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邢價值觀
-
2 # 小李愛小九九
我覺得兩場戰役在歷史上都非常經典,水平都非常高,沒有高低之分,確切地說應該是伯仲之間。
二者的指揮者都具有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兩場戰役都是以少勝多,都為以後的登基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一舉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以少勝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戰奠定了李唐統一天下的格局,消滅了天下對李唐威脅最大的兩大實力。劉秀的“昆陽之戰”不僅使得“昆陽”這個地方成為名垂千古的寶地,消滅了王莽的軍事力量,更讓戰役的獲勝方——劉秀成功的為接下來的登基打下基礎。 -
3 # 刀筆傳神
昆陽之戰是發生在新莽王朝末年,王莽集中42萬兵力想徹底消滅綠林軍,劉秀是昆陽之戰的重要決策人。
劉秀
當時昆陽守軍合計1萬餘人,敵我兵力懸殊,大部分人都想棄城而逃,只有劉秀提出踞城堅守,同心協力,打敗敵軍。在王莽大軍即將圍城之際,率領十三騎親隨出城調集部隊,準備內外夾攻。
昆陽之戰
昆陽城頑強打退敵軍一次次攻擊,兩方陷入僵持階段。劉秀親率三千敢死隊,一舉打跨了新軍,而城內漢軍也衝殺出來,裡應外和,徹底使王莽的軍隊土崩瓦解。
虎牢關之戰是李世民生擒竇建德,迫降王世充,統一中國北方的一戰。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在虎牢關下大破竇建德十餘萬眾。
李世民
虎牢關之戰
昆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在我看來,應是劉秀略勝一籌,李世民在戰前已建立唐,有充足的後援。而劉秀卻靠白手起家成就霸業,所以更不容易。
-
4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劉秀的昆陽之戰和李世民的虎牢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兩場戰役指揮者劉秀和李世民都展現出的超凡的作戰智慧和勇武,兩場戰役對整個國家的形勢的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非要將兩場戰役做一個比較,那麼從戰役背景、自身實力和對手實力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劉秀的昆陽之戰明顯更高一籌。
戰役背景昆陽之戰新朝末年,王莽一系列的改革搞得天下民怨沸騰,其中北方的赤眉和南方的綠林兩支起義軍搞得王莽焦頭爛額。
原本王莽在全力以赴的與北方的赤眉軍在戰鬥,但是南方的綠林軍擁護劉玄稱帝,這一做法徹底激怒了王莽,他在洛陽集結了所有能調動的兵力,然後向南陽地區進發,第一站就抵達了昆陽城(一個小城)下。而作為守方的更始政權的主力軍隊正在全力圍攻戰略重鎮宛城,沒有辦法救援昆陽。
虎牢關之戰隋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角逐,最終只剩下李淵、竇建德、王世充、蕭銑、杜伏威等人。
李淵為結束紛爭,派遣李世民、李元吉進攻王世充,很快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城中。竇建德受王世充的求援而領軍支援,意圖進軍解洛陽之圍,李世民為確保勝利果實,選擇在虎牢關(易守難攻的關隘)阻擊援敵。
自身實力劉秀方昆陽城的守軍只有七八千人,劉秀突圍後向定陵、郾城的軍隊求救,憑藉著他高超的口才和人格魅力,最終說服他們出兵援救昆陽。
這支援軍完全是臨時拼湊而成,他們是由當地的漢族宗室、門客、流民等組成,總人數應該不會很多,因為劉秀增援後的第一戰是親帥1000人發動的,當敵軍敗退時也僅率領數千人追擊。
作為指揮者的劉秀是初次與眾人接觸,對軍隊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彼此仍處於磨合、熟悉階段。
李世民方李世民手下的主力部隊用於圍困王世充,他只率領了3000多名玄甲軍支援虎牢關。
玄甲軍是李世民的親軍,是他花費巨大代價組建的重甲騎兵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在歷史上排的上號的英勇之師。
這支部隊長期追隨李世民作戰,經過了長時間的合作,李世民指揮他們就如同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從。
對手實力新軍王莽為了畢其功於一役,昆陽之戰動用了自己所有的底牌,組建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這支軍隊包括關中的漢軍、各郡縣抽調的精兵、巨人巨毋霸馴養的野獸等,共計人數達42萬人,雖然估計這個數字有水分,但是十幾萬的兵力肯定是有的。
夏軍竇建德率領增援王世充的這支部隊人數在10萬人左右,是由一直追隨他的嫡系部隊以及剛剛吞併的孟海公、徐圓朗的部隊組成。
筆者總結昆陽之戰時劉秀還只是一個初入戰場的新丁,原本是戰場的一個配角。在面對王莽大軍圍困,眾人驚慌失措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為眾人冷靜的分析當前局勢、帶領一隻完全陌生的軍隊衝鋒陷陣,將來勢洶洶、趾高氣揚的王莽軍隊殺的片甲不留,此戰過後,王莽政權很快被取代。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已經是名揚天下的軍神,同樣面對戰場上突如其來的變數,能夠冷靜的做出判斷,並且果斷的出擊,實施斬首行動,活捉敵軍主帥竇建德,一舉統一了北方,為唐朝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兩場戰鬥贏的都很精彩,劉秀和李世民都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他們能夠在戰鬥中敏銳的捕捉到對手的疏漏,並有能力將這個漏洞無限放大。
但是相對來說,劉秀作戰時的處境更加兇險,其手中能夠動用得力量更加薄弱,而面對的對手更加強大,因此綜合而言,劉秀的水平要更高一籌。
-
5 # 塰鬥
這兩場大戰, 我認為從戰略意義上來說, 李世民的虎牢關大戰的戰略重要性更大一些,。因為這一戰歷史民幾乎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股當時最大最有威脅的敵對勢力。為之後統一中原鋪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其意義很像我們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
昆陽大戰的時候, 劉秀只不過是個打工仔。大戰的勝利只不過是讓他個人知名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 消滅了王莽的四十萬大軍那不過是為別人做了嫁衣而已,對他此後平定中原沒有實質性的意思,因為在他一統天下的路上王莽已經不是他主要的對手了。
要是論這兩場大戰的操作水平的高低,我覺得劉秀的昆陽大戰更勝一籌。原因很簡單,一個是公司的基層主管,一個是公司的少東家兼CEO,做起大專案來誰難誰易,大家就不言而喻了吧。
-
6 # 方山中人
簡單說一下兩次戰爭。
昆陽之戰:公元23年,王莽新軍與綠林軍於昆陽一帶交戰,綠林軍以少勝多,擊敗號稱百萬的新軍。此役決定了新漢之命運,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後世東漢的成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極為深刻。
在這場戰爭中,不顯山不露水的劉秀,力排眾議,一戰而天下知,為後來一統打下基礎。
新軍42萬餘,號百萬,綠林軍中,昆陽守軍萬餘,加上劉秀等人外出借來的救兵,加起來不到兩萬,而且劉秀在此戰中還是個弟弟,沒什麼聲望,能夠力排眾議,一戰成名,確實厲害。
虎牢關之戰:公元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李世民於洛陽,虎牢分別擊破王世充之鄭,竇建德之夏,一舉消滅兩大政權,既而統一北方,奠定了唐王朝的版圖基礎。同時李世民也憑此功得封天策上將,“許自置官屬”(自己招募人才入天策府上班),開始與太子建成分庭抗禮,最終於玄武門大勝之。
此役中,李世民作為唐軍事一把手,在戰時表現出了驚人的統帥才能,面對竇建德的十餘萬精銳,僅憑几千人就敢馳援虎牢。
那麼這兩次戰爭,哪次的水平更高呢?
就指揮難度而言,昆陽之戰當比虎牢更難。
因為劉秀當時不過一個偏將軍,而且面對數十萬大軍,他的上司同僚皆認為打不過,想投降,是劉秀力排眾議,讓大家死守昆陽,然後出去搬救兵,當時的劉秀沒什麼號召力。
而李世民則不同,虎牢之戰前,他已經是唐朝軍事一把手了,當然李淵和太子不算,而且此時李世民已封秦王、三公之首的太尉(掌管軍事)、尚書令(尚書省老大,宰相),故在戰爭中,李世民可以調全國之力與敵人抗衡。後面也確實如此,甚至還有巴蜀兵甲參戰。
-
7 # 薩沙
應該是昆陽之戰。
虎牢之戰對手竇建德太弱,是農民軍,李世民勝之不武。
但昆陽之戰的王莽十萬大軍則是正規軍。
當時王莽派遣10萬大軍在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領下,攻打綠林軍。
他們實力強大,壓迫劉秀9000人退入昆陽(今河南禹縣西北)。
當時綠林將領認為王莽軍力強大,昆陽肯定守不住,必須撤退。
但劉秀認為昆陽是堅城,如果放棄這裡撤退,結果只有更慘。
所以,昆陽守軍拼死守城,王邑、王尋的兵力雖多,一時間難以攻陷這座堅城。
僵持半個月後,王邑、王尋計程車兵很疲憊,士氣大降。
這邊,劉秀同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其實,就算劉秀和昆陽漢軍相加,也不過2萬6000人,王莽則有10萬大軍(一說6萬),雙方相差太遠。
然而,劉秀這一萬多人非常精銳,第一戰就勝利,斬殺王莽軍隊1000多人。
這場勝利無關大局,但鼓舞了時期。
隨後,劉秀出奇兵,使用3000精兵,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
這種情況下,對軍事不太瞭解的大司空王邑很輕敵,同大司徒王尋一起,僅僅率領1萬多人出戰。
在他們看來,1萬多人打垮3000人,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為了防止還有其他部隊偷襲,大司空王邑下令其他部隊一律不許擅自出兵,違者斬首。
結果,雙方交戰,劉秀的3000精兵帶著勝利的勢頭猛攻過來,銳不可當。
王莽這1萬多軍隊士氣低落,竟然抵抗不住,很快向後潰敗。
混戰中,大司徒王尋被斬殺,大司空王邑部隊則四散奔逃。
而其餘王莽數萬大軍,因為有大司空王邑不得處長的命令,只是固守營盤。
見王莽軍大敗,劉秀部隊士氣極高,全線猛攻。而昆陽守軍看到城外元軍獲勝,也出城夾擊。
王莽軍隊實力低落,主帥大司空王邑又不知去向,最終全軍崩潰。
王莽軍大亂,餘下軍隊兵力雖還有絕對優勢,卻無心戀戰,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此戰,王莽軍大敗,由此一蹶不振,直到被劉秀攻破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由於劉秀以2萬多人擊潰10萬敵人,對方還是正規軍,並非草寇,很多人認為劉秀是開了外掛操作的。
-
8 # 這個歷史很正
我認為應該是劉秀的昆陽之戰,劉秀的水平更高。
首先,先從劉秀和李世民的出身來看。
劉秀是真正的農民起義軍出生,沒有接受過什麼正統的教育,而且昆陽之戰以前,劉秀都只是一個小軍頭,連軍閥都還算不上,當時幾乎就是劉秀的老上司,同僚都認為打不過的時候,劉秀自己出去搬救兵,湊了兩萬多人,在昆陽一戰而勝,一戰而天下知,這才擁有了角逐天下資格。
反觀李世民,他們隴右李氏,一直就是軍事起家的軍事貴族,從李世民的太爺爺就是北魏時期的將領,原本的身份還比隋煬帝他爹的身份都還高,而且李淵起兵的時候,也還是有家底的。
因此,可以看出,劉秀作為白手起家的,顯然更勝一籌。
其次,昆陽之戰和虎牢之戰軍隊的形式都不同。
劉秀率領的是農民起義軍VS王莽的新朝正規軍。
李世民是隋朝正規軍的家底整編VS竇建德、王世充的農民軍。
很顯然,劉秀的農民軍還是要勝過李世民的一籌。
所以總的來看,我認為劉秀的昆陽之戰顯然是水平更高的。
-
9 # 敘敘汝聲
要判斷昆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哪個水平更高,就要詳細瞭解這兩場戰役。
昆陽之戰:昆陽之戰發生在新朝末年,
交戰雙方:王莽新朝VS玄漢政權;
交戰地點:昆陽;
雙方兵力對比:43萬VS1.7萬。
從交戰雙方來看,新朝軍隊實力碾壓漢軍,最終,漢軍大勝,搬運戰利品達一個多月,昆陽之戰敲響了王莽新朝的喪鐘。
昆陽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戰爭伊始,劉秀率一隊騎兵去搬救兵,此時,南陽被漢軍攻破,但這個訊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漢軍主力將至昆陽。訊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並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訊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漢軍在氣勢上已佔據了優勢。
在劉秀搬來的援軍和昆陽守軍的前後夾擊下,最終大破新軍,取得戰爭的勝利。
從總體來說,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劉秀有多優秀,而是新朝政權來路不正,不得民心,沒有群眾基礎,以至於群雄並起。所以昆陽之戰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性。
虎牢關之戰虎牢關之戰發生在唐朝初年,
交戰雙方:唐軍VS王世充和竇建德部
交戰地點:洛陽
雙方兵力對比:8萬VS數十萬
從交戰雙方來看,優勢在王世充和竇建德部,最終,唐軍大破洛陽城,活捉竇建德。奠定了唐朝統一全國的基礎。
李世民自知手中兵力不如對手的聯軍,就大軍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只率一小部分兵力引竇建德中計,果然驕傲自負的竇建德孤軍深入,被李世民擒獲。
可以說虎牢關之戰,唐軍目的只有王世充,然而,天降竇建德,只是意外的收穫。
總體來說,這兩場戰爭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戰爭,都在歷史的程序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從核心人物的素質來說,李世民要優於劉秀。從戰爭背景來說,昆陽之戰新朝不得民心是勝利的關鍵,而虎牢關之戰洛陽王世充,特別是河北竇建德都有很好的民意基礎,之所以大敗,則完全得益於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
所以,在鄙人看來,虎牢關之戰要高於昆陽之戰。
-
10 # 天晴愛睡覺
我覺得劉秀的水平更多一點,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以出身看。李世民是隴西李氏,爺爺李虎,老爹李淵都是戰場上混的,家裡兵書也管飽,那麼耳濡目染,軍事水平都應該還行。
反觀劉秀,落魄貴族鄉間地主,無論是軍事實戰經驗,還是學習條件,那都是不入流的。
同樣取得勝利,劉秀出身更低,條件更差,所以劉秀更使勁,水平更高。
第二,為對手比,李世民在虎牢關打的是竇建德手下的農民起義軍,打一仗吃一頓的這種,無論是訓練水平,還是裝備配備,那都是垃圾的不行,打的是一幫烏合之眾。
劉秀昆陽之戰,打的是王莽手下的正規軍,經過軍事訓練,裝備配備是齊整的,飯是吃飽了的。
以取勝難度來看:劉秀取勝的難度更大
但是,劉秀也勝利了。所以:劉秀水平更高
-
11 # 漫話國史
首先,來看戰爭背景。昆陽之戰的戰爭背景是,新莽奪權之後,各地方出現了農民起義,最大的兩股勢力,主要是赤眉軍和綠林軍。
當初王莽認為赤眉軍聲勢更大,其義軍幾乎遍佈北方各州郡,覺得形勢更為嚴重,於是新莽王朝便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圍剿北方的赤眉軍,派出太師王匡、國將哀章統率的精兵十餘萬用於對赤眉軍作戰。
而以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他們拼湊的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南方的綠林起義軍。王莽對嚴尤這些人並不信任,他們出兵作戰王莽並不願意授予兵權,並且他們每次作戰必須上報,否則就以“弄權”治罪,由於這個原因綠林軍的平定成效並不顯著。
於是,綠林軍很快殲滅了甄阜、梁丘賜軍,並擊敗嚴尤、陳茂於南陽城下,接著劉玄稱帝,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之後,王莽感受到了來自綠林軍的威脅。於是調集大軍征討綠林軍,包括原來很多征討赤眉的軍隊以及從各州縣臨時召集的部隊,集兵42萬,號稱百萬南下,征討綠林,這就是昆陽之戰的背景。
虎牢關之戰的背景,大唐武德四年,此時大唐已經統一了北方、西北大部,這時候唐軍就將主力派往南方和關東,李淵除了派李孝恭往南征伐蕭統之外,還派李世民往關東,前去平定王世充,結果王世充頂不住,就派人去請竇建德來幫忙,而虎牢關是竇建德必經之地,於是李世民決定在虎牢關打伏擊,擊潰竇建德,一舉平定這兩方勢力。
從戰爭背景而言,李唐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固的國家基礎,此戰成功固然是意義重大。倘若此戰失敗,對李唐的根基也不會有致命影響(會有影響)。李唐當時的實力足與王世充、竇建德這兩股勢力三分天下。敗了,也不過如此。
但對更始政權而言,就完全不一樣,它的根基並不牢靠。面對新莽大軍圍剿,倘若不能取勝,迎接它的必然是失敗。
從戰爭結果而言,劉秀經昆陽一戰而名震天下,同時更始政權也轉危為安,新莽王朝開始走向土崩瓦解,這也同時加速了更始政權的內鬥,天下徹底大亂,更始政權成為天下最大的組織政權,同時還有部分零星的其他義軍政權;而李唐經過虎牢關一戰,迅速平定關東,從此陝東一帶化為唐朝廷所有,為唐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從戰鬥過程而言,均是以少勝多的戰例。昆陽之戰,劉秀以1.7萬對陣王匡、王尋百萬大軍,透過內外夾攻,積小勝為大勝的手段,迅速提升了士氣,並透過“斬首行動”,一舉幹掉了指揮官王匡,使得新莽大軍失去了指揮、群龍無首,徹底混亂,加上這些臨時徵派的軍隊本就不願意在戰場上送死,紛紛潰散,這就導致新莽軍隊最終失敗。
而李世民則是帶著精銳驍騎三千人迅速佔領了虎牢關,然後又多次誘騙竇建德出戰,多次斬獲,迫使竇建德費力不討好,在虎牢關前停滯不前,竇建德的部隊多事河北人,長途跋涉久攻不克,人心思歸,這時候李世民逐漸使出計策,引誘竇建德出戰,竇的部隊果然上鉤了,於是李世民帶著眾大將親自殺入敵陣,竇建德猝不及防,受傷力戰,被唐軍追上,最後被俘虜,竇建德被縛,王世充見大勢已去,只得開門投降。
唐軍乘機收復關東大片國土,統一了中原和河北大部。就指揮藝術上來看,李世民的作戰水平十分豐富,但劉秀的作戰更加的兇險。從影響來看,其意義也十分重大,劉秀一戰而興漢,王竇一戰而亡國,順逆之間,可謂大咦!
劉秀幾乎是背水一戰,僥倖得存。李世民則對強敵反覆爭奪,劉秀面對的是空有人數的雜牌地方軍,軍事素質不高,為其取勝奠定了基礎。而李世民面對的是作戰經驗豐富的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隊,實在是不能同日而語。
-
12 # 語說漫談
李世民和劉秀都是古代文武全才的帝王,都是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按照主席的說法,在古代皇帝中軍事能力最強的人是李世民,其次是朱元璋,而劉秀也絕對是歷史前五的皇帝,拋開李世民和朱元璋,其他像劉裕、趙匡胤和柴榮等人,他們和劉秀應該也都是伯仲之間,可見劉秀的能力並不弱於李世民太多。
首先,既然是比較兩者哪一場作戰的水平更高,無疑就要拋開戰爭之外的因素的考慮,比如戰爭勝利之後帶去的影響等等,單純的比較統帥的戰爭指揮水平,就需要具體去看劉秀和李世民在整個作戰中的表現了。
昆陽之戰發生的時候,昆陽守軍一共約為1萬人,而對手王邑和王尋統帥10萬大軍圍困昆陽,面對雙方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昆陽守軍明顯信心不足,許多人想要分散出去,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劉秀認為分散勢必會被各個擊破,反而想要取勝就必須集中力量,將領們不服從劉秀,但是因為王莽大軍已經開始圍城,也就一同商討破敵之策,最後劉秀做出決策,王鳳和王常為首堅守昆陽,而劉秀自己帶著13騎去外面調集軍隊,想要內外夾攻,尋求勝利。
王莽大軍圍困昆陽,在戰鬥最艱難的時候,守將王鳳等人甚至動搖繼續堅守的信心,打算向王莽大軍投降,可是王莽大軍統帥卻認為破城指日可待,不允許他們投降,再這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迫使昆陽守軍只能夠拼死堅守,也就說昆陽之戰的勝利,是對手逼迫出來的,而且真正初始階段昆陽堅守的戰鬥,劉秀根本沒有參與,因為此時他正趁著昆陽被圍之前,外出調兵遣將去了。劉秀調集到了軍隊,並且趁著昆陽之戰正在膠著的時候,宛城在劉秀哥哥的長期圍困下被攻破了,也就也就打起了心理戰,因為此時宛城被破的訊息並沒有傳出,也就是王莽大軍還不知道,劉秀也就將訊息散播出去,並且說綠林軍主力即將到達昆陽,這樣一個訊息讓王莽大軍士氣非常低落,也就是趁著這樣一種有利形勢,劉秀帶領一千騎兵出擊,最後斬殺近千人,之後劉秀又接連打了幾場勝仗。
最後的決戰,劉秀精選3000騎兵,攻擊王莽新軍中堅,最後被劉秀擊破,導致士兵潰散,甚至斬殺王尋,導致新軍失去指揮,最重要的就是正是昆陽大決戰的時候,天降大風和大雷雨,甚至還出現了罕見的流星雨,這些天災讓新軍損失慘重,也就是這樣一場戰爭,讓劉秀獲得了“位面之子”的稱號。可以說在昆陽之戰具有大局觀,充分採用心理戰,以及積極反擊的策略,不斷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決戰選擇突擊王莽新軍指揮部,當然這場勝利也不離開天氣的影響。
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也被稱為洛陽虎牢之戰,戰爭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攻打洛陽王世充,第二階段也就是虎牢關擊敗竇建德了,在洛陽虎牢之戰前,李世民征討慈澗,迫使王世充退守洛陽,在李世民的指揮下洛陽周邊的城鎮不斷被蠶食,並且糧道被切斷,初次交戰,李世民親自帶著1000多玄甲騎兵,分別由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統領,大敗王世充,面對這樣的情況,李世民進軍圍困洛陽,王世充面對這種局面,也就親率2萬兵馬出擊,李世民沉著應對,命令屈突通率領5000兵馬攻擊王世充,戰鬥打響後,李世民帶領騎兵向南衝擊,甚至帶領幾十精銳騎兵衝擊到了敵陣身後,這樣雙方進行了殊死決戰,最後王世充軍隊才退兵,李世民此戰一直殺到洛陽城下,俘虜殲滅敵軍7000多人。
洛陽城圍困之戰並不簡單,我們都知道洛陽城牆高大,很難以攻破,李世民採用四面攻城的方式,晝夜不停,就是這樣十多天依舊沒有攻克,此時唐軍也是疲憊不堪,很多將領請求班師,李世民力排眾議,認為洛陽已經是一座孤城,洛陽周邊的各州都已經歸降,此時班師大好形勢再也不復存在,發出“洛陽不破,絕不回軍”的命令,此時李淵也認為洛陽攻不下,甚至下詔讓李世民班師回朝,最後李世民上表陳述洛陽必定可以攻克,李世民甚至採取了心理戰,最終圍困洛陽,造成了洛陽城內嚴重缺糧。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王世充聯合河北竇建德,最後竇建德帶領十幾萬人東來,李世民手下將領認為竇建德遠道而來,應該避敵鋒芒,不過有人反對,認為王世充城牆高大,士兵都會江淮精銳,最大的困難就是缺糧,如果竇建德和王世充回合,有了充足的糧草,統一也就真的遙遙無期了,最後建議李世民分兵作戰,只要大敗竇建德,王世充也就不攻自破了,李世民採納了這種建議,於是李世民認為竇建德剛剛大敗孟海公,士兵疲勞,將領驕傲,如果能夠佔據虎牢關,就能夠扼守住竇建德的咽喉,最後李世民決定屈突通輔助李元吉困守洛陽,而李世民親率3500人進駐虎牢,戰爭進行到了第二階段。
剛剛進駐虎牢,李世民就讓秦叔寶、李績和程知節帶領騎兵埋伏起來,親自帶著四名騎兵和與會競得來到竇建德營地前觀察,與竇建德遊兵相遇。李世民和尉遲敬德殿後,射殺追兵,並且將追兵引致埋伏圈,李世民射殺幾個人,而尉遲敬德殺死十幾人,待敵人進入埋伏圈,李世民等人先後斬首300多;竇建德被李世民阻擋在虎牢關,前幾戰都沒能取勝,雙方進入到拉鋸階段,李世民派遣武將搶奪竇建德運糧隊,兩軍決戰之時,竇建德排列戰陣,從早晨到中午,導致士兵們非常飢餓疲勞,這是李世民抓住時機,命令宇文士及帶領300騎兵經過竇建德軍陣向南奔跑,李世民帶領輕騎兵度過汜水,直接插入竇建德敵陣,此時竇建德君臣正在朝謁,面對從天而降的唐朝騎兵,倉促抵抗,這樣李世民的騎兵從背後衝出,李世民更是帶著秦叔寶、程知節等人衝入敵陣,最後竇建德最活捉,此戰李世民3500人戰勝十萬大軍,俘虜5萬。
等到李世民帶著被俘的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王世充原本想著突圍,最後將領們認為就是突圍,也無法成功,因為倚仗的竇建德已經失敗,所以王世充最後出城投降,李世民一戰解決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對手,唐朝統一道路上再也沒有威脅,可以說虎牢關之戰李世民戰略眼光獨到,戰術運用發揮到極致,利用3500人充分利用創造出來的各種時機,最終戰勝對手,而且李世民基本上每一戰都是身先士卒,勇敢和果斷,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堅持,圍困洛陽之後可能就會失敗,如果不是李世民的堅持,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之戰的勝利,可以說綜合李世民和劉秀各自在戰場上的表現,無疑李世民的表現更好一些,而且說到指揮戰爭的水平,也是李世民更高超一些,李世民更加能夠發揮騎兵突擊的作用,能夠更好的捕捉到敵人的疏漏,從而加以利用!毛主席認為李世民軍事能力在皇帝中第一的評價了,他老人家的軍事眼光還用說嗎?
回覆列表
一點個人的淺見望和大家分享:顯而易見是太宗李世民的水平更高,原因有三,一:成就,虎牢之戰太宗一戰擒二王,直接加快了唐王朝的統一,自此中原再像樣的政權與之為敵。二:膽識,在唐軍長期圍困王世充士氣低迷人心思歸之時太宗能力排眾議選3500名‘玄甲軍’對夏王竇建德十萬之眾並取得輝煌成就試問又有誰能比。三:戰略部署,從唐軍圍困洛陽到虎牢之戰俘虜竇建德每一個環節都被太宗李世民拿捏的死死的,既有戰略上的氣魄又有戰術上的安排,所以整場戰役也都按照太宗的預期在發展,佩服[祈禱]。
再說說光武帝劉秀昆陽之戰,雖然在人數對比的戰績上贏了,但是昆陽之戰只是被動防禦戰,而不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戰爭,所面對的對手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王世充硬剛李密最後瓦崗軍說實話還是敗於王世充之手,而夏王竇建德的河北政權也是猛將如雲,竇建德本人也歷次大戰而成長起來的優秀農民領袖,反觀劉秀的對手歷史上就沒什麼名氣,所以綜合上述我感覺就戰爭藝術而言太宗更勝一籌,個人觀點不喜勿噴[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