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哥生活秀

    蒙古騎兵的補給大概有馬,劫掠,駱駝隊,方便食品這幾大類,下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首先,相對於被征服的土地和人口,蒙古軍隊數量並不是很多,西征很少有長年累月的拉鋸戰圍城戰,更多是速戰速決。進攻,佔領,補給,再進攻,這樣的迴圈。只要這個迴圈堅持下去,一路收割亞歐大陸膏腴的蒙軍有能力維持相對軍隊規模相當奢侈的後勤水平。

    具體而言,西征進入阿拉伯地區之前是中亞草原,而且之前已經佔領了,和老家環境差不多,一路趕著羊打著兔子就過去了,後勤無壓力。

    歐洲麻煩一點,地廣人稀,山河阻擾,又有很多森林沼澤。蒙古高度依賴當地劫掠不穩定的後勤系統如果在歐洲遇到持久戰就會碰到麻煩,萬幸對手比較菜,贏得快搶得快。儘管如此,分散的史料記載蒙軍在匈牙利碰到過後勤困難的制約。

    總的來說,作為一支騎兵比高強調機動性的精兵,蒙古後勤壓力要比典型的需要做持久戰準備的傳統軍隊來得輕。另一方面,蒙軍嚴重依賴當地劫掠徵收的後勤,需要前方不斷的贏下去保持新徵服地源源不斷。這只是理論上的瓶頸,歷史現實裡不是大問題,因為確實一直贏。

    區域性時段的困難也有應急措施,一個是投入了足夠多的馬。古代軍隊斷糧總是殺戰馬救急,馬就是移動的肉罐頭,但是傳統軍隊比如南宋,平均20個兵有1匹馬就不錯了,殺了最多多堅持幾天。蒙軍是人均幾匹馬的配置,就算蒙古馬小點,卸下來百來斤肉也夠挺倆月了。相當於戰略儲備是你幾十倍。如果說沙漠作戰馬太多了草不夠,人家還有駱駝,更大隻。現代人習慣把蒙軍當成泥腿子屌絲隊伍,其實人家只是粗鄙了一點,無論重武器,輕裝備,軍用物資的人均配置,妥妥地土豪。

    基本上,只有沼澤森林山區冬季加對手焦土政策堅壁清野等不利因素疊加,才能給蒙軍後勤帶來真正困難。但是蒙軍還有最後的儲備,奶製品。高加索一處史料提到蒙軍出發時會帶上10磅幹乳酪。對於騎兵,增加10磅負重不值一提,相信長距離出征的話完全有條件帶更多。單就10磅乾酪能提供的熱量已經很可觀了,而且非常方便。其實相對於大車裝麥子,攜帶單位熱量高的牲畜,乾肉和乾酪作為口糧顯然效果更好,更接近現代軍隊科學化的罐頭肉加巧克力。如果有足夠銀子的話,相信賈似道也希望南宋軍隊的輜重灌滿火腿,油膏和幹蜜,只是負擔不起。蒙軍沒有這個問題,自家盛產,加上一路搶,管夠。

    最後說說人員補給,只要是一支總能打勝仗的隊伍,總是不缺少僕從軍的。蒙古西征的對手,要麼小國林立,要麼名義統一實際諸侯割據,還有極為複雜的宗教文化民族衝突,帶路黨太好找了。中國這樣統一度非常高的文明,清末還有人主動掏銀子請英軍爸爸炮轟競爭對手的商鋪,何況中古散沙一片的東歐西亞。

  • 2 # 漳河南一身正氣

    蒙古騎兵都是輕裝上陣,一路過,一路打仗,一路搶,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只留工匠婦幼,其它成年男子或棄或殺,工匠補充部隊所需,婦幼丟棄!所以戰力極強!

  • 3 # 時光隧道2019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他們因為沒有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所以所向披靡,馳騁在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廣闊戰場上,創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戰略戰術,那麼蒙古騎兵遠征擴張時,如何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呢?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蒙古軍隊的口糧主要來自馬匹牛群,這些也都是他們平日裡的食物。當時蒙古軍隊的軍糧主要是由馬奶和乳酪組成。馬奶由隨軍的母馬提供,乳酪是由牛奶製作而成,晾乾後切成小塊,十分堅硬,適合儲存。

    大餅(饢)、乾肉(臘肉)、豆子也是騎兵最基本的保障方式。

    騎兵以大餅、乾肉、豆子為主,每名騎兵人均兩匹馬,在長途奔襲之前,每個人帶足十天的乾糧和水,豆子是餵馬的,兩匹戰馬換著騎。這種方式也是蒙古騎兵的最基本保障方式,可以確保騎兵在斷絕後勤補給時,生存一個月以上,萬不得已還可以殺馬充飢。

    蒙古騎兵的後勤保障部隊,既有遊牧部落的特色,也有農業文明的特色。蒙古人後勤補給部隊,有許多牧民趕著牛羊,拉著裝著糧食的大車,跟隨在作戰部隊的後面,蒙古騎兵在攻城略地之後,大肆燒殺搶掠,就地補充給養,這種以戰養戰的補充方式,非常行之有效,但也讓蒙古騎兵臭名昭著,

    隨著蒙古騎兵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他們建立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這一時期的後勤補給,就正規化、專業化了,每個城市都是大的後勤保障基地,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修建兵站驛站,擔負後勤保障和傳遞訊息的重要作用。

    蒙古騎兵之所以令人生畏,除了他們彪悍的戰鬥力之外,在後勤保障方面,也決定了他們的作戰範圍和戰鬥力。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任何軍隊都需要補給,蒙古騎兵也不例外。

    說起曾經掀起世界性戰爭波濤的蒙古騎兵,我們最常津津樂道的便是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和吃苦耐勞。

    從種種資料裡可以知道,蒙古軍隊在長途行進時,每個騎兵可以配備好幾匹馬,行進中只要坐騎疲憊便更換馬匹,人不離鞍,餓了就實用風乾肉之類的“方便食品”。有了這樣的保障,再加上蒙古馬本身就耐粗飼,甚至可以自己在雪中刨出草根食用,蒙古騎兵自然比步兵以及其他的騎兵行進速度快,所需要的後勤給養也更加簡單。

    蒙古人對馬匹的運用並非孤例,事實上,遊牧民族依靠騎兵侵擾中原,至少是從戰國就是開始的。在蒙古入侵前夕,契丹和西夏同樣如此。北宋名臣宋祁曾說:

    西北二虜所以能抗中國者,惟以多馬而人習騎,此二虜之長也。中國馬少又人不習騎,此中國之短也。每至敵來作過,則朝廷常以所短敵所長,是以十戰十負,罕有勝理。

    但是,是否有了足夠的馬匹就萬事大吉、天下無敵了?

    也不是這樣的。

    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忽略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因素——草料。

    所有人都聽過,“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也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核潛艇,那也得定期補充核燃料,何況是每天都要吃東西的活物呢?

    飼養馬匹需要草和一定的糧食,哪怕是最能吃苦的蒙古馬,短期內不提供糧食,那也得有草對吧?在蒙古人征戰時,草還真的是個問題。

    肯定有人會想,草原上不是到處都是草嗎?沒錯,當蒙古人騎兵在草原征戰時,獲得草很容易,解開韁繩,繫上馬絆子,讓馬自己去吃就是了,這也是當時的一些文獻中所記載的,反正就是特隨意。

    可是你離開了草原怎麼辦呢?

    很多朋友應該聽過一個事兒,曾有人建議蒙古大汗窩闊臺把中原漢人殺光,把耕地改為草場,多虧耶律楚材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為什麼蒙古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僅用無知、野蠻來解釋,就失之粗陋了。從現實角度分析,這確實跟當時蒙古軍隊所面臨的的壓力有關。中原地區不像北方草原,能夠利用的平地都會被開墾耕種,並不適合養馬,馬匹數量自然也不能跟塞北相比,南方地區更不用說。

    有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元朝建立後,忽然就發現馬不夠用了,忽必烈強行向中原和南方的民間徵集馬匹,可總是無法滿足需要。沒有那麼大的草場,自然無法養很多馬。

    說了這麼多,回到蒙古騎兵身上來。人可以靠粗劣的食物堅持,馬也可以粗飼一段日子,但是總不能持久。當軍隊打下一座城池,就需要駐紮守衛,那麼每天吃什麼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1241年,在拔都的率領下,蒙古軍隊西征匈牙利,勢如破竹,但是第二年忽然撤出,回到了南俄草原,就此在這裡住下了。有學者認為,蒙古軍隊回撤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補給跟不上。根據計算,全部的匈牙利平原最多可以承載20萬個畜牧單位,而蒙古草原則是250萬個。這還沒有算人的吃喝。拔都手下約有3萬騎兵,我們知道,每個人又不止一匹馬,這些人馬突然湧入匈牙利境內,草料供給的壓力很大,所以不能長期維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蒙古騎兵確實有非凡的戰鬥力,但也不是“超級賽亞人”,更沒有“超級賽亞馬”。

  • 5 # 太乙伏魔錄

    人類歷史從古至今都伴隨著不斷的殺戮征服,其中讓人類古代歷史中最為廣闊的大戰莫過於成吉思汗的西征,根據成吉思汗本紀記載“滅國四十”,在當時那個時代憑藉蒙古騎兵驍勇的戰力,橫掃整個歐亞大陸,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既然征伐的跨度達到廣闊的戰場之上,那麼他的戰爭資源是怎麼填補的?

    首先,在戰爭資源的器材上,蒙古人深得以戰養戰的原則。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蒙古人也深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那個時代要支援這麼龐大的遠征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蒙古人在物資補給上大多采取的是透過快速的征服,我們印象中蒙古人的征服伴隨著的往往是屠城,但是讓我們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對於技術型人才,蒙古人是持認可態度的。比如在攻佔撒馬爾罕時,就得到了3萬多人的工匠,有著這些工匠的跟隨,外加上蒙古騎兵對於傳統資源的高效率掠奪,所以在攻城器械以及日常裝備的配給上,蒙古軍隊並沒有受到掣肘,並且透過融合多國的工匠技藝,使得自己的軍事力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但是,我們清楚的知道戰爭一直都是人的戰爭,光有武器是不行的,雖然蒙古軍隊在戰爭之中,不斷的取得軍事勝利。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人員也是會或多或少的有損失的。所以在戰爭的征伐過程中,為了緩解兵員的問題,在征伐的路上蒙古軍隊也大量的吸納被征服地域的人,無數的青壯年被迫為了蒙古軍隊打仗,當時在西征中,蒙古軍隊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民族,其中就包括著契丹人、波斯人等等。當然,蒙古軍隊中的這些人有些是被強迫加入進去的,也有些人是自願的,比如在征伐金國的時候,曾經歸降的契丹人就在那個時代便背叛了女真人,在蒙古軍隊攻略金朝的時候,契丹人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種效應就如同最為著名的滾雪球效應一樣,透過不斷的累積,使得蒙古軍隊在面對有一定損失的時候也能快速的彌補戰爭資源,我們觀察蒙古軍隊對歐亞大陸的攻略時會發現,只用了極短時間就兼併無數國家,要保持這樣旺盛的戰鬥力與蒙古軍隊不斷的吸納其他民族的降軍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我們單純的認為歷史上的蒙古軍隊只會將一切事情用武力來解決的話,我們會難免產生偏頗,在西征的路上,蒙古軍隊也始終嘗試著發現敵人的內部矛盾,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蒙古軍隊大軍還未到來,內部矛盾就已經開始了。諸如在蒙古對金的戰爭之中,蒙古軍隊就充分的利用金與南宋和西夏之間的矛盾,使得金朝在面對蒙古軍隊的時候,陷入了極大的孤立。

    軍事上的成就,取決於一切的細節,當所有的細節都做到了近乎完美的時候,蒙古軍隊的勝利就已經成了定局。雖然後來蒙古軍隊的掠奪,使得他們統治搖搖欲墜,但是,他們的軍事實力在那個時代確實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 6 # 沉140769451

    沒有不需要補給的軍隊,只是補給的方式不同而已。蒙古人的補給方式更簡單,只要有水草,騎兵的戰馬就有食物,可以自己移動的畜群跟隨軍隊行動,還不用擔心這些移動的“食物”會腐敗變質,它還能隨時“生產”,彌補消耗,隨時為軍隊提供食物、皮革的保障。而農耕民族的軍隊卻無法帶著田地跑,食物必須隨軍攜帶和從遙遠的後方運來,而且隨時間增長而腐敗變質。蒙古馬最大好處就是不挑食,有耐力,便於後勤保障,即可作戰馬,也可當食物。

  • 7 # 夏雨風

    大軍未行,糧草先行。補給是出征的隊伍必備的。特別遠途的丶過夜的,更要充分準備。蒙古騎兵只有覺得搶掠無所攔阻,那真的不需要配給,隨便搶奪就可以了。像土匪那樣一掃而光。

  • 8 # 貪戀長安韻

    蒙古騎兵也需要補給,人就要吃飯,馬也要吃草,但是相對於中原地區的騎兵,蒙古人善於以戰養戰。

    民族屬性,飲食結構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民生以畜牧為主,草原對於蒙古人是很重要的。蒙古人飲食結構以肉製品和奶製品為主,牛羊是蒙古人公認的財產。我們看很多影視劇中,蒙古人賞賜有功之臣,經常會以牛羊馬為獎勵。牛羊既是財產也是食物。蒙古人會將肉風乾做成肉乾,便於攜帶、不易變質。營養耐餓。

    作戰方式,以戰養戰

    蒙古騎兵的機動力很強,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蒙古騎兵出征時,一個騎兵都會有3到5匹馬,這樣保障了持續行進的機動性,也保障了馬匹可以輪替休息。這是蒙古騎兵可以不間斷行軍和發動長距離奔襲的重要基礎。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兵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

    蒙古騎兵的補給分兩種,人的糧食補給,馬匹的草料補給。

    大量的母馬可以為蒙古士兵提供乳酪等食品,這不僅能讓蒙古士兵吃飽,營養還能跟得上。蒙古騎兵軍紀渙散,行軍途中燒殺搶掠,奉行“以戰養戰”的政策,每攻下一地一城,就搶奪當地的糧食作為自己的軍糧,這樣的後勤補給方式讓蒙古騎兵從不擔憂補給的問題。

    馬匹的補給就更為簡單,草原廣闊,馬匹走到哪裡就可以吃到哪裡!沒有草原就劫掠村莊城鎮,哪裡有大片的莊稼和草料。足夠保證騎兵馬匹的糧草問題。

    蒙古騎兵以戰養戰,遊牧民族的天性,頑強英勇,自小就在惡略的環境下生存,只要有草原就有補給。

  • 9 # 舊時光老影像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只要是戰鬥部隊都是需要補給的,蒙古騎兵也不例外。蒙古騎兵在蒙古草原周邊作戰時,隨行遊牧部落,趕著大批牛羊,自給自足,但是蒙古騎兵長途跋涉遠征作戰時,這個辦法顯然是不行的。成吉思汗攻打花拉子模時,就是用大餅(饢)、風乾肉、豆子等耐放易攜帶的供給,作為蒙古騎兵最基本的保障。

    騎兵以大餅、乾肉、豆子為主的保障方式,最早是霍去病發明的,每名騎兵人均兩匹馬,在長途奔襲之前,每個人帶足十天的乾糧和水,豆子是餵馬的,兩匹戰馬換著騎。這種方式也是蒙古騎兵的最基本保障方式,可以確保騎兵在斷絕後勤補給時,生存一個月以上,萬不得已還可以殺馬充飢。

    蒙古騎兵的後勤保障部隊,既有遊牧部落的特色,也有農業文明的特色。

    蒙古人後勤補給部隊,有許多牧民趕著牛羊,也有很多大車拉著糧食,跟隨在作戰部隊的後面。蒙古騎兵每次大戰之前,都會殺一批牛羊,把牛羊肉切成條塊狀,製成風乾肉。

    蒙古騎兵在攻佔別人的地方以後,大肆燒殺搶掠,就地補充給養,以戰養戰是蒙古騎兵具有持續作戰能力的補充方式。

    蒙古騎兵什麼都搶,草原上的牛羊、村莊裡的糧食、城市裡的一切。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非常的行之有效,但是燒殺搶劫,也讓蒙古騎兵臭名昭著。

    隨著蒙古騎兵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蒙古佔領的地區分別由他的兒孫們統治,建立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到了這一時期,蒙古騎兵的後勤補給,就正規化、專業化了,每個城市都是大的後勤保障基地,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修建兵站驛站,擔負後勤保障和傳遞訊息的重要作用。

  • 10 # 謝金澎

    相對於農耕文明的軍隊來說,蒙古軍隊確實相當於是不需要補給的。

    蒙古人打仗,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大規模的後勤輜重,一人一馬或者幾匹馬,趕一大堆牛羊,一路放牧一路打仗。

    快到戰爭目標地時,留下婦孺老弱牛羊,派一部分人護衛,其餘人帶上風乾肉、乳酪、面制乾糧等,隨身攜帶食物就足夠支撐十天半月,輕裝簡從,奔襲作戰目標,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既具有快速機動的進攻突然性,即便失敗了,也能撤退的像風一樣,快速離去,雁過無痕。

    如果是長途奔襲,比如到中原這樣的城市群攻城掠地,不能帶牛羊群和家眷的,那也不要緊。打到哪裡,搶到哪裡,就地解決補給。

    所以,蒙古人也是人,吃喝拉撒一樣不能少。但是,由於長期遊牧,他們習慣了艱苦、遊蕩的生活,習慣了爬冰臥雪、乾糧充飢。他們在行動時,並不需要龐大的輜重、後勤補給隊伍這是真的。

    不像中原農耕文明,走哪裡還帶著鍋碗瓢盆廚師等,輜重部隊超過了作戰部隊,一旦發生劣勢的正面作戰,後勤部隊先慌成了一團。

    再或者糧草一切斷,立即就陷入絕境,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 11 # 虯髯釣翁

    以戰養戰:蒙古特色的補給方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軍事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騎兵作為蒙古的最重要戰略部隊和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掠奪者這兩個因素,決定了蒙古軍隊的補給的蒙古特色。

    在蒙古的征戰史中,可以總結出蒙古軍隊的補給方式。

    隨軍輜重

    蒙古馬(歐洲人稱之為“小馬”),相對歐洲馬,蒙古馬體量相對較小但很強壯,耐力超群。它可以載人日行95-120公里。蒙古馬不僅是是軍事行動中巨大的機動性的來源。馬肉馬奶是蒙古人的重要食物。在征戰中當乾糧如乳酪和醃肉不足時,馬血是一個營養來源,騎手可以在馬頸上切開一個小口吸吮熱的馬血。

    在高度軍事化的蒙古,每個蒙古家庭要飼養16匹馬,每個家庭要為戰爭提供至少一個騎兵。騎兵在出徵時,要自備兩匹坐騎和一匹馱物馬。

    在長期的部落兼併戰爭中,蒙古軍隊的的個人裝備是經過千錘百煉並被證明最能適應騎兵奔襲作戰的需要。每個騎兵標準的裝備包括:乾糧;刀矛弓箭及兩個箭囊;一個修理工具包和一隻渡河用的羊皮囊。另外十個人分載一個蒙古包。

    “就地取材”

    蒙古軍隊絕對不是一支秋毫無犯的文明之師。東斯拉夫人種的燕麥可能是不挑食的蒙古馬的最愛,自給自足的歐洲騎士莊園是蒙古人的廚房和被服廠。

    在征戰中原的過程中,富裕的大宋城鎮的財源足夠蒙古人在中原建立一個蒙古王朝。

    蒙古軍隊不僅是殺人如麻更是掠奪成性。作為衡量戰功的標準,斬首、俘虜人口和掠奪財富三樣一樣不能少,戰功決定了一個軍人的升遷,受部下擁戴的程度和個人財富的多寡。

    一支公開鼓勵掠奪的軍隊,在征戰中的補給肯定是豐足的。然而,這種補給方式與“馬踏青苗割髯自罰”的中原軍隊截然不同。

    對“蒙古騎兵不需要補給”觀點的最恰當的理解應該是蒙古依靠掠奪進行戰爭。

  • 12 # 影視劇中學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一支軍隊,都是需要補給,只不過區別在於補給的多少,和對於補給的重視程度而已。

    對於蒙古騎兵來說,蒙古是一個遊牧民族,相對於漢族來說,他們是居無定所的,我們都說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就充分體現了補給的重要性,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人不可能不吃飯。尤其是對於作戰的軍隊來說。但是,雖然大家都得吃飯,都需要補給,到對於補給的種類和來源,卻各有不同。我們漢族是農耕文明,吃的是米飯,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被動防守狀態,就算出擊,補給也都是從後方調配,所以我們對於補給很是依賴。

    但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是遊牧民族,他們的家遍佈整個大草原,草原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吃的更多的也是牛羊肉,而且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進攻狀態,他們的不像農耕文明那麼重視土地,所以他們進行的就是掠奪,以戰養戰,所以他們的補給大都是就地搶來的,這就不用像漢族一樣從大後方調運,所以顯得他們就不是那麼重視補給,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補給,在面臨險惡處境,或者久攻不下,他們也是需要補給的,畢竟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依賴外界的。

    所以很多人都是被這種對比的假象欺騙了而已,這個世上不存在不需要補給的軍隊。

  • 13 # 長安陳四

    當然不是了。

    更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誰,都離不開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蒙古人自然不能例外。

    與以往歷史上的其他軍隊相比,只能說蒙古遊牧民族的軍隊,獲得補給的方式,很有些與眾不同罷了。而這也正是蒙古軍戰無不勝的主要原因之一。

    竊以為,蒙古軍隊的後勤補給,主要是靠“儲存”和“搶奪”這兩種方式。

    首先,構成蒙古汗國中堅的是一個個遊牧部落。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由於其機動性很強,甚至可以全民皆兵。而其士兵又都是優秀的牧民。因而,其補給便可以從身後的蒙古牧民處當場獲得。另外,蒙古人有各種各樣的方便食品。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其發明的奶粉和奶皮。這樣的食品,最適合蒙古的遠征部隊。也只有蒙古人擁有。是真正的“蒙古特色”。

    相較而言,第二種方式更普遍更直接也更好理解。

    歷來軍事攻伐,搶奪敵國的物資,無疑是最常見的現象。在蒙古人的征服戰爭中,大多數對手都比蒙古富庶。搶奪或徵用敵國物資,是最迅速也最省力的補給方式。

    綜上所述,正是透過以上這兩種主要方式,蒙古人的機動騎兵部隊,才可以長途出擊,建立人類歷史上疆域最廣大的帝國。

  • 14 # 老蟲

    怎麼可能不需要補給,他們又不是機器人。只不過他們補給比較特殊罷了。蒙古大軍玩的是“以戰養戰”,說白了就是搶,打贏了就有熱飯吃,打敗了就集體啃乾糧。

    1、分工明確

    蒙古大軍西征之時,幾乎沒有步兵,全是騎兵。也不要以為只有漢人才懂兵法,蒙古騎軍也是有戰術的。而且他們作戰並不是向影視劇中描寫那樣,一窩蜂的往前衝,他們也是有戰鬥序列和戰鬥陣勢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衝上去圍攻,其實只有一部分精兵強將才去打硬仗,大部分都是在後面收人頭,收集糧草補給等。蒙古人不收俘虜,不守城池,這也保證了軍隊力量不分散。明確的分工,保證了後勤的有序供給。

    蒙古騎兵幾乎無敗績,得利於成吉思汗發明的一種“魚鱗陣”,這是一種在狩獵過程中發明的一種戰術。先派一部分騎兵憑藉馬快箭準的優勢進行第一輪打擊,如果攻擊效果不好再派一部分,如是再三,最多可以派出13次。如果還不奏效,直接全軍出擊,兩翼之外的騎兵進行包抄,將敵軍圍困。這一戰術在狩獵過程中效果非常好,成吉思汗就將它應用到了作戰,依舊是所向披靡。

    蒙古騎兵的裝備也是最利於戰爭的,他們的標配,弓箭和彎刀,重騎兵還配有長槍。他們的弓比英國長弓還要大一些,射程達到300碼,也就是274米。這在冷兵器時代太恐怖了,一般弓箭也就150米的射程,現代突擊步槍射程也不過300多米。這種強大的超遠端打擊能力,也是蒙古騎兵能橫行天下的原因之一。彎刀也是有利於騎兵的,彎刀特有的弧線,加上馬的速度,可以毫不費力的破開敵人的護甲。

    2、蒙古馬的優勢

    蒙古馬沒有阿拉伯馬高大,個頭顯得有些小,形態也不如阿拉伯馬優美,但是蒙古馬的耐力確實阿拉伯馬無法媲美的。而且蒙古馬可以奔走一天而不進食,這種耐力其他馬種是做不到的。蒙古馬的衝刺也是很有優勢的,可以在長時間行軍之後,立刻進入戰鬥狀態。這種強大的機動性,也是蒙古騎兵的制勝法寶。

    為了保證長途奔襲的優勢,蒙古騎兵一般都是一人雙騎或是一人三騎。在行軍過程中,不斷的輪換使用,讓每匹馬都不至於太過疲憊。到了交戰的時候,換上休息好的馬,就可以直接出擊。

    蒙古馬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自己找食吃,就是在冰天雪地的時候,只要停下來,蒙古馬都會用蹄子將積雪扒開,啃食積雪下面的雜草。當然,這並不足以讓馬匹吃飽,但這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也是一種能量的補充來源,這也從另一方面看出蒙古馬的野外生存能力之強。

  • 15 # 歷史總結論

    在眾多曾稱霸世界的強大軍隊當中。蒙古軍應當是數量最少的一支。在元帝國疆土拓展到西亞時,橫貫亞洲大陸的龐大國家,卻只有十幾萬屬於自己的軍隊。而元軍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的奇蹟,就在於他們獨特的後勤補給方式。

    行軍打仗,後勤補給是重中之重,在古代上百萬大軍因後勤出現問題而潰敗的例子不在少數。蒙古軍隊數量少,但他們往往在遠離國土的地方作戰,所以他們的補給一樣困難。那麼,蒙古鐵騎縱橫在亞洲大陸上時,是如何進行補給的呢?成吉思汗從一位部落的落難少年,脫穎而出終成雄主,不是沒有道理的。蒙古鐵騎縱橫疆場,成吉思汗的指揮智慧功不可沒。成吉思汗創造出都屬於蒙古軍隊的補給方式,即“畜力行軍”與“掠奪”。

    所謂的畜力行軍,就是利用牛羊等牲畜,讓它們揹負一定的糧食,跟隨大軍,同時它們也是最好的糧食。在大軍行軍時,有專門的人會負責驅趕牛羊,如若戰事開啟,牛羊則會原地停歇。在蒙古人的馴服下,這些牛羊如同訓練有素計程車兵一樣,輕易不會逃跑潰散。當然,大軍打仗不可能攜帶太多牛羊牲畜,否則難以管理,行軍緩慢。除牛羊以外,蒙古軍隊補給的最主要的方式,還是以戰養戰,在攻克敵軍城鎮以後進行掠奪。提起蒙古軍攻克城池以後,我們想到的總是無規則的屠殺,但其實他們有一整套掠奪的規定。牛羊等牲畜提供蒙古大軍行軍路上的吃食,在攻克城池以後,大軍則依靠對城市的掠奪進行補給。而這種補給方式,就是蒙古大軍如此強大的原因。然而,成吉思汗補給法實施的條件太過嚴苛,在後世,很有有人會再去用這種方法。直到二戰以後,一位日本軍官,再次使用這種補給法作戰,而結果卻是差點全軍覆滅。

    1944年,日軍駐緬甸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決定,出兵十萬,翻越數百里的無人區,攻列印度英帕爾。儘管在此以前,日軍將英美聯軍擊潰,但大部分日軍依舊對此表示激烈反對。數百里的無人區,到處都是峻嶺,別說卡車,就連馬車、牛車都無法透過。沒有車輛,後勤補給就難以跟上,打這樣的仗無疑是送死。然而牟田立功心切,他決定效仿成吉思汗,組建出一支蒙古式的日本大軍,找來許多大象、猴子、牛羊,讓它們揹負糧食,跟隨大軍穿越無人區。牟田認為,只要有這些糧食,日軍完全可以翻越無人區,對英帕爾進行突襲,一舉擊潰英軍,然而他似乎將英軍看得太過愚蠢。在十萬日軍行軍以後,英國的偵察機迅速發現他們的行動,於是英軍不斷對日軍進行空襲。

    在大山當中,空襲的效果很差,日軍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發蔫,拉白屎喂點什麼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