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子弟兵
-
2 # 使用者5764682691
諸葛姓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有同宗分別在魏蜀吳任職,且均為朝廷重臣。遺憾的是,最終都以悲劇收場,令人遺憾萬千。諸葛瑾為三人之首,少年以孝聞名,後避亂江東,先後為長史、中司馬、南郡太守、左將軍、大將軍等職,封宣城侯,為人弘雅,深得孫權信任,大事諮訪。西元241年病死,年68歲。諸葛瑾有兩個兒子諸葛恪、諸葛融。諸葛恪少有才名,孫權十分器重他,先後擔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大將軍等職,封都鄉侯,孫權病重,又擔任太子太傅,孫權死,任太傅,西元252年大敗魏軍於東興,進封陽都侯,荊楊州牧,督中外諸軍事,西元253年,諸葛恪興軍二十萬進攻魏國新城,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死傷甚眾,退兵回朝,被武衛將軍孫峻所殺。諸葛恪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因罪被諸葛恪毒死,二兒子諸葛竦、三兒子諸葛建被殺,諸葛融承襲父爵,當時擔任奮威將軍,鎮守公安,服毒自殺,三個兒子也被殺了。被夷三族。諸葛瑾一系全遭覆滅。諸葛亮追隨劉備先後任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自劉備死後,權傾一國,執掌蜀國國政12年,五出祁山,攻伐魏國,西元235年,54歲病死在軍中。兒子諸葛瞻先後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西元264年魏國攻蜀,諸葛瞻與鄧艾戰於綿竹,兵敗身死,諸葛瞻的大兒子諸葛尚也一起戰死了,小兒子諸葛京在晉朝擔任過江州刺史。繼子諸葛喬,原是諸葛瑾的兒子,在諸葛亮沒有兒子的時候過繼給諸葛亮,25歲就病死了,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在蜀國擔任行護軍、翊武將軍等職,也早死了。諸葛亮一系也只留下了諸葛京一根獨苗。諸葛誕在魏國先後擔任御史中丞、尚書、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鎮南將軍、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徵東大將軍等職,封高平侯。在司馬懿奪得魏國政權後,害怕被誅殺,西元257年據揚州反叛,城破被殺,被夷三族。諸葛誕一系也落得全部覆滅的結果。綜觀三國諸葛家族的興衰,真不知道是命運如此,還是造化弄人,以諸葛瑾的敦厚,諸葛亮的謹慎、諸葛誕的盛名,榮極一時,誰知道從235年諸葛亮病死到264年諸葛瞻戰死,三十年間,就有兩家夷族,子孫盡滅,兄弟三人只留下一根獨苗。真是其盛也速,其敗也速呀。
回覆 頂37
廣告
-
3 # 南渡別離
我認為在三國夏侯家族是最吃的開的家族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曹操原姓夏侯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及《世語》二書:“(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於敦從父兄弟。”從血緣關係來看,曹操其實就是夏侯氏的後代,他手下的頭號大將夏侯敦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員大將夏侯淵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敦長期獨擋一面,“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敦傳》),夏侯淵多次領兵出征,“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也極受信任。除了他們自身的才幹勳業之外,與曹操的親族關係乃是他們如此受寵的一個重要原因。二,站隊明確。
在魏晉史中,夏侯家族有著明顯的轉型過程。曹操時期,夏侯二字堪為宗室,這一時期的諸夏侯,身上有著明顯的曹氏烙印,是曹操最為倚重信任的嫡系;曹操之後,尤其曹丕設九品中正制後,夏侯家族開始由宗室向門閥轉型,透過聯姻與各大家族、包括司馬氏結成了密切的關係網,家族興衰榮譽逐漸成為了影響諸夏侯決定的首要考因素,這個時候,皇帝姓曹還是姓司馬,已經不在他們主要考慮範圍之中。夏侯家一開始終於曹操,看上去好似曹家的忠實粉絲,那時的曹操號令天下。而後夏侯家轉型依附,聯合各家族,站隊十分明確,與正確。
三,戰功卓越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曹操徵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
可是張邈叛迎呂布,夏侯惇出走鄄城,不過在途中中計,被偽降的呂軍劫持,夏侯惇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做出了要出兵攻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於是放棄人質投降。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
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反攻呂布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敗北而回,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 後又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九月,袁紹派劉備攻掠汝南,昌豨復叛為劉備,夏侯淵與張遼圍昌豨於東海,數月後糧盡,遂準備撤軍。張遼上諫言昌豨有降意,反擊猶豫,可說降,遂出使昌豨,果降,隨張遼拜見曹操。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八月,昌豨又叛,曹操派遣于禁攻打,不克,遂又派夏侯淵與于禁同攻昌豨,攻落其十餘座據點,昌豨因與于禁熟識,遂赴于禁營投降,于禁以“圍而後降者不赦”,斬昌豨。夏侯淵回軍後拜為典軍校尉。當時軍中因夏侯淵用兵奇疾常出敵不意,有“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語流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十月乙巳,濟南、樂安黃巾軍徐和、司馬俱等部侵掠城池,斬殺官吏,如濟南王贇等即身死,夏侯淵率泰山、齊、平原三郡兵剿之,大破,斬徐和,收復諸縣,收其糧谷以補充軍糧。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曹操以夏侯淵行領軍職。十二月,曹操討伐孫權後回譙,廬江人陳蘭、梅成、雷緒等據灊、六叛,曹操命夏侯淵都督諸將剿雷緒,緒破。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正月,太原商曜等據大陵叛,曹操以夏侯淵行徵西護軍職,督徐晃擊之,攻落其二十餘座據點,斬其帥商曜,屠大陵。三月,曹操命司隸校尉鍾繇討伐漢中張魯,使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與鍾繇會合。八月,夏侯淵從曹操征討馬超、韓遂等部,雙方戰於渭南。十月,又都督徐晃、朱靈等平隃糜、汧氐,與曹操會於安定,楊秋投降。十二月,曹操自安定回軍,留夏侯淵駐守長安。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回鄴,以夏侯淵行護軍將軍職,都督朱靈、路招等駐長安,擊破聚眾數千據五關道口作亂的南山賊劉雄(又作劉雄鳴),收降其部,劉雄逃奔漢中。七月,韓遂、馬超等餘部梁興駐藍田、鄜、夏陽等地,寇略左馮翊一帶。夏侯淵得鄭渾領當地兵民相助,督徐晃率兵圍而剿之,破斬梁興於鄜(《徐晃傳》和《鄭渾傳》皆作鄜而非《夏侯淵傳》所寫的鄠,《通鑑》也寫作鄜)、殺夏陽賊靳富等,救出夏陽長、邵陵令及其官吏,將勒富等所略取附近諸縣的物資歸還,共收降三千餘戶。以此功被曹操封為博昌亭侯。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正月,馬超盡數兼併隴右之眾,張魯也遣大將楊昂相助馬超,共集結萬餘人,圍攻涼州刺史韋康於冀城,韋康堅守八個月,韋康遣別駕閻溫向夏侯淵求救,為超所獲,閻溫拒降,為馬超所殺。夏侯淵援軍未到,韋康已投降馬超且為其所殺。當夏侯淵進兵至距冀城200餘里時,馬超領兵前來進攻,淵軍交戰不利。又恰逢汧氐楊千萬復叛響應馬超,軍屯於興國,夏侯淵遂撤軍。九月,楊阜、姜敘、趙衢、尹奉等謀討馬超,盡殺馬超妻子,馬超奔漢中投張魯(志載此事乃出於建安十九年,以《資治通鑑》所載更詳,故採十八年九月說)。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春,馬超從張魯處求兵,北取涼州,還圍祁山。姜敘等急向夏侯淵求救,諸將認為應當聽從曹操排程,而夏侯淵認為:往來反覆四千裡,路程遙遠,等收到曹操指令,姜敘等必敗,故此舉不適合救急。商議結束後即刻出兵,先派張郃率步騎兵五千人為先鋒,抄近路由陳倉小道進兵,自己則督運糧草隨後出發。當張郃兵至渭水時,馬超率氐、羌數千前來進攻。但雙方未交鋒馬超不戰而退(《資治通鑑》則記載馬超戰敗而走),張郃於後收整馬超軍遺留器械。當夏侯淵軍到時,諸縣都已投降平定。
而此時韓遂也正駐於顯親,於是夏侯淵又轉擊韓遂,韓遂不敵敗走,夏侯淵收其軍糧後繼續追擊韓遂直至略陽。此地離韓遂軍約二十餘里,部將中有的傾向繼續進攻韓遂,也有的認為應當轉攻興國氐,而夏侯淵本人則認為,韓遂的部隊精銳,興國的城堡堅固,就算勉強進攻也沒法立即攻克,還不如進攻長離的諸多羌部老巢,蓋因韓遂軍中多長離羌兵,攻其必救,如此一來韓遂如放任羌兵自救則陷入獨守之境,往救長離則必須出城與夏侯淵軍野戰,可一戰而擒之。於是夏侯淵留下負責監查的部將守衛輜重,自己親率精銳步騎突襲焚燬長離羌屯,斬首頗多。聽聞訊息的韓遂軍中羌兵紛紛回援各自的部落,韓遂不得已,果然率軍來救,而與夏侯淵對陣。諸部將眼看韓遂軍力龐大,非常頭痛,準備紮營挖塹做持久戰。夏侯淵又鼓勵大家說:“我軍轉戰千里,如果當時就紮營挖溝,那麼士卒們就會士氣低落無法堅持作戰,敵人雖然軍力龐大,但很容易對付。”於是擊鼓進兵,大破韓遂軍,得到了其帥旗等一干物品。
回略陽稍加調整後,又乘勝圍攻興國,興國氐王阿貴、百項氐王楊千萬(即五胡時的仇池,其後代中多出猛將如楊駒勇健多計略、楊定果勇善戰、北朝第一悍將楊大眼等等)雖然驍勇也不敵夏侯淵猛攻,阿貴被擊滅,千萬逃奔馬超,其餘士卒全部投降。接著又轉擊高平、屠各,全部大勝,收其軍糧牛馬物資等。此戰後,以戰功卓越,夏侯淵獲假節。
十月,曹操又命夏侯淵率張郃、張既等討伐在枹罕稱王置官為亂三十餘年的隴西人宋建,夏侯淵遂自興國出兵,迅速進軍並圍攻枹罕,以弱勢兵力僅一月餘,就大破擁有數萬彪悍兵馬、幾度為朝廷討伐而未果的宋建,自宋建起如丞相等所置官員一概斬首。此外,夏侯淵又派張郃等人率兵平定河關,渡河深入小湟中,河西諸羌部全部投降,自此,長期為禍的隴右被平定。回軍時,以韓遂所聚羌、胡數萬兵有威脅,夏侯淵遂命與韓遂不合而投靠曹軍的韓遂婿閻行斷後。而夏侯淵因此大功,為曹操褒獎,稱其一舉剿滅為亂三十餘年的宋建,如同老虎那樣橫行關右,所向無敵,引用孔子之言“吾與爾不如也”而自嘆不如。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夏侯淵率駐涼州諸將及羌、胡諸王與曹操會師休亭。而曹操每次會見羌、胡之王,都命夏侯淵陪同出席以威懾諸羌、胡王。七月,張魯敗走,漢中平定。以夏侯淵行都護將軍職,都督張郃、徐晃等平定巴郡。十二月,曹操自南鄭回,留夏侯淵守備漢中。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回鄴城,拜夏侯淵為徵西將軍,鎮守漢中。並增封食邑三百戶,加之前所封共八百戶。之後,夏侯淵回軍攻打武都、下辯等地的氐羌部落,收氐部穀梁十餘萬斛。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九月,袁紹派劉備攻掠汝南,昌豨復叛為劉備,夏侯淵與張遼圍昌豨於東海,數月後糧盡,遂準備撤軍。張遼上諫言昌豨有降意,反擊猶豫,可說降,遂出使昌豨,果降,隨張遼拜見曹操。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八月,昌豨又叛,曹操派遣于禁攻打,不克,遂又派夏侯淵與于禁同攻昌豨,攻落其十餘座據點,昌豨因與于禁熟識,遂赴于禁營投降,于禁以“圍而後降者不赦”,斬昌豨。夏侯淵回軍後拜為典軍校尉。當時軍中因夏侯淵用兵奇疾常出敵不意,有“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語流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十月乙巳,濟南、樂安黃巾軍徐和、司馬俱等部侵掠城池,斬殺官吏,如濟南王贇等即身死,夏侯淵率泰山、齊、平原三郡兵剿之,大破,斬徐和,收復諸縣,收其糧谷以補充軍糧。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曹操以夏侯淵行領軍職。十二月,曹操討伐孫權後回譙,廬江人陳蘭、梅成、雷緒等據灊、六叛,曹操命夏侯淵都督諸將剿雷緒,緒破。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正月,太原商曜等據大陵叛,曹操以夏侯淵行徵西護軍職,督徐晃擊之,攻落其二十餘座據點,斬其帥商曜,屠大陵。三月,曹操命司隸校尉鍾繇討伐漢中張魯,使夏侯淵等率兵出河東,與鍾繇會合。八月,夏侯淵從曹操征討馬超、韓遂等部,雙方戰於渭南。十月,又都督徐晃、朱靈等平隃糜、汧氐,與曹操會於安定,楊秋投降。十二月,曹操自安定回軍,留夏侯淵駐守長安。
虎步關右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回鄴,以夏侯淵行護軍將軍職,都督朱靈、路招等駐長安,擊破聚眾數千據五關道口作亂的南山賊劉雄(又作劉雄鳴),收降其部,劉雄逃奔漢中。七月,韓遂、馬超等餘部梁興駐藍田、鄜、夏陽等地,寇略左馮翊一帶。夏侯淵得鄭渾領當地兵民相助,督徐晃率兵圍而剿之,破斬梁興於鄜(《徐晃傳》和《鄭渾傳》皆作鄜而非《夏侯淵傳》所寫的鄠,《通鑑》也寫作鄜)、殺夏陽賊靳富等,救出夏陽長、邵陵令及其官吏,將勒富等所略取附近諸縣的物資歸還,共收降三千餘戶。以此功被曹操封為博昌亭侯。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正月,馬超盡數兼併隴右之眾,張魯也遣大將楊昂相助馬超,共集結萬餘人,圍攻涼州刺史韋康於冀城,韋康堅守八個月,韋康遣別駕閻溫向夏侯淵求救,為超所獲,閻溫拒降,為馬超所殺。夏侯淵援軍未到,韋康已投降馬超且為其所殺。當夏侯淵進兵至距冀城200餘里時,馬超領兵前來進攻,淵軍交戰不利。又恰逢汧氐楊千萬復叛響應馬超,軍屯於興國,夏侯淵遂撤軍。九月,楊阜、姜敘、趙衢、尹奉等謀討馬超,盡殺馬超妻子,馬超奔漢中投張魯(志載此事乃出於建安十九年,以《資治通鑑》所載更詳,故採十八年九月說)。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春,馬超從張魯處求兵,北取涼州,還圍祁山。姜敘等急向夏侯淵求救,諸將認為應當聽從曹操排程,而夏侯淵認為:往來反覆四千裡,路程遙遠,等收到曹操指令,姜敘等必敗,故此舉不適合救急。商議結束後即刻出兵,先派張郃率步騎兵五千人為先鋒,抄近路由陳倉小道進兵,自己則督運糧草隨後出發。當張郃兵至渭水時,馬超率氐、羌數千前來進攻。但雙方未交鋒馬超不戰而退(《資治通鑑》則記載馬超戰敗而走),張郃於後收整馬超軍遺留器械。當夏侯淵軍到時,諸縣都已投降平定。
而此時韓遂也正駐於顯親,於是夏侯淵又轉擊韓遂,韓遂不敵敗走,夏侯淵收其軍糧後繼續追擊韓遂直至略陽。此地離韓遂軍約二十餘里,部將中有的傾向繼續進攻韓遂,也有的認為應當轉攻興國氐,而夏侯淵本人則認為,韓遂的部隊精銳,興國的城堡堅固,就算勉強進攻也沒法立即攻克,還不如進攻長離的諸多羌部老巢,蓋因韓遂軍中多長離羌兵,攻其必救,如此一來韓遂如放任羌兵自救則陷入獨守之境,往救長離則必須出城與夏侯淵軍野戰,可一戰而擒之。於是夏侯淵留下負責監查的部將守衛輜重,自己親率精銳步騎突襲焚燬長離羌屯,斬首頗多。聽聞訊息的韓遂軍中羌兵紛紛回援各自的部落,韓遂不得已,果然率軍來救,而與夏侯淵對陣。諸部將眼看韓遂軍力龐大,非常頭痛,準備紮營挖塹做持久戰。夏侯淵又鼓勵大家說:“我軍轉戰千里,如果當時就紮營挖溝,那麼士卒們就會士氣低落無法堅持作戰,敵人雖然軍力龐大,但很容易對付。”於是擊鼓進兵,大破韓遂軍,得到了其帥旗等一干物品。
回略陽稍加調整後,又乘勝圍攻興國,興國氐王阿貴、百項氐王楊千萬(即五胡時的仇池,其後代中多出猛將如楊駒勇健多計略、楊定果勇善戰、北朝第一悍將楊大眼等等)雖然驍勇也不敵夏侯淵猛攻,阿貴被擊滅,千萬逃奔馬超,其餘士卒全部投降。接著又轉擊高平、屠各,全部大勝,收其軍糧牛馬物資等。此戰後,以戰功卓越,夏侯淵獲假節。
十月,曹操又命夏侯淵率張郃、張既等討伐在枹罕稱王置官為亂三十餘年的隴西人宋建,夏侯淵遂自興國出兵,迅速進軍並圍攻枹罕,以弱勢兵力僅一月餘,就大破擁有數萬彪悍兵馬、幾度為朝廷討伐而未果的宋建,自宋建起如丞相等所置官員一概斬首。此外,夏侯淵又派張郃等人率兵平定河關,渡河深入小湟中,河西諸羌部全部投降,自此,長期為禍的隴右被平定。回軍時,以韓遂所聚羌、胡數萬兵有威脅,夏侯淵遂命與韓遂不合而投靠曹軍的韓遂婿閻行斷後。而夏侯淵因此大功,為曹操褒獎,稱其一舉剿滅為亂三十餘年的宋建,如同老虎那樣橫行關右,所向無敵,引用孔子之言“吾與爾不如也”而自嘆不如。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夏侯淵率駐涼州諸將及羌、胡諸王與曹操會師休亭。而曹操每次會見羌、胡之王,都命夏侯淵陪同出席以威懾諸羌、胡王。七月,張魯敗走,漢中平定。以夏侯淵行都護將軍職,都督張郃、徐晃等平定巴郡。十二月,曹操自南鄭回,留夏侯淵守備漢中。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回鄴城,拜夏侯淵為徵西將軍,鎮守漢中。並增封食邑三百戶,加之前所封共八百戶。之後,夏侯淵回軍攻打武都、下辯等地的氐羌部落,收氐部穀梁十餘萬斛。
就此來看,夏侯家族,在戰亂分戰的魏晉之朝混跡兩代,任憑的就是這高雅的出身,聰明的實務認識,以及戰功。這樣一個家族吃的開就不足為奇了吧。
-
4 # TheSim
TOP10 襄陽望族——習氏家族
習氏家族,雖然名聲不顯,但是也是勢力強大。習氏家族中比較有名的有:習詢、習竺、習承業、習藹、習珍、習溫、習宇、習楨、習忠、習隆、習嘏十一人。他們中有的“有德行”,有的“博學有才華”,有的“有威儀,善談論”,有的“才氣鋒爽”,有的“仗劍自裁”等,他們之中,或忠誠於蜀漢,或入仕於孫吳,或在曹晉做官,門庭榮耀,經久不衰。 尤其是習珍為代表,在關羽敗走麥城被殺,荊州諸縣先後降吳,唯有習珍據城不降。習珍說:“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最後自刎而死。
TOP9 潁川望族--鍾氏家族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併為三公,有二子:鍾毓、鍾會。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據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 鍾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將,太傅鍾繇之幼子,鍾毓之弟。公元263年,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鍾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於部將兵變。
TOP8 江東望族--陸氏家族
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晚年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 其子陸抗才幹絕不遜於陸遜,只可惜所遇並非明主,雖居大將軍之位,畢生才華卻未及盡展。即使如此,陸抗在手腳受束的情況下,仍舊遊刃有餘地與晉朝名將羊祜相抗多年,令被司馬炎奉為神明的羊祜終身未能踏入江東半步。若非陸抗存在,東吳焉能苟延殘喘如此之久,莫等杜預到來,早被智勇雙全的羊祜夷為平地了。人們雖不見陸抗縱橫捭闔,橫掃天下之功,但對吳之作用,並不遜於其父。
TOP7 曹氏宗親--夏侯氏家族
曹操時期,夏侯二字堪為宗室,這一時期的諸夏侯,身上有著明顯的曹氏烙印,是曹操最為倚重信任的嫡系;以夏侯惇為基點,惇,魏之元勳,官至大將軍,倍受曹操親重;夏侯廉:惇弟,封侯,沒什麼事蹟;夏侯淵:惇族弟,官職徵西將軍,作戰快速勇猛,曾擊敗馬超、韓遂,後在定軍山之戰中被黃忠臨陣殺死。 夏侯四傑: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他們是夏侯淵的四個兒子,分別立下大功,被稱為夏侯家族的四傑。
TOP6 四世三公-袁氏家族
袁紹(?~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於初平元年(190)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病死。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TOP5 潁川豪族-荀氏家族
荀彧 字:文若,生卒:163-212(50歲)。籍貫:豫州潁川(今許昌到臨潁一帶)。官至 :光祿大夫(建安十七年由尚書令、侍中轉任,名義上持節參謀丞相府軍事。)/太尉(魏鹹熙二年追封),諡號:敬。荀緄之子。 荀攸(157-214),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的五謀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稱為“謀主”。官至尚書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諡為敬侯。(都是敬啊) 荀氏八龍:指荀淑的8個兒子: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詵、荀爽、荀肅、荀旉。
TOP4 三國豪族-諸葛氏家族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諸葛瑾(174-241)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龘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誕(?-258)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魏將,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毋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毋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鎮龘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
TOP3 東吳—孫氏家族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191),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長子孫策,承襲父志於危難之際,打拼天下於白手之中,卻殺出了江東四十餘郡的廣闊天下,是江東霸業的實際建立者。孫權胸攬天下,腹吞四海,知人善用,納諫如流,數度於危亡之中挽救了江東霸業,並建立了三分之一的東吳帝國。孫氏父子三人皆是天下罕有的英才之人,都具備了橫掃天下、一統寰宇的帝王霸氣,是三國之中最為令人豔羨的一門父子豪傑。
TOP2 曹魏--曹氏家族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可謂是多才多藝的一代霸主。三國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 、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廣泛屯田,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所生諸子,皆英雄輩出,才俊橫溢。嗣子曹丕承繼曹操的雄才大略,廢漢立魏,另建正統,使曹氏一族榮登帝王之列。其治國平天下的才幹雖略遜於其父,但仍可稱得上千古一帝,若非其英年早逝,一統天下者必曹魏,司馬氏焉能有篡位之機?曹丕不僅有治國御軍之才,而且文采也非小可,其詩詞造詣也名垂文壇。曹操另一子曹植曹子健,才高八斗,文采斐然,詩詞造詣三國無人可及。
TOP1 晉朝--司馬氏家族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三國歸晉,從這個結果來看,司馬家族無疑是貫穿三國的最強大的家族! 司馬八達: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 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字叔達 、魏東武城侯——司馬馗,字季達 、魏鴻臚丞——司馬恂,字顯達 、魏中郎——司馬進,字惠達、魏安城亭侯——司馬通,字雅達、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字幼達、魏兗州刺史——司馬朗,字伯達。
-
5 # 種花家的希望
蜀:諸葛亮.諸葛昀(弟).諸葛尚(孫).諸葛瞻(子)
魏諸葛誕(堂弟)
吳:諸葛瑾(兄).諸葛恪(瑾子).諸葛直(堂弟)
注:血緣關係以諸葛亮為中心
-
6 # 都是懟的
三國本來就是士族天下。很多家族都四處投資。最典型的就是琅琊諸葛,魏蜀吳都有投資,而且都吃得特別開。諸葛亮做到蜀國軍政一把手,諸葛瑾諸葛恪也做到了。就諸葛誕差點。還有家族能成功投資得這麼成功的嗎?
回覆列表
其它不多說。個人認為:楊家將,精忠報國,征戰沙場。上陣父子兵。有那位父親或兒子願意親眼看到致親的人給外敵殺死。楊家族做到。