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丶六六2

    我們先說說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山西人,元末明初的小說家,戲曲家,師從趙寶豐,後拜施耐庵為師,代表作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並幫施耐庵完成水滸傳。對於三國裡的人物,多數人都是透過三國演義瞭解到的,曹操,孫堅,孫策,劉備,諸葛亮,周瑜等等,當我們透過史書在看三華人物時,發現和演義裡完全不一樣,那就需要我們冷靜,理智,客觀的去分析和理解,給歷史一個公正的心態。應邀來說一說關羽和關羽的兵器,關羽的兵器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用刀,名為青龍偃月刀,二是用馬槊,我們先說說這把名鎮中華的寶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據宋武經總要記載,刀八色裡的一種叫掩月刀的就是青龍偃月刀,但它是宋朝才有的,也不是用於實戰的武器,而是儀仗隊和武者練習臂力用的。可見,關羽用的刀不是偃月刀,這是疑點一。二,就是關羽殺顏良,陳壽用的是刺於馬下,在萬軍中,斬其首還,有人說大刀也能刺,不錯,刀也能刺,既用的是刀何須在去斬首級,為什麼不直接斬了首級,還是那句刺,完全可以用刺直接斬首,難道不是嗎?三馬鐙,三國時據考證沒有馬鐙,到東晉時才出現馬鐙,有人說沒馬鐙也一樣,嫻熟馬的人不需要馬鐙也一樣,其實這是一個錯誤,有馬鐙和沒馬蹬發力是倆個概念,同一個動作,撿羊羔,有馬蹬的可以雙手去抓,而沒有馬鐙的只能用一隻手,當然也有牛人的例外,我只是想說明有無馬鐙的不同。所以說白了,有馬鐙可以大幅度的做左右動作,而沒有的卻不能。四我們都知道現在關羽真墓出土了,可裡面並沒有那把威震華夏的冷豔鋸。所以個人綜合以上幾點可以說,關羽用的不是什麼青龍偃月刀,而是馬槊加環首刀,這才是真正的關羽。

  • 2 # 三維觀時空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很有可能是千年後的羅貫中給配上的!

    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而關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稱“掩月刀”,最早見於《武經總要前集·器圖》。《武經總要》成書於北宋初期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軍事和兵器大百科全書。書中“刀八色”章節共繪製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八種刀形,除手刀為短柄武器外,其餘七色均為長桿刀,包括“掩月刀”。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線處有龍形吐口,長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鳳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當時雖有細分,在後世則基本以“偃月刀”通稱這一類帶背刃的長柄大刀。作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

    因此關羽是否用刀作戰一直是個疑問,《三國志》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陳壽的一個“刺”讓人有了諸多的疑問,如果是刀,應是“劈”“砍”而非"刺"!

    關羽是《三國演義》重點塑造的藝術形象,"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這才是關羽的標配!你讓他綠袍金鎧,再配個長矛總感覺怪怪的!

    如果說"青龍偃月刀"出世早了些,那"赤兔馬"卻是去的遲了些,幾乎和關羽一樣的壽命!

  • 3 # 國家人文歷史

    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即便到今天,這種造型的刀仍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

    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是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到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是一種附會,為的是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豐滿,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這種寬刃大刀的製造工藝在三國時還不成熟,很難造出。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60多公分,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

    的確不能簡單的因為當時馬鐙還沒發明就否定它的存在,但是騎兵在馬上刺殺極容易把自己頂下馬來。於是,自西漢時起就出現了環首的長刀,這是一種專門用於劈砍的短柄兵器,一側有刃,另一側做成厚實的刀脊,同時去掉了銳利的長劍鋒。厚脊薄刃不但從力學角度看利於劈砍,而且刀脊無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斷。三國時環首刀已經普遍裝備軍隊,其在實戰中的地位超過了傳統上的劍。

  • 4 # 白馬晉一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就曾講到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又遇中山販馬大商張世平、蘇雙二人,這兩位金主,大概看劉備等可以成事,遂設了一個“風投”,書中這樣描寫,“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劉備收了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玩遊戲,先得買裝備。

    但這青龍偃月刀,卻是寫書人實實在在的穿越。根據文獻記載,以及比對相關出土文物,這偃月刀大致在宋朝才開始出現(長柄大刀唐朝已經成型),因重量和“體格”偏為厚重,一般不做實戰,更多僅做訓練之用。因為我認為,關羽兵器非青龍刀。

    那麼,關羽實戰不用青龍偃月刀,他又用何兵器?

    《三國志》有這樣一段記載:“(袁)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記載中,關羽擊殺顏良,用了“刺”這個字。因此也產生了兩種解讀。

    一種解讀為“刺殺”,即出其不意擊殺顏良,故民間也有一個傳說,即暫居袁紹處劉備,隨軍出征之時,告訴主將顏良,二弟將提刀來降。顏良不備,為其刺殺。當然,這是小說家言。

    另一種解讀,“刺”為動作,進而推斷關羽或使用類似於長矛的兵器。但關羽形象人高馬大,後世立塑像時手持長矛終究不太協調,故在流承中,漸漸演化成了執長刀形象。譬如,元朝人郝經《重建廟記》就有記載:(關羽)“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這樣記載還有很多。

    (有個俗語,叫做“關公面前耍大刀”,可見關羽持刀形象根深蒂固)

    (偃月刀體積偏大,或不利於實戰)

  • 5 # 方士的知識樂園

    當然不是……

    首先,這種大刀就不是騎兵會使用的武器。

    戰場上騎兵的裝備,主兵器必然是可以藉助馬力,可以衝刺的武器。

    長兵必然是槍,槊,戟這一類兵器。

    而短兵則是環首刀,手戟等,不會輕易折斷的武器。或者鞭,棒,鐧之類破甲武器。

    偃月刀這種武器是無法作為騎兵武器的,重心太靠前,衝鋒時平端重心不穩。而砍劈時間太長,對於騎兵作戰,效率太低還耗費過多體力。

    偃月刀這種武器,實際上是一種儀式武器,在明清時更是發展為鍛鍊武器,華而不實。小說中寫就像遊戲中武器一樣,是允許足夠的虛構的。類似的還有宣花斧,獨腳銅人這類的……

    戰場的武器容不下虛頭,實用比美觀重要得多。騎兵使用武器,最多的就是刺,以及藉助馬力速度,利用短兵的切割。比如李世民追擊宋金剛時,就是輕騎突擊,自己使用雙刀。唐代著名的陌刀,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因為只有步兵,才能發腰腹之力,將這種大刀輪起來造成最大殺傷。

  • 6 # 願我能向前走

    三國演義裡關羽揮舞青龍偃月刀溫酒斬華雄,萬軍從中殺顏良、株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英雄形象一直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其實歷史上的關羽所使用的兵器並非青龍偃月刀,而是長矛。

    青龍偃月刀的刀型是屬於彎刀類的,而此類刀型直到宋代前後才在中國出現

    唐代以前,中國戰刀的刀型是直刃刀。從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初期的環首刀,到唐代的陌刀、橫刀皆是如此。宋代以後,中國戰刀的刀型才以曲刃為主,典型的如手刀、朴刀等。此類刀型是漢族人在同匈奴、鮮卑、契丹、阿拉伯、波斯以及印度等西域民族交戰或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為西域民族自古以來的戰刀的刀型就以曲刃為主。到了元代,蒙古彎刀更是廣為使用。到了明清又出現了雁翎刀、戚家刀、柳葉刀、牛尾刀等,也都是彎曲刀刃。所以,在漢末,彎曲型的青龍偃月刀是不可能出現的。

    而且,像青龍偃月刀這樣需要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是不適和騎兵使用的,因為騎兵作戰需要一手策馬,一般只能用一手持兵。所以除了單手持握的兵器以外就主要是長矛了,騎兵使用長矛並非如演義小說或是影視作品裡描述的雙手持械揮舞,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法控制戰馬的動作,沒法使戰馬的動作和人的動作協調了,這就沒法打仗了。事實上,冷兵器時代,騎兵持矛作戰主要的動作是,一手策馬,一手持矛,並用持矛的手臂夾住長矛,利用長矛的長度和戰馬的速度和衝擊力擊殺敵人,只在必要時才雙手持矛。所以,漢代以後,直到明清,騎兵的主要格鬥兵器是長矛或長槍 ,同時將單手使用的佩刀(腰刀)作為輔助兵器。

    關羽作為一員勇猛的驍將,是騎馬作戰的,所以其所用的兵器也不會出此例外。就是說他所用的格鬥兵器應該是長矛和佩刀,東漢末期的佩刀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環首刀。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有關羽擊殺袁紹大將顏良的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史書中用一個“刺”字,說明關羽用的兵器應該是以擊刺為主的長矛。為什麼不是劍?劍不也是以擊刺為主嗎?因為到了漢代,劍在軍隊中已經被環首直刀所取代,只作為貴族和高階文武官員的的隨身自衛兵器或配飾,至於是否為民間俠客所常用,尚待考證。還有一種以擊刺為主的兵器就是戟,然而戟隨然可以擊刺,但還有個功能,就是橫擊,這有些類似長柄大刀的功能在需要一手策馬一手持兵的騎兵手上難以發揮,所以在戰馬取代戰車以後,戟就逐漸從騎兵的武器庫裡退了出來,到了東漢年間,主要成為步兵武器了。而騎兵的近戰格鬥武器,則主要是長矛和環首刀,而環首刀屬於短兵,主要是作為軍官和騎兵的佩刀,是作為自衛武器來使用的,有些類似今天的手槍,而長矛則是主戰武器,有些類似今天的步槍。稍稍懂點格鬥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個道理,所以說,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面對面的生死搏殺中,關羽是不會用劍這樣的輕短兵器和顏良這樣的驍將進行馬上交鋒的,其所使用的兵器必定是長矛。至於“斬其首還”的“斬”字和“刺”並不矛盾,古代作戰,無論用什麼方法擊殺敵人,都有斬取首級請功的習慣,這個“斬”的動作,應該是用佩刀來完成的,這個佩刀就是環首刀。

  • 7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關羽在中國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一個義字當作是天的男人。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據說有82斤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關公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威力是非常大的。由於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所以老百姓都知道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也被後人稱為"關刀"。關刀,成了關羽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

    事實上,關羽是不是用關刀作戰還是是個疑問。

    《三國志》上記錄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馬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在這裡,一個“刺”字讓人產生了許多疑問。如果是刀,刀法應該是諸如“劈”“砍”等說法才對,況且青龍偃月刀重達八十二斤,在當時可以說是"大型重武器",刺起來極為不便。能用刺招的一般多為槍、矛、戟、劍和短刀之類的。看來在這裡,關羽用的不是這種"大型重武器",那關羽用的是什麼武器呢?

    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用刀能刺嗎?“刺”有殺的意思,“刺良於萬眾之中,可以說成是“殺良於萬眾之中”,“刺”與"殺”兩字是相通的,譬如“某某被刺”的字眼,也指“某某被殺”。《說文解字》裡對‘刺””的解釋:“刺,直傷也,從刀從束。”因此,刀除了可斬殺對手外,也可像矛一樣刺死對手。在“刺良於萬眾之中”後緊隨著"斬其首還”,這又是刺又是斬的,說明關羽的作戰武器是刀。那到底是不是青龍偃月刀呢?

    根據史料研究,小說中提到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在當時並無此物。據《武經總要》稱,關刀是到北宋年間方才開爐打煉的,關羽的關刀那是元人雜劇"贈"給他的,所以關羽所使用的武器並非青龍偃月刀。那關公使用的刀是什麼刀呢?

    東漢末時,已有騎將用刀作戰者,但他們所使用的都是一種叫環首刀的短兵器,未見騎將用長刀的。三國記載中最早使用長刀的是曹操的部將典韋,但未記在馬上作戰。

    在漢代軍隊中,劍已被環首刀取代,而且這種刀只有貴族和高階文武官才可以佩戴,所謂的斬其首環其實是關羽用矛刺死顏良後在用環首刀把他的頭顱斬下以此來做邀功證據,所以手持長矛腰配環首刀,這才是最貼近歷史的關羽形象。

  • 8 # 貼變百草堂

    關羽(160或162-219)本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山西運城)人。東漢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青龍偃月刀

    規格:重82斤。以明代計量推算,約等於41公斤。不知道41公斤有多重?可以試著拿起一包水泥〔約50公斤〕,然後舞動看看。

    正史: 偃月刀〔刀頭彎曲如偃月,故名之。〕 屬於長兵器,大刀的一種。

    主要用法:劈砍 大刀中最重者。外觀雄偉、裝飾華麗,所以多用於演戲和習武訓練方面,而不多用於實戰。三國時代尚未出現偃月刀,所以關羽實際上並不是使用這種兵器。

    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關於它的傳說人們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即便到今天,這種造型的刀仍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  遍查史書,三國時代無人曾使用“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到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三國演義》中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是一種附會,為的是使人物的英勇形象更加豐滿。雖然青龍偃月刀在三國並未出現,但帶有木柄的長刀卻是可能有的,《三國志·魏書·典韋傳》就稱:“韋好使大雙戟與長刀”。不過這一時期帶柄長刀不是常見兵器,三國時將領使用的主要是長矛,如關羽、張飛、呂布等用的都是矛,取其突刺作用。

    唐代出現長柄大刀 

      自西漢時起刀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傳到北韓、日本。西漢晚期以後,隨著煉爐的增大以及鼓風技術的改進,爐溫提高,可以將鐵熔化了。生鐵可逐漸除碳變成熟鐵,造刀、劍時,用生鐵和熟鐵糅合在一起,反覆摺疊鍛打,乃是百鍊成鋼。百鍊鋼雖好,但成本高,費時久。曹操曾下令作百鍊刀5把,耗時3年才造成,自己留了兩把,另3把分給了3個兒子用來隨身佩帶。  到了唐宋時期,長柄大刀已成為長兵器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唐代有種被稱為“陌刀”的長刀就常被使用,這種刀兩面有刃,前邊帶尖,能刺能砍,極為兇悍。唐代名將李嗣業就是著名的陌刀將。  

    宋代才有了偃月刀  其實偃月刀到宋代才出現,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這種寬刃大刀的製造工藝在三國時還不成熟,很難造出。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60多釐米,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  宋代的長柄大刀形制多樣,有掉刀、屈刀、筆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等五花八門的名稱和樣式。  張飛丈八長矛並非像蛇  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張飛的兵器“丈八蛇矛”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而聲名赫赫。  新版電視劇《三國》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飛的“丈八蛇矛”矛頭彎曲似蛇,更為驚奇的是其矛鋒如毒蛇吐信般雙鋒並舉,煞是威風。不過,好看歸好看,此“蛇矛”只是憑空臆想,在戰場上中看不中用。

  • 9 # crazy曉彤

    三國時期的軍事利器,已經遠遠比兩漢時期要更加適合新型戰爭的需要。即使是在漢末三國紛爭的亂世之中,中原王朝的武器裝備,士兵的鎧甲和各種攻城器械都還是比較先進的,能夠大量生產鐵器的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無論如何都有碾壓性的戰鬥力。本期迷彩虎為您解答。

  • 10 # 雷電下的旅人

    不是。我覺得不是。

    先秦直到漢唐,中國刀槍劍戟等兵器大多都是樸實無華的造型,比如環首刀、馬槊。青龍偃月刀這種華麗的兵器,公認是最早宋朝出現的,而且一直不是實戰武器,屬於儀仗器械。

    但並不代表關羽用的兵器不是刀,漢朝已經有了騎兵用的特大號環首刀,非常威武強悍。

  • 11 # 上智與中庸

    可能是 ,但是磚家說了那個時代不可能有那種刀。你也知道小學畢業也能當專家。 還是得看三國志一類的史書

  • 12 # 中華冷兵器

    “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藝術化的人物形象屢見於繪畫、雕塑、戲曲等作品中,甚至連其所用兵器也藝術化了。

    張飛的丈八蛇矛、關羽的偃月大刀、呂布的方天畫戟與使用者一起,都成為華人心目中固有的模式和形象。

    羅貫中以藝術化的筆觸,再現了當年刀光劍影、鼓角錚鳴的波瀾壯闊圖景。

    拆解張飛和關羽的得意兵器

    按漢代一尺約23釐米計算,約長4米多一點,應是一種極為細長的矛,此種兵器自東漢晚期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在軍隊中極為盛行,由於其柄很長,在馬背上運用,應有較高的技巧,而張飛應是這方面的高手。

    《三國志》中說“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也共決死’”,甚有英雄氣概。

    近世藝術家將丈八蛇矛的矛頭繪成如蛇扭曲的形狀,是受到所謂蛇矛的影響,實際上蛇矛只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只表達細長之意,歷史上是不存在矛頭象蛇一樣的武器的。

    關羽的偃月大刀。在後世的描繪中,關聖人的青龍偃月刀已與其本人完全融為一體,成為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

    但歷史上的關羽真的是用刀作戰嗎?

    在漢末,騎馬用刀作戰者,均用環首刀,這種武器屬短兵器,刀直窄長,長約一米,單刃無護格,柄首均是與刀莖連鑄一起的環型。

    騎兵作戰時的用法類似現在的馬刀一樣左右揮舞,向下劈砍,即使關羽用刀,也只能用這種刀。

    長柄大刀至唐宋才出現,關羽的偃月刀之名見於北宋《武經總要》,是當時名家健鬥之人自制以標新立異來突出自己,這種刀很重,只能日常作練武之用,不能用於戰陣。

    實際上,關羽根本是不用刀作戰的,《三國志》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與關羽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陳壽說的很明白,一個“刺”字就足以證明關羽是不用刀的。

    為什麼後人都認為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呢?

    北京大學博士認為:“清朝的時候,追封給一個關帝君,是二十六個字的封號,所以民間一般看法認為,一個了不起的武聖,必然有一件稱手的兵器是不是?所以的話可能因為青龍偃月刀的形制看起來非常霸道,配合歷史上一些傳說,可能也對明星這個效果也更為顯著,所以應該是從清朝開始,關羽配這個青龍偃月刀才變成一個定製。”

    如此說來,後人之所以特意為關公配備一把超越時空的青龍偃月刀,是為了要塑造關公的威武形象。被封為武聖的關公的形象,確實在後人的眼中是“高大全”的,人們為了表達對關公的崇敬之情而特意琢磨出了“青龍偃月刀”這樣的說法,確實也不難理解。

    冷兵器新格局:鈍武器對抗重甲

    秦漢時代,士兵們使用的長兵器是戟和長戈,短武器先是劍後是刀,還沒有使用鈍武器的先例。那個時代的武器都是銅質,由於銅不容易鏽蝕,因此現存很多古代青銅武器。

    到了漢末和三國期間,冶鐵技術不斷髮達,鐵兵比銅兵更加鋒利和堅固,取代銅兵成為武器的主流。但是鐵器容易鏽蝕,現在存世不多。

    三國歸晉之後,五胡亂華,至隋文帝統一天下歷時四五百年,在這段時間,戰爭不斷,兵器發生了鉅變。在漢代,士兵普遍穿著兩襠甲,用鐵片或者皮革製成,在胳膊和肩膀用帶子相連。後來在南北朝的時候發明了明光鎧,前後兩面都由大片金屬構成,在Sunny下明光閃閃,十分好看。

    明光鎧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兵器的鉅變,鈍武器的出世。由於使用完整堅固的整塊板甲,無論戟、刀、劍都不能割裂,在密集的軍種之中,重甲士兵幾乎戰無不勝。十六國中的冉閔就是憑藉重甲騎兵頻頻用數千人馬擊敗數萬敵兵。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歐洲士兵才身著重甲互相拼殺,十分好看,其實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南北朝,首先進入重甲搏殺的階段。李世民的黑甲武士縱橫天下,依靠的就是明光鎧。

    進攻與防守總是對立的,護甲水平的提高,逼迫古代的將領們思索擊破重甲防禦的方法。第一個想出方法的是北魏的太原王爾朱榮。歷史上,爾朱榮是一個“功過曹操,禍比董卓”的人。

    他先後平滅六鎮葛榮叛亂,元璟入洛、万俟醜奴起義,將天下大亂重新一統。後來的北齊神武皇帝高歡、北周實際的開國皇帝宇文泰、隋文帝的父親楊忠、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崇都是他的部下。可以說齊、周、隋、唐四朝都出於爾朱榮帳下,大家就知道這個人有多牛了。

    爾朱榮的對手葛榮在河北叛亂,爾朱榮受令征討,僅有七千騎兵,為破葛榮重甲士兵,他讓每名士兵都攜帶袖棒(其實就是鐧的前身)。

    鐧沒有鋒利的刀刃,卻十分沉重,爾朱榮士兵衝入敵陣,用鐧直擊對手重甲,雖然鐧不能割斷甲冑,卻可以隔著重甲擊倒敵人。他在滏口徑實施大迂迴,前後夾擊,只用七千騎兵擊敗百萬葛榮軍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擊多的典型案例。

    爾朱榮找到了擊破重甲的方法,其他人紛紛效仿,一時間鈍武器大行其道。到了隋唐時間,人們紛紛拋棄銳利的刀劍而改用錘、槊,還有一些人用上了狼牙棒。三國時,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槍由於不能破去重甲而被人們拋入了歷史。

  • 13 # 知行讀史

    《三國演義》中關羽身騎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綠袍長髯的形象深入人心,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改編的作品,都不敢輕易改編這一形象。

    東漢末年分三國。漢繼自秦代。始皇帝統一天下,收天下之兵,鑄十二金人。古人以銅為金。概其實鐵製兵器慢慢發展起來,逐漸取代了青銅製兵器。所以,始皇帝可以放心的將天下之銅銷為金人,而不擔心缺少製造兵器的材料了。因為,鐵的產量上來了。

    中國冶鐵起自春秋末期,代表人物是歐冶子,干將莫邪。春秋時期,鍊鐵主要是採用塊煉法,由低溫提煉出的海綿鐵綿軟無勁。需經手工往復入爐,在炭火上加熱,不停的滲碳、疊鍛,經數日方成。但這也是理想狀態,很多時候煉出的是不行的廢鐵,散落一堆,無法進行鍛造。古人不明所以,直覺是礦石不行,隨著經驗日積月累,古人也發現可以經過新增其它物質,來提高鍊鐵的成功率。比如干將莫邪制劍:

    於是莫邪斷髮剪爪,使童男童女三百鼓橐裝碳。

    還沒有誇張到以身投入爐火方才成的地步。但也有迷信的地方,比如使童男童女,數量規定是三百。其實斷髮剪爪是增加了材料中的碳磷等含量,降低了鐵的冶煉溫度。這也說明當時冶鐵之難,不易大量生產。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主戰兵器依然是青銅器。

    西漢以降,隨著陶器的燒製爐子溫度不斷提高,也帶來了冶鐵業的革命。漢朝透過更強大的鼓風加熱,可以把鐵礦石在爐中加熱至半熔融狀態,加入生石灰等新增劑,根據控制的時間和新增劑的劑量不一樣,得到熟鐵或生鐵。從而提高了鐵的產量。使鐵製兵器大量裝備士兵變為可能。

    所以,西漢是鐵製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時期,而東漢,則是可以大量裝備工藝成熟的鐵製兵器的時期。但這不代表東漢冶鐵很容易,可以輕而易舉的製造出青龍偃月刀這種大殺器。這種整塊由鐵鍛成的巨大兵器,在當時,從冶煉爐到鍛造方式,都沒有辦法制造出來。需要待南北朝之時灌鋼法出現,才變為可能。其實,一直到唐代,都沒有製造出如此之大的兵器。

    《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而青龍偃月刀始於宋代。明代有著大量的青龍偃月刀存在,但不是上陣殺敵用的,而是校場練兵,壯我聲勢用的。清代更是規定用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來選拔武舉用。抬起來並能揮動到一定數量,是判斷該考生合格的依據。

    上圖顯示,此刀重83斤(標註公斤,我覺得是有問題的),說明中寫著是科舉時代練武所用。

    所以,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關羽還用不到這種大刀。那麼,關羽用的是什麼呢?

    三國時期,戟制最盛,其次,衝擊騎兵的出現,帶來了矛大量應用,槊則方露端倪。公孫瓚,張飛,趙雲,馬超等都是使用矛的代表人物。

    根據史書《三國志》,

    (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

    關羽戰場上用的兵器是刺。結合時代背景,當時的兵器有可能是戟或者矛槊方有刺的功能。而騎兵大量使用矛衝鋒陷陣。況且,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上,揮動一把大刀,效率不高,另外,打鬥時別說敵人了,自己人也得躲得遠遠的。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用的應該是矛。

  • 14 # ING7988

    中國古代兵器長柄大刀出現的很晚。作為兵器重要的是要趁手.是根據戰戰爭需要發展來的。最早的武器是木棒石頭。會鍊銅了,世界上各地的武器大同小異,不過長矛闊斧短劍彎刀而以 。中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車戰步戰時期。在此時期因為在顛簸的戰車上或在嚴密的軍陣中,個人的武勇作用有限,因而長兵器的形制很有限,不過直刺的矛,橫鉤的戈,和結合兩者的戟。

    後來騎兵逐漸成為戰場主角,隨著騎兵戰術的日趨成熟,騎兵武器也花樣翻新。隋唐時重甲騎兵的出現要求更有殺傷力的武器誕生。很快,長柄直刃的大刀陌刀流行了起來,陌刀和傳說的二郎神的三尖兩刃刀相似,刺殺砍殺都有極大威力。史載唐軍重騎兵衝擊時,陌刀林立,擋者頓為齏粉。到了宋朝,長柄大刀發展了十幾種其中的掩月刀到了文學的關公手中,就成了青龍偃月刀 但關羽的三國時期,騎兵還沿用著傳統的矛戟。

    《三國志•關羽傳》中曾描述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能刺能斬,說的似乎是劍。但武將對陣很少用短兵器,雖然長兵器中,矛沒有斬的功能,但戈和戟卻有鉤殺的功能,近似於“斬”。所以關羽的兵器應該是戈或是戟。

  • 15 # 敢給我個NG嗎385

    首先要區分小說演繹和真實歷史的區別。

    關羽不止在斬顏良誅文丑的時候用的不是大刀,幾乎他有生之年都沒用過大刀,青龍偃月刀就更無從談起了。

    大刀這種兵器最早最早出現在明朝,而青龍偃月刀是在出現大刀這種兵器之後,才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出現的。

    三國時期除了戰場上常用的長矛、戟之外,人們常用的兵器“刀”“劍”“斧”其實都是用來防身的短兵器。 “單刀赴會”所提的刀正是這種短刀。 在正史《三國志》裡完全沒有記載任何關羽使用大刀的事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殺顏良的時候,書中記錄的是用“刺”。說明武器正是長矛。

    大刀出現於明朝,而羅貫中老爺子正是當時的文人, 為了襯托關公忠義無雙,勇猛無敵, 自然就把關羽的武器換成更顯威猛的青龍偃月刀了。

    更有甚者,臺灣早期的一部關於三國的電視劇裡稱,關羽的刀之所以稱之為青龍偃月刀,是因為一條龍因為要報恩而把自己封印在了關羽的大刀裡。 能把一部歷史劇演成神話劇,也是醉了。

  • 16 # 改了吧低俗

    偃月刀是宋代出現的,也不是對陣武器,而是操練將領用的道具,基本不會拿著打仗,因為沉重巨大,很難趁手,而青龍偃月刀又是三國演義裡為了襯托關羽的威嚴才配上的,其實在東漢那個年代,大家基本都是用矛,普通的刀,像典韋這種雙鐵戟可以說都算奇葩,大多是藝術需要才會出現,演義是出自明代,是羅基於三國志然後加上民間傳說創作的,他又不是歷史學家自然不會那麼嚴謹,而且三國演義中如果都是槍矛刀,自然少了些許看點,所以青龍偃月刀丈八點蛇矛亮銀槍青釭劍啥的也就出現了

  • 17 # 小白講歷史事

    人們熟知的關羽,以一柄青龍偃月刀,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這些故事裡,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對熟悉歷史的人來講,根本就是個彌天大謊,這是怎麼回事呢?

  • 18 # 月下獨酌憶長歌

    作為關公故里,大運之城的一份子,我覺得我非常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青龍偃月刀!!

    目前在某個地方甚至還有存在!

  • 19 # 歷史壹加壹

    那麼,既然關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的話,又是使用哪種兵器呢?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中,斬其首還。”從描述中可以看到用的是“刺”的方式殺死顏良,如果用的是偃月刀的話應該是用砍來形容才對,所以關羽當時所用的應該是長矛之類的武器。

    此外《三國志》記載:“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羽操刀起的確寫著是用刀的,但當時是在會議中,設想一下,去開會,他會扛著青龍偃月刀那麼長的刀去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時候應該在別在腰間的短刀。

    而就從三國時期出土的文物來看,用戟的最多,矛次之,始終沒有發現有用長刀的,三國志中葉對其使用長刀沒有絲毫記載。由此判斷,關羽一開始使用的應該是長矛一類,後來覺得不順手,便換成了短刀。

    南朝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曾採集都山鐵,鑄造成兩把寶刀,其名曰“萬人。”可見,關羽用的絕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短刀之類的“萬人”寶刀。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20 # 潘不安講究史

    謝邀!首先歷史上關羽的兵器,肯定不是青龍偃月刀,蓋因為漢朝三國時期流行的是短兵刀,作為長兵器的刀需要到隋唐時期才作為儀仗出現,如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則要到宋代才成型。但即使如此,後世關刀也只是作為後世武舉考試專案之一,作為實戰武器的記載非常非常少。

    那麼關羽使用的是什麼兵器,陳壽、裴松之以及三國相關的正史野史中都沒有出現過,唯一的線索來自於《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的一段話: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其中關鍵在於“刺”和“斬”兩個字,關羽先是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中,之後又將其收集斬下而回。說明關羽至少配備有刺和斬兩個功能的一件或兩件武器。

    結合漢朝時長兵器以戟最為流行,矛次之,以及當時流行佩戴短刀的習慣,我判斷關羽兵器有下面兩種可能。

    一、鉞戟

    戟最早是由矛和戈組成,作為馬上刺擊的長兵器在漢朝非常的流行。不過早期的的戟以卜字戟為主,並非是我們熟知的畫戟,如下圖:

    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呂布的方天畫戟也是要到隋唐時期才作為儀仗出現。隨著漢朝冶煉技術的提升,戟的側支逐漸變成了刃,並出現了漢朝特有的長兵器鉞戟,即有刺擊的功能,又可以進行劈砍,如下圖為漢代鉞戟:

    因此判斷,關羽的兵器很可能是這種鉞戟,先是刺殺顏良,後用鉞的部分割下其頭顱。

    不過這種想要兼顧刺擊和劈砍功能的武器,最後往往會變得不倫不類,因此後來快速的被長矛淘汰。目前鉞戟的發現基本上都是來自漢代的遺蹟,此後各朝就沒有再被發現。

    二、戟、矛加短刀

    這種配置應該是漢代騎兵的常規配置,以戟或者矛作為中距離的刺殺兵器,同時配備短刀作為近戰武器。關羽很可能就是以戟或矛刺殺顏良後,拔出隨身的短刀,斬下其首級。但這當中我有一個疑問,就是在當時如此緊張和危險的關頭,關羽是否有空閒能夠換成短刀再斬下顏良首級。

    另外南梁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劍錄》中記載: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

    又為這種可能提供了佐證,不過佩戴短刀在漢代三國時期是武將的潮流,基本上每個武將都會配備一般好刀,和現在男人對好表、好車的執著,女性對包包的熱愛一樣。

    關羽用青龍偃月刀的由來

    據說現今關羽的形象最早是由宋代岳飛所畫,畫中關羽橫馬持刀,鬚髯飄動,後來這個形象被刻在石上,儲存至今。

    又因為關羽是佛教護法,這個形象被佛教繪畫吸收,再度被傳播到民間,最後到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關羽的武器便定型為大刀。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大量取材至《平話》和民間傳說,於是關羽用大刀的這個形象也被採用,並根據到時的時尚,塑造出青龍偃月刀。

    之後又因為明清時期,關刀是武舉考試的必考專案,《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記載:

    三場馬步射後,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內能一二者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準入三場。

    使得武人經常練習舞大刀,民間又常有相關表演活動,使得大家越來越相信關羽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真的有網上說的那麼落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