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0
回覆列表
  • 1 # 御指點江山

    士紳在明清就是準官員和官員,明開國時,國家需要休養生息不在打仗,所以需要讀書人文人。

    在明朝,官學發達,一旦考中,哪怕只是個秀才,便享有許多政治上的特權,這是平民享受不到的,在別的朝代也沒有這樣特權的。皇權每一朝都相當強化,到了明清,朝廷若想管理地方只能大力依靠當地計程車紳,這樣士紳階層權力越來越大。

  • 2 # 唯史為大

    序言:

    在明朝士紳階層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明朝歷史的舞臺。其實早在明朝以前,士紳階層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尤其是在宋朝,士紳階層已經初具規模了。但是到了明朝,由於科舉考試製度的進一步完善,士紳階層在明朝官僚體系中規模空前。

    有很多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他們大多數都是出身於士紳階層。對中國歷史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比如明朝的張居正,就是一個典型士紳階層出身的政治家。

    (一)成為官學生是進入士紳的第一步。

    在明代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都想獲得科舉上的功名,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有很多人雖然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是終身沒有功名。所以這一部分人不能稱為士紳階層。

    只有透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學生,同時取得科舉的第一級功名,就獲得了一個伴隨終身的身份。而且具有這種是身份的官學生地位,要是高於普通百姓的。他們會享受明朝政府給予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各方面的特權。如果舉人能夠透過,會試殿試成為一名新科進士的話,那他就逐漸達到了士紳階層的頂峰。

    (二)科舉身份固定化

    如果把科舉的身份固定化,那麼就能夠實現士紳階層的固定化。這對於當時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定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一旦獲取了科舉的功名,就享有和官僚集團一樣計程車紳待遇。

    而且這些士紳階層擁有準官僚的性質。從而實現士庶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因為官學生的普及和身份的逐漸擴大。這一階層的人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加。從而形成龐大計程車紳階層。並且在士紳官僚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三)士紳之下為士,之上為官

    其實在士紳階層當中,有一部分官員也有一部分等待入職的準官員。其實它們之間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區別。士紳階層當中的一部分人並沒有在明朝政府中任職。而是在民間成為地主。在明朝士紳是不用繳納賦稅的。所以士紳階層很有利於財富的積累。

    在明朝近300年的歷史當中,士紳階層的膨脹非常迅速。當時顧炎武曾有過這樣的統計,每個縣有士紳階層300人,那麼全國就有50萬人。它的規模可想而知。

    結束語:明朝計程車紳階層在維護社會的穩定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在明朝時,士紳階層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階層。他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勢力。就連明朝的統治者也不得不讓他三分。而且士紳階層可以在基層影響普通民眾,從而改變政局。這對於明朝來說是不可忽視的。他們一方面擁有知識和文化,另一方面又替政府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總體來說對明朝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也是非常深入的。

  • 3 # 歷史小八卦迷

    何謂士紳

    士紳,指紳士。雖說“士紳”這一詞出現較晚,但內涵比較寬泛。士紳包括了世族、世家、巨室、門閥,富商等等,簡單點來說就是包括了地方上有錢有勢,有頭有臉,有地位,有話語權的那些大佬。

    士紳是怎麼來的

    在封建王朝時代,讀書與習武,是為了什麼呢?說的俗氣一點,就是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說的再明白一點,就是想方設法把自己“賣給”帝王家,掙個一官半職嘍。哪個書生不希望一朝高中、名揚天下?又又幾個書生不懷有當官的鴻志?豪門子弟當然方便,可是平民書生咋辦?為了給平民書生一個盼頭,科舉制度誕生了!

    就的難題解決了,新的難題便出現了。書生千千萬萬,高中者卻寥寥無幾(畢竟官職也是有限的不是),剩下的那些讀書人怎麼辦?如果不好好安排他們,是很容易鬧出事的。例如那著名的黃巢軍起義,就是一個多次落榜的讀書人因為怨氣而發起的叛亂。為了安慰這些名落孫山的書生們,所謂計程車紳階層誕生了。

    士紳的作用

    士紳階級能夠在明代興起,說明了什麼?說明士紳對社會還是有一定用處的不是。

    1.充當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橋樑。

    百姓對官員自古就存在著一種恐懼心理,甚至有些百姓見到了官員就怕得說不出話來。這對地方官員處理事物是極其不利的。而士紳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特權,比如升堂不用下跪什麼的。對於見到地方官員,也沒有平民那麼拘束。於是在鄉間比較有面子的鄉紳就充當起了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橋樑。。

    2.對地方教化上有一定作用。

    由於士紳大都是儒家文化的學習者和實踐者(就是科舉人士),而倫理關係一直是儒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倫理教化也是士紳教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明代政府重視教化的影響下,或出於提高個人權威,或是因為家族利益,或由於肩負著儒家教化使命,士紳積極投身於教化事業(尤其是家族教化)。

    總結

    自明朝開始到民國前期,士紳階層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後來的中國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4 # 白揚樹

    明代計程車紳階層,是有讀書人商人鄉老組成的,明代對讀書人,有許多的優惠政策。當你考取秀才時,將會獲得國家的廩米。等你考取舉人時,便可以不用交賦稅。並且可以,讓一些農民成為你的佃戶。許多商人一方面是自己經商但同時他們也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他們也會買一個官身,隨著時間推移明代讀書世家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士紳的不斷擴大,中國古代有鄉賢文化一些讀書致仕的官員回到家鄉成為鄉老。

  • 5 # 聽史論風月

    我是風月,我們一起論歷史!

    導語:

    談起士紳階級,首先我們要清楚士紳階級是一個什麼樣的階級,士紳階級和貴族的區別是,貴族代表的朝廷中心的圈子,而士紳階級代表的是地方有名望有文化的地主和官吏,主要是由鄉下的有影響力的人組成,俗稱“土貴族”。

    士紳的組成

    士紳階級其實是兩個群體組成,分別是“士”和“紳”。

    “士”由一些寒門子弟透過自己的努力,經由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一部分子弟。

    “紳”由一些在地方任職的官員,或者是已經退休的官員,又或者是地方的一些地主土豪組成的。

    士紳階級的出現

    元朝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對於元朝我們有這樣幾個標籤,軍事能力強大,戰爭頻繁,國土遼闊,一直打到歐洲。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元朝一直是一個好戰的朝代,所以元朝最缺的並不是文官,而是能帶兵打仗的武官。

    因此元朝疏於對地方的治理,這是元朝的一個弊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這句詩形容成吉思汗很貼切,形容元朝的整體現象同樣也很貼切。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首先就是要改變國內這個現狀。

    明朝對地方官員的需求

    明朝初建,不僅僅是因為政權更替,國內百廢待興,因為元朝的揮霍,國內更是需要大規模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做的就是要改變明朝的學習風氣,受元朝的影響,國內重武輕文思想嚴重,朱元璋為了填補地方官員的缺失,明太祖改革了科舉制度,希望大規模的為明朝徵求人才!

    明朝的科舉制度與前朝大不相同,書生只需要考上秀才之上的職位,就可以終身擁有這個職位,即使沒法再次晉級,也會享受到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特權。

    因此明朝國內出現了一大批的秀才,舉人,進士,從此之後士紳階級初見雛形!

    士紳階級的發展

    士紳階級慢慢出現之後,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才能使這支隊伍慢慢的壯大起來,而明太祖對待官員的政策,給了士紳階級發展的溫室。

    明太祖規定:“透過科舉為官者,死罪至三宥。”

    這樣的規定可見明太祖求才若渴,不僅僅在刑罰上,明太祖對這些官員有優待,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待這些官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優待。

    涉及司法官司的時候,對待這些官員,司法機關無權對其進行拘留。在政治上書生不僅僅是考上進士才有官做,進士之下的舉人也可以當官。

    在經濟上這群人不需要納稅服徭役,就連一些生活習俗,他們也都卻別於普通人。

    這樣優渥的待遇,怎麼能不讓這些寒門子弟,渴望出人頭地的讀書人心動,這才是真正鹹魚翻生的機會啊。

    於是所有讀書人埋頭苦學只為他日能考取功名,也正是這樣的政策讓士紳階級開始快速的發展。

    士紳階級的成熟

    正式因為我們在上面提出的政策,士紳階級的權利越來愈大,在權利和財力上,士紳階級開始大幅度的膨脹。

    首先士紳階級大量吞併百姓和小型地主的實力和土地,進一步擴大他們手中的實質權利。

    把擁有土地的農民變成了為他們種地的工作者,皇帝掌握士紳階級,士紳掌握著百姓。成為了中央到地方的紐帶。

    結語:

    士紳階級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朝的高強度的中央集權制度,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明朝的發展。

    士紳階級的出現和前面朝代計程車族,世家這些階級差不多,最開始的出現都為一個王朝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勢力的弊端也慢慢出現,慢慢的影響了朝廷的執行。

    與之不同的是其他朝代的階級勢力雖然強大,但是和士紳階級差距卻很遠,前朝勢力即使在大掌握權力也是一小部分人,而士紳階級包括了整個基層的官員。

    但是時代在進步,觀念也在進步,士紳階級並不是所有時代進步的必需品,雖然士紳階級存在了明清幾百年,但是最終還是被時代淘汰!

  • 6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

    任何一個階層興起,都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士紳階層是伴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田畝單產量提升而出現的一個階層。

    士紳階層指的是古代中國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特權的讀書人以及退休的官員,士紳階層的興起,根本原因有兩個:糧食畝產量,土地制度。

    在秦朝,因為推行法家的軍功爵制度,自耕農以及地主都以戰功為目的,所以不是耕讀,而是耕戰,由此成就了軍功貴族階層。

    在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耕戰變成了耕讀,土地糧食產量低,一般的自耕農以及小地主還是讀不起書的,所以只有那些擁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才能讀書,繼而進入朝堂為官,由此成就了世家大族階層。

    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唐朝,因為長期的戰亂,耕讀再次變成了耕戰,門閥形成。隋唐統一後,推行均田制,加上農業技術的進步,擁有少量土地的小地主也擁有了讀書的能力,大地主就更不用說了。

    由此,在以戰將培養為主的門閥之外,出現了世家大族,以及庶族地主兩個階層。因為庶族地主階層龐大,更為龐大,繼而產生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推行後,大量的庶族地主透過科舉,入朝為官。世家門閥無法掌控朝堂,隨即走向衰弱。

    宋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加上農業技術再次進步,由此自耕農以及小地主也能讀書,並走科舉的道路。然而,即便宋朝錄取人數很多,也架不住數量更多的讀書人。無法當官的讀書人,以及當官之後退休的讀書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由此形成了士紳階層。

    不過,宋朝的土地制度是不予兼併,土地流轉很快,土地換主人太快了,商業氛圍更盛。即便土地糧食產量再高,也架不住物價水平高,所以導致了兩個結局:世家門閥消亡後,其它的大地主無法在商業化社會里憑藉土地產出再次形成世家門閥,商業化的社會,商人才是最有錢的,耕讀傳家的風氣不在。士紳階層雖然出現了,但是無法興起。

    元朝,商業化的氛圍依然很高,加上元朝是推行的是蒙古貴族統治,科舉制遭到了沉重打擊,士紳階層雖然還是存在,但是無法興起。

    明朝,科舉制度重新建立並興盛起來,加上農業技術越加進步,耕讀傳家的風氣有了經濟保障,士紳階層開始興起。

    明朝推行職業劃分,種田的永遠種田,商人永遠是商人,工匠永遠是工匠。這些讀書人因為職業限制無法向工商業方向流動,只能在本土紮根,耕讀傳家。

    讀書人太多,而又無法流動,朱元璋怕這些讀書人鬧事,於是給予底層讀書人政治特權,比如不用交賦稅、服差役、見官不拜等,士紳階層由此速度龐大起來。

    清朝,攤丁入畝、永不加稅的土地政策,不僅讓人口迅速上漲,更讓耕讀傳家的自耕農或者小地主有了經濟上的保障,士紳階層由此固定下來。

    綜上所述:明朝士紳階層興起的原因有三個:農業技術進步,使耕讀傳家成為可能,底層民眾有經濟能力讀書;土地職業的政策限制,使得讀書人無法進行職業選擇,底層民眾只能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朱元璋給予底層讀書人特權,使得讀書人有了地位,底層民眾為了這個地位都拼命去讀書。

  • 7 # 大黃扯點歷史

    士紳主要是指在野的並享有一定政治和經濟特權的知識群體,它包括科舉功名之士和退居鄉里的官員。他們是隨著科舉制的確立而逐步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過去一千多年中,尤其在明清兩代充當著社會權威、文化規範的角色,對於傳統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延續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至一些社會學家稱中國為“士紳之國”。事實也正是如此,無論是歷史遺留的文獻資料,抑或是士紳與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係及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都決定“士紳”是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轉型的重要切入點。下面我從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士紳所擔當的教化角色等方面人手,對士紳權力在明代中後期的擴張作一粗淺探索。

    政治特權

    明中後期以來,士紳是官僚隊伍的主要來源,同時他們往往也是地方社會或鄉里社會權力的實際操作者,不管他是不是鄉里組織領袖都是這樣。有時,表面看來,鄉里組織領袖是代表政府行使權力的,但事實上,鄉里組織領袖的任免、權力行使都離不開士紳,士紳有時是鄉里社會權力的真正操作者,而鄉里組織領袖則往往是士紳手中的木偶。

    明朝的國家權力以前透過裡甲制來實行的鄉村各種機能在逐漸衰弱的情況下,把鄉村一部分統治機能委任給鄉紳,使鄉村秩序的真空部分得到補充及維持……作為國家在鄉村統治的輔助者,他們擔負著代表鄉村輿論的責任和作用,有時,也出面充當國家權力與鄉村利益之間的調和者。——吳金成《明代江西農村的社會變化與紳士》

    吳金成在這裡說的鄉紳我們也可以用士紳來代替,因此可以說無論是在動盪時期,還是在和平時代,士紳們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地方行政官員們的施政政策。就士紳內部成員來說。按照明代制度,進士出身計程車大夫,可透過“幹請之書”,向地方官說事,舉人亦有“請謁有司居間”的特權。此外,明末生員社盟對於整個晚明政局也影響很大,主要透過以下兩個途徑:一是“聲氣”與“清議”;二是社稿或選政,把持科舉進身之階。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參與及影響了明代中後期的地方政治。

    正因為士紳與地方上的政治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地方社會的政治安寧也是士紳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外國、外族入侵、國內戰爭和強盜橫行之時。如明中後期,倭寇侵入東南數省,有的深入內地,一些士紳因此組織鄉里和地方上的武裝保家衛國。方達“令裡中健兒耀兵衛聲勢,又為守禦,備示無恐,於是各村堡俱團結自守衛,賊遁去”(《歙縣誌·卷九》 )。

    明崇禎時進士兩廣總督、巡撫沈狄龍在清兵攻破南京後不願為福王所用,辭官回鄉, “與里人李侍問、章簡等,募壯丁數千人守城”(《明史·卷二二七·沈猶龍傳》 )。 為維護地方社會的安定,明末士紳組織地方武裝來懲治匪盜和對農民起義進行鎮壓。如明崇禎時曾任庶吉士的金聲,辭官在家休寧,當時“鄉郡多盜,聲團練義勇,為捍禦”。當然,這裡所說的“匪盜”很可能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農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士紳壓迫階級和剝削階級的本質特徵。

    經濟特權

    終明一代,士紳並不具備明文規定的豁免賦稅的特權,具有的只是拖賴或少繳稅糧的特權。明末清初人總結當時繳稅情況說:“民間完至八分者便稱良戶,完六七分者亦為不甚頑梗也。”(葉夢珠《閱世編·卷六》)而能照這種辦法欠繳或少繳稅糧的主要是士紳人戶。此外,士紳自古以來就有免除徭役的權利,作為朝廷所直接徵發的勞役和物料,即所謂差徭,一向也是不向“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課徵的。明朝政權一經建立,立即繼承了這個傳統的制度。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明太祖還特地頒發詔書,明確規定“現任官員之家”具有免除徭役的特權《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一》)。洪武十二年又下令:“自今內外官致仕還鄉者,復其家終身無所與。”《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八》)

    明中葉以後,優免則逐漸改為論品限額優免糧、丁。按其本意,裡甲正役仍不包含在優免範圍之內。萬曆年間呂坤說,“優免差役之法,免雜泛,不免正辦”。(呂坤《答通學諸友論優免》)萬曆《常州府志》雲,“裡甲、均徭皆以丁田派,但裡甲概不優免,而均徭有優免。”明代役法雖然屢經變更,但“不免正辦”這一基本原則卻未曾改變。官員們不論是否服官,不僅有免除徭役終身的特權,而且還具有庇廕子孫在一定時期以內免除徭役的權利。不僅官員具有優免徭役特權,就是作為官員的預備人員,如舉、貢、監、生員等人,也都具有一定範圍的優免徭役特權。

    官員所免除的不僅是本人的差徭,而且是全家的差徭。以江南為例,正如時人所云:“江南縉紳蔚起,優免者眾,應役之田什僅五六;再加上隔邑官戶佔籍(寄莊)優免,應役者什僅四五;大戶之有力者,又通官奴,詭寄花分,應役者止三四而已。”(陸世儀《復社紀略·卷二》)明代中後期計程車紳由於具有少繳賦稅和豁免徭役特權,就同社會上其他階層有了區別,成為一個特殊的階級和階層。

    文化權力

    明代中後期尤其是正德以後,隨著專制皇權相對鬆弛,那些以道統自任,堅守儒家倫理陣地,敢與朝廷爭“是非”的“正身之士”也逐步由隱而顯,其手中握有的儒家文化的權力得到了充分張揚。以江南為例,其集中體現在“是非”標準的爭論上。

    “是非”之論最早由崑山人歸有光發其端緒。隆慶元年(1567年)正值徐階任首輔之際,歸有光代浙江鄉試主考官擬定程策時提出“國有大事必合天下之議”,“不專於一人,不徇於一說,惟其當而已”(《歸震川先生集·別集·卷二上:隆慶元年浙江程策四道》)。這就是說,國家大事應由“天下之議”來決定,而不是專斷於某一人,然而這一願望很快就被新權臣張居正所破滅。

    此後,至萬曆十四年(1586年),顧憲成到北京拜謁王錫爵,王說北京有“異事”:“廟堂所是,外人必以為非;廟堂所非,外人必以為是。”顧說還有一“異事”:“外人所是,廟堂必以為非,外人所非,廟堂必以為是。”說完相視而笑。顧王二人這段看似文字遊戲的對話,實質上反映了當時道統與王統的公然對立,反映了東南 地區在野士人獨立的社會批評意識的萌生。

    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言,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削職為民,回到家鄉無錫。萬曆三十二年,憲成與弟弟允成倡修的東林書院落成。顧憲成遂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盂麟、于孔兼諸同志講學其中。

    當是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 附,學舍至不能容。……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明史·卷二三一·顧憲成傳》

    東林黨人強烈要求朝廷決策應以“公論”之是非為是非。顧憲成明確指出:“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周學軍《明清江南儒士群體的歷史變動》)但這種對儒家道統的堅持與封建專制政體的主流是完全相悖的,這也註定了東林黨人的悲劇命運。崇禎年間,江南有又“小東林”之稱的復社崛起。復社人士的政治地位雖沒有東林黨人高,但規模則遠勝東林,“復社大集時,四方士子之挈舟相赴者,動以千計,山塘上下,途為之塞”。“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陳去病《五石脂·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復社原是禁止干政,以“興復古學”為宗旨的學術團體,但實際上後來是繼承了東林黨 人與閹黨鬥爭的遺緒。崇禎十一年(1638年),復社人士吳應箕、黃宗羲、侯方域等與南京太學和幾社聯合,共推顧憲成從孫顧杲為首,釋出《留都防亂公揭》,成功地用清議的方式將閹黨餘孽阮大鋮驅除南京,充分顯示了明季江南士紳作為社會批判角色的力量。遺憾的是,弘光小朝廷建立後,阮大鋮重新掌權,復社人士遂被打擊驅逐殆盡。

    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公其是非於學校,天子遂不敢自為是非”的學校說,顧炎武則提出“政教風俗苟非盡善,即許庶人議之”的清議說。把歸有光、顧憲成對是非問題的爭論推進了一步。歸有光、顧憲成、顧炎武、黃宗羲是從政治、經濟方面反對“天子之是非”而提倡“天下之是非”的學者、士紳,他們“是非”之論的實質是要求江南士紳對國家政治是非的議政權和決定權,具有明顯的階級和地域特色以及反專制主義的特點。

    因為明朝中後期以來,士紳構成了整個江南地方社會的中堅,地方力量的強大更是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以江南士紳文化權力的擴張為例,因小見大,來探討士紳階層作為國家科舉制度衍生的一個社會群體,其特有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它在整體上具有維護 現存文化秩序即儒學的倫理文化秩序的特性。

    教化權力

    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種啟蒙思想開始產生,基層的鄉村社會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也發生了一部分歷史的轉型,鄉村秩序有異動的跡象,社會上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人們爭相奢靡,爭訟、為奸等現象越來越多。此時的鄉村亟需一批熟練掌握儒家倫常綱紀的人規範和矯正人們的言行,扮演維護者與懲戒者的角色。而這種角色與士紳 在公共生活中都習慣於用儒家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語言來指導和處理日常事務是一致的。

    這樣教化民眾的權力與地方士紳發生了歷史性的結合,士紳接管了鄉村中的長者握有的教化權力,成為純化鄉民思想與維護地方秩序和風俗的主導力量。作為熟諳儒家思想和主張,對儒學倫理規範爛熟於心計程車紳來說,其首要任務就是依照儒家倫理培養子弟及鄉民的高尚德行。王士稹追憶其高祖濼川公教子時說:“公教諸子最嚴,家訓雲:所存 者必皆道義之心,非道義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非道義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王士稹《池北偶談》)

    士紳希望透過這些被刻於“廳事屏壁間”的家訓勉勵子弟自修德行。姚舜牧在《藥言》的開篇語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是八個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與前代稍顯不同的是,此時計程車紳教化更多地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述族人需要遵守的規則,如歙縣澤富王氏宗譜規定:“為子者必孝順奉親,為父者必慈祥而教子,為兄弟者必以友愛篤手足之情,為夫婦者必以恭敬盡賓對之禮。毋徇私乖義,毋逸遊荒事,毋枉法犯憲,毋信婦言以間和氣,毋削博弈以廢光陰,毋耽酒色以亂德性。”

    此時,去抽象化的儒學倫理以具體的道德行為規範的形式進入了世俗生活世界。這在一些家法族規裡也有體現,如《餘姚江南徐氏宗範》對於家庭倫常有以下規定:“伏靚太祖聖諭: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務要子供子職,及時孝養,毋遺風木之悔。至如伯叔,去父母特一間耳。凡言動交結,俱宜禮,毋得簡褻侮慢,以乖長幼之節。詁終故犯者,輕則槌之,重則呈官究罪。”

    另一方面,由於受到傳統社會與經濟結構變動的衝擊,再加上實學教育思潮和自身實際生活狀況的影響,明朝中後期計程車紳教化日益凸顯出對個人道德的物質基礎的重視,將教化的目標定位在子弟“治生”層面,“治生”成為評判知識的價值尺度,一切有助於“治生”的實用知識在此獲得瞭解放與彰顯。如明代姚舜牧指出:“第一品格是讀書,第一本等是務農,此外為工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惟遊手好閒,大是可畏。勸我後人,毋為遊手,毋交遊手,毋收養遊手之徒。”(姚舜牧《藥言》)李贄也說:“夫私者,人之心也。雖聖人不能無勢利之心,若不謀利,不正可矣……若不計功,道又何時而可明也?”(李贄《藏書·卷三十二》)

    在明代的徽州,在“地狹薄不足以食”的客觀環境制約下,當地計程車紳階層的“義利觀”也發生了嬗變,逐漸重視商業,他們試圖透過對傳統價值觀進行變通和改造的方式否認儒貴商卑,批判農本商末,倡導“士商異術而同志”,如明中葉刊刻的休寧《汪氏統宗譜》中說:“古者四民不分,故傅巖魚鹽中,良弼師保寓焉,賈何後於士哉!世遠制殊,不特士賈分也。然士而貴其行,賈哉而修好其行,安知賈之不為士也。故業儒服賈各隨其矩,而事道亦相為通,人之自律其身亦何艱於業哉?”

    明嘉靖萬曆年間的歙人汪道昆也說:“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儒則賈,相代若踐更。要之,良賈何負閎儒!”(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二》)可見,重商傾向是明士紳教化的一大超越,這種超越並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化理論的簡單否定,而是從傳統資源出發。在新舊之間尋找到一個價值取向的結合點。

    綜上,士紳階層是中國傳統社會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它以功名、職銜為標識,憑藉其所佔據的各種資源優勢擁有社會特權,享有特殊的生活方式。明代中後期,士紳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享有的社會特權得到進一步的擴張。這不僅表現在政治上“官民中介”角色的強化、經濟上少繳賦稅和豁免徭役特權的增強,還體現在由“是非”之論帶來的文化權力的擴張和地方上教化的主導力量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年齡大快要去世了,把身上的重要器官全換了,是不是會多活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