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忘川娛樂研究司
-
2 # 泊治圈
哥斯拉沒有原型,是虛構的。
哥斯拉(ゴジラ、Gojira、Godzilla)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號之一,首次出現於1954年電影《哥斯拉》中。從那時起,哥斯拉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主演了31部電影,也出現在其他媒體中,包括影片遊戲,小說,漫畫,電影等。
2015年6月,日本東京新宿區區長吉住健一為怪獸哥斯拉頒發了“特別住民票”,使其成為新宿區的“居民”。同時,哥斯拉還獲得了“新宿旅遊大使任命書”。
-
3 # 霸佔N1的美
哥斯拉沒有原型,是虛構的。
哥斯拉(ゴジラ、Gojira、Godzilla)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號之一,首次出現於1954年電影《哥斯拉》中。從那時起,哥斯拉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主演了31部電影,也出現在其他媒體中,包括影片遊戲,小說,漫畫,電影等。
2015年6月,日本東京新宿區區長吉住健一為怪獸哥斯拉頒發了“特別住民票”,使其成為新宿區的“居民”。同時,哥斯拉還獲得了“新宿旅遊大使任命書”。
擴充套件資料
哥斯拉技能:
1,白熱光
初代哥斯拉與逆襲哥斯拉使用的白色霧狀熱線,不能像以後的熱線一樣能使對方爆炸,但是能以高溫灼燒對手。
2,體內放射
從電影《哥斯拉vs碧奧蘭蒂》開始使用。將熱線的能量壓抑在喉嚨裡再以衝擊波的形式從全身釋放出去,是格鬥戰中的底牌。
在對戰碧奧蘭蒂與對戰王者基多拉時將敵人的束縛以及在《哥斯拉vs摩斯拉》中將摩斯拉的鱗粉彈開。
-
4 # 魯華雲
哥斯拉為棲息於二疊紀的巨大生物,是當時處於生態系頂點的種族的末裔。
哥斯拉
哥斯拉的高度為355英尺,即108.204米;尾巴長度為550英尺4寸,即167.74米(僅僅是尾巴長度);重量為9萬噸。
哥斯拉為棲息於二疊紀的巨大生物,是當時處於生態系頂點的種族的末裔。體內擁有原子爐一樣的器官,可以自行生成巨大的熱能。在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之際藏到地底下,得以逃過一劫。沉睡在太平洋的海底,由於現代的核試驗過於頻繁導致地表放射能濃度上升,於是再次來到地上活動。
身形與平成哥斯拉十分相像,背鰭相當尖銳,頭部雖然略小,但是卻強而有力。從整體來說造型像熊,而眼睛的周圍的設計則是以鷹這類猛禽為模板。表皮不但厚,而且非常堅韌,能抵禦突擊步槍、導彈、艦炮射擊等,甚至是核攻擊。
哥斯拉使用強韌前爪和顎進行格鬥戰,尾巴也是他強有力的武器。在危急的時候能將體內的能量以藍色放射熱線的形式從口中噴出去,由於消耗的能量非常多,不能多次使用。使用前背鰭也會發光,但是和日版有些許差異,先是從尾部、再到背後、最後是後頸的背鰭散發出藍色的光輝,非常獨特。
-
5 # 鐘意聊情感
哥斯拉(Godzilla)是一種體形巨大的怪獸。
哥斯拉是一種因核汙染導致爬行動物蜥蜴變異成身形巨大的生物。
它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哥斯拉最早在1954年由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的怪獸電影《哥斯拉》(《ゴジラ》)裡出現。
-
6 # 歪歪鍋鍋Tt
《哥斯拉》(Godzilla)是一部由傳奇影業與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合拍,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執導的美國科幻怪獸電影,是“哥斯拉系列”的重啟、美國拍攝的第二部有關“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於1998年上映。該片由亞倫·強森、布萊恩·科蘭斯頓、伊麗莎白·奧爾森、渡邊謙等主演。在2014版《哥斯拉》中,怪獸之王哥斯拉要面臨的勁敵是兩隻名叫“MUTO”的遠古異獸。MUTO擁有多足形似蜘蛛,公MUTO體型較小,長有雙翅的它身手敏捷反應迅速,擅長高空奇襲;母MUTO體型異常巨大,一雙粗壯的勾型前足可以輕易擊穿航母。此外,兩隻MUTO同時擁有釋放強力電磁脈衝波的能力,所經之處,大範圍內的電子裝置將無一倖免全部失靈。而新版哥斯拉除了在體型上佔有優勢,其戰鬥力也相當驚人。蠻力十足皮糙肉厚的它是個“近身狂戰士”,不僅能夠徒手拆樓撞飛航母,堅硬的外表也可以輕鬆扛住槍炮的攻擊。除此之外,哥斯拉還長著從頭到尾89道會放電的背棘,從嘴中噴射而出的致命藍色放射熱線也是它的拿手絕活。
-
7 # 李順雨
哥斯拉不是動物,它是一種食物,在中國它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哥斯拉很珍貴,希望中國人能夠珍惜這個物種[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8 # 金圖vlog
哥斯拉龍屬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縣的銅峽谷地層。哥斯拉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距今約2億1000萬年前。根據早期的估計,哥斯拉龍的身長約5.5米,體重估計約150-200公斤,是當時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
模式種是奎伊氏哥斯拉龍,屬名是以日本《哥斯拉》為名,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為名。
模式標本是一個亞成年個體的部份骨骼,包括有一根有鋸齒邊緣的牙齒、四根肋骨、四節脊椎、骨盆、以及一個脛骨。但近年的研究顯示,脊椎可能屬於勞氏鱷目的蘇牟龍。只有骨盆、脛骨是屬於腔骨龍超科恐龍,而且非常類似同一地區的腔骨龍,使得哥斯拉龍的有效性遭到質疑,是個疑名。
-
9 # 娛樂斯巴達
從誕生之日起,哥斯拉就是一隻輻射的怪獸、是核武器的隱喻,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裡處處透出廣島長崎和第五福龍丸的影子。就算今天哥斯拉已經轉職為英雄和人類的守護者,依然和核與輻射密切相連——
1954年發生了三件事情。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引爆了人類第一顆氫彈“喝彩城堡”,實際當量1500萬噸是預測值的兩倍半;這次核試驗原本打算保密,但遠超預計的放射塵汙染了附近島嶼居民,還沾染了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並導致一人死亡;再就是,哥斯拉(ゴジラ,Godzilla)在日本誕生了。
從誕生之日起,哥斯拉就是一隻輻射的怪獸、是核武器的隱喻,第一部哥斯拉電影裡處處透出廣島長崎和第五福龍丸的影子。就算今天哥斯拉已經轉職為英雄和人類的守護者,依然和核與輻射密切相連——比如在2014年版哥斯拉里,正派怪獸哥斯拉和反派怪獸穆託都是靠輻射為生的,屬於一個建立在史前強背景輻射之上的遠古生態體系。
不過提到輻射,可就有些說頭了。
古代的輻射,有那麼強?
1954年版哥斯拉中,科學家發現它的放射性腳印時,還發現了一隻三葉蟲,如果這線索是有意的,那哥斯拉至少是二疊紀或更早的生物,因為三葉蟲在二疊紀末期那次史無前例的大滅絕中消失了。
二疊紀末距今2.52億年,而2014版電影中則將哥斯拉模糊地設定為“數百萬年前”。不過無論是二疊紀還是幾百萬年前都有一個問題——那時候背景輻射也沒多強啊。
平均來說,自然界裡的固體放射性元素導致地表的伽馬輻射量大約是0.48毫西弗/年,相比之下哪怕人體內含有的鉀40也能提供0.29毫西弗/年,來自宇宙射線的也有大約0.39毫西弗/年,吸入空氣中的氡可以帶來1.26毫西弗/年。相比之下,就連做一次頭部CT也有2毫西弗。不管哪一項都是無關緊要的,就算增強十倍,恐怕也喂不飽哥斯拉這樣的大傢伙。國內華達州國家核試驗博物館門口的標牌,第二行左起就是當時來自大地和宇宙的背景電離輻射,其數值 9.8 μR/h (0.82 mSv/a)和全球平均值相當。
如果真的倒退一千萬年或者兩億年,宇宙射線沒有什麼本質變化,會改的也只有環境和生物體內的鈾、鉀、釷之類。問題是,地球有足足四十六億年曆史,裡面的自帶放射性元素歷史要更加久遠,那對於一坨地球整體來說,過了44億年、46億年還是48億年,會有本質區別嗎?顯然不會有嘛。半衰期短的那些都衰得差不多了,能挺過46億年的也不在乎多個一兩億——鉀40半衰期12億年,U238半衰期4.5億年呢。
當然,現實要稍微複雜一些,因為這些放射性元素的分佈並不均勻,隨著版塊活動會變。譬如,一大波地殼形成發生在28-26億年前,就導致更多的放射性元素被運輸到了地表。根據一項估算,生命起源時(38億年前)來自地殼的伽馬背景輻射和今天相當,但真核生物起源時(約20億年前)這個數值就變成了兩倍,地史上最高值可能達到了今天的4倍。類似地,在生命誕生之初,來自體內的鉀40輻射量可能是今天的8倍——但這也沒什麼嘛。至於哥斯拉這種歷史不過兩三億年的晚輩後生,就連這都夠不著了。地史上背景輻射的估計值,方塊為生物體內源輻射,三角位外源輻射,叉子為二者之和,菱形為地殼形成的比例。
輻射能“吸收”嗎?
在電影裡核輻射的存在形態很奇怪。比如開場部分採掘工人說他們挖開了洞穴之後,和空氣一接觸,輻射量就開始顯著上升,彷彿發生了什麼化學反應——但是核輻射來自核反應,化學反應那點能量根本無法影響它。1g鈾元素不管是做成單質、氧化物還是硫酸鹽,都不會影響它的衰變情況。(而且,那個洞穴明顯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人挖出來的——但如果天然存在的話,被挖開之前洞裡難道一點空氣都沒有嗎?)
但更加奇怪的是核事故廠址,因為怪獸穆託的存在,一個熔燬的核電站隔離區內居然沒有輻射。(即便如此,看讀數是零就摘帽子也太草率了!上次《普羅米修斯》裡這麼做的那個人下場你不會忘了吧!)電影的解釋是它以輻射為能量來源,把輻射全吸收了——可是輻射不是什麼遊蕩的氣體,它是直線前進的。好比說你有一個點亮的燈泡,你要想“吸收”它的光,唯一的辦法是把它嚴嚴實實包起來,在它邊上不管放什麼(除了黑洞之外)都是無效的。類似地,如果你真的想讓仙人掌吸收電腦發出來的那些(其實是無害的)電磁輻射,唯一的辦法是把電腦放進仙人掌裡面。隔離區裡的父子倆因為讀數是0就摘下了頭盔。這真是……
還有,就算是包起來的話,也不能解決次生輻射問題。很多正常同位素在遭受強烈放射性之後會被“打”成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所以一旦遭到核輻射,撤離到安全地帶之後首先要丟掉身上衣物、清洗全身。一次嚴重熔燬肯定會伴隨這種現象,所以穆託要想打掃現場恐怕還要把很多遭沾染的東西吃掉。背景為運輸核彈的火車,可以看到士兵的穿著都是普通野戰服裝,沒有針對核輻射防護。
一顆核彈有多少輻射?
片中反覆出現大兵們和(沒爆的)核彈近距離接觸的場景,而且每個場景裡都沒有防護服。這樣真的沒關係?照理說是沒事兒, 不過……
標準的裂變原子彈使用的“燃料”是U235或者Pu239。U235的半衰期長達7億年,換言之就是它衰變得特別慢,單位時間裡放出的輻射很少。更重要的是,將軍說過要用千萬噸級以上的核武器對付大怪獸,這個量級必須是氫彈才辦得到——現有的純裂變原子彈最大的才50萬噸當量,而氫彈破千萬噸那是輕而易舉,人類歷史上引爆過的最大氫彈“沙皇”當量高達5000萬噸。氫彈雖然要靠裂變彈“點火”,但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其中氕和氘都是穩定的,氚雖然不穩定但只會發生穿透力有限的β衰變,一層鋼板擋住它很輕鬆。
所以其實一顆沒爆的核彈放出的輻射量極小——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它是怎麼被怪獸穆託發現的?
之前說過,自然環境裡到處都是背景輻射(所以當老爹掏出個測輻射的儀器,卻看到一串零的時候……他十有八九是買了個劣質產品)。而背景輻射之間的差異還非常大,比如英國人每年受到2mSv,而芬蘭人就有7mSv。要在這種環境下於數百公里外準確找到核彈而非溫泉什麼的,還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誠然,這核彈是人類故意想讓它找到的誘餌,所以也許人撒了點兒什麼放射性物質,但是撒完了也不給運輸計程車兵任何防護,未免太不人道。而且這樣真的不擔心半路貨被劫嗎?如果誘餌和真貨可以分開,那分別運輸不就是了!到了指定地點再會合,就不會出現電影裡的慘劇了吧?
不過考慮到它連俄羅斯人的核潛艇都能從海里撈上來……嗯,也許它就是天賦異稟,自帶核彈頭感應器呢。應該謝天謝地它找到的是運輸中的核彈,而沒有把美國的洲際導彈基地給一鍋端了。
總而言之,輻射不是個容易打交道的玩意兒,雖說怪獸片科學上向來也不嚴肅,但既然你能拍,就不能不讓我吐槽。不過其實我個人最關心的是這件事情:片尾的核彈最後也沒有拆除對吧?結尾的白光場景是它炸掉了對吧?主角昏迷的時候倒計時只剩下5分鐘了,這5分鐘真的能把核彈搬到足夠遠的地方、讓舊金山毫髮無傷嗎?或者直升機有足夠的時間把主角本人運到安全的地方嗎?畢竟舊金山不是哥譚。
-
10 # 影視獵人A
哥斯拉是日本影視劇中虛構出來的生物。它是恐龍時代的巨獸殘留的個體,類似於海棲爬蟲類個陸生獸的中間形態生物。
哥斯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怪獸電影”符號,它象徵著破壞和毀滅。它的形象結合了金剛、恐龍、鯨魚、鱷魚的特點。
最初的哥斯拉生活在地下海洋裡,但人類的氫彈核試驗驚醒了它們。於是,哥斯拉開始在太平洋出現,並襲擊了經過的貨船。後來,哥斯拉登陸東京,造成巨大的破壞。
由於哥斯拉受到核輻射,基因產生了變異,導致它體形巨大,並且具有噴火、鐳射、撕抓等技能。且每次出現的哥斯拉能力總會進化。
實際上,哥斯拉系列電影是為了呼籲消除核戰,維護世界和平。哥斯拉的作者在影片結尾曾寫到:“哥斯拉肯定不止有一隻,只要核試驗繼續進行,就會有新的哥斯拉在世界某處出現。”
-
11 # 匆匆走丟
《哥斯拉2:怪獸之王》已經上映了,相信很多觀眾對哥斯拉都有所耳聞吧,只不過因為前幾部作品都太過於年代久遠了,所以記不太清楚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哥斯拉是一個龐大的怪獸,他的到來讓整座城市的人都感到了恐慌,哥斯拉的形象是根據恐龍的形象設計的,他屬於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類,其實哥斯拉的原型曾經確實存在過,只不過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麼傳神。
-
12 # 海南房叔
日本的大怪獸“哥斯拉”居然是參照“實物”設定的外形——這種動物叫做鬣蜥。哥斯拉那麼暴烈,鬣蜥是不是也很厲害?結果正相反,鬣蜥是種性格溫順的動物,並且非常懶散,還是個食草動物。
鬣蜥,頭小體側扁,背鱗很小,大小一致,起稜,鱗尖朝後上。方體背橄欖棕色或灰色或淺棕黑色,可隨環境及光線強弱改變體色。主要生活在美洲和馬達加斯加、斐濟和湯加等地。
-
13 # 小夜撩電影
哥斯拉(ゴジラ、Gojira、Godzilla)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號之一,首次出現於1954年電影《哥斯拉》中。從那時起,哥斯拉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主演了31部電影,也出現在其他媒體中,包括影片遊戲,小說,漫畫,電影等。
2015年6月,日本東京新宿區區長吉住健一為怪獸哥斯拉頒發了“特別住民票”,使其成為新宿區的“居民”。同時,哥斯拉還獲得了“新宿旅遊大使任命書”。[1]
中文名
哥斯拉
外文名
Godzilla、gojira、ゴジラ
其他名稱
吳爾羅、哥吉拉、怪獸之王
登場作品
哥斯拉系列,漫威,DC,EVA,變形金剛
生日
11月3日
年齡
不明
性別
雄性/無性別(哥斯拉/新·哥斯拉)
血型
不明
身高
50米-300米以上
體重
2萬噸-10萬噸以上
三圍
不明
誕生
1945
-
14 # 爆娛豆
個人感覺是動物,但是確實屬於擁有智慧範疇的動物,它的出處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有地球本土生物因核輻射而產生了變異,最後變成了以核輻射為食的超物種進化的怪獸。同時也是被稱為“怪獸之王”的存在。
“怪獸”一詞在最開始源於日本,它是指那些擁有巨大的體型和猙獰面目一樣的外貌,有著巨大的破壞力,人類的一般武器裝備很難傷到這種怪物。被單獨歸類於UMA(未確認生命體)當中,而這些基本上都是外星生物,在日本體系的世界中,這些怪獸大多數都是以入侵地球為主要目的。
而哥斯拉則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物中的變異進化種,它被稱為怪獸僅僅是因為它的強大與已知物種難以匹配,並且酷似怪獸,所以被分為怪獸一類。作為地球本土獸形體怪獸,它擁有無與倫比的戰鬥本能,無論是從遠古時代還是到如今時代,它是少有的戰勝者,是那為數不多的存在,甚至在很多的時候,它代表著“陸表最強生物”的存在,乃是當之無愧的“怪獸之王”。這個稱號不是說它是怪獸,而是一種身份的表明:它的存在,是戰勝所有怪獸的存在。它的存在代表著地球最強戰力。
最開始有一些劇本講的它是地球的敵人,是存在千百萬年的古老生命體,曾經破壞過地球的環境,最後被冰封從而存活到現在。不過我個人更希望它是守護者一脈,守護地球千百萬年,蹲守地球不被未知異獸的攻擊和掠奪。
每個物種當它達到所處環境的極限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會只呈現出毀壞和破滅的現象,但是哥斯拉這個超規格、超極限的存在卻一直都在地球上,我想除了守護貌似沒有什麼可以合理的解釋他了。
-
15 # 精彩每一分鐘
哥斯拉是在電影虛構出來的怪獸生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哥斯拉是根據恐龍時代的恐龍,結合現代的生化汙染產生變異,構想出來的。
哥斯拉最早出現在日本電影《哥斯拉》中,主演了31部電影,在影片遊戲,小說,漫畫等中也都有出現過。
在美國電影中也有幾部主角是哥斯拉。
哥斯拉在日本電影中共有九代,一代目(初代),二代目(昭和),三代目(平成),四代目(紅蓮),五代目(千禧),六代目(新世紀),七代目(暗黑破壞神),八代目(戰龍),九代目(終焉),沒一代的體型重量都不一樣,攻擊方式也有所不同。
-
16 # 小鳳看電影
哥斯拉為棲息於二疊紀的巨大生物,是當時處於生態系頂點的種族的末裔。
哥斯拉
哥斯拉的高度為355英尺,即108.204米;尾巴長度為550英尺4寸,即167.74米(僅僅是尾巴長度);重量為9萬噸。
哥斯拉為棲息於二疊紀的巨大生物,是當時處於生態系頂點的種族的末裔。體內擁有原子爐一樣的器官,可以自行生成巨大的熱能。在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之際藏到地底下,得以逃過一劫。沉睡在太平洋的海底,由於現代的核試驗過於頻繁導致地表放射能濃度上升,於是再次來到地上活動。
身形與平成哥斯拉十分相像,背鰭相當尖銳,頭部雖然略小,但是卻強而有力。從整體來說造型像熊,而眼睛的周圍的設計則是以鷹這類猛禽為模板。表皮不但厚,而且非常堅韌,能抵禦突擊步槍、導彈、艦炮射擊等,甚至是核攻擊。
哥斯拉使用強韌前爪和顎進行格鬥戰,尾巴也是他強有力的武器。在危急的時候能將體內的能量以藍色放射熱線的形式從口中噴出去,由於消耗的能量非常多,不能多次使用。使用前背鰭也會發光,但是和日版有些許差異,先是從尾部、再到背後、最後是後頸的背鰭散發出藍色的光輝,非常獨特。
擴充套件資料
1954年的《哥斯拉》,將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壞者,哥斯拉以其巨大身軀與熱線,彷彿只是為破壞而破壞般的蹂躪船隻與城市;再加上製作群刻意在電影前半段不公開哥斯拉的真面目,僅以腳印、叫聲、腳部的特寫與受害者的慘叫聲營造其懸疑性與神秘感。
以及與第五福龍丸事件,二戰原爆與冷戰核競賽等時事及歷史事件的切合,使《哥斯拉》得到極大的迴響與票房成功、哥斯拉“人類之敵”的反派形象也就成為哥斯拉早期幾部作品的主要基調。
這樣的形象在哥斯拉問世十年左右時出現變化,作為系列性的娛樂電影,本片無可避免的開始匯入社會上的流行與話題性事物,進而改變了哥斯拉銀幕上的性格與形象。
由於五十年代末期摔角手力道山引起的摔角熱潮、哥斯拉系列的第三作《金剛對哥斯拉》中哥斯拉與敵對怪獸日版金剛間的打鬥場面混入了擬人化的摔角動作。
十週年紀念作《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裡哥斯拉更進一步的擬人化,出現了與異種怪獸間以肢體語言及叫聲溝通的劇情,並第一次出現“為保護地球(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設定。
至此,哥斯拉的反派形象已徹底消失、在接下來的幾部系列電影中、哥斯拉在電影主劇情中打擊惡勢力支配的怪獸,儼然成為正義使者,同時擬人化的人性刻劃更被進一步加強(如打敗敵人後擺出時下流行的動作)。
此種轉向最後在1967年的《怪獸島決戰 哥斯拉之子》一片達到高潮,本片為哥斯拉創造了一隻子獸迷你拉,哥斯拉除了在片中對抗巨大的異變昆蟲外還充分展現了親情。
至20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哥斯拉正義的“怪獸王”形象已牢不可破,此種形象與娛樂業生態環境的改變促使哥斯拉電影再次作出轉形:日本家用電視的普及對電影票房造成了明顯的衝擊,由原哥斯拉系列電影特效總監圓谷英二所監製的電視劇《奧特曼》也在兒童間掀起了對巨大變身英雄的崇拜。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哥斯拉系列開始轉變為兒童娛樂電影(會作這樣的年齡層瞄準的著眼點在於父母必定會陪同兒童觀影而增加票房,以及以玩具為主的周邊產品的商業利益),在這些作品中,哥斯拉如同摔角冠軍與奧特曼,與各式各樣危害人類的怪獸展開激戰,並加入許多各種取悅低年齡層觀眾的有趣情節。
1968-1975年間哥斯拉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的速率推出此類兒童電影基調的系列作,其中雖也有《哥斯拉對黑多拉》這種以公害為議題且表現手法帶有強烈實驗風格的異色作,不過這段期間的主要風格仍是簡單明快的劇情與豪快的打鬥。
然而,本時期的系列電影票房卻出現了明顯且持續的萎縮,造成哥斯拉聲勢下滑的原因不止於一端,電視特攝電視系列劇的挑戰、石油危機造成的製作品質下降(譬如後期的幾部哥斯拉電影為節省成本,均大幅減少了破壞都市的場面)與系列作本身創意的枯竭都是主因。
種種的原因終於東寶公司決定在1975年的系列第十五作《機械哥斯拉的反擊》後暫停系列電影的製作,此一決定也標誌了日本1950-1970年代怪獸特效電影黃金時代的結束。
1984年,在九年的沉寂後,東寶公司於哥斯拉誕生30週年時推出的《哥斯拉》使這隻哥斯拉奇蹟式的在大銀幕復活,為了繼續在高度發展後高層建築林立的東京表現巨大感,哥斯拉的身高被改為80米。
藉助電影特效的進步,與故事風格、形象重回成熟劇路線,哥斯拉的迴歸獲得大成功,並開啟了至1995年結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熱潮。
本時期的哥斯拉捨棄了六十、七十年代的擬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為類似系列原點的破壞者角色。
哥斯拉成為一種不可預測並令以先進科技自豪的現代人類感到壓倒性無力感的活動天災、在重新設計為略具鈍重感而威嚴的外型的同時,對哥斯拉的描述也傾向於視為一種獨特的巨大生物,有著特殊的習性:
如1984年版《哥斯拉》中哥斯拉對候鳥的超低音訊會有所共鳴,1993年的《哥斯拉vs機械哥斯拉》更將哥斯拉描述成一種以杜鵑鳥借巢方式繁殖的生物,種種具真實感的描寫令此時期的哥斯拉形象頗受好評。
而本時期哥斯拉以核能放射線為食,為覓食而襲擊核動力潛艇與核電廠,最後也因體內不正常的核融合反應而失控死亡的劇情走向,也明顯隱含有對人類文明的反思。
日本方面原本欲以1995年《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亞》一片末尾的哥斯拉之死作為系列電影的完結,但由於美版《哥斯拉》無法令日本人接受,在哥斯拉系列結束時重製的另一經典怪獸系列加美拉三部曲獲得大成功的影響及影迷的期盼、哥斯拉系列終於在1999年二次復活。
在以《哥斯拉2000》為首以《哥斯拉 最後戰役》作結的六部作品中、哥斯拉的風格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八十、九十年代的經典形象,但比前一系列期更加強調與系列第一集故事關聯性的特徵,使本期各別作品的哥斯拉擁有複雜各異的象徵意義:懲罰人類文明的天譴、過往的亡靈。
對人類某種過於先進(或違反自然)的科技顯示出憤怒的巨靈,或人類面對無力克服危機時不得不認同的最強生物。
可惜的是,這些大膽的嘗試未能使哥斯拉系列電影在好萊塢特效電影掛帥的今日獲得如過往亮眼的成績,東寶也在公開《哥斯拉 最後戰役》的同時宣佈五年到十年內(甚至永久性的)不再拍攝哥斯拉系列電影。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李忘川,我來答:哥斯拉是不是動物要看怎麼稱呼,一般來說:哥斯拉沒有原型,是虛構的。 哥斯拉(ゴジラ、Gojira、Godzilla)是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號之一,首次出現於1954年電影《哥斯拉》中。從那時起,哥斯拉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主演了31部電影,也出現在其他媒體中,包括影片遊戲,小說,漫畫,電影等。 2015年6月,日本東京新宿區區長吉住健一為怪獸哥斯拉頒發了“特別住民票”,使其成為新宿區的“居民”。同時,哥斯拉還獲得了“新宿旅遊大使任命書”。但是如果是哥斯拉龍的話就是真的存著了,比如:哥斯拉龍屬(學名:Gojirasaurus)是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縣的銅峽谷地層。哥斯拉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距今約2億1000萬年前。根據早期的估計,哥斯拉龍的身長約5.5米,體重估計約150-200公斤,是當時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 模式種是奎伊氏哥斯拉龍(G. quayi),屬名是以日本《哥斯拉》為名,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為名。 模式標本是一個亞成年個體的部份骨骼,包括有一根有鋸齒邊緣的牙齒、四根肋骨、四節脊椎、骨盆、以及一個脛骨。但近年的研究顯示,脊椎可能屬於勞氏鱷目的蘇牟龍。只有骨盆、脛骨是屬於腔骨龍超科恐龍,而且非常類似同一地區的腔骨龍,使得哥斯拉龍的有效性遭到質疑,是個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