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河向東流可好

    朋友工作十年了,工作努力,個人能力也不錯,卻一直得不到提拔,而那些潛規則,送禮的,吃拿卡要的,有關係的都得到提拔了,這樣的風氣是否還有幹下去的必要。真的替她不值,什麼時候能讓真正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

  • 2 # 咱誰的都不欠

    社會的公平是人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公平的社會環境,好人受排擠,壞人得利益。這種情況在許多領域長期存在。受壓制,受冤屈,也得活下去,堅強的活著,總有一天惡劣的風氣得到肅正,正氣能夠得到申張。

  • 3 # 馮雷3712

    80後,正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也算是最艱苦困難階段,不是入錯行,全國各地眾多都是私人企業,都是一個樣行成了一個焦點,堅持就是勝利,四十多歲了還能再改行嗎?不是你入錯了行,你的暫時困難,是你迫在困難階段,只要堅持努力奮鬥!孩子大了,慢慢的生活會好轉起來的,因為世人都從中年過來的,都知道人到中年滋味,年歲大了!不要這山著那山高,還是繼續努力奮鬥拼搏吧。

  • 4 # 志存高遠強者勝

    成人的世界從來就沒“公平”兩字,你要搞清楚你是不是真的入錯行,如果是的話,可以考慮離開,80後最大也才40吧,年紀不算大!

  • 5 # 雷雷說生活

    到底是“入錯行”,還是“混日子”?

    真的入錯行了,先別急著換。

    想一下:自己入錯行以後,學到了什麼?掌握了哪些技能?可能有人覺得,我這都入錯行了,還能學到什麼?

    有這樣一句話:即使你跌倒了,爬起來的時候,手裡也要抓著一把沙子。

    任何時候,任何的錯誤都一定有成本,這個成本必須給你帶來收益,哪怕這個收益只是經驗和教訓,無所謂,一定要有收益。

    要換行了,自己還有哪些優勢?

    你的基礎能力是一定可以帶走的,比如為人處事、溝通、表達、邏輯、思考、分析,這些能力你不僅能帶走,還可以體現在簡歷裡面。

    你要給自己定位,自己想從事什麼行業,和自己能從事什麼行業,如果你想從事的跟你能夠從事的行業是一致的,那麼你應該就可以說自己入對行業了,否則,光是想從事某個行業,你自己又勝任不了這個行業,別人照樣會覺得你是入錯行了。

    當然,勝任的問題,你也可以在先找一個你喜歡的行業,然後再努力去學習,讓自己勝任這個行業。

  • 6 # 旅居地球80年

    40歲,工作了10幾年,還有20幾年的職業生涯,工作了10幾年後感覺自己入錯行,機會主義者?喜歡追逐世風末端。

    假如沒入錯行你應該在什麼職業?那就去完成自己的夙願。

  • 7 # 大姚123Y

    入錯行,如果只是收入的問題,那不算入錯行,而只是處於行業的低谷期而已。

    但如果你總覺得工作索然無味,做事提不起興趣,總是不安分,那你可得當心了。這很有可能不是工作的問題,而是你的訴求多了,索取的多了,對眼前的工作不滿意了。這時候的你,及時調整心態,安心做事,最重要!

    中年人想要轉型,一定要謹慎,因為年齡所限,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試錯,去嘗試了。除此之外,更因為你所得到的資訊往往是他人告訴你的,不置身其中,沒有真實地經歷過,誰也不知道是不是好工作!

  • 8 # 赤魂fiy

    相信自己可以的,只要努力,一定會有回報。你還沒有得到回報是因為努力還沒回報你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有回報。加油

  • 9 # 沄曦

    80後的我,人生走過三分之一,別人已經是2個孩子的嗎婚姻幸福,生活美滿。而我,剛從婚姻中有出來,一個離異的女人。我不放棄自己,未來的日子我還要活的很好不辜負自己。加油吧

  • 10 # 深漂不二同學

    我也是一名80後,我對於這個問題深有體會。

    三十多了,如果這個時候才來想這個問題可能確實不太適合,但是如果現在還想轉行那得有經濟支撐,還有時間去學習,個人能否堅持下去這個我們得考慮清楚。

    其次,如果是已經成家的話要考慮的問題就很多,因為還有家人,有時妥協並不一定就是壞事。

    還有就是當下經濟環境不好,不建議輕易換工作。80後的人還是得往長遠發展考慮,不能經常換工作。但是如果你有非人的毅力,我並不反對轉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是要考慮換的行業值不值得去冒險。

  • 11 # 針灸聚英

    我的觀點:轉行其實不晚,但是不建議轉。記住兩句話:一是種一顆大樹,最好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第二句話是富蘭克林說的,“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了75歲才埋葬。”

    首先我認為你問題的出發點就錯了。你所在的行業有無做的非常好的,如果有,那麼只能證明你沒有做好而已,而不是入錯行了,所以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

    其次,80年的今年應該40歲了,早已經是家庭和社會的頂樑柱。到了不惑之年才發現很難或入錯行,那麼你就必須承認自己後知後覺

    。說白點,就是如果你駕駛一艘船在航行,你不會看指南針,也不會掌舵讓船轉向。或者當機會出現在面前時,不認為這是個機會或者意識到已經晚了。後知後覺的人會比不知不覺的人痛苦,這也是你問題最開始的一句話,作為80後我們到底有多難。那些不知不覺的人,仍然過的很快樂!很樂觀!

    人生就是一次次選擇的總和,那麼現在又到了你要選擇的時候。因為你已經在某個行業做了那麼多年,你的資源、人脈和經驗都在這裡,去別的行業絕對不比你現在容易。可以適當調整下方向,要利用好現在的基礎。

    說一個例子吧!

    一哥們78年出生;2001年大專畢業。進了一家企業當行政人員,一做就是十六年。中途在電大讀了本科。

    日常工作都是些簡單的重複勞動,我為出路,努力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於2017年過年後辭職,加入律師事務所,成為一名實習律師,與我一起工作的小妹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按照行規,實習律師只有三千多元拿到手的實習費,我是老人家不好意思拿錢,乾脆免費實習了。

    做實習律師很苦,律師行業才是真正996行業,加班是家常便飯,幸好我是免費實習,師傅對我要求沒呢麼高。實習一年後拿到律師執業證,剛好40歲整。律師行業是前期非常艱苦的行業,很多年輕律師執業幾年也接不到什麼案子。我也有心理準備,起碼要挨幾年窮。

    但我覺得自己還是運氣非常好,可能因為畢竟年達很大了,透過身邊親戚朋友介紹,執業第一年就收了十幾萬律師費,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年紀大不一定是壞處,起碼社會閱歷比年輕人豐富。

  • 12 # 壹企道策劃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與天鬥,其樂無窮,

    與地鬥,其樂無窮,

    與人鬥,其樂無窮。

  • 13 # 鄭在倫語

    作為80後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年齡不是問題,80後最大年齡不過40,雖然不像二三十歲的人那麼精力旺盛,但是畢竟還是在壯年,不是還有一句話嗎,不管你有多大年齡只要你開始了就不晚。其次,要好好觀察你的行業,可能行業現在沒有以的形勢好了,自己的收入也沒有以前高了,這個時候你要考慮這個行業有哪些新的發展機會和轉折點,比如我所處的媒體行業是一個近些年受衝擊最大的一個行業之一,行業發展急速變化,對個人的職業發展也帶來很大的影響,我也有一段時間很迷茫,後來發現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的專業度不夠,沒有一個特別擅長的領域,經過了仔細考慮,我為自己重新定位,制訂新的職業發展路徑。第三,一定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現在社會發展變化較大,沒有幹一輩子的職業,只要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 14 # 洋娃娃攢攢攢

    我拋個問題,想知道你認為的“什麼是錯的行”。

    我覺得你有必要先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你覺得這個行業走下坡路,沒有發展前途了,還是說你覺得自己的才能和個性不適合這個行業?

    行業的前途這種我也說不好,不好建議。但如果你覺得才能與個性不符的話,你可以想想,你現在的技能能遷移到什麼型別的行業上去,不要拋棄自己的經驗,一直打磨才會越來越好。無論你是80年還是89年,我覺得都是正值成長曲線陡增的時候,有很多機會的,加油。

  • 15 # 鏗鏘的號子

    再難再苦也要堅持,總有柳暗花明的時候。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熬過去,再回頭,那些都是“曾經”罷了。

  • 16 # 海闊天空文仔

    作為一個80後的父母,眼中的老大難,我是廣東梅州農村的客家人,今年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我的本命年,看到你的問題,我突然也有點感慨,小說我想說的是80後肯定是應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但我面對的千完全相反,沒有結婚事業無成,存款沒有多少,沒有房沒買車,我只能說當初的選擇肯定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其實選擇很重要,但做每一工作的忍耐和堅持才是最重要的,這些年我選擇了很多的工作,但終究來說,我卻成了放棄的常客,每次困難出現的時候,總會在心裡掙扎,是該繼續下去,還是放棄從頭再來,所以當我或者說像我這樣的80後猶豫多了,考慮多了,想法多了的時候,其實我覺得不如借鑑一些90後00後的思想,就一條心,往前幹吧,現在也不想那麼多,比別人晚起步就好好的努力,好好的掙錢,真的有錢了,什麼都可以,沒錢,在中國這個社會是不允許的,沒錢就代表沒有一切!以前的都是失敗的經歷,希望自己能在失敗中找出經驗,好好總結,一步一步踏實的向前走,加油,2020我的本命年

  • 17 # 騰我依

    你好,80這一代,一批月入萬元,另一批可以說是含辛茹苦。 以下是我的4大觀點,請參考。最後希望,80後不要輕易放棄,光明會等待你!

  • 18 # Datake

    關於如何看待轉行或者跳槽?這樣思考就不會困擾了:掌握全面的“一手資訊”進行決策,做好內外“兩手準備”增強轉型成功率,衡量選擇的“四大要素”來挑選公司。

    其實工作跟感情,本質是相通的:別的行業總是更有發展,別人家的公司總是更好,做不好的工作就是不適合自己。

    體制是圍城:身在體制內,總覺得遼闊的體制外才是適合策馬奔騰的草原;而身在體制外,又會覺得體制內更加安穩和便於顧家。

    高薪高壓的工作也是圍城:工作挑戰太大,就總想要休息一下、輕鬆一點;工作挑戰太小,又覺得太過無聊,想要焦慮一點。

    到最後,誰都在羨慕別人,誰都對別人不滿,誰都想跳出圍城。

    究竟該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呢?該以什麼樣的姿勢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我總結了三個要點:掌握全面的“一手資訊”進行決策,做好內外“兩手準備”增強轉型成功率,衡量選擇的“四大要素”來挑選公司。

    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一、決策:掌握全面的一手資訊

    很多人是怎麼萌生跳槽想法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身邊人在另一個行業混得風生水起,相較之下覺得自己吃了虧、荒廢了青春。

    RISE的一位使用者,做HR九年之餘,在群裡提問說,想要轉行到銷售,原因是:HR價效比不高,而銷售上班時間靈活,業餘時間多,方便帶孩子,待遇也豐厚,而且如果業績做得好,還能有帶團隊的機會。

    但所有的銷售都是這樣嗎?顯然這個回答是否定的。那所有HR又都價效比不高嗎?但我一位工作4年拿著50萬年薪的HR朋友說:HR真是職場上少有的高性價比崗位了。

    還有一位研二學生,不清楚自己畢業後是該讀博還是就業,我建議他可以利用暑假去公司實習,看自己是否更喜歡工作,還是更熱衷於科研,而且我也可以幫忙推薦一家大公司。

    但這位學生說,他同學去那家公司實習過,每天就是打電話,所以做了不到一週就辭職了。

    我當時很驚訝,因為那家公司我知道,實習生是有很多鍛鍊機會的,而且也曾經推薦過別的小朋友過去,人家已經在那邊獨立寫分析報告了。

    所有這些例子其實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決策的時候,總是太依賴於身邊個別人的資訊。請教當事人、拿到一手資訊沒錯,但關鍵在於,如果一手資訊的樣本量太小,根本不能說明真實的問題。

    那麼該如何確保你的視角全面,以作出合適的轉型決策呢?

    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1、找足夠多的樣本量

    首先,需要找儘可能多的當事人,保證樣本量足夠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這個職業做得好的人和做得不那麼好的人,兩種情況做對比。

    比如你作為HR要轉行銷售,肯定不能找銷售行業做得最好的,和HR行業做得最差的人來比較。你需要去看銷售這一行的平均薪資、發展潛力、生活狀態、晉升速度等等。

    另外,我們找的人,最好是行業裡面做了多年的人。很多應屆生會去問大自己一兩屆的師兄師姐,關於行業前景、發展趨勢等等,我負責任地說:這些99.9%不靠譜。

    大多數人進入某個公司(尤其是大公司)1年的時候,連自己崗位的工作目標都沒理解透,根本就搞不清楚行業狀況、公司整體狀況,甚至連公司是否有政治鬥爭、關係有多複雜,都沒體會到。

    2、提問自己

    其次,透過提問來進行資訊的對比分析。為了確保你的資訊是反映整體真實情況的,你需要透過不斷地提問,來做對比分析。

    比如,你是HR,你的朋友是個出色的銷售,告訴你銷售很好:工作時間靈活、有時間陪孩子、有機會帶團隊。對比之下,你覺得HR的價效比實在太低了,因為你這些都沒有。這時候,你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1)是不是大部分銷售都能夠做到你朋友這樣;

    2)是不是大部分HR都是事多錢少;

    3)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大家不都去做銷售,還要有人做HR;

    4)如果不是每個銷售都能做到你朋友那樣,那麼,你朋友做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5)如果有些人可以在HR上面做得很好,那麼,他們能夠做好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

    3、匹配優劣勢

    最後,經過上面的資訊收集和一連串問題,你掌握了整體資訊,就需要結合自己的優劣勢來做判斷了。

    拿自己的優勢來說,是否能夠勝任一個好的銷售。如果你發現自己並沒有這方面的優勢,那就不要轉行了,因為這份工作不僅不能發揮你的優勢,還會有很多機會成本。

    所以,做到如上三點,才有可能讓你的決策不“想當然”,最佳化決策效率。

    另外,關於什麼時候要轉行,也給個簡單的參考:從兩個維度來思考。這個二維矩陣的橫軸,代表行業或職業前景,縱軸代表你的個人情況和該行業/職業的匹配度,按照高低劃分成四個象限後,我們分別來看下:

    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第一種情況是行業/職業發展前景好,你的個人適配度也高,那繼續保持努力就好;

    第二種情況是兩方面都低,行業不好,工作也不適合你,可以考慮轉型;

    第三種情況是行業/職位發展的前景不太光明,但是你個人的適配度非常高,那有兩種價效比高的選擇:

    一種選擇是你可以繼續發展,爭取成為該行業的頂尖人才,因為大部分的職業,即便不再朝陽,但仍然需要有人做,如果你能夠做到頂尖,那麼也不會被淘汰;

    另一種選擇是,你可以找相關的朝陽行業/職業,比如傳統教育轉到網際網路教育,等等。

    最後一種是該行業/職位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你個人目前的適配度不高。這時我們需要分析下:二者不匹配的是哪些要素?這些要素在所在行業/職位是否關鍵?同時,是否可改變?

    因為有的要素就是難以改變的,比如工作跟你的價值觀和個性不符,那麼可以考慮轉崗。但是,有的要素是可以改變的,比如你的溝通能力有些欠缺,那麼下力氣去提升就是,不必要轉型。

    二、行動:做“內外兼修”的兩手準備

    確定了是否轉行跳槽之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轉、如何跳的問題了,我從內外兩方面來講。

    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1、對內

    對內,首先我們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你想幹什麼,能幹什麼。之前有學員跟我說,想從傳統行業轉到網際網路領域。那麼,你想去哪個細分領域,是網際網路醫療,還是線上教育,或者是文化娛樂?

    是換個行業繼續從事原來的職能,比如從傳統企業HR跳槽到網際網路企業做HR,還是挑戰高姿態,行業職能一起轉,比如從傳統企業市場研究直接到網際網路企業做運營?

    其次,對內還要看目標崗位的要求,你想要跳到那裡,總得知道要做什麼:這個崗位都需要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跟哪些個性特質更加匹配?還是要結合“冰山模型”去做考慮。

    最後,當你知道了目標,明確了差距,就是具體落地了。比如你是要透過買課程學習,還是看書提高,還是要向行業內的高人請教?

    其實這裡面最難的部分,就是確定自己要做的事。這裡有兩個小技巧:

    技巧1,盤點自己的優劣勢,看哪些崗位能夠匹配上。如何盤點,之前的文章有提過一些《作為個人,你的商業模式有沒有問題》,之後還會仔細來寫。

    技巧2,可以去看自己能做哪些事,比如,自己原來是體制內從事醫藥行業的相關工作,想要轉行到體制外,那可以找一些相關領域的外企醫藥公司。傳統行業向網際網路行業轉型也是如此,原先在快消企業做市場工作,那麼比較相近的,可以去一些消費類的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

    2、對外

    說完對內,我們來看對外準備。

    對外,也有三方面,首先是認識人,其次是認識人,最後還是認識人!為什麼說認識人這麼重要呢?

    一來,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是有差別的,多認識相關人士,可以幫你快速進行思維方面的轉換,加大面試成功率;

    二來,因為是轉行,如果沒有相關人士為你做背書,即便你能力不錯,目標公司也不敢要,因為它大可以招一個有相關經驗的人,風險更低。

    至於如何認識人,其實機會很多,只是我們都忽略了。比如,之前一個學員來問我,要轉行去做產品經理,但苦於自己是傳統行業出身,找不到相關人士去了解,該如何結識產品大牛。

    後來我跟他說:你所在的那個圈外學員群裡,200多個人,僅僅我知道的,就有6個產品經理,但你卻跑來問我。

    實際上,我們每一次在一群人中的表現,都是一次“勾搭”和“表現”的好機會。

    今天幫我一起整理這篇文章的,是圈外一位神奇的教練,還在上大學,她在學習課程的時候,就爭取到了很多表現機會,比如:成為學習組長、代表小組做案例演講、成為優秀學員、爭取到了教練資格、成為對學員輔導最積極的教練之一。

    後來怎麼樣了呢?半年時間,很多職場資歷頗深的圈外學員都主動認識她,3個人主動給她提供了很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實習機會,圈外主動給她提供了實習機會,她還結識了各行各業的資深人士從而有更多資訊做職業選擇。

    沒有人說過,大家一起學習,就只能學習,而不能交友。

    留心去看你身邊的那些機會,而不是去等著別人來認識你。

    三、拍板:衡量“四大要素”識別靠譜公司

    當我們決定轉型、並做好準備、最終拿到了機會之後,在挑選機會的時候,我建議可以考慮這四個要素。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考慮要素基本都是外部因素,是為了幫你在幾個都適合自己的工作中進行挑選。如果本身工作就跟自己的優劣勢不匹配,先考慮自身,再考慮這些外部因素。

    如何看待轉行或跳槽?這樣思考,就不困擾

    1、看行業

    公司所處的行業,成功要素和發展速度如何。當你的職場經驗慢慢培養起來,會發現其實每個行業的成功要素是不同的,比如一些壟斷型國企,靠的可能是資源和政策;快消品公司,主要靠品牌;諮詢公司,靠的是人才。

    不同的成功要素,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個體在這個行業中的價值。比如,依靠政策就可以活得很好的公司,你的話語權是很弱的,公司對人才的投入通常不會太大,走你一個,一點波瀾都不會有,但相反,你在這裡待了很多年,離開公司是不是還能夠活得下去,就不好說。

    另外,不同的行業發展速度也不同。高速發展的行業,對你來說上了一部快速行駛的車,就算你自己不動,也會被推著向前走,所謂早期紅利。

    2、看公司

    知道了行業的大概狀況,還要看你挑選的公司在行業所處的地位,阿里的運營和騰訊的產品,不管個體能力如何,起碼公司給了你很大的背書,以後出去,身價自然更高。

    另外,看公司是否靠譜,還需要看它的文化。文化之於公司,就好像性格之於個人一樣,所以識別你和公司是否匹配還要看你倆的“性格”是否合適。華為招了很多外企諮詢顧問過去,但我所知道的,真不是每個都能適應華為的文化的,最終還是離開了。

    3、看部門

    接著我們還需要看你所在的部門或者說職能,在公司的價值鏈中究竟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比如同樣是快消企業,你處在市場部和行政部,所發揮的價值、受到的重視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因為市場部是快消企業的核心部門。

    4、看老闆和同事

    以上的分析角度都相對比較理性,但是,人都是感情動物,我們肯定會有好惡之分。如果兩個選擇都很好,這時候比的就是感覺了,看你面試的時候,跟未來老闆和同事是否有眼緣、是否有共同語言。

    當然,以上這些要素,都是識別大公司是否靠譜的方法,但是對於初創公司,判斷標準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創業公司前途未卜,不像大公司那麼穩定。我自己的建議是看老闆。

    很多年輕人都以為要看商業模式、市場前景。這些當然重要,但問題是,投資人都未必能夠判斷準確的事情,你工作2/3年,確定自己有能力透過一個面試就判斷一個公司的模式有沒有前途?倒不如去看老闆,人可以,那麼事兒也不會錯到哪裡去,至少可以相信ta選擇的領域。

    總之,轉行也好,跳槽也好,關鍵在於,我們不要陷入單純地轉不轉、跳不跳的問題,也不要跟沒頭蒼蠅一樣有一搭沒一搭地想,而是努力從煩惱中抽身出來,拔高自己的思維層次,進行有序的思考。

  • 19 # 鴻運龍龍

    必須換,如果行業不景氣或無發展或者夕陽產業,必須要換,賭明天因為我們已無路可退,如果坐等餓死還需要有啥顧慮,“如果金三角可以種出土豆就不種罌粟了”

  • 20 # 職友圈老金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覺得很難

    現今社會中除了家裡有礦外,每個人都活的很難,有點意思的是,如果深入去看,可能存在以下場景:

    月收入還完房貸後幾乎所剩無幾

    孩子的輔導費越來越高,收入卻並沒有正比例上漲

    成家的有雙方父母要贍養,未成家的有自己的父母要贍養。(別說父母有養老金,難道逢年過節還好意思做伸手黨嗎)

    身體健康的,想環球旅行(最差也想全國旅遊一把);身體不好的,收入遠不夠看病吃藥

    有穩定工作的想月月收入過萬,過十萬、過百萬;沒穩定工作的想一夜暴富,天降橫財

    說實話,歸結一句話就是:想要過小說主角的生活,實際卻過著普通百姓的日子。

    不可否認,80後按照年齡來說,確實列入中年人的行列中,也承認80後可能還存在很多難以想象的難處,但這並不是80後的我們,失去生活激情的理由,甚至更要雄起,因為80後作為見證並參與科技高速發展的第一代人,機會從來沒有遮蔽過80後。

    為什麼會這麼說,理由如下:

    1.80後大多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怎麼說也掌握著靠譜的學習方法

    2.80後大多很幸福(成家的,大多數時間有四位老人幫忙帶孩子,未成家的,父母並沒有整日要求我們陪伴,相反當我們遇到點經濟困難時,父母依然挺身而出)

    3.80後工作年限最少也有10年,10年的經驗難道真的找不到雄起的機會嗎

    有靠譜的學習方法、有多年的工作經驗、生活還有無私的父母支援,真可謂後顧無憂,只需要勇往直前。

    【小結】:80後活的很難,但真的不僅僅是80後才有,只要是人都活的挺難的,不同的在於每個人對“難”是如何理解。

    80後感覺入錯了行,要不要繼續

    回到題主第二個問題,感覺入錯了行,到底要不要繼續下去呢?要,並且只要活著一天,就別輕易停下來。當然可以選擇跳槽,也可以選擇短暫休整下,再出發。如果我是題主會這麼做:

    第一步:查下自己有多少積蓄,能否可以支撐家庭各項開支三年

    特別提醒:為什麼要支撐三年,原因很簡單,對於中年人來說,不可能完全不顧家庭生活,積蓄如果僅能支撐一年,大多數情況下半年後工作上沒有起色,會比現在還要焦慮。

    第二步:自我分析有“入錯行”的感覺的真正原因

    有時候感覺入錯行,並不是真的入錯行,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得不到晉升機會,而感覺該行業不適合自己。

    第三步:如果不跳槽,那就多結識些行業中優秀的人;

    比如身邊比自己年輕卻已步入領導崗位的同事,多找機會主動交流(別太在乎自己的面子,哪怕別人一開始並不願搭理自己),或者私下多觀察別人的處事方式。

    第四步:如果要跳槽,那就現在開始做跳槽準備

    跳槽不是逃避,所以要多方考慮,尤其是想去的行業或公司,自己到底有哪些能力可以為別人創造價值(財富)。

    第五步:如果自己能想到的都做過了,結果還是不如人意,也別放棄前進

    有時候可能,確實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結果與自己想象甚遠,這個時候,我們是否該放棄呢?不,因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別放棄,沒氣的時候,有的是時間休息。

    【小結】:職場中年人士,“入錯行”不可怕,畢竟都這麼多年走過來了,怎麼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經驗,活下來才能考慮其他的事;職場中年人士真正可怕的是隻會焦慮,卻從不行動。

    總結

    最後再次就題主的問題做一個總結:身處“中年”尷尬的年紀,要說活的不難,那真是天方夜譚,但要說難,勇敢面對不怕煩。無論是跳槽也好,還是轉行也好,又或是繼續堅持,這些都是一種方法,最重要的是時刻提醒自己,活著就別停止前進,不然等到真正可以長久休息的時候,反而會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詩雯能拿到東京奧運會女單門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