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無恨35
-
2 # 大明人
狄仁傑“神探”之名,得益於《神探狄仁傑》等影視劇的刻畫,歷史上狄仁傑確實很有能力,但是不單單隻長於破案,也是武周時期重要的輔臣之一。
武則天之所以江山穩固,靠的首先是自己的治國理政的才能,以及大唐初期國力強盛的根基、一幫能臣武將的忠心輔佐等綜合因素。全靠一臣之功勞,是不可能江山穩固、坐穩皇位的。
-
3 # 木偶戲8956
肯定不是全靠,一個王朝繁榮主要是政治,經濟這些條件。唐朝在武則天之前就政治發展特別是政局統一穩定,經濟發展主要是手工業技術和城市商業發展,開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和開放和相容的對外政策。狄仁傑他在武則天時期的主要功績是:勸武則天歸政於李家,舉薦人才,判案為民,輔政治國。而且除了他還有姚崇 ,張柬之等人受到重用還有著名的上官婉兒也是同時期的人物。 一個王朝的繁榮肯定是良君賢臣共同的作用,而不能單單靠一個人。但是狄仁傑在武則天心中還是很有很有分量的。 武則天建立了不世偉業,不僅破天荒地當了女皇,開創了自己的王朝,而且令人驚異地穩穩坐了十四年皇座。這在絕對男權的封建社會中,真是不可想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皇,在接班人問題上卻始終處於兩難抉擇。她可以透過“造神運動”把自己置於“半神半人”的超人狀況,從而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但她無法改變整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基礎。況且,在她自己的內心,也還是擺脫不了傳統的男權影響。她雖然非常寵愛女兒太平公主,但她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的帝位傳給女兒。接班人的競爭主要是在武則天的侄子與武則天的兒子間展開。 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專權,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必須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這一集團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孃家人。但是就是因為狄仁傑武則天才沒有把皇位給她侄兒給了她兒子。當然不存在什麼愛情之類的啊。狄仁傑比武則天小六歲,年齡相近,兩人算是同一代人而且兩人都是山西人。李治庸碌不識人,狄仁傑在他手下長期擔任地方官員,還在大理寺幹過一段,成就斐然,並未怎麼引起重視。武則天上臺時,他才被委以重任,但此時他已是年過六旬的老者了。武則天也是六十幾的老太太了。因此兩人之間頂多算是君臣加知音加朋友的關係,除此無他。狄仁傑利用武則天的信任和自己的談話技巧,反覆多次向武則天進諫,皇位後來能傳位李顯,大唐江山得以恢復,狄仁傑厥功至偉。
-
4 # 小蟲兒臥草
武則天治理下史稱貞觀遺風,在女子不如男的社會,武則天能夠做的稱王天下,乾綱獨斷,不能不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有著駕馭各種人才的能力。在眾多人才中,而狄仁傑只是其中一個,他被近現代的演義過分神化了,事實上,稱狄仁傑為官場老油條更合適。
【武則天】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正面評價打擊保守門閥世族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鹹得支給”。
推動文化發展
第三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2]。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準。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階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階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階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負面評價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岑仲勉說,“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後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武則天統治的缺失主要是丟失領土。 首先在686年主動丟棄了安西四鎮,在692年才派王孝傑收復。另外又在696年激起孫萬榮、李盡忠的叛亂,使武週期間契丹奚落入突厥人手中。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廷、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安北始終沒有再收復過。她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
另外如果說武則天用唐休璟、狄仁傑等是知人善用,那也只是修正以前的錯誤。武則天統治初期任用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再加上以僧懷義等統兵,反映出她任人唯親的性格、用人並非是看才能的一面。到了晚年才有所改變。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
史書評價
《舊唐書》評價:史臣曰: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倖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贊曰: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鑑何如。
《新唐書》評價: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 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後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於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狄仁傑】
狄仁傑生於公元630年,卒於公元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經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歷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中國有個成語叫作“唾面自乾”,按照這個詞的要求,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應該讓它自己風乾。人們往往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受了汙辱卻極度隱忍,從不加以。
不要以為這個詞是憑空捏造,是文人虛構。這個詞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婁師德。
婁師德字宗仁,唐朝大臣、名將,曾任宰相。婁師德最大的特點是事事講究忍讓。據《唐書》記載,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興致勃勃地來向哥哥辭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時候,弟弟問哥哥還有沒有什麼要交代的,婁師德語重心長地詢問道:“我坐在宰相的位置上,你現在又要去當州官,我們兄弟二人可以算得上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了。但是,我們榮寵過盛,必定有人暗自忌恨我們,對此你有什麼對策嗎?”聽到哥哥這樣問,弟弟馬上跪在地下說:“我是這樣打算的,假如現在有人往我臉上吐唾沫,我一定會自己擦乾淨,決不為此和人計較。請哥哥指點,不知這樣做行不行?”聽完兄弟的話,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你的做法正是我所憂慮的!”弟弟本來想被哥哥表揚幾句,沒想到哥哥根本不以為然,弄得他有些不好意思。“那應該怎麼辦呢?”“怎麼辦?我的意思是不擦!你想啊,別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臉上,你卻一擦了之,別人的快感還從何而來?別人既然沒有了快感,那他一定還會繼續記恨你的。我的建議,別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不應該自己擦掉,而應該等待自然風乾。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應該保持微笑!”
婁師德到底做沒做到“唾面自乾”,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他貴為一朝宰相,敢往他臉上吐唾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但是婁師德的謙讓卻是出了名的,除了謙讓,婁師德的肚量大也被廣泛傳頌,以至於後人經常說他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為了引出狄仁傑來。
婁師德和狄仁傑有什麼關係呢?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婁師德和狄仁傑是同事——兩個人一同做。
儘管兩個人同做相國,但兩個的能力卻有差別。狄仁傑出類拔萃,而婁師德卻顯得有些平庸。儘管婁師德是個謙謙君子,從來不會和任何人發生矛盾,但盛氣凌人的狄仁傑就是看不慣和婁師德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平時擠兌起婁師德來,狄仁傑從來都是不遺餘力。
但是,婁師德是個“唾面自乾”的人,任憑狄仁傑怎麼欺負,他似乎都不放在心上,似乎也沒什麼怨言。這樣一來,反而讓外人都看不上了,外人都認為狄仁傑連老婁都不放過就做得有些過火了。但大家都知道狄仁傑向來自高自大的秉性,所以也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調解此事。最後,連武則天也看不下去了,她只好親自出面做狄仁傑的工作。
武則天是最高領導人,掌握的材料當然比任何人都多。同時,武則天也特別會做思想政治工作。
有一天,散朝的時候,武則天留下狄仁傑,聊了一會閒天之後,武則天單刀直入地問狄仁傑:“我這麼重用你,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狄仁傑答得也很乾脆:“我是一個從來不知道依靠別人的人,而最後皇上您居然重用了我,我想一定是因為我的文章出色外加品行端方。”儘管這樣的回答在武則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傑的口氣還是令她有些小小的不快,她呷了一口茶,又咽了一口唾沫,儘量用平靜的語氣說道:“狄先生啊,這您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當年,我對你其實一點了解也沒有,為什麼想起來提拔你啊,全仗的是有人在我面前推薦您。”這次輪到狄仁傑吃驚了:“真的啊?我怎麼想不起來會是誰推薦了我呢?”“給你三次機會,你猜一下吧?但我想,就是給你十次機會你也猜不出來?”狄仁傑是個聰明人,見皇上這麼說,就順口答道:“那就請皇上您就直接告訴我好了。”“告訴你吧,你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別人,而是婁師德。是他在我面前三番五次地推薦你!”武則天似乎看出來了狄仁傑的驚詫和難以置信,她隨即讓侍從取來檔案櫃,笑著對狄仁傑說:“你就自己去開啟看一下里面的東西吧。”檔案櫃打開了,十幾封寫給皇上的推薦信呈現狄仁傑面前,這些推薦信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推薦狄仁傑擔任重要職務。十幾封推薦信的作者也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婁師德。這一下輪到了狄仁傑無地自容了,原來自己能有今天,靠的全是婁師德當年的大力推薦。自己不領情也就罷了,誰知自己還時時打擊婁師德。而更令人慚愧的是,婁師德居然從來不居功自傲,居然一直默默承受冷嘲熱諷而不做任何!!
這件事對狄仁傑是個不大不小的諷刺,讓他反思自己走過來的歲月。
狄仁傑雖然現在升到了高位,但他的家世卻一點也不顯赫。狄仁傑的父親也只是做過夔州長史而已。狄仁傑本人早年似乎也沒什麼出眾之處,因為他僅僅是以“明經”出道。在唐朝以“明經”出道的人往往會很受外人歧視,“明經”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似乎很近於今天的“自考”文憑。家庭背景一般,加上“明經”出身,似乎註定了狄仁傑很難出人頭地。
但狄仁傑卻是一個有真功夫的人,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丞,在任期間,他曾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記錄: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雖然狄仁傑判過的案件涉及17000人,但是卻沒有一人喊冤。一時間,狄仁傑成為了世人推崇的神探。
在唐高宗的時候,狄仁傑就是著名的“反對派”,只要看不順眼,他敢於反對一切事,對抗一切人。
譬如,唐高宗要到汾陽宮去視察,為了討好皇上,當地的長官決定新開一條御道,在狄仁傑堅決反對之下,御道只好停工。
譬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中大臣都很怕他,可是狄仁傑卻不以為然,經常抓住機會彈劾王本立,即使唐高宗有意偏袒,狄仁傑也不為所動。最後,他還真把王本立給扳了下來,一時朝廷肅然。
武則天時,久經江湖的狄仁傑已經慢慢變得老辣起來。即使心狠手辣的來俊臣也不是他的對手。
狄仁傑官居宰相,在朝廷慢慢走紅之時,也正是陰謀家武承嗣躊躇滿志之日。滿朝之中,武承嗣誰也沒放眼內,他唯一擔心的就是狄仁傑。他認為狄仁傑將來一定會成為他被立為皇嗣的最大障礙。因此,他就指示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並隨即將狄仁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意即如果一個人主動承認自己有謀反罪可以減輕罪行,其意思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隨即予以完全承認:“謀反是事實!”得到了狄仁傑的口供,來俊臣滿心歡喜,也就放鬆了對狄仁傑的警惕。
誰知,老練的狄仁傑只是用這招來麻痺來俊臣的。其後,狄仁傑趁獄吏不備,偷偷寫下了上訴材料,悄悄放在了自己的棉衣之中。並請獄吏轉告家人將棉衣取走。最後,狄仁傑的兒子終將上訴材料轉到了武則天的手中。於是,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等人當面詢問他們:“你當初為什麼主動承認謀反?”狄仁傑平靜地說道:“假如我不承認謀反,估計我早就死在來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麼能再見到皇上呢?”狄仁傑以自己的機智逃過了一劫,從此他也就和武承嗣成了死對頭。
為了和武承嗣鬥爭,狄仁傑利用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在立儲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而決定性的。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其他人望塵莫及。譬如,武則天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很少直呼其名。對於老年的狄仁傑,武則天顯示出了溫情的一面:朝堂之上,武則天特許狄仁傑不用下拜;武則天還曾多次告誡朝中官吏:“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他對狄仁傑可謂優渥有加。在武則天的朝堂裡,狄仁傑地位崇高,無人可出其右。這讓狄仁傑有機會對後武則天時代做出從容安排。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一直渴望成為太子,而武則天則猶豫不決。狄仁傑抓住機會,以親情打動武則天。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立太子之事,事關重大。有很多因素應該考慮進去,但第一要考慮的是自己。無疑,人都是要死的,因此,我們才需要選定接班人。如果接班人選得好,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將被執行,自己的靈位才能被後人供奉。如果接班人選得不好,那麼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推翻,自己將來的靈位也會被人拋棄。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接班人首先應該選擇在血緣上和自己最近的人——只有血緣最可靠。最現實的方法就是,您應該立您的親生兒子為太子。如果您立了您的兒子,將來您就是皇帝的母親,配享太廟也是理所當然;而您要是立了武氏的後人為太子,那麼將來你只能是未來皇帝的姑母,讓侄子為姑母立廟,似乎這事有些懸!很顯然,狄仁傑的話對於武承嗣很有殺傷力,也最終打動了武則天。她決定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武承嗣最終失去了繼承武則天的可能。
這就從體制上保證了狄仁傑不會被武承嗣清算,作為副產品,李唐王朝也藉此完成了復辟。
為了確保自己死後武承嗣不會死灰復燃,狄仁傑生前還精心挑選了自己的接班人,此人就是張柬之。
有一天,武則天向狄仁傑徵求宰相人選,狄仁傑毫不猶豫地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個難得的人選,這個人雖然老了些,但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才。這個人一輩子沒被人發現,如果您用他做宰相,他一定會為國家鞠躬盡瘁。”於是,武則天將張柬之的官職由長史升為司馬。過了一段,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笑了一下,說道:“我以前曾經推薦過張柬之,到現在也沒見您用這個人啊。”武則天說道:“怎麼沒用啊?我早就把他升為司馬了。”狄仁傑不慌不忙地說:“我給你推薦的是宰相人選,您卻讓他去做司馬,當然算沒有任用。”後來,張柬之果然被任命為宰相。
隨著歲月的流逝,武則天已經是風燭殘年,她已很難有效地控制局勢,客觀上看,李唐復辟的時機已經成熟。狄仁傑所大力推薦的宰相張柬之果然沒有辜負狄仁傑的期望,他毅然決定起事,僅僅用了半個時辰,張柬之所發動的政變就宣告勝利。取得勝利的張柬之,手裡提著武則天所寵愛的兩個面首張宗昌、張易之的人頭來見武則天,此時,武則天已經無力迴天了。
不知此時的武則天,在盯著張柬之發呆的時候,有沒有想起來張柬之的推薦人狄仁傑來?
其實,武則天想起想不起狄仁傑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不久之後,唐中宗將要登上皇帝寶座,李氏將重掌乾坤。等這一切塵埃落定之時,狄仁傑生前所作的安排將被鄭重表彰。狄仁傑先是被追贈為司空,後又被封為梁國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據《唐書》記載,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駕鶴西遊,朝野一片悲聲。伴著這一片悲聲,武則天為自己對於狄仁傑去世的感覺做出了印象主義的概括:“朝堂空也!”這四個字可謂字字千金,準確地表達了狄仁傑在武則天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和狄仁傑相比,武則天是單純的,單純到信任狄仁傑的一切。民間常常說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一個人的單純:“別人賣了你,你還幫別人數錢呢!”其實這句話用到晚年的武則天身上也無大錯。為了確保自己死後不被武氏清算,狄仁傑巧妙地利用了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力薦張柬之,並借張柬之之手,完成了李唐復辟的大業,從而確立了自己死後的政治地位。但不論《唐書》如何高度讚揚狄仁傑的大智大勇,還是無法掩蓋狄仁傑對武則天的不厚道。
在狄仁傑身上,我們明顯可以看到精神分裂的病症,一方面他忠心耿耿,一方面他又心懷鬼胎;一方面他可以為了暫時的利益犧牲原則,一方面他為了原則又可以犧牲暫時的利益。他靈活機動,但萬變不利其宗,那就是典型的利己主義。因此,當我們回過頭來,再度審視狄仁傑以往對武則天所表現出來的忠心耿耿就充滿了滑稽的感覺。倒是武則天在狄仁傑死後所發出的“朝堂空也”很令人百感交集。孔夫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武則天和狄仁傑,一為皇上,一為重臣;一為女子,一為小人,因此武周之衰亡也就在所難免。
狄仁傑的一生是鬥爭的一生,這也是中國傳統官僚最有代表性的人生。早年,狄仁傑勢單力薄,鬥爭的結果難免有勝有負,等到後來,狄仁傑就不一樣了,幾乎是所向披靡。但是鬥爭是容易上癮的,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更是其樂無窮。所以我們才會見到狄仁傑連自己的恩人都不放過的場景。和狄仁傑相比,唯唯諾諾的婁師德善良得如同綿羊,而雄才大略的武則天單純得則如同一泓清水。因此,那樣一個時代是屬於狄仁傑的,是屬於這根善於權謀的官場老油條的。
-
5 # 徐大乎
中國歷史的主體王朝篡位者,大約有王莽、武則天、曹丕、司馬炎、李世民、趙匡胤和朱棣等七位,他們七位篡位者,倘若按照正統觀念和道統規範,都是亂臣賊子,該被萬世唾罵,但實際上他們當中除王莽以外,其他人並沒有被所謂正統所排斥,聖賢所譴責,相反許多人還被後世稱頌,成為挽救蒼生社稷的明君賢帝,只有哪個當政期間採取了許多仁政措施,被後世稱為穿越者、生前政權被推翻、後人無登鼎繼位的王莽,被坐實為篡位者,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王莽被後世咒罵,咎由自取,其罪該當。而武則天為什麼那麼幸運,不但自己未受到該有的斥責,就連善於迎合逢迎他的大臣也被讚頌?看看武則天從臨朝承製到退位的十四年給李唐王朝多麼嚴重的損害。第一,被她架空、欺凌,以致推翻的皇帝有5位之多,親自殺死逼死的李氏子孫幾十人。第二,大肆啟用武氏族人,禍亂朝綱。第三,發生了大規模的反對武氏政權的兵禍戰亂,生靈塗炭。第四,搞特務統治,重用酷吏。第五,李世民開國時期在位23年用了25位宰相,掌權14年治世皇帝武則天卻更換了73位宰相,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之最,崇禎皇帝臨朝17年換了不足50位宰相,卻被人罵寡恩刻薄,是亡國之舉。而武則天則被稱為善用人才?
武氏對大唐乃至李氏子孫都造成了巨大禍害,只是最後一刻改弦更張,把政權歸政於李氏子孫,免於發生改朝換代的後果而已。三次被任用為宰相的狄仁傑在強大的武則天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潔身自好,盡力迎合逢迎,這是在當時情況下,做事和生存之道,狄仁傑最可稱道的是他的聰明和厚道,聰明之處是擁立對了新皇,厚道之處是培養和提攜了許多後輩,這是狄仁傑被後世高評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狄青天”之譽,除狄仁傑長期從事容易討巧的司法和正堂官以外,狄仁傑的家國情懷和思辨能力助其揚名立萬。
-
6 # 肖邦老師的課堂
這個標題,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絕對的,何況一個封建王朝的穩固是絕對不可能只靠一個人的。那麼武則天的江山穩固靠得誰呢?主要是三個方面:
1.唐高宗
武則天能夠涉政主要靠的就是唐高宗,因為唐高宗在做太子時就喜歡上了武則天,當他登基後,又將武則天接回宮中。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又由於唐高宗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唐高宗估計得得是高血壓一類的病。
2.酷吏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並沒有馬上稱帝,而是垂簾聽政,這時的唐中宗,唐睿宗只是個傀儡。武則天為什麼不馬上稱帝呢?因為朝中大臣大多數並沒有贊同她稱帝,而且此時武則天還沒有真正掌權,於是他開始加強手中的權力,用什麼辦法加強她自己的權力呢?
她就用酷吏開始打擊反對她的大臣,雖然酷吏們幫她清除了一些反對分子,但是同時也傷害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們。於是武則天又想辦法除掉了酷吏,開始用有能力的大臣。
3.有實力的大臣
武則天執政的中晚期都是用的有能力,有實力的大臣,比如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崔玄暐,桓彥範等人,可是我們知道,最後這些人也是發動神龍政變的人,他們逼武則天退位了,那為什麼武則天敢用他們呢?
因為武則天利用酷吏和武氏家族將大權掌握在了手中,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她稱帝了,而且朝中大事還得有能力的人來管理,才能治理好天下。
所以我們看到武則天能穩固政權還是依靠了很多人的,並不是靠狄仁傑一個人可以完成的,狄仁傑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江山的穩固並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支撐的,首先有一個開明的君主就很重要,其次她的各項政策需要下級官員逐步實行來完成,而狄仁傑作為宰輔,只能說輔佐君王很到位而對下級官員的督促和完成君主的使命很有成效。其實當時的張柬之也很出色,所以武則天的江山穩固取決了她開明的政策使百姓安居樂業,以及國力的提升保障了邊關的穩定以及文武百官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