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字拾荒人
-
2 # 小青聊武俠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理解這首詩,關鍵在於三點
⑴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
⑵勞勞:憂愁傷感貌。此指勞勞亭。
⑶“春風”二句: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大略是取“留”“柳”諧音。這裡詩人把春風人格化。知,理解。遣,讓。
翻譯為白話文就是: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
-
3 # 每天讀詩詞
首先,這首《勞勞亭》是古代詩詞中典型的送別詩,古人送別,不像現在這般輕鬆。那時候只有車馬,沒有飛機高鐵,經年一別可能就是永別,再也無緣相見,所以每當送別之時古人都特別憂傷。
其次這首詩中的“勞勞亭”在南京市郊,是自古以來送別親友的踐行之地,以後在沒朝沒代的詩文中都成了送別之所的象徵。我們知道,古詩詞中,“長亭”、“渡口”、“高樓”“楊柳”都是送別的象徵,而“勞勞亭”是“長亭”的具體化,更具有送別的代表意義。何況這首詩中不僅有“亭”還有“楊柳”!
最後我們具體讀下這首詩: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首先,這首詩具體什麼時候創作的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應該是在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李白出川后多次到過金陵,這一次是他送別友人遠行,還是自己遠行呢?根據李白生平應該是友人送別李白自己。所以這首詩的關鍵就是讀懂誰送誰!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這一次李白就要告別金陵了,這勞勞亭內上演了多少送別之苦場景。如今自己也成了這勞勞亭中送別的一員,原來之前聽說的勞勞亭送別之苦,如今果然不虛。
可李白畢竟是詩仙,他的感觸可不僅僅是勞勞亭而已,還有這拂面的春風。“春風之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送別愁苦憂傷,這春風好似知道送別之苦,沒有吹綠楊柳,不然讓我們這送別之人情何以堪!
其實就是點名了送別的季節,早春時節,送別的地點,勞勞亭。詩人就是詩人,早春時節,我們常人誰能想到“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的佳句,而李白對周圍的環境和季節感觸極為敏感,觀察到了亭子旁邊的柳條尚未吐綠,就把春分擬人化了,這才是這首詩的精彩之處!
-
4 # 臘肉哥
首先我把這首詩發出來,然後把它的註解給發出來,最後談談我的看法。
【原文】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註解】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
這首詩應該是在初春時節,李白先生去送別客人,送別朋友時所寫的一首詩。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先生的重情重義,對待朋友,對待客人的真誠。
而且這首詩很好地將自己的思緒,與大自然相結合,後面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惟妙惟肖地表達了自己的心境,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
5 # 顏亭月詩詞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之南郊,是古時送別之所。
這首詩短小雋永,頗見匠心。前兩句,先以誇張手法定下結論,說勞勞亭是天下人傷心離別的地方,可見發生在此地的離別之多,亦可見勞勞亭的影響之廣。
後兩句以反話正說的手法給了一個略顯荒誕實則沉痛的論據。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我們要知道,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柳諧音“留”,表示希望友人留下,不要離去。但是如今柳條卻光禿禿的,無從折起,自然也就無從留下。這進一步印證了勞勞亭發生離別之多,已經到了“留無可留”之地步。所以李白表面說春風知道離別之苦,實際是說春風不顧及人間的離別之苦。當然還可有另一解,就是春風也害怕見證離別之苦,而不肯來勞勞亭。與“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可愛之處正在於此,將客觀之時令,著上濃濃的主觀之情感。越荒誕越沉痛。看似不合理,實則合情。筆者有兩句詩,正可以為《勞勞亭》作註腳:人間風月長如此,不管相思管別離。
其實,春風也罷,風月也罷,它們所代表的是命運的主宰,人生如萍,離散全身不由己,這是古今中外送別詩的大背景大基調,也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之一。大詩人李白,短短二十字,以一己一次之送別道出千古哲思。所以這首小詩才有如此深厚之感人力量。
-
6 # 梅鶴讀書
我喜歡古詩詞,李白的《勞勞亭》是一首送別詩,下邊和大家分享我的體會。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1、題解這首詩的題目是《勞勞亭》,勞勞亭是送別之地,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地方文獻《景定建康志》《江南通志》均記載,勞勞亭城外西南十五里。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就有“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勞勞”在這裡就是分別傷感的意思。
李白寫下這首詩,具體是哪一年,是送別誰,已經很難考證清楚了,但是寫送別之情是一定的。
2、前兩句作者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指出勞勞亭是送客傷心之地。但是,作者又不是膚淺的寫,而是指出勞勞亭是天下最傷心之處。既然勞勞亭是天下最傷心之處,那麼送別自然是天下最傷心之情,送別之時自然是天下最傷心之時。
南朝文學家江淹的《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也是說,分別是最讓人傷心的。而李白筆下的送別,又不只是寫他自己的傷心,而是由己及人、推而廣之寫“天下”。他用自己的“傷心”體會到了天下的“傷心”,甚至是古往今來所有人的“傷心”,這一筆波瀾壯闊,無比厚重。
3、後兩句前兩句抒情,後兩句寫景,寫未返青柳樹,顯然送別之時是早春,柳條還沒有變綠。“柳”“留”諧音,古代有折柳枝送別的習俗,柳也成為了古詩詞裡常見的表達送別的意象。隋朝《送別詩》就寫到: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與李白同時代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也有: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而李白寫的不落窠臼,他說春風是有情的,知道離別的傷心,所以遲遲不到,不讓柳條返青,春風也不願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
4、盛唐特色這首詩從“天下”“春風”寫到“亭”“柳條”,詩人起於面,落到點,能從大處著眼,又能從小處落筆。這首詩雖然寫送別,卻哀而不傷,寓情於景,開闊博大,正是盛唐氣象。絕不像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盛唐詩歌好就好在這種時代精神。
李白這首詩寫離別,卻是哀而不傷,開闊博大,是盛唐特色的體現。以上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
-
7 # 紅孩唉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直譯如下: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客人的勞勞亭。
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
多情自古傷離別。此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極其洗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
在上兩句詩裡,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指出天下傷心之地是離亭,也就是說天下傷心之事莫過於離別,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麼話好說,沒有進一步盤旋的餘地了。如果後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別翻新意,另闢詩境。
-
8 # 韓其潭5296
勞勞亭在南京城西南的勞勞山上,乃古代送別之所,這首詩描寫的是早春時節友人離別場面。柳條尚未發芽,想折柳枝贈送遊子,卻因枝條幹枯而不能如意,“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多情的春風不忍心朋友離別,竟遲遲不讓柳條返青。
以藉助自然界折射人的內心的情感,甚至將人的感受與自然物融為一體。不僅與人物有交流,而且對人間有深情;不僅善解人意,而且心思綿密。然而多情的世人留不住遠行的遊子,通情詩人的奇思雋想,既有達人的灑脫,更有離人的幽怨,意象的婉曲貼切,情感的深摯繁複,確令讀者感同身受,悠然神往,反覆咀嚼,餘味無窮。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審美範疇的意象,即在客觀事物中融注著主觀情意的特定藝術形象,如美人芳草之與高潔理想,青松紅梅之與堅貞操守,以及流水之與愁苦,浮雲之與遊子等等,但並不妨礙每個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寫出新的情趣,增添新的意蘊,在大體一致的喻義中各呈風采。絢麗多采的意象群,成為民族文化的珍貴遺產。
-
9 # 閒來話文史
李白的《勞勞亭》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送別在古今都是感傷的,特別是在千年之前 ,一次離別十有八九是今生難逢,所以古詩裡有大量以作別為題材的。李白的這首離別小詩,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作品之一。
勞勞亭是亭子的名稱,也名臨滄觀。因亭子在勞勞山上,因而又名勞勞亭。勞勞亭在現在的南京西南,有唐、宋、明和清等多朝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句和文章。
勞勞亭唐代:李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的這首《勞勞亭》寫作年代無從可考,有749年李白在南京金陵遊歷時所作之說。小詩不寫離別之人的傷懷,著筆卻落離別之地,是這首小詩非常獨到的地方。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開篇直抒胸臆,用詞洗煉,直切題目主旨。天下最傷心的地方,莫過於這個送別的勞勞亭。詩人隻字未提送別之人,只言送別之亭,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更增離別的的傷感。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古人常以折柳送別,以柳喻離別之情。李白卻說,春風瞭解離別有多麼的痛苦,所以不讓柳條發青,這樣離別之人就不會痛苦。詩人用無柳可折,便少些離人之苦,使小詩更具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勞勞亭》,落筆角度新穎,立意迂迴曲折,文字精煉,意蘊深幽,是必讀的佳作。
請關注“詩詞與文學”,一同品讀詩文,欣賞經典…… -
10 # hyg陌上花開
(首先糾正,李白寫的詩不是《勞務亭》,而是《勞勞亭》,錯別字可以有,但是這個錯得太扎眼了,提出批評。)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憂愁感傷貌。勞勞亭,三國吳時建,古址在南京市西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李白的這首絕句就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表達了別離之苦。
詳細解析:“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眾所周知,李白除了短暫的任職翰林供奉的三年,剩下的時間,不是在遊山玩水就是走在遊山玩水的路上。余光中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因何他的繡口就能吐出半個盛唐?那是因為他的足跡踏遍了半個盛唐!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讀書,往來於旁郡,出遊江油、劍閣、梓州等;724年,離開故鄉,遊成都、峨眉山、舟行下至渝州(今重慶);725年,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浮洞庭,經襄漢,過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歷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有細心的網友總結出了李白的腳步所及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這首詩不是別離的詩中最好的,但是如果訴說離別的滋味,李白最有資格!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經歷太多的別離之苦而後,才會有感而發,寫下它。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的勞勞亭"。開篇破題點旨,說天下最讓人傷心的事就是別離,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程垓《摸魚兒•掩淒涼》“傷心處,卻憶當年輕別”,可見別離時,“傷心總是難免的”;而最具儀式的別離,是在“勞勞亭”進行的,何謂“勞勞亭”?《景定建康志》裡記載“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其實,不說勞勞亭,“亭”本身在古詩裡的意象就是代表離別,因為古代時路旁置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裡就有“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的句子。
唐汝詢《江邊唐詩十集》裡評之曰:“說‘天下’見非尋常,‘傷心處’妙”!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風也懂得別離的痛苦,所以才不催柳條泛青”,其實這句的意思就是證明時間是早春,春風乍暖還寒,柳條還沒有發青。只是大詩人別出新裁,構思獨特,把春風擬人化,變得有知有覺明白了人的情意,進一步烘托了離別之苦。“柳”,諧音“留”,表示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賦予了“柳”作為別離的象徵意義開始,“折柳”就成了古人尤其唐朝文人墨客間離別時的重要程式之一,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說的就是這件事;方幹“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韓溉“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戴叔倫“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說的都是折柳,把柳枝都折稀了,快折盡了;虧了慕幽有一句“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
可是你看本詩中的春風多麼善解人意,為了人間少別離,不忍催柳條返青!這一句移情於景,託物言情,造意新穎。範大士《歷代詩發》評價此句說“委過春風,用意深曲”。
總結語總之,李白的《勞勞亭》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離別之苦;不同於以往的雄奇豪放,浪漫誇張,這首小詩卻寫得清新自然,婉轉迂迴。徐用吾《唐詩分類繩尺》裡說它“不經用意,自見深沉”;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裡贊之曰“深極巧極,自然之極,太白獨步”!讓我們領略了大詩人李白的另一種詩風和多重人格的別樣魅力!
-
11 # 沿流溯源
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寫作序言:
1.勞勞亭:
在《勞勞亭》五言絕句中,“勞勞亭”是指三國吳時建,故址在南京城西南。是古代依依借別和送客的場所。
2.《勞勞亭》五言絕句,並不是寫勞勞亭的自然春光風景,而是以“勞勞亭”為題,來表達人世間痛苦的離別之情。
3.送別“折柳枝”的風俗:
據說,在送別之時,折柳送給即將遠行者,在漢代己行成風俗。
古代的中國,春季是人們頻繁遠行的季節。古代路途不夠暢通和交通工具的欠缺,使得前程旅途涉險難卜。而每一次旅程都似乎意味著千難萬險,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送別。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存在著下例含意:①柳樹生命力極強,折柳送給即將遠行的人,是期寄他能像柳一樣,生機盎然。無論他走到那,都能很快適應周邊的環境,並能隨遇而安。②桃柳都是辟邪之物。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帶上柳枝可驅闢鬼怪邪物,而百害不侵,利於外出生存。一、五言絕句賞析: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1.句意解析: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此句高度慨括,開門見山,直點題旨。
直抒胸臆:天下傷心之地,就是這“勞勞送客亭”。
(2)“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在送別時,柳條沒有返青,沒有發出青葉。所以,欲送別,就沒有柳條可折。
此句詩,是詩人充滿奇想:因為春風知道人間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景,所以春分故意吹不到柳條,讓柳樹枝條不能返青發芽。2.全詩譯文:
天下令人傷心的地方,就是勞勞亭這個送別(客人)的亭子。
春風知道人間有折柳條、依依惜別的痛苦,才不讓春風催發柳條返青發葉。
二、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全詩的含義:
詩人李白《勞勞亭》這首詩,是以亭為題,由離別,想到人世間有折柳習俗。 所以,詩人李白從柳樹想到春風。為達到更好的藝術表現效果,而另闢蹊徑,以追求前所末有的主旨凸顯的方式,而把春風擬人化。
故而讓春風感知感悟到人間折柳離別的悽苦,產生對人間的離別的滿懷同情。 李白設想出,春風應不願見到這勞勞亭裡折柳悽愴送別的場景,因而春風就不去吹髮勞勞亭邊的柳樹,不讓柳條返青發葉。這樣人們應無柳可折,就不再去勞勞亭悽別,人間就不在有悽苦。(圖片來自網路)
-
12 # 詩詞中國
《勞勞亭》唐 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還不是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裡,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麼話好講,沒有進一步盤旋的餘地了。如果後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一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在楊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絡的事物聯在了一起,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在一起了。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麼,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李白則是把聯想與奇想結合為一的。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無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故意不讓它發青,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青,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從詩人的構思說,這是聯想兼奇想;而如果從藝術手法來說,這是託物言情,移情於景,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李鍈在《詩法易簡錄》中讚美這兩句詩“奇警無倫”,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語中的的評論。
-
13 # 清風巖塘
李白一生大多在遊歷中,創作了許多送別詩。《勞勞亭》是一首送別詩,創作背景無從考證。勞勞亭在今南京市的西南地區,為古時送別之所。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白描寫法,直點題旨,在勞勞亭送別友人。勞勞亭既是送別的地方,也是最傷心的地方。作為五言絕句來講,詩人在描寫環境上做到了惜字如金。
這首詩的妙處在後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說,春風都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催柳樹條發青。說明詩人當時是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柳樹還沒有發青。
但詩人採取擬人寫法,把春風比作人。春風好像人一樣,也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忍心叫柳樹發青。因為古代“柳”,代表“留”的意思。詩人多麼希望友人不要離別,能夠留下來,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自然流出。
李白的送別詩,我比較喜歡的是《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要問我們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倫要聽了,應該也非常感動吧!
-
14 # 止足居士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註釋:
勞勞亭:又名臨滄觀,三國時吳國所築,在南京西南古新亭南勞勞山上,為古代金陵送別之地。
不遣柳條青: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詩人想象春風懂得人間的離別之苦,故而不讓柳條發青,以免經受折柳送別時的痛苦。
評析:詩人在遊覽勞勞亭這個古來著名的送別之地時,除了亭邊寒風料峭中搖曳的柳枝外,其實什麼也沒有看見。在幾乎無景物無情事可寫的情況下,僅憑寒風搖曳柳枝的景象就發出了曲折深至的奇想:春風大概也懂得並且同情人間的離別之苦,不忍心看到折柳送別、黯然傷魂的場景,因此故意遲遲不肯來到人間,使柳條返青吧?透過此奇想抒發了對離別之苦的深切體驗,並且寫得那樣語直而意曲、語淺而情深、語平易而想新奇,達到了超妙入化的境界。李鍈曰:“若直寫別離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風以寫之,轉覺苦語入骨。其妙在‘知’字、‘不遣’字,奇警無倫。”。朱之荊曰:“深極巧極,自然之極,太白獨步。”
-
15 # 動靜文史
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李白的這首《勞勞亭》寫作年代無從查證,但從史書的前後連貫而看,這首詩應該作於唐玄宗天寶八載的749年,這一年李白在金陵一帶遊走,詩人信步走到勞勞亭而作。
這首四句小詩讀來朗朗上口,但卻沒有歡快與興奮的愉悅,有的是深深的感傷與無奈的嘆息,詩人以樸實的語言,將人間最真的情誼,寫的深刻而悠遠,一處勞勞亭,是天下每一個離別之人的痛。
勞勞亭
唐代: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所說的勞勞亭,又稱臨滄觀,在今天的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這裡就是古時人們相互送別所選的地方。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開門見山,沒有鋪墊,直奔主題,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這個送別客人的勞勞亭。詩人沒有把詩落於送別而傷心悲痛之人,而是隻說天下最傷心的地方,莫過於這個勞勞亭。這也是這首詩最獨到之處,高屋建瓴,別具新意,又觸人心魄。這個勞勞亭匯聚了多少離別之人的痛苦與感傷,自然是一個最令人傷感的地方。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後兩句詩人依舊沒有提到送別之人,將筆落於柳條之上。春風也知道離別的苦楚,不再催促柳條兒變得青綠。古時送別折柳與友人,以表現惜別的傷感與眷戀,李白在這裡以想象的手法,稱,如果春風知道每個人的離別之苦,就不要讓柳條返青吧,他們折不到柳枝,就可以少一些悲傷。最後兩句更是精彩,看似詩人的想象天真而不切實際,實則是詩人寄託的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在其中,願天下之人少一些傷情與悲苦。
李白的這首《勞勞亭》角度獨特,頗具新意,用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歎服詩人高超而奇絕的寫作手法。
-
16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前言
《勞勞亭》是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是送別客人的地方,這裡也是天下最令人傷心之處。就連春風也知道離別是多麼痛苦,因此不原意讓柳條變青。
一、勞勞為何意?勞勞一詞最早出現在《玉臺新詠》中的長詩《孔雀東南飛》中: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南北朝時,梁元帝蕭繹《送西歸內人詩》 寫到:·
秋氣蒼茫結孟津,復送巫山薦枕神。昔時慊慊愁應去,今日勞勞長別人
勞勞,是遠的意思,在古漢語中,“勞”字可以通“遼”字。
《廣韻蕭韻》:“遼,《說文》:‘遠也。’或作‘勞’。”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中寫到: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東漢鄭玄箋:
“山川者,荊舒之國所處也,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言不可卒服。”
孔穎達疏: 廣闊遼遠之字,當從遼遠之遼,而作勞字,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
可以看出,“勞”字通“遼”。
二、勞勞亭勞勞亭作為古代送別之地,當然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詩中的這個勞勞亭。
據說這個勞勞亭是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景定建康志》記載:
“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
為何叫做勞勞亭呢,《萬曆應天府志》記載:
“勞勞亭在舊縣治西南八里,勞勞山上。……
《康熙江南通志》也記載:
“勞勞亭,在(江寧)府,……吳置亭在勞勞山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
古代,有人見新亭與勞勞亭混為一談,但應該不是一個地方。清王琦《李太白詩集註》中,考察勞勞亭時寫到:
在江寧縣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一名臨滄觀。《太平御覽輿地志》曰:丹陽郡秣陵縣,新亭隴上有望逺樓。又名勞勞亭,宋改為臨滄觀,行人分別之所。
三、有關勞勞亭的詩李白除了五絕《勞勞亭》外,還有《勞勞亭歌》: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唐朝詩僧皎然《塞下曲》寫到:
寒塞無因見落梅,胡人吹入笛聲來。勞勞亭上春應度,夜夜城南戰未回。
另外,皎然還有《勞勞山》一首:
山事繇來別,只應中老身。寒園掃綻慄,秋浪拾乾薪。領鶴閒書竹,誇雲笑向人。俗家相去遠,野水作東鄰。
四、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樂府《橫吹曲辭》有舊題《折楊柳》歌,在晉朝太康末, 京 洛 有《折楊柳》歌,內容反映兵事勞苦。到了 南朝 梁 、 陳以後,為傷春惜別之辭,其中而懷念徵人之作尤多。
折柳送別成為一種習俗。
春風不讓柳樹變綠,意思是不忍心分別之意。江淹《別賦》中有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
因此李白前兩句寫到: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不想傷心怎麼辦呢,只有期望老天爺幫忙了,讓離別的時刻來的再晚一些吧: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結束勞勞亭,即送別、送遠之亭。不願意柳條青,即不忍離別之意。詩人不說自己不忍離別,反而寄情於春風,正是詩人的委婉手法。
回覆列表
【原文】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譯文】
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勞勞亭了。春風也知道人間離別的痛苦,所以不吹拂柳條,不使它變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不過,詩人要寫的並非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一步,透過一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