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強888

    洪都之戰是陳友諒的滑鐵盧和朱文正的最高光時刻。

    洪都之戰經過

    在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群雄中對朱元璋曾經威脅最大的,實力比朱元璋強大的就數陳友諒的大漢王朝了。這個出生漁家的底層少年,後來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掌握了天完政權的大權,並篡位自立為大漢皇帝。

    在朱元璋剛剛在集慶站穩腳跟的時候,其實形勢不是太好,左邊的張士誠和右邊的陳友諒實力都比他強。而且處於中間就有兩線作戰的分享。

    公元1362年,陳友諒就趁朱元璋在今安徽與張士誠作戰的機會帶領60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從武昌直鋪下來,既佔據兵力優勢,又佔據沿江而下的地利。而當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手裡的洪都(今南昌)守軍不過2萬,而且朱元璋主力陷在東線戰場,暫時抽不出兵力支援,洪都過後,應天(今南京)等地幾乎算無兵防守,洪都守不住,朱元璋的根據地就被陳友諒超了後路。

    關鍵時刻,年輕的朱文正打了他人生最高光的一戰,僅僅憑藉這小小的洪都城和城裡的1萬多軍力,居然死守洪都整整85天,成功的等到朱元璋東線戰鬥結束,帶領20萬主力回來救援洪都,並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形成主力決戰,最終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陳友諒在鄱陽湖一戰中戰死。此後朱元璋奪取天下一路勢如破竹。

    陳友諒和朱文正的結局

    陳友諒在洪都之戰中其實有很多次不陷在洪都的機會,我們說了當時朱元璋主力東調,繞過洪都之後的集慶等地幾乎無人防守。如果陳友諒不是在洪都感覺失了面子,硬要用全部兵力在此死磕,在洪都之戰的三個月內,他完全可以用部分兵力圍困洪都,然後帶大軍先抄朱元璋後路,這樣根據地被佔的朱元璋將會很難受,也許歷史就會改寫。

    而朱文正憑此一戰也充分證明了他叔叔重用他不是隻憑關係,他本身能力確實突出。但此後的朱文正就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戰後論功行賞,朱文正跟朱元璋客氣了一下:咱們自己人你先賞別人吧,奪了天下還怕沒有我的封賞嗎。然後他叔叔還為自己侄子的通情達理感到高興,果然這一次就沒有封賞他。

    然後小朱同志就暴走了,居然想著背叛他的叔叔,投靠張士誠。最後被朱元璋軟禁而死。他的子孫最終是朱元璋親自撫養長大,封為明朝唯一非朱元璋系的靖江王。世襲到明朝滅亡。

    朱文正還是不瞭解他的叔叔,這個對親情無比看中的窮人出生的孩子。最後大功告成怎麼會虧待他這個侄子嘛。

  • 2 # 尉霖

    在人們世俗的眼睛裡,朱文正是一個貪財好色之人,但是他卻把守著朱元璋的重要地盤洪都,是朱元璋不會識人嗎?還是作為朱元璋侄子的朱文正不爭氣呢?面對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朱文正只有守軍四萬,但是城門卻有八個,這樣一個人能守住城池嗎?萬事皆有可能,我們看人看事都不可太過侷限,就拿朱文正來說,在外人眼裡他不是一個適合做領袖的人,但是外人眼裡的他並不是真實的他,只看他排兵佈陣的本事就知道他在軍事上是很有能力的,別人之所以覺得他不用心於軍事,可能是因為他做這些事時顯得毫不費力,但那恰恰是因為他太過精通。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說一說朱正文和陳友諒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二十四日,洪都保衛戰打響。陳友諒首先選擇進攻撫州門。守撫州門的將領是鄧愈,這是一個極其厲害的人。其實有一個厲害的手下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好比西遊記中的唐僧一樣,因為有孫悟空這樣一個厲害的徒弟,所以自己才能戰勝那麼多困難,所以給力的隊友是非常重要的,鄧愈命令兵士們從城牆上往下扔石頭,利用高度的優勢來抵擋敵人的進攻。沒有人數上的優勢就要懂得利用地理上的優勢。陳友諒的漢軍手持竹盾,冒石前進。雖然竹子做的盾牌無法和飛石抗衡,但陳友諒最大的又是就是人多,一點點劣勢阻擋不了他;飛石陣再厲害,也抵擋不住如潮水般的敵軍。漢軍軍士手持利劍,攻打城門,居然把城牆砍壞了二十多丈。

    這哪裡是城牆,簡直和紙糊的沒什麼區別。當初修建城牆的工匠們,如果知道有一天洪都的城牆居然讓人用刀砍開了,不知道會作何感想。這就說明洪都城內的管理也是有問題的,偷工減料、厭惡腐敗,從內部開始變壞才是最可怕的,陳友諒還沒有來得及為打破城牆而高興,就聽到槍聲大作。鄧愈居然臨危不亂,指揮手下用火銃向敵人射擊。雖然元末還處於冷兵器時期,但火銃這樣的熱兵器並不鮮見,而且在經歷過幾代的改進,已經相當先進,殺傷力不可小看。不過這樣的東西,陳友諒軍中並沒有配備,所以說與時俱進才能使得國家進步,如果是故步自封,單單是靠人多和富裕那是不行的,就像清朝時期,人口眾多、將士勇猛,但是卻因為閉關鎖國而落後於西方國家,所以要以史為鑑。

    漢軍一看這發出火光的傢伙,立刻慌了,看著大開的城牆,卻連一步也不敢再前進。利用這短暫的時間,鄧愈派人用木頭搭起了臨時的防禦工事,漢軍隨即開始爭奪木柵。這時,朱文正率兵趕到,守衛其他城門的牛海龍等人也帶兵來援。朱文正一邊命令諸將死戰,一邊派人修築城牆,一個晚上便全部完工。在鄧愈與朱文正的抵抗下,撫州門保住,陳友諒不得不另做打算。撫州門雖然保住了,可朱正文的損失也相當慘重:李繼先、牛海龍、趙國旺、許珪、朱潛、程國勝等大將皆戰死,朱文正自己也受了傷。這場戰爭結束了。但是這卻和大家預料的不同,陳友諒沒有碾壓朱文正,而朱文正也沒有失去城池。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事實證明朱文正的確由自己的實力。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場戰爭,朱文正的勝利在於他有一名厲害的猛將,這可以說是至關重要,不是這樣一位先鋒擋在最前面,哪有後面的安排,但是更不可忽視的仍然是那先進的武器,人之所以是高階動物,那就是因為人會使用武器,而好的武器和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國家的武器決定一個國家的實力,而陳友諒也正是失敗在這一點上,他的軍隊雖然人多,但畢竟都是人肉之身,在武器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陳友諒沒有使用先進的武器,戰士們也沒見過這樣的神物,所以軍心一亂,不打自敗;其次這和人的見識也是分不開的,見識越廣就越能接受新的東西,在新東西出現的時候也不會驚慌失措,而且也只有見識廣的人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思維也隨之開闊,並不會侷限在舊有的事物。

  • 3 # 濮淮天地

    一個忠心不二拼命死守,一個思前想後奮力猛改。一將功成萬骨枯,陳友諒也是智勇雙全的人物,朱文正是勇猛的將軍。

  • 4 # 阿波羅之船

    洪都之戰,是陳友諒和朱元璋最後戰略決戰的第一場關鍵之戰。

    當時,陳友諒集中全部力量,水陸大軍共80萬,趁朱元璋主力部隊正在東線與張士誠作戰之機,向朱元璋老巢南京發起進攻,打響了雙方的戰略決戰。

    朱元璋當時兵力本就弱,又大部分主力被調走,老巢空虛。面對陳友諒大軍,朱撤軍回援都來不及。這場戰爭,一開始,朱就完全被動。軍事部署,時機把握,都不在朱元璋一邊。

    如果不出奇蹟,天下就不會有明朝了。

    然而,奇蹟誕生了。

    當時,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洪都城(今天的南昌),主將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軍只有2萬。朱元璋來不及調兵回援,就給朱文正發了一道命令: 堅守待援。

    朱文正寧是依靠這2萬人,擋住了陳友諒80萬大軍連續3個月的攻擊。不僅為朱元璋率領大軍回援爭取了關鍵時間,而且,也徹底拖垮了陳友諒大軍的進攻勢頭,沉重打擊了陳友諒全軍勢氣,甚至改變了陳友諒的用兵策略,陳友諒在之後的戰爭中,疑神疑鬼,再也不敢大膽突進,為陳全軍覆沒埋下伏筆。

    陳友諒在朱元璋全軍回援後,一改往日主動出擊,大膽用兵,奇兵突進的戰略戰術,變的十分謹慎,小心翼翼,和朱元璋在外圍爭奪,朱元璋設定石橋疑兵,就嚇的陳友諒不敢進攻,退而轉入翻陽湖,終於被誘入陷阱中,全軍覆沒。

    這一切的改變,都原於洪都之戰,對陳友諒信心的打擊!

    現在回頭看洪都之戰,朱文正勝利的關鍵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朱文正身先士卒不怕死。他站在城頭親自廝殺,極大的鼓舞了全軍的勢氣。不怕死的主帥。才能帶出不怕死的部隊。

    2,動員充分。朱文正在進行戰爭動員時,從軍官,到全體士兵,到全城百姓,都全部動員到位,就如打了雞血一樣。能把部隊動員到這種程度,朱文正不愧是最優秀的軍事將領!

    3,臨危不懼,指揮得當。城門幾次被突破,朱沉著應對,分配兵力,組織反攻,把攻入城裡的漢軍打出去。他的沉著應對,冷靜指揮,極大的鼓舞了部將和士兵,使慌亂的勢氣重新振作。

    4,朱元璋在全軍官兵中,樹立了紀律嚴明,說到做到,剛毅堅強的崇高形象。

    守城官兵之所以拼死守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信朱元璋對他們說的一句話: 堅守住,等待大軍回援!

    只要朱元璋說過,就一定會做到。只要他來,勝利就一定是我們的!

    這種強大的信念,是守城官兵的精神支柱!

    可見,全軍統帥的威信,在部隊官兵中,具有多麼巨大的力量。

    再看陳友諒,為了上位,殺倪文俊,殺趙普勝,最後在出徵前,又殺了全軍統帥徐壽輝,取而代之。

    陳的帶兵處事,對自己人都欺騙毒辣,陰險詭詐,毫無誠信。

    陳友諒的漢軍,人人怕他,但無人信他!暗中反他的人不在少數。順境時還能撐住,一旦逆境,會迅速垮掉。80萬對2萬都不能勝,可見陳友諒的部隊內部,存在多麼嚴重的問題。

    陳友諒的失敗,說明了一個道理:

    在隊伍內部,依靠狡詐手段,欺騙狠毒,不講誠信,雖然能夠一時得逞,但一旦處於外部逆境,整個集團就會迅速崩潰,徹底不能翻身。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當今社會,個別人做事用欺詐手段,坑人利己。即使一時得逞了,所欠的債終究有還回去的一天。

    誠實守信,真誠待人,合作共贏,才是事業的正道。

  • 5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朱文正是朱元璋早期相當重要的一個人物。作為朱元璋本家侄子,他只用了7年的時間就成為大都督,執掌大都督府之重權,當然,這也是因為朱元璋的建軍思想,一直是想把自己最親近的人,安排在軍中的關鍵位置。

    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祝宗、康泰的“洪都叛亂”被平定,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江西是陳友諒之左臂,楚之重鎮,應天西南至屏藩。這裡的民眾“好訟難制”,山寨多未歸降,自洪都(今南昌)來降者人數不少,均非自己的嫡系,派系繁雜。考慮再三,五月初二,朱元璋派時任大都督府大都督的朱文正統領參政鄧愈、元帥趙德勝、指揮薛顯鄧鎮守洪都,以儒士郭子章、劉仲服輔佐參謀。

    朱文正到任後,改建、加固了洪都的城牆。據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卷四十載:“大都督朱文正以城西南濱江,故築於內,(其新城)比舊(城)減五之一,週二千七十丈有奇,高二丈九尺;浚壕三千四百丈有奇,闊十一丈,共存七門”使洪都防務大大加強。朱文正還“招諭山寨來降,頭目盡皆歸順,好訟者誅之,號令嚴肅,遠近震懾”。與此同時,他還收取了陳友諒佔據的吉安、永新、擴大了朱元璋在江西一帶地盤。

    朱元璋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的英明決策,在一年後的“洪都保衛戰”中得以應證。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就在朱元璋率主力大軍“親援”安豐,徐達、常遇春二將兵圍廬州城之時,陳友諒孤注一擲,向朱元璋發動了最大規模、也是最後一次的進攻。

    陳友諒的戰艦分大、中、小三等,大者可載三千人,中者二千五百人,小者也可以載兩千人。從人數來說,號稱六十萬,文武百官家屬老小全部出動,傾國而來,課件陳友諒是抱著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心態與架勢,與朱元璋作最後較量的。

    四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的漢軍抵達洪都城下。朱文正面對強敵,鎮定自若,命鄧愈、趙德勝、薛顯、牛海龍各自進入自己的守地,自己率兩千名精兵往來策應。二十七日,撫州門被攻破三十餘丈,鄧愈以火銃擊退漢軍,築起木柵。漢軍湧上搶奪木柵,朱文正督軍死站。且戰且築,並在一個夜晚重新修好了城牆。五月初一,陳友諒把在吉安、臨江等地俘獲的朱元璋將官劉齊、朱叔華、趙天麟等押至城下示眾,亦不為朱文正所動。六月 十四日,陳友諒圍城久攻不破,調來攻城器械,欲從水關攻入。朱文正命壯士以長槊從柵內刺至。敵兵奪槊,文正命人將鐵戟、鐵鉤用火燒熱,敵人兵復來奪,“手皆灼爛”。“友諒盡攻擊之術,而城中備禦、隨方應之。”

    圍困得像鐵通般的洪都城,與外界完全隔絕。朱文正於六月派千戶張子明夜乘小舟潛出敵營,歷時半月,來到朱元璋的駐地求援。朱元璋聽完彙報,說:“回去告訴文正,再堅守一個月,吾將親往取之。”張子明返回,在湖口被捉,陳友諒要他勸降洪都城內的守軍,張子明佯裝答應,來到洪都城下,卻突然高喊:我張大舍已見主上,令你們堅守城池,救軍馬上就到。張子明最終以性命再次鼓足了城中將士們守城的勇氣。

    就這樣,朱文正以不足萬人、以戰死十四名將領的代價,抵擋住陳友諒數十萬人馬長達八十五天的圍攻,成功取得了“洪都保衛戰”的勝利,為朱元璋進行的安豐、鄱陽兩大戰役贏得了時間,也對朱元璋以後削平群雄、建立大明王朝起到立關鍵性作用。“洪都保衛戰”是朱文正一生中最大的功績。接著,在鄱陽湖大戰中,朱文正再立新功,遣人焚燬了陳友諒的糧船,致使漢軍軍心大亂。

  • 6 # 濤說精彩歷史

    1、“洪都之戰”是朱文正名留史冊的一戰,是“陳九四”陳友諒覆滅的開始(未能攻破戰略重點——南昌)。

    此戰是江西戰史上最激烈的守城戰之一,朱文正憑孤城之力對抗陳友諒60萬大軍(號稱),2萬人死守85天,贏得了寶貴的戰略時間。這是朱陳“鄱陽湖總決戰”的前奏,也奠定了朱元璋統一天下的基礎。

    陳友諒攻城失敗,完全喪失了洪都(今南昌市)這一最重要城市,處於戰略被動,決定了他後續覆滅的結局;

    2、朱文正誓死堅守孤城85天,可歌可泣;最後卻因朱元璋封賞不公,腦熱投靠張士誠,鬱郁而死。

    後與朱元璋援軍裡應外合,最終勝利;因為此戰,朱文正將流芳明史!但因他功勞太大,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竟投靠張士誠;後失敗被朱元璋軟禁,鬱鬱而終。

    一、洪都之戰,江西戰史上最激烈的守城戰之一

    江西省會南昌,地處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自古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363年4月,南昌市發生了江西戰史上最大守城戰——洪都之戰(江西古稱洪都、豫章)。

    朱元璋自鳳陽起兵,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他選擇“先陳後張”的策略,各個擊破;1361年八月朱元璋攻下南昌,派心腹——侄子朱文正防守。

    但南昌在江西太重要,陳友諒決定集重兵奪回;至正二三十年四月,他率部乘大型戰艦數百艘,號稱兵力60萬,圍攻南昌!

    (陳友諒雕像)

    朱元璋此時正與東邊張士誠作戰,難以馳援朱友文,於是下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來援!”

    朱文正與諸將合謀,分守諸門:鄧愈守撫州門,趙德勝守宮步、士(寺)步、橋步三門,薛顯等守章江、新城二門,牛海龍等守琉璃、澹臺二門。朱文正居中節制諸軍,並率軍2000往來策應。

    大戰在即,雙方兵力懸殊!

    二、陳友諒登陸攻城

    陳友諒志在必得,所派戰艦裝備精良,攻防俱佳。

    比如有的大戰艦:“艦高數丈,塗上丹漆,上下分三級(層),每級放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遮擋;”船上走馬已很強,可陳友諒還不滿足,“在板房中又布數十面大盾,大盾外圍都包裹住鐵,刀插不進,箭射不透”。每隻戰艦可以容納2000-3000人!

    陳友諒真是一個重灌戰艦控!

    《明史紀事本末》:高數丈,飾以丹漆,上下三級(層),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櫓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櫓箱皆裹以鐵”

    ”可重灌必然要犧牲機動性”,這在日後鄱陽湖決戰、以及三國小說中都是慘痛教訓;陳友諒鉅艦不能靠近洪都(朱文正洪都修城垣時,特意離江30步),只能下船,準備攻城武器。

    (朱文正)

    而朱文正形勢更惡劣:手下只有2萬兵力,雖有了部分對付鉅艦的方法,卻根本無力阻止登陸,源源不斷的敵兵像潮水一樣湧向洪都城;最關鍵的是,不知援軍何時能來,此時明軍的主力正在東邊作戰。

    三、雙方焦灼,四月血戰到七月

    陳友諒快速了建造了竹盾、撞車、雲梯等工程武器。

    四月十五,陳軍以竹盾為掩護,猛攻撫州門,破壞城垣30餘丈。堅固的城牆有了大豁口,鄧愈則命令士兵新修豎木柵,阻擋陳軍,並用火銃擊退敵兵,掩護修補。陳軍又轉而爭柵,鄧愈則3個月晝夜不解甲(《明代軍事史》),督促修柵,通夕修成,撫州門屹立如故。

    五月初八,陳友諒又轉換方向,進攻新城門。守將薛顯則率銳卒出堿迎敵,斬陳友諒平章事劉震昭,擒其副樞趙樣。陳軍進攻失敗。

    六月中,最驚險的時刻來了;陳友諒以新建成竹盾、衝車等器械進攻水關木柵,企圖破柵而入;朱文正親自指揮,士兵們用長槊從柵內向外刺殺陳軍,陳軍則用手奪取,雙方僵住拉扯;朱文正則命令鍛造鐵戟、鐵鉤,穿柵刺敵,陳軍還來奪戟,手被刺爛,終未攻入。

    陳友諒沒有好辦法,只堅持不肯放棄,把洪都包圍的水洩不通。朱文正千戶張子明冒死突圍,告知朱元璋洪都死守的戰況;七月初六,朱元璋親率舟師20萬求援洪都,十六日抵達湖口。

    陳友諒又多圍了3天,七月十九,實在無法攻下,命令大軍撤退,赴鄱陽湖迎戰朱元璋。

    洪都防守戰,朱文正終於取得了最終勝利!

    可是,防守方也付出了慘重代價,除了士兵傷忙,朱文正還損失了手下10餘名優秀將領。正因如此,朱元璋戰後大肆封賞,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授以金帛,朱正文非常不滿(可能是朱元璋沒想好怎麼重賞),一時性急投靠張士誠去了。

    後來,朱文正被朱元璋擊敗,遂軟禁,1365年鬱鬱而終;5年後,朱元璋終於沒開臉來,將朱文正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世襲罔替,一直到明末。

    歷史,總算給了朱文正公正評價。

  • 7 # 陳參

    要客觀評價洪都之戰中對陣的雙方主帥陳友諒和朱文正,必須從洪都之戰前的背景談起。當時的全國戰略形勢是共有四個混戰軍事集團:元朝統治集團(實力最強),張士城(最有錢),陳友諒(除元政府外地最廣),朱元璋(人才最多)。元朝政府面對三個勢力較大的反政府武裝,也沒用實力徹底撲滅。採取的對策是誰最強鬧得最厲害就先打誰,而三個反政府武裝對元政府,也是你有政策我有對策,時而對抗時而忽悠,反正是儲存實力擴大地盤,嘴裡服從絕不投降!四方面時有混戰。洪都之戰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拉開序幕的,公元1363年2月,張士城率軍進攻駐守安豐(今安徽壽縣)的劉福通,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雖然朱元璋部下反對,朱元璋還是堅持出兵救援,結果劉福通戰死,朱元璋只救出了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在張士城和朱元璋於安豐開戰時,陳友諒選擇了坐山觀虎鬥,沒有趁機偷襲朱元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當時朱元璋只有部分兵力投入戰鬥,主力部隊並沒有參戰,如果陳友諒此時攻擊朱元璋,朱元璋會迅速集合兵力對抗,陳友諒沒有十分的把握戰勝,所以選擇靜觀其變是正確的!而當朱元璋救出韓林兒後撤時,張士城卻不斷的隨後襲擊惹惱了朱元璋,朱元璋遠擇集中兵力攻打廬州,作為進攻張士誠的開口和基地,於是1363年3月中旬朱元璋在回軍路上,派大將徐達帶重兵攻打廬州。陳友諒認為時機已到,便集合舉國之力大軍60萬,出兵攻打洪都。從地圖可以看出,洪都在九江的後方,陳友諒要攻打朱元璋老巢應天府,直接打向下游的安慶奔應天才對,為何要轉身先攻後面的洪都呢?當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分析說是因為陳友諒性格原因,洪都原來是陳友諒的地盤,後來守將叛投了朱元璋,這個固然是一方面,另外一個原因陳友諒之所以先打洪都,我認為是戰略上的正確選擇。原因有兩個:

    其一,如果放過洪都不打,直接奔應天府,且不論能否一戰而下,如果洪都軍隊在後面襲擊,該怎麼辦?

    其二,朱元璋在1363年4月陳友諒起兵之前,派侄子朱文正到洪都駐防,而陳友諒得知朱文正是個吃喝玩樂貪圖酒色,不知軍務防守的花花公子(應該是朱文正的驕兵之計),且洪都城內只有四萬兵力,面對這樣的便宜豈能放過?所以先攻下洪都,無論是戰略需要還是出口惡氣,都是正確的選擇!

    那麼面對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朱文正是如何應對的呢?應該說朱文正的第一步取得預期的效果,驕兵之計讓陳友諒自信滿滿,但是朱文正迅速恢復了真正的戰將本色,不但統一了軍心鼓舞了士氣,還把不多的兵力佈置得井井有序,自己更是枕戈待旦甲不離身,隨時準備投入戰鬥。在戰場上也是身先士卒沒有半點怯意,這無疑極大的增強了將士們必勝的信心!

    而陳友諒呢?雖然戰略選擇對了,但在戰術上卻是一錯再錯,六十萬大軍對四萬守軍,兵力器械都佔優勢,卻沒有采取任何兵法計謀,只是一味的混戰強攻,而且是一門攻打不順再換一門,本來強硬計程車氣在數次攻擊不利之後士氣漸失,竟然圍攻三個月不下還耗在洪都城下!直到朱元璋率軍救援而來,陳友諒才棄洪都奔朱元璋而去。最後在鄱陽湖大戰中一敗塗地丟了性命!

    就軍事能力而言,陳友諒和朱文正不是一個檔次,朱文正要比陳友諒高明很多!無論是統帥軍隊,軍事部暑,戰術計謀,陳友諒都不敵朱文正!在圍攻洪都之初,居然不知圍師必缺?攻擊不順後,為何不留下部分兵力只圍不攻?主力部隊迅速奔襲應天?要知道開戰之初,朱元璋主力還在廬州城下和張士誠苦鬥呢,不過話又說回來,有朱文正這樣的軍事奇才在洪都,陳友諒留下誰能鬥得過呢?陳友諒的部下真是無人啊!

  • 8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導讀

    1363年發生的洪都之戰,是一場可以改寫中國歷史的戰爭。對陣的雙方是陳友諒和朱文正(朱元璋),戰爭的結果使得陳友諒失去了一切,而朱元璋則成為了南方最大勢力。

    這場戰爭中,陳友諒一如既往的自負、隨心所欲,朱文正則是一改之前的紈絝形象,給人一副沉穩冷靜的大將風範。

    陳友諒

    在洪都之戰爆發三年前,陳友諒與朱元璋已經進行過一次友好切磋,雙方在應天城外的龍灣一戰,結果是陳友諒敗逃,朱元璋取得了勝利。但是陳友諒雖敗,卻並未傷元氣,一直在等待著復仇的機會。

    上天護佑,這個時間他並沒有等多久。就在1363年二月,元朝政府的編外隊伍元偽軍張士誠進攻紅巾軍的重要人物韓林兒和劉福通,朱元璋幾乎是傾巢出動前去救援。

    朱元璋的進攻並不順利,在回師的路上他又做出了一個決定,進攻廬州。

    機會已經來到,該陳友諒表演了。

    而且洪都本來也是陳友諒的,卻投降了朱元璋,這使得陳友諒首先將矛頭對準了洪都。

    陳友諒做事一向隨心所欲,打仗也是如此,經常是指哪打哪,沒有掌法可言。

    洪都一戰,他也是傾巢而出,帶上了他的全部身家,誓要一舉滅掉朱元璋。

    只是洪都守將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老朱家第二代最傑出的人之一,陳友諒在前期攻擊失利,很任性的一直圍城,一副不破洪都不走的勢頭。

    《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十倍為之,朱文正只有兩萬人馬,而陳友諒有六十萬還要多,留下二十萬人圍城,還有四十多萬人在。

    此時朱元璋的主力並不在應天老巢,陳友諒憑藉四十萬大軍完全可以一鼓作氣,殺入朱元璋的腹地。若此時張士誠再插一腳的話,明朝很可能就沒有了。

    朱文正

    朱文正在剛剛被朱元璋派到洪都時,是典型的一個紈絝子弟形象。終日飲酒作樂,流連於煙花場所。但是在面對陳友諒的大軍之時,他卻一反常態。

    朱文正卸下了偽裝,安排好了防守任務,就等陳友諒上門。

    朱文正是一個能力很強的將領,沒有辜負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以兩萬人抵擋了六十萬大軍兩個多月,這在那個年代,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力和強大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做到。

    而且朱文正在戰爭之初並沒有求援,而是被圍到極限之時,才讓人去給朱元璋報信,不得不說,他的膽子很大,熊心豹子膽。

    陳友諒是一個善變的人,與曹操一樣,只許他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他。洪都背叛了他,他就要從這裡開始,教訓背叛他的所有人。因此,他進攻的是洪都,而不是應天,他的性格斷送了他的江山之路。

    朱文正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在30:1的情況下能堅持兩個多月,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而他也一直堅持到朱元璋的回援,為打敗陳友諒奠定了基礎。洪都一役,他居功至偉。

  • 9 # 道友止步

    大明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群雄中對朱元璋曾經威脅最大的,實力比朱元璋強大的就數陳友諒的大漢王朝了。這個出生漁家的底層少年,後來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掌握了天完政權的大權,並篡位自立為大漢皇帝。

    在朱元璋剛剛在集慶站穩腳跟的時候,其實形勢不是太好,左邊的張士誠和右邊的陳友諒實力都比他強。而且處於中間就有兩線作戰的分享。

    公元1362年,陳友諒就趁朱元璋在今安徽與張士誠作戰的機會帶領60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從武昌直鋪下來,既佔據兵力優勢,又佔據沿江而下的地利。而當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手裡的洪都(今南昌)守軍不過2萬,而且朱元璋主力陷在東線戰場,暫時抽不出兵力支援,洪都過後,應天(今南京)等地幾乎算無兵防守,洪都守不住,朱元璋的根據地就被陳友諒超了後路。

    關鍵時刻,年輕的朱文正打了他人生最高光的一戰,僅僅憑藉這小小的洪都城和城裡的1萬多軍力,居然死守洪都整整85天,成功的等到朱元璋東線戰鬥結束,帶領20萬主力回來救援洪都,並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形成主力決戰,最終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陳友諒在鄱陽湖一戰中戰死。此後朱元璋奪取天下一路勢如破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今年的火車票那麼難買?幾個平臺全開加速包依舊沒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