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城酒

    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差異,這種情況有自然的天性,也有大人引導的結果。大人不要為了孩子的高興而讓他打大人。要適當的訓斥他

  • 2 # 學習做人

    家風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及生活習慣等,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老人要宣揚家風,父母要示範家風,夫妻要掌舵家風,子女要繼承家風,孫輩要順受家風,兄弟姐妹要競比家風。

    一個母親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溫柔、溫馨、溫和。

    夫妻、叔伯、妯娌,一個大家庭都因為你而和睦而和諧,讓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納,又壯觀不可攪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寬闊的天地,這樣的母親形象就是規則,言出就是方向。

    托爾斯泰也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都歸結到父母端正和完善的舉止上。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格,首先自己就要擁有什麼樣的品格。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如是。為人父母,永遠不要讓“愛”成為“礙”!

    教育就是你能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戰勝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去打敗孩子!

    家是講道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沒有什麼對錯,只須儘自己的道而已。爭執於對錯,已經背道而馳了。

    如果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而沒有精力再去顧及其他,那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 3 # 去春暖花開的地方流浪

    孩子還小,你教育他效果不大,因為理解能力還沒有。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總喜歡打人,她和我說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因為無法表達,而又想引起家長的注意力,所以在他打人的時候不能去訓斥他,只能把注意力引開,然後多加關心愛護她,慢慢的引導。

  • 4 # C媽育兒

    首先孩子在一週歲的時候喜歡打人,這個打人我們要比較客觀的去看待和界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可能是透過打人或者是觸控人的方式去了解探索與其他人的邊界關係。大人首先要去觀察他是什麼情況下情景下出現打人的行為?這個時候大人不要去訓斥,先制止孩子打人的行為,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可以理解的,告訴孩子打人會讓對方覺得疼的感受。並且告訴孩子,如果想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用嘴巴說出來,如果孩子僅僅是想表達和對方的親近,那麼引導孩子用拉拉手輕輕的拍一拍一些方式。也就是說父母要示範給孩子看,等下一次孩子做對的時候要及時肯定誇讚。

  • 5 # sherry雪莉

    家長您好,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到了一個新環境都希望自己能在新環境裡取得一定的威信,對於孩子來說就會出現打人、爭搶玩具等現象,另外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覺得學到了很多本領,很多事情都不用大人幫忙了,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會用打人等方式來吸引老師的在注意力,這時,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友好地與人交流,愛小朋友可以親戚抱抱,但是不能動手打人。另外1歲左右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有限,他們的要求還不能完整地用語言表達,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是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孩子上了幼兒園或者有了好朋友之後,相對於家裡的單獨教育,孩子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的機會會大大增加)就會用打人或者哭鬧來解決,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會模仿其他人打人,他們會覺得打人很好玩,不會覺得打人是件不對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有了一定的集體意識,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在集體中造成的影響。

  • 6 # ALICE地瓜媽媽

    這時候是孩子模仿和探索的階段!

    建議看看家裡人是不是特意開玩笑的做過或者經常做這個事情,有的話請立即停止。

    另外每次打人之後,很嚴肅的,看著娃娃的眼睛,抱著寶寶,簡單的說不可以這麼做。

    同時,平時沒事就多陪陪寶寶,做些愉快高興的,美好的事情!相信寶寶肯定會變得很好

  • 7 # 片兒川姐

    我個人感覺,孩子才一週歲剛開始打人,是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也是一次教育的契機。我們可以從原因和對策兩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一歲孩子打人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歲的孩子在社交能力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有個很著名的鏡子實驗,在孩子的眉心點一顆紅痣,孩子在鏡子裡發現後,會下意識地觸控自己的額頭,這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和別人是不同的,“我”是獨立存在的。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區別後,就會使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和這個世界互動,打人也是其中的一種。孩子發現,哇,原來我還可以這麼做,原來我也是有力量的。所以,作為家長,當發現孩子有這個打人傾向時,先不要焦慮,而是告訴自己:孩子成長了!

    其次,家長的態度將奠定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基礎。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是孩子社交經歷的正常階段,那麼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對待呢?是聽之任之,還是妄加評判?都不是,我們需要有一顆不焦不躁的心,為孩子積累對外部世界的正面體驗,從而順利進入成長的下一階段。

    具體來說,有兩點:

    1、不評判,不加標籤。

    我們不去評判孩子打人行為的對與錯,更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一個無意義的標籤。比如這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這是一個熊孩子等等。如果家長經常有這樣的表述,孩子聽到後就會認為,他是不被這個世界認可的。有了這個負面認知,孩子就會對外界更加存有戒心,打人行為也會變本加厲,反而起到反效果。所以,不貼標籤,淡化我們的態度,可能過段時間,孩子發現了更有趣的互動方式,就不會繼續打人了。

    2、父母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化解外部壓力。

    打人行為尷尬的地方就在於,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說些不好聽的話。比如,“這是個壞孩子,以後我們家寶寶再也不跟你玩了”。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在保護好孩子的同時,也要能頂住外部的壓力,幫孩子認知這個世界。

    當孩子被其他家長責備時,你可以說:“寶寶是想和那個小朋友玩,所以打了他一下對嗎?媽媽知道寶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下次我們試試其他方式,說不定小朋友就願意和你玩了。好嗎?”或者說,“你看,剛才你碰了他一下,他有點不高興,說明他不喜歡這種方式,那我們下次換一種方式和他玩,好不好?”

    等孩子理解了你的話之後,你可以繼續引導他該怎麼玩:“比如你可以和他交換玩具,或者你們可以一起跑步,他就會和你玩了,下次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

    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包容,而不會內心設防,對這個世界產生敵意。

    最後,帶孩子多認識外面的世界,增加學習的機會。

    既然孩子對他人有了好奇心,父母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多帶孩子去認識外面的世界。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拓展孩子的眼界,二是增加與其他孩子的互動。遊樂場,兒童樂園,書店,公園,都是不錯的選擇。

    關鍵在於,我們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為孩子解釋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觀察一下其他孩子是怎麼玩遊戲的,引導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專案,比如傳球,跑步,吹泡泡等。

    當孩子看得越多,體驗得越多,他就越能懂得什麼才是被人認可的安全邊界,他才能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位置。而父母所能做的,無非是陪著他一起去摸索,一起去感受成長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所以,類似打人這樣的事件既是突發事件,也是教育的契機,但能否成功靠的是執行,是日積月累的堅持和耐心。

    我們需要知道,培養社交能力的最終目的不是糾正孩子的某個行為,而是在尊重孩子性格的基礎上舒服地與這個世界相處。希望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能用我們滿滿的愛,幫助孩子們實現這個最終的目的。

  • 8 # 小小思維家

    觀察是什麼事情引起孩子情緒不穩定

    1歲的孩子正是性格慢慢養成的關鍵時期,先觀察具體是什麼事情,導致孩子煩躁易怒,需要透過摔東西和打人來發洩,這個時候也不需要特意的阻止,看是否是家裡人在交流時容易起高腔,孩子接受到這個訊號,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在情緒表達時折射出家人間相處的影子,情緒不穩定。

    挑選塑膠不易摔碎的物品給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像教育大孩子一樣,只會說“不可以,不對,不許”,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孩子大多隻能感受到你情緒是不和善的,並不知道自己行為不對,在孩子想要摔東西時換成毛絨玩具,塑膠製品,等摔不壞的物件,儘量不讓孩子養成愛摔壞東西的習慣,但給孩子發洩的機會。

    孩子打人時採用溫和的方式堅決的制止

    孩子打人可能是情緒不穩定,也可能是孩子想和別人交流但是把握不好分寸,不管出於哪一種原因,孩子伸手打人時都要阻止,但阻止時注意採用溫和的方式,具體做法可以是,看到孩子伸手打人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不讓他打,孩子打一次就阻止一次,直到孩子不再伸手打人為止。

  • 9 # 芥末Ya

    這麼小呀!正是蹣跚學步 牙牙學語的時候!

    小傢伙應該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打人,或許他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大人給的反應太過激烈!小人兒自己覺得好玩兒而已,目前還談不上教育吧!

    建議孩子再~打人~的時候,親近的家裡人不要做任何動作 就不要理他!不用管他 多幾次他覺得這樣其實並不好玩兒的時候,就會慢慢忘記的哦…

    現在這個時期!他(她)們學的快,忘得也很快

  • 10 #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剛一週的孩子,打人能打多疼啊?才七天。

    這根本就不是打人,只是無意識的揮動手臂。

    根本連人都沒看多清楚,還認不出來誰是誰的,沒有什麼意識,你要怎麼教育他?

    給他講道理?講講古人謙虛的美德?他能聽懂嗎?他發音你能聽懂就很厲害了。

    打的又不疼,那一點點小手臂,你稍微離的一點不行啊?

    就算一週歲的孩子,你可以握著他的手臂,對他說打人不是好孩子,就可以了。

    能這樣想的父母,是多怕自己的孩子不夠好,自己又是多自卑。

  • 11 # dang裡個dang

    一歲的孩子打人,他不知道這是錯誤的,他的想法是在玩,所以家長應該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教育孩子沒有太早一說,在他的思想裡能記住,所以說教育孩子要趁早。

  • 12 # 好豆媽

    這時候的孩子對打人是沒有概念的,並不是真的生氣去打人,更多的是吸引對方的注意。

    家長萬萬不可在孩子打人後,再打孩子。這樣他可能還以為你在和他互動,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應該去多和孩子互動,去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說打人媽媽時,媽媽可以說“這樣媽媽會痛哦,媽媽希望寶寶輕輕的!”

  • 13 # 芊悅育兒經

    孩子剛滿一週就有打人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 4 個方面做出努力:

    1. 我們需要確認,孩子是從哪裡學習到的這個動作,是家裡長輩還是小朋友在和寶寶互動時有這樣的舉動嗎?這兩種可能性很大,因為有的長輩覺得好玩,用這種方式來逗孩子;而小朋友如果提供這樣的示範,孩子也是可以模仿得很快的。所以首先要找到行為問題的根源,這樣處理起來才更主動。

    2. 如果是長輩有這樣的示範,我們需要和長輩溝通。如果家裡有小朋友有這樣的習慣,我們需要教會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互動和表達情緒、想法或需求。

    3. 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在調整孩子的表達互動方式時,儘可能不要出現“打人”這樣的詞彙,否則會起到強化打人的反作用,調整難度加大,甚至可能越來越嚴重。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詞語來表達和肢體語言來加以表達,效果會更好。

    4. 對於1週歲寶寶,他們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每當有情緒時,我們儘可能快速去陪伴和滿足,這樣一段時間孩子的情緒都是比較愉悅的,負面情緒減少,打人頻率降低,漸漸也就緩解並消失了。

  • 14 # 純金豆子

    寶寶變成小暴力,總喜歡打人,可以肯定告訴你,必須教育。那麼應該如何教育呢?我們一起看以下分析:

    01.一歲的寶寶也存在暴力傾向

    小美剛畫完畫,滿手都是顏料,還要問媽媽要吃的,媽媽告訴小美,要把手洗乾淨了才可以吃,小美卻哭著嚷著就要吃,媽媽媽媽一邊給小美洗手,一邊告訴小妹,這樣是不對的,沒想到小美,卻一拳打在了媽媽的手上。

    這下可把媽媽愣住了,平時這麼乖的孩子竟然學會打人了,媽媽認真的告訴小美,打人是不對的,不能再出現同樣的情況了。

    小美當時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可沒過幾天,鄰居家的小姐姐過來串門,本來玩的好好的,結果傳來了小姐姐的哭聲,原來小美在和小姐姐爭奪布娃娃的時候,又打了小姐姐一拳。

    送走了小姐姐一家後,媽媽,問小美為什麼要打人,小米搖搖頭,自己也說不清楚。

    對於孩子動手打人這件事情,媽媽開始擔心起來,孩子剛學會走路,便有了暴力傾向,那以後還不成了小霸王?

    其實這種情況在其他寶寶身上也很常見,有的孩子,還學會動手打媽媽,打完之後還哈哈大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好玩的事情。那麼,寶寶為什麼喜歡打人呢,暴力的背後又有什麼原因呢?

    02.寶寶暴力是有原因的

    一歲的寶寶,對於他們這個年齡來說,打人並不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

    想要表達自己

    一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啟蒙,有時候想迫切的表達自己,但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溝通,不能清楚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他們就會用最直接的方式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保護自己的一種行為

    和別的小朋友玩兒的時候,被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寶寶怎麼可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呢?他明白,玩具是自己的,他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出於本能他就會出手打別人。

    肢體分化發展的結果

    當寶寶到達一歲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進步,手腕上臂的支撐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讓寶寶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就像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一樣,他時時刻刻想要檢驗一下。

    媽媽錯誤的引導

    在寶寶幾個月的時候,媽媽抱著他,無意中,寶寶會拍打媽媽的臉,媽媽出於喜愛就會發出笑聲,這個時候媽媽如果錯誤的引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長了本領,打人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03.消除寶寶的暴力行為,媽媽要這樣做

    雖然寶寶只有一歲,他的行為還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暴力,但是寶寶年齡越小,這種打人的模式就越容易被固定,從而不容易糾正。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寶寶這種暴力行為,最開始的時候,就對他給予正確的引導,以免寶寶養成動手打人的壞習慣。

    轉移注意力

    一歲的寶寶,有時候打人覺得是一種遊戲。當寶寶出現要打人的趨勢時,媽媽可以尋找一件更有趣的事情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比如給寶寶拿一個他喜歡的玩具,或者帶他出去看一看窗外的景色。

    不要斥責寶寶

    當寶寶出現打人現象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要斥責寶寶,因為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個時候父母突然斥責寶寶,只會讓他感到害怕。父母要多給寶寶講道理,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反反覆覆的告訴他,慢慢,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家庭氛圍要和諧

    如果父母因為一點小事就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樣就會在無形中給寶寶樹立了武力解決事情的樣板模型。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寶寶自然會變得脾氣暴躁,成為愛打人的小霸王。

    一週歲的寶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要有充足的耐心去引導孩子,孩子慢慢長大的同時,學會了正確的情感表達方式之後,就會慢慢忘掉攻擊別人的行為,轉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的了。

  • 15 # 春華秋實74660021

    一週,我的理解是一個星期,滿一個生日為一週歲,一週也好,一週歲也好,嬰幼兒階段,大多是無意行為,一種本能,父母要循循善誘,以遊戲娛樂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發展。

  • 16 # 小雨隨想

    教育孩子是個反覆的過程吧,需要不斷強化,不可能立竿見影,尤其是對於小孩子,很多行為和規則都需要堅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改正過來。

    我兒子小時候有段時間也是特別愛打人,家裡的誰都要打,外面也是發生了爭執就要打。後面我反思自己和家人的教育和行為,發現我媽媽和我有時候都沒有特別注意,在她犯錯誤的時候有打他,我覺得可能這個對他有一定的影響。然後我就跟孩子說,我們打你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們打你是因為你犯了錯誤,我們很生氣,以後我們會盡量改正不打你,你也改正,我們都一起改正這個習慣。說的時候他都會答應,但是實際沒有那麼快能夠改正過來,真的是需要不斷強化。

    平時注意觀察他,在他的手伸出來準備要動手的時候及時制止他的打人行為,可以問問他“你是不是覺得同伴弄壞了你的東西,你很生氣,這是他的錯誤,他不是故意的,當然他需要跟你道歉。但是如果你動手打他了,你就也犯錯誤了,而你知道打人是錯誤的,你這就是知錯犯錯了“。

    還可以給他看看相關的教育繪本,讓他看看書中的小朋友遇到這樣的情況是怎麼處理的,問問他怎麼是正確的做法,以後也要按照正確的做法來做。

  • 17 # 小木二小

    一週歲的孩子,在未能使用語言清晰的表達個人的需求、情緒時,便用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孩子因不能出去玩躺在地上打滾;因想吃水果而未得到滿足放聲大哭;因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而動手。這些對於一歲的寶Bora說,是自我意識的一種正常反應

    當孩子總是頻繁打人時,其實已經在孩子個人意識裡面將“打人”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溝通方式。有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有時想用“打人”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還有可能想與其他小朋友溝通、交流等。總之,家長切莫給孩子一歲的孩子貼上帶上暴力、打人等標籤。

    面對著總是打人的小傢伙,家長要做好“三不”措施不出現過激行為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大人們可能會狠狠的責罵孩子,甚至打一頓,聲稱要孩子長長記性。殊不知,有時過激的行為會讓孩子誤當成家長關注孩子的一種假象。讓孩子將打人的行為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

    不看暴力鏡頭

    家長偶爾會選擇觀看一些感興趣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來放鬆身心。不可避免的是電視中會帶有相應的暴力鏡頭,如打鬥、互相推搡等。孩子面對著這些鏡頭,便會自然的理解為真實的情景,甚至模仿。家長儘量讓孩子避開不良的暴力鏡頭。

    不做壞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究竟有多強,舉個例子:女兒一歲兩個月時,像往常一樣,我在臥室拖地。不同的事,這一天我竟然摔倒了,下巴碰到了床邊,我躺在地上疼的哼唧起來。老公趕忙把我扶起來。這一切,被女兒看在眼底,只見她往地上一躺,也哼唧了起來。我和老公哭笑不得,老公便把抱起來。

    家長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盡收眼底。所以爸爸媽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要溫和、寬容、禮貌待人。對待孩子也要收起暴力的拳頭和言語。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打人問題簡單、具體的語言勝於長篇的道理

    當一個一歲的寶寶犯錯誤時,我們可能去試著給他們講道理。比如:當寶寶要碰電源插座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不可以碰,太危險了,電到你會受傷的!其實孩子並不能理解裡面的一些詞語,比如危險,電到、受傷的意義。很多時候,家長對寶寶說的長篇大論,到孩子的那裡理解下來,可能就幾個字或詞語。所以當寶寶在犯錯誤時,我們只需長話短說,幾個字概括即可。

    當一歲寶寶打人時,我們只需堅定溫和的使用一些簡單具體語言如:寶寶不可以!”“媽媽不喜歡你這樣”“這樣會痛”等,最好可以加上手勢,讓寶寶明白。

    具有前瞻性的處理孩子的問題

    透過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在打人之前,會有相應的表情、動作、言語等方面的變化。父母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在孩子出現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跟孩子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想他走開,是嗎”“你想出去玩,對嗎”“你是想要這個玩具嗎”等。當我們把孩子的想法表述出來後,孩子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認為家長是理解他的。

    當孩子外出,去公園、遊樂園等場所時,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媽媽可以帶你去公園玩,但你不可以打小朋友。”若孩子在此過程中動手打了其他孩子,家長便可以馬上把孩子抱走,帶到其他地方,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引導孩子正向行為模式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時,家長可以順勢引導孩子:“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小朋友啊,喜歡一個小朋友可以抱抱、摸摸、或握握手,但都要輕輕的,不可以打人。”然後帶著寶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一遍,讓孩子知道友好的溝通方式並不是“打人”。另外,平時多教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語言如“是”“不要”“好”等詞語來表達孩子內心需求。當孩子使用正向的行為時,“打人”這一負面的行為便會慢慢消失。

    這此過程中,家長要耐心的引導,給予滿滿的愛和理解!要學會讀懂孩子的“心”,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反應,並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將有助於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18 # 育兒鵝

    媽媽,孩子一週歲的“打人”,是屬於手部大臂敏感期,因發育需要而產生的行為,這個是無意識的行為,跟我們常規理解的“打人”行為不同,此刻無需去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好,相反,需要幫助孩子練習這個動作。

    0-6歲孩子的成長髮育過程中,很多家長容易把孩子的手部拍人動作定義為打人行為,事實上大部分此種行為只是因為手部發育需求引起,而非有意識的打人行為。針對有意識的打人行為,存在惡意的我們需要多加引導和教育,但是無意識的行為,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背後的表達需求和成長髮育需求。

    1週歲寶寶為什麼會產生“打人”行為呢?

    寶寶從1週歲開始逐漸從爬行到走路,手部動作逐步解放出來,爬行期的手部作用主要起到支撐輔助平衡的作用,而行走時期,寶寶的手部動作被釋放出來,為了可以熟練掌握揮臂,甩手,拍手,抓握和拿取物品等行為,他們是需要一個練習期,以達到自己可以熟練掌控手部肢體。所以我們寶寶這個階段更多的不是打人,而是手臂發育的敏感期,在練習如何控制自己手部以及手臂力量。

    除了因為是手部動作發育的敏感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目前寶寶的成長髮育裡,語言的發育普遍比動作發育要遲緩,導致很多時候寶寶在進入自我意識發育期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需求,所以採用動作方式。以上這兩種行為都不是有意識打人行為,這個期間我們是需要幫助寶寶去做練習和解決表達需求的,而不需要去做過多的教育,因為此時的行為並不是暴力行為,如果過多的教育忽視了寶寶自身需求,後期才會無奈下演變成暴力行為。

    我們需要怎樣做幫助寶寶呢?

    (1)藉助遊戲,練習手部動作

    為了讓寶寶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增加手部動作的遊戲,如球類遊戲。可以跟寶寶玩扔,捏球和套圈遊戲,主要是引導寶寶去使用手臂部位,學會如何控制。手部動作的發育還是寶寶在探索因果關係的過程,不斷的自我嘗試扔東西的過程,根據自己的力量來探索可以扔的距離遠近。這個階段,寶寶非常需要我們跟他們做大量扔東西的遊戲。另外也可以跟寶寶玩拍球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感受拍打力度的大小跟球的變化,以此來引導寶寶學會控制自己力度大小。在這個階段還可以借用麵粉或者橡皮泥,同樣是可以讓寶寶去學會控制手部動作和控制力度的遊戲。

    (2)讓寶寶自主進餐

    這個時候寶寶手部動作釋放出來了,很想知道自己的手到底可以做啥,我們除了藉助遊戲來練習手部動作,同時也可以讓寶寶嘗試用手抓著食物吃,剛開始的時候會弄得到處都是,但是這個是寶寶手部探索的需要,我們儘可能滿足寶寶這個時期的需求,滿足這個時期的探索慾望,這個探索可以幫助寶寶後期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

    (3)引導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

    我們一週歲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媽媽在寶寶發生這種行為的時候,多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寶寶的需求,讓寶寶學習語言詞語積累的同時,也能夠慢慢學會用語言來代替動作表達需求。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寶寶在發育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同行為的展現,我們在第一時間是去了解孩子,不要給寶寶直接貼標籤,這樣會錯失我們跟寶寶溝通交流的機會,和寶寶能力學習的機會。

  • 19 # 人亦鳴

    與大人行為有關,有些拍孩子影片,沒什麼水準,從他們喜歡與孩子對拍桌子,還存幼兒身上敲敲打打,口裡說著,我打你,雖然逗孩子玩,但是給孩子作了不好的示範,如果夫妻間還有互相打罵,對孩子影響更不好。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行為就是在為孩子樹立榜樣。

  • 20 # 粑粑de小情人

    一週歲的孩子基本能聽懂大人說話的了,對身邊的一切都存在於一個特別新鮮的階段,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人,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打你,他其實並不懂得,他只是覺得好玩,想你陪他玩,吸引你的注意力,作為家長的必須要正確的引導,我想說的是,當下一次孩子再動手的時候,你可以採取我說的方法,一定要很嚴肅的告訴她,打人痛痛,或者你可以誇張一點假哭,一邊喊痛痛,一邊喊寶寶給你吹吹,等寶寶吹了以後,你就趁機告訴她不能打人,只可以摸摸,同時拿她的手摸在你的手臂上,或者你摸在寶寶身上,多試幾次他會覺得很好玩,慢慢的就不會有打人這個習慣,這個辦法對我家寶寶超級有效,可以試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是有人在意過去的失敗,而不是關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