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旅行中國

    司馬懿的臨終遺言有何玄機?

    冷月無聲/文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年的朋友與對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言,司馬懿老先生在臨終前會留下什麼遺言呢?

    史書是這樣記錄他的遺言的:“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番話司馬懿是對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鑑於司馬懿一生善於演戲,不單騙過政治經驗不足的曹爽,就連老謀深算的曹操也被他騙過。因此,司馬懿的這番話是真心話還是說給記載歷史的史官們聽的?是真心表達自己的忠誠還是演好人生最後一場戲?恐怕除了他自己,後人真的不得而知。

    曹魏皇室對司馬懿的猜忌、懷疑可謂由來已久。當年,一代奸雄曹操活著的時候,就對司馬懿很不放心,只不過聰明的司馬懿在代漢問題上支援了曹操,才讓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有所緩解,但曹操還是特意告誡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只不過曹丕並沒有聽信乃父之言。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對司馬懿雖然對司馬懿非常倚重,但並不那麼信任。曹叡與大臣陳矯曾有這樣一段對話,很能反映司馬懿受到的猜疑。曹叡:“司馬公忠正(指司馬懿),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魏晉世語》)而另一大臣高堂隆在病危之際,也提醒明帝“宜防鷹揚之臣於

    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矛頭直指司馬懿。儘管司馬懿後來成為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但曹叡還對司馬懿是有所防範的。魏明帝給司馬懿安排的職務是以太尉“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與爽各統兵三千人,共執朝政”。而曹爽的職務則是“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這個人事任命顯然是以曹爽為第一託孤大臣,而司馬懿次之。司馬懿的名望功績遠在曹爽之上,魏明帝如此安排後事,顯然出於對司馬懿的不放心。

    自從曹丕為拉攏世家大族而施行“九品中正制”以來,世家大族勢力迅猛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把持著當時國家的權柄。而司馬懿正是出身士族,他的先祖們在東漢帝國做過徵西將軍、豫章太守、潁川太守等重要官職,父親司馬防更是官至京兆尹。司馬懿一生東征西討,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使他成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而區區曹爽,不過是皇族一庸庸碌碌的紈絝子弟,機緣巧合執掌權柄,偏偏又“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這自然激起了世家大族,包括大部分朝臣對他的極度怨恨和反對。於是這些人註定要聯合起來,一場針對曹爽的政變已不可避免。正如蔡東藩指出的:“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時之徼倖,入為首輔,就使小心謹慎,猶難免復餗之兇;況淫奢無度,酒色是酖,何晏鄧颺諸人,毫無偉略,引為謀士,兄弟中僅一曹羲,猶有一隙之明,而爽不肯從,其能保家保國乎?當日即無司馬懿,吾知爽亦未必不亡也。”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很早就開始了暗中聯絡、部署,這些私下裡的陰謀,甚至連大兒子司馬師都不知道,“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司馬昭)潛畫,文帝(司馬師)弗之知也”(《晉書·景帝紀》)。因此,司馬懿詐以老病將死騙過了曹爽,真真是司馬懿最尋常的政治表演。249年,在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援下,蓄謀已久的高平陵政變爆發了,“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晉書·景帝紀》)。可見,曹爽集團被一舉剪除真的是毫無懸念。

    高平陵政變雖然成功了,但司馬懿也騎上了權力的老虎背,他實際上更為生前身後這些騎虎難下的事而無比焦慮。陰謀有時會成為一個連環套,司馬懿必須警惕螳螂背後的黃雀,也就是說他必須牢牢地保持自己的權勢,並對任何可能的反對者痛下殺手,否則他隨時會成為第二個曹爽。因此,我們在《晉書·宣帝紀》中看到了如下記載,“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圖發動針對司馬懿的政變,司馬懿竟以73歲高齡親自討伐。淪為階下囚的王凌哀嘆,“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司馬懿則老經世故地回答說:“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此後,凡牽連王凌之謀的人一律被誅滅三族,王凌甚至被剖棺暴屍。做完這些,司馬懿還不放心,再對曹魏宗室痛下殺手,殺楚王曹彪,並將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其鷹揚跋扈與他的兩個兒子有何區別?

    司馬懿的這些所作所為連他的後代子孫都為之慚愧。東晉明帝曾與大臣王導談論起司馬懿,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的種種猜忍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曹髦時的所作所為,令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書·宣帝紀》)!

    聯絡這些歷史事實,司馬懿能說出這段臨終遺言,說明他還是很看重自己的歷史名聲的,他不願意歷史把他記載成為一個野心家。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歷史,司馬懿也不例外。怕是一件好事,怕了,才能有忌憚,做事才能有底線。但是,司馬懿的這番苦心已經逐漸不能為後人所理解了。因為被陰謀文化浸泡的那些創造歷史的人、寫歷史的人,包括我們這些讀歷史的人,真的已經不很怕那隻歷史的筆了。沒有敬畏,沒有底線,這才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巨大悲哀。

  • 2 # 森林142848831

    在兵戈迭起傾軋不斷的三國亂局中,司馬懿絕對稱得上是一代有數的梟雄,他膽識非凡,智謀傑出,具雄才大略而不露鋒芒,經宦海浮沉而不喜不悲,能上也能下,能屈亦能伸,在韜光養晦之中洞悉時局,於朝政轉換之際聞風而起,精準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將昏庸無能目光短淺的曹氏兄弟一鼓而擒,奪得大將軍印,從此手握重兵,司馬家權傾朝野,聲威之盛無人能及。歷經人世滄桑,見慣官場風雲,他成為三國時期笑到最後的那個人,為其孫子改朝換代,為司馬氏位登九五君臨天下鋪平了道路。司馬懿彌留之際的遺言乃是幾句言不由衷的漂亮話而已,他沒有那麼好心叫兩個不甘人下的強粱兒子用心扶持魏帝坐穩江山,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只待時機成熟就廢魏帝自立,畢竟當時的魏帝已名存實亡,是司馬家的提線木偶而已,他這番話不過是掩人耳目,往自己臉上貼金,由比可見其奸險詭詐,到死都不忘玩弄心機。

  • 3 # MrHope2693

    司馬懿有沒有篡逆之心,我覺得總體來說不好說。小說我不知道,單就歷史而言: 我覺得司馬懿是很矛盾的一個人。唯一肯定的是,他想要位居高位的想法是絕對有的,但若談及篡逆這一層面,我想只有司馬懿自己知道他有沒有了。 關於篡逆的野心: 司馬懿可能有。畢竟他在中晚期(即曹丕稱帝后)一直在攝政,且曾掌兵權,幾乎是左右皇帝決定的重要角色,受帝信任且權力愈來愈大,又地位甚高。所以若說他有篡逆之心,很正常。一個擁智慧、堅韌、能力於一身的人,沒有野心是不大可能的。何況他一直事漢魏時間不短,難免野心滋長,不想再屈於人下。(但是單就一個人來說,有這種想居高臨下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司馬懿也可能沒有。司馬懿前後侍奉四十一年餘,與曹操曹丕諸代畢竟有感情,且與曹丕一直交情深厚,雖曹操對其曾有猜忌,但也曾受曹丕感念與庇佑。竭盡其力為曹魏天下賣命,從他為曹魏人臣的時間以及後來屢次為帝出征可看出。且他為臣其間沒有任何反逆之相(當然這也可能是由於他還忌憚曹操的三馬食槽之說,一直在隱忍不露鋒芒),除了高平陵奪權事件外,幾乎沒有任何能作為篡臣的特徵。 再就是高平陵一事,我覺得是體現司馬懿有奪權之心的唯一事件了。的確如樓上所說,其發生背景確是司馬懿遭受了曹爽等親族的排擠,而且,但是我覺得這一事件,司馬懿脫不了干係,不能說他是為了自保而發難的。 司馬懿在高平陵事件前,曾為了躲避禍患而告家裝病,從那時起,他就應該已經在計劃奪權了。且後來從他對待曹爽一行人的處置來看,也是十分狠辣:趕盡殺絕,滅三族。 不能說他之前是否有謀逆之心,但我覺得至少從他告病計劃高平陵事件(當然高平陵顯然只是一個契機,如果曹爽沒有在那時與曹芳一起出城祭掃,司馬懿也會在下一個機會中行動的)開始,就已經不再想繼續侍奉曹魏了。其野心,亦顯,只不過不是選擇自己親歷,而是交由子嗣來。 樓主的那句話,可以理解為要為天下人臣,為帝謀事。雖然他滅了曹爽,但是還是一心向曹魏,讓後人不要計較嫌隙,仍忠心於帝。但亦可以理解為要讓兒子們做好表面功夫,瞞過世人眼,然後自立。 司馬懿為人深沉,史書記錄的說話多不能輕信,有偽善之嫌。 當然,事實如何,後人皆不能得知。 小說中嘛,更不能深究!

  • 4 # 夢筆生花50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曹操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之以兵權,久必為國家之大患。曹操這話是對他的兒子和臣子們講的,司馬懿也知道。曹操還曾兩次夢見三馬同槽。初疑馬騰父子。馬騰父子之後又疑司馬懿父子。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的兒子曹睿還較明白,雖然重用司馬懿,但也嚴加防範。處在這樣的環境裡,司馬懿除了韜光養晦,別無選擇。魏明帝死後,曹家開始墮落,這就為司馬懿奪權創造了條件。但魏室還有許多人對司馬,如曹爽。司馬設計除掉曹爽,並滅族,從此大權在手。司馬懿慣常用假語迷惑他人,但那是對他的對手說的。而臨終遺言是對他的兩個兒子說的,那就不一樣了。但吳蜀未滅,朝廷難免還有異黨,他的遺言也不能太直白,否則釀成災禍。且看遺言: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意思是:老子已經給你們創造了條件,而且是極好的條件。人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這是說,朝廷還有異黨,你們不可大意,這是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吾死之後,汝二人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是說,內政第一,鞏固權力。然後消滅吳蜀,建功立業。至於稱帝,待完成這兩項任務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5 # 煮史問道

    司馬懿在臨終之際告誡兩個兒子要慎之!慎之!

    司馬懿的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呢?這一直都是爭議的核心之一。

    即便有爭議也沒有關係,因為歷史是可以推導的,下面我們推導一下司馬懿遺言中的“慎之!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司馬懿想要兒子們在哪些方面慎之?

    第一、司馬懿以及司馬家族都深知一點:早在曹操時代,司馬家族就一直都是受到猜忌和懷疑的,在那個時代,司馬家族應對曹家的猜忌就兩招:演戲,裝孫子;賣命幹活,體現自己的價值。

    那時候,司馬家族面對曹家猜忌與懷疑,都是司馬懿一人獨自搞定的,整個家族只需要切實執行司馬懿的戰略戰術就能平穩著地,確保安全,事實上司馬懿也是完全達成了目的,這一點毋容置疑。

    此時此刻,司馬懿就要駕鶴西去了,於是司馬懿告誡兒子們:曹家的猜忌並未完全去除,需要一如既往“慎之!慎之!”。

    第二、其實早在司馬懿在世時,司馬家族和曹家就已經開撕了,這個有歷史為證。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早在兩年之前,也即為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為了把持大權,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明帝高平陵(在洛陽南)之機,發動政變。奪取武庫,派長子司馬師屯兵司馬門,自己和太尉蔣濟出屯洛水浮橋,斷絕曹爽歸路。救出被曹爽軟禁的郭太后(魏明帝皇后),郭太后於是下令廢曹爽兄弟官職,先聲奪人。派人送奏章給魏帝,要求罷免曹爽兄弟。曹爽猶豫不決,最終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權,以侯還第,數日後,司馬懿以謀反罪名族誅曹爽兄弟及親信何晏、丁謐、畢軌等人。

    司馬懿策劃非常完美,堪稱一步一個腳印,血腥屠殺忠誠於曹魏集團的各類政要,曹氏大權從此旁落。

    至此,司馬懿就要駕鶴西去,料理曹家的路也鋪的差不多了,但是畢竟只是奪了曹氏的大部分權力,距離天下改姓司馬的路還很長,很遙遠。

    曹氏是料理得差不多了,但是司馬內部的權力分配方面,司馬懿是無能為力了,也無法策劃了,後面的事情必須“慎之!”,別走曹家的老路。

    第三,從後面的歷史史實來看,司馬懿的告誡是完全有道理的,我們來看看,司馬家族奪權之後發生了什麼。

    到公元261年,司馬家族殺掉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嵇康為止,13年裡大批的精英階層遭到屠殺。這段時期的中國北方,特別是上層官員們,其實是生活在血雨腥風的恐怖之中。

    作為老練的政治家,司馬家族深知,僅僅依靠血腥屠殺,是不可能繼續他們的統治的。所以在大肆排斥異己的同時,司馬家族也開始了對當時世家大族的拉攏,對於支援自己的世家大族,更是極為優容,可以說是要錢給錢要官給官。

    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期,司馬家族奪權已經完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對於世家大族更是極力籠絡,對在司馬奪權中立下大功的權臣們,回報更多。

    如他身邊的近臣謀士賈充,在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年,就被冊封為車騎將軍,加封魯公,成為權傾朝野的重量級官員。

      西晉之所以在建國早期採取這種統治方式,主要原因還是司馬家族“得國不正”。為了能夠得到支援,他們必須用優待世家大族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統治。

    公元265年這一年,司馬炎就冊封了27個諸侯王,之後斷斷續續分封。

    司馬炎去世後,繼他登基的晉惠帝司馬衷,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稱呼:白痴皇帝。

      西晉政權的變亂,從司馬炎過世之後就開始了。先是楊太后以及楊駿希望獨攬大權,私自篡改了司馬炎的遺詔,把汝南王司馬亮排斥在輔政大臣之外。

    此外,司馬衷賈皇后賈南風也參與進來了,該女人頗有心計,一番折騰後,於公元291年國家大權從此開始姓賈了,八王之亂就此拉開大幕,外敵則乘火打劫。

    公元311年,匈奴“漢”政權攻克了西晉的首都洛陽,俘虜了晉懷帝。

    公元316年,匈奴“漢”政權又攻克長安,將晉懷帝被俘虜後即位的晉愍帝也抓走了。

    這一下子就是連鎖反應,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起事,這段時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追根究底,還是西晉時代的階級矛盾所導致。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是中國北方一段痛苦的災難期。

    從史實來判斷,其實司馬懿臨終之際也沒有想好:這個曹家的天下到底是端過來?還是不要端過來?於是就有了“慎之!慎之!”頗具爭議的歷史遺言。

  • 6 # 變異的90後

    我贊同易中天先生的觀點,“跳出三國看三國”

    從漢末各個勢力(宦官、士族、外戚、皇權)經過洗禮只剩士族一家獨大,袁紹自己錯過士族黨政曹操、諸葛亮、孫權等人均非士族(出身低微寒門)自然對士族不喜歡,曹操是隻要不公開反對我就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諸葛亮是防範打壓(對益州士族官員)轉移矛盾的方法——北伐,孫吳逐漸將士族與自己的利益共同化,結成共同體(四任大都督:江北的周、魯逐漸到江東的呂、陸以及顧雍、全綜、步鷙等)並同時制衡各方即“南魯王事件”

    司馬家族作為士族大家功勞能力一流,但比袁氏家族影響力尚且不足,袁氏尚不可成為士族代理人,(三國本是歷史插曲,而劉備是插曲中的插曲,有時間聊)從袁氏到司馬氏近半個世紀鬥爭士族終於即將成功,以司馬懿為人謹慎自不敢大意,且侍魏多年自不敢留罵名,故而告誡後代多加小心

    PS:晉朝為士族當政,失敗後又經歷百年直到隋煬帝的科舉出現後也逐漸滅亡,寒門官僚出場

  • 7 # 吳航工作室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年的朋友與對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言,司馬懿老先生在臨終前會留下什麼遺言呢?

    史書是這樣記錄他的遺言的:“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番話司馬懿是對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鑑於司馬懿一生善於演戲,不單騙過政治經驗不足的曹爽,就連老謀深算的曹操也被他騙過。因此,司馬懿的這番話是真心話還是說給記載歷史的史官們聽的?是真心表達自己的忠誠還是演好人生最後一場戲?恐怕除了他自己,後人真的不得而知。

  • 8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司馬懿的臨終遺言有何玄機?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年的朋友與對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言,司馬懿老先生在臨終前會留下什麼遺言呢?

    史書是這樣記錄他的遺言的:“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番話司馬懿是對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鑑於司馬懿一生善於演戲,不單騙過政治經驗不足的曹爽,就連老謀深算的曹操也被他騙過。因此,司馬懿的這番話是真心話還是說給記載歷史的史官們聽的?是真心表達自己的忠誠還是演好人生最後一場戲?恐怕除了他自己,後人真的不得而知。

    曹魏皇室對司馬懿的猜忌、懷疑可謂由來已久。當年,一代奸雄曹操活著的時候,就對司馬懿很不放心,只不過聰明的司馬懿在代漢問題上支援了曹操,才讓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有所緩解,但曹操還是特意告誡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只不過曹丕並沒有聽信乃父之言。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對司馬懿雖然對司馬懿非常倚重,但並不那麼信任。曹叡與大臣陳矯曾有這樣一段對話,很能反映司馬懿受到的猜疑。曹叡:“司馬公忠正(指司馬懿),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魏晉世語》)而另一大臣高堂隆在病危之際,也提醒明帝“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矛頭直指司馬懿。儘管司馬懿後來成為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但曹叡還對司馬懿是有所防範的。魏明帝給司馬懿安排的職務是以太尉“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與爽各統兵三千人,共執朝政”。而曹爽的職務則是“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這個人事任命顯然是以曹爽為第一託孤大臣,而司馬懿次之。司馬懿的名望功績遠在曹爽之上,魏明帝如此安排後事,顯然出於對司馬懿的不放心。

    自從曹丕為拉攏世家大族而施行“九品中正制”以來,世家大族勢力迅猛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把持著當時國家的權柄。而司馬懿正是出身士族,他的先祖們在東漢帝國做過徵西將軍、豫章太守、潁川太守等重要官職,父親司馬防更是官至京兆尹。司馬懿一生東征西討,為曹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使他成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而區區曹爽,不過是皇族一庸庸碌碌的紈絝子弟,機緣巧合執掌權柄,偏偏又“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這自然激起了世家大族,包括大部分朝臣對他的極度怨恨和反對。於是這些人註定要聯合起來,一場針對曹爽的政變已不可避免。正如蔡東藩指出的:“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時之徼倖,入為首輔,就使小心謹慎,猶難免復餗之兇;況淫奢無度,酒色是酖,何晏鄧颺諸人,毫無偉略,引為謀士,兄弟中僅一曹羲,猶有一隙之明,而爽不肯從,其能保家保國乎?當日即無司馬懿,吾知爽亦未必不亡也。”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很早就開始了暗中聯絡、部署,這些私下裡的陰謀,甚至連大兒子司馬師都不知道,“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司馬昭)潛畫,文帝(司馬師)弗之知也”(《晉書•景帝紀》)。因此,司馬懿詐以老病將死騙過了曹爽,真真是司馬懿最尋常的政治表演。249年,在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援下,蓄謀已久的高平陵政變爆發了,“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晉書•景帝紀》)。可見,曹爽集團被一舉剪除真的是毫無懸念。

    高平陵政變雖然成功了,但司馬懿也騎上了權力的老虎背,他實際上更為生前身後這些騎虎難下的事而無比焦慮。陰謀有時會成為一個連環套,司馬懿必須警惕螳螂背後的黃雀,也就是說他必須牢牢地保持自己的權勢,並對任何可能的反對者痛下殺手,否則他隨時會成為第二個曹爽。因此,我們在《晉書•宣帝紀》中看到了如下記載,“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圖發動針對司馬懿的政變,司馬懿竟以73歲高齡親自討伐。淪為階下囚的王凌哀嘆,“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司馬懿則老經世故地回答說:“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此後,凡牽連王凌之謀的人一律被誅滅三族,王凌甚至被剖棺暴屍。做完這些,司馬懿還不放心,再對曹魏宗室痛下殺手,殺楚王曹彪,並將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其鷹揚跋扈與他的兩個兒子有何區別?

    司馬懿的這些所作所為連他的後代子孫都為之慚愧。東晉明帝曾與大臣王導談論起司馬懿,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的種種猜忍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曹髦時的所作所為,令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晉書•宣帝紀》)!

    聯絡這些歷史事實,司馬懿能說出這段臨終遺言,說明他還是很看重自己的歷史名聲的,他不願意歷史把他記載成為一個野心家。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歷史,司馬懿也不例外。怕是一件好事,怕了,才能有忌憚,做事才能有底線。但是,司馬懿的這番苦心已經逐漸不能為後人所理解了。因為被陰謀文化浸泡的那些創造歷史的人、寫歷史的人,包括我們這些讀歷史的人,真的已經不很怕那隻歷史的筆了。沒有敬畏,沒有底線,這才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巨大悲哀。

  • 9 # 西瓜島主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年的朋友與對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言,司馬懿老先生在臨終前會留下什麼遺言呢?

    司馬懿在臨終之際告誡兩個兒子要慎之!慎之!

    司馬懿的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呢?這一直都是爭議的核心之一。

    史書是這樣記錄他的遺言的:“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番話司馬懿是對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下面我們推導一下司馬懿遺言中的“慎之!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司馬懿想要兒子們在哪些方面慎之?

     第一、司馬懿以及司馬家族都深知一點:早在曹操時代,司馬家族就一直都是受到猜忌和懷疑的,在那個時代,司馬家族應對曹家的猜忌就兩招:演戲,裝孫子;賣命幹活,體現自己的價值。

    那時候,司馬家族面對曹家猜忌與懷疑,都是司馬懿一人獨自搞定的,整個家族只需要切實執行司馬懿的戰略戰術就能平穩著地,確保安全,事實上司馬懿也是完全達成了目的,這一點毋容置疑。

     此時此刻,司馬懿就要駕鶴西去了,於是司馬懿告誡兒子們:曹家的猜忌並未完全去除,需要一如既往“慎之!慎之!”。

    第二、其實早在司馬懿在世時,司馬家族和曹家就已經開撕了,這個有歷史為證。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早在兩年之前,也即為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為了把持大權,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

  • 10 # 龍雲戰歌421

    這是對兩個兒子的警示和暗示,警示器:司馬家已經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以後行事要小心,不然,容易盛極而衰;暗示:以後篡位要周到機密,不能授人以柄。

  • 11 # 財運亨達

    史書記載司馬懿的臨終遺言是:“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這番話是司馬懿對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常常感到非常恐懼。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加小心,一定要加小心!

    司馬懿對兒子說的確實是自己的親身體會,肺腑之言。人常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實際上當時司馬懿之心,大家也都清楚。只是限於當時的條件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司馬懿才遲遲沒能篡位稱帝。同時司馬懿也深深的知道,篡權稱帝一事,弄不好不僅會身敗名裂,更重要的是整個家族的性命會不保!因此他才在最後連說兩個“慎之!慎之!”,要司馬師和司馬昭謹慎加謹慎,小心加小心!

    他明面上叮囑他們兄弟倆個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其實是用對皇帝表忠心的形式,用來掩人耳目,消除皇帝和大臣對他們司馬氏家族的戒心,為以後奪權減少障礙。

  • 12 # 狄飛驚

    司馬懿死前沒有諄諄教誨,只留下一句“輔佐效忠皇帝”之類的話,其中最關鍵只有兩個字:慎之!慎之!這兩字該如何解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晉書記載,司馬懿死前對曾他兒子說:“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慎之!慎之!這兩個字表面上是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老老實實做人,其實很不老實,他是在向子孫傳授做人之道,也是以後的行動綱領——一切小心,萬事謹慎,這裡麵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要謹慎做人,保護好自己。

    司馬懿深知司馬家族備受猜疑,全靠自己演戲裝孫子,夾著尾巴做人才逃過一劫,所以提醒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低調再低調。

    第二要謹慎稱帝,不可一蹴而就。

    司馬懿知道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是遲早的事,但這事急不得,要一步步來,先把曹魏的實權人物幹掉,剪除羽翼,然後再謀求取而代之。

    第三要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一旦做了皇位,要注意防範想自己一樣的野心家,曹魏就是靠著這一招奪了漢室江山,司馬家再用這一招奪曹魏江山,但司馬家今後要注意吸取教訓,不能再重蹈覆轍。

  • 13 # 貓眼觀史

    司馬懿的臨終遺言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毛宗崗版的《三國演義》裡的內容:“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這裡面的意思就變得耐人尋味、模稜兩可了,這段話意思大體是說自己已經身居高位,位極人臣了,很多人早就說我有篡位之心,這讓我如履薄冰,等我死後,你們(司馬師和司馬昭)一定要好好輔佐,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尤其是“慎之!慎之!”四個字,重複一個詞基本上就是特別提醒,提醒什麼?提醒兩個兒子在輔佐的道路上要小心謹慎?這只是一方面原因,其中也蘊藏著如果他人始終認為你們有篡位之心,要收回兵權,你們就必須反抗了;或者是直接讓兩個兒子在篡位的道路上一定要謹慎再謹慎,要做到萬無一失。

    而實際上在這之前有嘉靖版的《三國演義》裡記錄的司馬懿遺言:

    “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而這裡明確說明並交代兩個兒子千萬不要篡位,害的司馬懿一世清明不在,要是有違抗臨終遺言的就是不孝之子。而司馬懿也曾經說過自己和兒子絕不會做出謀逆篡位的事來,還發毒誓,後來也確實沒有做過,可是司馬懿心裡笑了(我可沒有說我的孫子不會篡位哈!)最終司馬懿孫子司馬炎稱帝,即晉武帝!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糾結司馬懿的臨終遺言,能做到他那個位子的哪個沒有想過上位,可是人都是聰明的,遺臭萬年和流芳百世,你會選哪個?

  • 14 # 南方鵬

    據載司馬懿的遺言有:“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僅從字面看而不知其他的話,會認為老司馬是大忠臣一個,常懷恐懼之心,這不是古聖說的君子常惕惕嗎!還要後代輔助皇帝統一三國,真正忠而忘私了。但凡事有因果本末,人有一生可以揣摩,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然,巧舌如簧的人最是忠臣孝子。

    那麼,司馬懿臨終為什麼要說這些高大上的話呢?不外是埋伏筆藏活棋。其時司馬家族已權傾魏國,威懾朝野,但兵有利鈍,戰無必勝,萬一司馬家被取代,曹魏皇室強勢或冒出另一權臣來,那時對司馬系秋後算帳,在大敗局時,這席遺言可保司馬懿形象不倒,或許也能使司馬家存點血脈。

    這與他弟弟司馬孚自詡“魏之純臣”有異曲同工之妙,司馬師昭之輩直接持刀殺人,司馬懿孚笑臉騙人,互相配合以成大事。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只有篡魏才是最佳選擇,以當時形勢,正常發展下去也是司馬代魏無疑,一後退必萬劫不復,以司馬懿之才能,絕不會不明白,臨死故作忠臣遺言欺騙世人,也欲欺騙史書。

  • 15 # 甲殼蟲騎士

    第783期:隱忍不是不發,而是一招制敵——司馬懿

    我認為司馬懿有兩種意思,告誡給自己的兒子:

    第一種:牢牢把握權力的刀柄,做權力刀柄的執刀人!

    公元251年9月7日,司馬懿走到了人生路上的盡頭……七十二歲的人生軌跡,經歷了種種磨難和困難,經歷了多少次的戰火洗禮,從內心深處開始慢慢改變和沉澱,繼續寫著自己的人生藍圖,

    此時,距離“高平陵政變”事件已經過去兩年,司馬懿絕對是人生的大贏家,也是三國時代最後的“舞者”。此時,對手蜀國和吳國已經成為泡影,不足為慮,只是時間問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漢少帝,漢獻帝,何進,董卓,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洪,曹仁,曹爽,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馬超,張飛,黃忠,劉表,呂布,李典,張頜,袁紹,袁術,公孫康,……等等,他們都去啦……

    他們這些人,有的人是天生就是“執刀人”,有的是後天做到權力巔峰的“執刀人”,還有的只是權力刀柄下面的人……而司馬懿絕對是後天的那種人!告誡自己的大兒子司馬師和二兒子司馬昭,一生的夢想和事業,就是信心哦……堅持心中的那份信仰:隱忍不是不發,而是一招制敵——司馬懿,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王者,通關秘訣在於權力刀柄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比如曹操,曹丕就是最好的人生導師和榜樣……但是一定要記住活得久,才是真正值得擁有!

    第二種:曹魏是“好色之徒”難成大業,劉蜀“膽小懦弱”必死無疑,孫吳“不思進取”自食其果……總結出來就是:管好褲腰帶,有野心,活得久,這才是做大事的前提,也是成功的基礎之上!

    司馬懿就是要告訴兒子一個道理吸取經驗教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看清別人如何奪取權力,又是如何敗亡江山的,牢牢記住:曹家的江山毀掉在於沒有管好褲腰帶,好人妻……曹操,曹丕……一個人可以喜歡別人的東西,但是要有底線,要有原則,要有規矩,不可以隨隨便便就去喜歡別人的老婆……雖然古代都在說“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但是這也僅僅是客套話,好面子而已,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現象,畢竟古代社會和制度是有一定侷限性和封建迷信思想,落後面貌“存天理,滅人性”,都是為了愚民教育,統治階級為了鞏固統治而已,畢竟每個人都是有父母生,父母養的,曹家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對待別人的老婆,那麼後果可想而知……一代不如一代。

    蜀國劉備,整個都是“哭出來”的江山,“軟骨頭,天天跑”,三顧茅廬,孫劉聯合抗曹,借荊州,入川……一路哭出來的江山,哭出來的軍師,哭出來的兄弟,哭出來的老婆孫尚香……也是一路跑出來的,投靠曹操,投靠劉表,投靠孫權,投靠劉璋……

    吳國整個就是一動不動,雷打不動,就是守著爸爸和哥哥,還有自己打下的一畝三分地,天天就是地主老財乾的活……真的是不值一提……

    綜合上述:司馬懿絕對有信心,司馬家族有信心也有實力,最後一統江山如畫!成就一番王圖霸業,只不過自己是看到那一天的來臨……只好寄託於自己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身上啦……自己去世之前,就是要把一番兩種意思告訴兒子們!自己可以放心的去啦……

  • 16 # 六福雅士

    “奪權路線圖”!

    司馬懿臨終遺言,就是留給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個兄弟的“奪權路線圖”!

    一代奸雄司馬懿,其臨終遺言,大有玄機!

    而所有玄機,都在最後那四個字中:

    慎之!慎之!

    司馬懿臨終囑託,不能明說,也不能不說,點到為止,卻老謀深算

    一、引言。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離開京師洛陽,去高平陵祭奠祖先。

    裝瘋賣傻的司馬懿趁機發動致命一擊,控制京師,誘降曹爽,隨後又將其斬殺,一舉將曹魏的軍政大權統攬幾手,此即時歷史上的“高平陵之變”。

    兩年之後,即公元251年,司馬懿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他開始安排後事了。

    司馬懿率領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之變”

    二、臨終遺言。

    司馬懿躺在病榻之上,他這次不是裝的,他顫巍巍地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

    第一句話: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

    第二句話: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

    第三句話: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

    第四句話:慎之!慎之!

    司馬懿叮囑司馬兩兄弟:慎之!慎之!

    三、臨終遺言解讀。

    1、第一句話: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

    大白話,不遮不掩,意思是說:現在這個天下呀,老子我混的不差呀,曹芳第一,你爸我就是第二呀。

    2、第二句話: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常懷恐懼。

    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敢明說,其內心獨白是:你們可要看清楚這個世道呀,處於我們家族這個地位,我們即便不奪權,人家老曹家的人,也會認定我們要奪權,也會時刻警惕盯防我們的!但是,我也想在後世留一個好名聲,這事兒不好明說,我只能點到為止了。

    司馬懿在“反與不反”這個問題上,“含糊其辭”,面對天下人的質疑,他沒有“直接否定”,也沒有“直接肯定”,只是不鹹不淡地說了一句:“吾常懷恐懼”。

    為什麼?

    如果明確肯定:人們都懷疑我要奪權,我奮鬥了幾十年,不就是為了坐在皇帝寶座上體驗體驗嗎?

    如果這樣說,他司馬懿將被坐實反賊嘴臉,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明確否定:人們都懷疑我要奪權,我奮鬥了幾十年,可不想當反賊,毀我一世英名!

    如果這樣說,他會誤導兩個兒子,將來會使得他們縮手縮腳,裹足不前的。

    所以,面對天下人的質疑,司馬懿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其實就是“預設”了!

    3、第三句話: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

    “敲黑板了啊”,這可是司馬懿臨終遺言的重點所在!

    這句話,其實其內心獨白是這個樣子的:

    吾死之後,你們要想奪權成功,將面臨兩個方面的強敵:

    一是內部的曹魏皇族勢力,他們蠢蠢欲動,會伺機將我們“團滅”的,所以你們要“善理國政”,一方面要安慰籠絡民心,另一方面要控制曹氏宗親和擁曹派的反撲。

    二是外部的東吳和蜀漢,他們會趁我們國內不穩定,伺機攻打我們的,所以你們要“輔帝平九州”,一方面繼續打著老曹家的旗號,抗擊東吳和蜀漢的攻擊,另一方面,在用兵的同時,把軍權進一步掌控在你們手中,為奪權打下基礎。

    4、第四句話:慎之!慎之!

    這兩個“慎之”,其含義可大不一樣!

    第一個“慎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你們兩個可不要顧頭不顧尾,只顧在前線抗擊東吳後蜀漢,被人家老曹家“端了老家”呀!

    第二個“慎之”:我原來的老闆,人家曹操,經營了一輩子,朝野上下,文臣武將,都是人家的人,可到了,人家也沒有奪漢獻帝的大位呀,所以,你們兩個還嫩著呢,奪權這事兒,要慢慢來,不要倉促,必須一擊致命,不能大蛇不成反被咬哇!

    司馬兩兄弟戮力同心,笑裡藏刀,向皇帝寶座發起最後衝擊!

    公元252年,不出司馬懿所料,東吳侵略,發動“東興之戰”,司馬師為了防止曹魏趁機反撲,自己坐鎮京師洛陽,派遣弟弟司馬昭,都督胡尊、諸葛誕應戰,不料卻被東吳諸葛恪所擊敗。

    公元253年,不出司馬懿所料,東吳率領20萬大軍,包圍合肥新城,發動“新城之戰”。司馬師親自都督司馬孚、毌丘儉、文欽等應戰,取勝,斬首萬餘人,諸葛恪敗逃。

    公元254年,不出司馬懿所料,趁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都領兵在外,正忙於抵禦東吳的侵略,皇帝曹芳與擁曹派的大臣李豐、夏侯玄、張輯等密謀政變,欲廢除司馬師。所幸被司馬師提前探知,提兵誅殺了李豐、夏侯玄、張輯三人,並誅滅他們的三族。然後,一不做二不休,趁熱打鐵,將曹芳廢為齊王,立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一月,不出司馬懿所料,擁曹派的大將,淮南毌丘儉、文欽,不滿司馬師廢立皇帝,聯合東吳,起兵反叛,司馬師調動王基、諸葛誕、胡尊、鄧艾等幾路大軍,進行平叛,最後殺死毌丘儉,文欽逃到東吳,取得勝利。

    同年三月,由於當初文欽之子文鴦,帶兵偷襲司馬師的大本營,司馬師遭到驚嚇,眼疾爆發,司馬師病死於許昌,司馬昭繼位。

    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

    曹髦被弒殺

    經過一家三代人處心積慮的經營,江山終於到手了,司馬炎登上大位,建立晉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瓜該如何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