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妙摘
-
2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史官這事,咱夏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了,他這職務別的不幹,就蹲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記錄和編撰歷史。
你比方說,今個皇帝說了啥話,找根骨頭或者竹簡刻上,明個皇帝又辦了啥事了,辦砸也好,辦好了也罷,他這都得記上。
史官這事,其實在《呂氏春秋.先識篇》裡就有記載,它說在夏桀那會,有就是夏朝,有個太史令(就是史官)天天的記錄夏桀的荒唐事,受不了,這就來個勸誡,咱就說了夏桀能聽他的嗎?當然不能了,所以這太史令就跑了,跑到了商哪裡去了。
所以從這段記錄中,咱就能知道史官在咱大華夏的地頭上有著悠久的歷史。
史官咋說呢?開頭的時候,史官就兩工作,一個記錄,另一個是整理編撰。開頭,這倆工作就是一個人的事,後來這倆工作就分開了,變成了專門寫起居注和專門寫史的。
起居注呢?聽這名,大傢伙也知道是幹啥的,天天沒事就跟著皇帝,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的。
說道這裡估計大傢伙會有一個疑問:“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話說皇帝他也是人,也有個說漏嘴的情況,這要是一個沒說好,他也記錄?”
這有啥,你別說沒說好,他會記錄,您就是辦了啥糟心事,他也會一筆一劃認認真真的給你記下來,不帶剋扣的。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話說春秋的時候,齊國有這麼個國君他叫齊莊公。
他手底下有一個大臣叫做崔杼,話說這崔杼這人有一個特別漂亮的老婆。
這齊莊公就看對眼了,沒事老是去崔杼家裡邊撩他的老婆,還住一起,你說這事誰能忍。但齊莊公好歹是崔杼的上司,這崔杼只能憋著。
但這齊莊公有點子蹬鼻子上臉了,還把人家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了。
要咱說你齊莊公家裡邊這麼缺帽子,用別人的帽子賞另一個人。
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那麼崔杼這就起了心思要弄死齊莊公。
後來逮住機會,這齊莊公沒事又跑到人家崔杼家裡邊,人家夫妻二人把這內門都關上了,這齊莊公連個侍衛都不帶,自己個抱著一根柱子唱歌,你說撩加老婆都撩到了這份上了,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這事弄的。
最後崔杼瞅著四下沒人這就把齊莊公給宰了。
這一下齊國可沒了君主,崔杼又立了一個上去,這傢伙他就成了齊國把持權利的弄臣。
這事是明明白白髮生的,所以當時的史官就把這事老老實實,原模原樣的給記錄下來。
崔杼一聽,你這不是給俺臉上抹黑嗎?他就不幹了,把這史官找來,就讓他寫齊莊公是拉肚子拉死的。
史官不幹,他的職責就是如實的記錄歷史,你這說改就改,那哪成啊!
“就算俺給你改了,其他人記錄還是這樣,你這不行!”
崔杼好說歹說不行,最後崔杼氣急了,把這史官給殺了。
好吧,崔杼又讓這位的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來把這事改一改。
你還別說這二位和他的哥哥一樣,都一個倔脾氣,說死了一個字都不改,都讓崔杼給殺了。
最後這史官家裡邊最後一個弟弟太史季也去了,他去的時候,也準備死在哪了。
這弟弟他還有一個好朋友南史氏,就在他去的時候說:“沒事,你去吧!你之後,俺替你,沒說的,這事就得這麼寫!”
好吧,這些寫史的腦瓜一個比一個硬,都開始排隊了。
崔杼瞅著太史季,殺得也手軟了,瞅著還打算繼續幹下去的太史季:“得!你愛咋寫,咋寫!”
就這麼地,這事就被如實的記錄下來。
所以從這事當中,咱可以看出來之前的史官,把這事真當回事,他們的信仰就是如實記錄。
就如同當初的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那也是如實的記錄了漢武帝的所作所為。
漢武帝這壓根就是個脾氣不好的主,但瞅著司馬遷樂了,記錄是你的事,在當下俺該幹啥還幹啥。
這就是當時的風氣,皇帝壓根就不會干預史官記錄歷史這事。
這和滿清那文字獄寫歷史不一樣。
題主的問題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麼皇帝乾點啥秘密的事,肯定不會讓你一個寫起居注的傢伙蹲在一邊旁聽,那他是咋知道這些個絕密的呢?”
咋說呢?這些絕密的事,總有大臣參與,那麼這些個大臣也都有寫點東西,流下去的想法。
當這些絕密的事也不絕密了,他們就會寫出來,那麼這些個史官就會收錄其中。
而且這些個所謂絕密的事,那都是大事,過後咋也有跡象表面你幹了這事了,所以史官後補這事也行。
再有一種就是後朝給前朝修史,根據前朝遺留下來的史料,印證當時發生的事,前後聯絡,您總能找到線索。
咱就說韓信當初就是一個平民的身份,年輕的時候好懸沒把自己個餓死,到了母親死的時候,就認為母親這墳地周圍至少要住一萬戶,所以給母親修的墳頭選了一個地勢較高的地。
當年司馬遷寫韓信的時候,為了落實這事,還真去了當地瞭解實際情況。
-
3 # 二辻四畫生
史官最初只是服務於君主左右,觀察天象進行占卜,並參與國家大事並記錄和儲存國家眾多典籍的,但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開始設立專門的史官記錄統治者的言行,比如西漢時宮中設有女史。專門“錄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兩晉南朝有著作郎掌起居注,金清兩朝還分別設有起注院和起居注衙門。
有句話叫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不全對,但也不全錯。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不管是朝堂上發生的事情還是宮中的,史官都是有義務記錄下來的,這是他的本職工作。而且絕密並不代表密不透風,密不透風的絕密只是百姓多愚,沒有門路聽到而已,但史官不一樣,廟堂之上江湖之遠,本就沒有什麼絕密。就算有,那之後也會有風聲痕跡,這時候添上兩筆也可。再者後朝給前朝編史,按照之前的史料,再加上發生的事來印證,總能找到線索。
問題是在於很少有史官敢於違背統治者隱惡揚善的要求的,好的大書特書,不好的能不寫就不寫。不然輕者免官下獄,重則殺頭滅族。所以反而是很多事情,史官心裡知道,但是不敢寫出來。比如魏收修撰《魏書》時,弄虛作假到了何等地步?被世人稱為“穢史”,他在裡面報德報怨,北魏因此廢史官十年。
當然也有誓死直書的,比如東晉中期大司馬桓溫權傾朝野,他率兵北伐前燕時大敗,手下做參軍的孫盛正寫晉代史書《晉陽秋》,就如實記錄了這次慘敗經過。可是桓溫卻不滿意了,他聽說這件事後,暴跳如雷。當時孫盛已經告老還鄉了,他便威脅孫盛的兒子孫潛,如果這部史書流傳到民間,他孫家滿門都要遭殃。
孫潛聽後當然很害怕,就要父親孫盛刪改,可是孫盛不但不改,還痛罵了他一頓。孫潛沒辦法只好自己偷偷改了,才躲過了一劫。而孫盛早有防備,他抄寫了兩本送往了前燕,後來東晉孝武帝輾轉得到了原本,才讓歷史的真相昭告天下。
再比如晉國重臣趙盾得知晉靈公要殺他,於是連夜逃走,趙盾的族人趙穿不滿,把晉靈公殺了。之後趙盾回來,立了晉成公。當時的史官董狐記錄這段歷史時,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分辨說這不是我乾的,別誣賴我。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無獨有偶,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國君,齊國的太史寫下了“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把他和繼任他的兩個兄弟全殺了,結果太史的第三個弟弟還寫“崔杼弒其君”。崔杼也很無奈啊,於是只好作罷。
-
4 # 揚生解史
要問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史官。我們平常所說的“歷史”,就是“歷代的記事官”的意思。《說文解字》: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史官的設立及職責史官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起居注史官,他們專門隨侍在皇帝左右,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施政得失。
第二種是史館史官,他們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依據就是前朝的起居注史官所做的記錄,如《明史》就是清朝的史館史官編寫的,而《清史稿》是在民國,袁世凱所設立的史官編寫的。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早在夏朝就有史官了,在《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
夏桀荒淫無道, 太史令 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太史令”即為當時的史官,此後歷代王朝均設有史官,雖然職位名稱不盡相同,但工作內容大同小異。
起居注史官是如何工作的萬曆九年(1581年),萬曆帝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私幸宮女王氏,後來王氏有孕,萬曆帝忌諱這件事情而不敢承認,但在內起居注中記載了此事情,他最後被迫承認這件事情。
由上可見,起居注史官是緊跟著皇帝的,連皇帝臨幸宮女,這種私事都是要記錄在冊的。
正常情況下,起居注是史官們對帝王言行的嚴格把控與記載,皇帝是不能檢視此記錄的,也無權干預史官們的中立態度。 但這種慣例卻被李世民打破了,從唐代以來,帝王查閱起居注並非罕見之事,使得史書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結語正是由於史官的存在,才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歷史。但是,帝王和史官,一個要“名揚青史”、一個要“直書其事”,始終是對立的。史歷上雖然有"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的史官,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拗的過皇帝的,所以,史書中難免有粉飾太平的地方。
-
5 # 大史官
史官,是中國古代負責記錄朝廷大政、帝王言行的一種官職。雖然歷朝歷代對史官的稱呼和分類不盡相同,但大體上主要分為記錄類和編纂類這兩類。後來逐漸演化為一類專門負責記錄帝王起居注的史官,稱之為內史;另一類則是專門負責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稱之為外史。春秋時期,還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各種史官。
那麼,史官們又是如何知道那些絕密事件的呢?因為負責記錄皇帝言行和政務得失的史官時常要隨侍皇帝左右的,這就給了史官能夠接觸最真實的而且是第一手的資料,當然也就會涉及到秘密事件。大家都知道,再怎麼秘密的事也有一個“保密期”,所以,一旦過了“保密期”,史官們自然就會將其記錄在史。而且歷史也是在不斷的改朝換代中發展,新的朝代就會保留前朝史官所記錄的資料,並根據收集起來的資料進行校對、編纂,最終彙總成前朝的史書。
雖然史官有"君舉必書"的記載特權,而且帝王還無權閱讀史官的記錄內容,但是歷代帝王卻對史官們的記錄斤斤計較。因為歷代才帝王都或多或少的會幹一些壞事,而且誰都不想把對自己不利的事載入史冊,被後世人傳閱。所以才有了帝王想要文過飾非,而史官想要直書其事的尷尬,但是往往最終還是筆桿子扭不過權力。
所以,史學家們才有了“漢後無史”的觀點。特別是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期,不僅打破了皇帝無權干預史官記錄的歷史,而且有的帝王逐漸朝著美化事實,甚至是顛倒黑白,扭曲事實的方向發展起來。當然,歷史上還是有不少的史官因為剛正不阿的以記錄事實而被殺的:比較有名的要屬“崔柕弒其君”的故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坊間會有流傳下來的野史的原因吧!
-
6 # 七彩飛揚
《左轉》裡面,也曾經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就是說齊莊公非常喜歡齊國重臣崔杼的老婆——美人棠姜,卻都是很難獲得美人的環抱。於是,他就偷偷與這美人約會,可是還是被他的老公崔杼察覺了。崔杼不願意戴這個綠帽子。於是,崔杼就在他們兩人偷情幽會的時候,吩咐手下人把齊莊公給刺殺死。由於崔杼一直都是齊國的權臣,只吩咐前來記載的史官,在寫這一件事情時候,就寫齊莊公患有瘧疾病死了。可是,史官就是不聽,在竹簡上寫著:
“夏五月己亥,崔杼弒其君光。”崔杼非常惱火,一怒之下就把這個史官殺了。當這個史官死了之後,依照慣例應該讓他的弟弟來寫。當崔杼又對新史官說:“你的任務,就是寫齊莊公患瘧疾病死了。”可是,這個新史官依然不服從,在竹簡上寫著“崔杼弒其君光”。崔杼大怒,又把這個新史官殺害。最後就是再小的弟弟,又寫下同樣的話,也面臨同樣命運,也被殺害。最後,就是輩分最小的弟弟。當權臣崔杼直視著這新史官說:“難道你不想活嗎!?”年輕的史官依然在竹簡上寫著之前哥哥寫的同樣的話。崔杼見到史官的兄弟們都是這麼執著堅持事實的真相,非常憤怒把竹簡丟在地上。良久,就嘆了一口氣,吩咐還是把這個史官放了。
實質上,史學家一直認為“漢後無史”。這意思就是說在漢朝以後,史官的職責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李唐王朝的建立,改變了“皇帝不閱史”和“漢後無史”的例子,封建帝王一直把史官對歷史事件的記錄,當成一種為自己歌功頌德工具,就沒有正史的廣泛性、客觀性與真實性。
在漢朝時候,史官的工作職責分明很清晰。內史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記錄皇帝的朝堂、起居、批閱等一切日常起居與舉止。民間也流傳一句話,帝王在旁邊與繽妃做愛,史官就在一邊記錄。外史的職責,就是記錄一切地方事務。
之後,史官職責就分為專門寫起居注和專門寫史的。寫起居注的,就是專門記錄皇帝的言談舉止。寫專門史的,就是整理編撰史學資料。起居注的,就是沒事緊跟著皇帝。這時,大家都有疑問,一些密談的事情,皇帝真的讓史官去記載嗎?有時為皇帝記錄事情,會不會為了拍皇帝馬屁就顛倒事實,掩埋事實的真相。
實質上,遇到密談的事情,是不能讓史官記錄與密談的。於是,記錄歷史密談的責任就要交給與皇帝進行密談的大臣了,大臣承擔記錄的責任。
至於一些史官為了迎合皇帝篡改歷史事實的行為,那就需要我們後來研究歷史的人多加考證了。如歷史研究者,都是對蒐集資料做多方面考察,綜合整理再加一些推斷與論證來表述歷史事實。如密談一類的歷史事件,史官在一開始是不知道的,可能也要經過一段時間,或者事情與事件發展才能推斷或者揣摩出來。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讀史可以知經驗,明得失。歷朝歷代無論是皇族培養後代還是科舉培養學子,所謂經史子集,歷史是排在第二位的。正因為歷史的重要性,編史修史就成為了各朝各代君王最關心的事情之一。
當然了,皇帝們日理萬機,一般自己是沒有時間去修書編史的,擔任這項任務的多是各朝各代的史官。有些民間力量出於各種原因也會寫史,這就是野史。
歷史上的史官可分為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那麼史官們為何會知道歷史上的絕密內容,道理很簡單。歷史上的絕密那是相對的,一般新王朝建立後,舊王朝的秘密就不算秘密了。各朝各代都有太史局,帝王生平有實錄,大臣、官員的言行也有記錄。新朝的史官就可以依據此來書寫歷史,一般不會錯的。
-
8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在閱讀歷史資料的是很多同學都會發現史書上記載了很多非常隱秘的事情,這些事情不是親身在場的話,恐怕很難杜撰出來。譬如像晉惠帝坐著羊車去嬪妃那裡過夜,嘉靖皇帝險些被自己的宮女勒死,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宮廷之中的絕密事件,知道的人通常很少。
而且古時候又不像今天一樣資訊發達,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爆猛料。那麼這些史學家們是如何知道這些事情的呢?答案就是參考起居注。中國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文明,而且自古以來都有撰史的傳統,這也是我們能夠憑藉大量的史書去贅述歷史的重要工具,而且最重要的是歷朝歷代都有編寫歷史的傳統,而在編寫這些歷史的時候,《起居注》就成為了重要的參考工具。
起居注
起居注顧名思義就是史官專門記載關於帝王言行舉止的一種史書種類,這種形式的記史大致源自於漢朝時代,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武帝時期的《禁中起居注》,以後歷朝歷代,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起居注。
但是由於起居注是非常隱秘的史書,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少,基本上是拿來作為撰寫國史的時候用來參考的文獻。編寫起居注的官員有專門的人選,因此誕生了如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這樣的官職,到了清朝時還有起居注館。
也就是說這是得到皇帝允許的一種行為,正因為這些史官的存在,所以讓我們得以瞭解那些發生在古代帝王身上的隱秘事件。那麼有的同學可能會疑惑,如果皇帝要求篡改起居注,在史書中美化自己怎麼辦?
這樣顧慮並非空穴來風,但是按照慣例,皇帝是沒有權力檢視的,當然了,如果皇帝一不做二不休非要看,那麼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把這件事鬧大。可能就會遭到一群史官義正言辭的拒絕和批評,而記載史書的那群史官一般來說都是性格剛正,不會阿諛奉承的人才會去擔任這個崗位。
所以擔任史官的人必須要做到“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就客觀的記載所發生的事情,不帶有個人主觀喜好的進行美化或者醜化,而且必須正直、剛正不阿,就算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你也不能曲意逢迎。
所以一般來說能夠做史官的基本上都是像海瑞那類人,必須要有一顆不怕死的心。
如果是油頭滑腦,估計也不會讓去修史。有些同學可能會想起司馬遷這個人,但是司馬遷是因為替李陵辯解才惹禍上身,並不是因為他撰寫史書。一般來說,古代君王對於修史這件事大致上是非常贊同的,稍微正常一點的皇帝不會去幹預,蠢笨一點如晉惠帝一樣的皇帝又不會去關注。
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上位的,所以他也擔心那些史官們把這件事如實記錄下來的話會損害自己的聲譽。當時負責編撰起居注的官員是褚遂良,有一次唐太宗找到他,問:“愛卿負責起居注,記的是都是什麼事,人君可以檢視嗎?”
褚遂良回答說:“起居注記的是人君的一言一行,而且記下善惡,作為約束警戒,這樣人主差不多就不會胡作非為了,臣還沒聽說過有哪位帝王親自檢視史官的記錄。”
李世民聽了有點不樂意,繼續不甘心的問:“朕有不善,愛卿也必須記下來嗎?”
褚遂良也不怕得罪唐太宗,回答說:“堅守君臣之道還不如堅守職責,臣的職責就是記錄,所以人君的舉動必須記下來。”
貞觀中,太宗謂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記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庶乎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肇,君舉必記。”劉洎進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大唐新語·卷三》可見,只要史官稍微有點節操,其實皇帝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其實皇帝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可以隨便殺人,如果皇帝做了不妥的決策,大臣們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的,譬如萬曆皇帝想改立皇太子,結果滿朝文武都聯合起來反對,雙方僵持了十幾年,最後氣的萬曆直接不上朝。
宋神宗時期想要殺死一個官員,但是被章惇他們阻止,連流放都不能,氣的宋神宗說: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一件爽快的事都不讓我做),可見皇帝也不是那麼自由了,當然如果宋神宗不管不顧的要殺這個官員也不是沒有可能,但那樣一來就變成昏君了。
所以稍微正常一點的皇帝還是遵守遊戲規則的,只有那些不遵守遊戲規則的皇帝才會胡亂殺人,但這樣的結果對他自己的統治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除了起居注以外,還有專門編撰前朝歷史的國史館,這個部門是專門負責編撰前朝歷史的,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就是當朝編撰前朝歷史,此外就是記載本朝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實際上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
譬如在宋代分別有國史院、實錄院、起居院和日曆所,元朝時以翰林和國史院為主體,到了明朝時主要是翰林院負責記史,到了清朝時又以翰林院掌國史、圖籍管理與侍讀等職,以國史館、實錄館負責纂修史事,起居注衙門負責編寫起居之事。
正因為這種修史的傳統,所以我們如今才能閱讀那些大量的史書,瞭解過去的歷史。不過,據說自從唐太宗為了美化“玄武門之變”強行美化史書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逐漸開始翻閱起居注,因此導致後面的歷史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扭曲。
-
9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首先,古代皇帝不大會過於關注史官們將之“記入史冊”的行為,因為史官是不拿工資的志願者,是純粹做義工,這就好比你出門到菜市場買菜,有個自媒體從業者跟著你想記錄你的日常生活,他該怎麼拍就怎麼拍,你不大會管他。
例如夏朝的桀。他玩兒烽火戲諸侯的時候史官全程在場並做記錄,他根本不予理會。他只顧玩兒他的,才沒閒工夫搭理史官的操作呢。
春秋時期有個叫崔杼的權臣,他因為老婆和國君有染就把國君殺了,另立新君後他感到“似有不妥”,就讓在場的史官太史孟不要記述他弒君的惡行,改為國君“曱疾而亡”(拉肚子拉死了),史官太史孟嚴詞拒絕。
崔杼大怒,殺了史官。
史官的弟弟太史仲將哥哥的屍體收斂後,接過刀筆繼續秉筆直書並拒絕了崔杼的威逼利誘,太史仲也被崔杼殺了。
老三太史叔趕來,繼續承襲兩個哥哥的刀筆和職場、人生態度,繼續秉筆直書,也陣亡了。
四弟太史季也趕來了,崔杼喝問道:“爾繼而乎?”(你還要繼續他們那樣做嗎?)
太史季的回答簡明扼要:然。(正是如此)
崔杼徹底服了,他不再計較最後一個史官太史季如何記載他弒君的惡行,反而吩咐手下積極配合太史季的工作。
以上是春秋戰國及更早時期史官們的工作狀態和經歷。
應該說國君和當政者並不避諱史官,幾乎所有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跟隨左右的史官看到並記錄下來。
自秦以後,如趙高和李斯的沙丘之盟屬於特例,然而史官有條件透過內侍獲知其中原委,後世司馬遷記載史記中的內容,大多來自秦朝舊臣後人及家屬的 口述。
漢朝時期對史官的態度也相對包容,歷史記載,漢武帝對司馬遷的《史記》就沒有太較真,反而交代讓刑獄負責人為其提供便利。
直至唐朝之前,史官們的工作都沒有受到過太多的人為干擾。
唐太宗是一個節點,從他開始,史官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成了拿工資的政府公職人員,此後的的史書也成為官修史書。
唐太宗直接過問史官對玄武門事變的記錄詳情並提出“修改意見”。
可以看出,從這時候起,史書的真實性就受到了影響併產生波動,但大體而言,這時候的史書還能基本保持原貌,例如唐太宗弒兄奪位的事蹟在正史中並不隱瞞,僅只是用春秋筆法為尊者諱而已。
但到了滿清時期,史官們就成了充氣娃娃。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這些殘忍暴虐的醜惡歷史居然被一筆帶過,後世如閻崇年之流更是將之視作“文明的統一”,真是恬不知恥,無恥之尤!
尤其是乾隆時期,拖延長達九十多年的《明史》最終定稿,然而在定稿前,明朝史官留下的起居錄和實錄都被篡改的無以復加,甚至連袁崇煥和崇禎之家你的信札都被乾隆帝以參閱的名義拿走後一燒了之。
如此黑操作,歷史的真實性可想而知。
現在仍有閻崇年之流動輒“我與努爾哈赤神交五十年”“康熙爺在世的時候”如何如何,真是渣渣灰!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10 # 只愛潘多拉
正兒八經的官方編寫的歷史,其實是沒有什麼密謀的內容的,大家去看二十四史,只有史記、漢書、三國志這三部好看,其它的二十一部,基本上就是隻有史實,沒情節,乾巴巴的不好看。為什麼?
因為史記、漢書、三國志不是官方主持編寫的,是司馬遷、班固、陳壽自己在工作之餘的業餘愛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一些情節,比如模擬一下歷史上的人物的對話,描寫一下他們的心理活動等等,這些內容,其實完全是作者腦補出來的。特別是一些密謀的事情,說實話,既然是密謀,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不可能被史家知道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密謀,都不是真正的密謀,真正的密謀,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了。
其實,寫進歷史的所謂陰謀,要麼是野史編的,要麼在歷史上本來就是“陽謀”。那麼什麼叫陽謀呢?主要有幾下兩種:
一是手下給老大出主意,看似是密謀,其實手下人有時會把這些想法寫成奏摺或者回家記個日記之類的,他們的想法就會被留下來了成史料了,另外古代的皇帝身邊是有“起居注”的史官的,見過什麼人,說過什麼話,都是有記錄的,有些秘密一般人不知道,但是在史官的檔案裡是有的,史官以後寫歷史就可以把這些密謀寫進去,所以這些密謀對於當時的人而言是密謀,對於“歷史”,那不是什麼秘密。
舉個例子吧,歷史上有兩個宰相,一個叫甲,一個叫乙(什麼時代具體叫什麼名字我都記不清了,但不影響這個例子的價值)甲老是認為乙沒什麼水平,平時從來不給皇帝出謀劃策,國家都是自己撐著的,後來乙死了,甲負責整理乙的檔案才發現,乙給皇帝寫了很多奏疏,出了很多主意,甲於是覺得很慚愧。所以,密謀雖然當時的人不知道,但是是會被“歷史檔案”記下來的。
二是密謀和密謀行動成功以後,會成為一個社會事件,成為熱點,大家都關心,於是關於這個事情的小道訊息就會冒出來,一般還講得繪聲繪色,但是不是真相就很難說了。不過有些小道訊息可能本來就是密謀者自己放出來的,比如魏明帝死前,劉放、孫資密謀扶植司馬懿,甚至偽造遺詔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這個密謀的詳情的訊息來源是孫資的後人寫的孫資的“別傳”,“別傳”是跟“列傳”相對的,實際上就是後代幫祖上寫的yy小說,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雖然引用了孫資的別傳,但是也感嘆說孫家人自己寫的東西,肯定是不靠譜的。
-
1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史書是怎麼寫成的,有些秘密的事,史官是怎麼知道的,古時候有專門史官記載所發生的事,比如君臣之間的對話,史官用句通俗的話就是記錄官,對自己有利的對話和所發生事件可以記載,對自己不利的對話和事件,可以命令史官不記載,而且還可以違造對話,還可以對事件的經過進行歪曲篡改,當然史官可以冒著殺頭滅門危險另外再寫一份記錄,皇帝好多秘密的事是不充許史官在場的,秘密對話和分配任務,也都是當時的史官秘密寫出來的,就象分析案情一樣,可以推斷出來,可以分析出來,君臣召開御前會議進行討論商談,再秘密的會議都會有會議記錄,就象現在秘書一樣,當然史官可以充許你在場或者不在場,就是為了保密需要,史官也是根據會議記錄寫入史記,和現在一樣兩國元苜會談,再保密也有會談記錄,會談記錄能否保密,是另外一回事,關於史官,各朝代都很重視,宋有國史院,實錄院,起居院,日曆所。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國史,圖籍管理與侍讀等職,以國史館,實錄館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門掌管起居之事,而史官一般都是他官兼任。當然當個史官可不容易,史官記載君臣之間對話,載言記事,歷代帝王都要親自過目,都是字斟句酌,怎麼寫才好,而且斤斤計較,對自己不利的話不利的事,是不能寫進史記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寫特寫,沒有功績,沒有幹什麼好事,也要編造一些載入史冊,顛倒黑白,硬是把壞事寫成好事,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須寫入史冊,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絕對不能寫入史記,歷代帝王或多或少也都會幹一些見不人的壞事,那些亂臣賊子,淫主亂君,他們乾的壞事更多,壞事幹多了,當然不能寫入史冊,流傳給後代,該有多丟人,那是絕對不充許的,皇帝要求史官,君舉必書,就是皇帝一舉一動,說話辦事都要載入史冊,只不過是用來騙人的鬼話,當然任何事情沒有絕對的,也有古代皇帝把史書作為宮廷秘籍,當然不充許外傳,掌管起居住,為了保持客觀公正,一般皇帝也不讓觀看,就是督促皇帝也不能為非作歹,當然史官也有如實記載慘遭滅族,那些想獲得好後世好名聲的帝王權臣多少有所顧忌,唐太宗李世民非要看起居住,史官記事獨立性遭到破壞,實錄變成可以篡改的記錄,實錄不實,不免為後世所詬病,特別是正史,根本沒有客觀性可言,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寫成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兩面性,我們永遠不知道歷史事件的真相。
-
12 # 老貓談史
大部分的密謀都是事情發生後才被當代人們所瞭解的
你想啊,歷史上的密謀事件都是極為機密的,只能被極少數人所知道,如果這事被史官知道了那還能稱之為是秘密事件嗎?顯然不是,所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也遺留下了大量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中國古代王朝,史官有著非常高的地位,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就連皇帝都不能對一件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改正。因此古代史官也成為了一個獨立於王權的官職。
古代史官是如何記載歷史的呢?在古代每當一件歷史事件發生之後,史官會對其進行一個全面的描述,史官秉承與對歷史負責的觀念會對它的影響和發生過程進行極大程度上的還原。其實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在歷史上能夠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干預史官,難道歷朝皇帝和大臣都如此敬重史官嗎?也不是,其實史官的地位和名聲完全是由他們自己自己爭取來的。
齊國權臣叛亂殺掉齊莊公,他不想讓史官記載這件事情,但是史官沒有理會他,他被氣得夠嗆於是連殺數人洩憤,但是古代史官都是世襲制的,他們的子嗣接手之後為了捍衛史官的尊嚴依舊跟之前一樣寫這位權臣“叛亂殺君”。權臣無奈,只好作罷。
史官雖然對歷史極為負責,但還是避免不了事情被更改有一句話叫做“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可能有人問,前面不是說史官地位極高,就連皇帝也無權干涉嗎?情況確實如此,但這只是唐代之前的現象。
唐王李世民上臺之後,極大的摧殘了史官獨立於王權的現象,他親自下令唐代史官所記載的歷史事件必須要跟隨時代主流並依附於君王,因為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上臺的,他對自己殺掉當朝太子“李建成”這一件事耿耿於懷。因此之後也出現了剛才我們所說的事件。
雖然李世民是一位偉大的君王,但是他也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史官對歷史絕對負責的態度,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也說不清了。
-
13 # 歷史戲語
個人推向:密謀的話是一件很見不得光的事,知道的人越少,是密謀者必須放在重要位置,史官是記錄真實的事件,難道密謀者要把史官請來,告訴他他們現在在密謀什麼嗎?這絕對不可能,除非史官參與其中,那史官就算參與其中,怎麼治記錄別人,而不記錄自己呢。在一個就是密謀成功,然後把事件說出來,如果是名正言順、為國為民的還豪說,要是拿不到檯面上來說,那絕對是不能說的,因為密謀之後,即使成功了,可是名聲壞了。那個成功者會這麼做。
另外一點就是,密謀失敗,另一方且勝;另一方說出了密謀的者的事,讓天下人知道,自己如何戰勝了密謀者的陰謀,彰顯自己的功績和才能。那麼失敗的一方能說出真實的一切嗎?
史官記錄的都是從別人口中得來的,真實的有幾分,不能去驗證;而史官看到的,都不一定按真實來記錄,何況是秘密的東西。
所謂成王敗寇,一切都是有勝利者來書寫。不貶低失敗者,何以彰顯成功者的光環。
所以我認為;史官不是親眼所見,親自所為,書寫的密謀和秘密行動都是他人口中得來。當然不全是。
-
14 # 北斗星3557
這個問題我也說不好,水平有限,但是我還想說兩句,歷史的故事發生,需要有人記錄歷史的迴旋,和發生的故事,司馬遷寫史記,記錄了很多故事,我們知道,有的寫歷史,不知道怎麼發生,但是,中國有一古話,隔牆有耳,還有一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老百姓,還一句土話,紙裡包不住火,所以說,比如說在古代,明朝時期,馬娘娘,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婆,和付嗎韓金虎,第一次商量,在酒裡下毒,害死,開國功臣,挺巧,在開國元勳中,有個能飛簷走壁,個小的,叫徐芳,練功,飛上了,養心店,正好聽到了,馬娘娘,和,駙馬韓金虎,酒裡下毒,害死開國功臣,這件事,被徐芳聽到了,於是,心慌告訴了開國功臣,於是,開國功臣之子,長茂,胡德濟,大鬧皇宮,大鬧午朝門,才有,餘金彪之子,射死了,皇太子,朱標,所以說,第一次,想害,開國功臣,沒害了,所以說,有些事,是瞞不住的,在生活當中也是,隔牆有耳,你朋友當中有我,我朋友當中有你,有些事是瞞不住的,所以說,歷史也是一樣,謝謝大家
-
15 # 唐風宋月
皇帝們身邊都有一個太監和宮女,隨時記錄皇帝的一舉一動,最後裝訂成冊,叫做起居注。武則天剛入宮就幹過這事。起居注是需要專人稽核的,那些能記,那些不能記,怎麼記,都有講究,不是瞎記。朝堂大事則有文書檔案,藏在檔案館,有專人負責管理。
皇帝駕崩,新任皇帝就要組織專人把這些檔案和起居注整理出來,編訂成冊,叫做實錄。實錄顧名思義,就是上一任皇帝真實的記錄,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都記。比如李世民下班大罵魏徵農民,要殺了他,長孫皇后穿著朝服出來慶賀,這就是起居注的內容。實錄也有專人稽核,皇帝也要看的。
一個朝代結束了,新朝就要給前朝修史,講述前朝的是非功過,來龍去脈,人物軼事等等,唐朝修隋朝的,宋朝修唐朝的,元朝修宋朝的,明朝修元朝的,清朝修明朝的,民國修清朝的。修成的史書新朝皇帝也要看。
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就是這麼出來的。至於好多密謀和秘密行動,由於在當時就是特級絕密,幾乎連記載都沒有,後世更是無從得知,所有的修史者也只能展開想象的臂膀,從各種史料中推測出當時事件的大概情形。覆盤或者模擬,給出合理的結果。事實上,他們跟咱們知道的一樣多。咱們也可以模擬當時事件是怎麼發生的,並不違背歷史。
所以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個人,就包括你。
-
16 # 鯤鵬國學
我也曾有這樣的疑惑,後來就想通了
其實是這樣的,密謀的結果是什麼,要麼軍事政變,要麼造成嚴重的後果,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成功後,這個時候,就很有可能不真實了,有虛假的成分或者誇張的成分,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如此,中間有誇張的部分以及為李世民辯護和美化的成分!成功者書寫的歷史永遠是向著成功者的!
-
17 # 花開時節思春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清楚史官制度與史官的責任、史書的形成。
史官制度與史官的責任、史書的形成史學家認為,史家的角色與責任和史學的求真與經世之間,存在著一種更深層次的本質的聯絡。因此,在中國史學上,史家作為社會一員而與社會的關係,史學作為歷史程序的反映與客觀歷史的關係,是十分密切而複雜的,它們是開啟中國史家寶庫豐富寶藏不可或缺的兩把鑰匙。
史官制度
中國最早的史家是史官。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持續不斷的制度和傳統。早在夏代,國家機構中就已經設定了史官。
雖然各朝代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有不同,但大體上可以分為記錄和編纂兩大類。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大類史官是不大分別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分工的細化,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和當權官員一般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負責編纂前任皇帝的實錄及前代王朝的歷史。
史官的責任
中國史官和史家的最高追求是真與善。
這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傳承和矢志不渝的堅守。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史官董狐記載“趙盾弒其君”(公元前607年)和齊國太史兄弟記載“崔杼弒其君”(公元前548年)這兩個為人們所熟知的事例,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史官角色意識的覺醒和社會責任的堅守。董狐、齊太史、南史氏他們不畏強權,不惜以身殉職,所表現出來的“書法不隱”的勇氣,其核心正是對史官職守的虔誠和忠貞。
隨著歷史的進步,史官和史家的角色意識和社會責任不斷增強、昇華和發展,逐步突破君臣、倫理的藩籬而面向社會、面向民眾。從孔子作《春秋》,到司馬遷著《史記》、司馬遷撰《資治通鑑》,以至更多的求真求實求善的歷史著作和研究成果,絕大多數吏官和史家從不把史職僅僅視為個人的功名和權力,而是把這一職守和社會、國家聯絡在一起,開始實現史官和史家角色意識和社會責任的統一。這就是史官和史家所堅持不懈、傳承不絕的品德和操守,"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當然,曲筆、歪筆是存在的,但這畢竟是個別的例外和少數的異常,並不反映中國史學的主流。
正是一代又一代史官和史家的“君舉必書”、“秉筆直書”和“書法不隱”,使得他們的史筆成為如同古希臘傳說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般的存在,成為約束君臣言行的似隱形卻又時常顯現的威懾力量。
史書的形成
一般官修史書,是以皇帝起居注、實錄以及公文、考評等各種資料作為第一手史料。這就是劉知幾所說的“書事記言”和“博聞實錄”,是為編修史書的基礎。然後才是依靠“俊識通才”進行 “勒成刪定”,“相須而成”。
皇帝起居注主要是透過“書事記言”,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做到“日有記也,月有成也,歲有效也”。
皇帝實錄雖然仍然帶有記錄性質,卻已經是階段性的史書成果了。一般是由某些重要大臣負責帶領史館史官進行編纂。
前代王朝歷史的編纂,既是政治上的大事,也是文史界的大事,皇帝和重要文臣一般也會深度介入,確定編纂的主旨和基調,然後組織史館史官進行編纂、定稿、頒佈。
密謀和秘密行動,史官們是怎麼知道的?所謂密謀和秘密行動,可以分為三種情形:一是密謀和密謀行動未實施,這種情況下史官一般難以獲知;二是密謀和密謀行動未遂或者被制止,但是造成一定影響,這種情況下史官一般是知道的,官方也會進行調查,比如明朝的“梃擊案”;三是密謀和密謀行動已遂,那麼,已經是既成事實,或者政變成功,這種情況下史官更是清清楚楚,比如明朝的“南宮復辟”。
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一個從動機到策劃、行動並最終形成結果的一整個過程。
大部分已實施或者已遂的事件肯定會被記錄、審理或者推匯出來,所以密謀和秘密行動就不成其為秘密了。如果是未實施,大部分的密謀和秘密行動就很難暴露出來。根據前因後果,官方或者史官可以根據掌握的傳言線索、輿論風向、文字憑證、人證物證,透過邏輯推理,還原歷史事件真象。這個其實和案件的審理沒有什麼區別。
這正應了那句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史官屬於比較較真的那一群人,大部分的密謀和秘密行動只要發生了,基本都可以搞清楚。唯一的區別在於,要不要搞清楚,想不想搞清楚。
當然,歷史上也存在不少疑案、迷案。這主要是因為避諱而終止調查、形成結論,或者確實難以取得可靠證據,因此成迷。比如宋朝的“燭影斧聲”,清朝的“光緒之死”。
-
18 # 史海探趣
史學家認為“漢後無史”,因為自大漢後,史官的職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書”和“皇帝不閱史”的規矩,帝王把史官記錄歷史事件當成了歌功頌德的工具,就沒有了正史的客觀性和廣泛性!
史官在漢,漢前分工相當明確,內史負責皇帝起居、朝堂、批閱等一切舉止的記錄。民間流傳帝王幸女,史官就在旁記錄!外史負責地方諸事!史官還有很多作用,比如:大史負責新帝登基策命典禮等。就不一一說了!
在唐朝以前史官用自己的眼光記錄下大事,放入太廟中,如果王朝破滅,下一個王朝將取出記錄開始編寫上一個朝代的歷史。這真的是中國古人偉大的智慧。史官的記載,可以不被當權者所掌控,當權者理論上也不能看。但也有皇帝想看看史官到底怎麼寫自己,所以後來有漢武帝要求司馬遷篡改史記,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司馬遷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又有春秋時晉國趙盾,為了避免弒國君的罵名。在弒君前夕,出走外國,讓手下殺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出國,手下就迫不及待的幹掉國君。史官毫不猶豫地記錄下來:趙盾弒國君。趙盾找到史官,說不是他殺的。史官懟他:人是你的手下,國家領導是你,國君死亡責任在你。趙盾大哭,說遲早趙家會因為這事滅亡。果真趙氏後來滅族。還有很多春秋史官的故事非常精彩。如三代人,為了記載大臣弒君,被殺了2代人,最後一個幾歲小孩記錄了,大臣弒君的故事。
但是到了唐太宗時期一切被改變。“宣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殺死兄弟,逼父親退位,霸佔弟妹。害怕史官寫這些醜事,強行要求史官開啟太廟,檢視記錄,改寫歷史,重新放入太廟。從此史官風骨不再,史書被當權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沒有野史,唐朝以後,正史,野史,滿天飛。
-
19 # 河曲王春
史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生活起居與政務得失。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另一類是使館史官,這一類待在固定地方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這種編撰的書皇帝是隨時可以觀看的。起居注史官記錄的內容皇帝不能進行閱讀。在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用世襲的制度,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馬遷,他就是世襲他父親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寫下《史記》。史官的權利不被皇帝掌握,可以查詢大量資料進行編輯史冊,他們的義務就是對歷史負責。歷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記錄事實剛正不阿而被殺害。最有名的是“崔柕弒其君”的故事。但史官這一職位並沒有長久的世襲下去,因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對玄武門事件耿耿於懷,於是開始了對史官的迫害,最終導致這一制度遭到破壞。
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保密期一過,秘密就會被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每當歷史上出現一個朝代改革換新的時候,下一個朝代就會保留下來上一個朝代所擁有的資料。而下一個朝代的史官們就會根據這些史料進行校對和篩選,之後再從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來資源慢慢的將其彙總成為史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來源。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史官蒐集材料如果不是耳聞目見的就需要多方考察,綜合整理再加一些推斷論證來記錄情況。像密談一類的,史官在一開始是不知道的,大多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透過一些事情或事件的發展趨勢結果揣摩出來的。
-
20 # 南村群童701
自從有文字以來,古人對自己發生的大事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有記錄。這就是留在不易損毀的獸骨和魚殼上的“甲骨文”與留在青銅鼎或鐵鼎上的“金銘文”。司馬遷把這些記錄改寫到竹簡上;後來又被寫在紙上;今天再把這些記錄放進光碟。
回覆列表
可能大家不知道,相傳中國最早的史官,要上溯到黃帝時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文字發明人倉頡。他就是黃帝的史官,正因為要記錄各種事務,所以才發明了文字。
史官,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所發生事情的官員,史官通常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的使館史官,他們平常只會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會根據歷史資料和其他一些資料來編撰前朝的歷史。
另一類要比普通史官累得多了,他們就是起居注史官。隨時隨地記錄皇上的言行舉止,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政治上一點小事都得記下來。而且他們記錄的內容是不能被皇上翻閱的,可能會有人問,高高在上的皇上居然看不了史官記錄的事情,那麼皇帝能不能任命一個關係和自己比較好的人當史官呢?答案是不行,因為這種起居注史官都是世襲的,不是皇帝隨隨便便任命的。
即便皇帝也管不著,但作為一個史官,就得記錄真實發生的事件,所以肯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皇上更是害怕史官記錄一些對自己不太好的言論,所以一些敢說真話敢按實際情況記錄的史官通常是不受皇帝待見的,有時候還會引來禍端。
到了唐朝的時候,史官的地位就變低了很多,記錄的史事甚至脫離了現實,比如李世民這個皇帝寶位來得可不太正宗,所以他不想被後人唾棄謾罵,於是威脅那些史官們改內容,不聽皇上的話麻煩可就大了。史官們即使不願意卻也無可奈何,畢竟還得養活一家老小呢。
當然還有一種史官是記錄編撰前朝史事的,在很久以前的西漢時期,他們的地位甚至要比宰相還要高。後來,往後演變成為天氣地理等一些自然現象都由他們來記錄, 明朝時期,他們的這一任務被翰林院分了去。
歷史上很著名的一位史官就是司馬遷,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史官,所以他世襲了官位開始編撰《史記》,他記錄的史事都是根據事實來說話的,所以他的作品也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
至於史官是怎麼知道歷史上絕密的事情呢,有很多種可能。有些是耳聽目聞的,當事者或者是他人洩密的,也有一些是不為人知的,這些事情都是史官們多方面考慮,查閱書籍,仔細推敲整理後再推斷出來的。像一些事情原本大家都是不知道的,久而久之,根據多件事情聯絡在一起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史官,雖然剛開始地位很高,但是他們要面對巨大的壓力,編撰前朝的史書稍微好一點,編撰當朝當代的史書那可有有些麻煩了。皇上大臣稍有不慎就能得罪很多人,還會引來殺身之禍。放在現代也一樣,有媒體記者記錄些真人真事就會被某些權力集團封殺,但是總會有正直的人站出來,他們不畏強權,寧死不屈,尊重事實,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