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龔柳輝

    伍秉鑑是福建人,生於廣州。他的父親伍國瑩曾是十三行總商潘啟官的賬房先生。伍秉鑑所創立的怡和行,以及積累的鉅額財富一直是個謎。

    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慶年間他接辦其兄伍秉鈞的行務,進而為十三行首席行商。

    後來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與盧文錦同任總商,進而成為總商之首。

    伍秉鑑到1834年時,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富甲天下。

    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說是一個跨國大財團,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清朝初年,繼續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這個出入口被封起來了。這就是伍家離開安海的背景。伍秉鑑的家族是一個有濃厚商業意識的家族,他的祖輩曾經在康熙年間就移居廣州謀生。

    其實,當年伍家最有商業頭腦的是伍秉鈞,他偏偏比較短命,伍家最終選擇了伍秉鑑成為“怡和行”新的掌門人。

    事實上,很多人並沒有看好伍秉鑑,有人甚至斷言,怡和行會敗在伍秉鑑身上。

    那麼,為什麼後來伍秉鑑成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還是這麼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吝嗇,可能是伍秉鑑的“專利”,為了省錢他居然給妻子買假首飾,但伍秉鑑卻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類似於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外國有個“高老頭”,中國有個伍秉鑑,這兩個商人雖然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在吝惜財物方面卻是那樣酷似,就像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從牙商發展到行商的伍秉鑑,經常從國內長途販運批發商手中購買大批生絲,託付給由他選準的外商,運到加爾各答去銷售,又從那裡購買大批英國貨運回廣州,從中牟取利潤,終於積累了鉅額的商業資本,變成了暴發戶。

    看來,伍秉鑑確實很會做生意,但是,吝嗇才是伍秉鑑的“專利”。

    有人形容吝嗇時,常說:一分錢掰作兩半用。伍秉鑑的吝嗇不是這樣的。為什麼要把一分錢掰作兩半用呢?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某天,伍秉鑑的妻子李慧蘭,發現她身上的首飾和匣子裡的首飾都不翼而飛,便趕忙跑去準備告訴夫君。

    伍秉鑑這時從外面回來了,給她帶回來一些不知從哪買的假首飾。

    而那些真首飾,則早被他收撿起來,也不知派什麼用場了。

    李慧蘭氣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滿地都是。伍秉鑑默默站在那裡,似乎自知理缺。其實,他是在想,自己總有一天會說服她的。

    伍秉鑑站了一會,想起什麼,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個不漏地撿起來,然後走出去了。

    李慧蘭以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變主意,要把真首飾替她拿回來。

    不料伍秉鑑是認為這些假玩意,扔了實在可惜,又拿去退給了賣主。

    當時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

    32歲的伍秉鑑就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鑑成為了十三行行商們的領頭人總商。

    伍秉鑑是一位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絡。他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

    事實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聯絡最為緊密,他可以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伍秉鑑還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後成為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

    類似於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在很多外商看來,伍秉鑑已經成為財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發財致富的同義詞,連美國波士頓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號”的名稱而自豪。

    但像伍秉鑑這樣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過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員不斷尋找各種藉口,迫使行商們“主動報效”或“認捐”。

    伍秉鑑對官吏藉端勒索非常頭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關官吏發現有兩對錶未納稅。

    他企圖繳180元了事,海關監督卻罰他納稅50倍。說明伍家這時已成為官吏勒索的目標。

    只是當時還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鑑與受昌、紹榮父子在前人創業的基礎上,極大地擴張了伍怡和的家業,成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鑑已經覺得心力憔悴,已經開始培養繼承人了!

    其二、伍秉鑑非常重視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和鍛鍊,自己五十多歲就主動退休了!

    嘉慶年間,伍秉鑑就已經列為總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後來,為了表明他的實際領導權,他曾召集全體行商來處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

    此後數十年間,他一直居於行商首領的地位。

    道光年間,伍秉鑑為了避免怡和行務的操勞、公行事務的閒擾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確保伍氏家業的綿延,多次謀求擺脫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

    但當時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財源,最後他還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務今後將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來管理。

    從此,伍秉鑑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繼承行務和公行總商。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總商。

    伍受昌聘任總商的這一段時間,實際上伍秉鑑仍掌握著怡和行行務,以及公行的實權。

    伍家與英、美商家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伍秉鑑是英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

    英國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往往將存款和金銀交伍秉鑑保管。

    其公司有時資金週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同美商關係更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廣州貿易以後,伍家也退出與其他外商的一切貿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將其貨物運銷歐美、印度各國。

    伍怡和標記的茶葉,在美國可以賣得高價。此時的伍秉鑑被公認為是19世紀上半葉最富有的外貿商人。

    首富想退休,為何退不了?

    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級風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

    縱觀歷史,首富的交椅,還真是不好坐的。

    1826年,這一年是大清帝國道光六年,一位不僅在帝國內部,且被當時的西方人敬奉為傳奇人物,也就是58歲的帝國首富伍秉鑑在廣州宣佈:老爺子我,要退休了。

    伍秉鑑的祖上從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廣州,到了伍秉鑑本人已是移民的第六代。此前,伍秉鑑的祖上一直默默無聞,一直到了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伍家才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經商一定要講究:天時地利。1757年,清廷宣佈僅保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並且這種對外貿易的特權,還被清政府所特許經營的少數商行壟斷把持,這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廣州“十三行”。

    少數幾家商行,壟斷了整個大清帝國的對外貿易,其中的利潤空間可想而知。

    伍秉鑑所接手經營的怡和洋行,作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透過經營茶葉出口等壟斷性貿易,由此開始迅速崛起。

    帝國的鉅富新星,冉冉升起。商海廝殺中,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做壟斷生意來得有“錢景”。在聯合官府進行壟斷經營多年後,伍秉鑑的生意擴張到了全世界。

    錢袋子,用得著是寶,用不著是草。

    由於誠信經營,待人厚道,伍秉鑑的商業帝國迅速擴大,並且他的商業口碑也在世界範圍廣為流傳。

    美國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弗蘭克·薩奈羅對此,表示到1834年,伍秉鑑不僅是廣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員,而且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

    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公佈後,華人以能夠佔據一席之地為豪,都不奢望能名列前茅。

    殊不知,早在19世紀前期,就有一箇中國商人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交椅。

    他就是伍秉鑑。他曾統計自己家產約2600萬兩銀子,而當時美國首富的資產大約為700萬兩。如此規模的財富,是伍秉鑑親手在幾十年內實現的。

    事實上,大凡暴富者,都不是市場規律能夠解釋的,伍秉鑑的暴富就是建立在清朝中期以後的行商外貿之上。

    伍秉鑑深知其中的厲害關係,所以很早就有退休的思想準備。

    其三、伍秉鑑的怡和行曾經一度躍升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其資本涉足美國的鐵路、證券乃至保險業務,他的一句話就能夠成就兩位世界首富。

    32歲的伍秉鑑接手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怡和行在伍秉鑑手中迅速壯大,成為了十三行的總商。伍秉鑑的經商訣竅在哪裡?

    他講究快速投資!

    伍秉鑑將怡和行主營業務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交易的不菲收益,迅速資本化,大規模地置辦田產、宅院、茶園、店鋪。

    他還到國外投資,借貸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其資本甚至涉足美國勃興的鐵路、證券乃至保險業務。

    因此,伍秉鑑的怡和行一度躍升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同時,伍秉鑑經商誠信,恪守商譽,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識。

    據說,福布斯在中國最大的收穫是認了一個乾爹,這乾爹就是伍秉鑑。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福布斯回美國時,口袋裡揣了50萬銀元,這是伍秉鑑給他乾兒子的,這筆錢是放債,還是投資,或者是饋贈,咱們不得而知。

    福布斯拿這筆錢做了什麼?

    修鐵路!當時美國的鐵路熱剛剛開始出現,鐵路則是美國經濟起飛的火車頭。美國有一歷史學家講過福布斯和美國鐵路的關係,就像華盛頓與美國的關係。

    在人們的想象之中,商界強人應該是雷厲風行,甚至有點獨斷專行的。

    伍秉鑑的性格並非如此,洋人說伍秉鑑“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但事實上,無論是中國行商。還是西洋商人,對伍秉鑑都很信任,很多商人跟伍秉鑑建立起長久的友誼,以及比較牢固的合作關係。伍秉鑑的人際交往秘籍說來很簡單,就是誠實守信和慷慨大度。

    有一次,某外國商行按約定,運一批棉花到廣州,到港後人們發現是陳貨,行商不願接收,最後伍秉鑑卻收購了這批棉花。

    有人認為這是伍秉鑑畏懼洋人,實際上伍秉鑑正是憑藉這種看起來吃虧的態度,與洋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

    一位與伍秉鑑合作的美國商人因經營不善,欠下72000元債務,無法回國。

    那時所說的“元”是銀元,一艘中等遠洋貨輪攜帶的貨物不過10萬元左右,7萬元是一筆鉅款。

    伍秉鑑卻對這位商人說,你是個誠實的人,只是你不走運,他拿出借據後,就撕毀了,跟這位商人說我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了!

    事實上,他的一句話成就兩位世界首富。

    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位商人。中國商人伍秉鑑和美國商人阿斯特都名列其中。

    據資料顯示,伍秉鑑的最高財富為白銀2600萬兩,阿斯特的最高財富折白銀2300萬兩。

    他們兩人先後成為清朝道光年間的世界首富。而這兩位世界首富成功皆因為一句話。

    伍秉鑑32歲那年從父親手裡接管了怡和行。怡和行是當時廣東有名的“十三行”之一,其經營範圍涉及錢莊、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

    伍秉鑑沿用父親“伍浩官”的商名,誠信經營,扶貧濟困。

    有一天,阿斯特因缺少押金,而找伍秉鑑幫忙,他承若可以付給伍秉鑑利息,並且,他會一直留在廣州,直到貨款從美國帶回來。

    伍秉鑑想了想,便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其實,伍秉鑑這一招兒,確實是一步險棋。因為,阿斯特既沒有擔保,在廣東也沒有其他生意。

    如果阿斯特是個騙子,那麼,伍秉鑑將失去5000擔的茶葉,而這五千擔的茶葉就是7.2萬兩白銀。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過,伍秉鑑很欣賞阿斯特的膽略,同時,也很願意拓展在美國的茶葉市場。所以,他決定冒這個險。但是這次,伍秉鑑確實是栽跟頭了。

    阿斯特因為經營不善,茶葉生意虧本了。

    最後,伍秉鑑卻對這位商人說,你是個誠實的人,只是你不走運,他最後拿出借據後,就撕毀了。

    事實上,伍秉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商道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染和影響下,後來,阿斯特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一句話成就了兩位世界首富。而這句話展示了一位商人幫貧濟困、至誠至信的美德。

    其實,美德不僅僅決定一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決定了人生的成敗。伍秉鑑的美德感動了阿斯特,也成就了阿斯特,當然也成就了伍秉鑑自己的美名。

    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成為行商時,太平洋另一邊,一個地區剛剛擺脫英國的統治,成為獨立國家,這就是美國。

    今天的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但剛獨立時它的情形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國土小,人口少,在國際上毫無聲望。

    為了支付獨立戰爭的軍費,各州大量發行紙幣,通貨膨脹,國庫空虛。英國對美國實行貿易禁運,歐洲各國大都站在英國一方。西班牙封鎖了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河口。

    只有法國勉強向美國開放了西印度群島的幾個港口,但僅允許60噸以下的船出入。

    傳統行商的業務範圍僅限於貿易業,伍秉鑑憑藉他的過人眼光,從貿易領域拓展到投資領域,他在英、美、印度等地都有投資,這讓怡和行成為一個跨國商業集團。

    由於伍秉鑑投資有方,他去世後半個多世紀,美華人的旗昌洋行,仍然每年向伍家支付幾萬元利息。19世紀這是不小的一筆錢,一個家庭僅憑這筆利息,就足以維持體面生活。

    事實上,在英美商人眼中,伍秉鑑已經是個世界級的神奇人物。

    其四、伍秉鑑確實有錢,他的家產有2600萬兩銀子之多,他是商業奇才,其商業發展領域不拘於國內,而是放眼於大洋彼岸,想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財團

    2001年,伍秉鑑被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列為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此次,一共有6名華人上榜,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坤、伍秉鑑等人。

    這6人之中,唯獨伍秉鑑是商人出身,與其他5位相比,伍秉鑑知名度低了不少,甚至到現在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他在廣州出生,出身於經商之家。從小自學成才,可謂是當時一代有名的貿易家,慈善家。

    伍秉鑑究竟有多少財產,是大家常常談論的話題;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產、店鋪、錢莊,以及在美國、英國船上的貨物等各種各樣的投資,在1834年,他計算了一下,共約值2600萬元。

    這裡的2600萬元的“元”,多被解釋為一兩銀子,據恆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這裡的“元”應為西班牙銀圓,後期稱“鷹洋”。

    後來,在歐美多國,找到儲存下來的伍秉鑑的畫像,可見伍秉鑑在海外口碑不錯,有其深遠的影響。伍秉鑑是廣東十三行之首,當年十三行被稱為“天子南庫”。

    伍秉鑑主張聚海資,興海貿。他積極與歐美各國建立合作關係,發展海外貿易,並透過國際貿易與海外投資的行為,讓世界瞭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廣州文化公園至珠海南路一帶的廣州西關,曾是清朝晚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也就是清朝十三行的所在地。

    當年,清政府招募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之際,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邁出家族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他創辦怡和行,專門代理洋船生意,以及代替清朝海關向各國洋船徵稅。

    伍國瑩利用這一有利契機,大力經營怡和行,為伍秉鑑開創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伍秉鑑接任怡和行。初出茅廬的他備受質疑,但事實證明,伍秉鑑比他的父親更具有經商的天賦。他的成功離不開他高人一等的識人之術,以及細水長流的公關策略。

    為保證茶葉的質量,伍秉鑑從茶葉的源頭抓起,專門派人到福建等地的茶園全程監督,並用自己的船隊將茶葉運回。

    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有回報,在國外只要是“怡和行”商標的茶葉,都被鑑定為質量上乘的茶葉。

    嘉慶年間,伍秉鑑的怡和行取代了同文行,而成為了廣州十三行的總商。

    事實上,伍秉鑑是商業奇才,他的商業發展領域不拘於國內,還放眼於大洋彼岸,欲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真正的國際財團。

    他與歐洲、美洲的重要客戶保持著友好關係,其在海外的許多客戶。

    其實,伍秉鑑也是走官商之道,向清廷及地方官賄賂、捐輸,換取官銜和官職。此外。他與外商關係密切,對外貿易額每年達數百萬兩之多。

    伍秉鑑出生在商人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很有商業天賦。

    在他的帶領下,怡和行的業務迅速崛起,不僅將他父親手中的客戶延續了下來,還同歐美各國建立起了緊密聯絡,因此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他不僅在國內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還大力投資房地產行業,是洋人眼中的第一大富翁。

    以至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出現資金週轉不靈的時候,第一個就會向這位來自中國的首富求助,而伍氏家族也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特權商人,在國內權宦的眼中,伍秉鑑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清朝實行捐納制度,伍秉鑑也拿出大筆銀子報效清政府,弄了個三品頂戴,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官商。

    此外,他還憑藉著對外貿易的有利條件,與外商、外國駐華代表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此時的伍秉鑑,事實上已經躋身世界首富的行列。

    伍秉鑑出任總商數十年,一直居於行商的領袖地位。伍家同倫敦大銀行家拜令兄弟公司也有商業往來。

    據說,伍秉鑑透過福布斯在鐵路股票上投資接近50萬元,使福布斯成為橫跨北美大陸最有名的鐵路大亨。

    伍家的怡和行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伍秉鑑在西方世界有重大的影響。

    亨特在獲悉伍秉鑑去世時說,這位舉世聞名的公行最後的頭人,於1843年9月4日卒於廣州河南,享年74歲,他和拿破崙、威靈頓都生於1769年,旗昌洋行為了紀念他,特將一艘船命名為“浩官號”。

    英華人則將他與林則徐的蠟像,一同陳列在倫敦名人蠟像陳列館。貿易起家,最終成為富甲天下的人。

    事實上,十三行的行商們很多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22年十三行商館區的一場大火,足足燒了七天七夜,燒燬了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洋銀熔入水溝,長達一二里路呀!

    總而言之,伍秉鑑就是這樣成為世界首富的,他確實有錢,他的家產有2600萬兩銀子之多。

    其實,他也確實是商業奇才,其商業發展領域不拘於國內,而是放眼於大洋彼岸,企圖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財團。

  • 2 # 達摩說

    在19世紀,提伍秉鑑,可能還沒幾個人知道,但如果要提伍浩官,那就如雷貫耳了。

    浩官,那是伍家人給自己取的商名,無論自家這份基業將來由誰繼承,對外都以伍浩官自稱,當然尤其是對洋人。19世紀初的洋人聽到伍浩官這個商名,就跟我們今天聽到比爾·蓋茨差不多。

    伍家在康熙年間定居廣州,開始做生意,幾代人下來聚斂財富。伍秉鑑的父親伍國宗創辦了怡和行,取商名為浩官,開始涉足對外貿易,浩官逐漸聲名鵲起。到伍秉鑑時,怡和行幾乎包攬了所有對外貿易,此外他還在美國投資了鐵路、證券和保險,就連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大財團東印度公司資金緊張時,都要找他借錢週轉。可見,浩官之名在時的國際商界果真是如雷貫耳了。

    伍秉鑑確實有錢,據統計他的個人資產為2600萬銀元,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至於在當時算不算世界首富,這個很難說,因為19世紀還沒有今天的富豪榜,也沒有什麼相對統一的標準去比較衡量。但是,伍秉鑑肯定屬於19世紀整個世界最有錢的那批人之一。

    伍秉鑑為什麼這麼有錢呢?

    伍秉鑑出身商人世家,他本身繼承家族衣缽,又有出色的商業頭腦,有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僅憑這些,不足以使他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伍秉鑑的膨脹之路,主要還是因為趕上了好政策。

    1686年,清朝剛剛擺平臺灣鄭氏,重新開放海禁,大量外商頓時擁入廣州。於是清廷下達了一個命令,即在廣州招募一些有實力有信用的行商,由他們來代表朝廷與外商進行對外貿易。當時一共選了十三家,於是被稱為廣州十三行。

    當時的國際貿易中,歐洲人一路折騰,從美洲弄來大量白銀,最後都換成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於白忙活,誰叫歐洲的上流社會就喜好這一口呢?1757年,乾隆帝又宣佈只留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對外貿易也自然被十三行所壟斷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處廣州這個對外貿易的唯一前沿城市,又有政府背書,十三行自然大賺其錢。伍家也正是藉著這一政策,迅速膨脹起來,而伍秉鑑於1801年正式接手其父的怡和行,將伍家的生意做大做強,包攬了廣州的對外貿易,成為十三行的總商。

    但在鴉片戰爭後,清朝對外貿易的一口通商格局被打破,外國商船來到中國不一定非要停靠在廣州,這相當於廣州十三行的貿易獨佔特權沒有了。沒了好政策,伍秉鑑自然力不從心,伍家以及整個十三行也就迅速衰落下去了。

    伍秉鑑因政策而興,又因政策而衰。唏噓之餘不得不感嘆,在中國,政策足以左右商人的命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 3 # 曉東筆談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評選出了近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劉瑾、宋子文和伍秉鑑6位華人入選榜單。

    這6個人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蒙古帝國“大汗”以及元朝皇帝,和珅是有名的大貪官、劉瑾是權傾一時的明朝大太監、宋子文是民國“四大家族”之一,都是政治人物,憑藉國家權力攫取的鉅額財富。

    而唯有伍秉鑑,是唯一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入選最富有之人行列;不僅如此,伍秉鑑還被西方人認為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一、伍秉鑑究竟算不算得上“世界首富”

    根據後人的推測,伍秉鑑的個人財富在2600萬銀元左右,約佔清朝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一半。

    伍秉鑑的財力有多大呢?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1、伍秉鑑是著名的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

    東印度公司大家都不陌生,在亞洲從事各種非法貿易,擁有軍事力量,能量甚至比當時的一些國家都要強大。但就是這樣的一家實力雄厚的跨國財團,在資金面臨困難時,也不得不低頭向伍秉鑑借錢渡過難關。

    2、早在200多年前,當絕大多數華人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盲目自信中時,伍秉鑑就已經在美國進行投資保險、購買證券以及鐵路債券,每年獲得的利息都在20餘萬兩白銀以上。

    3、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簽訂了《廣州條約》和《南京條約》,分別向英國賠款600萬和2100萬銀元,而伍秉鑑就出了110萬和100萬銀元。

    二、為什麼西方人認為伍秉鑑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有意思的是,伍秉鑑的知名度、包括一直到現在,在華人中反而不如西方人,當西方人認定伍秉鑑是“世界首富”的時候,很多華人都不知道伍秉鑑是誰。

    之所以伍秉鑑被西方人認為是“世界首富”,是跟他從事的行業和人格魅力有關。

    伍秉鑑由對外貿易發家,從父輩開始創業,到他這裡就當上了廣州十三行的首領,伍秉鑑家族擁有的怡和行也坐上了廣州十三行的第一把交椅。

    伍秉鑑因為常年與西方商人做生意,因此在西方商人中的知名度很高,雖然同時期也有“晉商”、“徽商”等,但他們的生意主要在國內,因此他們的財富未必在伍秉鑑之下,但西方人對他們的認知度遠不如伍秉鑑。

    正是在壟斷性質的對外貿易中,伍秉鑑的財務迅速積累,並接連在地產、茶葉、絲綢等領域投資,慢慢積累了2600萬銀元的財富。

    另一個原因就是伍秉鑑本人非常慷慨,不是斤斤計較之人,這也十分符合西方人的生意之道。特別是伍秉鑑還曾經多次赦免一些做生意失敗的外華人的債務、幫助外華人興辦醫院等,在西方人中口碑很好。

    三、伍秉鑑的結局

    但是,無論伍秉鑑多麼有錢,在當時的清朝,伍秉鑑只是一個商人,背後沒有雄厚的政治根基,財富憑藉壟斷貿易來的快,在政治勢力的打壓下失去的更快。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等幾次戰爭中缺錢,就強行向伍秉鑑攤派要錢,伍秉鑑不得不給,一次性出資數十萬兩白銀;

    清政府鴉片戰爭戰敗後,伍秉鑑一家獨自出資100萬和110萬銀元,佔整個賠款的7.8%。

    甚至林則徐在廣州禁菸時,認定伍秉鑑家族從事鴉片貿易,摘去他的頂戴,把他的兒子關進大牢,而實際上伍秉鑑家族並沒有從事這類非法貿易,是他的生意夥伴的所作所為。

    晚年的伍秉鑑,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他曾經說:

    “要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在十分想移民美國”。

    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以74歲高齡逝世。

    1856年12月15日,廣州十三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炮火中化為灰燼。

    從此,以伍秉鑑為首的廣州十三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納蘭談史

    晚清,一個讓華人倍感屈辱的年代,西方列強用最野蠻的方式對清國展開了瘋狂的政治打壓和經濟掠奪,讓那些沉浸在康乾盛世迷夢中無法自拔的晚清統治階層開始意識到了世界的巨大變化。

    雖然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廣州十三行上的國際貿易卻還是異常活躍,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外聚集著世界各大洲的商船隊伍,同時也聚集著大清全國的商賈精英與外貿商品,成就了一派“金山珠海”的繁榮盛景,也誕生了清國成百上千的大富豪。今天要說的這位商人可謂是個商界傳奇人物,他在晚清的政壇和商界都十分知名,業務渠道多樣並拓展到了國際。據史料記載,在道光年間他私人的財富高達2600萬銀元,相當於現在的50 億元人民幣,被評為當時的世界首富,這個首富稱號更多的是西方人給評定的,他就是伍秉鑑。

    伍秉鑑?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都覺得很陌生。確實,在近代中國這個人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也與幾千年來封建王朝商人社會地位低下有著很大關係,但在當時卻是西方社會知名度極高的中國企業家。

    作為廣東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行主,一百多年前的伍秉鑑就開始了對外投資的盈利模式,並涉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投資建設了美國的鐵路,甚至涉足到了美國證券、保險這些金融業領域,開啟了他大手筆的跨國生意。伍秉鑑堪稱商業精英,並有著獨到的投資眼光。說到他投資修建美國鐵路一事兒,這還和一位美國名人有關,那就是約翰福布斯,一次偶然的機會福布斯結識了伍秉鑑,伍秉鑑認為福布斯很有商業潛力,並投給他50萬兩白銀做資本,福布斯果然不負眾望,回國便承包了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建設,也令伍秉鑑獲取了豐厚的海外利潤。

    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讓廣州十三行這些商人賺取了鉅額財富,也給清朝政府帶來了大量的稅收。但是好景不長,很快西方列強看著自家每年向清朝流入白花花的銀子,利慾薰心下就動起了歪心思,並向中國輸送了大量的毒品鴉片。

    清政府雖然腐朽,但鴉片之害還是心知肚明的,但忽略了此時國際的變化,尤其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情況,於是立刻排遣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廣東禁菸。林則徐無所顧忌大張旗鼓的虎門銷煙引發了英國方面的強烈怨恨,並派遣英國軍艦強行封鎖了珠江口。伍秉鑑很清楚英華人這樣做的目的,並在勸和英華人未果之後,毅然決然地支援了清政府的自衛戰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伍家和商行商賈們的捐錢捐物並沒有帶來戰局的反轉,伍秉鑑反而在鴉片戰爭後被勒索了一百多萬,最終在清廷的戰敗下、生意的不景氣裡、社會民眾的唾罵聲中溘然長逝。

    伍秉鑑算的是晚清商界的風雲人物,他憑藉著外貿發家致富,也因為外貿而家道衰落遺恨病亡。他的商業典例再次證明了:在封建經濟體制下,商業不可能得到持續良好的發展,這塊土壤不會允許資本的積聚擴張,偶然的機遇,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媽媽比上班族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有哪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