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尚滕州
-
2 # 朱鐵平
非常贊同。
這篇短文應該叫做生氣與生活。
第一,生氣時候伴隨很多消極情緒,學生會模仿你的壞毛病。生氣所產生的負能量,如果沒有及時消化或者消解,那麼很有可能,你的負能量會傳遞給別人,讓周圍的人都很難受。曾經看到過一個垃圾人的理論:如果有人滿身負能量,他所看到的周圍就像是佈滿了垃圾,到處都是陰暗,因此傳遞出來的自然都是負能量,向周圍吐槽的過程,也就把周圍弄成了垃圾場。對於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超強,在不知不覺中會模仿老師的做事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果在我負能量爆棚的時候去跟學生聊天,會把他們帶壞的。
其次,生氣是時候所做的決定幾乎都是會讓你後悔的。當你生氣,情緒激動,嚴重的時候不受理智控制。這個時候如果學生犯錯,有可能小事變成大事,處理的格外嚴格。學生會委屈,自己會更生氣,最後消氣之後發覺沒有必要。浪費了好機會去教育孩子,也荒廢了很多本該美好的時間。
最後,其實教育的一種方式是影響。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被家長和老師影響。當他發現你的家裡茶几上亂七八糟什麼都有時,他自然覺得茶几就是這樣的,而有些非常整潔的小孩,他從小看到的茶几上只有茶杯茶具,自然會在自己長大後依照去整理。這些就是父母的影響。同樣的道理,當老師遇到某件事情所做出的反應,學生也會在他遇到類似情況時做出類似的應對。
在消極情緒來臨時,讓自己遠離學生,遠離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看到的永遠是積極樂觀的你,也是無形中的教育。
-
3 # 快樂庭院
對“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這個說法,我想強調的是家長在生氣時也一定要儘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單純的生氣。所以這個說法“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我認為不夠嚴謹。
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容易生氣,不過,生氣不代表情緒失控。此時我認為只要家長保持理智冷靜,生氣的情緒沒必要過分掩蓋,況且就是掩蓋也無法蓋得住,孩子的感知能力是極強的。同時出錯誤的時候也是教育的好時機,人在很多時候都是在不斷的錯誤中長大的,孩子和我們一樣。
我記得自己十歲左右,曾經有一陣子迷上了武術,不管時間、場合,有機會就拿個棍子在院裡耍,要練棍術。有一天晚飯時間,別人都在吃飯,我在廚房門口耍棍,爺爺正好從門口過,我沒有看到,一下子棍子打在了爺爺的腿上,現在想想都有點扎心地疼,可爺爺看了我一眼,我看他表情也肯定是很疼的,我嚇呆了,我想平時爺爺都很嚴厲,這次我死定了!
爺爺看了我一眼:“還不去吃飯!”沒有理我,就走開了,嚇得我乖乖地去吃飯,一直好幾天我都很小心翼翼,有點躲著爺爺,後來,我耍棍子就會找時間找地方了!
現在想起來,爺爺看我那一眼和那一句話:“還不去吃飯!”一下子就讓我不自覺地記住了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合適的事情,儘管當時還不能給出這樣的總結,可我在後來的行事中無意識地這麼做了。
所以,如果孩子的問題讓家長生氣,此時,家長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情緒,不過如果此時擔心自己失去理智,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很生氣,但現在咱們都要冷靜一下,過後再說這事。
如果家長控制情緒非常好,生氣和理智慧分得非常清楚,那麼也許家長能認識到此時正是讓孩子長記性的好時機,這就可以簡單幾句話或者一個合適的行為就可以讓孩子深刻地記住自己以後不會再被這類的問題絆跟頭。
-
4 # 家庭教育杜鵑
比較贊同這個觀點,但是也要辯證看待,一些特殊的家庭教育場景,比如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或是拿對他來說非常危險的物品,即使我們當下很生氣,也是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警示孩子,以免嚴重後果發生。
通常情況下,我們說生氣不教育,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生氣等負面情緒。因為人處於生氣等情緒之中時,大腦是低程序模式運作,不能冷靜思考、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且容易造成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無法理智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
5 # 2034684343
贊同,畢竟生氣的時候是很難做出好的決策的,在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時,行為和語言容易過激,事後想想也許會覺得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但是要讓教育者一直保持理性也不容易,所以,儘可能讓自己做到吧。
-
6 # 育嬰講師徐芳老師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其實主要是對於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
現在情商越來越重視,情商其實不僅僅是怎麼好好說話,更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
我們會發現,當你怒氣衝衝的時候,其實很難解決問題,無論是對於生活中孩子的管理引導,還是家庭生活中,夫妻關係的處理,還有工作中與同事上司的相處,都是一樣的。
在你生氣的時候,其實,是能夠感染到孩子的,其實孩子比大人更加敏感,甚至在嬰兒時期、孕期,都能夠感受到。有研究發現,在孕期經常生氣的媽媽,孩子出生之後也是比較難帶的。還有夫妻兩個在鬧離婚,或者夫妻關係很不好,其實敏感的孩子老早就能感受得出來。
教育不是看你生氣有多大,氣呼呼得說,嗓門很大的,那時候,更多的孩子只是被嚇到,而不是真正聽進去了。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們,想教好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自己的情緒管理,平靜地和孩子去講、引導,其實會比你氣呼呼的和孩子去講要好的多。
家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會發現,你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感受到,並且在模仿。如果孩子脾氣大的,一般家長脾氣也是大的,或者性子很急!
有時候,孩子真的才是老師,幫我們去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因為孩子是影印件,家長是原件。家長改了,家庭語言環境改了,孩子也會逐步改善。
最近的爸爸去哪兒?很多人都很喜歡小小春,大家戲稱這次是陳小春這個爸爸變形記,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孩子和爸爸在逐步互動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好,孩子給家長更多的反思。
有人說不可能不生氣,是啊,當然,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家長,重要的是逐步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互相促進,成為更好的彼此!
-
7 # 一個西瓜呀
贊同
我們在談到對問題學生的教育時,總是很關注方法和措施,卻忽略了教師的情緒控制。其實在學生管理中,失控的情緒往往是影響我們教育效果的最大問題。無效或失賬的教育案例,多次證明,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對學生的教育,非但沒有效果,甚至適得其反。“衝動往往以愚蠢開始,以後悔結束。”
我想說,教育更多的靠智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使自己對學生的教育產生更佳的效果。
老師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怒哀樂,特別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面臨著種種煩惱和壓力,緊張的工作、家庭教育的不利、學生的牴觸.......所有這些如果控制不好,在教育學生的過程很可能使情緒失控。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理解學生,學生畢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問題,犯錯誤是他們的常態表現。有的可能一錯再錯,有的可能偏偏那壺不開提哪壺,有的可能屢教不改,有的可能“頂風上”、“闖紅燈”.......理解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有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之後,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剋制自己的情緒,既使是嚴重犯錯的學生也不要火冒三丈,更不要呵斥、挖苦、體罰,而是冷靜智慧的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和問題學生。
從更高的層次來講,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恰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的較好時機。教師應該抓住教育的時機,用智慧的方法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和幫助。
這些方面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關鍵是要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好心態,修煉自己的心性。更重要是去實踐,透過自己的教育實踐,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就會增強我們繼續用這種理念去開展教育工作的信心的動力。
-
8 # i有道父母學院
我的答案是:非常贊同,而且我覺得這句話總結的很到位。
首先,我們來看下:生氣不教育。
丹尼爾.西格爾在他的著作《由內而外的父母教養》中提到了一個大腦模型:掌中大腦。他將手掌到手腕部分比如成腦幹,腦幹負責我們的一些基本部分,如呼吸、心跳等;大拇指靠向手心來代表中腦(動物腦),用來儲存情緒,如害怕、憤怒、自卑感等,四個手指合到手心的部分代表著前額葉皮層,他是我們的理智腦,也就是控制著冷靜、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地方,它可以保持著平穩的心跳和呼吸。彎曲的四指我們稱之為大腦蓋子。
當我們怒火被點燃時,也就是“大腦蓋子打開了”,理智腦不再起作用,由動物腦接管。而動物腦對於處理衝突只有兩種方式:戰、逃。這個時候我們會瞬間忘掉生活中的沒好,還會說出傷害對方的話,所以不要指望此時會做出理性的決定,此時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合上大腦蓋子,讓理智腦開始工作。
我們可以跟孩子做一個遊戲,當生氣的時候,互相約定一個動作來提醒對方:你的大腦蓋子打開了嗎?當我們察覺到大腦蓋子開啟,並且此時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更容易平靜下來。當我們非常憤怒時,也可以選擇讓自己走開去冷靜一會兒。(繪本《傑瑞的冷靜太空》中有關於如何建立一個冷靜角,可以參考)
其次:教育不生氣。
受老一輩教育方式影響,提到管教孩子大家通常想到的都是責罵、羞辱或者打罵,期望透過這些方式讓孩子來明白或者記住事情背後的道理。
但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懲罰通常會造成4個後果:反叛、報復、自暴自棄、退縮。也許孩子能透過一時的害怕情緒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但也會對孩子的自身認識及世界觀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並極大地破壞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一些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乖,但是到了青春期會突然叛逆,而打罵已經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這時父母會非常有挫敗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
其實,管教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古人講“玉不琢不成器”。但是,還有很多其他方式既能夠起到管教孩子又不破壞親子關係。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看一下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裡面有52個管教工具來幫助培養一個自信、自律等具有強大內心力量的孩子。
-
9 # 溝通彩虹橋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當然很贊同。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人在生氣時往往會做出衝動行為,會生氣很正常,可是生氣後我們做出了不合適的行為就不好了。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一個忙著做飯的媽媽,正在廚房忙著,孩子自己邊喝牛奶邊玩積木,不小心灑了一地,孩子哭了,媽媽跑出來看見沾滿牛奶的地板和積木,大哭的孩子,又忙又急媽媽當然生氣。接下來,媽媽有可能大聲批評孩子“你怎麼那麼不小心”,粗暴地把積木一掃進盆,揮起拖把擦地板。請問,你看見這個過程我們教育了孩子什麼?我只看見媽媽生氣了。
就拿這個小場景繼續說,生氣不教育,在這種時期不處理是不可能的話,就要做到教育不要生氣。如果當時媽媽跑出來後,說:“哦,牛奶倒灑了,寶寶還想喝是嗎?”或者“積木弄髒了,寶寶還想玩是嗎?”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會做出迴應,然後再給孩子抹布,讓孩子先收拾,等你把廚房的緊急活忙完,再教孩子收拾弄髒的地面。這個過程我們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緒,也關注到孩子情緒,同時,教給了孩子收拾的方法,教育不生氣,才可能有教的目的在,這才叫言傳身教。
如果你的情緒沒管理好,你的生氣只會讓孩子受傷,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了事,由於我們生氣,常常會說出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例如“你怎麼那麼不乖!”“你怎麼那麼不懂事!”“你怎麼那麼笨!”,然後我們的動作也會變得粗暴無禮。實在控制不好,對孩子還不如先不進行教育,可以選擇迴避一會,自己先調整。去想想什麼事讓自己生氣,這件事怎麼處理才可能對孩子教育有用?也就是問問我想教孩子什麼?如何教才是有效果的?教育孩子其實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你有成長才有更好的教育。
-
10 # 小超人爸爸
十分贊同,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父母教育時生氣的幾個原因。
1,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2,小孩沒有獲得父母期待的成績
3,自己的小孩同鄰居家的小孩相比沒有人家優秀
4,父母因為其他的事心情不好,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1,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們剛生下來都是一張張白張。
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父母是否有分析背後的真正原因。你有想過孩子生活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是孩子沒有按照你的意願,心意去做,你有沒有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主見。我們希望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木偶,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呢?我們教育孩子時,不應將孩子當成孩子,而是當成自己的朋友。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
2,小孩沒有獲得父母期待的成績
我們更多關注孩子是否努力,關注他們的態度。多多關注過程,而不是僅僅是結果。成績只能代表一時,態度才能影響伴隨孩子一生。
3,沒有鄰居家的小孩優秀
每一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不能用己之短比其所長。我們多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多多鼓勵他們發揚優點,慢慢改掉缺點。最終,在你們的鼓勵下,越來越好了。若一味責罵,你和孩子會漸行漸遠,他們也會關閉他們的心門。
4,父母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成了無辜的發洩物件。孩子到時候就十分納悶,我什麼都沒做錯怎麼也被罵。長期這樣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小,成了一隻受傷的小綿羊了。
惡語傷人三冬寒,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造成的傷害它永遠都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在氣頭上,氣頭上可能會說出許多過激的話,做許多過激行為,但造成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
原來看到這樣一句話,父母生氣,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教出一個個優秀,懂事有教養的孩子。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到。
-
11 # 奇聞瑣事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你贊同嗎?我個人的觀點是非常贊同的。
我們做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對孩子大呼小叫,這樣反倒會嚇壞孩子。我們不防心平氣和的做下來慢慢的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錯在了哪裡,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不生氣,才能教育好孩子;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愛*與其教育不如愛;比教育更重要的是愛;教育只不過在愛之後順應而來;首先要做的,是用愛將孩子的心盛滿;讓你的孩子親身感受到自己對父母是多麼的重要。
父母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怒哀樂,特別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面臨著種種煩惱和壓力,緊張的工作、家庭教育的不利.......所有這些如果控制不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很可能使情緒失控。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犯錯誤是他們的常態表現。有時候孩子會對我們無理取鬧,不承認錯誤,頂嘴。孩子有差異,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之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剋制自己的情緒,既使是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也不要火冒三丈,更不要呵斥、體罰,而是冷靜智慧的處理出現的問題。
這些方面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關鍵是要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好心態,修煉自己的心性。
-
12 # 小熊快跑A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
人都有七情六慾,遇到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或者對方犯錯了讓自己不開心,都是非常常見也是非常能夠讓人理解的,每個人都會生氣,但是針對教育孩子方面,還是不要在生氣的時候進行教育。
首先,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傳導給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所以家長們一不高興就生氣甚至發怒責罵,孩子們都會覺得這是正常並且合理的行為,所以在孩子以後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都會去效仿,甚至遇到一些不高興的事情對同學進行打罵,甚至發生嚴重的鬥毆等現象。
其次,家長們在教育的時候如果帶著情緒去進行教育,如果不夠冷靜理智的話,判斷會過於主觀,往往會做出錯誤判斷,進而冤枉孩子從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能夠進行很好的教育。
還有,如果經常進行這種帶有情緒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整個家庭的氛圍就是經常處在那種埋怨和怒氣,對於親子之間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氛圍也是非常不利的。
最後就是,對於年齡稍大一點而且稍微有一點自己想法和判斷的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生氣發怒,他們會覺得父母經常生氣,覺得非常無能,時間長了會影響父母在孩子中的榜樣的地位和形象。
另外,父母們在生氣的同時,也應該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平時教育不到位,導致孩子經常犯錯甚至重複犯錯。
綜上所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儘量冷靜理智,不要動不動生氣,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影響親子關係,百害而無一利。
-
13 # 萌寶家族
首先我非常贊同這句話。
為什麼贊同呢?想必大家都有生氣的經驗,那麼回過頭來,你想想你在生氣的時候是什麼表現呢?生氣的時候特別容易失去理智,也特別容易說出傷人的話,對於能否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都是一個很不確定的事情。
在生氣的時候是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也就會說出過激的話,所以在這個時候教育孩子也好學生也好,都不是一個什麼明智的決定。孩子是很敏感的,對於大人的情緒波動,是能夠捕捉到的。當你的負面影響傳遞給孩子的時候,那麼就會讓孩子在這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的度過,也充滿了負面,這樣的情況久了以後,就會讓孩子整個人也變的消極起來。
在生氣的時候會做出很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在那個時候教育孩子,你回過神來,可能已經在後悔了,為什麼對孩子發火,為什麼把火氣發洩在孩子身上,但是時間不能重來,孩子留下的陰影也已經存在。
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生氣,即使再生氣,到教育孩子,也要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寬寬心,舒緩過自己的心情的時候再去教育。
心情愉悅的時候去教育孩子,會比在生氣的時候教育的效果要好的多。不管在孩子的影響下,效果下,效率下都會在生氣的時候大打折扣的同時,還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在生氣的時候,請暫停教育孩子,也可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生氣,需要冷靜!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請保持心平氣和會更好,請不要再打著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4 # 寒秋露
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這個我完全贊同!首先人在生氣的時候會失去理智,一個人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什麼話都可能說的出口,這時候講的話往往會傷害人,尤其是孩子。生氣時的教育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把事情越鬧越僵。所以如果你在生氣的不如離開冷靜一下,待雙方都冷靜下來,再好好的談。
教育的目的本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不好的習慣,過程中需要雙方冷靜的去分析,透過事實的分析,讓他看到事情的後果嚴重性,以達到警示等教育作用。
曾經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孩翹課沒去學校,當老師聯絡他時,他非常氣憤,孩子一回到家就是一頓暴揍,完全沒有聽小孩的解釋,因為他覺得翹課就是不對的,不管是什麼理由。
後來才得知孩子翹課是因為想要去給他買一份生日禮物,可他卻不問青紅皂白的打了一頓孩子,事後他非常的後悔,但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所以有時候我們一定要冷靜的先去分析他為什麼這樣。而不是氣上來時什麼都不管。
生氣時不教育,教育時不生氣,很重要。
-
15 # 華書聊教育
對此觀點我非常認同。控制情緒的人才能控制人生。為什麼這樣說?
生氣時,我們的語言激進的,而在這時教育孩子,他不僅不聽,還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之前在和一位家長聊天時,他這樣說,有時孩子做錯一件事時,我本想靜下心來和他聊聊,可是一說孩子,孩子就哭哭啼啼的沒完沒了。於是我的脾氣接著就上來了,就藉著這火氣,開始跟孩子說,也不管孩子聽沒聽進去,反正我是把我該說的都說了。
過後在問孩子時,你知道這件事,你錯在哪裡了嗎?孩子支支吾吾的也說不清楚,這位家長說,白髮了一頓火,孩子還是沒記住,孩子說不清楚,我更生氣了,於是又把他說了一通。這位家長也是滿臉的愁容。我說,你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孩子不僅不聽,他還會有逆反心理。如果平時別人在生氣的狀態下和我們說話,我們是怎樣的一個心理,你想想。
可是平時沒有事情的時候,也無法去教育孩子?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是一堂客,孩子做錯了,你發火也解決不了問題,你有情緒,孩子也有。如果感覺情緒上來了,就數數:大怒數到百,小怒數到十。心平氣和時的教育,和生氣時的教育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請從控制情緒開始,就像標題一樣:生氣時不要教育,教育時不要生氣。
-
16 # MissDo
贊同,情商高的父母都是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
為什麼說情商高的父母才會生氣不教育教育不生氣呢?因為生氣乃情緒的一種表現,把生氣這種態度投放到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實則表現是情商不足的體現之一罷了!
大家都知道情商高的人更受歡迎,不僅在成年人當中,在孩子中也不例外。觀察一下週圍青少年的活動便知,情商高的孩子周圍往往會不自覺地吸引一大批玩伴,而且這些玩伴又大多是以這種高情商的孩子為領頭者!娛樂圈裡就有很多高情商的演員或明星存在,而他們無一例外地身邊都追隨著一批忠粉,就連路人媒體等都會對他們稱讚不絕!
父母或者老師的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到被教育者的態度,也就是說,生氣時的教育會無一例外地對孩子的教育產生副作用,這種副作用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就是培養了一個同樣情緒化的孩子,這無疑對孩子的教育是無益的。
-
17 # 優悅育兒手帳
非常贊同,生氣教育時最容易給孩子一種惡劣的影響。所以非常贊同這句話,然而很多人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的,比如教育過程中不由自己就生氣了。再或者就是生氣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就去教育孩子了。
雖然超級贊同這句話,但是做到確實很困難的。努力控制自己脾氣是第一位。
-
18 # 悅悅老師啥都懂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同時也是一名小學生的媽媽,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並且也一直踐行著。
首先,生氣不教育。教育是一項啟發人的活動,要潛移默化,如沐春風。在你情緒激動,生氣的時候是不會起到良好效果的。我們家孩子犯錯誤,我很生氣的時候,我會暫不處理,收拾家務,或者聽聽音樂,等心平氣和再和孩子對話,孩子到現在非常願意和我交流,有什麼事都和我說。
教育不生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心平氣和,和孩子平等溝通,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耐心溝通事半功倍。在我們學生面前也要有耐心,娓娓道來,做到教育不生氣。
-
19 # 大吉大李
情緒是人最大的敵人。可以說,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就管理不好自己的人生。管理情緒是一個人情商高低最底層的表現。
人最大的問題,是為了生活把好臉色都給了外人,而把壞心情都展示給了家人,因為我們都知道,外人可能因為你的情緒棄你而去,家人卻因為愛選擇默默包容,殊不知家人受到的傷害也很大。
所以千萬不要在有情緒尤其是壞情緒的時候,去教育孩子,理由至少有3個:
1、有人說人在生氣的時候至上為零,雖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是生氣影響人的正常判斷是肯定的,你心情好的時候,孩子一點小錯誤你可能輕輕就揭過去了,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在意了;但是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一點小錯誤就可能被你揪著不放,甚至被無限放大,所以生氣的時候,會嚴重干擾你的判斷,而且人有情緒的時候,往往會口不擇言,出口傷人,自己發洩完了就好了,孩子可能會暗暗傷心很久;
2、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情緒的在乎程度,遠遠超過父母的教育本身,你怒氣衝衝把孩子罵一頓,甚至是打一頓,孩子關注點可能是,爸爸媽媽是不是不那麼愛我甚至是不愛我了?所以才這樣對我,往往他不會更多去關注,我到底做錯什麼了,所以父母這麼樣對我?所以無論你是在生氣的時候教育孩子,還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生氣,孩子接收到的更多是你的情緒,而不是你的教育。
3、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長的,而且孩子一生當中,模仿最多的物件就是父母,而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你一次帶著情緒跟孩子對話沒什麼,兩次三次也可能沒什麼,但是時間一久,孩子學會這種與人相處及對事對世的方法是必然的,而且孩子自幼養成的習慣、性格、脾氣是一生當中最難改正的,很多孩子的一生,就毀在父母的壞脾氣當中了。
所以無論從父母的角度,還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既不能在生氣的時候教育孩子,也不合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生氣,如果沒做好,那一定是父母先調整自己了。
-
20 # 使用者4213533126844
我想這句話的意思是教育要心平氣和吧!
這種觀點我是贊同的,因為最近好多新聞---什麼家長批評孩子,孩子跳樓的。老師批評學生,學生把老師給殺了的。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教育可以,但要講究方法。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有可能適得其反,還不如不教育了。
生氣不教育,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如果你現在情緒很激動,那就不要著急說話,因為這個時候說的是氣話,是沒經過大腦就冒出來的,啥話有勁就說啥話。覆水難收,說出的話也一樣,所以生氣不教育。
教育不生氣,意思是你不能遇事走極端,哦,我明知道你錯了,但怕你生氣,我就啥都不說了。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這時候你面對的真的是你在乎的人,就想想方法唄。比如先誇誇他,誇美了,你在訓他也容易接受啊。不然,來點實際的,買點好吃的啊,下個飯店啊,再說出你想說的話,反正,我是吃這套。總之,教育的時候,目的是解決問題,不是生氣,更不是撒氣!
回覆列表
“生氣時不教育,教育時不生氣。”
我想說,教育更多的靠智慧。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使自己對學生的教育產生更佳的效果。
建議教師和家長朋友學習一下董進宇教授的《造就卓越教師》和桂賢娣教師的《認識孩子》講座,無不從中看出他們對待學生或孩子要有寬容之心,忍耐之心,包容心態,鼓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理解學生,學生畢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問題,犯錯誤是他們的常態表現。有的可能一錯再錯,有的可能偏偏那壺不開提哪壺,有的可能屢教不改,有的可能“頂風上”、“闖紅燈”.......理解學生,首先要承認學生有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之後,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剋制自己的情緒,既使是嚴重犯錯的學生也不要火冒三丈,更不要呵斥、挖苦、體罰,而是冷靜智慧的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和問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