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粵西老黃
-
2 # 羅姐1157
防治方法:一是實行輪作倒茬,清理田園,把殘株敗葉運出地外燒燬,以減少浸染菌源,延緩發病時間。二是石足肥料,加強管理。使植株生長健壯旺盛,增加自身抗病能力。三是選用豐產抗病品種。四是進行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代森錳鋅、百菌清等殺菌保護劑,會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馬鈴薯開花前後,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後,立即拔除深埋,並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使用克露100克/畝全田均勻噴灑,進行預防保護性防治,用抑快淨每畝40克噴霧施藥間隔期為5-10天施藥一次;正常天氣條件下間隔7~10天用藥,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40%乙磷鋁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藥2-3次。如干旱少雨,噴藥間隔天數可適當延長。
在高溼多雨條件下應間隔5~7天用藥一次。根據病情發生風險的大小可適當調整用藥次數。
-
3 # 壹葛農民
馬鈴薯又稱土豆,在我們湖北老家這邊又叫它洋芋,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種植專案,用途極其廣泛。但是在種植的過程中其病害也是比較多的,尤其是土豆果實生長在地底,所以有些病變比較難以發掘。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病害,讓種植土豆的朋友對這方面有一定的瞭解
一、土豆粉痂病
土豆的粉痂病發病都是在根部和果實上面,然而發病的馬鈴薯表面會出現一些黑褐色的斑點,最後破裂形成凹凸不平奇形怪狀的小坑。發病初期時觀察土豆的根部會發現有一些鼓起的小疙瘩,甚至有的已經裂開為坑斑。集中發生在雨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1600倍55%苯菌可溼性粉劑進行噴灑防治,或者在土豆播種前用2%鹽酸溶液浸泡2-5分鐘以後,稍微晾乾後在播種。
二、土豆晚疫病
土豆的晚疫病多發生於葉子表面,隨著時間慢慢推移逐步擴散至馬鈴薯上面,這時病情會比較明顯。發病初期的土豆葉片剛開始出現一些斑點,慢慢的變成黑褐色,在空氣土壤乾燥的情況下會使整株土豆植物慢慢的枯萎,如果下雨天氣或者環境比較溼潤的情況下會開始腐爛發臭,最後傳到果實下面,果實也會變的一樣。這種情況可以使用55%甲霜銅750—900倍液防治,每一個禮拜一次,堅持持續一個月。
三、土豆乾腐病
幹腐病對於土豆果實的影響非常大,發病氣候也大多集中於果實上面。其主要表現為土豆的果實表面會出現向下凹的黃褐色斑點,隨後會慢慢的往裡面腐爛,腐爛的同時並伴有白色的黴狀,發展到最後整個土豆的內部都會呈現黑色的乾枯物質,最嚴重的時候會使整個土豆呈現幹腐狀態。這種情況在剛剛種植的時候可以使用採用60%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進行防治。
四、土豆軟腐病
這個是很多植株都會出現的病害,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土壤過於潮溼而引起的,所以出現這種病通常意味著這一片土地溼氣過重,其明顯的特點就是會有臭味。發病時會從最潮溼的葉片部位開始,隨後擴充套件到整個植株,發病的地方就直接腐爛,沒發病的地方會微微發黃。這種情況可以使用50%百菌通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發現嚴重的務必及時移除植株,避免交叉感染和擴散。
-
4 # 南粵新農人
馬鈴薯粉痴病於1841年在德國首次報道。目前,馬鈴薯粉痴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佈,其中在歐洲的分佈最廣泛、發病最嚴重。繼1957年中國福州發生馬鈴薯粉痂病之後,在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內蒙古等省均有馬鈴薯粉痂病的發生。
馬鈴薯粉痂病病原與症狀馬鈴薯粉痂病是由馬鈴薯粉痂菌引起,病菌從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內致病。
侵染迴圈病薯和病土是造成馬鈴薯發生粉痂病的初侵染源,粉痂病菌主要以孢子囊寄主在種薯內,或者跟隨病殘體進入土壤中越冬,翌年溫度、溼度條件適宜時,孢子囊開始萌發,併產生遊動孢子由地下部的薯塊傷口、根部根毛、皮孔入侵寄主在內部細胞內發育,遊動孢子在細胞內會分裂成多核的原生質團;在生長後期,這些由遊動孢子分裂的原生質團又會分化成單核孢子囊,分化出來的單核孢子囊會大量集結形成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若散入在土壤中,可存活4~5之久。病薯是來年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病土和土中殘留物如病根和爛在土中的病薯等,也是來年初次侵染的重要來源。
發病條件馬鈴薯粉痂發病率與土壤中磷、鉀、pH值、氮、有機質有關。一般雨量多、夏季較涼爽的年份易發病,山雨多霧重而涼爽,土壤具有冷、溼、酸、疏鬆和腐殖質較多的特點,有機物分解緩慢,有效養分含量減少,而硫化氫、低鐵等還原性有毒物質常大量積累,土壤溼度為90%左右,土溫18~20℃,土壤pH值4.7~5.4時對馬鈴薯生長極為不利,常使其生理活動衰弱,抗病力顯著降低,極易造成粉痂病的嚴重發生。
防治措施馬鈴薯粉痴菌是活體專性寄生菌,病原菌很難離體培養及在土壤中存留難以被殺死,給粉痴病的防治帶來了很多困難。防治馬鈴薯粉痴病應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嚴格實施檢疫制度,封鎖疫區,杜絕病菌傳播蔓延。
①嚴格檢疫。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以法規的形式限制帶菌種薯的外調,起到控制粉痂病傳播的目的,保護非病區受到病害的傳播。
②抗病品種和種質資源的利用。控制粉痴病最經濟有效且具有環保價值的方法是培育對粉痴病有抗性的馬鈴薯品種。可以從一些野生的或栽培的種質資源中廣泛收集抗原,進行鑑定,從中篩選出有用的抗原進行抗病育種。
④土壤處理。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與種植不帶菌的種薯結合起來是最有效的控制粉痴病的方法。有兩個辦法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一是土壤滅菌,二是施用殺菌劑。
⑤農業措施。在病害發生地區,實行馬鈴薯與豆類或穀類作物4~5年的輪作,控制粉痂病。種植馬鈴薯之前,種植誘導植物誘捕土壤中的病原菌能快速降低土壤中的菌量。
⑥化學防治。殺菌劑能夠令人滿意地控制許多植物病害,但是對於由土傳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的防治效果是有限的,目前,還沒有一種殺菌劑能完全控制粉痂病。(完)
-
5 # 風雲雨0898
馬鈴薯粉痂病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有時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後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mm不等的“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後隨病情的發展,“皰斑”表皮破裂、反捲,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球),“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於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發病規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的調運;田間近距離傳播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當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靜止後成為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寄主;變形體在寄主細胞內發育,分裂為多核的原生質團;到生長後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的休眠孢子囊,並集結為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滿寄主細胞內。病組織崩解後,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防治措施:(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
(2)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
(3)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穫、貯藏、播種關,剔除病薯,必要時可用2%鹽酸溶液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將種薯浸溼,再用塑膠布蓋嚴悶2小時,晾乾播種。
(4)增施基肥或磷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變土壤ph值。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
6 # 鄉村的小高
馬鈴薯粉痂病發病多集中於根部和果實上面,發病的馬鈴薯表面會出現一些黑褐色的斑點,最後破裂形成凹凸不平的小坑。發病時觀察植株根部會發現有一些膨脹的小疙瘩,最後裂開為坑斑。多集中發生在雨季。可以用1500倍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進行噴灑防治,或者播種前用2%鹽酸溶液浸泡後3-5分鐘,晾乾後在播種
-
7 # 軒兒vIog
你好.我是農村付付,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分為六部分
1、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
2、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的調運;田間近距離傳播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
3、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當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靜止後成為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寄主。
4、到生長後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的休眠孢子囊,並集結為海綿狀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滿寄主細胞內。
5、病組織崩解後,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6、土壤溼度90%左右,希望可以幫到你
-
8 # 三農參謀
馬鈴薯生產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朋友問道關於馬鈴薯粉痂病的有關問題,如馬鈴薯粉痂病的出現原因,病原是什麼,又該怎樣防治?諸如這樣的問題。今天三農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馬鈴薯粉痂病有關方面的知識以及馬鈴薯粉痂病防治方法。馬鈴薯粉痂病的為害症狀
它主要為害馬鈴薯的塊莖和根,有時莖也會被感染。塊莖侵染初期,表皮有針頭大的小褐斑,周圍有半透明暈環。之後,小斑點逐漸隆起、膨大,變成直徑3-5mm的“皰斑”。結節表皮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後來,隨著病情的發展,“皰斑”的表皮被破壞和反捲,皮下組織呈桔紅色,大量暗褐色粉末(孢子囊球)散出。“泡斑”下呈火山口狀,木栓質暈環,這就是焦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於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馬鈴薯粉痂病的形態特徵馬鈴薯粉痂病“泡斑”破裂釋放出的褐色粉狀物質是病菌的休眠孢子囊球(休眠孢子團),由許多近球形的黃綠色休眠孢子囊組成。它看起來像一個海綿狀的球體,直徑19-33um,有一個腔空穴。休眠孢子囊為球形至多邊形,直徑3.5-4.5um。壁不太厚,平滑,萌發時產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為近球形,沒有胞壁。頂部有不等的雙鞭毛。它可以在水中游動,靜止後變成變形體。它們從根毛或皮孔侵入宿主引起疾病。遊動孢子和變形體成為該病的主要感染源。馬鈴薯粉痂病的傳播途徑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種薯內或隨病殘物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為來年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依賴於種薯的調運,而田間的短距離傳播則依賴於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當條件合適時,它會萌發併產生遊動孢子。當遊動孢子靜止時,變成變形體,從根毛、皮孔或傷口侵入宿主。變形體在宿主細胞中發育並分裂為多核原生質團。在生長後期,原生質團又分化為單核休眠孢子囊,聚整合海綿狀休眠孢子囊,充滿宿主細胞。病組織解體後,休眠的孢子囊球又進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馬鈴薯粉痂病的發病條件土壤溼度90%左右,土壤溫度18-20℃,土壤pH值4.7-5.4,適合病菌的生長髮育,病害也較嚴重。一般來說,多雨,夏天涼爽的年份容易生病。該病的發生的輕重主要取決於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數量。
馬鈴薯粉痂病的防治方法馬鈴薯品種間抗病性存在較大差異。播種時應選擇抗病品種,如選抗病品種,選擇褐色和厚皮品種。
馬鈴薯屬於茄科作物。病區馬鈴薯輪作年限在5年以上,輪作期避開茄科作物,適合與豆科、百合科和葫蘆科輪作。
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穫、貯藏和播種關,清除病薯。必要時,用2%鹽酸溶液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泡種薯5分鐘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泡種薯,然後用塑膠布覆蓋2小時晾乾播種。
馬鈴薯粉痂病易發生在中性或微鹼性土壤中。為預防該病的發生,將其種植在微酸性土壤中。對易發生在微酸性土壤中的馬鈴薯粉痂病,可用2%鹽酸溶液中浸種,淘汰病薯後晾乾播種。
增施底肥或磷鉀肥用量,多施石灰或草木灰來改變土壤pH值。加強田間管理,提倡採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多施腐熟的有機肥,能抑制病害。
-
9 # 老王家農產品
馬鈴薯,又叫土豆、洋山芋、地蛋,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在中國五大主食中排名第三(其他四種依次是小麥、水稻、玉米、高粱)。不論從種植面積還是產量上來看,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約佔世界的四分之一。
馬鈴薯在我種植的範圍非常廣、面積非常廣,很多地方的農民或多或少的都有種植。但是馬鈴薯也是比較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病蟲害的農作物(目前已知的對馬鈴薯具有危害性的病蟲害種類高達300多種),對產量和品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也讓廣大農民種植戶十分頭疼。
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有關馬鈴薯病害的那些事兒,重點挑選發病範圍廣、病情危害重、防治管理難的幾種病害重點介紹:比如說馬鈴薯的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晚疫病、瘡痂病、粉痂病、軟腐病、環腐病、白絹病、小葉病等。下面和大家介紹幾種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常見、常發生、危害比較重的病害防治管理方法。
一、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管理
1、早疫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早疫病是一種可反覆傳染的真菌性病害,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病害,在各地的馬鈴薯種植區都普遍發生,近年發病情況成上升趨勢。
馬鈴薯早疫病在整個生長期都有可能發生,但以馬鈴薯生長後期居多,主要發生在馬鈴薯的葉片上,同時對葉柄、莖蔓和地下薯塊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早疫病如果發生在馬鈴薯花期,會造成植株上的葉片提前乾枯脫落,全地一片枯黃,直接帶來輕則減產、重則絕收的後果;如果早疫病發生在馬鈴薯生長後期,則對產量影響不是太大,但也不可不防。
2、早疫病的病害特徵
馬鈴薯早疫病從苗期到成株都會發病,發病時一般從下部老葉開始傳染蔓延。
葉片受害後,先回出現近圓形、內有明顯黑色同心輪紋的黑褐色病斑,病斑與健部分解明顯,病情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變黃變褐、穿孔、乾枯,最後直接死亡脫落;在溼度過大的環境下,病斑上會長出黑褐色的黴層。
莖和葉柄受害後,一般發生在分叉處,病斑表現為線條性、凹陷的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逐步發展成擴大化的橢圓或近圓形、有輪紋的灰褐或黑褐色色的大病斑,嚴重時導致馬鈴薯的莖葉乾枯死亡。
如果是地下莖塊受害,莖塊上會出現凹陷、圓形或近圓形、邊緣明顯的暗褐色病斑,薯皮下的組織會會有淺褐色、海綿狀的幹腐狀況;在潮溼的環境下,薯塊病斑上會長出黑色黴層,並逐步變質腐爛。
3、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①儘量選擇抗病性強、成熟期早的品種種植,在播種時要提出病薯病種。
②選擇土壤肥沃、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的地塊種植,播種前要深耕30公分左右進行滅茬殺菌,在施肥上要儘量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使用氮肥,建議採取測土配方施肥,可以培育壯苗壯棵,增強植株的抗病害能力。
④注意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環境,及時清理田間的病葉殘枝,適時儘早收穫,收穫後要把田間的殘枝落葉等及時清理出田外,進行集中焚燒,以減少病害菌的傳播源頭。
⑤在收穫和運輸馬鈴薯時,要小心輕拿輕放,以防機械損傷,在儲藏時應當把薯塊置放在通風陰涼的環境中。
⑥在藥物防治上,發病初期可以用70%代森錳鋅、40%滅菌丹、80%普諾、43%好力克、64%防毒礬、50%撲海因、75%百菌清、40%大富丹、70%安泰生、47%加瑞農等藥物噴施防治,每隔20天左右噴施1次,連噴2-3次。
二、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管理
1、晚疫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又叫疫病或瘟病),也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其發病率和危害程度比早疫病要嚴重的多,所造成的減產量也更加嚴重。而且,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內,晚疫病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它不但危害馬鈴薯的葉片,同時也危害莖蔓和薯塊。在低窪積水地塊、排水不良、土壤溼度過大、過量使用氮肥、結薯期持續陰雨的地塊上,發病十分嚴重,而且比較難防治。
馬鈴薯發病後,如果防治不及時,在溫溼度適宜的條件下,該病7-10天內就會快速傳遍全田,造成馬鈴薯成大片的死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晚疫病是對馬鈴薯最具有滅絕性危害的主要病害之一。
2、晚疫病的病害特徵
馬鈴薯晚疫病一般會在開花前後表現出病害特徵,從下部葉片的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病。
葉片受害後,先會從葉尖或葉緣出現水浸狀、周圍帶有淺綠色暈環的黃褐色或褐色小病斑,在田間溼度情況下,病斑會迅速擴大成黑褐色、水浸狀、長有一圈白色黴狀物的大病斑,葉背會密生出白色黴輪,直至導致植株枯萎死亡,在田間乾燥的情況下,晚疫病病斑發展比較慢,但會變褐變脆、乾枯破裂,卻不會長出白色黴層。
莖部、葉柄、薯塊受害後,先會出現條形的褐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會發展成紫褐色、凹陷的不規則大病斑,並向四周擴散蔓延,病情嚴重時,造成葉片萎縮,直至植株全部變黑腐爛,並有腐臭味兒。乾燥的環境下,病斑處組織會變的乾硬,潮溼的環境下,會導致腐爛變質發臭;如果把患病的薯塊切開,會發現果肉呈現出由從表面向內部逐步侵害的鏽褐色或紅褐色。
3、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①選擇抗病效能力強、無病害的品種,在土壤肥沃、地勢較高的地塊上適期高培土、早種植,不過度密植,避免重茬種植。
②在留種或選種,一定要嚴格篩選薯種,把有病害、腐爛的薯塊剔除掉;在播種前催芽時,要把出芽慢和不發芽的薯種全部剔除掉。薯種可以用58%甲霜靈·錳鋅+70%甲基硫菌靈+72%農用鏈黴素+滑石粉進行拌種,或用55度的溫水浸種20-25分鐘後催芽,可以預防多種病害的發生。
③在進行田間管理時,一方面要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使用氮肥,最好測土配方施肥,另一方面要做好田間病情巡查,及時清理田間的病株病枝病葉,在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的同時,減少病害菌傳播源,再一方面要避免澆水過量、過勤或大水漫灌,並及時做好雨後排水管理。
④對於發現的單棵病株,在及時拔除的同時,要撒施石灰進行病株周圍土壤的進行消毒殺菌,並用25%甲霜靈、72%普力克、66.8%黴多克等藥物進行噴施封鎖,以預防病病情蔓延到全田。
⑤在晚疫病發病初期時,可以用25%瑞毒黴、800倍的50%甲霜銅、500倍的58%甲霜靈錳鋅、600倍的64%防毒礬、500倍的60%琥乙磷鋁、700倍的80%代森錳鋅、2500倍的50%氟啶胺等藥物全園噴施防治,可以根據病情控制情況連噴2-3次,每隔7-10天左右噴施1次。
三、馬鈴薯黑脛病的防治管理
1、黑脛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黑脛病,也是一種從苗期到後期都可以發病的常見性病害,屬於細菌性軟腐類病害,帶菌病薯種植地塊、低窪積水地塊、高溫高溼地塊、重茬種植地塊以及降水較多的年份,該病發病率高、病情危害重。該病主要侵害馬鈴薯的莖稈和地下莖塊,使用染病種薯播種後會不出芽、不出苗或出芽後腐爛死棵;苗期染病,馬鈴薯植株矮小長不高;成株染病會造成植株萎縮。該病最明顯的特徵是患病植株明顯矮小、近地面出的患病莖基部變黑腐爛。
2、黑脛病的病害特徵
種子帶病害菌,播種後會腐爛成團,不發芽、長芽慢,或者導致剛長出的芽在土中後腐爛而無法長出幼苗。
馬鈴薯在苗期發病時,一般在株高15-18公分時表現出現症狀,植株的高度矮化明顯、莖節明顯變短,葉片會出現失綠黃化、向上捲曲,莖基不會變成棕色或黑褐色,莖稈內部變褐,幼苗植株會逐步萎焉枯死;此外,發生黑脛病的馬鈴薯植株經常不會結薯塊。
馬鈴薯在成株發病時,植株會失水下垂,病情發展迅速,在晴天時,植株上的葉片會發生萎焉,但葉片不會出現卷葉的情況,植株莖稈近地面的部位會變褐變黑,並且會快速的軟化腐爛,直至整株死亡;後期時,莖稈發生自然開裂後,還會流出大量的粘稠液體。
另外,病害菌會透過匍匐莖侵害地下塊莖,最先造成薯塊臍部發生腐爛,然後擴充套件到整個薯塊出現變黑腐爛現象,並有腐臭味。
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馬鈴薯發病比較嚴重,造成植株大批次的萎焉致死,莖塊大批次的腐爛。
3、黑脛病的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性強或經過脫毒處理的品種,在地勢乾燥較高、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塊種植,根據氣候情況適時早種,不可種植種植密度過大,可以減少黑脛病的發生。
②在播種前,嚴格剔除病害種薯,並用55度溫水或高錳酸鉀、硫酸銅、三氯異氰尿酸等先浸種20-25分鐘消毒,然後再進行播種或催芽,或用草木灰、58%甲霜靈錳鋅、72%霜脲錳鋅等進行拌種晾乾後播種,可以預防後期發生病害。切薯刀具要用多菌靈等藥液消毒後再使用。
④加強田間管理,不澆大水、不過勤過量澆水,及時做好雨後田間排水除溼,以防溼度過大誘發病害;及時發現並清除零星發病的植株,並用生石灰等對病株周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並用600倍左右的55%敵克松等藥物進行灌根或噴施,以防病害蔓延傳染其他健康植株。
⑤在馬鈴薯發病初期時,可以用每畝用100克的代森錳鋅、8克的噻黴酮、600倍的75%百菌清、500倍的58%甲霜靈錳鋅等藥物噴施防治,連噴2-3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發生藥物抗性。
⑥另外,對於在進行馬鈴薯收穫、運輸、裝卸、儲藏時,要避免機械薯皮損傷,否則也容易造成黑脛病的發生或者出現全窖腐爛的問題,入窖後的馬鈴薯要保持通風,溫度可以控制在1-4度左右。
四、馬鈴薯瘡痂病的防治管理
1、瘡痂病的發病規律
馬鈴薯瘡痂病,和以上積累危害部位不大一樣,它主要危害馬鈴薯的薯塊(病害僅限於表皮,並不深入到薯塊內部),使薯塊表面出現瘡痂狀的粗糙病斑病斑,這些病斑有的凸起、有的凹陷。該病雖然對產量影響不是太大,但發病比較普遍,會大幅降低薯塊的外觀品質,也會使薯塊不耐長期儲存。患有瘡痂病害的馬鈴薯,在市場上既不好賣,也往往賣不上好價格。
馬鈴薯瘡痂病,在重茬種植地、帶菌薯種種植的地塊、中性和微鹼性性的砂質土壤,比較容易出現該病。但在薯塊膨大期時,遇到連續性的陰雨天氣或者過多過量的澆水,在田間土壤溼度大的情況下,該病發病率比較高,在高溫乾旱的天氣裡,該病危害比較重。
2、瘡痂病的病害特徵
薯塊染病後,先會在薯塊表皮上的出現淺棕色的小突起斑點,數日後會發展成約0.5釐米大小的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病斑會慢慢的擴大,變的粗糙硬化,到病害後期時,薯塊表面的這些病斑會逐步的變成凸顯或凹陷的瘡痂狀的乾硬病斑塊,病斑表皮破裂脫落後,會漏出斑內的粉狀、黃褐色的孢子菌團。但該病只發生薯塊的表皮上,對薯塊內部的薯肉沒有太大的影響。
3、瘡痂病的防治方法
①選擇無病害、抗病性強的品種或者脫毒品種,在地勢較高、土壤肥沃、保水性較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種植;對於中性和微鹼性的土壤,可以使用一些酸性的肥料,以增加土壤的酸度,保持土壤PH值在5-5.2左右。
②避免重茬種植,可以禾本科、豆科、非根菜類等農作物輪茬種植3-5年,但不可和非茄科類作物接茬種植;秋季收穫後,要及時進行35公分左右的深翻耕曬垡,以殺死土壤中潛藏的病害菌。
④注意增施腐熟有機肥、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環境,有條件的農戶可以在播種前用土壤熏蒸劑進行土壤消毒殺菌處理;在馬鈴薯結薯時少施氮肥,噴施鈣肥、硼肥、青枯立克等,能夠有效遏制瘡痂病害菌的繁殖;收穫及時清理田間的患病植株(不可過多使用石灰消毒)。
⑤在馬鈴薯結薯到膨大期時,要注意及時澆水保持田間土壤溼潤、水分充足,可以有效預防瘡痂病的發生。但在大雨後,要注意及時排除田間的積水。
⑥在藥物防治管理上,可以在病發初期時,用1000倍的65%代森錳鋅、2000倍的72%農用鏈黴素、噻菌銅、絡氨銅、氫氧化銅、新植黴素等藥物噴施防治,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2-3次。
需要提醒的是,馬鈴薯瘡痂病重發病的時間在薯塊幼果期,在花前預防效果比較好,而且加強和改善田間管理比藥物防治效果好。
-
10 # 金甲金甲
來點實際的吧。
第一、種薯,種植種薯一定要選擇沒病的或者有把握的。
第二、倒茬,這個病害這兩年在河北壩上的大基地非常嚴重,主要原因是重茬種植。
第三、藥劑,前兩年馬鈴薯大咖王久恩已經說了,氟啶胺提前灌根,600ml/畝
回覆列表
防治措施:(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病區種薯嚴加封鎖,禁止外調。
(2)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
(3)選留無病種薯,把好收穫、貯藏、播種關,剔除病薯,必要時可用2%鹽酸溶液或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將種薯浸溼,再用塑膠布蓋嚴悶2小時,晾乾播種。
(4)增施基肥或磷鉀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變土壤ph值。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