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錘文史
-
2 # 江水趣談
古代戰爭中比坑殺更殘忍的方式是築建京觀,它是把敵人的頭顱砍下來或者是屍體堆積在一起,再與泥土鑄成一堵牆或者是一個高臺。
古代之所以會出現築京觀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震懾敵軍,這種做法是相當不人道的,因為會死很多人,但是在古代這種做法確實屢禁不止。
這種做法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國為了震懾晉國,把晉華人的俘虜做成了京觀。也就是把這些人的頭砍下來,築成一堵人牆。
這件事情在當時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對周邊的諸侯國起到了震懾作用,因為它的效果比較突出,所以當時有很多人逐漸效仿這種做法,所以中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築京觀的情況。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築建京觀的做法。在其中被殺害的人大概有30多萬人,這30多萬的人的屍骨基本上都被做成了人牆。
這種數字是比較恐怖的,如果30多萬人放在那邊,讓我們一個個手砍的話,可以砍很久。這種戰爭的手段,讓我們覺得非常的殘忍。雖然它的效果是比較好的,但是在我們看來這種手段是不合人道的,是會遭到譴責的。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出現了非常多的處理戰俘的做法,這些做法都是比較殘忍的,因為古代戰爭一般會死很多人,所以當時的人對於戰俘並不會特別優待,對待戰俘的方式都比較兇狠。
-
3 # 路之意
隨著影視產業越來越多地向中國冷兵器時代尋找素材,人們開始在各種影視劇中瞭解到中國古代的一些戰爭。古代戰場在人們心中是如此的震撼與神秘,只是因為我們並未親身參與其中。
事實上,古代的戰爭比影視劇中的更加殘酷血腥。
y
什麼是“京觀”?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實,也意味著那個時代,有一段血流成河的悲壯歷史,“英雄”稱號都是踩著敵人的屍體獲得的。縱觀史書,“京觀”一詞躍然眼中,這個表面優雅的詞語,背後卻是層層疊疊的百姓屍骸,讓人悚然顫慄。
張岱的《夜航船》中就說到了京觀:
“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古代戰爭都是很殘酷的,戰爭過後都是死傷慘重,戰場上血流成河,戰勝的一方不但能夠得到戰敗方的城池和土地,而且有權處置俘虜。古代戰爭時期有一個很殘忍的處理戰服的方式,就是“坑殺”,“坑殺”並不是字面上理解的挖個大坑,把戰服活埋,而是將戰服屍體和頭顱高高的堆起來,土封成金字塔型的大土堆,叫做“京觀”,以這樣的方式來顯示武力,震懾敵軍,讓其不敢來戰。
中國歷史上的“京觀”事件最著名的一次京觀應該是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國戰勝後,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遂下令坑殺趙國全部四十多萬士兵,在長平築成了一座京觀。將四十多萬人活活殺死又將屍體和頭顱堆成京觀,可謂相當的殘忍了。
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京觀多達七十餘次,所用屍體超過三十萬具。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京觀而最大的京觀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期,皇甫嵩鎮壓了這一次起義,並用十萬敵軍首級鑄成了一個巨大的京觀。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殺人機器似,被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推崇,因為,憑他一己之力保住了統治階級地位和權力。在史料中皇甫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積極的,可見《後漢書》的作者在其描寫皇甫嵩的時候,字裡行間裡對其的讚歎和推崇。
史載,百姓對其作歌:
“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皇甫嵩,甘肅人,叔父是東漢將軍,父親是雁門太守,出生將門的他放在現在也算是一個官二代,他本人又飽讀詩書武功高強,入仕以來平步青雲。當時的太尉、大將軍等人紛紛向他丟擲橄欖枝,想要將他收入麾下,但是,年輕氣盛的他不願意屈居人下,都拒絕了。
總結:京觀作為古代戰爭時期一種特殊的處理屍體的辦法,既能炫耀戰功,鼓舞我軍將士士氣,又能起到震懾敵人,看著高高堆起來的京觀,讓敵軍戰士心生恐懼,另外,這種方法能控制屍體腐敗造成瘟疫。築京觀在古代戰爭中比較常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才被廢止。
-
4 # 聽月49
實際是仁義的做法。戰爭就是矛盾無法調和的最終解決辦法。既然如此,那麼用盡全力決出勝負,才是最好的結束戰爭的辦法。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
-
5 # 靈石蘊
現在看來,是蠻殘忍的,也蠻可怕的
現在是文明社會,即便是打仗,也在杜絕一些殘忍不仁道武器,比如說白磷燃燒彈,比如說集束炸彈,還有達姆彈等,認為這些武器太不仁道,使用後會讓對方死的太慘,救治不易
都打仗了,還不忍心對方死的慘?也許有人說這是聖母biao,不過這確實是一種文明體現,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並不容易,能控制還是控制一些為好
但是,在古代,因為教育水平低下,人的獸性還是多一些的,而對於獸性,讓對方怕比教化更加容易,或者說對方怕了之後,教育起來更容易一些。當然,這種教育更多帶有馴化含義
怎麼樣讓對方怕呢?比如說肉刑,漢朝景帝之前,有墨、劓、剕、宮、大辟五刑,用現代語言敘述就是古代人犯罪了,按照罪名大小,會分別判處在臉上刺字、割鼻子、剁腳指、割生殖器、砍頭等處罰
這樣,透過處罰犯罪份子來震懾他人,前車之鑑在那,誰不怕?怕了,自然就安穩了。目的和前些年公審大會,公審完直接拉去打把差不多
肉刑主要是震懾內部,讓內部怕,而京觀,則是震懾外部,讓外敵怕所謂京觀,就是大戰勝利後,把敵人屍體和泥,壘成高臺,有時候是砍下屍體腦袋,用腦袋築成高臺。在高臺前,還會立下石碑,碑上刻字,說明因果
除了膽子大的,比如學醫的那些人,我們當代人誰敢去看一堆屍體?古代人也一樣,他們的膽子也不大,看到京觀,知道緣由,對方心裡面也怕,如此,便震懾住了
當然,也有逆反,看到己方人被築成京觀,估計眼紅,一心為袍澤復仇
總得來說,殘忍歸殘忍,無論肉刑還是京觀,都是古代彰顯武力確保穩定的一種手段
不過,現在不需要了,大家都上學受教育,民智開啟,如果再用此種方式,那是歷史倒退。比如說刑罰都廢除了肉刑,進化成罰款、拘留、徒刑、槍斃等,還有很多國家連槍斃都廢除了
-
6 # 尚宮女史
翻出史籍,經常會看到一個詞,即“京觀”,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詞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則會心生恐懼,大腦中甚至不敢去想象那樣的畫面,畢竟那場景實在是太過殘忍和野蠻。
那麼,“京觀”究竟是什麼呢?明清時期的史學家張岱在《夜航船》中對此進行了解釋,他是這樣說的:
“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具體來說就是,在古代的戰場上,獲勝的一方會將敵人的屍身堆積起來,形成一個小山的形狀,然後用土夯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屍體堆砌而成的一個土堆,實際就是一個由眾多屍體堆放在一處的冢。
京觀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時期,京觀就是很普遍的一個存在,《左傳》中明確記載了一次沒有成型的“京觀”。公元前597年,由鄭國引起的晉楚邲之戰拉開了帷幕,這一戰中,楚莊王和令尹孫叔敖大敗晉軍,不僅贏得了邲之戰的勝利,同時也從晉國接過了霸主的位子。
這是晉楚爭霸中楚國難得的一次大勝利,戰爭結束之後,楚國的一位名叫潘黨的將軍對楚莊王說: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潘黨建議將晉軍的那些屍體堆積起來建成京觀,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讓後世記住這次偉大的戰爭。但是楚莊王卻拒絕了。楚莊王早已不是十年前那個飲馬黃河而問鼎中原的鋒芒畢露的野心家,他在位十五餘年,任用賢臣、改革內政、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對霸業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他在潘黨提出築京觀的時候,提到了”止戈為武“的觀點,這表明當時的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已經學習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自認蠻夷的楚國,全新的認識讓楚莊王成為春秋時期一顆耀耀生輝的明星。
也正是因為楚莊王的堅持,“京觀”最終沒有築成,但正如楚莊王所說: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也就是說,先秦時期,京觀是戰場上很常見的一種存在,雖然看起來野蠻又殘忍,但同時也是很必要的一種政治手段。這裡就牽扯到古人為什麼要築京觀了。
“京觀”是歷史上存在時間很長的一個產物,人們之所以在戰場上築京觀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正如潘黨所說的那樣,就是炫耀武力,讓子孫後代記住這赫赫戰功。
其二,正如楚莊王所說的那樣,就是為了懲罰不聽話的那一方,京觀能起到震懾的作用。
其三,其實就是獲勝方對戰敗方的一種羞辱。
其四,這不失為處理戰場上屍體的一種方法,雖然這種方法比較殘忍和難以接受,但在傷亡人數眾多的戰場上,築成京觀無疑是處理屍體最迅速和省時省力的方法。實際上,古代所說的坑殺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真的挖一個大坑掩埋敵人,而是築成了京觀。
所以,古代的戰場上經常會有京觀的出現,史籍中記載了很多處京觀,這裡舉隋唐時期的兩例“京觀”。
隋煬帝時期,楊廣於大業八年開始先後三次組織兵力征討高句麗,結果損失慘重,國內的震動暫且不提,僅與高句麗開戰損失的兵力就在三十萬人以上,後來,高句麗將隋朝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這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恥辱。
直到唐朝貞觀時期,頡利可汗被俘往長安,東突厥滅亡,而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遣使來賀,將高句麗的封域圖獻上。李世民派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到高句麗去為那些戰死在高句麗的隋朝將士收屍,順便毀掉了高句麗建起來的京觀,也算是讓那些死去的隋朝將士入土為安了。
實際上,隋末時期的京觀也是不少的,畢竟當時天下大亂,各路勢力紛紛割據一方,誓要爭奪這天下,戰亂頻起,血流成河,也就少不了京觀的存在了。西秦霸王薛舉與李世民展開淺水原之戰中就有京觀的存在。
淺水原之戰之前,李世民在軍中生病,將軍中一切事務交由劉文靜和殷開山處理,並叮囑兩人不可輕易開戰,最好堅壁不出以拖垮軍糧不足又長距離作戰的薛舉,但是兩人經不住薛舉的挑戰,輕易開戰,導致唐軍大敗,唐軍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只得領兵還長安,而薛舉就將唐軍的屍體築成了京觀。
這一戰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雖然這仗不是李世民直接打的,但畢竟是他領導的,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戰敗經歷,後來薛舉去世,再一次的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打敗了薛舉的兒子,西秦勢力被滅。
-
7 # 威史
戰爭殺戮是人類慾望的極端形式。人類社會只要還存在不平等,還有慾求不滿,就還會有殺戮或類似的形式。所以戰爭就沒有不殘忍的,否則也就不能稱之威戰爭了。
戰爭只有贏和輸。贏的一方決定“人道”標準。輸的一方沒有權力談人道。弱小的基因就要被自然界抹除。
古代武將打敗敵人後用頭顱堆成的“京觀”就是一種消除弱小基因的形式。談不上什麼殘忍。
北宋時期名將狄青,率軍平定廣西儂智高叛亂,收復邕州(今南寧)後,斂集叛軍屍體建築京觀。成王敗寇,失敗者只能成為勝利者炫耀武力的一種方式。
從秦朝開始,就以斬首論軍功勞,所以士卒左協首級右協生虜,長平白起殺四十萬,一是沒糧食浪費,二個是俘虜就是戰功,自然不能放過。
敵人的頭顱在戰場有了別樣的意義。
一場仗打下來,無論勝利和失敗,都是白骨累累,自己人的屍體要埋,敵人的屍體也得掩埋呀,挖坑埋費工夫,直接堆起來再掩上土築京觀,
不光簡單方便,而且能震懾敵人彰顯功績,於是古代的武將們,都喜歡玩著一手。
-
8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古代人為炫耀戰功,聚集敵人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就叫做京觀。其實“京觀”就是“京冢”的意思,而且通常要用成千上萬的敵人的屍體建成的京觀,才值得炫耀。
戰勝的一方將戰敗的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大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叫做京觀或者武軍。京觀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最初出現時是為了震懾其他的諸侯國,因為起到的震懾作用十分強大,所以即便他十分殘忍,但是眾多諸侯國也沒有廢除他,反而形成了一種風氣。
“京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裡面,公元前 597 年,楚國和晉國進行了邲(bi)之戰,又稱為“兩棠之役”,在此次戰役中,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舉稱霸中原,成為了霸主。而楚國大臣潘黨就建議楚莊王派人收斂晉國士兵的屍體築為京觀 ,用來炫耀戰功,威懾他國。但是楚莊王並沒有採納潘黨的建議,並闡述了自己對於京觀的進一步理解,楚莊王說道:“武字,是由一個止和一個戈組成,意思就是止戈,透過戰爭的方式換來和平才是戰爭的意義。
孔夫子說,勇者無懼,智者無憂,仁者無敵,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國家的興盛,必然來自於國家內部是否清明,而不是單靠強悍的暴力來鎮壓民眾,但是又有多少崇尚暴力的君王又能明白這個道理呢?所以,歷史上春秋五霸的楚莊王,對這個種事情就有過高度的認識,他認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無論“京觀”是如何演化的,這都代表著殺伐,表現了舊社會的殘暴,即便修築“京觀”是為了什麼,都未免有些殘忍,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彰顯統治階層的政治權利,是他們的工具,是罪惡的沿襲和表現,僅此而已。
“築京觀”之所以會讓人覺得無比的殘忍和可怕,是因為這種方式是將人的屍體或者頭顱堆積起來,而這些屍體和頭顱不一定是戰死沙場的將士,也可能是被俘虜的將士們,這些被俘虜的將士會被殺死,然後再堆積起來成一個一排“屍牆”,而古代之所以要採取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為了震懾敵人。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舊唐書》中就有對“築京觀”的詳細記載,《舊唐書》中寫道:“在貞觀二年的時候,唐太宗的軍隊打敗了突厥勢力,而突厥的首領立刻便臣服於大唐了,而且還將突厥的地圖交給了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又派人將高麗的京觀全給毀了。”而當時唐太宗李世民摧毀的京觀就是由唐朝計程車兵的屍體堆積起來的,當時突厥和高麗聯合起來打敗了唐朝的軍隊,然後將唐朝士兵的屍體堆積起來做成京觀,此舉也就是為了向唐朝耀武揚威。
但是根據現存的史料來看,唐朝時期並不是首次出現京觀的朝代,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京觀了。當時趙國和秦國在長平發動戰爭,而秦國將軍白起設計困住了趙國的數萬大軍,後來趙國軍隊大敗,趙國計程車兵也都被秦國給俘虜了,而秦國將軍白起則下令將這些俘虜來的趙國士兵殺掉,然後在長平那個地方“築京觀”,以此來彰顯秦國的大國國威,同時也是警告其他國家不要輕易惹秦國。
由於“築京觀”的方式是對敵人的極大不尊重,而且“築京觀”畢竟用的是屍體和頭顱,所以從唐朝軍隊毀掉高麗的京觀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築京觀”這種方式了,而“築京觀”也因為太過殘忍而逐漸被人們遺忘了。
總結:建造京觀的行為雖然非常的殘暴血腥,但是歷史上還是存在很久,這是一種勝利者對失敗者的一種羞辱方式。但是也有很多不喜歡建造,覺得畢竟有損仁德。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京官”首先是一種對戰俘的處理方式,同時也是對戰功的一種炫耀。
古代戰爭,對俘虜的處理方式,對古人來說,一直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們現在知道的社會形態的劃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等等。實際上,最早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就是在處理俘虜的時候,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
(網路配圖)
當部落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俘虜。
因為有了俘虜,因此就有了奴隸。這些俘虜被抓回去後,給他們戴上腳鐐手銬,讓他們在戰勝部落的井田裡勞作。就算不戴上腳鐐手銬,至少也會提著皮鞭,站在田邊上逼迫他們。
不過後來發現,這種方式處理奴隸,並不是完全穩妥的一種方式,有時候也會出問題。比如在西周與商朝作戰的時候,當時帝辛把從東夷俘虜回來的奴隸組成軍隊,讓這些奴隸前去攻打西周。最終這些奴隸臨陣倒戈,反而幫助西周打擊商朝,造成商朝的滅亡。
包括古羅馬的斯巴達克斯,就是奴隸造反以後,形成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因為發現了奴隸是一種不穩定的方式,因此,殺俘虜就成了處理奴隸的新方法。白起在打敗趙國,獲得了趙國的40萬大軍以後,覺得這40萬大軍不好處理,害怕這40萬大軍鬧事,因此就把這40萬大軍給殺掉了。後來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由於聽見秦軍抱怨,害怕秦軍鬧事,因此又坑殺了20萬秦軍。
殺掉俘虜以後,一般都是挖一個萬人坑,把這些殺掉的俘虜,堆積在萬人坑裡,草草埋葬了事。
由於大面積殺俘虜的事情太過殘忍,因此在漢人軍隊裡,大面積殺俘虜的事情越來越少。不過,在少數民族裡面,為了避免俘虜反抗,殺俘虜的事情,卻一直是很普遍的。比較典型的,就是當年蒙古軍隊征伐世界的時候,採用的屠城的方式。
蒙古軍隊在進攻別的國家的城市的時候,首先會向這座城市下戰書勸降。如果這座城市堅決抵抗,蒙古軍隊在打下這座城市以後,必然屠城。
(蒙古騎兵)
除了屠城以外,蒙古軍隊還有一種殘忍的做法,就是把俘虜的人頭砍下來,放在地上,堆疊成金字塔。蒙古人之所以要這樣做,一是便於計數。因為戰功是根據殺人多少來計算的。擺金字塔,是最容易計數的。二是為了震懾。這種血淋淋的擺放金字塔的方式,對人的震懾力是相當強的。讓此後的城市不敢再反抗,因為如果再反抗,他們可能會遭遇同樣的命運。三是炫耀戰功。誰堆疊起來的人頭金字塔越高,誰的戰功就越大。這顯然就是一種誇耀的方式。
所謂的“京觀”,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堆疊人頭金字塔的方式。
關於“京觀”,歷史上有非常多的記載。這種“京觀”,也是把戰俘殺死,堆成金字塔。不過堆疊的方式與蒙古人的人頭金字塔不同。這種堆疊方式,並不會把腦袋砍下來,而是直接把屍體堆起來。然後在屍體外面封上泥土,形成一個很高的高臺。也就是說,是把屍體埋起來,而不是赤裸裸地血淋淋地擺在外面。
(古代戰爭)
“京觀”雖然相對於蒙古人堆疊人頭金字塔的方式,不那麼殘忍一點,畢竟是被埋在泥土之中的。不過,其意義,和蒙古人堆疊人頭金字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也是為了震懾敵軍和誇耀武功。
當然了,除了這種意義外,“京觀”還有另外一種意義。
我們知道,古代所有築高臺,都是為了“通神”,也就是為了與神仙交流。而用俘虜的屍體搭高臺,更是一種向上天祭祀的表現。祭祀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按照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把祭祀這件事做好了,才能實現風調雨順,才能在敵人打仗的時候打勝。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京觀”這種殘忍的方式,還不完全是殘忍,其實還是有一些文化意義在其中的。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等)
-
10 # 千佛山車神
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上看,“京觀”似乎是一個形容美景之詞,但“京觀”的本意卻與美景絲毫不沾邊,甚至非常恐怖和殘忍。
京觀是指古代為炫耀武功和震懾敵人,將敵軍將士的屍體堆積而成的高冢。說白了,就是把敵軍士兵的屍體堆成一座小山。
(將敵人的屍體堆成山,便是京觀)
據明末清初史學界張岱解釋,京觀:
京,謂高丘也。
觀,闕型也。
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關於京觀起源的時間,現在早已不得而知,但是透過史書推斷可知,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京觀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擊敗晉軍,楚國將軍潘黨請求收集晉軍將士屍體築造京觀,好讓楚國後人不忘祖先的榮耀。
但是這個要求卻遭到楚莊王的拒絕,莊王認為止戈為武,不應侮辱士兵屍體,而且這些士兵都是為了晉國捐軀,乃忠烈之士,更應得到尊重。因此沒有築造京觀,而是在黃河邊上建廟祭祀祖先,然後返回楚國。
從楚莊王和潘黨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京觀之舉早已有之。由於楚莊王所在的時代是東周的春秋時期,由此可以推斷,京觀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京觀自從誕生之後,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在此期間,京觀的記載不絕於史書。例如在隋朝時期,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便將隋軍將士遺骨築成京觀,以示羞辱。
直到唐太宗繼位後,高句麗為緩和與唐帝國的關係,才允許唐人拆毀京觀,為隋軍將士收屍。
到了明朝時期,明軍還是以人頭論戰功,因此明軍依然流行這種炫耀武力的方式,而割下來的人頭則被堆積築城京觀。
(明軍仍以人口論軍功,誰砍的人頭多,誰就可以晉升或換錢)
清兵入關之後,在入關戰爭中殺戮甚多,尤其是在南方,為了防止疫情的出現,清軍放棄了築造京觀的做法,轉而對屍體進行焚燒或掩埋。
除了擔心疫情的原因以外,清軍放棄築京觀也是為了防止關內的漢人對清廷產生仇恨,這樣不利於清朝的統治。
(清兵入關後,屍體多交由和尚和戰俘進行掩埋或焚燒)
-
11 # 立殘陽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這個是古代勝利者對戰勝敵人的高興,也許殘忍,但是卻很正常。
-
12 # 麟藺躪
首先說一說什麼是京觀,在古代中國有一項不那麼文明的交戰慣例,戰勝的一方將戰敗的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大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叫做京觀或者武軍。
京觀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最初出現時是為了震懾其他的諸侯國,因為起到的震懾作用十分強大,所以即便他十分殘忍,但是眾多諸侯國也沒有廢除他,反而形成了一種風氣。
據記載,歷史上有記載的京觀多大七十多次,所用屍體幾十萬具,京觀的出現,總會伴隨著戰爭,在戰亂時代,受苦的總是百姓,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13 # 凱哥講史
史書有“京觀”一詞,即將殺死的敵軍屍體或者頭顱堆積起來,築成高塔,甚為壯觀,炫耀戰功。
其實這是相當不人道且殘忍的,你想象一下,把頭顱或者屍體築成一個骷髏臺,讓人不寒而慄。我講一下史書記載比較有名的幾個築京臺事件。1.高句麗築京臺。
“貞觀二年,破突厥頡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賀,並上封域圖。五年,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句麗所立 京 觀
這段話說的是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後,戰死的隋朝軍士屍體被高句麗人拿去築京觀,一直到唐太宗貞觀五年,透過外交方式才毀去京觀,重新掩埋遺骨。可見這種行為是多麼殘忍。
2.王莽築京臺
《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王莽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想想就讓人感覺十分的恐怖。
有壞的做法自然也有好的做法,楚莊王就是一個仁義的霸主。春秋時,楚莊王在邲大敗晉軍,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來炫耀功績。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莊王說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楚莊王認為武本來就是為了止戈,而且是將罪大惡極的壞蛋築成京觀。這些士兵各為其主,為國盡責,怎麼能將他們築成京觀呢?所以他沒有為難這些遺骨,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掩埋了。
-
14 # 剛日讀史
古人打仗的時候,戰勝的一方總將敵國計程車兵屍估收起陳列,築為京觀。
杜元凱注《左傳》有云:“積屍封土於其上,謂之京觀。”意思就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而不是後來者把人頭砍下堆起來,裸露於野數年之久,聳人眼目的場景。
所以,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京觀”,也可以看成“阬之”,又通“坑之”。所以,這就牽出一樁無頭公案了。
見於《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從列傳看出,白起確實是“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皆阬之,這就不是活埋了。
就因為這個事情,白起原先的目的僅僅是“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就一個理由就將降卒全部殺死了,這就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了。
當然,如此惡行,白起後來也得到了報應。
那麼,所謂的“阬之”其實也就是變相地“築京觀”了,其目的就是要趙人恐懼,讓他不敢興起與秦國作戰的勇氣。所以,後世之人,明明知道白起的這一個做法是殘暴行為,但是他們卻學了個十足十,甚至還有君王操親自操刀上陣,目的就是讓別人來畏懼他的威名。
五胡十六國時,建立胡夏國的赫連勃勃,也幹過築京觀的事情。
見於《魏書·卷九十五》:劉裕攻長安。。留子義真守長安,屈孑(赫連勃勃)伐之,大破義真,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臺”。(骷髏臺)
白起、赫連勃勃都是史書上惡行累累的人,他們這樣築京觀,那是人性之惡。但古之名將者,記錄在史書上的名聲比較好的將領,也有幹過這樣的事情。破蜀名將鄧艾,在綿竹大破蜀軍後,也幹過這些事情。
見於《後漢書·卷七十一 ·皇甫嵩列傳》: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見於《三國志·卷二十八》:艾至成都。。。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從一樁樁,一件件來看,京觀原來是將在戰場戰死的敵人屍首收起來,陳列在某個地方,然後在上面積土成堆,為的是顯示己方的武功,所以也叫做“武軍”,但發展到後來,就發展到了斬殺俘虜來築京觀。
戰爭,本來就已經非常殘忍了,雖然爭伐是受君王所命,這無關於道德,但是還要拿士兵們的屍體來作京觀,那就是不人道的事情了,斬殺仍虜就更要不得。
所以對一些相對有“認知”的將領來說,他們是非常反對這種事情的。
比如名將檀道濟就反對這種做法,見於《宋書·檀道濟列傳》: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餘人。議者謂應悉戮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弔民,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進據潼關,與諸軍共破姚紹,長安遂平。(檀道濟)
由此可見,築不築京觀,根本無關於國家的興衰。
孔夫子說,勇者無懼,智者無憂,仁者無敵,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國家的興盛,必然來自於國家內部是否清明,而不是單靠強悍的暴力來鎮壓民眾,但是又有多少崇尚暴力的君王又能明白這個道理呢?
所以,歷史上春秋五霸的楚莊王,對這個種事情就有過高度的認識,他認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這就是對國家使用武力時最好的定位和思考。(也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因此,我們如果要去批判“京觀”的殘暴,還不如去批判戰爭的殘暴。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15 # 鴻涵先生
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在《辭源》中 “京觀”的詞條是這樣解釋的: “古代戰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成土丘,稱為京觀……也稱‘京丘’。”而 “京丘”的詞條則解釋說: “戰鬥殺人,合土築之,以為京觀,故謂之京丘,若山陵高大也。”簡單的說呢,京觀就是由少則幾百具屍體,多則上萬具屍體築成的屍冢而形成的的高丘。同時“京觀”還可以稱之為“武軍”。
“京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裡面,公元前 597 年,楚國和晉國進行了邲(bi)之戰,又稱為“兩棠之役”,在此次戰役中,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舉稱霸中原,成為了霸主。而楚國大臣潘黨就建議楚莊王派人收斂晉國士兵的屍體築為京觀 ,用來炫耀戰功,威懾他國。但是楚莊王並沒有採納潘黨的建議,並闡述了自己對於京觀的進一步理解,楚莊王說道:“武字,是由一個止和一個戈組成,意思就是止戈,透過戰爭的方式換來和平才是戰爭的意義,如果勝利後,用“京觀”的形式去炫耀武力,這同暴君有什麼區別?”由此可見,楚莊王本人對於“京觀”是極其反感的。
而“京觀”的形式並非是是為了炫耀武力,它本身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引以為戒,最初的“京觀”是堆積犯賤作惡之徒所造的,或者堆積本國戰爭中所斬殺的敵國將領,來證明本國武力強大,而並不是用來堆積敵國普通士兵屍體的,展示屠戮。
相對於“京觀”而言,真正的屠戮和殺伐也有對應的說法,那就是“坑”和“阬”,這兩個字發音一樣,表面意思也是“京觀”,但是實際含義卻較之“京觀”更加殘忍,阬字的本意是指高大的門樓,而坑和阬在文字表達上可以互換使用,所以意思相同,但是此二字多有貶義。在史書典籍中,對於濫殺無辜和兇狠殘暴的屠殺多用此二字。
在歷史上修築“京觀”(或稱“坑”)的數不勝數,簡單的介紹幾個,僅供參考: 一、長平之戰,秦國白起坑殺趙國40萬人。二、項羽滅秦,坑殺秦國降卒20萬人。
三、司馬懿征討遼東公孫淵,破城之後,坑殺其公卿以下7000多人,築成京觀、
四、南北朝時期,戰亂迭起,各國均有築“京觀”以彰顯武力的情況,乃至天下盡是“京觀”。五、唐朝時期,“京觀”之風更盛,在對外征伐的過程中,只要勝利便築“京觀”,在吐蕃,安南(今越南)等地均留有大量遺址。
等不一一列舉
......
小結:無論“京觀”是如何演化的,這都代表著殺伐,表現了舊社會的殘暴,即便修築“京觀”是為了什麼,都未免有些殘忍,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彰顯統治階層的政治權利,是他們的工具,是罪惡的沿襲和表現,僅此而已。
-
16 # 說古明今
“京觀”二字對於許多現代人來講,算是一個極其生僻的詞語,從字面來看似乎完全猜不出它的含義。不過要是說起它的另一個同義詞“京冢”,許多人可能就大概能猜出它的意思了。“京觀”其實是古代聚集敵人屍體後,封土建成的高冢。
“京觀”說法的歷史記載
不少古書中都有關於“京觀”記載,比如《史記》中項羽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二十萬秦兵俘虜,《東夷列傳》中高句麗將隋軍屍體築成“京觀”,還有《漢書》裡王莽坑殺反叛者等等。除了古書以外,離我們最近的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黨坑殺猶太人的做法,其實也類似於古人建“京觀”。這些都是對“京觀”最直接、最真實的記載。而透過這些記載,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京觀”這種做法究竟有多麼喪心病狂和可怕了。
築造“京觀”的目的
用敵軍屍體築造“京觀”最直接的目的大概就是炫耀自己的戰功和強勁的武力值了。比如戰國時期的秦趙兩國交戰,秦軍主帥白起在趙軍投降後還是坑殺趙軍,建“京觀”以彰顯自己的戰功和能力。另外還有一個目的,其實就是向敵國示威,比如說高句麗以隋軍屍首做“京觀”,這就是在向隋軍挑釁和示威的表現。也正是因此緣故,在高句麗和隋關係修好後,隋帝立馬就派人將高句麗建的“京觀”摧毀了。可見對於敵國來說,被建“京觀”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建“京觀”的意義
許多古代統治者覺得,建“京觀”是一種建立自己權威最好的方式,但實際上,用其他人的骨肉建造的這樣一個“建築”彰顯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強盛國力,而是這個國家統治者的暴政和罪惡。所以白起和項羽在 坑殺降軍後,都落得個殘忍暴虐的名聲,一個死於帝王猜忌,一個盡失民心。可見,根本沒有什麼建“京觀”的必要。
總而言之,所謂“京觀”其實就是古代人為了炫耀戰功所築的“屍山”。建“京觀”這種道德淪喪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和恐怖的。或許在戰勝者眼中,“京觀”一種榮耀的象徵,但對於戰敗者和旁觀者來說,這是非常可怕而且令人痛苦做法。
-
17 # 始終先生
京觀,又稱“武軍”,是指將敵人的屍體或頭顱堆在道路兩旁,用夯土壘成金字塔形狀的土堆。用以炫耀武功或震懾敵人之用。
我們人類作為高階動物,心智進化的更加完善,對生命的意義理解的更加透徹。與其說是成堆成堆的屍體的恐懼,不如說是對死亡的恐懼。
試想一下,兩軍打仗,當一方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座京觀,成堆的頭顱堆成堆,不停的滲著鮮血,蠅蟲嗡嗡嗡的圍繞在屍首周圍,首先是視覺上的直觀衝擊,其次是心裡上的膽怯,很有可能下一個堆在上面的就是自己的頭顱。這種無限接近死亡的感受,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對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
18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一開始看到“京觀”這個詞,總感覺不對,從現在的字面意思上看,難道是在京城附近觀看的意思嗎?實際上一查完全不是這回事,一查才知道,“京觀”是一道慘烈的風景,這個風景充滿了暴力和殺戮。原來“京”的意思是高丘也,“觀”的意思是闕型也,原來是古代戰勝方為了彰顯自己勝利,用殺戮的敵人官兵屍體堆在一起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我們看史書經常會看到,在戰場上經常以殺了地方多少人來算戰功的,而如何確定戰功的大小,就看砍了多少對方將士的頭顱,按照帶回來的頭顱多少來核算功勞。尤其明顯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地盤,互相廝殺,每次廝殺在戰場上都會死亡眾多的普通士兵,而這些死去計程車兵就有可能被勝利的一方堆在一起,最終形成金字塔一般的屍體土堆,來展現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
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大將白起是最出名的,他每次去的重大戰役的勝利,最細作的事情就是坑殺地方的戰將,不管對方投不投降,及時投降也全部坑殺掉。他一生參加大小70餘戰,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而這二分之一中大多數都是被白起所坑殺。
一開始看到戰國時期戰爭動不動就坑殺幾十萬人,就會心生懷疑,這幾十萬將士的屍體是如何處置的呢,不會就那麼隨便躺在戰場上,那豈不是到處都是屍體,而且勝利一方處理的非常迅速,原來這些屍體都被做成的京觀,利山形地勢等條件,就地築起了高高的屍體金字塔“京觀”。
做這事情的還有西楚霸王項羽,前206年,項羽大敗秦國大將章邯,於是章邯派人向項羽議和,與項羽訂立盟約,於是章邯手下的20萬大軍也投降項羽。因為諸侯士兵受秦朝的壓迫已久,所以對這些投降的秦軍非常不好,把他們當奴隸使,而這引起了投降士兵的反心,後來項羽為防止這些投降士兵引起禍患,於是一夜之間就秘密將這20萬秦軍全部坑殺。而項羽能夠這麼迅速在一夜之間坑殺二十萬秦軍,想必採取的就是這種京觀的方法,如果挖坑填埋的話,不知道要用多少天。
廣西鹿寨現在儲存的一處京觀遺址,萬曆三年,廣西鹿寨有民造反,被明軍鎮壓,斬五百一十於頭,在此築成京觀。回看二十四史,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司馬懿討遼東公孫淵,誅殺公卿及以下七千餘人,築為京觀。鄧艾破蜀,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
所以,京觀雖然在當時戰場上看來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是勝利方的榮耀彰顯,但是在現在看來這就是屠戮與殘暴,我們要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形下去看,也許這也是當時戰爭文化的一部分吧!
-
19 # 小立影視剪輯
‘’京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裡面,公元前 597 年,楚國和晉國進行了邲(bi)之戰,又稱為“兩棠之役”,在此次戰役中,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舉稱霸中原,成為了霸主。而楚國大臣潘黨就建議楚莊王派人收斂晉國士兵的屍體築為京觀 ,用來炫耀戰功,威懾他國。但是楚莊王並沒有採納潘黨的建議,並闡述了自己對於京觀的進一步理解,楚莊王說道:“武字,是由一個止和一個戈組成,意思就是止戈,透過戰爭的方式換來和平才是戰爭的意義,如果勝利後,用“京觀”的形式去炫耀武力,這同暴君有什麼區別?”由此可見,楚莊王本人對於“京觀”是極其反感的。
回覆列表
京觀兩個字看起來不沾染一點血腥氣息,實際上充分反應了古代戰爭的殘忍和邪惡。
在廣西鹿寨縣,現在還保留一塊京觀碑,上面有文字記載:
斬首級五百一十餘頭!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絲絲不安的氣息?
沒錯,京觀,就是古代戰爭中,把敵軍屍體收集起來,堆積成山,展示於眾。京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透過人力累積起來的高臺。觀在古代有一個意思,就是祭祀中的注視。
戰鬥殺人,合土築之,以為京觀。故謂之京丘,若山陵高大也。一將功成萬骨枯,用到京觀這裡,恐怕是非常的貼切了吧。
京觀之存在,一個目的是炫耀赫赫戰功,把敵人的屍體作為自己的功勞簿。一個是威嚇活著的敵人,希望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京觀的是在《左氏春秋》裡面,我在之前的問答裡面提到過,歷代將領愛看《左氏春秋》,很大一個因素就是裡面記載了大量的戰爭歷史。左傳裡面提到過晉國和楚國的一場大戰,在宣公12年,也就是公元前597年,楚軍打敗了晉軍,當時楚國的大臣,一個叫潘黨的傢伙就建議取得勝利的楚莊王,把敵人的屍體建築成為京觀。但是這個建議被老闆楚莊王給否掉了。
儘管如此,這也說明,在春秋時期,京觀已經是一個常見的處理敵人屍體的選項了。
歷史學者對於京觀的研究不在少數,根據我閱讀到的觀點,古代戰場上面建築京觀,一般來說在三種情況之下比較普遍。
第一種情況,是取得戰爭的成果特別的重要重大,會建築京觀,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時刻。即使向世人炫耀武功,也是向上級邀功請賞的手段。比如說,東漢黃巾起義,184年,皇甫嵩和郭典在曲陽屠殺張寶軍隊10萬人,築造京觀於城南。不久之後,黃巾起義就被徹底撲滅。
第二種情況,戰勝的一方,希望透過這一次戰役的成果,向其他反對者施加心理壓力,希望他們在恐懼的心態之下,選擇向我臣服。這裡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203年,鐵木真率領自己的族人,打敗了當時蒙古草原上非常強大的乃蠻部落。鐵木真把乃蠻部落將領戰士的屍體堆積起來,積屍如山。這一舉動不僅從根本上摧毀了乃蠻部落的反撲能力,同時也極大的震懾了草原上面的其他部落,史書記載這些部落看見鐵木真的鐵血手腕之後”皆畏威不自安“。
之後僅僅再過了短短的三年時間,鐵木真就在草原上成功稱帝!
第三種情況,敵人極其頑固,即使被打敗,也不願意臣服。這個時候戰勝方往往會建築京觀,從精神上再次摧殘敵人的剩餘者。這裡面有一個比較殘酷的例子,就是三國末期,司馬昭絞殺諸葛誕的歷史。諸葛亮的堂兄弟諸葛誕在魏國擔任壽春守將,在當地想有崇高的威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司馬昭把諸葛誕殺死之後,諸葛誕的手下將領沒有一個願意投降的。根據《三國志》記載,壽春破城之後,諸葛誕手底下幾百個同僚寧死不投降。而且還放出話來,為諸葛公死,沒有任何怨恨。裴松之在後面註釋中補充了細節,說根據幹寶的《晉紀》記載,這被俘的幾百人排成一排,每殺死一個人,就問後面的人願不願意投降。結果竟然沒有一人投降,幾百個被俘的將領一個接一個的直到被屠殺乾淨也沒有人投降。世人把他們比作田橫手下的三百壯士。後來司馬昭感覺諸葛誕在江淮一帶的威信實在是太高了,只好透過瘋狂的屠殺和建築京觀的方式,打擊當地人的心理防線。
最後,我想用布魯斯·林肯在《死亡、戰爭和獻祭》中的觀點,做一個結尾。在這本書裡面,林肯分析了古代戰爭中人祭的作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京觀,和人祭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個觀點拿到這裡一樣有適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