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文社
-
2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抗美援朝戰爭,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風采,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碎了“東亞病夫”的言論,打直了中華民族的腰桿。
華人民志願軍,在彭老總的帶領下,與美國為首的所謂的“聯合國軍”進行激烈的戰鬥,整個北韓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援韓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其中包含受“聯合國軍”指揮的南韓部隊達59萬多人,美國出兵的30多萬人,英國的1.40萬多人,加拿大的6100多人,土耳的5400多人,其餘有澳洲、菲律賓、紐西蘭、泰國、衣索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其中被美國寄予厚望的當屬“土耳其旅”,這是美國認為一支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在這些所謂的“聯合國軍”中,也是上流戰鬥力。而他們的第一次出場,就足以讓人驚歎,他們的操作為何會如此“高明”。
土耳其軍隊的五千多名官兵剛剛登陸北韓時,正式第二次戰役期間,美軍的右翼戰線已經潰敗,美軍一時之間調也沒有多餘的部隊頂上去,就臨時讓土耳其軍隊頂上。土耳其旅也想趁機表現一下,就直接上了。
土耳其旅果然“不負眾望”,在其開赴右翼戰線幾個小時後,立馬就相向美軍捷報,報告稱土耳其軍隊剛到戰線上就遭到了“志願軍”的猛烈進攻,土耳其司令官立馬指揮作戰,在經歷了幾個小時的“浴血奮戰”之後,土耳其軍隊大獲全勝,他們不僅守住了要防守的戰線,還重創“志願軍”,甚至還抓住了幾百個“志願軍俘虜”。
美國將領一聽,高興的不得了,立馬派遣人到前線去嘉獎,結果前去嘉獎的人一看,瞬間被氣暈。因為土耳其軍隊擊潰和俘虜的並不是志願軍,而是吃了敗仗之後,從前線撤下來的南北韓第七師的官兵們。
這些南北韓士兵在志願軍猛烈的進攻下,好不容易逃回了,看著土耳其旅,就用英語大叫著說是友軍,結果苦逼的土耳其軍隊也不懂英語,看著一堆人衝過來就以為是志願軍,一聲令下就開槍了,結果把南北韓軍隊一頓痛打。
土耳其旅的操作正可謂“一頓操作猛於虎,一看是個二百五”,也不知道北韓潰敗士兵當時內心的陰影面積,但是土耳其旅卻很快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為了阻止志願軍38軍從德川西進價川,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急調土耳其旅守住德川與價川的必經之地——嘎日嶺。當時土耳其旅1個營駐守此地,志願軍進攻此地的也是38軍的1個營。結果志願軍出其不意發起進攻,10分鐘就將土耳其旅趕出陣地。
隨後,志願軍38軍進抵價川附近,這裡留守有土耳其旅1個加強營、1個榴彈炮營守備。志願軍第38軍第342團擔任主攻,第340團配合,經過30分鐘激戰,志願軍全部佔領陽站東、西、北3個高地。
兩次戰鬥,土耳其旅被志願軍38旅幾乎打殘,土耳其旅陣亡700餘人,傷2000餘人,失蹤及非戰鬥減員300餘人,被俘200人,失去了70%的裝備。
-
3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明朝大太監王振將帶兵打仗形同兒戲,葬送大明50萬大軍的舉動,算得上是令人窒息的弱智操作。
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率兵進攻大同,守城明將出兵抵抗,被瓦刺軍打得大敗,邊關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大同離王振的家鄉蔚州不遠,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產,他怕蔚州被瓦刺軍侵佔,就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英宗聽了王振的話,就不顧兵部尚書鄺壁和侍郎于謙的話,親率五十萬大軍,帶著王振、鄺堃向大同趕去。
這次出兵,本來就沒好好準備,一路上又遇到大風暴雨,糧食也接濟不上,土兵們又餓又冷,叫苦連天。到了大同附近,只見到處都是明軍士兵的戶體,這一下更加人心惶惶了。有人勸英宗退兵,被王振臭罵了一頓。
過了幾天,明軍前鋒在大同附近全車覆沒,各路明軍也紛紛潰退下來,到這時王振才下令退兵。本來退兵是越快越好,但王振卻想乘機在老家擺擺威風,就勸英宗到尉州住幾天。到了半路,王振又一想,這麼多的的兵馬到蔚州,他的田產豈不遭到踐踏?就又下令往回走。這樣一折騰,被互刺追兵趕上了。明軍一邊抵抗,一邊敗退,一直退到土木堡,有人勸英宗再趕一程,到了懷來城再休息,那樣即使瓦刺軍趕來了,也可以堅守。可王振卻因為他幾千輛車的財產還沒到,硬要大軍在土木堡停下來,土木堡名為堡,其實沒什麼城堡可守。
明軍趕了幾天路,口乾舌燥,但土木堡沒有水源,離土木堡十五里有條河,又被瓦刺軍佔領了。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瓦刺軍趕到土木堡,把明軍包圍起來。英宗知道沒法突圍出去,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看到英宗帶的人馬不少,就假裝答應議和,停止進攻,明英宗和王振信以為真,十分高興,就讓士兵到附近找水喝。士兵們爭先恐後跳出壕溝向河邊跑,亂成一團。這時,早已埋伏好的瓦刺軍士從四面八方殺了過來,明軍丟盔棄甲,狂奔亂逃,瓦刺軍緊追不捨,明軍死傷無數,鄺墊也被殺死了。
平時作威作福的王振,這時卻嚇得直髮抖。禁軍將領樊忠氣憤地說:“我今天為天下百姓殺了你這個奸賊。”說著,一鐵錘把王振的腦瓜砸了個稀巴爛。樊忠帶領禁軍突圍了幾次,都沒成功,最後他中槍倒下了。
明英宗眼看脫逃沒希望,就盤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軍趕上來,把他俘虜了。
經過這一場戰鬥,五十萬明軍,損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因此元氣大傷。
-
4 # 燎原史說
那自然是少不了春秋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先來說說泓水之戰的背景。
泓水之戰的背景公元前643年,中原霸主齊恆公逝世,齊國因此爆發內亂而導致中衰。於是,曾被齊恆公打敗,受到遏制的南方楚國,仗著兵力強盛,意圖攝取中原,成為下一任春秋霸主。而這時的宋國君主宋襄公,忽視自身遠不如楚國的國力,一心妄想著只要學習過去的霸主齊恆公“仁義”的名聲,自我標榜為“仁義之師”,再舉行盟會,就能坐上齊恆公的霸主寶座,號令諸侯。他的這套把戲,被許多小國冷遇,並且最終遭受到了楚國的算計。(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實力卻想要出風頭的人,往往是最早被幹掉的。)
盂地盟會上,因為自我標榜了“仁義”,宋襄公拒絕了多帶點護衛、兵車的提議。在盟會上,他剛想給在座的各位的諸侯,大談特談一番自己的春秋宏圖偉夢,就被衝上來的一群楚軍給活捉了。並且被押送著去攻打宋國都城商丘(想讓他看看能當上春秋霸主的人該有怎樣的力量),要不是當時的太宰(丞相)子魚,在危難之際,聯合了商丘的百姓們,讓他們與軍隊一起頑強抵抗,直至等到數月後魯國魯僖公的調停,不然宋國那時就亡國了。不知看見無數士兵和百姓因他的弱智操作而亡,被關押的宋襄公有何感想,會不會突然夢醒,不給自己標榜“仁義”、不當春秋霸主了呢?然而,結果是並沒有,他還想再做一會兒夢。
魯僖公的一番調停後,楚成王釋放了宋襄公回宋國。為楚國俘虜的宋襄公在諸侯圈裡風頭乍減,被諸侯所恥笑。此時氣急敗壞的宋襄公極度地想要挑一隻軟柿子來捏,給自己挽回一點威風,但欺軟怕硬的他,知道自己的兵力打不過抓他的楚國,暫時不能去主動招惹。那又去打誰呢?有了,去打背宋親楚的國力弱小的鄭國!
泓水之戰,亦是面子之戰!當他向大臣們提出伐鄭後,許多人都極力地勸阻,他們都認為楚國會出兵干涉,如若宋楚再次開戰,必定會讓本就在商丘一戰折損的兵力雪上加霜。但滿腦子仇恨與恥辱的宋襄公不聽勸告,又開始以“仁義”標榜自己:“我仁義之師,必將所向披靡!”執意伐鄭的宋襄公把矛頭對準了鄭國。
在公元前638年的初冬,遭遇奇恥大辱的宋襄公,就此開展了他的面子之戰。
鄭國的鄭文公聽聞宋襄公率領大軍趕來,急忙求救於楚國。楚成王迅速起兵,準備伐宋救鄭。
得知楚國派兵前往宋國後,宋襄公不得已地從鄭國撤軍,抵達了國境,並且駐紮在泓水河,想要在邊境上阻擊楚軍的進攻。月餘,楚軍抵達了泓水南岸,開始渡水。此時的宋國軍隊早已在岸上佈列好陣勢。大司馬公孫固看出了兩國兵力的懸殊,對宋襄公說“楚國兵力多,等他們還沒有上岸的時候,請求發動攻擊。”但這時,一度標榜“仁義之師”的宋襄公斷然拒絕了,他看著瞪大了眼睛、彷彿難以置信的公孫固,緩緩地彷彿勝券在握一般地解釋道:“我們是仁義之師,這不仁義。”等到楚軍都上了岸,正在排兵列陣,頭髮都要急掉的公孫固又請求出擊,標榜“仁義之師”的宋襄公又白了他一眼,“等他們列完陣,再打。”
於是,等楚軍列陣完畢,宋襄公發令出擊,但弱小的宋軍哪裡是強大楚師的對手,宋軍被楚國大敗。宋襄公狼狽地逃跑時,大腿上還被射中了一箭,宋國士兵們拼了命地護送他逃亡,受傷的宋襄公才沒當場死掉。
回到國內,宋國的大臣們都埋怨宋襄公的弱智操作,宋國百姓們也人人都責備宋襄公,但意圖以標榜“仁義之師”來登上霸主之位的宋襄公,一臉不服氣地橫眉冷對千夫指:“作為一個仁義君子,哪怕國家要滅亡了,寡人我也不擊鼓進軍沒有排列好的軍隊!”即使遭受到了眾人的嚴厲批評,執迷不悟的他還願意讓忠誠計程車兵們因為他的“仁義”而在戰場上被楚軍殺死。那些在商丘一戰中死去計程車兵、百姓和在泓水一戰中死去的將士,都因為他的標榜“仁義”,而白白犧牲。泓水之戰過後的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為腿上的傷勢重而病死。他的以學習齊恆公的“仁義”來稱霸諸侯的的春秋大夢也終於完蛋了。
想必,大臣和百姓們聽聞死訊,都鬆了一口氣,終於再也不用為他的弱智操作而買單了!
-
5 # 正史漫談
文化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南北朝時期,有這麼一位謎一樣的皇帝:
當敵國大軍壓境、形勢萬分危急時,他還執意親自給大家講解《老子》,群臣只好穿著戎裝聽課;
當敵軍兵臨城下、城內軍民緊張地修建工事時,這位皇帝一邊巡查、一邊吟詩作賦,陪同人員則也跟他一唱一和,讓人目瞪口呆。
但隨後的結局可就沒這麼浪漫了:不久後,城池被攻破,這位皇帝被土袋子活活悶死;城裡的將士百姓,要麼被屠殺,要麼被擄掠淪為奴隸。
這位老兄就是梁元帝蕭繹,他一系列令人窒息的表現,使南梁、西魏之間的江陵之戰,成了蕭氏政權覆滅的預演。
一流的文人蕭繹的父親——梁武帝蕭衍在位期間,南梁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發達,史稱“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字高薨,阡陌如繡”;繁榮的經濟基礎,加上蕭衍本人的推崇,整個南朝文化氛圍濃厚,貴族階層紛紛以提高文化素養為榮。後人普遍認為,南梁文化之繁盛,可與盛唐、北宋相提並論。
同時,道教、佛教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繪的就是這段時期佛教的全盛景象。蕭衍本人更是一位狂熱的佛教徒,為了修寺廟、開法會,他曾無數次一擲千金;相傳,正是在他的倡導、推動下,僧人才徹底改為吃素。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南梁皇室成員幾乎個個都是才子,精通道、佛兩教的大有人在。蕭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蕭繹是蕭衍的第七個兒子,從小就“聰悟俊朗,天才英發”。年僅五歲時,就能當眾背誦《曲禮》(《禮記》的一部分),讓滿朝文武大為讚歎。
後來蕭繹因病導致一隻眼睛失明,卻也因禍得福,引起了父親的特別關愛。而他也沒有因為身體上的殘疾就放棄學習,反而越發勤奮苦讀、博覽群書。還未到17歲時,他已經“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
更為難得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皇子,對於聲色犬馬之類的玩意毫無興趣,也沒有達官顯貴的跋扈脾氣,一門心思研究學問,跟一些民間才俊結為布衣之交。
蕭繹的文學造詣是全方位的,號稱文章、書法、繪畫三絕,他一生中留下了各類文學作品四百餘卷;他的繪畫風格自成體系,對後世的隋唐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痴迷於收集各類書籍,“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對於自己的文學造詣,他個人也頗為自負,曾經自評“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作為一名文人,蕭繹無疑處在金字塔頂尖;可惜的是,他偏偏成了一名皇帝,而且是政治素養最低的那種。
謎一般的政治素質數十年的繁榮,掩蓋了南梁社會的重重危機,比如政治日趨腐敗,對權貴寬鬆、對百姓卻苛刻,階級矛盾日漸尖銳;過於沉迷佛教,給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即使統治階級內部,也圍繞著利益滋生了諸多齟齬。
而侯景之亂,徹底點爆了南梁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像他在健康城內釋出的檄文所說的那樣:“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慾......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侯景以區區800人起兵,最後演變為十萬規模的叛軍,正是由於精準把握、利用了南梁光鮮外表下的腐朽本質。
侯景之亂對南梁的打擊是全方位的。首先,經濟遭受摧毀性的破壞,富庶冠絕天下的三吳之地“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
其次,南梁皇室分崩離析,這一點才最致命。
當初侯景能夠進入建康城,蕭衍侄子蕭正德充當了內應的角色;建康城被圍後,前來勤王的蕭氏宗室各懷鬼胎、觀望拖延;
而當蕭衍死後,為了搶奪權力真空,蕭氏藩王置北方強敵、東邊的侯景於不顧,開啟了瘋狂的狗咬狗模式。荊州都督、湘東王蕭繹笑到了最後,他先後擊敗了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邵陵王蕭綸、襄陽太守蕭詧(此人隨即向西魏稱臣)。
公元552年,陳霸先、王僧辯擊敗侯景後,蕭繹在自己鎮守的江陵城登上帝位。但他隨後的一系列操作,充分暴露出自己迷一般的政治素質。
起初,蕭繹的弟弟、武陵王蕭紀已經在益州自封梁朝皇帝。此時,得知哥哥在江陵稱帝后,他揮師東下,誓要一決高下。
蕭繹聽說後,首先派術士在木板上給蕭紀畫像,其後自己親手往畫像的四肢上釘釘子,希望以這種方式把弟弟詛咒死;
眼見這一招沒用,他又派人勸說對方退兵。在遭到拒絕後,他竟然主動與西魏聯絡,與對方協商共同夾擊益州。
在寫給宇文泰的信中,他還發揮自己的文人本色,引用《左傳》中鮑叔的名言:“子糾,親也,請君討之”,讓對方放心出兵。
宇文泰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還有這種好事,他迅Superb尉遲迥揮師南下。蕭紀遭受前後夾擊,最終被全殲,而益州也徹底落入瞭如狼似虎的西魏之手。
隨後,蕭繹在處理與西魏的關係時,再度暴露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
當初蕭繹稱帝后,王僧辯等人請他入主南朝的傳統都城健康城。但一來蕭繹的部將大多是荊州人士,不願意東遷;二來蕭繹本人也留戀繁盛的江陵城、瞧不上凋蔽的建康。最終,他選擇了地理、政治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江陵(即荊州)。
而當益州落入西魏之手後,江陵面臨西、北兩方面的夾擊,形勢已極為不利,這為接下來的悲劇埋下了隱患。
公元554年3月,宇文泰派宇文仁恕出使南梁,此時北齊的使者也到了江陵,這不禁讓蕭繹變得志得意滿起來,對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以為自己有資本從中博弈、權衡,獲取更大利益。於是他接待宇文仁恕的規格遠遠低於北齊使者,意圖以此敲打敲打西魏。
而當宇文仁恕回國後,蕭繹又派人提出了要求:按過去的版圖來劃定邊境線,而且所用的言辭極為傲慢。
宇文泰呵呵一笑:“古人說得好:‘天之所棄,誰能興之!’這話說的就是蕭繹吧!”隨後他立即著手籌備攻打南梁。降魏的梁朝舊臣曾秘密把這一動向報告給蕭繹,但他全然不信。
江陵慘劇:藝術家治國的代價公元554年10月,宇文泰派於謹、宇文護、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帶兵五萬人南侵。出發前,這一行動的策劃者長孫儉問了於謹一個問題:“咱們替蕭繹謀劃一下,他該怎樣應對我軍才好呢?”
於謹答道:“如果他能派兵佔據漢江、沔水,隨後組織江陵內外渡江而下,徑直佔據丹楊,這是上策;(即東撤)
如果他能把江陵外城居民全部移往內城,退保固守,把城牆加高,等待援軍,這是中策;
原地不動防守外城,這是下策。”
長孫儉追問:“您估計蕭繹會採用那一種計策?”
於謹說:“蕭繹認為我們會顧慮齊國,不可能分兵力去進攻他們;而且他這個人懦而無謀、多疑少斷,他的下屬又留戀家園,所以蕭繹一定會採用下策。”
果然,當南梁朝廷得到西魏大軍將要入侵的情報後,一眾文官都認為這是謠言,他們堅信宇文泰不可能大舉南侵,甚至還派了王琛前去西魏打探訊息。
不久後,當魏軍抵達樊、鄧,依附於西魏的蕭詧前去匯合時,正在朝廷裡跟大臣們研討《老子》的蕭繹才宣佈戒嚴。不過,王琛返回後聲稱邊境一派安寧祥和,蕭繹決定繼續講解《老子》,百官則都穿著軍裝聽講,場面讓人無法想象。
但蕭繹此時已心知不妙,他隨後派人前往健康徵召援兵,王僧辯立即派出多股部隊出發;而鎮守郢州的陸法和此時也積極帶兵趕往江陵,卻被蕭繹以“兵力足夠”為由阻攔。
陸法和回到郢州後,讓人用白土塗城門,自己身穿喪服,在葦蓆上靜坐了一天。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將軍明白,此次江陵已經無力迴天了。
其後蕭繹在城外舉行大閱兵,卻遭到狂風暴雨襲擊;而西魏軍隊則在渡過漢水後,由宇文護、楊忠率精銳騎兵佔據江津,切斷了蕭繹東逃的道路。
而隨後的蕭繹,果真像於謹判斷的那樣,在江陵城內按部就班分派人手,四面加固守城工事,對城外迅速推進的西魏軍隊絲毫不作主動應對。
11月15,江陵城內失火,燒燬幾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樓。蕭繹親臨城樓察看,卻遠遠望見城外的魏軍密密麻麻渡江而來。而他的應對,就是仰天長嘆而已。
隨著魏軍悉數渡江,於謹下令將江陵城團團包圍,從此,南梁朝廷對外的聯絡渠道被徹底切斷。奉命趕來的徐世譜、司馬任約等人,只能在江陵南岸遠遠地作為聲援。
當天晚上,蕭繹再度巡視城防,還隨口吟出詩來,隨從則以詩應對(君臣的文學造詣都非同一般,然而並不能退敵)。
就這樣,江陵城從始至終都未能迎來援兵。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的西魏軍隊從四面八方發起了總攻,城內軍民一度頑強抵抗,但苦於寡眾不敵。沒多久,就有叛徒開啟西門迎接魏軍進城,退到內城的蕭繹派人前去求和,然而遭慘拒絕。
面對殺進內城的西魏軍隊,元帝把自己收藏的十四萬卷書籍全部燒燬,造成了歷史上罕見的文化浩劫。
最終,這位才子皇帝成了西魏軍隊的俘虜。不久後,他被自己的侄子蕭詧用土袋子壓死。屍體被以粗布、草蓆包裹,埋葬在津陽門外,幾個兒子也一同被處死。而江陵城內的百姓,下場更為悽慘,“選百姓男女數萬口,分為奴婢,驅入長安,小弱者皆殺之”。
南梁江陵之戰,雖然是中原王朝之間的內鬥,但其慘烈程度,完全可以與當初西晉洛陽城被攻破、後世的靖康之恥相提並論。此戰後,西魏奪取了巴蜀、荊襄等地,加上被北齊拿下的江北淮河兩岸,南朝的領土幾乎丟失了一大半,三足鼎立的均勢徹底被打破,西魏(北周)強勢崛起,奠定了南北朝其後的走向。
而在江陵之戰後,蕭詧被西魏立為傀儡皇帝,出現了一個領土三百里的"後梁"國。健康方向,各方仍舊激烈博弈,短短几年間,蕭方智、蕭淵明先後被扶上帝位,王僧辯、陳霸先兩位頂樑柱也同室操戈。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掉蕭方智,自己在建康稱帝,建立陳朝,梁朝滅亡。
如果說侯景之亂讓南梁大病一場的話,那麼蕭繹在位時招致的江陵之戰,則等於給這個病人開了一劑劇烈的毒藥。文化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後世對蕭繹的這個評價,無比貼切。
-
6 # 青言論史
打仗這個事兒,其實也是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遊戲。事後人們都會當諸葛亮,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卻不一定有那個能力分辨的出來,有些操作就顯得相當弱智了,在這裡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1、薩爾滸之戰:這場奠定明清國運基調的戰爭裡,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個不能不說,那就是總指揮經略楊鎬。二十年前他在北韓差點把明軍折騰沒了,這一回他又來了,把自己的兵力部署、進攻方向都寫成書信,通報給了努爾哈赤。這種把自己的作戰計劃通報給敵人的做法,讓人無話可說。
2、淝水之戰:東晉的北府兵要渡河與秦軍決戰,結果苻堅就真的答應了,還美滋滋地準備“擊敵半渡”。結果就是大兵一退,就找不著北了,全都不聽指揮,你踩我我踩你,再加上臥底朱序喊了兩嗓子“秦軍敗矣!”北府兵就兵不血刃的拿下這場勝利。
3、馬奇諾防線:法華人在拿破崙之後,似乎就把他們的戰爭智慧全部丟掉了。在一戰打得稀里嘩啦以後,他們構築了一條自以為是金湯一般的防線,至於結果,大家都很清楚是什麼了。
4、敦刻爾克:有關為什麼德軍追擊英法聯軍到了敦刻爾克,突然停下腳步不追了,眾說紛紜。有的是說希特勒有難言之隱,也有的說希特勒確實是弱智操作了一把。但歸根結底,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確實是讓整個二戰局勢都發生了逆轉。
-
7 # 麻辣戰爭
馬倫哥戰役爆發於1800年6月,拿破崙率領三萬七千名法軍悄悄翻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將義大利的奧地利軍隊通往本土的道路切斷,由於拿破崙得到錯誤情報,判斷奧地利軍隊會向熱那亞方向突圍,因此分兵向熱那亞方向堵截奧軍。
結果6月14日上午,奧軍傾巢出動攻擊馬倫哥方向,法軍兵力不足,抵擋不住奧軍猛烈攻勢,很快被奧軍趕出馬倫哥,在奧軍的壓迫下,法軍此時的法軍士氣低落,節節敗退,即將崩潰。
奧軍統帥梅拉斯元帥則認為,法軍的敗局已定,他甚至派出一名信使前往維也納報捷,報告說奧軍在馬倫哥大敗法軍,打破拿破崙不敗的神話,同時將部隊的指揮權交給參謀長察赫,自己竟然返回亞歷山大里亞休息去了。
這種弱智行為令人發直,但還不夠。
奧軍的參謀長察赫的弱智行為充分表現出來,他身處戰場卻對敵情知之甚少,認為法軍已經潰敗,剩下的殘部不值一提,因此,他沒有讓奧軍乘勝追擊,而是命令奧軍原地休息吃飯。
而拿破崙一直在堅持戰鬥,直到熱那亞方向的法軍終於趕到戰場,突然對奧軍發起強大反擊,奧軍崩潰,到手的勝利拱手送給拿破崙。
-
8 # DDG的老船塢
首先明確一點,戰爭史上很多操作,從地圖全開的事後諸葛亮角度看似乎很弱智,但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從處在戰爭迷霧中或者認知水平還沒有跟上變化的將領角度看,有的選擇其實是很正常的,所以那些以當時指揮官獲取的資訊和處在那個地位的正常指揮官應有的正常認知能力應該做到而沒能做到的,才能被稱為弱智操作。
拿海戰史來說,一戰海戰史中的一個令人無語的弱智操作來自皇家海軍,日德蘭海戰之前,皇家海軍片面強調提高射速,而為了加快射速,罔顧炮塔安全操作規範,為了加快彈藥轉運速度,甚至開啟彈藥庫防火門,發射藥防火容器口蓋,在提彈操作室和炮塔內堆積大量發射藥,而各級軍官對這種危險的做法也是採取默許甚至鼓勵的態度,結果在日德蘭海戰中,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都是因為彈藥庫殉爆瞬間炸燬沉沒,人員損失慘重。
日德蘭海戰三艘英國戰巡全部毀於彈藥庫殉爆
另一個弱智操作,就是太平洋戰爭中山本五十六的分兵惡習,中途島海戰把整個聯合艦隊像胡椒麵一樣撒的滿太平洋都是,而在關鍵的中途島戰場能夠投入的兵力卻處於劣勢,而此後在聖克魯斯海戰仍然是惡習不改,將航母拆分成兩個互不統屬的編隊,而兩個編隊的名義上級則是處在第三個編隊中的近藤信竹,而實際上卻由山本本人在大和號上遙控。山本的另外一個弱智操作是在所羅門航空戰中,將剛剛整補起來的艦載航空隊投入了所羅門絞肉機,投入艦載航空隊的數量相對於所羅門絞肉機的損失而言完全是杯水車薪,但是卻徹底打斷了日本航母機動部隊的脊樑骨,大批有經驗的艦載機飛行員無謂的消耗在所羅門絞肉機,以至於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航母機動部隊只能以大批新手湊數。
山本五十六的分兵惡習和艦載航空隊上岸的狂賭也令人無語
另外一個戰爭史上弱智操作的重災區是在後勤領域,雖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還是擋不住總有人作死犯蠢,拿有宋一代來說,從五路伐夏到太原解圍之戰,到南宋端平入洛之戰,幾乎全是敗於後勤不濟"軍乏食"這種弱智操作,而後勤領域弱智的典範,莫過於二戰北非戰場上隆美爾和丘吉爾之間的菜雞互啄,隆美爾從的黎波里拉出一條兩千幾百公里的汽運補給線這種弱智操作就不多說了,英軍在十字軍行動後期,在丘胖嚴令下,放棄了自己的海空優勢和海運-港口恢復能力優勢,沒有穩紮穩打去重新開放啟用沿途補給港口(這些港口由於盟軍的海空優勢是缺乏港口恢復能力的軸心國軍隊很難利用的),而是跟著隆美爾撒丫子一路狂奔,在自己身後也拖出了一條接近兩千公里的補給線——結果長途追擊疲弱不堪隊形散亂補給不足的英軍最後被已經靠近了自己補給基地,而且已經在沿途物資轉運點吃飽喝足的隆美爾一巴掌糊到了阿拉曼。北非戰役大開大合看似精彩紛呈,但是從後勤角度考量的話,簡直就是弱智操作之間的菜雞互啄……
北非拉鋸戰看似精彩紛呈,但是考慮到後勤因素的話,完全就是狐狸和胖丘之間菜雞互啄
-
9 # 皮耶霍
不論是在那個時代的戰爭,自己一方的兵力規模、配置、進攻和防禦路線以及整體戰略計劃都應該是最重要的機密。但在戰爭史上就有這麼一位指揮官,居然會在大戰前夕將自己的戰略設想和兵力安排公開宣佈出來!
沒錯,這位蠢得讓人瞠目結舌的指揮官就是北韓戰爭時的美軍主帥麥克阿瑟。
在北韓戰爭初期,志願軍在一次戰役打了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後,選擇了主動的後撤和隱蔽。而這種戰略讓聯合國軍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錯覺:在他們的猛烈空中轟炸下,中國志願軍可能已經退出了北韓戰場。而即便有參戰部隊依然留在戰場上,也已經在聯合國軍的優勢火力下失去了作戰的決心。
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1950年聖誕節前麥克阿瑟制定了向鴨綠江全面進攻的“聖誕節攻勢”計劃。
不過,讓人更加瞠目結舌的是,在進攻計劃正式確定的當天,麥克阿瑟居然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份公告:
“聯合國軍在北北韓對那裡作戰的精銳軍的壓縮包圍已經完成。在過去的三週裡,作為這支鐵鉗的一部分的各類空軍成功切斷了來自北方的補給線。這樣,由此而進行的增援急劇減少,基本的補給受到明顯限制。這一鉗形攻勢的右翼在海軍的有效支援下,現已抵達居高臨下的包圍陣地,把地理上可能有敵人的北部地區一分為二。今天上午,鉗形攻勢的西段發動了總攻,以完成包圍並夾緊鉗子……”
這一份公告裡,不僅光天化日般的說明了自己的進攻計劃,而且將所採用的戰術,各支部隊的進攻路線和目的,甚至於採取進攻的方式等絕對機密的軍事內容都像指導教學一樣公開的向全世界“公示”了出來。
這種操作,簡直狂妄自大到了愚蠢的程度。
根據麥克阿瑟這份說明書一樣的進攻路線圖,志願軍無比輕鬆的完成了在聯合國軍兩翼的穿插包圍,取得了完全超出戰役前預定計劃的勝利。
在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重創美軍第2、第7師、第25師、騎兵第一師和陸戰第1師等主力部隊,殲滅了南北韓軍第7、第8師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共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繳獲飛機6架。
二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將戰線大幅前推至“三八線”南北地區,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迅速結束北韓戰爭的一廂情願,並迫使其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
10 # 銫媒體
最弱智的操作而且還百思不得其解的的井陘之戰,當然了我說的是趙軍指揮官陳餘了。
趙軍20萬大軍對陣韓信3萬老弱殘兵。這場仗說真的,就是交給一個白痴,都能輕易贏取勝利;隨便10000個打法,都能打贏韓信。偏偏陳餘卻選了一個唯一的失敗方式打輸了。
這場戰爭大概經過就是漢軍勾引趙軍全軍出動,然後在選擇井陘一地背水一戰抵抗20萬大軍。井陘一地戰場狹窄,趙軍20萬大軍完全施展不開,漢軍反而士氣高昂,這時派2000軍隊偷襲趙軍營地。趙軍打累了,準備回家吃飯,一發現大營被人偷襲了,於是四散逃竄,最終被韓信3萬大破趙軍20萬。
所以陳餘任何一個步驟不這麼做,韓信都無法打贏。比如說家裡的大營留多點軍隊,或者陳餘耗在家裡看歌舞,等著韓信沒飯吃。這些辦法陳餘的參謀李左車都有建議,但陳餘不聽,反而都完美的實施了每一個步驟的弱智操作。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陳餘是劉邦打入趙軍內部的特務。
-
11 # 薩沙
弱智操作之首,就是滿清權貴竟然相信義和團真的可以刀槍不入。
神功護體為啥挽救不了大清?解密義和團四大騙術
義和團的四大法術是:刀砍不進,槍刺不入,不怕洋槍,請神上身。
刀砍不進
我們先看看刀砍不進。
刀砍不進並不稀奇,屬於中國民間傳統“賣藝”表演專案。
保守估計,這玩意已經有幾百年歷史。
這種功夫,也就是所謂硬氣功的一種。
硬氣功,大體就是透過練習逐步提高抗擊打能力,沒什麼神秘的。
任何一個成年男人,連續練習抗擊打一二年,尤其對某一個部位反覆練習,都可以有效提高抗打擊能力,也就是會硬氣功了。
那麼,真的是鋒利鋼刀砍上去沒事?
當然不是了。
義和團戰士表演必須使用鈍刀,而且只能對胸腹部某些特定部分輕輕砍,千萬千萬不能重砍,更不能拖刀或者拉刀,連劃都不行。
萬一拖或者劃,必定皮肉開裂,甚至肚破腸流。
其實,大家隨便想一想,就知道這是很荒謬的。
無論再堅固的皮,比如牛皮、野豬皮甚至鱷魚皮,皮匠還不是要用刀隨手裁開。
這些皮比人皮可是要堅固太多了,尚且一刀就開,何談薄薄的人皮。
刀砍不進是傳統江湖賣藝的小把戲,算不了什麼。
真正打仗的時候,誰也不可能用鈍刀朝你特定部位輕砍,配合你表演。
這玩意在實戰根本沒用。
槍刺不入
這也是大名鼎鼎的鐵槍刺喉。
鐵槍刺喉和刀砍不進沒什麼區別,一種表演而已。
鐵槍刺喉的表演者,並不是用喉嚨頂著槍,而是用喉嚨下面的骨頭頂著。
槍也不能用鋒利的槍頭,必須用鈍的,不然立即出人命。
而鐵槍刺喉的槍桿,也必須是柔軟的木頭,絕對不能用平時打仗的硬槍桿,不然也會死人。
現在鐵槍刺喉早已毫無神秘,任何人稍加訓練就可以學會。
不但我軍會表演,一些農村大叔大嫂搞草臺班子都能作為保留節目。
不用說,鐵槍刺喉也沒有實戰意義,純粹娛樂表演而已。
不怕洋槍
這玩意就和上面兩種古老騙術不同了,是新出現的玩意。
不怕洋槍,是一種清末才出現的魔術表演。
代表人物是世界著名魔術師朱連魁、金林福和程連蘇等人。
其中以程連蘇最為有名,他是專門表演洋槍打不死的魔術家。
不怕洋槍這種魔術表演,主要有2種套路。
一是不裝子彈,只有火藥。那麼,洋槍就變為發令槍,沒有子彈,自然傷不了人。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槍要裝子彈。這種手法,主要欺騙見識比較少的農村義和團群眾。
二是裝泥子彈。這種泥子彈外形和鉛彈是有些像的,是很酥脆的泥巴做成。表演時,先將泥彈展示給圍觀群眾看一眼,然後立即裝入槍膛,扣動扳機。看這一兩眼,自然辨別不出子彈是真的還是假的。
火藥一被擊發,泥彈還沒出膛就被衝碎了,等於還是沒有安裝子彈。
這種表演比較逼真,幾乎可以欺騙所有人了。
只是,表演有一定危險。如果泥彈沒有被擊碎,近距離打在人身上,也會導致受傷。受傷本身沒什麼!關鍵中彈時候,人肯定會跌倒、喊疼,表演就穿幫了。
萬一要是搞錯子彈,使用了較為堅固的子彈,擊中要害也可能出人命。
比如上文說到的魔術師程連蘇,表演手抓子彈時,就被一發誤裝進去的硬質子彈當場打死。
當然,解決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就是少裝火藥。這樣即便子彈沒有出膛就碎,打到人身上也沒有什麼,頂多是有些淤青而已。
表演不怕洋槍的義和團戰士,其實心裡最清楚洋槍的厲害。
一旦真正遇到洋兵,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隨便往上衝。
請神上身
這玩意就厲害了。
請神上身的基本套路是念咒、跺腳,然後突然跌倒或者坐倒,隨後就宣稱有神上身了。
請神上身是民間跳大神的表演版,也沒什麼稀奇。
有意思的是,相比前面三個騙術,請神上身卻有些實際作用。
為啥?請神上身的本質是一種自我催眠,自我心理暗示。牛叉的義和團戰士請神上身以後,多少能夠達到一種精神亢奮的狀態,講通俗一些就是像瘋子一樣。
如果是兩個人徒手打架,那麼這個請神上身的傢伙就厲害一些。
大家想一想,幾個人能打過強壯的武瘋子的?道理是一樣的。
遺憾的是,請神上身也對付不了洋槍子。
洋人根本不會和你徒手肉搏,直接上來對你開槍。
你除非是真的神,不然中槍也是要上西天。
義和團的這些東西很膚淺,也很弱智,拆穿它們並不困難。最簡單的方法:你說刀槍不入,就站著隨便讓我用自己的刀和槍,砍幾刀、打幾槍。
你敢嗎?沒人敢。
騙子都知道是忽悠,絕對不敢用自己的命開玩笑。
區區一二萬八國聯軍殺過來,幾十萬義和團幾乎作鳥獸散。真正能打幾下的,還是拿著西洋武器的清軍。
送當年歌謠一曲:
天靈靈,地靈靈,奉請祖師來顯靈。
三請二郎來顯聖,四請馬超黃漢升,
五請濟顛我佛祖,六請江湖柳樹精,
七請飛標黃三太,八請前朝冷於冰,
九請華佗來治病,十請託塔李天王,
金吒木吒哪吒三太子,率領天上十萬神兵。
-
12 # 知行合---
二戰中義大利士兵,前線必須喝紅酒吃義大利麵,還要在泥濘的戰場上保持皮靴光亮照人。一槍沒開就投降了!沒開槍?因為沒子彈呀!子彈呢?在箱子裡呀!開啟箱子呀!沒撬棍怎麼開箱子!就因為沒有撬棍而失敗的戰爭
-
13 # 雲中史記
上萬義和團團民圍攻西什庫教堂的50名守軍(只有步槍,沒有重武器)60天,硬是沒拿下來,這讓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感覺不可思議,究竟是什麼神操作,讓這些手持刀槍弓箭的團民沒有成功呢?
就算上萬人一擁而上衝上去,弄死這些洋人也沒問題啊。
畢竟洋人只有步槍!只有步槍!!上萬人衝過去,這幾十個洋人,每個人要面對至少300個團民,還沒等放幾槍,就能被團民的拳頭給揍死了。
如果你知道他們的進攻方式,你會……,算了,我來說說他們怎麼進攻的吧。
當時的形勢:上萬團民黑壓壓地圍住了教堂,教堂裡躲著3000多名傳教士和教民,這些妖人,團民是要揪出來弄死的。不過他們首先要突破最多50名洋人士兵組成的防線。
估計當時的守軍看著望不到盡頭的人群,內心是崩潰的。
團民按規矩,在神壇前做法,一群大師傅和大師兄表演了一番刀槍不入的神技後,就帶著上萬團民發起了萬人衝鋒。
根據後來傳教士的描述:這些團民,穿著紅肚兜、帶著紅頭巾,腋下還有各種關帝神仙符之類東西,用黃布裹著腳,還用紅布做綁帶,手裡面的傢伙也是五花八門,刀劍長矛之類應有盡有,很多人一手拿刀,一手持香,呼啦啦地衝了上來。
幾十個洋人幾乎同時放槍,估計他們已經抱著絕望的心情在等死了,同時在憎恨天殺的上級軍官為什麼不給他們配備馬克沁。
幾十個領頭的大師兄幾乎也同時在槍聲過後倒地。
然後洋人又放了2.3槍,義和團民傷亡幾十人,這個時間其實很短暫。
但就這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後面的團民逐漸大驚失色:大師兄不是刀槍不入嗎?怎麼就這麼倒下了??他們的步伐開始減緩,甚至停滯。
其實他們如果再衝一把,這些洋人就死定了。
但團民們退回去了……退回去了……
既然做不到刀槍不入,我幹嘛去送死呢??
隨後首領們開始做耐心的思想工作:那些死了的團民昨天干了壞事,或者心不誠,法力對他們失效了,你們沒事的,繼續衝啊。
於是,又組織起圍攻,結果又有人倒下,團民們又退下。
然後首領們繼續做思想工作,勸誡大家繼續衝。
如此迴圈往復
洋人也懵逼了:他們這是鬧哪樣,是不是想慢慢消耗我們的彈藥?
但衝了幾天之後,團民們漸漸就不肯衝了,因為好騙的都死傷的差不多了。
首領們得想點別的法子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很快,義和團民開始流傳:有一個和尚,從五臺山下來,騎著一匹棗紅馬,手提青龍偃月刀,他就是關二爺派到人間來的……
果然,“關二爺”騎著棗紅馬,提著明晃晃的大刀來了!!
首領們大喜,迅速命令大家跟著和尚衝……
一陣槍響,和尚倒在了地上,馬嚇跑了,那個氣氛相當尷尬,兩面的人都大眼瞪小眼。
攻勢屢屢受挫,義和團覺得對面一定有高人做法,於是開始和教堂隔空鬥法,請來各種和尚、道士、法師,用各種法術,舉行各種眼花繚亂的儀式……
每次做法之後,團民們呼啦啦衝上去,自然很快就呼啦啦退下來。
然後再做法……
就這樣,團民們在教堂周圍跳了2個月的大神,傷亡數以千計,就是沒能打下這個教堂,直到北京城被貢獻,義和團運動失敗。
而他們一心扶持的清廷,那個慈禧,在西逃的路上,也發出了對義和團的剿殺令。
-
14 # 我是越關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重要職位都由一批世卿擔任,他們世世代代都是國家的政府要員。當時的宋國也是如此,不過經過多年的繁衍,這些世卿家族人員不斷地擴張,加上和國君血緣關係的疏遠,所以雙方的矛盾不斷的上升。
華向之亂公元前522年,華氏和向氏為了不被宋元公削弱權力,所以率先發難。宋國的執政華亥對外宣稱得了重病,於是宋元公和他的兒子們前來探望。而華亥卻扣留了宋元公和諸公子,最終宋元公被迫同意了保住華氏的利益後被放回。
宋元公回來後,越想越不對,憑什麼一個國君要受到臣子的威脅。於是命令軍隊攻打華氏和向氏,最終宋國爆發了內亂。
戰爭剛剛開始時,宋元公節節敗退,但雙方誰也沒有贏的希望。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宋元公的兄弟公子成從晉國搬來了救兵。
公子成扭轉戰局雙方在赭丘開始了大戰。春秋時期都是車戰,即每輛戰車上有三個人,稱為車右、車左、車中(御戎)。車右持矛刺殺對方,車左用弓箭射殺對方,車中(御戎)負責駕車。
公子成當時對陣華氏主將華豹,而且二人都是車左負責射擊。剛開戰後公子成感覺自己打不過華豹,準備逃跑。但華豹對公子成說:“有種你給我站住”,結果公子成真的就站住了。
此時華豹眼疾手快,拿起了弓箭就向公子成射去。公子成一閉眼:“爹呀,你在天之靈一定要保護我呀。”結果這一箭還真的擦肩而過。但這時華豹又拿起了弓箭準備射公子成,公子成就說:“華豹,你太卑鄙了,竟然不讓我還手射你一箭。”
華豹聽後覺得非常慚愧,於是放下了弓箭等待公子成射擊。公子成瞄了半天,終於一箭射死了華豹。華豹的車右張匄下車要與公子成決戰,公子成第一箭射中了張匄的大腿,於是等待張匄敲壞了自己的戰車,第二箭才射死了張匄(gai)。最後身為御戎的幹犫(chou)下車走近了公子成,請求公子成射死了自己。
這次戰役中公子成完成了驚天大反轉,之後華向實力大減,宋國國君也逐漸平定了內亂。
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弱智的操作,還是一個方式貴族應該有的戰爭準則呢?
-
15 # 蕭武
要說戰爭史上特別愚蠢的操作,這個話題怎麼樣都不能少了蔣委員長。
如果只是從委員長的講話和日記裡看,委員長作為一個久經戰爭考驗的老兵,當然也是知道這個原則的,但是每次到了執行的時候,卻又總是他自己會主動打破這個原則,非但不主動先於敵人集中兵力,而且會採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不斷把自己的部隊送上去填坑。
比如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國軍原定的國防作戰計劃裡,華東地區的戰場是預設在江陰南北一線的,因為上海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並不適合防禦作戰,所以,戰前的防禦工事都修築在江陰南北這個地帶,就是在為抗日戰爭做準備。但是真打起來的時候,委員長卻偏不按原定計劃辦。
日本從七七事變開始,對中國從逐步蠶食變成鯨吞,攻佔平津地區後,沿平漢線大舉南下。這時候,按照蔣緯國的說法,委員長就來了個神來之筆,想到了要在淞滬戰場開闢第二戰場,迫使日本拉長戰線,加大日軍的戰爭損耗。
所以,淞滬會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為了政治而打的戰役,戰役目標並不明確,非常模糊。也因此,雖然國軍精銳七十萬人輪番上陣,集中在淞滬戰場這個小小的空間,一個師一個師的投入到戰場,打殘了再換下去,換一個師上來接著捱打,而不是上來就集中兵力,直接用重錘殲滅上海地區的日軍。
委員長知道不知道這麼幹很蠢呢?當然也知道,但他的目的就不是在淞滬戰場全殲日軍,取得戰役的勝利,而是要把這場戰爭的時間儘可能的拖得長一些,規模儘可能搞得大一些,以此來爭取英美介入,形成所謂的國際干預。而戰場之所以選擇在上海,也是因為上海是各帝國主義利益集中的地方,容易形成國際影響。
但國軍在淞滬戰場轟轟烈烈的打了幾個月,英美絲毫不為所動,就是不肯幹預,也不阻止日本的侵略戰爭,委員長還抱著僥倖心理,讓國軍繼續堅持,一波又一波的送上去當炮灰。也幸虧是日軍終於耐不住性子了,從杭州灣登陸,切斷國軍後路,國軍全線潰敗,這個稀裡糊塗的戰役才算是結束了。
按照原計劃,本來國防部要求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國軍有組織的進入江陰國防工事體系,依託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結果從淞滬戰場撤出來的國軍已經潰散,建制完全被打亂,失去了指揮,根本顧不上江陰的國防工事,國民政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和物資修建的國防工事,就這麼成了垃圾,連一點點遲滯日軍進攻的作用都沒能發揮上。
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委員長又是用同樣的指揮風格,不斷把國軍送到了解放軍的虎口裡去。淮海戰役最為明顯。粟裕原定的小淮海計劃即使圍殲黃百韜兵團,第一個目標就是黃百韜兵團。所以,戰役一開始,國軍還沒準備好,解放軍就先開始行動了,迅速包圍了黃百韜兵團。
黃兵團被圍之後,委員長的選擇無非是兩個,要麼集中兵力,迅速擊破解放軍的包圍,接應黃兵團突圍,要麼就是放棄黃兵團,按照原定計劃將其它部隊撤退到淮河一線,先集中兵力,再進行戰略決戰。委員長炒過股,當然應該清楚,這時候要麼就是斷臂求生,要麼就是孤注一擲,但他卻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既想解救黃兵團,又不肯投入全部兵力。
但委員長卻不,非要突然改變原定計劃,命令各部隊回師解救黃百韜,戰場附近的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加上附近的第三綏靖區馮治安所部,都被投入到戰場上去,卻又分屬不同戰區指揮,無法統一行動。比如黃維兵團就是屬於武漢戰區的,奉命東進,也是來配合解黃百韜之圍。結果,黃百韜的圍沒解開,黃維又被圍住了。
解救黃百韜兵團已經吃了大虧,這時候黃維兵團又被圍,怎麼著也該長點記性了吧?委員長卻不,又嚴令已經士氣低落、風聲鶴唳的徐州的三十萬國軍無論如何都要去解救黃維兵團。結果,黃維兵團沒解救出來,杜聿明的三十萬人又被包圍了。
淮海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本來是解放軍只有六十萬人,而國軍在這個戰場上能夠投入的兵力共計八十萬人,是有優勢的。但是因為委員長每次到關鍵時刻,都不能斷臂求生,不敢割肉離場,最後導致三個集團分別投入戰場,之後又被分別包圍消滅,輸得不明不白。
-
16 # 鳶飛九天2018
比起弱智操作,誰能比得了我大清葉赫那拉氏·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雌軀一震,悍然向萬國(十一個列強)宣戰?!
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在矛盾激化的中國興起,他們喊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在山東、直隸等省開展的如火如荼。從來都外交弱智的慈禧太后,也許畏懼於列強支援光緒的傳言,或者她相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不畏列強洋槍洋炮的神話,只感覺有神功護體的慈禧太后,正式下詔,向列強11國宣戰。
甲午戰爭後,大清帝國的虎皮徹底被揭下,早已磨刀霍霍,意圖瓜分中國的列強,有了如此好的一個理由,英法德日俄美意奧等八國很快組成了八國聯軍,開始侵略中國。
而威風凌凌、不可一世,敢向全世界宣戰的慈禧太后,面對八國聯軍的兵鋒,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萎掉。1900年8月13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北京城失陷,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慈禧太后釋出了徹底剷除義和團的命令。
作為國家統治者,沒有對國家實力和政治的清晰認識,慈禧太后弱智如同兒戲一般的對11國宣戰,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而《辛丑條約》的簽訂,也使中國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東南各省督撫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拒絕慈禧詔書,進行“東南互保”。“東南互保”也為清廷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
17 # 七追風
我來說說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的事兒,在各方面實力碾壓英國的前提下,無敵艦隊慘敗……
1588年的時候,西班牙絕對是頭號海上強國,牛的一塌糊塗。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天天做家裡等著數錢,日子過得相當瀟灑。
但是,英國慢慢的崛起了。英國那時候水平還不行,所以就玩陰的,於是出現了私掠船。私掠船,就是國家認證的海盜船。西班牙商船和軍艦掠奪了財富,興高采烈的回家。英國海盜船半道上殺出來,搶了就跑。
西班牙能不急?有本事你也去搶殖民地啊,打劫算什麼本事?
所以,1588年的是,腓力二世真急眼了,於是組織了一支龐大艦隊,命名為“無敵艦隊”。
這支艦隊共有130多艘艦船,20000多士兵,浩浩蕩蕩的向著英國進發了。
艦隊指揮官是西多尼亞公爵,他的這支大艦隊準備充分,只不過還沒出港口,就遇到了大風天氣。於是,西多尼亞公爵命令艦隊休息,風停了再走。
這次休息佔用了20多天。
艦隊出發之後,磨磨蹭蹭的走了20多天,半道上弄丟了30多艘船。
因為一部分士兵生病了,公爵又決定在拉科魯尼亞再休息休息,這次又休息了一個月才出發。
唉,英國那邊早就盼星星盼月亮的準備好等著呢!終於,1588年7月底,西班牙無敵艦隊來了。
為什麼說西班牙無敵艦隊是碾壓英國海軍呢?因為西班牙的海軍艦船為了適合遠航,都非常高大,而且配備了威力巨大的重炮。之前打仗的時候,西班牙海軍的戰法非常彪悍,他們總是快速衝到敵艦身邊,用側舷重炮一輪齊射,然後士兵立刻衝上去,登船大屠殺。
有些時候,西班牙戰艦仗著船體高大堅固,甚至直接使用衝撞手段。
英國呢?英國只有大量的私掠船。私掠船就是海盜船,為了搶的快跑得快,船體沒這麼大,速度快而已。而且英國艦船使用的是速射炮,打起來很爽,就是威力沒有重炮大。
按理說到了英國了,打唄!一幫子將領就在那裡開會,大家建議直接去攻擊英國艦隊主力,把他們殲滅在港口。
想想看,一百多艘船湧到港口,幾輪重炮齊射,英國海軍肯定就被打殘了。
但是公爵不同意啊,他覺得,我們打英國是要登陸作戰的,我們艦隊的任務是掩護登陸部隊,幹嘛去找英國艦隊掐架?
大家說服不了他……
於是,英國艦隊就跟在無敵艦隊屁股後面騷擾,反正你速度慢,我打了就跑,你追不上。
然後就到了加萊港口,公爵在這裡補給物資。戰艦太多,所以大多數的沒有進港,都擠在外面。於是英華人來了一招“火攻”。
西班牙的戰艦亂作一團,各自為戰了。
最關鍵的是,公爵不僅沒有穩定軍心,組織有效反擊。還悲劇的發現,打著打著,其他的戰艦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加萊港口只剩下8艘主力戰艦了。而對面的英國艦隊,浩浩蕩蕩的。
就這樣從晚上打到早上,處於不利形勢的西班牙,仗著重炮和堅固的船體,竟然扛住了。跑丟的戰艦也慢慢的找了回來,而且英國艦隊的攻擊越來越弱,彈藥都要打完了。
這時候,如果追上去,英國艦隊就完蛋了。
但是很不幸,風向改變了。於是公爵又召集大家開會,咋辦?還打不打?最後的結果是,看天吧!
然後,就因為風向不太利於繼續打,公爵帶著無敵艦隊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大霧、風暴、疾病等等問題,讓本來130多艘船的無敵艦隊,回到家的只有65艘。
當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我們事後分析,是冷靜客觀資料充足的,但是戰場上,卻很難做到。
-
18 # 沂州典史
最弱智的,就是靖康恥,宋欽宗讓郭京率六千神兵出戰金兵,未戰先潰。金兵基本沒打,光用嚇和騙人,就打開了東京城門。這種情況,古今唯有一例。
-
19 # yhz529
不能指望人民自己發明一顆原子彈。馬桶,褲衩作為武器,也是沒有辦法,想出的辦法。況且,武器又沒有嚴格的定義,只要能夠傷害對方就可以了。
-
20 # 這些歷史要讀
1、晉州之戰:因為等一個女人而由勝轉敗;
北齊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禽獸王朝,裡頭的皇帝幾乎個個是極品。最典型的就是亡國之君高緯。
當時,北周發大軍討伐北齊,並一舉奪取北齊軍事重鎮晉州城。之後,高緯集結大軍反攻晉州。北齊將士好不容易挖地道推倒了十幾步寬的城牆,正準備趁機全力攻城。但這時高緯居然想:如此美好的時刻,如果不能與自己的愛妃馮小憐一起觀賞,那實在是太遺憾啦!
於是,高緯傳令三軍即刻暫停攻城。同時,派人召馮小憐一起前來觀賞。
要說女人出門,那都得大費周章的好好打扮下,更何況是皇帝的寵妃呢。所以,接到召令的馮小憐就要好好梳妝打扮,再去見皇上。但是,等到馮小憐到來時,人家晉州的北周守軍早就將倒塌的城修好了。可憐數萬北齊將士,就這樣眼巴巴看著即將收復的重鎮再次丟失。而晉州之戰的失敗,最終也為北齊政權敲響了喪鐘。
2、淝水之戰:一個愚蠢的軍令導致的雪崩式潰敗;這場戰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可一世的北方雄主苻堅,在完成中原的統一之後,決定揮師南下,以圖消滅東晉,一統天下。當時前秦軍總數加起來號稱百萬,比東晉軍多出了好幾倍,號稱投鞭斷流。
然而,苻堅在決戰時卻神推鬼撞般的聽從了豬隊友後退再戰的建議,下令前方部隊渡江後撤,再與晉軍作戰。正當前方部隊後撤過程中,原來的東晉降將朱序卻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前秦剛統一北方不久,軍隊成分本就複雜鬆散。結果朱序這麼一說,前秦軍立馬大亂。晉軍隨即掩殺而至,以七萬打敗前秦軍主力十五萬......
回覆列表
答:說起這類“弱智操作”,很值得說說的,就是晚清對外戰爭裡的兩場“神傑作”:既足以把人蠢到先笑再哭,又值得後人深深回味思考。
首先一個“弱智操作”,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裡,一場“知名度較低”的慘敗:廈門之戰。
1841年夏天,正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紅眼的時候,在廣東禍禍夠了的英國艦隊掉頭北上,直指大清東南要地廈門。而此時,一位先前“赫赫有名”的大貪官,也決定盡忠報國,浴血抗擊英軍——閩浙總督顏伯燾。
道光年間的大清朝,貪汙腐敗不是稀罕事,但多年以來,顏伯燾大人依然貪到“不同凡響”。以《道鹹宦海見聞錄》記載,此人後來卸任回家,給他扛家當的苦力就僱了六七百人,家屬雜役加起來加起來三千多人,每頓飯要吃四百多桌菜。哪怕是家裡的女傭人,一路也乘坐豪華大轎,走一路炫一路富。
但這麼一個撈錢不手軟的狠角色,卻也“嫻習吏治”,做事是個好手。面對這場突然爆發的鴉片戰爭,他更是熱血滿胸膛,極力主戰痛擊強敵,大罵主和派誤國賣國。聽說英國艦隊瞄準了廈門,他也是無比興奮:你英華人船堅炮利是吧,那就給你炫炫富——嚐嚐我“石壁”防線的厲害。
石壁,即用福建特產的花崗岩,在廈門沿海修築一條“海上長城”。以顏伯燾的盤算,英華人不就是炮狠嘛,我們這裡特產的花崗岩,專治你的狠炮。圍著廈門修一堆,看你能飛過來不成?當然,這事兒想的很精彩,錢包也很無奈,整個“石壁”修下來,一百萬兩白銀都打不住。可這“顏大貪官”辦事確有手腕,一番上下奔走,真的籌足了錢,搶在英華人打來之前,火速修築完工。
也正如顏伯燾算計的那樣,當1841年8月25日,當英國艦隊兵臨廈門時,他那斥百萬兩白銀巨資修建的豪華石壁,真把見多識廣的英國艦隊嚇一跳。一位英國軍官更望著這奢華建築,發出一聲無奈哀嘆:“就算對著它放炮,轟到世界末日,都別想傷到裡面的守軍。”
如此堅硬防線,豈不叫英華人頭破血流,於是顏伯燾也得意了,他親自坐鎮“石壁”,打算好好給英華人來個迎頭痛擊。誰知“痛擊”了沒半個小時,場面就是神反轉,英華人炮都沒開幾聲,就派了一群步兵從側面爬上“石壁”,然後衝著清軍一頓亮刺刀。清軍的“豪華防線”分分鐘稀里嘩啦。一場“血戰”下來,清軍八名軍官陣亡,三百多名士兵死亡,打死打傷英軍十七人。廈門,就這麼丟了。
那把英軍“嚇一跳”的石壁,竟以這毫髮無傷的方式,白白成了英軍的戰利品。上百萬兩白銀打造的豪華防線,就這麼分分鐘打了水漂。
至於開戰前豪氣滿滿的顏伯燾?一看戰事稀里嘩啦,也是掉頭就跑,不但毫無“為國成仁”的勇氣,事後更是悲從心頭起,當眾大哭起來。
當然,這事兒也不能怪顏伯燾蠢,那個閉關鎖國的時代,如顏伯燾這樣的大清官員,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幾乎為零,哪怕鴉片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廣東沿海被打的稀巴爛,但顏伯燾得到的資訊,依然只是英國“船堅炮利”。至於英軍的陸戰能力?更停留在“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的認知上,直到被人家用刺刀上了一課。
只是,這麼一個劣跡滿滿,還既不知己更不知彼的官員,不但能在這場戰爭裡出任封疆大吏,還在《清史稿》裡留下“嫻習吏治”的好名聲。如此情景也足以證明,大清輸掉這場戰爭,輸的是“代差”。
而比起這位“糟蹋百萬白銀”的顏伯燾大人來,半個多世紀後的中日甲午戰爭戰場上,大清朝從前線到朝堂,竟又上演了更蠢一幕。
如果說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時,清軍的裝備比起英軍來有“代差”。那麼放在甲午戰場上,當時經過“洋務運動”的清軍,特別是晚清陸軍,那真是豪氣十足: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晚清的軍工業突飛猛進,已能獨立生產“機關槍”“快利槍”“管退炮”“後膛炮”等世界先進武器。特別是火炮與步槍兩大“核心軍工技術”,清王朝都領先日本九年左右。照當時晚清各位“能臣”的想法,就算擺開槍炮對轟,也百分百“轟平”小日本。
而在甲午戰爭中日“正式宣戰”前夜,即1894年7月29日,清軍與日軍也在成歡驛乒乓開打,一整天的苦戰下來,清軍丟光了成歡驛的堡壘,打死打傷日軍八十七人,自家傷亡二百來人。算是場小敗。考慮到當時日軍兵力的絕對優勢,仗打成這樣已經算比較給力,哪怕照實說,也毫不丟人。
但這“敗報”送回國內,卻是走了樣。由於清軍上下吹牛成習慣,這次打完也習慣性吹牛,吃了小虧的敗仗,就這麼一級級海吹,送到“洋務運動精英”李鴻章案頭,竟就變成了日軍“死一千餘”的大捷。李鴻章也不敢輕信,認真核實了幾遍,竟越“核實”戰果越輝煌,幾天後就變成了“葉軍(清軍葉志超部)屢勝,倭死兩千多人”的輝煌大勝。甚至正節節敗退的清軍,在奏報裡也“現離漢城八十餘里”,好一幅追殺倭寇的英武樣子。
如此“捷報”,果然叫大清高層集體興奮,就連一直與李鴻章不和的另一位“晚清精英”翁同龢,當時都欣喜若狂,在日記裡連呼“可喜也”。信心爆棚的大清朝,也接著下了“宣戰詔”,正式和日本宣戰。可他們哪知道,傳說中正吊打倭兵的大清軍隊,正在前線被倭兵痛打呢!
這般大事,都能層層糊弄到這地步,這樣的晚清王朝,就算手握世界最先進裝備,又如何打得了仗。最後大敗虧輸,被人打出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實在是意料之中——戰術上的蠢,還有救,蠢成晚清這樣的操作,真沒得救。
參考資料: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清史稿》、戚其章《甲午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