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句芒31151730

    清朝以前的皇帝兄弟屬於開枝散葉,設計理念是護衛中央根本並在廣度和深度上開疆拓土鞏固統治。但清朝疆域已經擴充套件到當時社會水平的極限了,能佔領的都佔領了,而且是少數民族統治了泱泱中華,吸取了中國歷史上無數內戰篡權的經驗教訓,最怕的是內部不穩,尤其是不放心王爺,所以就把皇帝兄弟們都摁在京城裡養尊處優不給發展壯大的實權。

  • 2 # 使用者6329729595

    很簡單,一個是信任兄弟,讓兄弟來鞏固中央政權,也有開枝散葉的成分。滿清則不同,不信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除了皇帝,其它人一律都是奴才,包括兄弟,分封出去還得了,萬一圖謀不軌起兵造反怎麼辦,

  • 3 # 司徒伯雷

    瀉藥!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為便於大家理解,以下都稱為分封制度)有所瞭解,所謂的封建,簡單說就是封邦建國,從秦漢開始,是採用分封制還是郡縣制,一直是歷朝歷代初年爭論的焦點,柳宗元寫有名篇《封建論》,在他看來,分封制度是過時的制度,但即便如此,柳宗元之後,中國社會仍然一直存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

    分封制始於西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郡縣制度替代分封制度,秦漢之際,中國爆發了第一次分封制與封建制的爭論,秦始皇將這個議題交由大臣討論,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大多數官員認為,應該採取分封制度,將諸王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以拱衛京師,唯獨丞相李斯反對,他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所以秦朝好不容易統一天下,就不應該再採用分封制度,秦始皇支援了李斯。

    但秦朝因施行嚴刑峻法,徭役太重二世而亡,漢初大臣在討論封建制與郡縣制時,便認為秦朝速亡是因為沒有采取封建制度,所以劉邦在消滅異姓王大封劉氏子弟為王,期望這些人能拱衛朝廷,結果導致漢朝郡縣與封國並立,這些王侯在實力做大後,開始挑戰中央權威,最終爆發“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時期,透過推恩令等辦法,基本剝奪了分封國家的權力,分封制成為調解皇室內部矛盾的辦法,但這時候的諸侯已經沒有實權。

    曹魏時期,分封制依然存在,不過這些侯王都是有名無實的,根本沒有封地,曹魏採取這種辦法,也是吸取歷史教訓的緣故;結果等到司馬家族奪權,又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將子弟分封到全國各處,給予實權,但沒多久便引發“八王之亂”,西晉也迅速滅亡。

    宋代以後,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郡縣制已成為歷史慣例,明清兩朝,中央集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朱元璋廢除丞相,用六部分管全國大小事務,此後天下事無論大小,都取決於皇上。

    明末清初,中國又一次爆發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但除李剛等極少數人支援恢復分封制外,大部分人都是指出分封制與郡縣制各有利弊,比如顧炎武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希望找到一種新的制度,能夠解決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弊端,顧炎武即提出“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希望透過加強地方政府的權力,調動官員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天下“大公”。

    從這樣的歷史背景出發,就不難理解清朝為什麼分封王爺卻不讓他們去封地,實際上清朝的做法並不是首創,曹魏就採用這種辦法。清朝的做法是將明朝對諸王“分封而不贈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做法進一步升級,直接取消了分封諸王於各地的形式。

    實際上,清朝的王爺只有爵位,沒有“國”,王府建在北京,但這些王爺並不擁有王府的所有權,王府的產權屬於朝廷,王爺只有使用權,他的後代沒有繼承權。除此之外,清朝封爵還有"世降一等"和"世襲罔替"兩種辦法。

    維持中央權威,加強中央集權,這才清朝將王爺摁在京城的原因,而這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 4 # 國家人文歷史

    如題,清朝皇帝的兄弟叔侄們都在京城,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封地,只有爵位。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可以說清朝時期對宗親封爵不封地是中央集權制度演化的必然以及極致。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分封制,以及分封的目的。

    劉邦在登上皇位與項羽爭鋒天下的時候,先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是漢朝初期,劉邦為了掃除之前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勢力,維持國內穩定的局面以及劉姓政權,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將宗親派到不同的封地,共分封了九王。這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分散了中央的權力到地方,時間稍長,難免會出現,上令不達,中央政府與封國之間鬥爭,地方霸佔財稅資源等等,最終建立軍隊威脅皇權。所以,漢武帝廢分封,重又施行郡縣制,收歸地方權力,建立金字塔形的行政管理制度,並且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類似的分封還發生在明朝時期。當時的朱元璋抱著美好的願望"立太子為天下本""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先是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宣佈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同時在他屠戮功臣,改革中樞的同時,又大封自己的幾個兒子為王,還給他們豐厚的俸祿,特別是對年長諸子,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桐、燕王朱棣、楚王朱楨、齊王朱榑等人均授以兵權,派遣他們治兵或者戍守邊疆要塞。但是顯然他低估了權力的誘惑。

    清朝的時候,總結前朝,尤其是明朝活生生的例子在前,並且開朝以來還有異姓王“三藩之亂”,加強中央集權就尤為必要了。對自己的宗親都是豐厚的賞賜不吝惜的封爵,但是絕對不封地,大家就乖乖的待在京城做旗主子,王爺,甚至入朝為臣就好。還發展了一套不亞於英國皇室的勳爵系統,等級、俸祿、犒賞都劃分地十分的細緻。

  • 5 # 吾觀爾等插標賣首

    清朝前的皇帝兄弟老家都在京城,離皇帝太近了,所以趕到封地。而清朝皇帝的兄弟老家都在蒙古,他們都會有各自的勢力,太強了,離得太遠皇帝怕,所以把他們嗯在京城,他們的勢力就不會亂搞。

  • 6 # 以禮觀書

    秦始皇建立皇帝稱號的同時,鑑於周朝諸侯紛爭亂天下的情勢,改封藩製為郡縣制。但劉邦建立西漢後,不吸取歷史的教訓,再創皇帝時代的封藩制度,結果在景帝時期引發了七王之亂。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不斷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封藩制還是成了一種傳統。

    封藩,就是皇帝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部分宗室、功臣為諸侯王,讓他們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和一定的財權和軍政大權,成為了地方的土皇帝,對中央有割據的危險。但,很多皇帝併為此引起警惕。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將封藩制推向極致。他有26 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立儲及幼子朱楠無封地外,其他24子均分封親王,賜予國號。

    朱元璋之所以弄封藩制,讓皇子們率領精兵分駐全國要塞,建立起由皇權直接控制的軍事體系,像燕、寧、遼等九大塞王均立國塞上,駐守在東北、北方和西方邊疆,經常奉命領兵出外作戰或巡閱邊睡。內地則有齊、魯、趙、周等十五王分佈於江、淮、河、漢、川等地區,“內資夾輔”。

    這是朱元璋為捍衛家天下所進行政治和軍事戰略部署的產物。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一、鞏固北方邊防,重點防衛尚未徹底解決的元朝殘餘勢力;二、節制和削弱諸功臣將領的軍權,監視各地的文武官吏;三、運用強大親藩為屏衛,確保朱氏皇統的鞏固,強化專制皇權。

    然而,朱元璋沒料到這樣做,導致了後世皇家內亂不止。他的皇四子燕王朱棣首先以來造反,奪了侄兒惠文帝的江山。幾十年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也發動了對侄兒宣宗江山的謀逆,沒有成功。到了明武宗時期,又發生了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

    永樂帝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同封藩制有關。明朝開國伊始建立的各大親王世系,世襲罔替,開枝散葉,盤根錯節,加重了民眾的沉重負擔,也成為了國家尾大不掉的巨大包袱和毒瘤。如神宗封愛子朱常洵為福王,要給四萬頃好田,河南補不了,就伸到鄰省劃撥。到了明末,要國家地方財政養活的明朝皇族,男性貴族不下十萬人。

    當然,清朝以前的皇帝,喜歡將兄弟們趕到皇帝,就是要避免他們覬覦自己的帝位。

    作為明末遼東軍官出身的努爾哈赤,對明朝皇族臃腫深有感觸,加之他當時東征西討的,就是部落割據勢力,且在自己內部也經常發生貝勒抗拒的事情,他為此先後處死了親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和從弟阿敦。

    自努爾哈赤開始,對於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們,一律以軍功和嫡庶行賞賜,給予相應的俸祿,但不給藩地。皇太極稱帝后,施行漢人的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皇子和皇帝的兄弟也不是天生的王,都必須留在京城,老老實實地領歲俸銀和祿米。

    《清宮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姜文版皇太極

    像皇太極在位時,有兄弟如代善封禮親王、多爾袞封睿親王,其他兄弟為郡王、貝勒等,還有得更低的,如皇太極的十一弟巴布海只封了一個鎮國將軍。就連皇太極的親生兒子,除了老大豪格因軍功受封肅親王外,其他諸子只有皇子的身份,而無爵位和封地。當然,像代善、多爾袞和豪格這樣的和碩親王,有自己親率的旗,但那不是他們的封地,他們不報皇帝審批就不得擅自離京。

  • 7 # 紅黑聖西羅

    周時是分封制,所以姬姓皇族都有封地,用意是皇族擁護朝廷,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嬴政看到了弊端,改為郡縣制,是一個劃時代的改進,但國運太短。

    之後的兩漢又恢復了分封制,結果也跟周差不多,到後期就無法抑制地方勢力的強大,後面的朝代大多也沿用了此制度,只是對中央集權不斷的加強,但到了朝代末期,中央往往都已失勢,地方已無法控制。

    朱元璋開國後,也採用分封制,給所有的皇子一個封地,讓他們呆在那裡,不奉詔不可離開和進京,在王爺的規格上也進行了極大的限制,沒有兵權、人權和事權。這樣的話,的確也不錯,但沒想到,自己死了沒幾年,朱棣就成功的靖難,以地方推掉了中央。而朱棣上臺後,更加嚴格的控制了各地的王爺,所以後面就無人能複製朱棣了,但另個問題也暴露了,那些王爺一個個醉生夢死,魚肉百姓,崇禎窮的連蠟燭都快點不起了,這幫王爺一毛錢都不肯捐出來,結果全資助李自成了,自己還都慘死!

    清朝吸收了明朝的教訓,所有皇子皆無封地,全都呆在京城,聽候調遣,還可以參與朝政,雖然全窩在一起亂是亂了點,但從根部上杜絕了地方做大,中央集權也達到了頂峰!

  • 8 # 炒米視角

    謝邀,這個問題得聯絡皇帝帝位繼承製度一起講才能講得全面。自從夏啟正式確立“家天下”以來,帝位繼承父傳子就變得那麼自然。但古代生產力不發達,醫療水平落後,人的人均壽命30歲。所以為了避免無子嗣悲劇最大化,就拼命生孩子。孩子一多,帝位只有一個。問題也就來了。其他兒子怎麼安排?

    到了周朝中央王朝早早地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其他的兒子重臣實行分封制度。這一制度符合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為地盤越來越大,對於漫長的國境線,中央集權制度還未發展壯大,天子的管理能力鞭長莫及。但管幾個諸侯,天子還是相對容易些。但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經過多少代的繁衍,天子的實力越來越弱,而諸侯王開始越來越壯大。最後發生了火併,秦國勝出。

    面對前所未有的廣袤疆域,秦始皇發展了郡縣制,對新徵伐的土地全部實行秦律。但唯一遺憾的是秦始皇到死也沒確立繼承製度。

    到了劉邦上位的時候,他享受到了中央集權統治的甜頭。但當年起兵得勝的原因,時人都歸結天下苦秦久矣。所以他做了個緩衝,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但他很快也意識到分封制的缺陷。周朝的江山最後被一個給自己養馬的後代給取了。所以他誅滅異姓王。並留下遺言,“非劉不王,非劉而王,天下共誅之”。

    但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同姓諸侯王也開始坐大,並開始威脅中央集權統治。釀成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劉徹開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一道“推恩令”把諸侯削弱到諸侯王的後代賣草鞋,做放牛娃為生。

    漢朝中央集權從此再無分封諸侯的挑戰。但問題也來了,後世的那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們,並沒有執政的實際能力,就陷入了宦官個外戚輪替把持朝政的死迴圈。直到一個叫袁紹的人出現,他引鎮守邊疆的軍閥入京,打破了政治平衡,把皇權徹底搞崩塌了。後來他也成為了軍閥,並且很快也敗亡了。中央集權的崩塌,導致了北方異族的發展壯大,隨著小冰期的到來,異族南侵,天下大亂。

    經過了四百年的秩序重整。一個帶有一半鮮卑血統的中央王朝的崛起,才使得中央集權再一次發揮魅力。但在皇位的繼承權上,開始發生紛爭,立長還是立賢?在老皇帝堅持立長的態度下,那些“賢能”的弟弟用實力給了老爹一巴掌,楊廣算一個,李世民算一個。

    中央王朝隨著老鼠生兒子一代不如一代,地方節度使坐大。節度使一反叛,中央集權再度削弱,結果小冰期的又一次到來,北方的異族再次南侵,天下又開始大亂。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但由於幽雲十六州被石敬瑭賣給了契丹人,終南北兩宋都未能統一全中國。最後被強大得蒙古人給滅了。

    直到朱元璋這個和尚的崛起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開始審視了內外部不安定因素。派徐達把蒙古人趕到了大草原上繼續放羊。內部撤掉丞相這個職業經理人,給自己整了個秘書班子,叫內閣。把開國掌兵權的武將悉數幹掉。讓那些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兒子領兵鎮守邊疆。以為這下安全了。結果兒子造了孫子的反。還特麼成功了。

    朱棣上位之後,意識到了老爹的失誤,於是他下令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們一旦被封王之後,立刻就蕃,藩王只有封號祿位,無軍權和行政權。當地的巡撫要隨時向皇帝彙報藩王的動態。而且終身不得再踏入京城一步。孃老子死了,只准你離京城幾十裡外跪拜燒紙就完事,磕過頭就立刻回去。到了這份上當藩王的就跟坐牢沒啥區別了。

    到了滿清入關,這個帶著原始部落的原始軍事民主氣息的王朝。一開始可沒有什麼立長立嫡的說法。在皇位繼承權上,也沒有制度。那時候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可沒想過自己的後代有一天能把偌大的中國給吃下來。而且努爾哈赤本人還有他的繼承人皇太極可都是死在戰場上的。八旗制度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人身控制制度。因此那時候大家都是一體的。能當皇帝得民主測評。更何況當皇帝的風險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所以皇太極死後,最有實力勝出的應該是多爾袞。但恰恰皇太極取了個牛逼的老婆,也就後來諡號孝莊的大玉兒。多方妥協之後,福臨當上了皇帝。但福臨這個皇帝當得太憋屈,福臨是個基本被漢化的皇帝,看著自己母親嫁給叔叔,自己得叫多爾袞皇父攝政王。所以很快翹了,野史說他出家了,也有說得天花死的。不管他是怎麼沒的,反正我看到了一個不願意當皇帝的福臨。康熙從小被孝莊養在慈寧宮,順利接位。據說康熙這個位置是怎麼來的?皆因他得過天花,滿臉麻子,他沒死。

    所以在那樣尚未坐穩江山,制度未確立,戰爭頻繁發生的一個狀態下,皇帝並不是人人都爭的。那時候大家爭的是軍權。只有孝莊慧眼如炬,知道太平後,皇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在沒有軍權的情況下,死死保住皇位在其兒子孫子身上。

    到了康熙就都不同了,他生在北京城,長在北京城,是一個漢化的皇帝。經過他的努力,除權臣,平三藩,收臺灣。天下太平了。他堅持儒家的立嫡長子的一套。嫡長子一出生就被封為太子。並且吸取了明朝朱棣事件的教訓,封王只享受爵位和祿位,但又覺得朱棣的做法過於殘忍,不符合儒家那一套,於是讓他的兒子們留在京城各自擔任六部的主事。每個人的職權都不同,但都無法覬覦皇位。用儒家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來教育皇子。但初衷和現實總是有衝突。他在位時間太長,太子當的時間也太久。太子不免有怨言。讓他覺得太子是不是整天盼著自己死?於是在太子某次犯錯後,他乾綱獨斷,廢了太子。不過過後不久就開始後悔了。因為他發現他廢太子,其他的兒子們的心就開始活泛了。於是他又恢復了太子身份,已經無濟於事了。九子奪嫡的態勢已經形成。結果太子被搗鼓得再次被廢。兄弟間利益勾結,形成了兩大派,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繼承人問題成了康熙晚年心中最大的痛。

    不過康熙把皇子放在各部歷練也是有客觀好處的。就是不管最後誰成功,上來的皇帝都有執政能力,都不弱。雍正正是佼佼者,他總結了經驗教訓,設定了軍機處,加強皇權統治。針對財政賦稅,吏治進行了改革和整頓。對繼承製度,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大行皇帝不發喪,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皇帝是誰,所以只能一心效忠現在的皇帝。對於皇子仍保留均衡培養。

    到了乾隆,吃著雍正的餘蔭。快活地當了六十年皇帝。最後附庸風雅地決定,康熙只當了61年的皇帝,我不能超過爺爺,要當太上皇。嘉慶繼位,事事還得恭請太上皇聖意。等過了好幾年太上皇才死。只是時局已變,天下已糜爛。嘉慶這個跟著乾隆玩了一輩子心術尚且跟不上趟的奴才出身的皇帝,只能眼睜睜看著走下坡路了。

    經過康雍乾三朝130多年的皇權馴化,普天之下皆奴才。連皇帝的繼承人都必須先做奴才,等主人死了,你或許才有機會當主人。更何況那些皇帝的兄弟們呢?

    所以普天之下,沒人知道自己是人。道光再勤勉也是做給嘉慶看的,這個勤勉的代價太大,所以看著鬼子六那種不想做皇帝的人整天風流倜儻的,心生嫉恨。面對英國人的鴉片大炮,面對太平天國的崛起,。他死活想不通,我那麼努力那麼用功,按照聖人之道要求自己,何至於此?

  • 9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清朝這樣做是開創之舉,避免了皇親王爺在封地為非做歹魚肉百姓與民爭利,同時對於中央集權也有好處。清以前的王爺各霸一方,同時朝廷的有功之臣也分封土地和人口,使百姓遭受多重剝削。從帝國性質來說只有清朝才稱得上名符其實的中央集權帝國統治。這是制度上的優點。缺點是皇權的競爭更為激烈,這讓康熙等皇帝傷透了腦筋和精力。

  • 10 # hao33合親1斤兵

    明朝最強軍力在中央(三大營),其次,聚在一起威力巨大,皇帝坐不穩。分散開就失去了實際影響力。

    清朝存在民族隔閡,軍隊只聽中央地。而滿族人少,聚在一起威力大,同時離關外近。此外,清朝存在原罪問題,在外容易藉機生事。且南方北人過不慣……

  • 11 # 小丞相說史

    清朝之前皇帝把兄弟趕到地方,這源自於從西周開始的分封制,分封,簡單的說就是分給你一塊地方,封你一個王做。

    這樣做的目的,原本是為了鞏固王朝統治,就是說讓你去管理守衛一方,但是地方割據、諸侯稱雄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而且一直困擾著封建王朝。

    那麼清朝為什麼沒有采取這種做法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

    1.清朝沒有經歷過長時期的封建社會。

    清朝是從東北女真族發展壯大而來,而這個遊牧民族長期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與中原王朝相對獨立,沒有經歷過像關內這麼久的封建社會。

    而分封制的出現恰恰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沒有參與關內王朝變遷的女真族自然對分封制也沒有興趣。

    再加上一千多年封建社會實行分封制導致的地方割據、諸侯爭霸,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皇權專制,給清朝帶來了教訓,讓他們很乾脆利索地就放棄了這種制度。

    2.明朝的藩王分封給清朝了警示作用。

    我們歷史上常常講“清隨明制”,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沿用明朝,但是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趨利避害、取長補短,有所改變,王爵制度就是其中一項。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讓兒子們到各地,他堅信朱家的天下要朱家人守,但是沒過兩代,自己孫子的皇位就被兒子搶了。

    朱棣造反成功後,開始削弱藩王兵權,只給食邑和俸祿,不給兵權,不允許進京。

    但是這麼個做法也不好,各地藩王在地方常常是無事生非,甚至橫行鄉里,滋擾地方官府和百姓。再加上每個皇帝都要把兒子分封到地方。最後地方藩王對於實在太龐大,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於是清朝吸取教訓,乾脆不允許藩王赴地方,直接把他們關在北京附近,給他們發俸祿,保他們衣食無憂,又監控得到,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3.清朝的八旗制度這一創舉解決了藩王的問題。

    八旗制度是清朝結合入關前女真族的實際而創設的一項制度,這個制度對王爺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具體怎麼個作用呢?其實很簡單,朝廷如果是公,那麼八旗內部就是私,把包括愛新覺羅氏在內的所以滿洲人都納入到八旗這個組織體系上來。

    八旗各有旗主,但這些旗主王爺都是效忠皇帝,時刻監視住了皇室的王爺門,這樣一來實際上皇帝從私的渠道可以監管他的兄弟和皇室王爺。

    這樣一來,當然就不能把皇室王爺扔到地方去了,扔到地方等於脫離了皇帝的視線,毫無意義,還是讓他們在北京好。

  • 12 # GLHZSWZ

    清朝即有吸取前代歷朝之弊,也有封建王朝發展至此時已達成熟盡於完善之故。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大量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親王就藩於外,北方邊塞就有燕、晉、秦、寧、甘、遼等諸王。其餘內地也是遍地開花。這此藩王權勢極大,享有軍隊指揮權,帶甲至少一萬以上,三萬者皆有。太祖由於太子朱標早逝,立其第二子朱充文為太子,最後繼位,伊始鑑於諸藩手握重兵,勢力強大,恐尾大不少,遺害無窮。遂以削藩而治之,卻在當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了。經過四年戰爭,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他登基稱帝,為永樂皇帝。朱棣以親王身份起兵而奪取皇位,是中國歷史上之唯一成功者。前代亦有西漢之七國之亂,西晉之八王之亂等皆宗室子弟簒逆皇權之例證。為後者不可不鑑察者也。

    所以,清朝有感於分封親王於外地之危害甚巨,“後車不忘,前車之師”。決定,分封而不裂土。在皇上眼皮底下,開廣府造牙。為控制之便,鞏固政權之法。

  • 13 # 大海里面沒有水

    清朝之前為什麼要把兄弟們趕到封地呢,比如明朝朱元璋把個個兒子都放到每個封地去當王,才有了後來的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但是明朝朱元璋為了把兵權從個個將軍手裡收回來也沒法才叫自己的兒子去封地,接了他們的兵權,無疑是有利也有弊的。

    而清朝政府也是看了明朝的弊端才沒有把兒子放到封地去,畢竟有了前車之鑑,在北京皇帝的身邊皇帝可以隨時隨地的觀察他們,這個可以讓皇權更加的集中,更加的沒有威脅,而皇帝的兒子們也可以不做事吃喝玩樂,當然也有一些能力強的皇子們自然是不願意做等閒之輩的。

  • 14 # 平楠說史

    所謂的封藩制度,就是指皇帝分封自己的兒子、兄弟以及部分皇族、功臣為諸侯王。皇帝會讓這些諸侯王享有封國內的統治權。在地方上掌管軍政大權的藩王們,經過幾代人的繁衍,諸侯王們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到皇帝的統治。

    秦始皇在建立帝號的同時,也將封藩制度改為郡縣制度。秦始皇此舉就是為了削弱地方諸侯,世家大族的勢力(周朝開始),強調中央集權。但在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以後,劉邦卻又恢復了封藩制度。劉邦為何要將兄弟,兒子們封為藩王呢?因為劉邦對所有的異姓王都不信任。劉邦想讓宗族勢力延伸到地方,幫助劉家子孫監督、管理天下。因為沒有比血脈關係,更能讓人信賴的了。但不想隨著外戚、宦官干涉朝政,幾代繁衍過後的劉氏旁支子孫,也與劉氏嫡系子孫的關係,逐漸疏遠。因此到了漢景帝執政時期,便爆發了七王之亂。

    有鑑於西漢七王之亂的爆發,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不斷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藩王分封制度,還是成為了一種傳統。到了唐朝時期,皇帝開始利用地方節度使制度來取代封藩制度。不想這一制度的應用,使得李唐皇族的實力大幅度被削弱,隨之便出現了武則天篡位,地方節度使(安祿山)叛亂的一幕。實力強大的藩王既可以幫助皇帝維護統治,但也會對皇帝的統治構成威脅。

    有鑑於此,後來聰明的趙匡胤想到了一個辦法,來避免地方武將的勢力做大:以文臣來制衡武將。利用文臣來制衡武將,雖然沒有讓宋朝出現,藩王、地方節度使勢力做大的局面,但卻讓宋軍戰力變得羸弱不堪:將不知兵,臨敵作戰時宋軍缺乏變通。

    朱元璋在建國後,依然採取了封藩制度,但大明的分封制度卻不同於西漢時期的封藩制度。朱元璋的兒子們在被朱元璋分封到封地的同時,他們只擁有限定的兵權,並沒有管理地方的權力。朱元璋的做法很聰明,在大肆屠戮功臣武將後,朱元璋希望在地方上具備一定武力的兒子們,能為皇帝戍邊,拱衛京師。在朱元璋利用兒子們管理地方的同時,他也限制了兒子們管理地方的權力。可以說大明的藩王們空有被限定的兵權,卻沒有財權。這樣的藩王們,是便於皇帝約束、管控的。

    朱元璋將一眾兒子封為藩王,都帶來了哪些好處呢?一、鞏固邊防,防備元蒙餘孽襲擾大明邊境。二、節制、削弱功臣武將們所掌握的軍權、強化專制皇權,維護了朱家皇權。三、軍政分開,藩王和地方官員相互監督。朱元璋的願望雖然美好,但朱棣的謀反卻打破了朱元璋的設想。朱棣謀反成功後,明廷又開始極力打壓地方藩王,隨之後來的皇帝,朝中大臣便不再擔心藩王作亂。隨著明廷內部黨爭不斷(閹黨和文官集團),被忽略的藩王們又得到了恢復實力的機會。隨之明武宗執政時期,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相繼爆發。可以說明朝的滅亡和三個原因有關:一、黨爭,二、地方藩王勢力做大,龐大的開支讓明朝國庫變得空虛,三、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百姓流離失所,隨之農民起義軍在各地作亂。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將兄弟趕去封地,而是將兄弟養在身邊,還是因為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後,曾先後處死了,準備叛亂的弟弟舒爾哈齊以及長子褚英。為了防止兄弟、兒子們勢力做大,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努爾哈赤對立下軍功的皇族一律只給予相應的俸祿、爵位而不賞賜封地。沒有封地的皇族,只能依賴皇帝給予的俸祿生活,隨之這些皇族就必須依賴於皇帝生存。

    雖然代善、多爾袞、豪格等親王分掌各旗(軍隊),但沒有封地的他們,卻是無法割據地方的。隨之清朝藩王們對皇帝的統治就構不成威脅。滿族入關時,其實是擔心自己,不能長久統治中原的。他們生怕人數處於劣勢的自己,會被漢人趕出關外,因此清朝皇帝便希望皇族之間能夠抱團。隨之就出現了清朝有親王,但不就藩的局面。等到豪格平定四川叛軍後(張獻忠),情況又發生了改變。此時皇帝(福臨),想要管理好天下,不但要得到親王們的支援,還要安撫漢人,聯姻蒙古。因此福臨便開始提倡,滿族融入漢人,滿族加強與蒙古聯姻。

  • 15 # 曾曾大傻子

    清朝是人口占少數的滿族統治人口占大多數的漢族,在民間漢族的反抗持續了整個清朝。如果清帝把親王分封到各地,一是分散了滿清八旗的力量,坐不穩江山;二是各親王在封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皇權雖然需要防範兄弟,但面對漢族,自然是先一致對外。

  • 16 # 我是你的qj2

    清朝之朝的皇帝都是把兄弟們趕到封地去,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把兄弟們放在京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是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傳統區別,因為滿族人的傳統就是把兄弟們都在皇帝的身邊,這樣可以互相幫助。

    還有一點就是可以避免皇帝的兄弟造反,所以清朝的王爺造反特別少,因為在皇帝眼皮底下,很難造反。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 17 # 小王看歷史

    清朝分封:封而不建

    滿清貴族趁著明朝的局面混亂,渾水摸魚,揮師入關,逐鹿中原。終於在公元1644年,平定南北,開始其在中原的統治。

    清朝的繼承了前朝的分封制度,但同時又對其進行了改進。其爵位共有十二級:

    自上而下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而且還規定第七級以下的爵位不能宗室不能領八旗中下五旗佐領,身份依然屬於奴才。

    滿清貴族的爵位與前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的是: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臣民,但不允許建自己的得藩地,沒有自己的領地。這種分封制叫:封而不建

    起初也有人建議給有爵位的皇室宗親以封地,但立即被拒絕了,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有漢族朝廷的前車之鑑。藩王勢力過大,進而影響中央政府的權威。

    宗室王爺:全都給我在京城,一個也不能少

    因為不給封地,故而所有的王爺的住所均在京城。而且從王爺的名諱上來說,也是與之前有很大區別,前朝多是一地為名,舉個栗子,比如寧王、燕王。

    而清朝的封號有自己的特色:如和碩、固倫、多羅等滿語稱號,象徵著尊貴的地位。但是這種情況有利有弊,全都在京城,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這麼多王爺在京城,又可以參與朝政。漸漸的發展各自的勢力。進而會引起政治鬥爭,兄弟間自相殘殺。比如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和同治年間的“辛酉政變”等等。莫不如此。

    清朝與漢族王朝分封制的區別

    第一、政治參與度的差異

    另外,明朝的藩王由於在朱棣及其後代的不斷削藩的力度下,嚴格規定各地藩王不準干涉朝政,不準干預封地的一切軍民事務。意思就是供養著你,但不讓參與政治。俗稱:“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供養一堆國家的寄生蟲。

    而清朝的王爺則不一樣,他們內領朝政,外握兵權,有很大的勢力。比如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皇帝年幼,由多爾袞攝政,俗稱攝政王。總覽朝政,前傾朝野。

    再比如康熙年間,康熙一生多子嗣,他便讓他的十四阿哥領大將軍王,率兵在西北征戰。命四阿哥胤禛管理戶部等等。

    眾多皇子都能參與朝政,幫助康熙治理國家。在康熙外出的時候,命二阿哥胤礽監國,總理一切軍政事務等。

    故而,清朝的王爺政治參與度要比明朝的政治參與度要高很多

    第二、王爺的待遇有所差別

    明朝自朱元璋到崇禎帝的276年間,衍生出非常多的後代,而明朝的規定是隻要出生的皇室後裔,都可以享受爵位和封地。同時給予很優厚的待遇。

    既然不讓參與政治,那就追求生活,不斷地繁衍後代。不斷跟明朝中央政府要封號和爵位。明朝的皇室宗親大多無所事事,驕奢淫逸。在自己的封地不顧江山社稷和百姓的死活。

    對百姓的土地巧取豪奪。很多農民都成了佃戶。土地兼併極其嚴重。同時社會矛盾愈加突出,民怨沸騰。但這些貴族同時還享受著鉅額的俸祿。有的地區一年的稅收還不夠本地區王公一年的俸祿。明王朝負擔之重,可見一斑。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只對皇室宗親分封名號和俸祿等物質待遇,而不會給予他們土地。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的避免皇室宗親在外進行土地兼併。

    第三、爵位逐代降級

    明朝帶爵位和封號的王室在明朝後期達到60萬人,這個數目相當龐大。龐大的供養費支出就幾乎把明朝的一年收入耗盡了。

    以致於明末的時候,朝廷非常窮,拿不出軍費鎮壓農民起義,而那些皇室貴族卻各個腰纏萬貫。不過最後都便宜農民起義軍了。何苦呢?

    而且清朝的爵位是逐代降級的,只有12個鐵帽子王的封號不會降級,允許世襲罔替。其他的沒有戰功的話,一律降級。有的宗親在若干代後就成了平民。需要自食其力。維持生活。

    據統計,同樣是200多年,明朝的爵位是清朝爵位的十倍,而且基本上到了後期,清朝的爵位已經降級得非常厲害。

    基本上沒有很高爵位的皇室宗親。所以給予他們的俸祿就非常低。而且平民宗室佔總數的95%以上。

    故而,即便到了清朝後期,皇室貴族的供養費沒有給朝政帶來過大的負擔。

    所以,總得來說,由於清朝在明朝之後,統治者吸取明朝的教訓,對分封制進行改革。有利於維護自己的統治。把皇帝的兄弟們留在京城也是屬於一種改革。

  • 18 # 逸聞軼事

    在清朝之前,只要是皇帝的兄弟就會有封地,小逸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利益平衡,哪個皇帝不是兒女成群(趙構除外),但是老皇帝去世后皇位只能給其中一個兒子,其他兒子怎麼辦?他們就不想當皇帝嗎?所以新皇帝給他們分配地方,這也是為了讓其他兄弟心理平衡:我雖然不能做皇帝,但我也是一個“土皇帝”了。兄弟們心安了,新皇帝的位子就坐得穩了。

    第二,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在唐朝之前,是沒有三省六部制的,皇帝一個人就要管理那麼政務,怎麼忙的來?你看看雍正,一年只給自己放假兩天,一天只睡四個小時,最後把自己給累死了。

    皇帝除了政務就不要享樂了嗎?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皇帝把手中的權利分配出去了,讓自己這些兄弟幫忙管理,每年只要按時來京城彙報工作就行了,但是這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弊端是什麼呢?就是藩王手中的權利太大了,他們能在自己的封地搞建制,能自己組建軍隊,一旦藩王發展起來了,就會威脅到皇權,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就是最好的說明,還有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一死,立馬就起兵謀反了。

    所以清朝的時候,歷代皇帝為了避免這種隱藏的禍亂,直接把一眾兄弟綁在了京城,只給個爵位,不給他們封地,至於政務,自然有六部分擔。

    其實,還有一種藩王是異性王,一般封的都是開國功臣,但沒有一個是好下場,封了之後就削,削了之後乾脆殺了以絕後患,劉邦是這樣,朱元璋也是如此。

  • 19 # 新知傳習閣

    清朝之前的皇帝要把兄弟趕到封地,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之前有分封同姓王的制度,皇帝把自己的後代分封出去,有自己的封地,足夠養活自己。

    其次是因為,皇帝的兄弟在京城是不穩定的因素,容易拉攏朝臣,有造反的可能性,對皇位接替制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比如朱棣在確定要讓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接班時,二兒子朱高煦就在京城不老實, 朱棣一怒之下逼迫他去了自己的封地,並且讓他的封地離京城很遠,讓他斷絕了結交朝臣的想法。

    最後一點,在一個國家剛建立時,把自己的兄弟分封出去,對國家的穩定還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如果交給自己的那些權臣,就更有可能造反作亂,交給自己的兒子去當王爺,安全係數會高一點,至少從短期內看是如此。

    到了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皇權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更加嚴密,更多的吸取了前朝的教訓。

    從漢朝開始分封同姓王開始,到了景帝年間就爆發了七王之亂。之後的晉朝也是建國沒多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明朝開國先是分封了同姓王,然後就在建文皇帝時就開始了削藩,最後朱棣造反成功當了皇帝,就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同姓的權力。

    清朝開國時,被迫分封了幾個漢姓王爺,之後在康熙年間就爆發了三藩之亂。清朝皇帝吸引了前朝的教訓,就把自己家的王爺們放在京城,供養起來。有事時就放出去辦差,沒事就在京城養起來。沒差事辦的時候,就手上也權力,不會產生多大危害。

    當然問題總是有的,前朝的分封是王爺不得隨意入京,禁止內外勾結。到了清朝因為阿哥們都在京城,很容易勾結大臣,組織一些參悟奪權的事情,因此清朝的皇權爭奪戰一直是比較激烈的。但是相對而言,比分封出去產生的問題要小的多。

    在秦漢建立皇權制度之前,夏商周都是採取了分封制度,來鞏固國家的安全。

    和西歐的分封差不太多,把天子封國周邊的土地分給王族和功臣,讓他們屏藩中央;再把那些手上有些實權又不太聽話的放在最外一層,讓他們遠離中央和天子,儘量同化他們和隔離他們。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最後,分封出去的王國都會對抗中央。商朝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到商朝建國400年的時候,商紂王的王國外圍的這些親戚經過幾百年的變化,都感覺和他並不親,不願意聽他的指揮。外邊又有其它的王國在造反,西邊有周文王姬昌,東邊有山東夷族東夷人。

    最後商紂王不得處罰了一些親戚的王國領導人,被人罵成沒人性。他出兵鎮壓了東夷人,正在東部和東夷人決戰時,周武王的人馬從西邊殺進了朝歌,商朝就這樣滅亡了。最終周朝也是同樣的原因滅亡了。

    沒有一個社會制度是沒有問題的,採取一個制度時都是反覆權衡利弊。

  • 20 # 風停霧染在人間

    清朝之前皇帝要把兄弟趕到封地,是實行的分封制,各皇族兄弟都可分享一部分皇權,可以建立自己的軍隊。其目的就是為了拱衛京師,一旦京城有個風吹草動,有人圖謀不軌,各皇族兄弟可以發兵來救援,所以,這種分封制,實際上是皇帝開國後,為預防開國功臣謀反或有人有異心想要暴亂,而設立在外的一種保護機制,也意在震懾那種有異心之人不可妄動。如果各皇族兄弟都在京師,很容易被謀反者一鍋端,那樣就全軍覆沒了,而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而清朝的皇帝卻把各兄弟摁在京城,就是看到了這種分封制的弊病所在。清朝之前是明朝,大明朝發生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奪取了皇位,正是禍起蕭牆。因此,在清朝把防外改為防內,各皇族兄弟都在京師,只有爵位而沒有兵權,這樣就有效防止了皇簇內部的謀反,這也是前車之籤吧。

    所以,隨著朝代的更迭,制度也在變化,皇權也不例外,但在古代,無論怎麼變,都是為了鞏固皇權,只有皇權才是至高無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保持開心年輕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