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蘇與魚

    首先我們先要說一下匈奴人的起源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也就是說史記中所記載的匈奴人是夏朝遺民。

    匈奴人在漢朝初立時期稱霸中原以北,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原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自從冒頓單于繼位後,匈奴走向了擴張的過程。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初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漢朝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數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准許雙方人民交易。後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4年派衛青等擊敗入侵的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擊,以地理的優勢,以逸待勞擊敗漢軍。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

    漠北之戰後匈奴逐漸走向衰落,已經威脅不到強大的漢王朝。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明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北匈奴被擊敗後逐漸西遷,北匈奴西遷大致路線是蒙古高原;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頓河以東、裡海以北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佔據南俄羅斯草原。然後,匈奴烏爾丁單于帶領下興起建立匈奴帝國,後來歷史上有名的阿提拉單于使匈奴帝國達到鼎盛,入侵高盧和西羅馬。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的瓦解,這一民族在歐洲當地定居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民族。

    但也有反對者說其實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人而並不是匈奴人,近代,很多文章認為,匈奴跑到了歐洲。其實這種觀點沒有實際根據,僅僅因為推測和臆測,為了迎合好奇心而已。

  • 2 # 龍行天下走虎步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匈人是一支生活在東歐、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古代遊牧民族。最早關於匈人的記載出現在2—3世紀的裡海沿岸,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連續擊敗阿蘭人、日耳曼人等氏族公社時期的民族,併入侵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助推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歐洲奴隸制度的崩潰。

    匈人和匈奴人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目前研究成果傾向於二者關聯不大。

    一種說法是,根據最新的考古論證,匈人系蒙古人種、匈奴人系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

    體態特徵上,匈奴人高鼻深目,體毛旺盛,身材高大接近突厥人,匈人面板深黯,體毛稀疏,身材矮小;匈奴人前額剃髮,兩側留鞭。匈人頭頂裹布條,後腦勺異常突出。

    文化特徵上,匈人名字發音為突厥語族、少部分為波斯語系,匈奴人名字發音更接近葉尼塞語系;匈人的金屬裝飾更接近西徐亞文化,沒有出現匈奴標誌性的器物諸如雙環短劍,動物圖案裝飾牌等;匈人崇拜原始薩滿教,遇事殺牲占卜。匈奴人崇拜天地日月,有宗教聖物休屠金人;外人進匈人氈帳不必以墨黥面,結盟不必喝馬血酒,不用人骨做祭器,繼位不娶父親或兄長的妻女,均與匈奴相反。

    軍事技術上,匈奴人的戰甲、弓箭箭頭等製造業水平的產品遠比匈人先進。

    另一種說法是從時間推斷,或許兩者有聯絡。

    按漢代史書記錄,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耿夔將一部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被驅逐的匈奴西遷主要分為三支,一是回來投降漢朝,二是遷入阿富汗一帶,三是繼續西進脫離漢人視線。西進的那一支後來沒記錄了,但是從時間看匈人最早出現在歐洲人記載裡是公元一百多年時,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看都是有可能的。那支西遷的不見的不去裡海邊定居。

  • 3 # 史文記

    縱橫歐洲的匈人不能等同於匈奴人:1946年2月1日匈牙利共和國成立

    很多人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或者說阿提拉的匈人就是匈奴人,這都是不正確的。

    首先,匈奴並不能當做某一個種族,而是一些民族的混合體。

    匈奴本來就是無數部落的聯盟體,單于也只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

    在漢代,我們知道的匈奴內部民族,至少有七八個之多。

    這些部落成分各異,白種人、黃種人什麼都有,是人種的大雜燴。

    所以,匈奴的概念並非民族,而是部落的大聯盟性質。

    而漢代,匈奴人被打敗以後,91年西遷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遷,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華人的視野中。

    然而,阿提拉大帝的匈人,是在200年後的公元350年,才出現在歐洲。

    就時間上來說,有很大的差距。

    一般認為,匈人也許就是匈奴人的分支,但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匈奴人到了中亞同當地民族不斷混血後,一部最終到了歐洲。

    此時的匈人,血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現代DNA的分析,匈人和最初的匈人,就人種上面有很大的變化。

    就中國附近遺留的匈奴人墓葬分析,當時匈奴人主要還是黃種人、蒙古利亞人。

    對於入侵歐洲的匈人墓葬分析,則有很多白人、尤其是高加索人的血統,可見混血是很厲害的。

    而今天的匈牙利人,同匈人也不是一回事。

    匈牙利目前的主體民族,是馬扎爾人。

    馬扎爾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烏拉爾地區,在公元9世紀才南下進入歐洲腹地,最終形成了今天匈牙利的主體民族。

    而在馬扎爾人南下的時候,匈人因為人數太少,已經在匈牙利消失了400多年。

    匈人留下的,只是保加爾人這種混血後裔。

    不過,阿提拉大帝的惡名,仍然在歐洲廣為流傳。

    其實,當時匈人這種騎兵軍團入侵歐洲,無論是東哥特還是東羅馬帝國,都是難以應付的。

    數萬匈人的騎兵大軍,可進可退,可攻可守。

    面對歐洲步兵集團,匈人騎兵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歐洲國家都比較小,能夠拿出數萬軍隊作戰的國家寥寥無幾。

    一些中等國家遇到匈人軍團,不是屈膝投降,就是被徹底消滅。

  • 4 # 穿越時空的歲月

    公元四世紀,歐洲大陸上崛起了一個叫“匈人”的遊牧民族。這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作風彪悍,驍勇善戰,他們在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控制了歐洲大部分土地。整個歐洲十分震驚,並給阿提拉取了一個“上帝之鞭”的名字。

    那麼這支橫掃歐洲的遊牧民族與中國東漢時期的匈奴人有沒有關係呢?國外歷史學家最早提出這個問題,並一度在歐州盛行這種說法。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和章太炎也提出過這種觀點。

    二戰以後,隨著考古科學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被否定,也就是說歐洲大陸上掘起的遊牧民族與東漢時期匈奴人無關。原因是1.考古學家透過考古研究發現,兩者沒有血統關係。2.體形特徵上差異很大,歐洲匈人身材矮小,而蒙古匈奴人體形高大。3.生產生活方式方面差異明顯,歐洲匈人近似於原始狀態,沒有冶金技術,而匈奴人則先進很多。生活習慣上差異也很大,歐洲匈人自幼纏頭,導致頭骨變形,長相怪異,而匈奴人沒有這種習俗。

    綜上所述,歐洲匈人不是匈奴人的後代。

  • 5 # 孤庸書生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率部眾到五原塞請求內附,得到東漢朝廷的允許。從此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軍分四路進攻北匈奴,追擊北匈奴至天山和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軍隊出擊北匈奴,北匈奴降者達二十餘萬,漢軍出塞三千里,直至燕然山,命班固刻石而還,這就是“勒石燕然”。

    北匈奴被東漢軍隊重創後,東漢的軍事力量在西域對北匈奴造成巨大壓力。隨後,北匈奴開始西遷。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開始從烏孫國向西遷徙至康居國,並在此休養生息,蓄勢蟄伏。經過兩百多年的蓄勢蟄伏,匈奴的勢力不斷壯大。匈奴人隨即展開了其向西的征伐之路。

    匈奴西遷路線圖

    一、征服阿蘭國和東哥特

    公元360年,匈奴向其西北的鄰居阿蘭國發動進攻,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被迫向西逃亡。至此,匈奴人徹底征服了阿蘭國,震驚了羅馬帝國以及其他西方部族。

    公元375年,匈奴人大軍渡過頓河,進入東哥特境內。在強大的匈奴騎兵的進攻下,東哥特的步兵節節敗退,死傷無數。結果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瑞自殺,同時一部分東哥特人投降匈奴,其餘東哥特人向西逃亡至西哥特境內。匈奴對東哥特的征伐引起了整個日耳曼族的恐慌,導致其向羅馬美國尋求庇護。

    二、迫使東羅馬進貢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00年,匈奴人在烏爾丁的領導下,又開始大規模向西征伐,佔領了多瑙河盆地,同時攻入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帝國的腹地轉移。匈奴的擴張,使眾部族擁入西羅馬帝國腹地,對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造成極大威脅。

    公元422年和公元426年,匈奴人在盧加的率領下,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迫使東羅馬帝國向其進貢。

    三、“上帝之鞭”阿提拉

    公元436年,阿提拉殺害其胞兄,獨自統治匈奴帝國。與其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富野心和侵略性。在阿提拉的統治之下,匈奴帝國實力達到頂峰。阿提拉及其匈奴鐵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掌握實權後,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日耳曼人額斯拉夫人在匈奴的猛烈進攻下,紛紛投降;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逃亡至英倫三島。經此一戰,匈奴帝國東方和北方得以鞏固。

    公元447年,阿提拉率軍大舉進攻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接連戰敗,使匈奴騎兵得以深入東羅馬帝國境內,並直逼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皇帝為緩解匈奴人的威脅,被迫與阿提拉簽訂和約。

    匈奴帝國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裡海,北至波羅的海,南通阿爾卑斯山脈,西達萊茵河。隨後,阿提拉又將目光轉移至西羅馬帝國。公元450年,阿提拉請求西羅馬帝國國王迎娶國王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帝國的戰爭。匈奴軍隊勢如破竹,而西羅馬帝國軍隊則節節敗退。面對如此恐怖的匈奴軍隊,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決定聯合抗匈。

    公元451年,匈奴大軍於西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展開決戰,結果以匈奴的戰敗而告終。在此戰的兩年後,阿提拉暴病而亡。隨後,在歐洲聯軍的進攻下,匈奴人被迫退回了南俄草原。從此,匈奴人逐漸落寞,不斷被其他民族融合。

    縱觀匈奴人的征伐擴張之路,可以說匈奴人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匈奴人卻對歐洲的歷史程序造成巨大影響。傳統的歐洲步兵在匈奴鐵騎的進攻下,不堪一擊,促使歐洲軍隊的騎兵化,推動歐洲騎士時代的來臨!

    從歷史程序來看,當年橫掃歐洲的匈人確實與匈奴人有密切聯絡。但到底是不是匈奴人,今天的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答案,仍待考證!

  • 6 # 閃電侯爵

    想必大家都知道,匈奴是曾經統治中國北方及蒙古高原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相傳是夏桀的後裔。可以說匈奴的歷史與中國先秦及秦漢時期的歷史息息相關,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他們的騎兵鋒銳無比,中國最早的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誕生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學習匈奴的騎射技術。

    後來匈奴實時侵擾趙國,秦國等國家的邊境,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派大將蒙恬擊敗匈奴,修築長城,匈奴懾於秦軍的強大,一時不敢南下。楚漢戰爭期間,匈奴趁中原大亂一步步南下,侵佔河套,再次強大起來,曾經圍漢高祖於白登山,漢朝不得已以和親的政策維持與匈奴的關係。後來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的等將深入漠北,沉重打擊了匈奴主力,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東漢對峙。公元89年,竇憲率領漢軍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北單于大敗,竇憲追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著名的燕然勒功就源自於此。後來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北匈奴再也無法在漢境周圍立足,於是再次西遷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匈奴與中原政權大規模的正面對峙基本結束,後來匈奴人逐漸的融入到中國各民族當中。而西遷至康居的匈奴人從此就不再出現於中國的史書中。

    再說說匈人,匈人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公元350年一群來自於來自於裡海周邊的遊牧騎兵襲擊了阿蘭國,這群人被稱為匈人。據羅馬史料記載說,匈人的個子矮小、鼻樑扁平、眼睛眯成一條縫、頭大而圓、幾乎看不見頸部、肩膀魁梧,善騎射作戰,因長時間騎在馬上活動,站立於地上時雙腳向外扭曲。後來匈人滅了阿蘭國進入歐洲,建立起了強大的匈人帝國。匈人多次戰勝哥特人與羅馬人,他們的首領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可見當時歐洲各國對匈人的恐懼。後來阿提拉意外身亡,匈人帝國四分五裂,匈人這個民族又神秘地消失了。

    那麼匈奴人與稱雄歐洲的匈人有沒有關係呢?

    其實現在也是說法不一。

    1.匈人即匈奴說。

    這種說法主要是從時間方面來推算的,最早源自於18世紀時法國的歷史學家德金的猜想,他在他的著作《匈奴通史》中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這種說法後來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得到廣泛傳播。並且還得到了中國學者章太炎等的支援。

    其根據在於,

    第一,歐洲歷史資料中記載了匈人滅阿蘭國,而《北史》中關於粟特國的記載曾提到:“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文中記載的粟特國的地理位置與《三國志》中記載的奄蔡國的地理位置近似,而《後漢書》又有記載:“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所以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奄蔡國即為西方史書中的阿蘭國。

    第二,匈人在祭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風俗與匈奴人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有學者認為匈人即匈奴人。

    2.匈人非匈奴人說

    這種說法是透過對比匈人和匈奴人的體貌特徵和習俗得到的。

    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而匈奴人沒有。

    第二,匈人是鼻樑低,眼睛小,沒有鬍子。而據晉書的對十六國的漢國主劉淵相貌是這樣的

    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可見劉淵身材魁梧高大,與匈人大有不同,倒是不知道劉淵是不是代表了整個匈奴人的特徵。

    所以關於匈人是否為匈奴人,在史學界一直備受爭議,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考古的深入,匈人和匈奴人的真正關係將會呈現於世間。

  • 7 # 心向青山

    先看匈奴

    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一分為二,南匈奴內附,一部分北匈奴西遁。北匈奴西遷的時間是公元91年,這一年竇憲在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

    我們再看匈人。

    匈人(Huns),進入歐洲的時間是公元4世紀,匈人在擊敗阿蘭人和哥特人之後席捲整個歐洲,並建立了一個被後世稱為“匈人帝國”的政權。匈人曾三次入侵羅馬帝國的核心亞平寧半島,並帶動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帝國,時間是公元476年。

    不過,滅了西羅馬的並非匈人,匈人在阿提拉(406年—453年)之後迅速分裂,並逐漸融入了東歐地區,從此再無崛起。

    華人曾津津樂道於漢軍擊敗匈奴,匈奴擊敗羅馬,彷彿如此便能證明漢朝遠勝羅馬。且不論匈人是否是西遷的匈奴,單以這兩個歷史事件相差了300多年便沒有多少可比性。

    回到本問題,人類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大都沒有文字,所以歷史都由農耕世界來記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都是農耕民族記下來的歷史。當遊牧民族接近農耕民族之後便會留下記載,當他們遠遁之時便消失在了歷史記載之中。

    北匈奴便是這樣一個群體,當時的農耕民族以漢朝和羅馬為首,二者分居亞歐大陸東西兩端。漢朝記載了北匈奴西遷的開端,羅馬人記載了匈人最後出現在歐洲,中間則沒有歷史記錄。

    不過,當北匈奴人離開漢王朝的視線之後,其西遷的路線其實可以從後世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看出來,因為這在當時的生存條件下幾乎是唯一之路。其第一站是中亞,之後便從裡海沿岸進入東歐的欽察草原,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必定會與當時這一路上的阿蘭人和東哥特人發生衝突。

    只不過這個過程相當漫長,匈奴人用了300年,而後世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只用了5年。

    目前史學界對匈人是否是匈奴人並沒有定論,但我想,匈人應當是北匈奴在西遷的過程中與中亞、東歐的遊牧民族融合而成,他與匈奴有關,但又並非單純的匈奴人。換句話說,300年後進入歐洲的匈人與北匈奴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

  • 8 # 常行居士

    匈人不是匈奴,被匈人打敗的阿蘭人中的領導層有可能是匈奴。

    公元91年,北匈奴被竇憲的漢軍打敗後,一小部分北匈奴西遷到烏孫,在烏孫立足之後,又開始強大起來。公元151年,在烏孫的這部分匈奴被司馬達的漢軍打敗,繼續西遷,於公元160在康居立足。這部分北匈奴後來又佔領了奄蔡,取代了奄蔡的國王,並把“奄蔡”改名為“阿蘭”,這段時間不會晚於公元220年。

    公元290年,歐洲的匈人開始活躍起來,並於350年打敗了阿蘭,一部分阿蘭人加入了匈人隊伍,然後又和匈人一起攻打東哥特。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確實存在匈奴人(阿蘭人)加入匈人隊伍的可能性。

    根據匈人頭骨復原的匈人形象:

    種種跡象表明,匈人不是匈奴人,很可能是滿族人的祖先——通古斯人。

    阿提拉畫像:

    北匈奴只有一小部分西遷了,大部分北匈奴都一直留在蒙古高原,成為現在的蒙古人。

    有些人總把匈奴和匈牙利聯絡起來,其實匈牙利不論和匈奴還是和匈人都沒有關係。匈牙利Hungary這個英語單詞來自突厥語On-ogur,意思是十姓回鶻,也就是十個回鶻(ogur)部落。所以,匈牙利和維吾爾族裕固族一樣,都是回鶻後裔。

  • 9 # 與狼共舞說歷史

    從字面意思上看,匈人和匈奴人二者確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甚至會給人一種: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的感覺。事實上,匈人和匈奴人二者是否是同一人種?是否有民族傳承和文化沿襲的共性,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

    雄踞蒙古高原的匈奴與橫行亞歐大陸的匈人

    公元前3世紀,在蒙古高原一帶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匈奴,他們以射獵為生、驍勇好戰,一度威脅到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76年,匈奴政權達到了統治頂峰,建立起橫跨北方草原的大帝國。

    公元前129年,漢武大帝轉守為攻、蓄勢待發,重用名將衛青、霍去病北上進擊匈奴政權,歷史十年之久,最終擊敗匈奴,匈奴政權從此一蹶不振。公元91年,漢軍擊敗北匈奴,匈奴人殘部遠走中亞,從此銷聲匿跡。

    匈人和匈奴人之間的聯絡

    公元448年,一支來自於東方草原的兇悍騎兵闖入歐洲世界,盛極而衰的東羅馬帝國不堪一擊、屢戰屢敗,最終不得已割地求和。隨後匈人首領阿提拉建立大帝國,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由於公元91年北匈奴西遷,並從此不知所蹤,而公元448年崛起的匈人又同樣是來自東方草原的遊牧民族,所以很多人認為這二者之間是一種傳承關係。實事求是的說,匈奴人和匈人之間必定有確切聯絡,只不過目前並沒有能夠證明的證據存在,所以至今也無法對此觀點蓋棺定論。

  • 10 # 桃花石雜談

    首先這個問題要明確的一點是:目前並沒有明確的定論。所有肯定地說有關係或者沒有關係的說法都是無視國際史學界主流認知的主觀臆斷。但我們說沒有定論,也就意味著確實存在很多證據指示匈人是和匈奴有關的。

    而研究匈人與匈奴的聯絡,在早期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比中國的歐洲古代的史料記載,看裡面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大家知道,匈奴在中國史書裡其實在公元160年北匈奴再次西遷之後就基本消失了,此後就只有一些零星的記載。但在記述南北朝時期史料的《魏書·列傳第九十·西域》裡,卻曾經提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初年,西方極遠的奄蔡國曾經派使節到北魏請求其幫忙釋放在當時被西北的割據政權西涼扣押的該國商人。而在介紹這個奄蔡國背景時,這段記載裡提到在公元365年左右,他們的國家被匈奴人攻滅,其國王也被匈奴人殺死。

    一些學者推測的匈奴(匈人)西遷路線

    而這段記載在上世紀初被德國德國漢學家弗雷德里希·赫爾斯(Friedrich Hirth)發現和匈人最早在歐洲出現的記載相似的嚇人,因為匈人最早在歐洲出現時,就是在頓河滅亡了一個名叫阿蘭的民族,並將其國王殺死,時間也是在公元360年前後。而且中國的其它一些史書上還曾有把奄蔡國稱為阿蘭國或者阿蘭聊國的記載,這就是將匈奴和匈人聯絡起來較早的開端,其實在此之前100多年,法國東方學家德金就透過其它一些史料推斷匈人是西遷的匈奴人了。所以其實這種說法是由公元18世紀到20世紀的歐洲史學家提出的,而不是華人提出的,這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

    德國漢學家弗雷德里希·赫爾斯

    不過到20世紀40年代之後,美國學者奧托·海爾芬認為赫爾斯對《魏書》的相關記載有誤讀,《魏書》的那段記載並不是在說匈人攻滅阿蘭,而是與當時中亞地區另一個跟匈奴可能有關的事件相關。而他依據當時的一些考古發現和民族學研究觀點認定匈奴和匈人無關。所以從1940年代之後,國際上認為匈人和匈奴無關的觀點又一度佔據了上風。

    認為匈人和匈奴無關的奧托·海爾芬

    而近年來國內一些斷定匈人和匈奴無關的網文多數是受到了海爾芬觀點的影響,並將其觀點當作了現代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其實這種認識已經又落後於國際主流研究20年了。因為在進入21世紀之後,法國曆史學家埃蒂安·瓦謝赫(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中文名魏義天)等人又根據最近這半個多世紀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相關學科發展,又重新提出了匈人和匈奴有密切聯絡的理論。魏義天首先透過嚴謹的史料和語言學分析,主要是透過中亞和印度的一些文獻記載,論證出歐洲語言中Huns(匈人)與中文裡的匈奴(Xiongnu)是同源詞的結論。另外,他還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資料,提出匈人和匈奴所使用的鐵器在諸多方面有相同特徵。因此最終得出了匈人和匈奴之間存在聯絡的結論。

    近代歐洲人描繪匈人王“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畫作《阿提拉的盛宴》

    這一結論綜合分析了多個文明之間的史料,其中大量證據有相互印證,而且還利用到了大量最新的考古證據,說服力很強。因此在進入21世紀之後得到了國際史學界的廣泛接受,使得匈人與匈奴有關聯的看法再次成為了國際主流。至於許多網友特別熱衷的透過基因檢測認定匈人和匈奴是否有關的方法,其實在認定這兩個族群的關係方面也只能起到一個參考作用。因為現代科技雖然能夠透過Y染色體和線粒體分別確定某個人父系和母系的起源,但這種方式對於匈人和匈奴這種血統來源極其複雜的遊牧族群其實意義並不太大。

    近年來無論是中國、蒙古、俄羅斯還是中西歐學者類似的研究開展過至少10多次,但得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差異很大,有些研究顯示雙方基因非常類似,而另外一些卻顯示完全無關。但對於當時的遊牧民族來說,這種現象才是一種常態,因為本身無論是匈人還是匈奴,其實基本上都是語言和血統各不相同的不同遊牧族群的聯合體,所以看到某次基因研究的結果顯示兩者無關就徹底否認匈人和匈奴之間的聯絡其實也是鬧笑話了。

    所以總體來說,因為歷史的久遠和直接史料的缺乏,目前這個問題是不可能有定論的。但在魏義天等學者在21世紀提出全新證據之後,可以說認定匈人和匈奴有關聯的觀點已經在國際學術界重新佔據了上風,這一點是應該明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獲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