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
2 # 薩沙
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漢尼拔沒有能力攻陷羅馬城。
因為漢尼拔大軍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到達義大利的。不要說笨重的攻城機械,就連稍重的武器也是無法攜帶的。
9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只剩下4萬人。
羅馬人由於措手不及,所以連戰連敗。
不過,羅馬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從男人中徵兵超過20萬人。
這些部隊雖不是漢尼拔的對手,但保住羅馬城還是沒有問題的。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漢尼拔一舉殲滅羅馬4萬大軍,
坎尼會戰,8萬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有7萬人或者被殲滅或者被俘虜。
此戰羅馬人雖慘敗,但漢尼拔也損失1萬6700名士兵,超過了三分之一的實力。
然而,由於漢尼拔無法攻陷羅馬城,所以實際上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而且羅馬人實力強悍,不斷和他進行消耗戰。
漢尼拔實力逐步消耗殆盡,盟友也保持中立,羅馬人連連反攻,迦太基陷入頹勢。
這邊,羅馬人在前204年,直接攻打迦太基的老巢。
大西庇阿率領羅馬大軍到達西西里島,組成一隻35,000人的大軍開拔到北非,在各地展開殺戮、掠奪。
迦太基元老院於是下達嚴命,要漢尼拔立刻返回祖國。
公元前203年秋天,漢尼拔終於離開轉戰十六年的義大利。
然而在迦太基老家的扎馬戰役,疲憊不堪的漢尼拔大軍5萬人損失4萬,羅馬人損失還不到1萬人。
由此,漢尼拔大軍基本覆滅,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
3 # A周安斌PMC
漢尼拔在經過坎尼會戰的大勝後,沒有乘勝追擊,攻破羅馬城,可能是其一生最大的敗筆,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漢尼拔想沽名釣譽,或者是想獲得援軍,事實上他什麼都沒得到。退一步講,即便無法攻破羅馬城,漢尼拔也應該將義大利半島進行屠城,從而讓羅馬帝國無法短期恢復元氣。但事實上,羅馬短期就恢復了元氣,並依靠眾多的優秀將領多面出擊。而漢尼拔手下的將領基本上都是草包,最後被一口一口吃掉,導致坎尼會戰的果實蕩然無存。
-
4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政治與戰爭關係的問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極端的政治行為。
而政治行為不僅僅是戰爭,其包括: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政治服務的物件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產關係秩序的維護。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與西楚霸王項羽的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相似性在於試圖以戰爭掌控政治,以單純而極端的暴力摧毀對手。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失敗的根源在於戰爭只服務於漢尼拔個人的目標,而不是服務於政治。戰爭是暴力的,是對財富的消耗。只有戰爭為政治服務,那麼政治就能為戰爭提供後動力,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兵力等方面的補充。沒有這個補充,戰爭是無法持續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一場戰爭,如果不能達成政治目的,即便是勝利了,也毫無意義。漢尼拔與項羽都是軍事天才,其所進行的戰爭都是為了摧毀對手,為了取勝而取勝,並沒有考慮到取勝能帶來什麼,能達成什麼樣的政治目的。
漢尼拔以及項羽的對手,雖然軍事能力不如他們,但是政治能力遠遠超過了他們,即便是每戰必輸,只要有政治為後臺,那麼戰爭就能一直持續下去,就不會輸。
戰爭,自古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漢尼拔以及項羽其實都是被對手耗死的,對手有源源不斷的政治補給,而他們沒有,以戰養戰只能維持一時而無法長遠。
從漢尼拔與項羽兩人的人生歷程來看,以及能力、思想等各方面看,的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說漢尼拔就是西方的項羽,或者說項羽就是東方的漢尼拔,都是可以的。
一:漢尼拔與項羽進行戰爭的目的只是為了摧毀對手。漢尼拔(公元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將領哈米爾的兒子,自小就跟隨其父親經受著戰火的磨練。在他九歲的時候,哈米爾就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勢不兩立的仇人。在他父親的培養下,二十五歲的漢尼拔就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富有軍事才能的將軍,成為了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
項羽(公元前232—202年),是戰國七雄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梁之侄,自小父親早逝,跟隨其叔父學習兵法韜略。項梁以及一班楚國的流亡貴族,都秉承著一個信念: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跟隨其叔父,起兵反秦,逐漸成長為一名武藝兵法高超的將軍。項梁被秦將殺死後,項羽接替了其叔父的位子,成為楚軍最高統帥。
從漢尼拔與項羽兩人的年少歷程以及思想目標、能力的培養上看,是差不多的。
二:漢尼拔與項羽發動戰爭都是以兵權裹挾政權。漢尼拔成為最高統帥後,為了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進而發動戰爭。漢尼拔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剛剛被羅馬征服的高盧人達成了盟約,還與希臘地區的城邦達成了一起進攻羅馬的盟約。同時,漢尼拔攻佔了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一個富足的薩攻姆城。羅馬人面對漢尼拔接連的挑釁,多次給予警告,無果之後只能對迦太基宣戰。
項羽成為楚軍的最高統帥之後,擊殺楚懷王派遣過去統軍的上將軍宋義,進而掌控了西楚所有的兵力,將楚懷王扔到了一邊。隨後又與六國各反秦武裝結盟,向秦國國都方向推進,誓要滅秦。
三:漢尼拔與項羽都以天才的軍事能力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特別是運用騎兵作戰的能力。羅馬對迦太基宣戰後,漢尼拔不顧迦太基本土的安全,率兵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直接將戰火燒到了羅馬共和國境內,以出色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三戰三勝,先後殲滅了羅馬重兵近二十萬人,擊殺了羅馬的執政官。
項羽同樣是以少勝多,在鉅鹿一戰,擊敗秦軍四十萬大軍,坑殺秦兵降卒二十萬。隨後,匯聚各反秦六國武裝,以四十萬大軍向關中推進,滅亡了秦朝,火燒了阿房宮。
四:漢尼拔與項羽在戰爭取勝後並沒有進行後續的政治安排。漢尼拔取得勝利後,羅馬共和國各同盟部落城邦全部投靠了漢尼拔,甚至是羅馬人最忠實的盟友義大利人也是如此。然而,漢尼拔只是把這些投靠的人作為後勤補給站,並沒有以政治的手段將他們統合起來。
由此,漢尼拔沒有能力攻陷羅馬城,只能在羅馬城的外圍運用騎兵進行遊擊作戰。羅馬人以此獲得的喘息之機。隨後,羅馬元老院做出決定,給予義大利人公民權,進而再次獲得義大利人的友誼,從而瓦解了羅馬即將滅亡的危機。羅馬人實力大增後,分兵兩路,一路繼續與漢尼拔對峙,一路出重兵攻打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師。
項羽取得滅秦勝利後,六國以楚國為首。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將秦始皇一統六國,結束諸國戰亂的功績一筆抹殺。同時,又退出關中,回西楚去了。
如此,讓秦人獲得了喘息,秦人舊官吏在接受了秦朝已滅的事實下,轉而支援原為漢王劉邦奪取天下。從而再次建立了屬於秦國遺民自己的政權,拉開了劉邦再次一統天下的序幕。
五:漢尼拔與項羽都是被自己人拋棄,最後自殺而亡的。漢尼拔因為沒有對戰爭勝利後的成果進行統合,使得迦太基無法獲得各方面的力量,迦太基依然一盤散沙,只能以主城的力量與羅馬人對戰。
漢尼拔回師後,取得了迦太基的最高統治權,多次擊退羅馬人的進攻。可是,迦太基卻因此民不聊生。在扎馬戰役中,因為迦太基兵力大損,漢尼拔被迦太基元老院剝奪了權力,不得不出走東方,離開了他一直效忠的迦太基。羅馬人對漢尼拔始終不放心,多次出動大軍進攻東方各國,就是為了引渡逃亡的漢尼拔,漢尼拔走投無路,服毒自盡。
項羽回到西楚後,六國之戰的戰亂重新開啟,各國互相攻伐,兵災讓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整個天下有一半的百姓因為這場戰亂而送命。
倖存的百姓轉而支援劉邦統一天下,項羽仍堅持他的分封,做西楚霸王。楚漢之爭開始後,項羽依靠天才的軍事能力多次以少勝多擊敗劉邦。可是,項羽的六國同盟以及手下將領都放棄了項羽,項羽在垓下之戰損失慘重。
項羽只帶著少數兵馬逃亡江東,在即將渡過烏江之時,被一名漁夫羞辱,項羽自知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身亡。
綜上所述: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的原因就是不懂政治。漢尼拔的人生歷程與項羽有極大的相似性,將漢尼拔稱為西方的項羽也不為過。將迦太基與羅馬的戰爭成為西方的楚漢之爭也很合適。
類似於項羽渡過烏江的不是漢尼拔從羅馬回國,而是漢尼拔流亡東方。漢尼拔回國與項羽回西楚類似,漢尼拔放棄了在義大利半島建立政權,項羽放棄了在關中建立政權。
-
5 # 世界史圖鑑
一提到迦太基,我們不得不提到與它爭奪半個世紀西部地中海霸權的羅馬。其實從歐洲整個地形環境來說,歐洲的整個政治地緣被割裂的支離破碎,很難形成一個大統一的文明,就連一個貿易環境也是相互獨立的單元經濟體。內部資源無法整合,也使得地中海地區長期是各國尤其是地區強國相互爭奪的物件。
海域廣闊島嶼眾多,這也給人們開拓海上通道發展跨海貿易提供了方便,而這恰恰也是商業文明的開始。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多少個不同的民族,我們已經難以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統一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國家羅馬,就是在公元前四世紀與迦太基的爭霸戰爭中獲勝,並建立大文明的。其實在希臘城邦稱雄地中海的時候,羅馬共和國並沒有太多野心,才剛剛發展起來,只是想在自己的亞平寧半島上安穩度日。
但是這並非全體羅馬人的訴求,對於海外的財富以及擴張所帶來的諸多資源,都使羅馬元老院逐漸展現了其擴張的形態。尤其是在馬其頓帝國崩潰以後羅馬完成了從元老院開始的政治整合,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農業帝國。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地中海文明周邊各個區域的軍事作戰中,其中兩個最具戰略意義的島嶼西西里島和薩丁島便映入他們的眼簾。
這兩座島嶼不僅僅控制著西地中海的要道,而且還是主要的糧食產區,這立刻引起了處於北非的商業帝國迦太基的注意。迦太基當時稱霸西地中海,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控制著薩丁島和西西里島。羅馬人的訴求侵入到迦太基的固有勢力範圍,損害了迦太基的利益,雙方不可避免地打了這一場爭霸戰爭。這場戰爭持續100年,我們稱其為布匿戰爭。因為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腓尼基是一個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殖民城邦。
腓尼基人人口基數少,所以向外擴張的殖民地更多的是當個孤立的城邦,而非一個帝國。迦太基城確實是腓尼基人建立的,但也是城邦當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的發展狀況是最好的儼然可以稱其為帝國。當時的迦太基已經佔有了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區,勢力十分強大,羅馬人於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與迦太基人進行了長達24年的較量,羅先敗後勝,出色的指揮使的迦太基人的戰爭成本入不敷出,迫使迦太基主動與羅馬議和。
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當中並沒有損失根骨,但是它的霸權也確實受到沉重的打擊,撒丁島,西西里島,伊比利亞半島全部歸羅馬所有。
迦太基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地中海霸權。羅馬人也知道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以後雙方只是暫時的和平。所以羅馬在這一期間並沒有妄自菲薄,而是加大對高盧人的進攻,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而迦太基人為了避免與羅馬進行直接衝突,在羅馬忙於與高盧人的鬥爭中,在如今的西班牙重新建立新迦太基,並以此作為未來進攻羅馬的據點。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迦太基緩過勁來,重新謀求西地中海霸權,這也讓羅馬人感到異常警覺。他們對於高盧的戰爭一直沒有眉目,高盧人死纏爛打也使得羅馬深陷其中。為了穩住迦太基,羅馬於老院不得不派出相應人員,警告迦太基人不得越過相應的邊界線,很顯然迦太基沒有同意。此是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當時的漢尼拔僅26歲,便帶領著新迦太基的所有軍隊向東進發。
當漢尼拔開始進攻時,羅馬人就一直籌備著進攻迦太基本土的計劃。但是由於漢尼拔的出色領導使得羅馬的同盟者不是戰敗就是歸屬於迦太基。羅馬的防線被漢尼拔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甚至羅馬人的軍團也數次失敗,但羅馬人的堅強與堅韌發揮了作用,即便堅壁清野龜縮城內也絕不投降。隨著時間的進行,戰爭向有利於羅馬一方的態勢發展,尤其是羅馬的海軍,此時發展迅速,並且掌控了地中海的制海權,這也切斷了迦太基與新迦太基和漢尼拔三者之間的聯絡。
並且策劃了一個直接進攻迦太基本土的冒險行動,而漢尼拔得不到迦太基的援助,甚至還受到懷疑,最終葬送了大好戰略機遇。在戰略上失去優勢的漢尼拔使得原先的羅馬同盟者再一次動搖,而他所收編的高盧軍團此時也萌生退意。漢尼拔只能帶著當初自己出兵的數萬新迦太基軍隊持續作戰並最終戰敗。
說漢尼拔失敗是因為個人原因,倒不如說是迦太基根本無法全力支援。在漢尼拔初入羅馬統治中心,並獲得巨大勝利的時候,漢尼拔曾寫信迦太基要求增援。但是迦太基的元老們並不認為漢尼拔獲得了巨大局勢勝利,他們認為漢尼拔一定出了一些問題,否則既然勝利了,為什麼還要要求援兵?也正是這種不信任使得迦太基一直沒能成為強的後盾。
與其說這次戰爭是羅馬與迦太基爭奪西地中海霸權的戰爭,倒不如說這場戰爭是漢尼拔個人帶領自己的軍隊與整個羅馬共和國之間的戰爭,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回覆列表
歐洲的地形被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等山脈分割的支離破碎,各個地理單元都無法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貿易就成為區域裡各個部落的剛性需求,而地中海就成為了天然的航海通道。商業文明也因此成為歐洲迥異於東方文明的特質,出現了很多善於經商的民族或部落。那時候由於海盜的的活動嚴重影響了貿易線路的通暢,一些國家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貿易據點,逐漸形成新殖民地性質的城邦國家。這些國家之間、殖民地之間為了爭奪貿易線路的控制權,彼此征戰不休。為了共同的商業利益,在征戰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結盟性質的羅馬與迦太基帝國。
(迦太基帝國與羅馬共和國的位置圖)
在希臘城邦國家稱雄地中海的時候,羅馬共和國並沒有太大的野心,他們在亞平寧半島上安穩地牧羊和種植小麥,穩步的發展聯盟勢力。他們還派人到希臘學習法典,形成了羅馬共和國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馬其頓帝國崩潰前後,羅馬也逐漸完成了政治整合,成為亞平寧半島上強大的農業帝國。隨著羅馬人口逐漸增多,擁擠的亞平寧半島出產的財富已經不足以讓羅馬公民安身立命。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島和撒丁島。這兩個島嶼不僅控制著西地中海的貿易通道,而且還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這對於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重地。
羅馬共和國向海外擴張的勢頭,立刻引起了商業帝國迦太基人敵意。此時的迦太基帝國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是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控制著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羅馬人的訴求,是侵入迦太基帝國的原有勢力範圍,嚴重損傷了迦太基的利益。為此,雙方不斷髮生矛盾,最終爆發了一場持續100多年的戰爭。因為最終取勝的一方是羅馬共和國,他們稱迦太基那片地方為布匿,所以這場綿延100多年的戰爭就被稱作布匿戰爭。
(迦太基軍隊以僱傭兵為主)
迦太基帝國原本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建立在非洲大陸向地中海方向的凸起部,現在被成為突尼西亞半島的沿海地帶。腓尼基人是一個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各個國家的爭霸戰爭中,腓尼基人大做生意,其貿易據點遍佈整個地中海。在這些殖民據點中,迦太基逐漸發展壯大,依靠強大的海軍力量,成為地中海西部的霸主。在羅馬共和國發起挑戰之前,迦太基人已經在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建立起了統治,勢力十分強大。
當羅馬共和國的使者出現在迦太基元老院,傲慢地詢問迦太基人是要西西里島還是戰爭時,在遙遠的東方,秦國剛剛打下了南韓的野王,逼迫南韓獻出了上黨地區,隨後即開始了為時三年的上黨爭奪戰,長平之戰即是這場戰爭的收官之戰。羅馬人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與迦太基人較量了整整24年時間,他們先敗後勝,憑藉著出色的學習能力,打破了迦太基人的海上優勢,並且取得了撒丁島、西西里島、伊比利亞半島的優勢地位。迦太基人為了應付戰爭,加緊從殖民地掠奪財富,引發了國內的政治危機,不得不請求和平。羅馬人傾國出征,國內空虛,羅馬城附近的高盧人蠢蠢欲動,使得羅馬也急於收兵回國整頓後方。因此,在迦太基人作出了重大讓步的情況下,雙方休戰言和,羅馬人得到了西西里島。
(羅馬得到了西西里島)
不過,羅馬人和迦太基人都清楚所謂的和平只是暫時停戰。羅馬人在對付高盧人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迦太基人的動靜。此時的迦太基人因為拖欠軍餉引發了大面積的叛亂,耗時3年零4個月才得以平定。不過,當迦太基人將最後的叛軍封鎖在撒丁島,勝利在望時,羅馬作為一個稱職的敵人不失時機地出現了。他們對撒丁島宣佈行駛保護權,蠻橫地要求迦太基人停止軍事行動,還要賠付戰爭賠款。羅馬人欺人太甚,但是迦太基失血嚴重,無法立刻應戰,只好忍下了屈辱。
他們自然難以釋懷,很快就決定透過征服西班牙來彌補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迦太基帝國的名將,此前的平叛最高指揮官哈米爾卡被任命為西班牙行動的負責人,擔負著為迦太基開拓新生路的重任。公元前236年,為了復興祖國,哈米爾卡帶著2萬軍隊遠赴海外,走馬上任,隨行的有自己的女婿和兒子。他的女婿名叫哈茲德魯巴,他的兒子叫做漢尼拔,當時的漢尼拔還是一個11歲的孩童。
哈米爾卡在9年的征戰中,大大擴充了迦太基人的地盤,擄掠來的物資,使得迦太基帝國持續失血狀態得到了改善。在公元前228年的一次戰鬥中,哈米爾卡因輕敵陣亡。他的女婿哈茲德魯巴繼任。他鞏固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統治,還在西班牙南部海岸建立了新迦太基城。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巨大成功,引發了羅馬人的警覺,他們在料理高盧人的同時,還派遣使者來到西班牙,嚴詞警告迦太基人不可越過埃布羅河,要與迦太基人平分西班牙。哈茲德魯巴顯然遵從了這個約定,在他統治西班牙的8年內,沒有因此與羅馬人發生衝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那年,哈茲德魯巴遇刺身亡,迦太基西班牙軍推舉哈米爾卡之子漢尼拔繼任全軍統帥。漢尼拔當時年僅26歲,卻已經在西班牙度過了15年。他上任之初,就意識到隨著羅馬在公元前222年與高盧人的決戰勝利結束,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為此,他鞏固了自己的西班牙地盤之後,開始攻打羅馬在西班牙的盟友——薩貢圖姆,第二次布匿戰爭由此爆發。對於這場戰爭,迦太基人的訴求是一雪前恥,而羅馬人的訴求是徹底摧毀迦太基人與羅馬人叫板的實力。
(漢尼拔軍隊的成分非常複雜)
漢尼拔在西班牙境內作戰時,羅馬人正在籌劃著直接進攻迦太基本土。因為相對羅馬人溫和的政策,迦太基人的政治理念相當排外。商業立國的迦太基人對同盟都克以重稅,強取豪奪,盟友的政治地位極低。為了防止盟邦有反抗的實力,迦太基人不許他們有城牆。所以,登陸亞平寧半島,征戰才算剛剛開始,因為各個城邦都有城牆守衛,而登陸北非,戰爭就已近結束。後來的漢尼拔也是深受此等政策之害,不得不倉促迎戰,最終在札馬戰役中失敗。
羅馬人的黑虎掏心的戰術,是對迦太基的致命威脅,因為此時羅馬人已經掌握有地中海的制海權,漢尼拔如要避免在北非本土發生決戰,他必須要提前將戰火引入羅馬本土。因此,他在穩定了西班牙的局勢後,策劃了一個相當大膽的軍事行動,帶領他的多國部隊,翻越阿爾比斯山,出現在羅馬共和國的波河平原,將戰火燒到羅馬境內。他帶著將近9萬人的部隊踏上了遠征的路程,用了5個月的時間行進了1600公里。當羅馬北部平原出現他們眼前時,部隊已減員至不足4萬人。漢尼拔指著波河兩岸富饒的土地,對他計程車兵說:你們眼前所見,都將是你們的戰利品,前提是打敗他們,活下來。
漢尼拔的兵行險招,完全打破了羅馬人的戰爭計劃。原有的登陸北非的作戰計劃被終止,各地兵團在元老院的催促下,相繼投入到與漢尼拔的戰鬥中。公元前218年9月末,漢尼拔與前來迎戰的羅馬軍隊數戰數捷,羅馬兩個執政官軍團被徹底擊敗,此前被羅馬人欺負慘了的高盧人大量地加入了漢尼拔的大軍,增強了漢尼拔的軍事實力。公元前217年初夏,漢尼拔在特拉斯米尼湖成功伏擊羅馬軍團,殲滅一個執政官軍團。
(坎尼會戰中羅馬軍隊幾乎全軍覆滅)
國難當頭,羅馬元老院釋出緊急徵召令,並且禁止任何人提出議和。公元前215年,羅馬人在西班牙戰場扳回一城。同年,迦太基本土又遭遇叛亂,原本計劃增援漢尼拔的部隊調到了西班牙,與羅馬人比長量短。在義大利本土,經過慘痛失敗教訓的羅馬元老院重新任命老狐狸費邊為執政官,不與漢尼拔正面交戰,而是拖著漢尼拔,並時刻準備攻擊漢尼拔的補給線。在此後的兩年間,漢尼拔被牽制在義大利戰場,雖然也取得了幾次勝利,可是每勝利一場,他都變得極為憂心,因為的他的損失越來越多,卻幾乎沒有得到補充。他慨嘆地說:“如果在持續幾場這樣的勝利,我將面臨徹底的失敗。”
公元前212年,經過慘淡經營,羅馬的軍隊達到了25個軍團,約25萬人。迦太基持續向西班牙投入軍事力量,羅馬任則在義大利本土對漢尼拔髮起反擊。到公元前210年春,羅馬任已經成功收復西西里島,在西班牙戰場,時年僅24歲的羅馬軍團的統帥西庇阿率援軍抵達,戰場形勢開始向羅馬人傾斜。公元前209年,費邊收復義大利重要城市塔蘭託,西班牙戰場,西庇阿攻破新迦太基城。
(漢尼拔在羅馬的轉戰路線圖)
公元前206年秋,西庇阿肅清了西班牙境內的迦太基實力,返回了羅馬,收穫了極大榮譽。公元前205年,漢尼拔的同盟馬其頓與羅馬講和。西庇阿發現了迦太基人的弱點,他在西西里練兵準備出征北非,直接進攻迦太基本土。
公元前204年春,西庇阿的遠征軍從西西里出發前往北非,與迦太基的本土部隊對峙。公元前203年,西庇阿屢戰屢勝,迦太基本土岌岌可危,元老院召回了漢尼拔兄弟。可是,由於羅馬人掌握著制海權,漢尼拔能夠從義大利本土帶回的軍隊只有1.2萬老兵。在面對西庇阿的3.4萬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時,漢尼拔所能動用的只有臨時招募的3萬新兵。在札馬會戰中,西庇阿用了當年坎尼會戰中漢尼拔的新月戰術,以1500人的傷亡取得了斬殺2萬人,俘虜1萬人的戰績。當年的學生,終於戰勝了老師。
無力再戰的迦太基帝國再次接受了羅馬人苛刻的和平條件,不準擁有軍事武裝,海軍只能保留10艘艦船用於對付海盜,迦太基此時只能保持名義上的獨立。公元前196年,漢尼拔被推選為執政官,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用以增強迦太基的國力。迦太基元老院卻認為漢尼拔要重新發動對羅馬的戰爭。飽受威脅的漢尼拔因此出逃,自我流放,在公元前183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服毒自殺。公元前146年,羅馬軍團遠征迦太基,攻滅了這個國家。為了防止迦太基人再度復興實力,羅馬人甚至在迦太基的土地上灑滿了鹽,讓土地寸草不生——這才是斬草除根。
漢尼拔憑藉孤軍深入,以少勝多,成為歐洲歷史上的四大名將之一,歷代軍事學家無不把漢尼拔的戰役當做經典來研究,他也被成為歐洲的“戰略之父”。當然,對於中國軍事學說而言,漢尼拔的鉗形戰術並不特別新鮮,然而在歐洲軍隊普遍正面硬剛的軍事戰術下,這種鉗形戰術已經可以上升為戰略了。
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轉戰羅馬境內15年,有過多次可以取勝的機會,殲滅數十個羅馬軍團,給羅馬人造成了超過50萬人的傷亡。然而,迦太基元老院卻垂涎於西班牙的銀礦和西西里的糧食,在三個戰線上同時開展戰爭。原本漢尼拔的羅馬戰場應該是最重要的,可是卻始終得不到母國的支援,反而在次要的西班牙和西西里戰場,迦太基人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資源,浪戰空費國力。
(三次布匿戰爭終結了迦太基帝國)
迦太基帝國的商業特徵,再一次體現短視的特點。他們沒有明確的戰役目標,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為了掠奪財富。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統治區域始終處於動亂的狀態,稍有外力介入,他的屬國就會發生大面積的叛亂。第二次布匿戰爭最終失敗,也與此有關,原本迦太基的盟國,最終竟都倒向了羅馬,導致漢尼拔只能帶領一些烏合之眾去面對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
因此,漢尼拔回國後所面臨的問題,如項羽渡過烏江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他們都沒有時間和團隊去整訓軍隊,只能帶著為數不多的老兵,匆匆糾集起來的烏合之眾,去應對經過多年戰陣演練的敵人。漢尼拔倒還是幸運的,他還能帶出來12000人,項羽卻是孤身一人。如果西庇阿能夠給漢尼拔一年的時間休整,戰爭的局面也許會不一樣。可是,讓項羽孤家寡人度過烏江,他甚至連傳令官、招募官、統兵官的基礎盤子都沒有。漢尼拔在回國之後還有一戰之力,而項羽度過烏江之後,卻有可能被一縣吏所擒。
所以,漢尼拔回國,與項羽渡過烏江不能同日而語。不過漢尼拔始終得不到補充,與劉邦對付項羽的戰略有著相似性。項羽最終敗退垓下,也是因為劉邦始終不與項羽正面交戰,卻派遣彭越襲擊了項羽的補給路線。劉邦的軍隊越打越多,項羽雖然屢次獲勝,軍隊卻越打越少。在這個角度來看,漢尼拔與項羽的命運有著相似性。不過漢尼拔的命運是因為他的祖國沒有支援他,而項羽的命運則是其剛愎自用的性格導致的。
這場戰爭的結果,對西方世界的歷史走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農業文明的羅馬帝國興盛了400多年,成為西方文明的第一個高峰。漢尼拔的軍事能力是突出的,統帥能力是優秀的,只是他所效力的物件卻是一個腐朽、貪婪、自私成性的政府,一生功業,如水花鏡月。不知年老的漢尼拔服毒自盡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那些阿爾比斯山的雪,亞平寧半島的小麥,還有西班牙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