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原上的白球鞋
-
2 # 城市船伕起
最喜歡的莫過於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並序,整篇都是現代出外務工人的心聲,而且還出現了“留守兒童”。
東晉詞賦家陶淵明,因家庭生活所迫,出仕他縣,留下妻兒老小在家苦守,後因妹妹去世,而順勢辭官,高唱“歸去來兮辭”歸鄉。出外謀生活僅80余天。留下千古詞賦和意境讓人嚮往。
在這首詞賦的序文中,陶淵明要表達的就是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出仕,大致意思是“我家貧困,地裡的糧食都不夠吃的,孩子又多,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沒有辦法解決(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讀到這些,你是否感覺到了現在外出務工人的心聲,家資若殷實可保一世無憂,誰又願意舍家別妻出外討生活呢。
賦詞正文就說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快回去吧,地裡的莊稼都快荒廢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接著是說自己剛到家的情形“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剛看到房屋,我的心就欣喜不已,急著想要奔跑過去,孩子在門口和院子裡玩鬧著,看到我回來後,歡快的迎接。想必成家後離家在外的人,再回到家鄉,看到自家房屋的這一瞬間都那麼的熟悉,似乎每個人都曾遇到這樣的情景。
帶著孩子們進屋,家裡準備了滿滿一桌的飯菜,愜意的喝一口酒,有妻兒在身邊,望院裡看看,這一切多麼值得留念啊,Sunny正溫暖,似乎看到自己老了後,拄著柺杖在這裡散步。這是陶淵明描繪自己當時的心思,恍如隔世的一份安詳,是否在我們歸鄉後一瞬間浮現。
在家坐坐,和家人親熱後,該去地裡看看了,莊稼長的怎樣,路上遇到村民,相互談談,若是常年在家,舉頭望氣候,共道桑麻長定是常事。田野鳥鳴、草長鶯飛,聞到這大自然的氣息,就這樣一輩子確實是種幸福吧。
可是過段時間呢,這一切又感覺太遠了,地畝還是這麼多,每年的產糧還是這麼少,生活總要繼續,孩童總要撫養。算了吧,收拾收拾還要起行,孩子不留守又能怎樣呢……
這就是自古以來士子嚮往的灑脫境界,可卻不知道,這就是現在人的生活心思和心情,無奈又如何!
-
3 # 安意如
世人愛讀陶公,愛他歸隱田園詩酒風流,躬耕自足,以物質的清貧換取精神的自由。
他一生編織了許多夢想,大多數都悲壯地折戟沉沙,難以實現。桃花源是最美妙和被人傳誦的。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無意間煉就的一丸桃花源,撫慰了多少人的心。
陶公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他雖無名利之心,然長存救世之念。現實不允,這矛盾遂成了他終身隱痛,精神上的癥結。每一位蕭索的隱士都曾經歷壯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無所謂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劍遠遊。自負才華不輸於古往今來的聖賢,只待時機一至,必能揚帆而起,輔明主,濟蒼生,成就一番功業。孰料,事與願違。亂世難遂良人願,處處梟雄起烽煙,又有幾人真心留他實現濟世理想,救萬民於水火。
回望來時路,往來無相知。浩大無垠的寂寞襲擊了他,無助,無力。
他雖未被驚濤駭浪擊潰,卻不免要轉身尋一處淨土去檢點自己。自己認為是對的,應該堅持的信念,就不應捨棄。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處地方安放,留存。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才有了那麼多警心的詩文。
在不遠的後來,他如寶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蕭統的推崇,逐漸有人理解、追頌。後來的後來,他升騰成讀書人的精神教父。人們憶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語,屬於他的每一點細節,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狀態。
他的詩文、他的理想,都成了眾人共同的精神圖騰。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筆下的桃花源。
看見了他的閒適就更須領會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長伴南山,隱於南山月明,潛於菊香深處。必須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斷與現實的距離。
-
4 # 一路生活
陶淵明以酒為詩,酒入愁腸,下筆成詩。他的大量詩歌表現了對東晉社會的不滿和哀怨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後期卸甲歸田辭官回家後寫的田園詩歌,更是表現了他對淳樸生活的熱愛。
大家對他的詩歌印象深刻,優美又壯烈。而我卻喜歡他的散文辭賦,《五柳先生》《歸去來兮》《桃花源記》。這其中尤其喜歡《桃花源記》表現了陶淵明內心對美好世界和生活的嚮往。
這個美的世界,從陶淵明的散文裡寫的似夢似幻。
桃花源裡的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日子,土地肥沃景色優美歡聲笑語,那裡沒有戰爭沒有爾虞我詐,每個人的臉上充滿愉悅。
這樣的日子是當時的社會不可能擁有的,恰恰是這樣寫照,表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和所追求的理想的表現。
陶淵明算是幸運的,至少可以滿足他的詩歌生涯,而又有多少文人在當時戰亂的世界鬱鬱而終。雖然在一次家中失火,家徒四壁,遠遷他鄉,卻仍然有人欣賞他的詩詞文風,助他詩詞歌賦。
李白曾這樣寫陶淵明。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
5 # 小道D
《松菊猶存》是我剛結束的紀念陶淵明逝世1590週年圖文展。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很多年被這幾個平淡自然的字打動,這是迴歸後的超越感。 不同人生階段都會對他的詩有不同的理解。最喜歡哪首的確很難說。 我關於陶淵明研究的書《桃花源裡可耕田》是以陶淵明為圓心,以文史藝哲為直徑,闡述傳統文化義理,弘揚民族道德體統的書。有我畫的陶淵明題材繪畫50餘副,文字50餘萬字。 在此,借陶公兩句詩祝福大家: 人生歸有道,靈府長獨閒(集詩)。 在世無所需,唯酒與長年。
-
6 # 桃源居士45
歐陽修曾經說過: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耳!他這話雖然有點武斷,但也說明了淵明先生的《歸去來兮辭》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崇高地位。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這說明陶淵明是一個愛菊之人,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落花無言,人淡如菊,陶淵明就是一個具有菊花一樣高潔品質的君子,被譽為千古隱逸詩人之宗,又是田園詩派的鼻祖,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和飲酒詩,對後世影響巨大,無數的文人墨客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他的最著名的《飲酒》詩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可以說是陶詩的代表,是我的最愛。
他的《歸園田居》也寫的非常精彩,抄錄兩首,與君共賞!
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有時我幻想著自己能變成淵明先生肩上的鋤頭,和先生一起去田間勞作,一起帶月而歸;有時又幻想著變成東籬下的那一叢菊花,和先生一起悠然見南山,相對亦無言;有時也幻想著和先生一起乘著武陵人的一葉扁舟,去桃花源中暢遊一番,樂而忘返……先生的《五柳先生傳》,後人視為是先生的實錄,放在下面,與君分享!
-
7 # 莫大品書
我喜歡《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自己酒喝多了,怪娃智力平庸,只能怪自己貪杯!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人原來也是有煩惱的。
-
8 # 樹蒙堂
最喜其〝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詩。因為這首詩特別合胃口:在當下喧囂的環境中,能保持一份恬淡自然,耐得寂寞,委實不易!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9 # 閒雲王淑賢
陶淵明是我最崇拜的人。喜歡他所有的詩。但若說最喜歡,是《飲酒》其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遠"一詞為奌睛之筆。恬淡虛無,安貪樂道的心境,就是桃花源。
回覆列表
我最喜歡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