好,需要花錢,鄉下的份子錢,人情重啊,需要花錢等等。但筆者依稀可以聽的出墩文伯語氣中還是多多少少有一點點的驕傲,他依然是家中的頂樑柱,不過話語中,就是難掩對他兩個兒子的失望情緒,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墩文伯兩個兒子也都在外面務工,但都是在小作坊裡面幫人家打雜,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這些年都沒有怎麼賺到錢,其中有一個兒子還特別好賭,有時候過年回家,連出去的路費都沒有。數落完這些,墩文伯又和我抱怨,前幾年,他還可以在工地上打小工,幫人家幫磚,但這兩年,包工頭嫌他年齡大,幹活慢,他也懶的去找小工做了,託了村上的熟人,謀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幫人家看了一個小工廠,有時候幫忙搬一搬貨。工資呢,自然沒有以前那麼高了,現在每個月拿著兩千快錢的樣子。不過墩文伯抱怨歸抱怨,他說再幹幹吧,幹到沒有人要他的那天,他就不再出去了,在鄉下養養鴨子,養養豬,種種菜地。

    而水龍伯就是另外一種型別了,水龍伯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都嫁出去了,外孫都讀高中了,孫子小虎也讀小學五年級了。水龍伯的兒子這些年在外面混的還不錯,家中的房子七,八年前就起好了,裝修的漂漂亮亮,兒子也買了小車,每年春節都是開車回家過年。水龍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也在老家呆過一年多,但那時候主要是要帶孫子小虎,後面小虎的爸爸覺的孩子留在鄉下做留守兒童不好,很快就把小虎帶去了城市讀書。這樣一來,水龍伯就只和老伴兩個人在家了,很快,他就覺的不習慣,一來是他會點電工,二來覺的身體還硬朗著呢,於是打起包袱他又去了浙江溫州。水龍伯的想法挺簡單,雖然兒子這些年經濟條件過得去,但是也不能說沒有壓力,他想稱他現在還能幹,攢多一點錢,自己用起來也方便,不用管兒子要,雖然兩個女兒每年都會給他和老伴上萬塊零花錢。第二是,如果兒子或者女兒們想幹什麼事情,比如做點生意,比如他的兒子就想在東莞買房,他做父母的能夠幫幫他們。

    第三種類型比較模糊,筆者都不知該不該把他們歸納進來,不知道他們算不算打工裡的一族。他們也是第一代農民工,但是他們敢打敢拼,在發達城市有屬於自己的小工廠,雖然他們其中部分已經退居二線,管理工廠的是他們的子女,但他們自己也不可或缺,很多時候需要他們出謀劃策。楊溝伯就屬於這種型別,他在順德有個傢俱廠,每年春節過完,他就和他的兒子一起回到順德,雖然現在工廠很多事務都是他的兒子在打理,但十多年來,這間工廠從無到有,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他依然有一個強烈的夢想,希望和兒子一起把工廠做大做強。

    不管是墩文伯也好,水龍伯也好,還是楊溝伯也好,今天的鄉村,“養兒防老”“依兒防老”依然是主要模式,所以他們的心理,始終有一種缺乏安全感的感覺,“退而不休”,“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愁緒在他們這一代身上,體現的格外明顯,只是相比於水龍伯和楊溝伯,像墩文伯這類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民工,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因為他們沒有停下來不幹的權利,只要一年不繼續工作,他們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正如墩文伯所說的,乾的沒有人要了才回去,聽完此話,總讓人感覺心酸。

  • 17 # 福到財來666666

    農村人麼,幹了一輩子了,身體還好,歇著吧,悶的慌。雖然有的條件不錯,兒女也不要求自己掙錢。但總想能掙一點是一點,自己用著也方便。有的條件差,儘自己最大努力吧,趁著自己身體還能幹,減去一點兒女們負擔,掙幾個吃藥錢。雖然有了醫保,但大多數家庭還病不起啊。沒辦法啊。

  • 18 # 井岡山153205175

    因為老人必須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住宿還可以不管。首先。農民沒有退休。60歲以上只能每個月領到60元錢。現在60元生活費能吃3天左右,還要節約才行。那麼,剩下27天怎麼辦呢。萬一遇上傷風感冒。看一次醫生至少一百元以上。大病還要命作主。兒女呢,哪去了?現在的社會,子女不問爹孃要錢的就燒高香了,根本就指望不上。所以,農民工只要能動,就必須出去找事做。沒辦法呀,誰願意呢。生命不息,幹活不止。悲哀。

  • 19 # 耕讀先生

    農村人口基數大,目前高齡農民工多數受教育程度低,在日新月異的城市打拼,是無法競爭與從事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工作,但為什麼還要進城打工呢?說白了就是為了生活,在我周邊許多山裡的農村,由於各種原因,譬如孩子讀書等等,年輕人多數到城裡生活,一部分老人也隨子女進城,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隨著社會的進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農產品價格在大型機械化、大規模化農場、養殖場的衝擊下逐步走低,打工付出勞動所得已經遠遠超出自己耕種土地所得,所以很多人進城打工。

  • 20 # 丁老頭5954586754

    高齡農民打工,據我瞭解有以下幾種情況:他們子女在外打工多年且有孫輩,老人出來幫助照顧孫輩,有機會順打工如掃馬路等活;他們土地少收入極少,子女打工收入也低,故出來打工掙多少算多少,減輕子女壓力;從眾效應的也有,即看到鄰居、親戚中年齡高打工,自己也出來打工。我們應予支援同情,不可欺視他她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和男人,誰最念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